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析探究入世后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的公开性
探究入世后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的公开性
探究入世后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的公开性 这种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经济一庭审判员 邬文辉
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最终工作成果的载体,更是案件当事人通过诉讼获得国家公力救济的凭信。长期以来,我国法院的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都存在简单化、生硬化、透明度低的现象。正如肖扬同志指出的,“现在的裁判文书千篇一面,缺乏认证断理的过程,看不出裁判结果的形成过程,缺乏说服力,严重影响了公正司法的形象”。随着近年来我国法院各项改革的开展和深入,现在裁判文书在加强说理、论证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但许多裁判文书仍然存在程度不同的缺乏透明度或公开性不够的毛病,比如:有些本应公开的内容未能公开,不该公开的内容却公开了;有些本应全部公开的内容仅公开一部分。造成裁判文书在公开性方面存在种种问题,虽然与我国当前审判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业务水平不高很有关系,但也与当前我们未能很好地理解裁判文书公开性的基本内涵及基本要求大有关系。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世贸组织关于法律透明尤其是司法透明的原则,无疑又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公开性的新课题。本文试从WTO的司法透明原则的要求出发,结合自己审判工作的实践,重点针对一审法院在制作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时如何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的问题,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的公开性是WTO司法透明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 1.WTO司法透明原则的基本要求
WTO透明原则要求各成员将有效实施的有关管理对外贸易的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等迅速加以公布,以使其他成员政府和贸易经营者加以熟悉;各成员政府之间或政府机构之间签署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现行协定和条约也应加以公布;各成员应在其境内统一、公正和合理地实施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等。1
由此可见, WTO透明性原则对各成员的司法判决要求的仅是迅速公布裁判文书内容,对于我们这里探讨的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的公开性并无具体涉及。但不可否认的是,根据WTO透明性原则的要求, 各成员迅速公布其司法判决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使其他成员政府和贸易经营者能够尽快熟悉该成员司法判决的内容, 并让他们尽快获知某一成员在其境内是否能够统一、公正和合理地实施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很难设想,某一WTO成员的司法判决如果在内容上缺乏公开透明度或公开透明度不够,其他WTO成员政府和贸易经营者又怎么能够仅凭公布的司法判决尽快熟悉该成员司法判决的内容,并进而达到考察该成员的司法环境的目标。因此, 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内容的公开性或者透明化,是WTO司法透明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2.对WTO司法透明原则的认识误区及评析
现在不少同志认为, WTO司法透明原则要求的仅是人民法院将司法判决进行公布,并不强调裁判文书的内容公开性。与这一错误理解相应的是,有的法院研究应对我国审判工作在加入WTO后的措施时提出,只要将有关裁判文书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布就行了。我以为,这种理解和做法,实际上是忽略了WTO司法透明原则本身所隐含的司法判决内容必须具有公开透明特点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公布司法判决这种做法不过是形式上的司法公开(透明),而司法判决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公开(透明)才是实质意义上的司法公开(透明)。虽然形式可以反映内容,但最终是由内容来决定形式。一份公开性和透明度差的裁判文书,即使采取再好的方式进行公布,又谈何公开!通过这种裁判文书,连案件当事人都无法明白和理解法院是如何作出判决的,对于案外人来说,就更不可能从中尽快熟悉该司法判决的内容,并进而达到考察评价司法环境的目标。
