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青年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农村青年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XXXXXX XXX,男,XXX出生。是XXX的农民,文化水平低,又无特殊技能,看到村里、邻居们都发家致富很。他看到无人问津的大戈壁滩,就萌生了想开垦荒地的念头,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向所属XXX村委会提出要求开垦,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从下岗职工到开垦荒地带动村民从事产业化经营,XXX敢为人先、勤劳致富的事迹在当地成为美谈。
穷则思变,XXX的畅销使从未有种养经验的XXX萌生了开垦荒地种植梨树的念头。2004年,XXX在家人的支持下,在村南面无人问津的戈壁滩上开垦荒地,改良土壤,一次性把没人要的上千亩地推荒种棉,改良生产。
创业过程总是充满坎坷曲折,起步时可谓一帆风顺的刘水欣也不例外。2007年春季,大风天气来袭,连续几天气温都在零下摄氏度。有经验的农民都说,如果气温继续下降,一定会耽误播种时节,可是这个农时又耽误不得,大风将才播下的棉种大部分不能生长。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XXX欲哭无泪。此时,他却不能倒下,“种,接着种。” XXX坚定地说。第二天,他就前往种子市场选购棉种,并在春分前全面完成补种。在种植XXX的同时,XXX还在新村修建了一座100亩的牛羊圈,养殖了200多头牛羊。
XXX富起来以后,心中一直记挂着周围的乡邻,他通过传技术、借资金等途径,带动了一批种植养殖户。带动致富的名声传了出去,不但在村里出了名,在乡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一些农民纷纷与他联系,对于农民们提出的技术问题,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甚至上门帮助解决问题。2008年以来,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的农民都以他为榜样。
如今,XXX已经是拥有上千亩土地种植大户,几百头牛羊的养殖大户,每年的纯收入都达到二三十万,每年的成果和效益都为新村起到了一个典型的亮点和带头作用,同时也被评为XXX的致富带头人。
第二篇:2011全市农村青年致富能手事迹简介
2011全市农村青年致富能手事迹简介
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办事处新镇村东临孙牛路,南靠市水泥厂,北边就是风景秀丽的康王河。紧靠河岸的裕盛洗煤厂就坐落于此,裕盛洗煤厂自建厂到现在不足四年的时间,已进行了两次扩建,由最初的日洗煤300多吨到现在的500多吨,年产值500多万元到现在的800多万元,这每一次成绩的取得都凝聚着洗煤厂经理王红军的心血,提起王红军全村人都说:“红军这孩子别看年龄不大,在经营致富方面还真让人佩服”。
王红军,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办事处新镇村人,34岁,3口之家。毕业后,他凭借着市水泥厂在本村的优势,自己筹资6万元购买了50拖拉机搞水泥贩运生意,夫妻二人不分昼夜的跑运输,由于讲信用,服务好赢得了很多的客户,一时又供应不过来了,两人一合计又投资四十多万元购买东风挂车一辆。这样干了四年他感觉这样干下去顶多能解决自己一家人的致富问题,并不能帮助自己周围更多的人致富,他暗下决心自己富了不算富,一定要让更多的人共同富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见在村北有一闲置的预制厂空地,他感觉到自己的抱负到了实现的时候了,他同妻子协商后2007年筹资200多万元建设裕盛洗煤厂,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年产值达到了500多万元,安排村剩余劳动力50多人。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感觉目前的生产能力已经太小了,经过多方面的考察研究,他又投资100多万元进行了二期扩建,年产值达到了现在的800多万元,安排剩余劳力近百人,为全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饮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之后思奋进。在党支部的关心下,王红军主动向组织靠拢,2009年向村党支部提出入党申请,以后每年向组织交一份思想汇报和致富经验总结。王红军致富的事迹受到当地党组织的重视,党支部经过组织程序把王红军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考察和培养,引导他发挥信息、技术、资金优势,与其他商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同时,村党支部积极创造条件,让他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提要求、压担子,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并且把他与两名党员结成对子,让其发挥自身优势,传授致富技术,提供信息服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村两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以王红军为代表的一批致富能手的带动下,新镇村的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三篇:致富能手事迹
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党员致富典型李银芬
