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画杨桃》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画杨桃》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说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五、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六、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七、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反思
在上《画杨桃》这一课中,我是这样实施教学过程的:
1、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2、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这一环节是教学关键,是文道结合的主渠道和立足点。
3、运用清晰,节奏鲜明的语言做小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这节课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讲老师的
话时自己脉络不是很清晰,导致这部分占用了几分钟的时间。
第二篇:11画杨桃 教学设计 反思
11《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画杨桃》一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教育。
这篇课文是突出本组教学重点的重要篇目,学生掌握的好坏对学习本组课文至关重要。这篇课文不但要求我们学习要抓住重点,还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具准备】查找有关杨桃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2.齐读课题。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些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 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受用:得到益处。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3)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1)指名读父亲的话。(2)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父亲的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3)总结爸爸的话: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学习第2自然段:我的画。
导语:作者有没有听爸爸的叮嘱?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课文第二自然段。)抓住:“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像是五个角”、“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等句子理解“我”是听从父亲的嘱咐去画画。
(2)学习第3至第17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他是怎样做的?“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④“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⑤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⑥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⑦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
⑧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⑨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3)学习第18自然段:老师的话。
①老师看到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态度发生了变化。指名读 “老师”说的一段话。
②思考:
A.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B.举例子说说怎么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C.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D.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③这几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④启发学生用“不要„„要„„”造句。⑤总结老师的话: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⑥齐读“老师”说的话,加深理解。
三、深化理解,总结全文
回顾父亲和老师的话,总结“他们的教诲”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背熟第18自然段中老师的话。2.抄写课文中意义深刻的句子。
《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要实事求是这个。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 “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有哈哈大笑的,有嘻嘻笑的;有偷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一股难为情的样子。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到位,达到了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二、抓关键段,理解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 解老师说的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举例说明等方法,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最后提出的问题:回顾父亲和老师的话,总结“他们的教诲”是什么?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让我感觉不足的是:在课堂上,还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放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第三篇:《画杨桃》教学设计(修改后)及教学反思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后)
知识与能力:
1、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理解“嘲笑”、“审视”、“和颜悦色”、“教诲”。
1、朗读课文,背诵第18自然段老师说的话。
2、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理解老师的话,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教学媒体: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物杨桃、五角星形的杨桃图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设疑激趣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这是怎么回事儿?
3、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是的,“我”是这样做的,而且“我”是认认真真的看,老老实实地画,结果“我”把这幅画交上去时,同学们是怎样的反应呢?
二、感受嘲笑
体会做法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3—5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2、体会同学们第一次的嘲笑。
(1)学生交流后让学生读读文中同学们嘲笑的句子。
(2)体会同学们嘲笑的语气。(3)指导朗读:有了这样的体会,谁来读读这两句话?
(灯片出示句子)“杨桃是这个样子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方式:指名读——体会——评价——再读——齐读)
3、理解老师的态度和做法(1)听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没有笑,他是怎么做的?
(2)学生交流文中的那段话,并让学生找出老师动作的词,用“·”表示出来。(3)指导学生理解“审视”。
在老师这一连串的动作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截然不同?(审视)
(4)同学们想想:老师这一看,会有什么发现?
三、深入研读
悟情明理
2、同学们拿起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7——17自然段,边读边做上记号。
3、同学交流,了解同学态度的变化。“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1)出示两次对话,学生交流。
(2)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段对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后小结:前一段对话回答得很简单,很干脆,很坚定,同学们还在嘲笑;后一段对话里有很多省略号,同学们的语气支支吾吾、吞吞吐吐(板书:吞吞吐吐),是知道自己错了的表现。(4)指导朗读,学生评价。
(5)教师举起画和一名同学合作读后,同学分角色朗读。
4、朗读、理解老师神情的变化(1)指名读文中的语句。(2)思考讨论: a、当老师审视了讲桌上的杨桃,听见同学们还在嘲笑“我”,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为什么变得严肃呢?
