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职能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职能作用 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威海市财政局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威海市积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实施清理“三大堆”、清理乱搭乱建、清理漫流污水、硬化街道、绿化村庄、亮化主要干道等“三清三化”,提出用3-5年的时间,将全市2000左右个村庄全部整治一遍,全面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威海市财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方向,积极优化调整财政支农结构,集中资金和力量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自2009年以来共投入财政资金5.5亿元,完成了80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占全市村庄数量的百分之四十,不仅整治了“脏乱差”,建设了“美亮净”,改善了“吃住行”,同时还提升了“精气神”,让人民群众得到多方面的实惠,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上级的要求,也是群众的迫切需要,财政部门立足实际,在这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8年市委组织的春节返乡调研中,市财政局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提交了详尽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了200个村的环境整治试点,并成立了由市财政局等16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具体负责指导协调、调度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农业科承担各项日常业务工作。我们立足财政支农职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主动靠上去做工作,从宣传发动到组织实施,从日常督导到评比考核,都全程参与,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顺利启动、合力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当好“四种角色”:一是当好协调员,主动加强部门沟通。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财政局作为牵头部门,不仅仅提供财力保障,还积极承担牵头抓总的职责,按照“分工协作、全员参与、整体推进”的原则,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成员会议,按时编印下发工作简报和进度情况,与所有小组成员一起总结交流经验,研究部署阶段工作,保证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进度和质量。目前,已编发工作简报150期,其中40多期简报被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二是当好调查员,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以尊重民意为基础。我们结合结对帮扶、机关干部驻村蹲点等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了解农民的所期所盼,切实增强环境整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严格按照群众意愿来确定整治范围、资金投入和筹资筹劳办法等,通过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妥善处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努力做到村级债务不新增、农民负担不加重。三是当好宣传员,大力推广先进典型。主动协调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环境整治的好政策、好经验和好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牵头制作了《希望的田野,美丽的家园——威海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巡礼》等电视宣传片,总结推广了于思宽无偿投入全部积蓄1000多万元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典型事迹,及时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鼓舞了士气和干劲。四是当好督导员,严格实施检查考核。建立了严格规范的督查调度制度,对工作开展情况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督导、半年观摩,敦促各责任单位加快进度,完成既定的工作安排。对完成整治的村,逐个组织实地验收打分,将考核结果在媒体上进行公示确认,并多次牵头组织召开现场会,引导各市区、各镇村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了比着干、赛着上的工作氛围。
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筹措是关键。两年多来,我们坚持“财政拿一块,上级补一块,集体出一块,社会捐一块,村民筹一块”的思路,广开资金筹措渠道,千方百计化解资金难题,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在资金的整合上,主要是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坚持上下联动,整合各级补助资金。财政补助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我们在用好上级补助资金的同时,每年年初都在市级财政预算内安排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要求县级按照不低于1:2的比例予以配套,并随着财力增长逐年增加。2009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5300万元,2010年投入9000万元,今年安排2亿多元,超过了前两年的总和。二是坚持左右互动,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仅是环境美化,也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为此,我们积极创新资金管理方式,将分散在不同领域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环保、农村公路、农村自来水、农业产业化、小型农田水利、沼气、农村改厕、农房建设、农村绿化、农家书屋、农村社区建设等各类涉农财政资金整合起来,重点向环境整治村倾斜,力争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综合效应。通过有效整合各项支农资金,不仅整治了村容村貌,也带动了公共服务的延伸,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目前,全市已建成镇村社区服务中心435处,覆盖辐射的村庄超过威海村庄总数的一半,受益群众达到80多万。新建农房10.7万户,改造危旧房1.4万户,切实帮助农民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三是坚持内外齐动,整合各类社会资金。我们在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的基础上,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两年多来,736个市县机关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投入资金9657万元,收到各类企业捐助7070万元、能人捐助2900万元。同时,鼓励农民筹资筹劳,广大村民共筹集资金2.7亿元,参加各种义务劳动达几百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推进。
三、充分发挥财政制度的规范监督作用,形成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整治容易维护难,要巩固已有的整治成果,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为此,我们注重建章立制,通过严格规范的财政制度,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迈上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主要是健全三项制度:一是健全农村环境综合养护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能一次投入了事,而是一个持续投入的工程。着眼于完善村级公益设施养护体制,我们安排了专项资金,在村内道路、自来水管网养护以及村内卫生保洁等方面都出台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建立起常态化的管护队伍和服务网络,确保农村基础设施良好运转,让农民群众长期受益。目前,8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都设有卫生保洁员、花木管护员和器材管理员,全市所有的镇都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转运站,实现了农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全覆盖。二是健全财政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做到账目清楚,支出有据,并及时将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的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物资等列为村务财务公开内容,及时向村民公开,接收群众监督。同时,结合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项目监理、工程预决算等各项财政制度,严格资金的申报、拨付、使用程序,建立了绩效评价办法,做到每项工程、每笔开支都能精打细算、规范操作,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真正成为阳光工程。三是健全农村经济发展跟踪服务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能光治环境之“标”不治发展之“本”,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我们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紧紧抓住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特色优势产业三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牵头研究制定了多项制度措施,从资金、政策、人才、技术、信息等各个方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给予全方位支持,探索出了企业兼并村庄、强企租赁土地、合作社带动土地流转、种养大户租赁等土地流转新路子,实施了农村能人领办、农民联合自办、龙头企业主办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有效形式,有力推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两年多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筹措资金1000万元支持合作社发展,使合作社规模达到1250家;筹措资金1000万元支持苹果产业发展,拉动全市农民人均增加净收益1700多元;筹措资金1200万元支持海参产业发展,新增海参养殖面积7万多亩,同时还筹措资金支持了特种毛皮、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了农民、集体和企业的多方共赢。
