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 背影教案

时间:2019-05-13 02:1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组 背影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组 背影教案》。

第一篇:第一组 背影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

第一组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3.体味父爱的伟大,懂得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在文中出现四次的背影的作用。2.学生感受文中父亲买橘子的情景,学习细节描写。3.学生体会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后,为何会流泪。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 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

2.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板书课题:背影)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自主质疑

1.《背影》一文是现代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反映________的散文。2.写出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3.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5.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6.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 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7.《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 泪。

(3)第三次流?目:“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8.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9.作者着力刻画父亲背影的原因是________。10.自主质疑。

三.重点解析

1.全文线索--“背影”。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2.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父亲衣着: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父亲体态:肥胖

父亲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父亲动作:探、攀、缩、微倾。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父亲年龄:老年

父亲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3.“父亲”的话语是最朴实无华的了。可正是这朴实无华的的话语,燃烧着火热的情感,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①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②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照顾不周。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担心儿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我买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地迅速地作出的决定。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象关照小孩那样,向儿子叮咛了一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从这句话可看到这位慈父对于儿子的照顾是多么周到、多么细心!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关注安危,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

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4.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5.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表现是流泪。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6.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四.师生互动探究

1.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确实,父疼子,子爱父.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平庸无味了。五.迁移应用

第二篇:第一组教案

安全教育课

“珍爱生命,加强安全教育”

一、教学目标:

通过开学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明确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细想,杜绝诗句的发生,确保校园安全。

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谈话

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为“安全教育周”,第一个月为“安全教育月”,可见安全教育非常重要,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加强安全教育”的思想。

2、揭示主题“珍爱生命,加强安全教育”。

二、主题教育

1、讲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每个人从小要有“珍爱生命,加强安全教育”的细想,学习一些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

2、安全教育的内容 ①交通安全

上、放学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来往的车辆,不在马路上玩耍,严禁骑自行车上学、上街。不坐无牌无证车辆。

②校园安全

不爬铁门,不爬围墙,上下楼梯不拥挤,不在走廊上跑跑抓,不做危险的游戏,要注意上体育课、劳动课、活动课的安全、不带危险器械进校园。

③用电、用火安全

教育学生不玩火,严防发生火灾,注意用电安全。④食品卫生 不乱买零食吃,不买过期的食品,严防食物中毒。⑤游泳方面

不到河边玩耍,不到危险地域游玩 ⑥防雷电方面 ⑦防震方面

⑧不进“三室、二厅、二吧”场所

三、总结

安全教育非常重要,要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有“珍爱生命,加强安全教育”的思想,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校园安全。

第一组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景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同事注意语言的积累。

二、教学总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由文字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并运用资料

3、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分析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4、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

1、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到大自然的美。

2、让学生从文中领悟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2、教给学生一些描写景物的方法。

3、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教学时间:10课时

1、《观潮》

2课时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课时

3、《鸟的天堂》

2课时

4、《火烧云》

1课时

5、语文园地

2课时

6、习作

2课时

1、观潮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四、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教学难点: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准备:

生:查找资料,了解江潮形成的原因。师:搜集有关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观潮)

2、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板书:天下奇观)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板书:本文的生字新词)①读准多音字:

闷(mâ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三、指名读文,理清叙述顺序。

1、指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时间顺序)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1、让学生谈个人的收获

2、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背课文的重点片段 附:板书设计

1、观潮

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时间顺序)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生:熟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师: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

3、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三、总结提升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作者的哪些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布置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附: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近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反思: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手法

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生:预习课文,给生字注音,师: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板书:本文的生字新词)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 么?(学生自由发言)

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第五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拓展实践。

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附: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奇:

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2、长、深、窄(世界之最)

3、自然博物馆

4、最后一块秘境 反思:

3、鸟的天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梢 暇 恋”新词“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

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能分辨课文中写的具体事物与作者的联想,并认识体会联想的作用。

4、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能分辨课文中写的具体事物与作者的联想,并认识体会联想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四、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学习课文1、2两段,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体会“鸟的天堂”的壮观。

3、能分辨课文中写的具体事物与作者的联想,并认识体会联想的作用。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

2、能分辨课文中写的具体事物与联想,认识体会联想的作用。教学难点:

1、读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启发学生进入情境,进行合理想象。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教学准备:

生:收集有关鸟、树的词语,熟读课文,给生字注音 师: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天堂)问:“天堂”原指什么?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学生回答)

2、(板书:鸟的)构成课题——“鸟的天堂”,问:由这一课题,大家会想这该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让学生说说)

3、导入(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的妙笔去广东新会市天马村天马河,看看河中小鸟上有500年左右树龄的大榕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前后两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异同。

1、快速浏览课文,知道作者前后几次经过“鸟的天堂”。(两次)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作业练习第4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傍晚”,大家是怎么知道的?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