b、这段话中哪个词说明了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一会儿?(半晌)半晌的时间有多长?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既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如果你就是文中这位老师,你在考虑什么呢?(过渡语: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5)(课件出示老师对学生说的那番话)教师用严厉的语气读其中的一句话给同学们听,学生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和颜悦色”一词的理解。(6)指导朗读。(指名朗读—齐读)
(7)引导理解:这段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同;要实事求是。)
(8)指导背诵。(过渡:老师的话朴实而深刻,让我们试着把它记下来吧!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它?)a、练习背诵。b、集体背诵。
5、理解“教诲”一词。
(师:老师的话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这种教育用文中的一词概括叫做教诲。)
四、积累语言
拓展延伸
1、师述:岑桑在老师和父亲的影响下,最后成了一名作家,听了你们刚才的话,我相信你们将来也一定很有出息。最后,我把岑桑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投影出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一切从自己出发,这样你才能不断设计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
2、学生齐读。板书设计:
画杨桃 老师
父亲
实事求是 《画杨桃》的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大家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并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怎样把一段话说清楚。
针对本文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我从文本整体出发,通过“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动作这三大板块整合实施。逐步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事实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本节课,我根据中年级阅读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查字典,结合情境体会词句含义。如我抓住“严肃、审视、和颜悦色”等词和父亲、老师的话理解课文内容。
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讲解与朗读的关系。讲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推评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因而在朗读方面,我侧重了多种方式的读,自读、练读、指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进行,让学生浸染在语言中,逐步进入一种言语情境,撩起他们的悟性与灵性。再通过有滋有味的说,读体现以读代讲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与文本的交互达意,达到了“与我为文”的境界。
在随文理解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老师在思考什么?”和“如果你是嘲笑同学中的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适当拓展文本,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真切感悟,如身临其境。通过表情表演对比,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让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读、想、练、评等教学手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用不同别人的观察和思考方式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涵,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在教学策略上我注重了强调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三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做到读中感悟、读中选脸,从而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理解更为深刻。
不足之处是朗读欠缺,练读时间略少。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及整合知识结构体系方面的能力仍需不断的提高。
第四篇:《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画杨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画杨桃》教学反思1《画杨桃》一课,感觉这篇课文好难上,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因为篇幅较长、训练点较多而让我伤神许久。如果按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出主线。
我从最后一自然段入手,让学生了解一生受用的含义,然后带领学生看看父亲 和老师都说了什么话会让作者一生受用,直接切入到第一自然段。讲完父亲的话,再将老师的那一段话。这样,就理出了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凭借。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共同思考讨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最后为什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 通过师生共同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最后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反复读,使学生懂得了“画杨桃”这件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带上了表情动作。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三、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这一环节是教学关键,是文道结合的主渠道和立足点。我先利用教师和同学们态度的对比,教师神情的变化,铺设出一个吸引人的悬念。再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教师态度的关键词“走到”、“审视”,教师这样做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这样, 重视了文字的训练过程。接着,为了联系学生思维,让学生逐步理解教师说的话。教学中,我分步设计了“老师是怎样做的?”“老师说的话和他的做法一样吗?” 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老师说的话。老师说的话正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紧扣主题加以拓展。
这节课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讲老师的话时自己脉络不是很清晰,导致这部分占用了几分钟的时间。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是最需要思考的。
杨桃不好画,人生的风景亦是。这些孩子,大概还要经历一些事情,才能对文中的真义有更切实的感受。而这样的过程,我们只能顺其自然。
《画杨桃》教学反思2《画杨桃》这篇课文对于我们班同学很困难,因为我们班的同学都没有见过杨桃这种水果,我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该怎样来讲?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通过课件展示杨桃的样子,让学生先对这种水果多写了解,然后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在这节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还有就是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画杨桃》教学反思3我在备《画杨桃》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是这么设计的,开始出示杨桃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果实,然后教师介绍杨桃,进入新课。可是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忽然想到市场上好像卖过这种水果,现在运输方便,家庭条件好,一定有很多学生吃过杨桃。于是导入新课我做了改动,问:“你们吃过杨桃吗?”有很多同学举起手来,“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杨桃呢?”同学们积极发言,说外形,说颜色,说味道,说里面的果实等等。同学们情绪高涨,这时我说,为了证实同学们说得是否正确咱们看杨桃的照片,然后我开始根据资料介绍杨桃,果然和同学们说的很多地方相符,没有吃过杨桃的同学印象也很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由此我感到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领悟要比教师平淡的叙述效果好得多。
在找出全文自然段时同学们发生了争议,有的说 18个,有的说19个,一时出现混乱现象,正好下一个环节是朗读课文,我提了一个建议,咱们按座位让同学分自然朗读,然后数数有多少人读,同学们立刻静下来,从姜矾开始依次读了起来,这次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读完一数正好19个同学读过,那就是19个自然段。通过这次读课文我还发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前朗读课文一般是找举手的学生读,不举手的同学除了齐读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次19个同学当中有的读得好,有的读得结结巴巴,是我教学的失误,没有给这些同学朗读的机会,今后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指导鼓励那些读得不好的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画杨桃》教学反思4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问题贯穿始终,有的放矢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比如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还有老师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教师将这两段话结合起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问题贯穿始终,有的放矢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比如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还有老师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教师将这两段话结合起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篇课文朗读方面的训练上,着重一下句子:“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在朗读语气上,有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的朗读语气,这三种不同的朗读语气同时出现是一个很好的朗读训练契机。我采用个别读、男女生分读的形式练习,孩子们对于怎样读好这些语气有了一定的领悟。
亲身实践,思考体验。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带了一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趣很高,都静静地画了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我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语句。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联系绘画,而是通过画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画杨桃》教学反思5我在备《画杨桃》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是这么设计的,开始出示杨桃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果实,然后教师介绍杨桃,进入新课。可是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忽然想到我们这个地方叫猕猴桃也称杨桃,同学们肯定把二者弄混淆了。于是导入新课我做了改动,问:“你们吃过杨桃吗?”有很多同学举起手来,“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杨桃呢?”同学们积极发言,说外形,说颜色,说味道,说里面的果实等等。果然,不出我所料,同学们情绪高涨,但都把羊桃当作猕猴桃了。这时我说,同学们说的其实是猕猴桃,而我们今天学的内容确是…接着,我开始根据资料介绍杨桃,并出示羊桃的图片。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由此我感到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对事物进行对比、领悟要比教师平淡的叙述效果好得多。
在找出全文自然段时同学们发生了争议,有的说18个,有的说19个,一时出现混乱现象,正好下一个环节是朗读课文,我提了一个建议,咱们按座位让同学分自然朗读,即“开火车”,然后数数有多少人读,同学们立刻静下来,从谭禹开始依次读了起来,这次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读完一数正好19个同学读过,那就是19个自然段。通过这次读课文我还发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前朗读课文一般是找举手的学生读,不举手的同学除了齐读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次19个同学当中有的读得好,有的读得结结巴巴,有的声音很小,几乎听不见。总之,读的效果参差不齐。这是我教学的失误,没有给这些同学朗读的机会。今后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指导鼓励那些读得不好的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画杨桃》这篇课文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在一节图画课上,老师让大家画摆在讲台的杨桃。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来了大家的笑。后来,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再让大家各位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大家看到的杨桃确实是五角星的样子。最后老师告诉大家,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以上是一位学生的复述。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物,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与古诗《题西林壁》有异曲同工之处。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初读、通读、细读之后,拿一个小油漆罐让学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让他们各自得出答案。有的说是圆柱,有的说是像一面镜子。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再让他们背古诗。大部分同学完成得很出色。
反思一:本文以画杨桃来说明事理,难度之一是相当部分学生未见过杨桃,无法理解杨桃像五角星。我就通过一个简单的直观教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让他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才得出答案,明白事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反思二:借助已学过的古诗来帮助理解,这应该叫触类旁通吧!