虽然我们在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省厅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其他兄弟地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省厅的决策部署,虚心学习先进地市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关键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两个责任”的提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作为基层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我认为落实纪委监督责任,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求,履行尽责,做到守土有责。
一、充分认识落实监督责任是纪检机关的法定职责 纪律检查机关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和执行党的纪律的职能部门,落实监督责任是纪委必须担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党章》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都涉及到对执行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处理。《党内监督条例》指出:“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不管具体任务怎样改变、工作范围如何确定,从法律授权、机构设置和工作要求来看,落实监督责任都是各级纪检机关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
纪律检查机关要深刻认识落实监督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不能以监督责任替代主体责任,也不能单方面强调主体责任而推卸、弱化监督责任。目前,一些纪律检查机关大包大揽、主次不分、职能泛化、力量分散、聚力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纪律检查机关职能的充分发挥。强调纪委负监督责任,就是要明确职能定位,聚焦主业主责,把主要力量放到对遵纪不够、执纪不严、违反纪律等现象的监督和案件查处上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四风”问题的监督、执纪和曝光上来;把主要精力用到督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上来;把预防重点放在强化领导干部党风党纪和廉洁自律教育上来,逐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温床,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二、认真落实纪委监督责任
落实纪委监督责任,就是各级纪委要按照党章规定认真履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督促检查相关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聚焦主业,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严肃查处各类腐败问题。
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是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的首要职责。纪律检查机关要协助党委建立健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坚持履行监督责任必须对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负责,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开展执纪监督工作,协助党委制定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及时进行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和责任追究,确保党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督促检查部门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是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的重要职责。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协助同级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承办单位和责任人,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到日常工作中来。认真开展督促指导,指导各部门单位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细化县委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具体办法,夯实工作任务,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开展执纪监督和严肃查处腐败案件是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的专门职责。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成果,加大明察暗访、问责处理、通报曝光、整改落实力度,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人事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认真开展对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意识和纪律观念。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贪污贿赂、权钱交易、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处司法执法人员徇私舞弊、枉法裁判、以案谋私案件,严肃查处乡镇、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和基层村干部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群体性事件、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克服零办案,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三、切实转变监督工作方式方法
按照中央对纪律检查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聚焦主责主业,转变工作作风,创新监督理念,转变监督方式。
牵头抓总,在职能作用体现中落实监督。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和查办案件是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责主业,义不容辞。纪律检查机关要集中主要精力,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畅通各种举报渠道,认真受理各种来信来访,严肃查处违规违纪案件,及时发现和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
组织协调,在协同作用发挥中落实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需要多个部门单位协同完成的,尤其是案件查办工作,纪委要做好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做到牵头不包办、监督不替代、协调不越位,形成工作合力。
督促指导,在对各乡镇部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检查指导中落实监督。纪委应当充分发挥专门机关优势,对各乡镇、部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对工作落实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支持和帮助各乡镇、部门单位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执纪问责,在对服务和监管部门督查问责中落实监督。对各部门的业务监管责任,纪委不能包办和替代,应当把首次监督权交还主责部门,纪委主要通过“再监督”,及时发现各行业主管部门履职履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执纪问责,以促使各部门履行法定职责。
四、以实际举措推动监督责任的落实