在泉子街镇小西沟村,提起种植能手李银芬,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年来,她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村党组织的关心帮助下,经过数年的打拼,在设施农业种植上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就。
53岁的李银芬,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她的梦想,直到2009年她才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村上她不仅积极参与村党支部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还率先搞起了反季节蔬菜嫁接和大棚温室蔬菜种植。利用远程教育学到的最新科学种植知识和技术,把蔬菜嫁接和大棚蔬菜种植搞得的红红火火,一座大棚年收入超万元,成了远近闻名大棚蔬菜种植致富女能手和技术女能手,在当地妇女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曾经的她,生活过的十分艰难,由于家境贫困,加之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欠了一屁股的债,沉重的债务常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望着勤奋好学的孩子们,心中不由一阵一阵酸楚,强烈的责任心使她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但同时她也意识到只依靠家里的几亩地是很难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就在她苦苦寻找致富门路的时候,镇党委的同志为她送来了蔬菜种植的影像资料,于是她有了通过种植温室大棚蔬菜脱贫致富的想法。有了主意她便开始忙活起来,可修建大棚的钱从那里来,她犹豫了。但资金短缺并不能阻挡她摆脱贫困的想法,她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了6000多元,买回了修建大棚所需的原材料,在大家和镇妇联及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经过二十多天废寝忘食的劳作,大棚终于建成了。
农家的日子,庄稼要赶时节下种才行,她顾不上休息,又抢时间在大棚里种上了油白菜、葫芦、黄瓜、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由于第一次种大棚温室蔬菜,缺少大棚温室蔬菜的种植经验,蔬菜长势差,产量低,销路也不好。一年起早贪黑忙活下来几乎没有赚到钱,更没能还清所欠的债务。李银芬开始后悔了,原来种植大棚温室蔬菜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她退缩了,不想种了,就在她心灰意冷,打退堂鼓的时候。镇党委的同志又一次来到了李银芬家,为她带来了关于介绍各地大棚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的学习资料,还给她介绍其它地区种植大棚温室蔬菜的一些实际情况。并且耐心的劝她再种一年试试,技术方面的问题由镇妇联帮她协调解决,李银芬的信心再一次被激励起来。已有空闲时间她就在家里或到文化室学习种植技术,白天在地里进行探索实践,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很快掌握了大棚温室蔬菜的种植技术。
不懂太多文化的她该怎样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呢?就在她又一筹莫展的时候镇党委为她选派了农科技术员,手把手给李银芬指导她种植。在镇党委的协调帮助下,李银芬的种植技能提高了。这期间,她的心中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依靠科技才能致富。通过学习她懂得了“什么时间育苗?什么时间捡苗?什么时间浇水、施肥?什么时间上市能卖上好价钱?”她成功种植温室大棚蔬菜的这一年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仅0.5亩地的大棚蔬菜纯收入就超万元。
过惯了穷日子的李银芬握着平生第一次赚来的钱,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尝着甜头的她,第二年又在她的大棚里种了两茬叶菜、一茬果菜一年就收入了15000多元,不仅还清了借款,还净赚了10000多元。在县党政办的大力扶持下,她又修建了20座蔬菜
大棚,在这20座大棚里她不仅育了玫瑰花苗,还种植了康乃馨、彩椒等经济含量较高的农作物。
李银芬不但自己率先致了富,而且积极帮助大家致富,她先后获得州、县、镇级“致富女能手”、“女科技示范户”等荣誉称号,做为一名致富女能手,让其他妇女姐妹共同富起来不仅是她应尽的义务,也是她的愿望。谁缺资金,找她借,谁缺技术她总是手把手耐心教,还带领大家参观她种植的大棚蔬菜。目前,她已带动当地妇女群众修建蔬菜大棚150座,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女能手。
富起来的李银芬并没有满足现状,她又搞起了蔬菜嫁接,并取得了成功。在她的带动下激起了其他妇女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增收致富的信心。她本人也被镇党委、镇政府聘为农民技术员,并且利用农牧民集中教育、“科技之冬”培训,在各村巡回宣讲她的致富经验。目前她已成为泉子街镇有名的大棚蔬菜种植能手。
在她几年的种植实践中,她摸索出两条成功的经验:一是依靠科技种植。为了弥补自己文化水平低的不足,她常常聘请农科站的技术人员帮她传授技术,一点一点地虚心求教,一遍遍地寻根问地,硬是学会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一整套技术。二是立足市场,了解品种上市时期。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吃一堑,长一智的李银芬深知这一点,她注意收集市场信息,综合分析,降低种植成本,同时,她还精确地掌握各种品种最佳上市时期,种植效益明显提高。她的技术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
