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手做风筝》教学设计
《巧手做风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山东科技版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风筝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风筝发展到今天 ,时代又赋予它崭新的内容。“北京风筝节”、“潍坊国际风筝节”表明 ,风筝几乎成了和平的使者 ,自由的象征 ,它联结着友谊 ,寄寓了人类的美好理想 ,成为现实生活史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风筝比较熟悉,无论是哪一个孩子,让他说一说自己见过或了解的风筝灯,他都能够说出很多,有了这些感性的材料和丰富的生活基础,再来探讨这个话题,学生会有较强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欲望,部分学生能主动的在课下搜集资料,有一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预计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学习其造型特点及制作方法。2.能设计制作一件体现风筝特点的作品。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本课重难点:
重点:风筝的种类特点及设计方法。
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方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建议:实践法教学。
学法建议: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建议: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师生准备材料: 细竹条(不要太老的,容易折断,七八成的成竹,根据风筝的大小而定)、熟宣纸(糊面)、煤油灯(竹条折弯要在需要弯的地方烤)、包棉线(绑扎子架子)、502胶(粘架子,主要是粘风筝面)、铅笔(打画稿)、颜料(广告色,可以覆盖)、毛笔(大,小几白云及衣纹笔).五、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
好的活动方案实施起来要得心应手,引导学生从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建议: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激励性、多元性、开放性,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鼓励同伴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同学们,我们来听首古诗,诗中所说的纸鸢指的是什么? 2.谁来说说风筝的来历,制作方法。3.出示课题《风筝的制作》
(二)学习与探究(10分钟)
学习指导语:
1.上节课,我们了解风筝的来历及演变过程,风筝的制作方法。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风筝,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
2.风筝的制作
(1)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及蝴蝶风筝骨架。(2)了解风筝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3)利用课件演示沙燕风筝的扎制过程。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及八角风筝的扎制方法。
学生边听教师讲解,边看教师演示,明确制作过程。知道沙燕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本掌握了扎沙燕风筝的方法后,迁移发散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一个为中国祈福、为四川雅安祈福的风筝。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践与体验(15分钟)
学习指导语: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风筝的结构和制作方法的内容,结合刚才的演示,同学们亲手制作风筝,看谁制作的风筝漂亮,能够飞上天。
学生制作
1.提出任务:请同学们二人组成小组合作做风筝扎、糊、绘(装饰)。2.制作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
(2)扎骨架时要注意哪些?(绑线要匀称,绑结实。)
(3)做风筝面时要注意哪些地方?(四边要留有余地。)
(4)固定骨架和风筝面要注意哪些地方?(糨糊不能涂得太厚。)
3.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制作技巧。
(四)展示交流,评价总结(5分钟)1.学生展示合作的风筝。
2.大家畅谈做风筝的收获与感想。学生谈创作意图,最后评出扎的优秀的风筝(精巧奖、创意奖、佳作奖)。
师生共同总结:风筝骨架要对称,风筝面料应完整、粘牢,装提线找准重心,绘色彩宣鲜艳,对比要强烈,色块面要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美、评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3.说说你还能创造设计出哪些样式的风筝?
(五)课后延伸(5分钟)
1.通过上网、书籍收集有关风筝图片,了解更多类型风筝的制作知识。2.制作精美的风筝到户外放风筝为中国祈福,或者把同学们制作的风筝一起进行义卖,为四川雅安灾区筹款。板书设计:
风筝制作
一、制作步骤: 1.骨架绑扎 2.裱糊 3.图案的描绘
二、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
(2)扎骨架时要注意绑线要匀称,绑结实。
(3)做风筝面时要注意四边要留有余地。
(4)固定骨架和风筝面要注意糨糊不能涂得太厚。
第二篇:巧手扎风筝.活动方案
《巧手扎风筝》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与实践,使学生学会扎制简单的风筝。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动手制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扎制简单的平板式风筝的方法,学会扎简单的风筝。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善于观察、勇于创新,创作出造型各异的风筝。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风筝骨架、成品风筝。
四、教学过程
程序 内容 师生活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境运用古诗《村居》导出“风筝”,播放视频,激趣导出“扎”。让学生背诵《村居》,说出“纸鸢”的意思,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板题:扎风筝。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实物展示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蝌蚪式风筝、六边形风筝)及风筝骨架。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利用投影演示。(提线拴制方
法。①找到中轴(竖竹条)与上横条的交点;②以交点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各量一段相等的距离,穿线。
③在中轴与下横条的交点再穿一线。④将风筝平放桌面,提起提线,当上提线所处的平面与风筝面垂直时,下线的长度就定下来了,将三线拴合,打结,风筝制作完成。)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动手制作、讨论、研究骨架的绑扎方式、拴提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风筝的对称,明确制作过程。通过尝试,知道蝌蚪式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迁移创新学生基本掌握了扎蝌蚪式风筝的方法后,迁移发散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别的式样的风筝。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制作技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扎、糊、拴提线、绘。
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展示评价学生展示合作的风筝。学生谈创作意图,最后评出扎的优秀的风筝。师生共同总结。培养学生审美、评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后拓展 播放视频。传承风筝的文化,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下课后,周末里,我们再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试着发现问题,完善制作的风筝,总结放风筝的技巧。既检测了学习效果,又调动了实践的积极
巧手扎风筝活动总结
一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评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时很认真,很投入,在风筝制作放飞活动中,使学生亲近了大自然,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动手、动脑、创新思维,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第三篇:《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模版)
昆仑中学 联系电话
孙爱玉