加快推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工作进程,创新监督机制,深化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是推动纪委落实监督责任的实际举措和现实要求。
加快推进“三转”工作进程。“三转”是反腐败斗争形势任务使然,是纪检机关履行好监督职责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把不该管的工作还给主责部门;要深化机构改革,把更多力量调配到主责主业上来;要改进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把工作重心、工作力量转到执纪监督问责上来。
创新完善监督机制。落实监督责任、转变纪委职能,要在推进纪检监察机构改革的同时,因地制宜设置工作机构、配置工作力量、提高专业化水平,使工作力量集中化的同时提升集约化程度;要在退出“一线监督”、“全程监督”的同时,建立健全对职能部门履行监督职责情况进行再监督的工作机制,完善监督结果报送审查和再调查机制,切实把监督的重点放在“问题”上,把监督的效应体现在“问责”上,通过加大纪律兑现切实强化震慑。“两个责任”的提出,是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内从工作机制上解决问题的创新举措既坚持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又保证了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
加强执纪监督队伍建设。要认真落实“两个全覆盖”要求,深入推进派驻机构改革,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理顺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责关系,科学配置人员力量,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干部队伍,为全面落实监督责任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第三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台儿庄区财政局
近年来,台儿庄区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组织财政收入、科学合理安排支出,以推进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为主线,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督,保证了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资金安全,财政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一、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措施
牢固树立“安全为本”思想,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深化财政改革、狠抓财政监督检查等措施深化财政资金使用监管,科学规范地安排各项财政资金,所有财政资金的使用都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办理。
一是完善财政资金监管规章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财政资金管理全过程,先后制订了《台儿庄区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台儿庄区财政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台儿庄区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方案》、《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以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10余项管理制度,为推进依法行政、科学理财,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着力从体制机制上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按照“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要求,不断深化财政改革。通过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等五项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以改革促监管,努力探索建立
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预算管理机制。在预算编制上,全面推行规范的部门预算改革,并根据财力增长状况,逐步推行完全部门预算改革;在预算执行上,逐步扩大国库集中收付力度,提高政府采购规模,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国库单一帐户管理体系。今年1-11月,区直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100万元,节约资金90多万元,资金节约率为8.2%,其中,公开招标采购支出620万元,占政府采购支出的56%;在预算监督上,建立和完善财政监督网络和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财政”,强化专项资金管理,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设立了国有资产收益专户,完成了全区87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数据的录入工作,初步实现了对资产购置、处置的动态管理,切实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是认真开展财政监督检查。今年以来,我区先后完成对 “小金库”专项治理以及会计信息质量、预算收入质量、收支 两条线等财政检查工作。配合区纪委完成了对工程建设领域专 项资金、强农惠农资金的检查,配合市财政监督局开展新农合 及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检查。
另外,我区财政部门正积极探索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 价考核、健全投资监管评审体系等长效机制和有效手段,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虽然我区的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管理监督未形成合力,存在“职能交叉”和“多头管理”现象;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相对较小,乡镇还没有实行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领域的政府采购招投标行为不够规范。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相对滞后,完全部门预算覆盖面不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预算约束力有待加强等现象。因此,针对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深化改革,严格预算约束,加强监督部门协作配合,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监督机制。
(一)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强化对财政违法违纪和浪费财政资金行为的责任追究,加大处罚力度,健全处罚机制。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严格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加强部门财务管理等,重申财政资金管理各流程、各环节的操作规范。
(二)积极推进各项财政制度改革,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从制度上规范财政收支工作。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对重大项目从立项到决算实施全过程的监控,有效防止建设项目违反程序、规避招标、决算超投资等现象的发生;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禁止侵占和违规使用建设资金;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责任 制,切实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
(三)健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纪委、审计、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财政监督检查和
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纪委、审计、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的监督机制,使监察、审计工作成为督促改进财政资金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建立日常财务报表制度,规范财务行为。规定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在每月5日前同时向区纪委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报送上月财务收入活动报表,以便随时掌握各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时发现不当收支,加强日常监督,规范财务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010年12月2日
第四篇:财政支农
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思考