《画杨桃》教学反思6实习以来的第一次讲课,有一点紧张,要把这节课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懂得课文所讲的道理也并不容易,所以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挑战,为了不辜负学生们的期待,我尽量做到最好。
《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蕴含的道理深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很接近,学生可自悟自读。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实物展示,情境导入
展示杨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观察杨桃,看看它从不同的角度看像什么,然后把杨桃切开,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来理解杨桃像五角星。通过浏览杨桃的图片,加深对杨桃的理解和认识。
二、通读全文,引导学生正确读音
教学时先进行正音,再有侧重的对每一个字进行教学。如“严肃”的“肃”是平舌音,“审视”的“审”和“半晌”的“晌”是翘舌音。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把生字生词带入句子中理解,引导学生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三、重点分析,方便理解
从文本整体出发,通过父亲的叮嘱,“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动作这四个方面加深理解。逐步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从实际出发,用事实求是的眼光去看事物。引导学生用不同于别人的观察和思考方式感悟课文主旨。
四、注重阅读,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透、读懂。尤其是课文中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通过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抓住表现老师动作的关键词“走到”、“审视”、“看了看”、“坐下来”让学生明白这样做是“从实际出发”。
五、深化主题
提出的问题“教师和父亲的话为什么那么相似?”从中得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紧扣主题加以拓展。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也适用于任何事情。不仅是要相信自己的眼力,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树立自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让他们学会联系实际生活。
总的来说,教学结束有优点也有不足,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欠缺,练读时间略少
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分角色朗读的时间,使学生没有更好的体会课文中同学们态度转变的心理变化,没有很好地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和感情,导致学生在理解课文时不太透彻。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
有一些问题没有经过同学的口中说出来,过于着急的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大家,没有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使提出的问题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没有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三、讲课后期声音较小,影响学生听课
总的来说,第一次教学结束,有收获也有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多加锻炼,弥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向老师学习和交流,认真负责的备好每一节课,在驾驭课堂及整合知识结构体系方面的能力仍需不断的提高,是自己以后的教学更加完善。
《画杨桃》教学反思7课文主要是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启迪同学们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一道理。如何让学生们理解这一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这方面的讲解。抓住文章重点,将人物分角色朗读,引导同学们去体会人物的心理过程,“我”、同学们和老师。并不是把句子展开来读,而是抓住重点句子,如人物对话:“不像!”“不......像。”“像五角星!”“像.....五.....五角星。”强调人物语气与感情。充分理解同学和老师前后表情、态度的变化。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画杨桃”课中,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的思维,注重启发诱导,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同时维持好课堂纪律,让同学们保持好坐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将课堂氛围调整到最佳状态。
为了上好《画杨桃》,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地从水果店里挑选了一只杨桃。并在课文中老师让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观看了杨桃之后,我也把杨桃呈现出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杨桃的样子。学生兴致很高,都抬起头静静地观察起来。让他们看看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
思考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但是,在课堂结束后,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课堂时间没掌握好,最后一个段落还没来得及讲,收尾仓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要讲的内容讲解完。
其次是对生字词的掌握上分配时间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字词的学习仍然是重要环节。应该在认识生字词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书写。
再次是课堂提问时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我鼓励同学们说:“这么多举手的同学啊,我看看谁没举手,谁没举手我就提问谁。”结果,原本举手的同学都马上放下了手,我想,这样反而会让同学们养成一个不举手的习惯,这种提问方法应该改掉。
在课堂上还有很多小细节应该注意改正,比如领读课题时声音不能拖长,学习要求需要学生齐读一遍,以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文。板书设计中,课文的层次最好是在课文讲解之后,边总结边板书,这样能让同学们对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
《画杨桃》教学反思8《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
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共同思考讨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最后为什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 通过师生共同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最后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反复读,从中懂
得了“画杨桃”这件事中引出的深刻道理。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自己认为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值得注意和反思:
1.抓不住重点,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对词语讲解不够。
2.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的深度和广度应加强,师引导的还是不够,应引导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并能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读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在上课时,研究和探讨环节气氛不够活跃,和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环节做的不够。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的经验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上还有许多缺陷,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有新的进步!