二、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公开性的基本内涵及要求(一)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公开性的基本内涵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公开”包括二层含义,一是指“不加隐蔽,面对大家(跟“秘密”相对)”;二是指“使秘密的成为公开的”·。固名思义,我们所提出的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公开性,就是指任何民商事案件的裁判文书都具有的内容上“不加隐蔽”的特性。由于任何一份民商事裁判文书均包括了程序和实体二方面的内容,因此,裁判文书就必须将影响到当事人程序和实体的权利义务方面的内容,尽可能进行公开;此外,还应将涉及到审判程序是否合法的内容进行公开。当然,这样也就排除了一些不必要内容的公开,比如法官个人从伦理道 2
德角度对案件的感想和价值判断,就没有必要在裁判文书中予以公开,因为这对评判判决结果是否合法、合理并无必要。
(二)贯彻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公开性的基本要求 1.公开与保密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强调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是否就意味着凡是与案件有关的内容均不加区别一律应当公开在裁判文书中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条虽然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公开审判制度,但该法又在第66条中规定,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自然在裁判文书中对这些内容也不应要求予以公开。事实上,WTO司法透明原则也并不要求任何缔约方泄露那些将会妨碍法律的执行,违反公共利益,或者会损害某些商业利益的机密资料¸。此外,对于合议庭及审判委员会成员关于案件处理意见,仍应作为案件机密不予公开在裁判文书中。2.无案件类型差别的原则
所谓无案件类型差别的原则,是指我们强化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的公开性,并不由于案件类型存在差异(比如一审或二审案件的差异,涉外或非涉外案件的差异,适用普通程序或简易程序的案件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任何民商事案件的裁判文书中内容均必须贯彻公开和透明的原则。
有的同志认为,这样做可能使简单的案件复杂化,并不符合当前的裁判文书改革的潮流。其实这种想法是混淆了我们这里所探讨的公开性与裁判文书文体的概念。当前,许多法院提出裁判文书改革要贯彻“繁简分流”的原则,对复杂疑难案件的裁判文书要精雕细刻,对简易案件的裁判文书则要惜墨如金,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再简易的案件,如果裁判文书中不能公开法院作出判决所依据的证据和事实及法律依据,又怎么可能使人信服呢?我们强调裁判文书的公开性,可能会使裁判文书在现有的基础上篇幅增加一些,但只要在写作技巧上多下点功夫,撰写裁判文书时在保证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原则上做到详略得当, 简易案件的裁判文书也是完全可以避免复杂化的倾向的。有的同志还提出,对于涉外民商事案件的裁判文书,内容公开或者透明度增加是很必要的,但对于并无涉外因素的民商案件裁判文书就没有太多必要。其实,这种想法不仅不符合WTO另一个法律原则即平等原则的要求(该原则不仅要求我国平等地保护国内外民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也需要平等地保护国内各类民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而且 3
将直接有损于WTO司法透明原则的贯彻。比如,根据法律规定,外商独资企业或者中外合资企业,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均为中国企业法人,他们与国内其他民商事主体发生诉讼时,我们仍然作为国内普通民商事案件进行审理。如果人民法院在制作相关裁判文书时不能很好地贯彻公开透明的要求,这对于外国的投资者或者其所在国政府而言,无疑是达不到了解我国司法是否统一、公正和合理的终极目标的,恐怕连尽快熟知该个案判决内容的初始目标也难以达到。
三、对如何加强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公开性的具体设想
为篇幅计,下面仅就民商事案件一审制作判决书应如何加强公开性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在“案件由来及审理经过”部分
目前,在民商事案件的裁判文书中,在该部分公开的内容较少,大多只公开了案由、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以及法院适用的审理程序等内容。有的甚至更简单,仅写明:“原告××与被告××因××一案,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或由审判员××独任审判)进行了公开审理,现已审理终结”,并将之称为规范化的写法¹。我认为,在该部分还有必要公开诸如原告起诉时间和法院立案时间,法院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或应诉通知书以及举证通知书的时间,诉前或诉讼保全情况等内容。