4、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 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三、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2、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四、课堂小结

1、师: 这节课,我们跟随老作家巴金爷爷在傍晚时分经过了“鸟的天堂”。大家有什么收获?此时的我们又有什么疑问呢?(让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和此时心中的疑问)

2、师:是啊,“鸟的天堂”只是一棵让人称奇的大榕树,却没有一只鸟,这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谜。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完成课堂作业练习第2、3 两题。附: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远——近

树干、枝叶

树叶多而绿 展示生命力、新生命在颤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提高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节段;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教学准备:

生:查找资料,了解“鸟的天堂”目前的情况 师:了解“鸟的天堂”的成因和现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文中插图。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2)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______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2)再读讨论,适时点拨,再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②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 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4、学习第四段。

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恋。)

三、课堂小结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附: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树:大 茂盛 奇特美丽——静态描写:远近(根叶干枝)形状、颜色、大小 鸟:多 欢快 壮观——动态描写: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 反思:

4、火烧云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生:预习课文,给生字注音

师:了解火烧云的成因及其他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板书:本文的生字新词)

(三)指名读文,理清叙述顺序

1、指名回答: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板书: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2、指名回答: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板书:满天霞光,新奇,有趣)

3、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画出文中句子)

4、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画出文中句子)

(四)课堂小结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五)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附:板书设计:

4、火烧云

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以时间为顺序)色彩:侧面描写,正面描写 形状:马,狗,狮子 反思:

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5、积累描写风景的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景观的对联

三、教学难点:

抓住特点经行景物描写

四、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教学重点: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有次序有步骤的介绍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 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滴水岩,狮子山,田野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二、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1、听了该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互相交流听后感

三、小组交流,评出优秀

四、各小组派代表演说,交流听后感

五、延伸拓展

希望学生能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六、课堂总结:

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积累描写风景的对联,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教学重点:

积累描写风景的对联 教学难点:

阅读文章时,怎样做到边读边想象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对话。

2、说说对话中主要讲的是什么?

3、说说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4、读《观潮》、《鸟的天堂》边读边感受画面内容。

5、小结:读描写景物的文章,要边读边想象,将画面呈现于脑海中。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对联。

2、说说这些句子是什么?你从中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3、说说每副对联的意思。

4、你发现了什么?来试填字:

风吹杨柳千门绿,()润()万树()。

东去山明水秀,()。

植树造树绿天地,()。

5、小结:

这些对联都是描写风景美丽,壮丽山河的,要注意积累词句。

三、趣味语文

1、读一读

2、说说有趣在哪?

3、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

第三篇:背影教案

背 影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程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教学难点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有关作者简介。抽一学生读,其他学生进行批注。

三、【预习检测】抽学生加拼音。组长判。

四、【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标好段落,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中几次写到背影?请从文中找出。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作者用什么描写手法表现的? 明确:买橘子的背影

动作、外貌

六、【重点段探究】

1、本文的主问题一:

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

望父买橘(看一篇电视散文,学生体会父亲的爱。)

2、美文巧记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3、本文的主问题二

我是否理解了父亲得一篇苦心呢?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呢?

明确:四次流泪:心酸、感动之泪,伤别之泪,思念之泪

两次自责:聪明过分,太聪明了 不理解——理解——感念

七、【体验反思】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我们成长。这爱将存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请学生看一段电视漫画引起共鸣)

八、【拓展提升】----------敞开心扉 真情告白

1、说亲情:说你的亲情感人瞬间。

2、赞亲情:你可以用富有深情和深刻的语言赞美亲

3、诉亲情: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张字条。

(三种方式任选其一)

九、【本课总结】

父母之爱是人间至情,我们接受爱更需要懂得回报爱。

我们不仅是用笔表达了爱,更需要用心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爱!播放歌曲《父亲》。

驿马初中

第四篇: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味父子深情,学习作者感悟父爱的品质。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父子深情,学习作者感悟父爱的品质。

2、难点:学习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教时: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你觉得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学生答)母爱是伟大的,父爱也是伟大的,只不过父爱更含蓄,更深沉,需要我们去细细地体味(教师举一个自己父亲生动的生活琐事)。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的父母永远在我们操劳着,朱自清先生是位大学者,大作家,他有一篇课文《背影》说的就是他自己和父亲之间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背影》,看看这位大人物和家长的情感与我们是不是一样?

二、教学新课:

(一)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要求:(1)文中的生字词看注解和自己查工具书解决。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边读边用笔划出文中最令你感动或印象最深的语

句、段落。

2、学生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3、集体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4、教师小结:在这一环节里,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收获比较大,都

能从细节中感受到深沉、博大的父爱,那么文章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父爱的呢?(“背影”)

(二)分析“背影”表现父爱、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1、教师设疑:(1)文中一共有几次写到了背影?