画杨桃课堂教学反思6
《画杨桃》是一篇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的文章,含义不深,学生可自悟自读。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我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较好。
在这节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
1.在通过讨论 “一生受用”的含义以后,没有引导学生谈一谈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类似《画杨桃》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没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2.设置的问题过多,有些学生在回答提问时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正弄懂。对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提炼出最主要的问题直奔文章的中心,避免教师的归纳与重复啰嗦。
还有就是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画杨桃课堂教学反思7
上了公开课《画杨桃》,根据自己的思路基本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基本完成教学目标,非常幸运多个专业老师听了这一次的课并给了非常多的建议,但这次的公开课也存在许多不足:
1、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还不够。
2、板书的能力有待加强。
3、课件,板书跟教学步骤不同步,在上课过程中遗漏板书。
4、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害怕学生不懂,内容有些琐碎,依然存在灌输知识的感觉的,总想着学生所回答的答案能跟着自己的思路,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还欠缺临时的应变能力,这也提醒自己加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5、词语的解释有蜻蜓点水的感觉,“审视”“和蔼可亲”。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够深入,特别是备学生的工作较欠缺。
6、对文章的中心的把握,并没有做到层层剖析,对文章缺乏立体,整体的驾驭。
改进:1、多听优秀教师的课,不断改进
2、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3、掌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4、跳出别人的教案,形成自己对教学的把握能力,防止过度解读教材(解读属于自己)
5、保护好嗓子
《画杨桃》教学反思9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上完《画杨桃》一课,感觉今天的课堂上同学学得特别认真投入,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这也是我认为满意地地方课前我准备了3个自学提示:思考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2、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的神情为什么便变严肃了?”3、父亲的话与老师的话多么相似,你知道吗?我让学生一步一步通过读文解决问题。本课有老师和同学的两次对话很有特点。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注意标点符号,在朗读中体会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前后心情的变化:之前,孩子们自以为是,得意洋洋,语言中带着嘲笑,而后来发现自己错了,觉得不好意思,很惭愧,说起话来支支吾吾了。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了这段话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读文,观察发现三句话的不同意思。”在这里我用《题西林壁》一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入,孩子们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结果会不一样”进一步理解老师说的话。然后进行比较: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实事求是”的道理。接着再思考:老师的话那几句更父亲说的不一样?通过读书比较,理解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意思及做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在学生领会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接着,我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讨论,结合课前听写生字,在学生对改中讲究的就是实事求是。然后,出示作者岑桑的一段话再次让学生感受实事求是的重要。最后以名言“实事求是,做人之根本”结束本课。
当然,课前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也是本节课的败笔之处。在让学生对比老师对话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了标点符号,注意人物的语气,但是没有讲出来不同的标点符号运用在相同的语气中意思不同。我应该把这两次对话呈现在小黑板上让他们比较、朗读。小朋友通过比较,发现标点不同,语气也不一样。另外。文章的整体结构在写法上是前后呼应,备课时备进去了,但没有讲出来。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个人展示的机会不多,课前导入时间太长等。我想,这些都与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关,时间分配上有关。这些都是我以后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画杨桃》教学反思10今天,实习生张华执教了《画杨桃》一课,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做事要讲究实事求是。下面就张老师上课情况进行反思:
一、图片导课,直观形象
上课伊始,张老师通过欣赏杨桃的图片揭示课题,杨桃这种水果在我们北方很少见,也很少吃,孩子们对杨桃这种水果接触不多,这样导课让学生对杨桃加深了印象,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杨桃,设计了畅谈杨桃的资料环节,更加深了对杨桃这种水果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后,多种形式认读了生字词,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词语“半晌”、“教诲”,明确了多音字的读音。通过填空方法“这篇课文写的是()在()练习()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的样子,结果同学们都()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教育了我们。”来帮助他们讲清大意。在填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而且所填的几个关键词也为学生下面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三、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张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张老师引导学生从感叹号中读出他们的想当然、不假思索;从省略号中读出同学们回答断断续续、吞吞吐吐。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四、抓关键段,理解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张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最后提出的问题:“教师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后紧扣主题,联系生活,加以拓展,并进行小练笔练习,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实事求是的道理,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为了执教这一课,前一天下午,学生都走了,张老师还在教室进行试讲,直到很晚,希望能把自己最完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态度很认真。毕竟是第一次执教,难免会有些紧张,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文本的理解,必须认真地、仔细地钻研,才能保证进入课堂开展自己的讲课,才能减少自己的错误。
2.在课堂上,老师引导的多,学生思考的少,学生作为主体不够突出。在以后的教学中,放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
3.教师的问题要明确,有针对性,不能给学生模糊的问题,这样只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4.在课堂上要让自己融入课堂,激情饱满的参与课堂,以抑扬顿挫的声音,有效的评价,感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5.教学机智有待于提高,自信对教者来说很重要。
有了第一次的执教经验,相信第二次会很顺利的。加油!