这就是李银芬,一个朴实,厚道,乐于助人的普通党员,在她身上没有多么伟大的事迹,但是却有着最质朴的情怀,作为一名普通农村无职党员,她身上体现的是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她
是一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个缩影。她“引”着农村女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走在群众的前列,“逼”着她们在发展经济、科技致富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促”着她们必须做一名共同致富的战斗员,进一步增强了她们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进一步激发了党组织“细胞”的活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四篇:致富能手事迹
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党员致富典型李银芬
在泉子街镇小西沟村,提起种植能手李银芬,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年来,她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村党组织的关心帮助下,经过数年的打拼,在设施农业种植上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就。
53岁的李银芬,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她的梦想,直到2009年她才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村上她不仅积极参与村党支部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还率先搞起了反季节蔬菜嫁接和大棚温室蔬菜种植。利用远程教育学到的最新科学种植知识和技术,把蔬菜嫁接和大棚蔬菜种植搞得的红红火火,一座大棚年收入超万元,成了远近闻名大棚蔬菜种植致富女能手和技术女能手,在当地妇女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曾经的她,生活过的十分艰难,由于家境贫困,加之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欠了一屁股的债,沉重的债务常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望着勤奋好学的孩子们,心中不由一阵一阵酸楚,强烈的责任心使她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但同时她也意识到只依靠家里的几亩地是很难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就在她苦苦寻找致富门路的时候,镇党委的同志为她送来了蔬菜种植的影像资料,于是她有了通过种植温室大棚蔬菜脱贫致富的想法。有了主意她便开始忙活起来,可修建大棚的钱从那里来,她犹豫了。但资金短缺并不能阻挡她摆脱贫困的想法,她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了6000多元,买回了修建大棚所需的原材料,在大家和镇妇联及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经过二十多天废寝忘食的劳作,大棚终于建成了。农家的日子,庄稼要赶时节下种才行,她顾不上休息,又抢时间在大棚里种上了油白菜、葫芦、黄瓜、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由于第一次种大棚温室蔬菜,缺少大棚温室蔬菜的种植经验,蔬菜长势差,产量低,销路也不好。一年起早贪黑忙活下来几乎没有赚到钱,更没能还清所欠的债务。李银芬开始后悔了,原来种植大棚温室蔬菜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她退缩了,不想种了,就在她心灰意冷,打退堂鼓的时候。镇党委的同志又一次来到了李银芬家,为她带来了关于介绍各地大棚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的学习资料,还给她介绍其它地区种植大棚温室蔬菜的一些实际情况。并且耐心的劝她再种一年试试,技术方面的问题由镇妇联帮她协调解决,李银芬的信心再一次被激励起来。已有空闲时间她就在家里或到文化室学习种植技术,白天在地里进行探索实践,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很快掌握了大棚温室蔬菜的种植技术。
不懂太多文化的她该怎样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呢?就在她又一筹莫展的时候镇党委为她选派了农科技术员,手把手给李银芬指导她种植。在镇党委的协调帮助下,李银芬的种植技能提高了。这期间,她的心中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依靠科技才能致富。通过学习她懂得了“什么时间育苗?什么时间捡苗?什么时间浇水、施肥?什么时间上市能卖上好价钱?”她成功种植温室大棚蔬菜的这一年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仅0.5亩地的大棚蔬菜纯收入就超万元。