***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一、导入
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检查预习
1、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2、注音和解释词语:
①注音:什么 什物
堕落
下坠
模范 模样 宽恕 发怒 嫌恶 凶恶 诀别 决定
②解词:丫杈 憔悴 嫌恶 惊惶 瑟缩 苦心孤诣 伶仃 宽恕(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四、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
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a、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b、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c、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d、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b、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c、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d、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
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
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体验拓展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四篇:《风筝》教学设计.doc
10、风筝
一、导入:
1、猜谜语引入课题。板书课题:风筝 读课题,注意轻声的读法
2、谈话导入课文:哪些同学放过风筝?放风筝有趣吗?放风筝有哪些感受?……,有这么一群孩子啊,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大家想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吗?生:想。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感受风筝带来的乐趣吧!出示幻灯片:提出读课文时的要求
二、读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说一说。(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指出这也是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朗读感悟课文:
导语:刚才我看同学们都读的很认真,哪个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呢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做风筝”。
导语:课文的开头就让大家感受到了孩子们对风筝是多么的感兴趣啊,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风筝做的怎么样呢?
(1)读课文2自然段,边读边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和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再出示幻灯片读2自然段主要内容。
(2)交流不懂的地方,体会“憧憬”、”依然”等词语的意思。
(3)说一说我们做成了什么样的风筝?既然这风筝什么也不象为什么还把名字写在上面?因为孩子们在做风筝的时候充满了(憧憬、希望),假如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憧憬些什么呢?(让学生入情入境)
(4)总的说来,孩子们做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呢?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快活)
(5)让生带着自己所体会到的心情读课文。
3、学习“放风筝”。
(1)导入三自然段:风筝做好了,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想让它飞上天空了,看看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呢?出示幻灯放风筝内容,生读,师指出重点理解的词语 凌空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试着理解意思后再出示答案。(2)品读词语:
a、从“凌空”这个词语拓展开,风筝离开地面了开始飞起来了,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只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可以说: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心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也飞起来了!我们的激动也飞起来了!我们的自豪也飞起来了!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
b、随着翩翩飞舞的风筝孩子们是多么的快活啊!在文中找出能表达出孩子们快活的两个词语。(喊叫、奔跑)想像: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她们会喊叫些什么呢?(可以抽生喊)
c、现在大家说说:我们放风筝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文中找词语(快活)(3)带着体会到的心情朗读这个自然段。(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
4、学习“找风筝”。
1、导入:正当孩子们玩的很高兴的时候,正当孩子们的快乐越飞越高的时候, 意
外发生了,发生了什么意外呢……。
(1)生读课文4自然段,意外发生后孩子们的心情有变化吗?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
(2)生找出相应词语后出示幻灯片,让生找出相应的句子。生找出后教师在幻灯片上打上下划线。(理解大惊失色 倏地)
让生说说 千呼万唤
(3)此刻,她们千呼万唤,想唤回什么呢?可是,风筝能唤回来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心情会怎么样?带着这种感情朗读下一自然段。
(4)生找出描写孩子们伤心的词语。找出后再出示幻灯片上相应的段落,重点理解什么是垂头丧气。板书(哭了,垂头丧气)
2、孩子们找风筝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抽生说。师:看着风筝线就这样被吹断了,风筝没了,憧憬和希望没了,快乐也没了,孩子们怎么会不伤心呢?
3、让生带着所体会到的心情读课文。
4、孩子们找到风筝没有?找不到他们有没有放弃呢?师:正当他们垂头丧气的时候,一抬头看到了水磨坊,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5、生读6、7、8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孩子们找到风筝了吗?最后一自然段的句末用了个什么标点符号?板书省略号,希望。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呢?师:因为在风筝身上,寄托着他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更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6、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找风筝的结果吧,我们来想象一下孩子们找到风筝没有呢?下面我们来做这样一个练习:“我们拼命地跑到水磨坊,一看----------。把你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四、回顾拓展,畅谈感受
1、师引导学生小结课文。出示幻灯片上的提问,可根据板书小结。师:这风筝给了孩子们深深的欢笑,给了孩子们滴滴的眼泪,给了孩子们无彩缤纷的憧憬和希望,难怪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这样写到: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拓展: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大家有过文中孩子们类似的生活体验吗?想好后小组里说一说,再抽生说。(引导学生用到学过的词语。)
五、板书设计: 风筝
做 憧憬 希望
快活
风
放 喊叫 奔跑
快活
筝
找 哭了 垂头丧气 伤心
……
希望
第五篇: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天上一只鸟,用线拴的牢,喜爱微风吹,害怕用雨浇。)你们放过风筝吗?什么心情?板书课题:风筝,指导“筝”的读音和写法。为什么风筝称为纸鸢?请看课后“资料袋”
二、整体感知:请同学轻声朗读课文,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汇报,教师板书:做、放、找)
三、学习生字生词
四、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这也是写作文的一种好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会运用。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学文章,感受做风筝的快乐。
导语:同学们,对于文中的小伙伴而言,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和放风筝。下面让我们就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是怎样的快乐吧!