《画杨桃》教学反思11这节课,学生学习非常投入,思维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浓厚,原因在于教师抓住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动感生成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精彩纷呈。其成功在于:
儿童教育是一种充满不确定的事。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这时如果教师只注重自己的预设,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将使学生生命的灵性淹没在教师的灌输之中。以上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十分珍视生成,适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准确把握好生成的课堂资源,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利,而自己则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通过多元想象与文本产生共鸣,使他们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独特的感受,严格按照既定的预设方案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学生的灵性将被彻底抹杀,课堂也将毫无生机可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师生对话部分添加提示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然后补白省略,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体会到不能随意嘲笑别人,遇事要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画杨桃》教学反思12针对本文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我从文本整体出发,通过“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动作这三大板块整合实施。逐步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事实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本节课,我根据中年级阅读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查字典,结合情境体会词句含义。如我抓住“严肃、审视、和颜悦色”等词和父亲、老师的话理解课文内容。
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讲解与朗读的关系。讲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推评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因而在朗读方面,我侧重了多种方式的读,自读、练读、指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进行,让学生浸染在语言中,逐步进入一种言语情境,撩起他们的悟性与灵性。再通过有滋有味的说,读体现以读代讲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与文本的交互达意,达到了“与我为文”的境界。
在随文理解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老师在思考什么?”和“如果你是嘲笑同学中的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适当拓展文本,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真切感悟,如身临其境。通过表情表演对比,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让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读、想、练、评等教学手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用不同别人的观察和思考方式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涵,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在教学策略上我注重了强调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三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做到读中感悟、读中选脸,从而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理解更为深刻。
不足之处是朗读欠缺,练读时间略少。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及整合知识结构体系方面的能力仍需不断的提高。
《画杨桃》教学反思13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深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很接近。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后资料袋中关于杨桃的介绍,进一步知道有关杨桃的知识。
由于已经安排学生课前有过预习,所以课文不必再让学生自由读的过程,要对前一天的预习作业有所检查。教学时可以快速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进行学习,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反馈。
第一课时学生的预习准备比较充分,孩子们经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后,能够准确、完整的汇报,词意理解时,如果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孩子们的理解将会更加透彻,同时对于课文内容也有所感悟!
第一课时做好了“读”的铺垫后,在第二课时教师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的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逐步培养其对整篇课文的把握能力,教学中在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学生的发言有的不够简练,有的不够完整,还有的不够准确,这需要教师在仔细倾听的基础上,引导其他学生给予补充或是教师适当的指导、修正。
第二课时中,孩子们能够通过班级同学和老师的表情变化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小组汇报时,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不够到位,需要加以训练!
《画杨桃》教学反思14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
我主要从读的角度入手,以读为主,朗读感悟。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
在读课文第2-10段,思考“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请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讨论、交流。在读课文第11-18段,讨论“同学们开始和后来的变化”并在文中找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指导同学们朗读:“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角星。”体会不一样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课文,鉴于学习《南辕北辙》时分角色朗读课文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这篇课文我也与同学们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并体会每个人物的语言及神态。然后让学生概括课文大意。
指导背诵课文18段“老师说的话”。结合19段,教导学生“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教会我们什么道理: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实际出发。
《画杨桃》教学反思15这几天一直在准备《画杨桃》一课,感觉这篇课文好难上,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该怎样来讲?我在备课的时候其实就感觉到自己备的内容有些多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课堂证实了我预计,上课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本堂课我用课文最后一段话“这位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层层深入,用一个支点,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
杨桃这种水果虽然不常见,但在教学时我发现对于我班的学生并不陌生,而且他们知道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会不同。所以我根据课堂生成及时改变教学内容,将重点围绕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加以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来了大家的“笑”。后来,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再让大家各位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大家看到的杨桃确实是五角星的样子。最后老师告诉大家,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在教学中抓住两点:一是“我”把看见什么就画成什么样的做法正是“我”牢记父亲的教诲;二是老师为什么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让他们轮流坐在“我”的位置上观察。通过探究,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同时学生也很欣赏这位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反省远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效果更好,因为他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
不足之处是:
1.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没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2.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
3.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起来。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将在这门艺术的殿堂中不断提高。
第五篇:《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教学反思(15篇)
《画杨桃》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
(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重点字词
1.指读生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交流易读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而:零声母音节,念“ér”。肃:平舌音,念“sù”。
晌:念“shǎnɡ”,与“响”要区分字形。
嘻:念一声,“xī”。诲:念四声,“huì”。
3.学习多音字“倒”,做组词练习。
4.指导书写,教学重难点字。
摆:扌+四+去,注意左窄右宽,“四”字中间是两竖。
嘻:注意右边“喜”的写法,“士”不要写成“土”,第三横要长。
5.读“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我”和同学们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讥笑。老师通过让学生轮流到“我”的座位上去看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做事应从实际出发。)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问题预设:
(1)课文中老师怎样提的问题?
(2)提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3)同样是杨桃,为什么画出了不同的样子?
(4)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地提出问题?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义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①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我”画杨桃的过程)
②“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等词语)
③猜测“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
(2)同学们仔细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从“我”坐的角度看杨桃,杨桃就像个五角星。)
(3)老师出示杨桃实物,请同学们观察。
(学生亲自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2~17自然段。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老师有什么反应?
