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样案
如何掌握好初中阶段所学历次中共党代会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是复习总结课,归纳出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所学过的几次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这不仅是因为党代会在历次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分值较高。更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创造了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奇迹,改写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版图。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好、掌握好几次重要的党代会。
二、课程标准
能罗列出在中国历史上,几次比较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能明确辨析几次党代会的主题;通过党代会简史的学习,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做贡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几次重要的党代会;归纳出几次党代会的主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将历次党代会的主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历次党代会的复习,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优秀党派,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所走曲折之路的回顾,鼓励学生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做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几次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难点:通俗讲解几次党代会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党的十九大举世瞩目,明确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规划了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蓝图。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同学们能否回忆起中国共产党几次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
(设计意图: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导入新课,使学生回忆起中国共产党几次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中共一大(1921年)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展示:
“1921年7月23日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开幕,最后一天 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参会代表13名,平均 年龄28岁,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教师:中共一大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一: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小组二: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小组三:联合第三国际。
教师:中共一大的召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共一大开天辟地的影响,在中共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共二大(1922年)
正式制定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展示: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共二大的重要内容? 学生:初步阐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学生: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师: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共二大上,中共党员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客观实际的提出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中共三大(1923年)决定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
展示: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共三大的重要内容? 学生: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
学生: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教师: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共产党从比较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的天地中接受锻炼,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共三大上,中共党员越来越成熟,能够理性的分析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中共七大(1945年)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展示:
“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杨家岭开幕。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共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共七大的重要内容? 学生: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教师: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打倒了空前的团结。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 党的史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共七大上,中共党员越来越成熟,能够理性的确定党的指导思想。)
五、中共十二大(1982年)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展示: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的正式代表共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共十二大的重要内容? 学生: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
教师:最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的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共十二大上,中共党员终于意识到,中国人民只能按照自己的国情,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六、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
展示: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国5100多万名党员。”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全国5800多万名党员。”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代表全国6600多万名党员。”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13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全国7300多万名党员。”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68人,特 邀代表57人,代表全国8200多万名党员。”
教师: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重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一:中共“十三大”(1987年)系统阐述了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小组二:中共“十四大”(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小组三:中共“十五大”(1997年)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小组四:中共“十六大”(2002年)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小组五:中共“十七大”(2007年)提出并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小组六:中共“十八大”(2012年)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教师:通过对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会议主题的辨析,更能使同学们得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所以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出一份微薄之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各类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优秀党派,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学生们学过几次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但很多学生辨析不清楚每次党代会的议题。这不仅是因为党代会在历次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分值较高。更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创造了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奇迹,改写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版图。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好、掌握好几次重要的党代会。
六、课堂检测
列举中共历次党代会的主题。
七、板书设计
中共历次党代会的主题
中共“一大”(1921年)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共“二大”(1922年)正式制定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1923年)决定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中共“七大”(1945年)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二大”(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中共“十三大”(1987年)系统阐述了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共“十四大”(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1997年)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2002年)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七大”(2007年)提出并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共“十八大”(2012年)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教学反思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在构思方面:先进行了小组讨论,讨论关于中共历次党代会的主题,然后再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创造了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奇迹,改写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版图。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好、掌握好几次重要的党代会。通过对历次党代会的复习,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优秀党派,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所走曲折之路的回顾,鼓励学生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做贡献。
第二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版2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版2(1)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课型:新授课 年级:七年级 时间:2013年月日 设计人:张国栋
2
单位:枣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学
历
史
教
案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500字)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000字)
第三篇: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求梦的天空。)
教法:讲解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交互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阅读理解、讨论合作、史料分析、图表制作、自我展示、查阅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走近开放:开放的提出
1.引导学生想象时光倒流,是选择去唐朝生活还去清朝生活?并简述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兴,闭关穷”。
问:同学们,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想不想回到清朝生活?(不想。)为什么呀?(因为清朝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最想回到哪个朝代?(唐„„)为什么呀?(唐朝开放繁荣。)——由此得出:开放兴,闭关穷。2.简要回顾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不开放不行”,引出并复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问:1840年,英国打开了清政府紧锁的国门。从此,中国就一步一步被迫开放,一步一步屈辱挨打。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权独立了,但中国开放了吗?(没有。)那时由于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及“左”的错误的影响,我国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那么新中国到何时作出了开放的决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从哪里迈出了第一步?(安徽凤阳小岗村)
3.那么在我们封闭已久,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的情况下,在哪里以何种形式迈出开放的第一步才好呢?由此导入新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想象来创设教学起始情景,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唤起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对外政策的记忆,从而使本课的“开放”不显突兀,学生能对新时期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明白了两点:一是本课的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二是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
● 第二环节:合作研习,重难释疑
二、感知开放:开放的过程
开放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外开放从尝试到扩大到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开放的尝试: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我从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状况出发,逐层设置了8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看历史影像资料、阅读课文、识图、讨论、理解、归纳等办法,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让学生理解特区之“特”和经济特区的作用,从而突破本目重难点。)
1.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和“1979年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影像资料”、读《经济特区示意图》,提取有效信息来解答,以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基本情况。问:
(1)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以什么方式迈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2)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地方?(3)这几个地方的经济建设是如何进行的?