过惯了穷日子的李银芬握着平生第一次赚来的钱,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尝着甜头的她,第二年又在她的大棚里种了两茬叶菜、一茬果菜一年就收入了15000多元,不仅还清了借款,还净赚了10000多元。在县党政办的大力扶持下,她又修建了20座蔬菜大棚,在这20座大棚里她不仅育了玫瑰花苗,还种植了康乃馨、彩椒等经济含量较高的农作物。
李银芬不但自己率先致了富,而且积极帮助大家致富,她先后获得州、县、镇级“致富女能手”、“女科技示范户”等荣誉称号,做为一名致富女能手,让其他妇女姐妹共同富起来不仅是她应尽的义务,也是她的愿望。谁缺资金,找她借,谁缺技术她总是手把手耐心教,还带领大家参观她种植的大棚蔬菜。目前,她已带动当地妇女群众修建蔬菜大棚150座,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女能手。
富起来的李银芬并没有满足现状,她又搞起了蔬菜嫁接,并取得了成功。在她的带动下激起了其他妇女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增收致富的信心。她本人也被镇党委、镇政府聘为农民技术员,并且利用农牧民集中教育、“科技之冬”培训,在各村巡回宣讲她的致富经验。目前她已成为泉子街镇有名的大棚蔬菜种植能手。
在她几年的种植实践中,她摸索出两条成功的经验:一是依靠科技种植。为了弥补自己文化水平低的不足,她常常聘请农科站的技术人员帮她传授技术,一点一点地虚心求教,一遍遍地寻根问地,硬是学会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一整套技术。二是立足市场,了解品种上市时期。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吃一堑,长一智的李银芬深知这一点,她注意收集市场信息,综合分析,降低种植成本,同时,她还精确地掌握各种品种最佳上市时期,种植效益明显提高。她的技术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
这就是李银芬,一个朴实,厚道,乐于助人的普通党员,在她身上没有多么伟大的事迹,但是却有着最质朴的情怀,作为一名普通农村无职党员,她身上体现的是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她是一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个缩影。她“引”着农村女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走在群众的前列,“逼”着她们在发展经济、科技致富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促”着她们必须做一名共同致富的战斗员,进一步增强了她们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进一步激发了党组织“细胞”的活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五篇:农村致富能手演讲材料
致富不忘根 创业富乡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是***村党支部副书记。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致富不忘根 创业富乡邻》。
作为一名普通村干部,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老党员,能够站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和同志汇报我的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激动。三年时间里,我从一个花卉苗木种植的“门外汉”,到如今拥有20亩基地、年收入近百万元的种植大户,不仅让自己的日子过的“红火”起来,而且带动附近乡邻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路。
当过兵、养过猪、开过厂,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我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这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2007年,武汉市林业集团薏莱公司在我们村租赁土地,开始发展花卉苗木项目。失去了土地的我跟村里大多数人一样,成为名副其实的“下岗农民”。村民中,除了外出务工的劳力外,一部分人开始在苗木基地打工维持生活。当时,作为村干部的我,一方面积极为林业集团提供服务,协调解决生产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另一方面在基地边打工边学技术,随着对花卉苗木业的接触和了解的加深,我深深地被红叶石楠良好的发展前景所吸-1-
引。“他们可以做好,我们就不行么?”“何不借着这次机会,大干一场呢?”有了这个念头,我开始有事无事的泡在苗床边,向技术人员请教如何扦插,磨着技术人员学习苗床管理,开始有事无事的拿着本苗木种植管理技术书籍躺在床上整夜整夜地失眠。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还经常扎进村里的农家书屋“充电”,了解苗木栽培和管护技术。在掌握了红叶石楠的育苗技术和市场销售规律之后的某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公司的老总们表达了自己想要培育几亩红叶石楠的意愿。这一天,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开启了我人生中的另一扇窗。