②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④举例子说说为什么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⑤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当别人看到的或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①读出同学一开始嘲笑的语气,以及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
②读出老师一开始严肃的语气,以及后来和颜悦色的态度。
3.学习第18自然段。
(1)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对“我”来说终生难忘?(板书:终生难忘)
(2)讨论:老师的话只适用于画画吗?(老师的话表明了一个道理:要实事求是,要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3)按照老师所讲的,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不要……要……,要……要……)
谁能用“不要……要……”说一句话?4.老师亲自来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是想知道
①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是不是“我”画出来的样子。
②是不是“我”的位置有点偏,因此没有把杨桃画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老师说的那段话。7.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懂得的道理。
《画杨桃》教学反思2
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我认为在课堂上需提高引导的机智和评价的?
一、提高评价的机智
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由于缺乏评价的机智,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谈到自己是否喜欢文中的同学们时,他说:“我既喜欢,又不喜欢。喜欢是因为同学们很爱笑,不喜欢是因为同学们没有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画的。”我在处理学生这个问题时,评价不够到位,致使问题的解决不理想。老师如果这样引导“笑”,有很多种,我们都希望自己能笑口常开,你一定也喜欢笑,但是文中同学们的哈哈大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学生回答:“是嘲笑。”那么你还喜欢同学们的这种笑吗?这样自然引导让学生 在谈“笑”中明辨是非,然后老师随之引导,此时你想对那些发笑的同学们说些什么?而文中的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这样就水到渠成的进行过渡,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再如,一个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时,说到: “在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后,如果他做错了再去嘲笑别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一说法没有及时给予评价。由于自己的心急,导致一个教学闪光点被扑灭了。如果我能及时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说法进行评价,说说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说明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思维产生碰撞。同时也进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题: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二、提高引导的`机智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杂乱的思维变的有序、深刻;同时也能使知识的掌握更具条理性。而我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如当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不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而是在复述课文时。我这样处理会更好:再找一个学生用概括的语言说说主要内容,然后引导,我们在说文章主要内容时,如果能用简短、概括的语言叙述就会更好,而你好像是在复述课文内容。这样一引导学生就知道如何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其他同学也起到指导的作用。
再如,在教学理解老师的一段话时,如果这样处理学生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些。让学生把老师说的这段话都来读一读,再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思路就会更清楚,理解起来会更顺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当发现学生读的并不理想时,教师加以示范朗读,效果就会不一样。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将在这门艺术的殿堂中不断提高。
《画杨桃》教学反思3
我在备《画杨桃》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是这么设计的,开始出示杨桃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果实,然后教师介绍杨桃,进入新课。可是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忽然想到市场上好像卖过这种水果,现在运输方便,家庭条件好,一定有很多学生吃过杨桃。于是导入新课我做了改动,问:“你们吃过杨桃吗?”有很多同学举起手来,“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杨桃呢?”同学们积极发言,说外形,说颜色,说味道,说里面的果实等等。同学们情绪高涨,这时我说,为了证实同学们说得是否正确咱们看杨桃的照片,然后我开始根据资料介绍杨桃,果然和同学们说的很多地方相符,没有吃过杨桃的同学印象也很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由此我感到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领悟要比教师平淡的叙述效果好得多。
在找出全文自然段时同学们发生了争议,有的说 18个,有的说19个,一时出现混乱现象,正好下一个环节是朗读课文,我提了一个建议,咱们按座位让同学分自然朗读,然后数数有多少人读,同学们立刻静下来,从姜矾开始依次读了起来,这次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读完一数正好19个同学读过,那就是19个自然段。通过这次读课文我还发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前朗读课文一般是找举手的学生读,不举手的同学除了齐读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次19个同学当中有的读得好,有的读得结结巴巴,是我教学的失误,没有给这些同学朗读的机会,今后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指导鼓励那些读得不好的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画杨桃》教学反思4
这节课,学生学习非常投入,思维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浓厚,原因在于教师抓住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动感生成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精彩纷呈。其成功在于:
一、关注生命灵性,把握生成资源
儿童教育是一种充满不确定的事。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这时如果教师只注重自己的预设,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将使学生生命的灵性淹没在教师的灌输之中。以上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十分珍视生成,适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准确把握好生成的课堂资源,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利,而自己则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通过多元想象与文本产生共鸣,使他们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独特的感受,严格按照既定的预设方案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学生的`灵性将被彻底抹杀,课堂也将毫无生机可言。
二、构建对话平台,呈现精彩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师生对话部分添加提示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然后补白省略,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体会到不能随意嘲笑别人,遇事要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画杨桃》教学反思5
课文主要是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启迪同学们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一道理。如何让学生们理解这一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这方面的讲解。抓住文章重点,将人物分角色朗读,引导同学们去体会人物的心理过程,“我”、同学们和老师。并不是把句子展开来读,而是抓住重点句子,如人物对话:“不像!”“不......像。”“像五角星!”“像.....五.....五角星。”强调人物语气与感情。充分理解同学和老师前后表情、态度的变化。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画杨桃”课中,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的思维,注重启发诱导,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同时维持好课堂纪律,让同学们保持好坐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将课堂氛围调整到最佳状态。
为了上好《画杨桃》,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地从水果店里挑选了一只杨桃。并在课文中老师让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观看了杨桃之后,我也把杨桃呈现出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杨桃的样子。学生兴致很高,都抬起头静静地观察起来。让他们看看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