1.原告起诉时间和法院立案时间的公开问题
原告起诉时间其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律要素,在许多案件中直接涉及到原告的起诉是否超出诉讼时效,进而影响到当事人的胜诉权能否得到法律保护的问题。而法院立案时间则涉及到审限以及法院适用何种程序审理案件的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义。司法实践中,许多法院对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不仅在裁判文书中不列明或不全部列明,甚至在所有案件材料中均找不到能够认定原告起诉时间的证据,审判人员最后只好根据立案时间来判断原告的起诉是否超出诉讼时效的问题。显然,立案时间与起诉时间并不完全是同一个概念,法官的这种做法,有时会导致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在何时中断等重要法律事实方面与法院产生不同的认识,并进而对法院的裁决产生怀疑。因此,除了在立案时应注意收集关于起诉时间的相关证据外,还应在裁判文书中公开起诉和立案的时间。
2.法院送达情况的公开问题
法院何时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或应诉通知书以及举证通知书,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后,其法律意义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签收举证通知书的时间,直接判断当事人是否在举证期间内提交证据、提出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申请证人到庭作证、申请委托鉴定等,进而决定是否接受当事人的证据、是否允许当事人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是否批准证人到庭作证、是否同意委托鉴定。在许多案件中,当事人完全就因为法院对于以上几个因素作出不同决定,极可能导致案件的胜诉或败诉。因而,在裁判文书中公开以上几种重要法律文件的送达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审判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一种关于公告送达的不良现象。有的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为了减小因对方当事人抗辩所带来的胜诉难度,故意隐瞒对方当事人的实际地址,造成法院只能以公告方式送达,变相剥夺对方当事人的应诉抗辩权利,而在法院缺席判决并进入执行程序后,才告知对方的实际地址。这样往往造成对方当事人对法院产生误解甚至不满。为尽可能克服这一现象,我以为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公开法院公告送达的理由及具体做法。例如,在判决书中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二种方式列明:(1)本院于××年×月×日派员到被告住所地(注册登记地或身份证载明地址)送达,因该址无人致本院无法送达,本院依法于××年×月×日通过报刊(具体报刊名称)或其他方式进行了公告送达;(2)本院根据原告提供线索于××年×月×日到本市××路××号送达,但未能查找到被告下落,又于××年×月×日派员到被告住所地(注册登记地或身份证载明地址)送达,均未能送达成功,遂于××年×月×日通过报刊(具体报刊名称)或其他方式进行了公告送达。这样就可以让当事人及案外人对法院采取公告送达的理由及具体作法一目了然。裁判文书公开性程度高,自然可给人以公正性程度高的评判。3.诉前或诉讼保全情况的公开问题
目前,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关于法院采取诉前或诉讼保全情况基本没有公开,而实践中这又是比较容易引起当事人不满和投诉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如果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采取了诉前或诉讼保全措施,当事人可通过相应的民事裁定书了解有关情况,但如果法院未批准当事人关于财产保全的申请,当事人通常是无法得知法院不批准的具体理由的,因为法律和司法解释均未要求此等情形下法院应作出裁定或书面告知当事人。还有就是,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提出申请的当事人提供担保的具体情况,通常对方当事人是难以知悉并进行监督的,实践中往往容易给极少数审判人员办人情案、关系案甚至于金钱案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在裁判文书中公开诉前或诉讼保 5
全的情况,也是十分必要的。裁判文书内容的公开并不单纯是为了公开而公开,实际上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审判过程的公开透明,最终达到审判结果的公正。4.裁判文书中应公开的其它事项