(在看影像资料时引导学生感受特区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学生回答第(2)问后,展示“经济特区示意图”,观察这几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以增强历史空间感;同时追问: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地方作为经济特区呢?来为回答第(3)问奠定基础。)
2.通过前面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对什么是经济特区有了模糊的概念,这时再设置三个问题,引发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适时的引导,最终理解并得出经济特区的准确概念。由此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议:(1)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样吗?
(2)晚清的“门户开放”和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3)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门户开放”)和生活实际(对港、澳有一定了解),能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3.办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究竟能不能取得成功?我们随着邓小平一起去看一看:“1984年深圳发展的视频”。
(这段视频和前面“1979年深圳视频”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与呼应。学生通过历史影像能直观感受到深圳的发展与成功。)
4.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成功,让学生想一想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②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③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难点,由于在前面教学过程中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结合课文可以较好的回答,但教师对于第④点要做点拨和提炼,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开放的扩大:扩大沿海对外开放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扩大内地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成功了。但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只开放发展这几个地方远远不够,怎么办?——扩大开放。)1.教师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扩大到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向太平洋向全世界敞开了胸怀。国际舆论对我国这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从明朝以后的第一次开放。”
对外开放让沿海地区先行是必要,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拉大。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什么呢?——开放内地。内地的开放又该从哪里选择突破口呢?)2.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为什么?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原因,解决重点。——发展上海经济,发挥龙头效应,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让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就一年一个样的发展起来了。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南巡,途中发表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还强调要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央政治局决议在全国范围扩大对外开放。)
3.教师继续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了内地。
(逐层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让学生在动态中对整个开放过程有直观的体会,形成完整的历史空间感。)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是本课第三个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制作图表的方式来突破。)
1.学生做一做:第一步: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模式,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图表,展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并思考这一过程有何特点。
第二步:请1—2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并作讲解。师生共同点评。2.交流教师设计的图表。
(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和讲解,不但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完成了对本课前面所学知识的隐形小结。同时师生共同点评,又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三、感悟开放:开放的影响 1.请学生看书并结合身边事例,说说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课本或身边具体事例可自行归纳总结出影响。)2.展示沃尔玛超市中中国商品所占份额的变化和海尔集团在世界的发展情况,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开放不仅引进了先进的东西使国家发展,而且使中国走向了世界。(此处点明并照应了本课课题——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3.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与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大家对对外开放带来成就的认同中,联系前面所学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经验。——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逐步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主题延伸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应系统、直观、简洁。我采用结构式板书,来帮助学生构 建本课知识网络。)2.教师作总结延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和浦东带领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在奋勇前行。21世纪初,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2006年、2007年国家分别设置了天津滨海新区和川渝新特区,对外开放仍在不断扩大和深化。2010年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支持与信任。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使中国不仅富起来了,而且还昂首挺胸地走向了世界。3.面对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和全球化的汹涌潮流,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呢?——要有国际视野、树立全球意识和平等意识、学习、参与、创新„„(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学会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立场来考虑家国大事,这个问题的设置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改革开放的距离,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和个人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了,从而升华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四环节:你问我答,巩固新知
多媒体给出习题,学生解答,巩固本课知识要点。(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精选的习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知识要点。)
● 第五环节:自主探究,课后拓展
二选一:1.联系生活题:请以“改革开放与我的幸福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具体描述改革开放对我们日常生活某一方面的影响。2.联系热点题:请上网查阅《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看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党和政 府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此你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新课程要求历史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联系现实、涉足生活。我为学生计了两道课后作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做一题。这为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提供了平台,增强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板书设计(见第6页)
以上就是我对《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一课的构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指正。谢谢!
