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生:(10+4)×25=10×25+4×25。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
(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 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 法分配律吗?(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
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第二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说明
当我给学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以开发一下用来上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求面积和的方法,自然的引出乘法分配律。然后看了下这节课的课后练习,里面有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的题目,在其后56页的简便运算中也能用到逆向运用的知识,于是就把这个运用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联想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两数之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第三个数再想减的知识,于是就去习题中找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在55页第五题中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时,如果用乘法分配律的延伸知识可以使计算简便,又看到练习五的三、四两题,就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才好解决,于是就把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作为第三个层次的教学了,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这节课,实际上下来的效果不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的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
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指明回答
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
二:自主探索,交流合作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
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计算的结果也相同,能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
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
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
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
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三:实践运用,初步理解。
1、想想做做1
学生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二小题教师板书,并启发学生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角度说一说对这个算式的 理解。并在板书上用箭头标明左边12出现了2次,右边在括号外面的数字就是
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板书)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
74,也就是74.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
四:拓展延伸,内化新知
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学生反馈,引导说出可以重叠比较。学生动手实践
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部分突出显示。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适当的提 示。
学生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算 式,课件出示并板书。
再问: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 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乘,再相减。
谈话:这个规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以看做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
想想做做题5
课件出示,学生读题。
问题一,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 算式之间的联系。
问题二,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 的联系,加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延伸的理解与内化。
反思:
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律,感知规律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观察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理解算式,并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第三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并通过动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相差的面积。在学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10-6)×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律,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
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现的规律加以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分配律延伸的应用。
第三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灵宝市苏村乡周家原小学 齐社军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6页例3及练习六5—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学期开学,我校四年级班24人每人要买5个作业本,2个练习本,一共要买多少个本子?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试一试你有几种解法。(教师巡视,指名板书两种解法)
24×5+24×2 24×(5+2)
=120+48 =24×7 =168(个)=168(个)
2.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义,得出等式: 24×5+24×2 ○= 24×(5+2)24×(5+2)○= 24×5+24×2 3.合作探究特点,归纳乘法分配律
1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从等式的左边到等式的右边是怎样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等式吗? ○4用字母表达式来表示这一规律。○5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一规律。○学生合作探究后,小组内汇报交流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出乘法分配律
4.记忆公式,游戏活动
1读课本乘法分配律概念,抓住关键字词理解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2用简短的关键词表达乘法分配律
○ 和与一个数相乘 = 积相加
各的积 = 积的和(什么不同了?)
3握手游戏
○ 指名班级中三名学生,一人扮演主人,两个扮演客人,客人到时你家作客,主人应与每一位客人握手。
a ×(b + c)= a×b + a×c 主人 客人 客人
4归类游戏
○是吕家原村的同学请站起来。
吕家原村的王玉丽和吕家原村的杨一凡和吕家原村的张晓龙
吕家原村的王玉丽、杨一凡和张晓龙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28×(100+2)=28×__○___○___ ○2(40+4)×25=40○__+___○___ ○3125×3+125×5 =125×(__○___)○443×46+46×57 =(__○___)×46 ○5242×101-242=242×(__○___)○
2、判断
1完成课本36页做一做 ○2 练习六38页第5题 ○
四、变式练习1、36×(100-2)=36×__○___○___(中间为减号)2、256×38+256×62 =256×(__○___)(公式反用)3、29×99+29=29×(__○___)(省略1)4、36×28+36×70+2×36 =36 ×(__○__○__)(三组或多组)
五、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练习六6、7、8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创设了买练习本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等式。然后引导学生对等式进行了合作探究,发现并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能举出例子,用字母表达式和语言来表述这一规律。为了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进行了“用关键字归纳”“ 握手游戏”“归类游戏”等活动。在巩固练习后,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活动较多,加强了对公式的深入理解;练习充分多样并进行了变式练习,有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第四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例3。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乘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其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率的意义和运用。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出示主题图课件)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呢?你想知道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7)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2
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植树活动中,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个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让学生说列式及解答思路。板书:(4+2)×25 4×25+2×25(2)分组计算结果。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等式:(4+2)×25 =4×25+2×25(4)、观察并讨论: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左边到右边的计算顺序有什么改变?
三、发现规律
1.寻找相同特征的式子。(1)用2、3、5照以上特征写两个式子并计算结果。
板书:(2+3)×5
2×5+3×5
(2)计算并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2+3)×5=2×5+3×5(3)探索归纳特征。
2.验证发现:(1)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的左右两边是否都相等呢?选择三个你喜欢的数字照这种特征写出两个算式试试看,结果是否相等?(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3)汇报讨论结果:(板书学生的算式)
3.归纳乘法分配律:(1)你能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或者你名字中的三个字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个别学生介绍自己写的公式。(2)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a+b)×c=a×c+b×c(3)从右往左认识乘法分配律。a×c+b×c=(a+b)×c
四、巩固拓展
1.教材P26的“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乘法分配律改变下列式子的写法。
64×8+36×8
25×17+25×3 先请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改变式子的写法。再比较计算。
五、运用新知
4.细心观察,巧妙计算。
4×12+4×8
4×(25+9)
64×7+36×7
(125+11)×8 提示学生先用乘法分配律改变算式再计算较简便。
六、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课后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教师注重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透过让学生用两种不一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两个不一样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带给体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写出贴合规律的式子,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中,进一步构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我再写出一些贴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 4
乘法分配律带给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构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潜力得到了发展。
第五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2.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3.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探索乘法的分配律,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你还记得吗? 1.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2.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3.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4.师生赛一赛,102×32,98×25,学生每人挑选一道题做,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
师: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秘密吗?(不是老师提前算了,而是老师掌握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秘密,假如你掌握了一定比老师还快呢!想不想知道呢?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测定律。
(1)出示情境图,找信息,提问题,列算式 学生会出现以下两种算式:(35 + 25)×3,35×3 + 25×3(2)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明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分别观察有什么特点?(数字一样,符号一样)(35 + 25)×3是35和25的和乘3,而35×3 + 25×3是35与25都和3相乘,再把积相加,3我们可以叫同一个因数,或相同因数。
是不是有这样特点的题都相等呢?(激发学生举例验证)
2、验证猜测,概括定律。启发提问:
(1)师: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你们仿造再写一个符合上面特点的等式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在上式的下面。请学生举2-3个例子,能口算的口算验证,不能口算计算验证。(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2)我们现在来研究这些等式的特点。①抽象本质特征
师:观察这几组算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②归纳定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数学中的秘密,请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小声地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
请同学汇报结果,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书中叙述,只要意思接近即可)
教师出示课件: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学生齐读。
(3)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c=a×c+b×c(4)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
a×b=b×a(a×b)×c=a×(b×c)(a+b)×c=a×c+b×c比较有什么不同?(5)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应用
凡事都要分正反两个方面去对待,这个算式倒过来也成立。a×c+b×c =(a+b)×c 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四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课件分步出示)1.填一填(12+40)×3= × 3 + ×3 15×(40 + 8)= 15× + 15×
78×20+22×20=(+)×20 2.数学医院。
3.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80+4)×25 34×72+34×28 4.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5.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那你知道老师开始计算102×32和98×25,为什么那么快了吗?
老师:乘法分配律可以让计算简便,这就是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好处,在计算中同学们要仔细辨别,合理应用。
四、总结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谈谈收获。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35 + 25)×3 35×3 + 25×3 =60×3 =105+75 =180(元)=180(元)答:一共需要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