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

时间:2019-05-13 02:0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净沙秋思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净沙秋思教案》。

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三、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作业布置】: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第二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有感情的朗读并加以背诵

2、细细品味此小令,重点体会文中景物的作用

3、仔细分析,能够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2、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解课文:

1、介绍作者: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及戏曲作家。毕生从事杂剧创作,今传15种,代表作是《汉宫秋》,散曲120多首,有《东篱乐府》传世。他早年曾追求功名,但郁郁不得志,晚年因不满朝政隐居田园。

2、详细讲解课文:

A.文章题目: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才是题目,解释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B、学生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

答: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下)夕阳

C、从这些景物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副什么样的场景,结合文章并发挥想象描述出来: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D、具体分析这些景物及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凄凉暗淡的景象(点明时间在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会想到)温馨柔美的江南水乡的农村图景 问:这样写不显得矛盾吗?

答:不矛盾,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行人看见乡村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优美景色给人以休闲雅致的感觉,自己却置身于这荒凉的古道上,独自漂泊,在外更增伤悲。

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萧瑟荒凉凄苦的景象,又增加了荒凉之感 夕阳西下——使昏暗的画面有了些许暗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联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照理解)断肠人在天涯——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E、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及思想感情?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

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综合分析文章: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升华)

第三篇:《天净沙秋思》教案(推荐)

《天净沙·秋思》教案

设计者:刘倩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多媒体)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 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五.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第四篇:《天净沙 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李 兰

学情分析: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古诗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只是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初中阶段,则要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教法:诵读法点拨法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活动:

一、问题导入(学生眼中的秋天的特点,思考游子眼中的秋天,一起走进《天净沙•秋思》去寻找答案。)

二、文体知识介绍: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剧曲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学生听读、齐读感知文意

四、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细细品味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干枯的藤条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思考:写“枯藤老树昏鸦”意图何在?

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

(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小桥下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一缕缕炊烟飘出屋外。这句为下文埋下伏笔,并与最后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思考:“小桥流水人家”作用何在?

引起游子对“家”的思念。烘托游子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他骑着孤独的瘦马,独自走在羊肠古道上。思考:“古道西风瘦马”作用何在?

烘托游子离家远行的凄凉。(古道西风表现荒凉凄冷)(由马瘦可以联想到人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萧萧秋风中传来寒鸦的声声哀鸣,太阳已经落山了,昏鸦还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长途跋涉、极度疲惫的他,眼前突然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炊烟缕缕的农家小院,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悲痛欲断肠。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思考:“夕阳西下”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明时间;

烘托游子异乡奔波的凄凉《天净沙秋思》赏析

五、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的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的房子,在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中,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六、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七、这首散曲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言简意丰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2、多方映衬动静结合: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景物烘托;写“西风”与“古道”,烘托出道路苍凉;

3、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八、拓展延伸:

思乡思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回忆学过的关于思乡思亲的诗句,并一起走进古往今来那些让世人刻骨铭心的思乡思亲的离愁别绪之中„„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收集整理思乡思亲的诗句,并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⑵背诵、默写全曲。2.教学难点

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歧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字音:涯(yá)瘦(shòu)

词义:昏:黄昏,傍晚。枯藤:干枯的枝蔓。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抽生叙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一个秋日的黄昏,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缓缓前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正在归巢。游子不竟悲从中来。

3.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⑴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群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

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非常单调而迟缓,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内容的基调是一致的,正适合表达作者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多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

⑵诗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⑶诗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现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⑷同学们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①静景与动景相应。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② 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通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讨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

从对全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知道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的心情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3板书设计

秋思(散曲)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 秋野黄昏 悲凉

寓情于景 羁旅之思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悲凉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惆怅之情

抒情 夕阳西下(特定的时间环境)写景铺垫 哀愁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游子之悲

㈢能力训练,学习反馈

3.学生自读课文,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4.学生默读、背诵、并默写全曲。5.完成课后第3题。

下载天净沙秋思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净沙秋思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南江县正直中学罗德辉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清水中学 李燕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 (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默写;了解元曲的相关知识;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