就这样,从2008年栽种第一批5亩红叶石楠,到2009年的10亩,2010年的15亩,再到今年的20亩,我从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民“门外汉”,成长为村民口耳相传的红叶石楠“土专家”。今年我还跟别人合伙租赁了1000亩土地,发展蔬菜项目基地,开始了由“小打小闹”到“股份制经营”的蜕变。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叫富。”虽然现在很多村民称我为“叶老板”,但是我更喜欢听他们叫我“叶书记”。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村里工作了23年的我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让乡亲们都过上吃穿不愁、安稳富足的好日子。
我所在的胜利村一共有13个村民小组,分布在107国道两旁,一直以来,村里是人多地少。2010年,在面对全村党员群众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时,我率先在“党员双带”基地的入口处,树立了一块承诺公示牌,向全体村民郑重承诺:今年内搞好2期苗木繁殖,培训120名苗木种植能手;每年吸纳30余村民务工,临时性散工300人;指导、扶持9户农户繁育苗木200万株,帮助全村50余户种植花卉苗木;力争三年内使全村苗木繁殖面积达500亩,苗木种植户户平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面对我的承诺,一些村民提出了质疑,有人说:同行是冤家,谁会傻到给自己制造竞争对手呢?也有一些信任我的村民找上门来询问,对那些要求打零工的,能给他们安排到苗木基地的我都尽量安排,对那些需要学技术的我都无偿耐心地把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甚至主动上门指导他们如何育苗栽培。如今我的承诺除了最后一条需要三年的时间来完成以外,其他的三条都已经兑现。村民们对我也更加的信任。
现在我的苗木基地里,安排了近30名村民常年工作,补种季节还会安排临时性散工,一年差不多300人左右。这样上至七旬老人、下至20多岁的年轻小伙,只要有劳动能力,都可以到我的基地来打工。他们中,固定性的工人人平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散工工人一年也有近万元的收入。
65岁的村民余厚玉和老伴是典型的留守老人,家里的土地被流转后,孩子们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去年春天,余爹爹找到我说,想到基地里打份零工,补贴家用,希望我给他个机会。考虑到老人虽然还有劳动能力,毕竟上了年纪,我就给他安排了一份浇水、锄草的工作,同时安排他老伴在基地里做些简单、轻松的零活,这样老两口一年增加了近3万元的收入,不仅不用子女给生活费了,生活还有了富余。
同村村民叶卫斌看到我种苗木致了富,也来向我讨教。他们夫妻俩以前靠种地为生,一年辛苦下来最多也就万把块的收入。我告诉他,现在红叶石楠的行情很好,一亩苗床就可以顶他平时干一年的收入。在我的鼓励下,去年春天叶卫斌一次性种下了3万株红叶石楠种苗,我还把自己总结的一套育苗、管护经验传给了他。去年年底,他的第一批成苗卖出,赚了1万元,另外一批成苗今年再卖,预计至少还有2万元的收入。尝到了“甜头”的叶卫斌一家今年加大了投入,一次性栽下了20万株红叶石楠,按照一株赚1元的标准,只要一年的时间,叶卫斌就会赚回一栋小洋楼。
老百姓种苗不够了,我经常从自家的基地里剪一些免费送给他们;老百姓的技术不成熟,我免费上门给他们做技术顾问;
老百姓的成苗卖不出去,我主动帮他们找市场、找销路。一年半的时间里,我累计帮助同村村民繁育苗木200万株,培训出100多名苗木种植能手。现在胜利村已经形成了一条花卉苗木种植产业链,50余户农户走上了靠苗木发家的致富路。
我常说,是党员就要有个党员的样子,干什么都要带头,群众有了困难能帮忙的就要帮忙。虽然我只是个村干部,不懂什么大道理、硬道理,但是我知道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向你反应问题,是出于对你的信任。因此对于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不论事情大小,只要政策允许,只要群众有需要,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田间地头,我都会尽心尽力的去解决。
2009年,村里的泥瓦匠叶世斌找到我说,希望帮忙找个活干,家里的老房子垮了,而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修房子。我赶紧托朋友们四处打听,终于帮他揽了个活儿,为一家公司修建院墙,这个工程下来,叶世斌赚了3万元,不仅把老房子重新修整了一番,还有了多余的钱安排生活。
村民胡承凤因患上癌症花去了家里的全部积蓄,由于丈夫在坐牢,孩子刚参加工作,生活难以维系,去年年初,胡承凤找到我希望帮她解决一下生活困难,我当即拿出200元给了她,后来她陆陆续续来村部寻求帮助,每次碰到她我都会给100元或200元,直到去年11月份,胡承凤说要动手术,需
要5、6000元的费用,我把手上仅有的4000元现金都拿给了她。对此,她一直很感激,说给我添麻烦了,以后再不会来找我借钱。后来听说,胡承凤虽然手术做完了,但是还是没有熬过今年春天就离开了人世。
带着村民共同致富,帮助村民解决难题,调纠纷,送温暖,我所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琐碎的小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感人至深的事迹,有的只是一个普通村干部的满腔热血和一个退伍军人对家乡的无限热爱。我知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所做的还不够多、不够好,离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种植规模还不够大,对市场的把握还不够准,村里依然有一些人还没有富起来,这些还需要我们花很大的力气去努力,去改善。但是,我想说的是,能够不遗余力的为胜利村的新农村建设和村民增收添砖加瓦,我感到非常自豪、非常骄傲。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以实际行动带领村民冲刺新的致富增收目标,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