在我国,“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问题,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增加支农资金的总量固然很重要,但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却成为摆在涉农部门面前的大课题。可以说,长期以来,中国财政支农问题严峻,且矛盾的焦点就是效率低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作为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子系统,是对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的一次改革,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相对于财政支农资金分散使用、管理而言的,它是将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种支出资金,整合使用、整合管理,以及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的支持效果。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不仅涉及经济中的资源配置问题,还涉及资金管理的问题。支农资金的整合就是要实现农业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责任性”的统一,重点解决分割管理状态下资金的安全性不高、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不高、管理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就是由农业财政部门主导,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突出财政支农重点,盘活现有存量资金,建立捆绑投入机制,在不改变支农资金特点和性质的前提下,变分散到各部门的平均投资模式为相对集中统一的投资模式。
政府为此也做了许多的工作。2004-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总体要求;财政部先后出台《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农[2005]31号)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提高使用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向各地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6]462号);2008年财政部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来发展现代农业。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之中,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遇到了种种问题,如思想仍然不统一,思想解放速度太慢,社会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支持不够等,这都将损害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效果。
我们知道,我国属于经济转型阶段的发展中小农大国,而且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是短缺的。正是财政支农资金的这种稀缺性,为我们探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经济学角度。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就是如何把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花费,也就是说,它摒弃了传统的单纯关注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而是把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经济学视角上,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实质上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合理的资金整合共享体系,不能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也不能建立在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而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内在的动力之上。因此,可以才下面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1)制度规范: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正式制度,并辅之以非正式制度的协同法经济学理论认为,法律与经济学有相当的共通之处,可以用法律为经济奠定制度基础。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更有利于推进合作,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匹配和均衡,是整体制度化结构得以真正确立的重要条件。但实际上,我国一直缺乏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与之匹配的整合共识,只是靠行政手段配置庞大的财政支农资源。
(2)内涵拓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拓展资金内涵
马克思认为,货币资金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动力”。而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具有很强的稀缺性,所以应该以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为引线,以资金整合为平台,引导社会资金向“三农”领域转移,发挥协同倍增效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财政支农较少考虑用信贷资金作为财政投资不足的有效补充,同时由于农业投资具有明显的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赢利低得特点,导致其对市场资本也缺乏吸引力。因此,应在加大激励机制建设的同时,强化县级政府责任,以此降低风险预期。
(3)外围突破:逐步整合农业资源诸要素,实现整合外围的突破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逐步向要素整合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所以,应该通过实施财政支农项目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品种资源、营销渠道等诸要素合理整合创新,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给和农村生产率的提高。
第五篇: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作用
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作用,积极推进民主管理
学校重视教代会工作,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认真落实校务公开,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多次被评为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一、机构健全、领导重视
学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工作。教代会组织和各项制度健全,分工明确。成立了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校务公开、职工福利和师资建设等几个专门工作小组;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同时成立了由工会主席和教代会代表组成的校务公开监督小组,具体负责校务公开监督工作。
二、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
1.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广泛征求、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增强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做好每学年一次的提案建议征集活动,对每一项提案认真研究及时答复,落实好教师的各项权益。
2.落实教代会职能,严格教代会程序,每学期定期召开的1次教代会,学期初讨论审议校长和各处室计划、规划,学期末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情况进行评议,各项议案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才成文发布,公开实施。学校重要决策,如:方案、推先、评优、后备干部培养以及制度出台等都及时提交教代会讨论审议,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公开实施,如职评方案每年在职评后及时征求意见建议,进行整理 和修改,报请教代会审议通过,形成新的方案,避免了临时修改,针对人的问题。
3.认真做好提案工作。教师代表深入到教师、家长和学生中,积极征求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如刘炳刚等多位老师的好点子被局工会评为“金点子”,很多建议被学校采纳,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工作。
三、多渠道、多形式实行校务公开
我校不断地拓宽校务公开渠道和形式。设置对校内、校外两个校务公开栏,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橱窗等公开校务;通过学生家长会、全体教师会议等形式公开校务;以各种通知、通报、文件、公告等形式公开校务。
通过各种形式及时把学校的重大决策、规章制度、职工福利、职称评审、推优评优、工作考核、民主评议、财务收费以及其他关乎教师和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公开公示。如每学期面向全体教师做财务分析报告,让全体教师了解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通过各项公开切实维护好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校务公开监督组认真履行职责,对校务公开的真实性和程序上的规范性进行监督,保证校务公开健康有序地开展。教代会的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重大事项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促进了各项工作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