思考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但是,在课堂结束后,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课堂时间没掌握好,最后一个段落还没来得及讲,收尾仓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要讲的内容讲解完。
其次是对生字词的掌握上分配时间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字词的学习仍然是重要环节。应该在认识生字词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书写。
再次是课堂提问时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我鼓励同学们说:“这么多举手的同学啊,我看看谁没举手,谁没举手我就提问谁。”结果,原本举手的同学都马上放下了手,我想,这样反而会让同学们养成一个不举手的习惯,这种提问方法应该改掉。
在课堂上还有很多小细节应该注意改正,比如领读课题时声音不能拖长,学习要求需要学生齐读一遍,以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文。板书设计中,课文的层次最好是在课文讲解之后,边总结边板书,这样能让同学们对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
《画杨桃》教学反思6
本堂课我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位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层层深入,用一个支点,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我知道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引的太多,放的不够开,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评陈锦云老师的《画杨桃》一课
《画杨桃》课文语言浅显,但是文章的内在联系紧密,故事也有吸引学生的较不曲折的情节,同时,文章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把握文本,让学生在课堂投入到文本呈现的语言材料中去,并且又出乎其中,这是这一堂课的难点。
陈老师在这一节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较好,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把握入点:
陈老师以“父亲的话让我一生受用”入文,展开教学,“受用是什么意思?父亲的话是哪一句?”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自然地将学生引到了文本中,继而对课文产生兴趣。
二、适时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以父亲的话为经,以画杨桃中的插曲为纬,引导学生深入地解剖课文,在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掏出老师的话,并与父亲的话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观察仔细,做事踏实,相信自己!
三、顺势拓展: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入文是其一,出文便是其二。陈老师在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在意蕴的基础上,顺势将学生面前的文本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画杨桃是这样,那么做其它事呢?”将引向学生的生活。
讨论:
1.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层层剥笋,条理清晰,但是过多细小的问题引导,导致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能力的削弱和探究主动性的弱化。
2.学生的角色转移没有做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在被动地认识他人(文中的主人公和其他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创设像观察事物那种情景,让学生体验文中主人公或其他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或许课堂还会精彩的多,这样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就行。
《画杨桃》教学反思7
一妙用反复质疑。在我画出了一张像五角星的杨桃后,先是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老师问同学们: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直到最后,老师教育学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里连续出现了几个笑字,这就是反复。前几个笑字不仅使我,而且也使读者在心里画了一个又一个问号:有的同学为什么笑?为什么觉得好笑?为什么发出嘻嘻的笑声?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则使人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二妙以标点绘形。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好笑!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它像什么?那么,像什么呢?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则是有的同学幼稚可笑的.表现。而不像。像五角星。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由此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三妙借呼应揭示主旨。在课文的开头一段中,引用了我的爸爸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而在课文的最后,又写了老师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是多么相似啊!在这里,文章运用了呼应的手法: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宗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画杨桃》教学反思8
《画杨桃》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而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这样?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本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造句。比如讲到“父亲经常叮嘱我……”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体会“叮嘱”的意思,然后想想什么情况下用“叮嘱”这个词语?然后请同学造句。学生顺理成章地造出了许多合理、精彩的句子,我觉得造句的.设计很成功。
然而,在教学这一课时,由于缺乏教学的机智,导致教学过程不是很流畅。还有就是我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朗读课文。
今后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指导鼓励那些读得不好的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画杨桃》教学反思9
《画杨桃》这篇课文将的是图画课上同学们练习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特意带了一只杨桃到教室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然后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由于学生有了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所以,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就水到渠成。
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学生来交流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我还真诚地告诉他们,老师经常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还列举了几个事实。没想到许多学生由此受感动了。有个学生竟然还说:“老师,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原来你看似严厉,对我们还这么关心。”这节课同学们特别用心,这节课也上得特别成功。望着桌面上静静躺着的杨桃,一阵阵沁人的香味直扑心脾。
《画杨桃》教学反思10
感觉到了几个亮点,简单做个记录。
一、对比中理解。
老师的态度前后对比、学生的态度前后对比,老师与父亲的语言对比,在对比中感悟“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对比、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二、质疑在先,引导读中思
这篇课文泡泡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边读边思考,如何提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围绕课文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杨倩的一个问题“学生后来为什么吞吞吐吐的说话”打开了教学的思路,顺着学生的疑问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处前后态度的对比,继而引发老师的态度对比,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三、渗透习作,总结升华。
父亲与老师的话进行对比发下,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轻而易举地发现道理,“其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一问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孩子习作中总出现立意不深的问题,就可以从课后最后一段点明主旨这样的手法中得以灌输,像这样的写法要应用于自己的文中,不是吗?
让学生行在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正在努力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文本的解读能力。
《画杨桃》教学反思11
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我认为在课堂上需提高引导的机智和评价的机智.