比如法院公开开庭的次数、时间及地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到庭情况,如果审理期间诉讼代理人有变化的,也应予以列明;追加当事人的情况,并说明是基于什么理由追加,是否属于法院依职权追加或依当事人申请追加;如果存在影响案件审限重新计算的因素,如中止诉讼、委托鉴定等情形的,也应一一列明。
(二)在“当事人诉辩主张及理由”部分
强化裁判文书在该部分的公开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归纳当事人的诉辩主张及理由一定要忠实于起诉状和答辩状中的原义。由于有的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的法律知识欠缺或业务素质不高,撰写的起诉状或答辩状存在语义错误或文字重复,审判人员在制作裁判文书时,自然不能全盘照搬,应进行适当的归纳、提炼,但必须注意不能篡改原义,否则容易引起当事人的不满。
2.当事人在起诉状或答辩状中没有提出而是在庭审中提出的新主张或新理由,需要予以特别关注。(1)对于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的,应注明当事人提出的时间,以便在后面的判决理由部分说明是否将这些内容列入本案审理范围;(2)当事人在庭审中提出了新的诉辩理由,亦应加以列明。
3.广东省部分法院要求在该部分列明当事人的举证情况,这无疑是贯彻WTO司法透明原则的一个较好的举措。但必须注意到,有的审判人员只是简单地罗列当事人的证据名称,而不将当事人的证明主张列出,这应是不符合WTO司法透明原则的做法。此外,还要列明当事人的哪些证据是在法院指定举证期间提交的,哪些虽然不是但对方愿意质证的;如果当事人申请了举证期间的延期或证人到庭作证,裁判文书中对法院有无批准及未批准的理由,也要一一列明。
(三)在“庭前证据交换及庭审质证”部分
我国传统的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中,并没有该部分内容。近年来,一些法院在司法改革中要求将当事人庭审中对证据发表的质证意见也予公开,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以为,还有必要公开庭前证据交换的内容。尽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庭前证据交换并不是所有民商事案件的必经程序,但仍然有些案件需要由法院主持当事人 6
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在庭前证据交换时,双方当事人可能会对对方的证据发表质证意见,这时有的质证意见经法院记录在案,也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如果在裁判文书中对该部分内容不予公开,后面论述法院的认证意见时将会出现首尾不能呼应的现象,定会使人感到唐突和意外。
(四)在“法院认证”部分
在民商事案件的裁判文书中增加该部分内容,这也是司法改革过程中一些法院创新的结果。但撰写该部分内容时,应注意到以下问题: 1.应公开不予列入认证的证据范围及其理由,以便当事人明白为什么其提供的某些证据不被法院认证采信。2.法院认证理由应尽可能详细、具体。因为许多案件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实质上就是围绕证据产生的。此类案件的裁判结果(适用法律的结果)其实并不复杂,因而,裁判文书中应当突出这一重点内容,将大量篇幅着墨于认证理由的撰写,有时甚至于要不惜笔墨,达到精雕细刻的地步。
(五)在“法院查明事实”部分
大凡有经验的审判人员一般都知道,只要上述认证部分的内容写得顺利, “法院查明事实”部分的撰写也就完成了一大半。换个角度也是这样,认证部分的透明公开度决定了“法院查明事实”部分的透明公开度。在该部分中,必须注意,凡是查明事实的内容,必须在认证部分可能找到相应的依据,否则,所谓的事实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其公开性也必然令人费解。
(六)在“裁判理由及法律依据”部分
裁判理由是一份裁判文书的灵魂和核心,其公开透明度直接决定整个裁判文书的公开透明度。在裁判理由的公开性上,我认为对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给予注意: 1.不仅应全面公开法院作出裁判的理由,而且也要公开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诉讼主张及理由进行评判分析,绝不可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诉讼主张及理由采取回避、漠视的态度。这也包括对当事人在起诉状或答辩状中没有提出而是在庭审中提出的新主张或理由,在该部分亦应公开予以评析。
2.有的案件中,裁判结果是法官基于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比如精神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具体判决被告向原告赔偿多少金额,并无硬性的法律规定,有关司法解释亦只是规定了最高上限,这就完全取决于法官如何行使 7
其自由裁量权。在裁判文书中,法官就必须公开其决定被告赔偿金额时,具体考虑了哪些因素,否则,容易导致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误解,以为法官搞暗箱操作。
