第一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2、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促理解,重点研读描写抒情议论的语段,理解其作用和联系。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理解象征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解题
《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崇敬赞美白杨树。(过渡)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初读感知
1、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2、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3、学生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4、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不平凡在哪里?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四、品读文本
1、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第7段四个“难道”)
2、反复朗读此处,思考:(1)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农民 哨兵 精神和意志)
3、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4、学习象征手法
(1)说说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有哪些相似点(2)象征手法的概念、举例
五、课堂小结
主题 :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1、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而是描写高原景象,删掉这段行吗?(不行,作者描写高原风光,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欲扬先抑)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第7段“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树中的伟丈夫”)
3、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
三、课堂练笔
1、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不少于300字。
2、小组交流后推荐好作品全班欣赏,师生评点。
四、课堂小结
《白杨礼赞》结构严谨完美,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魅力非同小可,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6段至第8段。
2、练习册
第二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师:胡彩虹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5-8段,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中其他的写作手法,重点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学习重点】
重视朗读,在文本的研读中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感情。【学习难点】
总结体会文中的写作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学习过程】
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本文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2)生长环境——“雄壮”、“伟大”(境美)
2、学生齐读课文5-8自然段,注意读出其中的激情与豪气,思考: 这篇文章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难道你就觉得树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那 么是什么呢?)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链接: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注意:(1)象征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着眼于局部句子的语言表达效果,而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
(3)象征的作用:将作者的情志、思想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作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看图片,叫学生读文字,思考:分别写了白杨树的哪些方面?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明确: 干——笔直(正直)
枝——靠拢(团结)外形特征
叶——向上(进取)
皮——光滑(质朴)
4、小组合作,研读第7第8自然段,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揭示这种意义的?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树(本体)
—人(象征体)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北方的农民 傲然挺立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
—精神和意志
5、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
学生自己总结文章主旨:本文用象征的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 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齐读矛盾先生的《题白杨图》
6、结合课后第二题,总结本文用到了哪些写作手法?
A、象征 托物言志
B、修辞手法:拟人、反问、排比
C、欲扬先抑
D、对比
E、烘托
7、小结:本节课还是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和体会了在写作背景下,作者赋予白杨树不平凡的象征意义,学习了象征这种写作手法,希望同学们可以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8、小练笔:看图,说说这几种事物的象征意义。
9、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白
生长环境——“雄壮”、“伟大”(境美)杨
礼
干——笔直(正直)
赞
枝——靠拢(团结)
(形美)
外形特征
叶——向上(进取)
皮——光滑(质朴)
傲然挺立
内在气质
坚强不屈
(神美)
力求上进
第三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四幅图片要求学生分析四幅图片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象征这一概念。再通过概念回顾前面的图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结束时再给一给图片仍要学生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予肯定。(用文 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2.幻灯片显示象征的定义,通过定义回顾前四幅图片。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3.幻灯片呈现一年四季白杨树的图片,显示课题、作者,并播放《小白杨》这首歌。
4.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对白杨外形特征进行概括并联系前面四幅图片设想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5.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强调记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二.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后老师订正。3.动脑: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后课件显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4.动手:本文五次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用笔在书上画出来。老师检查学生画的是否准确。
5.手脑并用:根据主线试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三.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作者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四.作业
1.给一幅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要求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分析会徽的象征意义。
2.掌握“字词积累”及课件所显示的词语。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本文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由画线句子我们可以加深对象征的定义中不便表达的意义这一说法的题解)
1.动脑: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结合学生平时作文开头冗长的毛病进行分析)(2)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3)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二)手脑并用:学习探究,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学生讨论后明确:
(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3同学们在你们的作业本上用简笔画下白杨树外观结构并标明其特点。
叶:片片向上
枝:笔直、紧紧靠拢
干
笔
直
皮:光滑、有银色的晕圈
(三)手脑并用: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明确: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4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四)动脑: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3思考:回顾我们曾经学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有写到菊、牡丹,结合刚才我们所说的楠木的作用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菊与莲形成正衬,牡丹与莲形成反衬。(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仿照以上句子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张莉
第四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夏雨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第五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积累生字词;把握文章内容。
(二)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品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四)学习白杨的精神,做一个正直、坚强不屈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学常识和生字词,把握课文内容,品析本文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学习白杨傲然挺立、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方法:
预习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图片、朗读音频、白杨树视频)
五、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PPT展示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问题:结合预习及图片观赏,说说你所了解的白杨,都有什么特点?
3、问题: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对白杨又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矛盾所写的《白杨礼赞》,看看矛盾笔下的白杨都有怎样的特点?他有为什么要赞扬白杨?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音频范读+学生跟读。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1)、字音辨识: 大毡(zhān)子
开垦(kěn)
外壳(ké)锤(chuí)炼
主宰(zǎi)
倦怠(dài)
潜(qián)滋暗长
旁逸(yì)斜出
婆娑(pósuō)坦荡如砥(di)
恹恹(yān)欲睡
晕(yùn)圈
倔(jué)强(jiàng)
虬(qíu)枝
秀颀(qí)
垠(yín)
(2)、字形、字义辨识:
[妙手偶得] 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锤炼] 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垠] 地域的界限。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 暗暗的不知不觉的生长。滋,繁殖。[恹恹] 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原有“超过”的意思。[晕圈] 模模糊糊圆形的片。[参天] 耸入高空。[伟岸] 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颀] 高
2、题解:
题解:“赞”就是赞美的意思,“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作者对白杨树是不是一般的赞美,而是“礼赞”,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呢?
明确: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要求学生相关的语句一一找到并划出来出来。
(三)讨论探究:
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外在形态:力争上游······ 性格特征:坚强不屈······
(1)、阅读第二段,说说黄土高原的特点及作者见到黄土高原时的感觉。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2)、作者要赞美白杨,为什么还要写黄土高原的景象? 明确:
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 的不平凡。
2、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 形象作铺垫。
(四)小结 :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中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随堂作业:
1、读准下列词语,并说出划线词语的含义。
大毡子
外壳锤炼
主宰
倦怠虬枝
婆娑楠木 秀颀 旁逸斜出无垠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
2、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白杨树“不平凡”的?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下的生字词和课后的“字词积累”中的词语。2背诵课文第3-9段。
3、想想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
(七)、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