一、提高评价的机智
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由于缺乏评价的机智,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谈到自己是否喜欢文中的同学们时,他说:“我既喜欢,又不喜欢。喜欢是因为同学们很爱笑,不喜欢是因为同学们没有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画的。”我在处理学生这个问题时,评价不够到位,致使问题的解决不理想。老师如果这样引导“笑”,有很多种,我们都希望自己能笑口常开,你一定也喜欢笑,但是文中同学们的哈哈大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学生回答:“是嘲笑。”那么你还喜欢同学们的这种笑吗?这样自然引导让学生在谈“笑”中明辨是非,然后老师随之引导,此时你想对那些发笑的同学们说些什么?而文中的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这样就水到渠成的进行过渡,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再如,一个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时,说到:“在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后,如果他做错了再去嘲笑别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一说法没有及时给予评价.由于自己的心急,导致一个教学闪光点被扑灭了.如果我能及时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说法进行评价,说说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说明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思维产生碰撞.同时也进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题: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二、提高引导的机智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杂乱的思维变的有序、深刻;同时也能使知识的掌握更具条理性.
《画杨桃》教学反思12
《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
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共同思考讨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最后为什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 通过师生共同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最后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反复读,从中懂
得了“画杨桃”这件事中引出的深刻道理。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自己认为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值得注意和反思:
1.抓不住重点,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对词语讲解不够。
2.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的.深度和广度应加强,师引导的还是不够,应引导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并能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读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在上课时,研究和探讨环节气氛不够活跃,和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环节做的不够。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的经验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上还有许多缺陷,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有新的进步!
画杨桃课堂教学反思6
《画杨桃》是一篇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的文章,含义不深,学生可自悟自读。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我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较好。
在这节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
1.在通过讨论 “一生受用”的含义以后,没有引导学生谈一谈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类似《画杨桃》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没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2.设置的问题过多,有些学生在回答提问时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正弄懂。对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提炼出最主要的问题直奔文章的中心,避免教师的归纳与重复啰嗦。
还有就是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画杨桃课堂教学反思7
上了公开课《画杨桃》,根据自己的思路基本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基本完成教学目标,非常幸运多个专业老师听了这一次的课并给了非常多的建议,但这次的公开课也存在许多不足:
1、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还不够。
2、板书的能力有待加强。
3、课件,板书跟教学步骤不同步,在上课过程中遗漏板书。
4、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害怕学生不懂,内容有些琐碎,依然存在灌输知识的感觉的,总想着学生所回答的答案能跟着自己的思路,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还欠缺临时的应变能力,这也提醒自己加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5、词语的解释有蜻蜓点水的感觉,“审视”“和蔼可亲”。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够深入,特别是备学生的工作较欠缺。
6、对文章的中心的把握,并没有做到层层剖析,对文章缺乏立体,整体的驾驭。
改进:1、多听优秀教师的课,不断改进
2、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3、掌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4、跳出别人的教案,形成自己对教学的把握能力,防止过度解读教材(解读属于自己)
5、保护好嗓子
《画杨桃》教学反思13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标》,学习之余,我总在想: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上出新意?于是我开始苦苦地思索。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凋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于是,一篇浅显的文章,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
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师自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度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涵、重点都已一目了然。整个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
《画杨桃》教学反思14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问题贯穿始终,有的放矢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比如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还有老师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教师将这两段话结合起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问题贯穿始终,有的放矢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比如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还有老师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教师将这两段话结合起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篇课文朗读方面的训练上,着重一下句子:“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在朗读语气上,有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的朗读语气,这三种不同的朗读语气同时出现是一个很好的朗读训练契机。我采用个别读、男女生分读的`形式练习,孩子们对于怎样读好这些语气有了一定的领悟。
亲身实践,思考体验。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带了一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趣很高,都静静地画了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我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语句。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联系绘画,而是通过画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画杨桃》教学反思15
今天,实习生张华执教了《画杨桃》一课,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做事要讲究实事求是。下面就张老师上课情况进行反思:
一、图片导课,直观形象
上课伊始,张老师通过欣赏杨桃的图片揭示课题,杨桃这种水果在我们北方很少见,也很少吃,孩子们对杨桃这种水果接触不多,这样导课让学生对杨桃加深了印象,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杨桃,设计了畅谈杨桃的资料环节,更加深了对杨桃这种水果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后,多种形式认读了生字词,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词语“半晌”、“教诲”,明确了多音字的读音。通过填空方法“这篇课文写的是()在()练习()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的样子,结果同学们都()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教育了我们。”来帮助他们讲清大意。在填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而且所填的几个关键词也为学生下面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三、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张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张老师引导学生从感叹号中读出他们的想当然、不假思索;从省略号中读出同学们回答断断续续、吞吞吐吐。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四、抓关键段,理解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张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最后提出的问题:“教师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后紧扣主题,联系生活,加以拓展,并进行小练笔练习,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实事求是的道理,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为了执教这一课,前一天下午,学生都走了,张老师还在教室进行试讲,直到很晚,希望能把自己最完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态度很认真。毕竟是第一次执教,难免会有些紧张,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文本的理解,必须认真地、仔细地钻研,才能保证进入课堂开展自己的'讲课,才能减少自己的错误。
2.在课堂上,老师引导的多,学生思考的少,学生作为主体不够突出。在以后的教学中,放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
3.教师的问题要明确,有针对性,不能给学生模糊的问题,这样只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4.在课堂上要让自己融入课堂,激情饱满的参与课堂,以抑扬顿挫的声音,有效的评价,感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5.教学机智有待于提高,自信对教者来说很重要。
有了第一次的执教经验,相信第二次会很顺利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