3.关于法官对法律冲突的处理,也应在裁判文书中予以公开。我们在审理民商事案件中,发现不少的法律冲突的情形,法官在适用法律时,必须选择适用与本案最密切联系的法律条款处理案件。诚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法律推理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才能完成。现在有的案件的裁判文书中,对这一过程往往只字不提,其公开性和透明度甚低,可以想象这种裁决的权威性又会有多高。
在该部分的公开性问题上,目前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无谓的或过激的做法。前者如,有的法院强调要求裁判文书公开所适用的法律条文全文内容º,后者如有的法院要求在裁判文书中公开合议庭和成员的处理意见。对此,我以为是十分不妥当的。
1.关于公开法律条文的问题。这些法院的做法是,要求在裁判文书中不仅应公开所适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具体条款项,还要将相应的全文内容予以抄录。其实,任何经法院适用作为处理案件纠纷依据的法律法规,均业经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向社会公布,当事人或社会各界均可根据裁判文书引用的条款项,方便地查找、核对具体条文的内容。过去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不对外公开,但现在这已成为历史,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当事人或社会各界查找司法解释同样是十分方便的。法院再在裁判文书中公开这些早已公开的东西,似乎是多此一举,徒添法官的工作负担。
2.关于公开合议庭成员的处理意见问题。广州海事法院因此举被媒体当作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曾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在裁判文书中公开合议庭成员各人的意见, 固然有利于当事人和社会各界对法官进行监督,但这种做法,完全无视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的当事人打击报复法官的客观现象,无疑会给本已处于高度压力下的法官增加更多的思想负担,显然是得不偿失的,我以为不宜推广。
在“裁判的法律依据”的公开性上,有一个问题仍然值得认真探讨,即是否应公开有关规范性的审判文件的问题。这里所谓的规范性的审判文件,特指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高级人民法院为审理一些专门性案件而颁发的规范性文件。通常,最高人民法院这类文件大多采取司法解释的形式进行了颁布,司法实践中裁判文书亦大量公开引用,已经不成为问题。但是,我们这里需要探讨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几乎每年一次都会在全国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中,由 8
主管院长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一些政策性强,直接影响案件处理的法律方面的意见。还有各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甚至于有的地方的中级人民法院也不乏这种情况,有的还会就某一专门问题颁发规范性文件,要求所辖下级法院贯彻执行。鉴于以上这些文件根据立法法规定并不具有法律效力,我以为在裁判文书中不宜予以公开引用,否则会有损于我国法制的统一形象,违背WTO的法制统一原则。但必须承认,由于我国立法长期相对滞后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要求,法院在具体处理相关案件中,有时确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可资引用,法官在撰写裁判文书过程遇到这种情况颇感为难。我以为,此时应可引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作为依据,比如我国民法通则确立的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等,在具体阐述裁判理由时,将相关规范性文件中有关意见作为本案的裁判理由予以公开。当然,这种处理办法只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以为还有赖于我国立法机关加速立法进程。
(七)在“裁判结果及上诉权利告知”部分
这部分存在的公开性问题,主要是有的裁判结果关于诉讼费分担的问题,往往只写分担结果,而不公开决定分担的理由。由于根据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当事人不能单独就诉讼费分担提起上诉,如果当事人仅就法院决定的诉讼费分担不服,只能通过投诉的途径求得解决。为使当事人全面息讼服判,裁判文书中将法院决定诉讼费分担的理由予以公开也是必要的。
童兆洪: 《认清形势,开拓进取,实现新世纪民事审判工作新发展》,载《民商审判资料选读》2002年第2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修订第3版(增补本)第435页; ¸ 唐德华:《入世后民商事审判初探》,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2期;¹ 吴庆宝: 《经济纠纷案件判决书的规范化》,载《人民司法》1998年第10期;º 何良彬: 《论判决理由》,载《人民司法》1999年第12期。