请同学赶快读读文章的相关段落,用笔找一找表现孩子们做风筝时快乐的句子。
试着读一读,看你能读出那种快乐吗?(学生自读文本)
2、交流感受
⑴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预设:精心
导:我们还会怎样地做着?(认真、用心、仔细)“憧憬”是什么意思?
②假如你就是这些做风筝的孩子中的一员,你们这样精心的扎着风筝,连每一个接口处都缠得那么仔细,贴得那么结实,你们在想什么?
③你们精心地画了这么多色彩,你们在想什么?
④噢,原来你们心中充满了这么多憧憬和希望啊!
⑤ 带着这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导:你还从哪句话感受到我们做风筝是快乐的?
⑵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预设:“快活”“依然”
师:你理解得真好!“快活”就是快乐、高兴的意思。
“依然”:
①你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给“依然”换个词语吗?(仍然、仍旧、依旧)
②追问: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就这样你们还快活?为什么?
③你能用上“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把这两层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④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心中的这些美好憧憬和希望,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感受我们做风筝的快乐。
学生自己读;指名朗读
⑤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来说说你此时的心情吗?(板书:快乐)
3、小结:是呀,我们的梦想、希望以及所有的祝福都寄托在这只风筝上,我们的心会随着它一起飞上辽阔的蓝天!
4、过渡:孩子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感受: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
学生自学,汇报交流:
⑴放风筝的过程
A、我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蓝天的?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B、三人一组演一演我们放风筝的过程。
⑵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着。①翩翩飞舞
羽毛飘在空中什么样?(轻、薄、速度慢)
你用“翩翩飞舞”这个词形容过什么?(雪花、树叶)
在这篇课文中是谁在翩翩飞舞着?那是什么样子呀?带着你的想象读读这一句。②快活的喊叫拼命地奔跑
你们怎样地喊叫?怎样地奔跑?
为什么那么用力地跑?
③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你听了别人的赞美有什么感受?(骄傲、自豪、快乐)(板书:更快乐)
④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读出你们的快乐和自豪。(学生读课文)
①风筝越飞越高,你想喊什么?
看,我的风筝多漂亮!它飞上天了!我们终于成功了!
②你会怎样喊?你能用上“我()地喊()”这种方式表达吗?
预设:我大声地喊:“它飞上天了!”
我高兴地喊:“看,我的风筝多漂亮!”
我兴奋地喊:“我们终于成功了!”
我担心的喊:“我的风筝千万别掉下来。”
4、带着这种想象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5、复习古诗:
师:同学们,看到你们放风筝这么高兴,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村居》。谁还记得?(指名领头背诵)
(三)学习4——8自然段
1、过渡语: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始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尽情的奔跑着。风筝也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可就在这时候,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停顿)我们的风筝飞走了,此时此刻,你还快活吗?又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一下?
(汇报发言: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⑴大惊失色是什么把我们的脸惊得都变了颜色?
所以我们对着天空——千呼万唤
⑵千呼万唤
同学们快来看一看,你发现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千万”的四字词语?(千军万马、千山万水、)
在这些词语中“千、万”都表示程度深的意思。那么在这里,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天空喊什么呢?
带着这种感受赶快读读这部分文字。(指名读书)
⑶ 但是风筝是听不到我们的呼喊的,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的风筝。
出示: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的风筝。
⑷导读:
①为了一只我们亲手制作的风筝,我们——
②为了一只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希望的风筝,我们——
③为了一只曾经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风筝,我们——
⑸就是这样一只风筝,我们找了半个下午都没有找到,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
(板书:垂头丧气)
正当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时,忽然发现远处的水磨坊还没有找过,此时,你是什么心情?会怎样地说:
我会()地说:“那儿找过了吗?”(板书:满怀希望)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呢。”)
四、拓展升华:
同学们,故事没有结束。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幸福鸟真的被你找到了,你什么心情?会说什么?
如果没有找到,你又会是什么心情?会做什么?
五、结束语: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管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快乐。即使这只风筝没有找到,我们也会重新制作一只新风筝,重新放飞我们的快乐和梦想。这也正是风筝带给我们童年最大的快乐。
在这件事中,作者有这么多的心情变化,你们呢?老师相信:你们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希望同学们也学着作者这样,用心情的变化把事情记录下来。老师相信你们的文章也一定非常精彩。
板书设计:
10、风筝
快活
做放找„„愉快兴奋
快乐更快乐大惊失色骄傲
千呼万唤„„自豪
垂头丧气失望
满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