(2)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这几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的印象

最深?

2、学生速读全文、思考。

3、交流。

4、学生齐读“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片段。

5、进一步设疑: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2)运用了哪些准确生动而饱含父子深情的动词?

6、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7、集体交流(见板书设计)。

8、听课文第六段的范读。

9、教师小结: 在这里,作者通过对父亲衣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父亲的慈爱、艰难、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焦在这一背影上,请同学们再看到第六节,再来体味一下这种父子深情。

10、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六段。

(三)分析儿子感情的变化

1、导入:父亲是如此地关爱着自己的儿子,而享受着这种父爱的儿子又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

2、设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作者写自己的语句,并前后串联起来,看看儿子对父亲的态度有没有变化?他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3、学生浏览文章、思考。

4、交流。

5、教师小结:作者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领悟 —

—感念的过程。儿子感情的变化,也正是显示了“背影”感人的力量。它不仅写了深沉、博

大的父爱,也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儿子对父爱的感悟过程。他不仅能感受爱,并能感恩、懂得回报,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6、设疑:同学们,你们对父母的言行有没有过不理解,甚至是冲突?(学生思考)再设疑:今天我们学了背影,你是否有所感触?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7、学生思考,交流感触。

8、教师小结:看着你们悔恨、自责的神情,听着你们发自内心的表白,老师真的很感动,为你们自豪。这也是我们学习《背影》的价值所在,是我们学习《背影》的最大收获!

(四)拓展延伸: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就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1、看材料。

2、小组讨论。

3、交流。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上网查查有关《背影》的资料,在网上发表你自己对《背影》的看法。

板书设计:

背影(朱自清)

衣着:黑色——沉重

动作:蹒跚、探身、攀、缩、倾——艰难努力

儿子:不理解——领悟(父爱)——感念(父亲)

第五篇: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第二课时)

单位:东莞星火教育顺德分公司

姓名:吴淑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难点:明确文章“背影”与 “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设想】

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2.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作者的“四次落泪”,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与回顾(2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背影》这篇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了。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作者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背影》,分析深藏在朴素言语中那份浓浓的爱吧。

二、品父爱·四次背影(10分钟)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组)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四次出现“背影”,请找出相关句子,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3、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

1、文章的线索是背影。

2、第一次:“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位于文章第1段。作用: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板书: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第二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用: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第四次:“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文章结尾。作用: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3、在这四次背影中,作者最重点刻画的是第二次,望父买橘的背影。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第6段,尝试着从看似平淡朴素的语言下发掘其蕴藏的深厚情感。(全班齐读第6段)

这一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

三、品父爱·五句话儿(13分钟)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细小繁琐的事,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以外,还用什么描写方式表达这种关爱?(语言描写)父爱如山,父亲与母亲表达爱的方式大不相同。父亲总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的父亲形象就如大山般沉重。父亲给予我们的是最沉默的守候,可谓是“爱你在心口难开”。那么,朱自清的父亲又是怎样表达他对儿子的那份深沉的爱的呢?父亲说了几句话?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小组讨论这些话语里面透露出来的爱,然后找几个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①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②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照顾不周。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担心儿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渴怎么办;“我买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地迅速地做出的决定。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像关照小孩那样,向儿子叮咛了一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从这句话可看到这位慈父对于儿子的照顾是多么周到、多么细心!

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关注安危,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

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大拙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买桔时的背影让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原来这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四、察子情·四次落泪(10分钟)

★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小组讨论2分钟。表现是流泪。找出文中相关的描写。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板书: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之泪)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板书:望父买橘,父子分离-感动之泪)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板书: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之泪)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板书:再现背影,泪光盈盈-辛酸的泪)

五、拓展迁移(5分钟)

欣赏名画《父亲》,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画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对比课文中朱自清对父亲形象的刻画,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有很多,作者也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所以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六、课堂小结(2分钟)

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难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七、作业:写一篇主题为“父亲”的小作文,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下载第一组 背影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组 背影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背影》教案

    背 影 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目标: 语言方面 1、 能够准确认读课文后的字词。 2、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以及其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

    《背影》教案

    汉语言文学1班 朱泽奇 学号:201001051103 《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写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他让深沉的父爱在朴素的文字和舒缓的语调中......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作者:朱自清梧州市十五中陈小华一、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

    背影 教案

    背影朱自清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的写作缘由,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2. 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背影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3. 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物语言,理......

    背影 教案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加红字的音、形: 奔丧 狼藉 妥帖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晶莹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 惨淡 赋闲 迂腐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情郁于......

    背影教案

    背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词组 2·体会父子情深 3·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背影的细节描写 导入:自古以来赞美母爱的诗篇笔笔皆是,大家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