第二篇:民商事裁判文书的制作与说理
民商事裁判文书的制作与说理
一、当前民商事裁判文书制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有的民商事裁判文书制作不规范,不能反映庭审的立,不能体现审判公开的内容。
过几年的探索,我国审判方式改革基本上形成了以公开审判、当庭举证、质证、认证、对席辩论为主要内容的庭审模式,民商事裁判文书应当最大限度地反映和包括当事人举证、质证和法官认证等主要庭审过程。就是说,民商事裁判文书作为诉讼过程的记录应当对导致法律后果的主要诉讼过程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描述和交待。但有的民商事裁判文书仍不能反映诉讼过程的完整性、庭审全过程,还存在制作中的不公正性。
1、对案件的诉讼过程的表述不完整。民商事裁判文书在首部应当全面记载案件审理过程中的重要程序性事项和诉讼活动。对于审理案件的重要程序事项和诉讼活动要明确表述,包括原告起诉、上诉人上诉时间、合议庭组成人员、开庭时间、重要的诉讼文件和证据提交、转递情况,因管辖异议、中止诉讼、委托鉴定等导致审理时间延长的程序事实,采取诉前或诉中的财产保全措施等导致审理时间延长的程序事实,都应当表述清楚,体现程序的公正性。如果不对上述事实予以表述或解释,就破坏了诉讼过程的完整性,影响了审判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2、文书写作不规范。有的民商事裁判文书在首部不写明合议庭组成人员的姓名;有的不写明开庭的时间;有的对个人身份代理人不写明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等自然情况;有的表述中使用诸如“我单位”等第一人称;有的仅以 “以上事实还有本院开庭笔录在案佐证”,不写明支持所查明事实的具体证据名称等情况;有的对当事人经过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的情况,在判决主文部分没写明缺席判决。
3、在格式问题上随意翻新。在判决书格式问题上,不要随意翻新,应尽量追求统一,以维护判决书的严肃性和统一性,保证判决书的质量。根据1992年法院诉讼文书样式,民商事裁判文书仍应固定为首部、原告诉称、被告辩称、经审理查明、本院认为、尾部6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将统一和完善裁判文书制作样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将在“九二样式”的基础上;按照简繁分流的原则,结合新类型案件的需要,及时发布裁判文书样式方面的统一规定。因此,对民商事裁判文书样式上的统一,要规定裁判文书所应包含的最低限度的内容和要素,禁止偏离基本规范要求的标新立异。但仍有一些法院的民商事裁判文书偏离了最高人民法院“九二样式”的要求,甚至五花八门。如在查明部分写一段事实,列一部分证据,使事实认定部分缺乏整体感和层次感。
4、技术规范不符合要求。判决书中对数字、年代、度量衡、印制版式等技术规范和标点符号等的使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制定的《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但还存在数字用法不规范,年代简写,制作粗糙,文字、标点符号错漏等不规范现象。如每页多达 30 多行,行间距太小;逗号与冒号误用、分号与句号误用;五位数以上的数字不分节、数字断开移行等。
5、引用法条不规范。正确引用法律条文,是保证裁判文书质量的重要方面。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和我国批准加人的国际条约可以直接引用,部门规章、地方规章、国际惯例和习惯可以参照适用。引用法条应明确、具体,针对案件适用法条的条、款、项齐备,如某个法律条文只有一款但包含若干项的,引用时直接表述为“依据***法第***条第***项的规定”,而不用表述为“依据***法第***条第一款第***项的规定”。特别法有规定的不能援引普通法,下位法有规定的不能援引上位法,有具体法律规定的不能援引原则性法律条文,不能漏引程序法条文或实体法条文。
6、存在错、别、漏字等低级错误。对于错、别、漏字等低级错误的问题,原因主要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法官、法官助理或书记员的责任心不强;客观方面的原因是案件数量太大,实在难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对文书进行认真的校对。裁判文书的错、别、漏字现象总是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文书的质量,损害裁判文书的严肃性和公信力,而且极易引起当事人对法官责任心和公正性的怀疑。因此,法官要有强烈的文书质量意识,认识到裁判文书是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了解法院的重要窗口,是展现司法公正、司法文明和法院形象的载体,这样才能制作出规范的裁判文书。
对采用的证据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解释。
案件事实是一种法律事实,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分析认定而认识已经发生的事实过程。这种认识活动不是任意的,而是以充分的证据为基础,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推导出的结果。《法院诉讼文书样式(试行)》也规定,对证据的表述不仅要列举证据,而且要对主要证据进行分析论证。但有的民商事裁判文书没有阐明这种认识过程和认识依据,只是罗列证据,对证据不能加以取舍或不能对取舍予以说明,尤其是对有争议的证据或有分歧意见的证据,不能分析和认证,不能阐明认证的理由。对于运用间接证据认定的事实,不能对间接证据的关系、是否能形成证据链条进行论述,不能在民商事裁判文书中反映出采信证据的过程。