第四篇:初中历史九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古代埃及与金字塔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
1、金字塔的建造
2、汉谟拉比法典
3、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
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设计】
1、导入:
利用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如果不游览一下金字塔,就不能说是到过了埃及。从开罗西行数公里,来到吉萨村,世界古代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金字塔,便屹立眼前。在最大的胡夫金字塔东侧,便是狮身人面像,它以诱人的魔力,吸引了各地的游客。胡夫的圣旨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来这里巡视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胡夫发现采石场上还留下一块巨石。胡夫当即命令石匠们,按照他的脸型,雕一座狮身人面像。石工们冒着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细刻,终于完成了它。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脸长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一只耳朵,有二米多长。“怪物”--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头像,真的是以胡夫作模特儿的吗?
2、“金字塔的国度”:
在学生发言(讲解“我所了解到的金字塔”)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1)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2)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体现古代埃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长的共同规律。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关于种姓制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相关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5、最后,利用教材上的亚非文明地图,对全课进行总结。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本节课有较强的地理概念,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想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公开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严格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第五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隋朝的灭亡》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隋朝的灭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能运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分小组讨论探究隋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历史问题探究、分析及表达能力。
2.通过展示电子地图,学生能更为清楚的把握隋朝灭亡的形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隋朝速亡,如秦朝一样是由于暴政,隋末农民起义战争一举推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充分显示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主人以及培养自身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隋炀帝的暴政。
教学难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电子地图)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一首描写扬州以及隋炀帝的诗导入:
扬州市我国的历史古城,其中一首描写它的诗是这样写的,课件展示: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诗中提到的“雷塘”就是咱们的扬州。那么同学们告诉我“君王”指的是谁?这是讲的那一朝代的史实呢?
学生回答:隋朝,隋炀帝。
教师总结:对,是隋炀帝。田中的荒冢就是整修前的隋炀帝陵(图片展示),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拥有平陈伟业的隋炀帝死后只有半亩田作为葬身之地呢?隋朝的治乱衰亡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与教训?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我们这节课的第三目,隋朝的灭亡。
(板书:第1课 隋朝的灭亡)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隋炀帝的暴政
我们前面学习过,公元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大军渡江,一举消灭陈朝。华夏神州重归统一,并且为了使隋朝能千秋万世、国祚绵长,创立了三省六部、科举等一些政治制度以及开凿大运河。在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出现巩固统一的局面,其中一些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到了二世隋炀帝的后期却出现了相反的局面,公元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从统一算起只维持了29年。享国日短,二世而亡,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隋炀帝暴政。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展示隋炀帝图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隋炀帝恶暴政主要表现在建东都、开运河、下江都、征高丽。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隋末年,去感受那段历史。按组内异质,组间同的原则把学生质分成四组,让其模拟修东都的民工、征高丽的士兵、开运河的农民和隋炀帝下江都时拉龙舟的纤夫。发材料,看完后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把所见所闻表述出来。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讨论、表述,教师点评总结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四个方面)。
刚才我们按照不同的身份,一起感受了那段历史,隋炀帝短短几年,连续大规模建设,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上,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致使农民揭竿而起,爆发农民起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隋末重要的农民起义。
(二)隋朝的灭亡
PPT展示《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结合图片与课本叙述,学生说出几个比较重要的起义(山东长白山、翟让李密瓦岗军)。
教师总结: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举起大旗,揭开了全国农民起义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队伍,在中原消灭了大量隋军,切断江都与洛阳的联系,隋炀帝被困于江都,不能控制全国,给隋朝以沉重打击,隋朝的灭亡已不可避免。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历时三十八年的隋朝统治到此便告结束了。
环节三:巩固提高
隋炀帝的很多建设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即使是正当措施,如果时机、实行措施不当也会民不聊生。那么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所以,治国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稳定,社会才能发展。后来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就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学生们思考一下,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与隋朝灭亡相似的朝代,那么它是哪一朝代?试比较两者异同?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