1、有的民商事裁判文书将全部涉案证据罗列出来,不管当事人是否有争议,均对证据予以分析。如有的判决书,在当事人对对方提交的大部分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均予以确认的情况下,仍用大量的篇幅描述没有争议的证据,而查明事实部分仅用约700字的叙述完成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对证据的叙述不仅不简练,且层次不突出。
2、有的民商事裁判文书在归纳无争议证据并对有争议的证据进行分析认定后,忽视对案件事实争点的归纳,不能对全案事实进行综合叙述。如有的判决,案件的焦点问题是被告是否应给付原告服务费,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但依据双方当事人之间电子往来函件、快递单据和发票等证据,能够形成证据链条证明原告已提供服务要求被告支付服务费用的主张。但判决书对事实认定部分则写得过于简单,不能体现当事人举证、庭审质证和法院认证所形成的证据链条关系,也未说明认定事实理由。
3、法院在查明事实后,不写明支持法院查明事实的证据,而是将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及这些证据的证明目的列明其后,没有对这些证据的认证,不能使人了解是哪些证据支持了法院查明的事实。
对案件事实的法律认定,缺乏法理论证。
法律中的事实,有人称之为法律真实,也有人称之为诉讼事实,它是指公检法机关在诉讼证明过程中,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应当达到从法律的角度认为是真实的程度的事实。人类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在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正确认识,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法律中的事实本身并不是对客观真实的否定,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对立面,它是通过举证、质证、认证的过程来实现的,与客观真实是辩证统一的,是相对真理意义上的客观真实,它具有客观真实的属性,以客观真实作为其永恒追求的目标,从认识论意义上说它并不背离客观真实。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12月21日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具体规定了法律中的真实的证明标准。之所以将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因为在待证事实真伪不明又缺少进一步证据的情况下,认定盖然性高的事实的发生,较认定盖然性低的事实的发生,要接近于真实。运用证据查明的案件事实并不等于法律事实,案件事实被认定为某种法律事实,实际上已经属于法律适用的过程了。对案件事实作出法律定位是司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判决书中不阐明作出法律实施认定的法律理由,就会将案件事实与事实的法律认定混同。有的判决书还缺乏对事实的争议焦点的论证。
表述裁判理由的论证缺乏逻辑性。
法官裁判案件就是将成文法运用到具体的事实之中,将抽象的法条与具体的事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法官需要在判决书中准确地引证法条,并且对该法条的含义准确地解释和详细地说明。但在民商事裁判文书制作中,还存在说理论证及事实认定的法律推理不严谨,内容冗长,繁简不分。或只引法律条文,不阐明适用法律的道理,没有对立双方就相关法律适用的意见及其理由,没有法官采纳或不采纳哪方意见及其法律适用的意见及其理由,也没有为什么适用此法条而非彼发条的解释,弱化了论理的说服力。
1、对案件所适用的法律条文未进行论证。表现在:没有阐明适用该法律条文的道理,文书中反映不出案件的事实与适用法条之间的逻辑关系。判决书所适用的法条只交待了条、款、项的序号,当事人及社会公众不知道法条的具体内容,容易产生误解。引用法律条文不准确、完整、具体,条理和顺序不当。如合同纠纷的,未引用合同法,还习惯于只引用民法通则。引用程序法和实体法、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顺序颠倒,或者不引用实体法。
2、论理缺乏层次感。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有支持和不支持的,但在本院认为部分,不能分清主次予以明确,而是将支持和不支持的诉讼请求混在一起,没有说理的层次感;没有就当事人就有关法律适用的意见,论述采纳或不予采纳的法律依据或者法理分析;有些论述缺乏针对性,存在论述不能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相呼应的问题;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只简单地引用条文,未结合案件的事实阐明适用法律的道理;还有的裁判文书在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
简繁不当。
民商事裁判文书在制作过程中,在兼顾公正与效率并维护法律公平的情况下,在遵循已经制定的裁判文书的技术要求情况下,当繁则繁,当简则简,创作出能够以理服人的裁判文书。避免裁判文书篇幅繁琐,重点不突出的问题,以及简易案件裁判文书不简易的问题,或不论案件复杂与否,不分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均按同一样式制作,繁简不分。
不能正确运用法律用语。
司法语言是一种规则语言,裁判文书通过特定的语言承载,展示自身独特的功能与魅力。不论是从事实和法律,还是从事实和法律的关系,都是由法律程序、法律推理和法律语言裁判的。因此,应当尽量使用法言法语,应当力求裁判文书语言规范。否则,4 必然影响法律表述的准确性、严谨性、庄重性,必然有损于法律内容的权威性。
二、提高民商事裁判文书制作水平的措施
规范判决书的格式。
根据1992年法院诉讼文书样式,民商事裁判文书仍应固定为“首部”、“原告诉称”、“被告辩称”、“经审理查明”、“本院认为”、“尾部”6部分。在判决书格式问题上,不要随意翻新,应尽量追求统一,以维护判决书的严肃性和统一性,保证判决书的质量。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将统一和完善裁判文书制作样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将在“九二样式”的基础上,按照简繁分流的原则,结合新类型案件的需要,及时发布裁判文书样式方面的统一规定。因此,对裁判文书样式上的统一,要规定裁判文书所应包含的最低限度的内容和要素,禁止偏离基本规范要求的标新立异。
在判决书的首部应当全面记载案件审理过程中的重要程序性事项和诉讼活动。
在判决书首部,应将有关立案时间、庭审时间、有关诉讼保全或诉前保全、证人作证、委托鉴定、有关当事人追加和变更情况、简易程序变更为普通程序审理的原因等内容予以写明,让程序有较强的透明度,使当事人通过了解程序是否公正,从而增加对裁判结果正确与否的信任度,也使法官强化依法高效审判的意识,真正摒弃 “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有效发挥程序法对实体法的保障作用。
如北京市崇文区法院(2005)崇民初字第791号民事判决书,因为是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由于该案审理时间较长,承办法官在首部将该案因管辖权异议及一、二审法院对管辖异议的处理情况做了详细的说明,使人对这一案件有一个全过程的了解。如不将这些管辖权异议情况交待清楚,很容易使文书的阅读者对适用简易程序产生质疑,怀疑程序的公正性。
判决说理中应运用好语言与逻辑。
在民商事裁判文书的制作中,应该语言简洁、明确、流畅。司法语言是一种规则语言,司法通过特定语言承载,展示自身独特的功能与魅力。从相当机械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司法过程都是一个工厂生产线式的加工过程,一要加工事实,二要加工法律,三要事实和法律之间的关系。而无论哪一环节的加工都是依照法定程序语言来启动、依照法定操作指令来推导、依照法定实体语言来裁判的。
因为法官裁判案件的最终结果要体现在裁判文书上,所以,一份好的裁判文书,于法有据,人情人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法官的裁判水平,还能充分显示出法官能够娴熟 5 地运用法律方法。法律方法不仅有助于法官对法律条文的正确理解,还在于为某种具体的司法活动提出有根据且有说服力的法律理由。应正确运用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方法论,这其中法律发现是法律方法中首先使用的方法,而法律推理则是由成文法向判例转换的必用方法。在法律发现到法律推理的过程中,法律解释、法律论证、价值衡量、漏洞补充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要注重对法律冲突内容选择的说理,在法条竞合乃至冲突的情况下,法官必须对选择适用的法律加以说明,避免造成当事人的误解。同时,要注意补充法律漏洞的说理,我国关于法律漏洞的补充,一是通过最高法院进行司法解释,二是由法官依法理补充。但在没有法律、法规或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时,法官不能拒绝对争议的法律事实进行裁判。法律方法论对维护法治具有积极的意义,法官只有借助各种法律技术和法律解释方法,才能把成文法和司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疏通由法律规则到个案判决的转换过程。所以,法官必须运用法理知识、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出令当事人和社会信服的判决结果。
民商事裁判文书应当注意繁简得当。
随着诉讼案件的与日俱增,书写判决书就日益成为压在法官身上的重担,似乎民事判决书对于民事裁判来说不可或缺。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英国,法官只需要口头宣判而无需制作判决书。同属英美法系的美国情况大体类似,不论是多么复杂疑难的案件,法官往往不用制作判决书。对于非陪审的案件,如果当事人提出制作判决书的要求,法官才勉为其难,按照当事人的意志制作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判决书。澳大利亚的民事判决可以是口头作出或书面作出,如果事实和法律简单,法官经常会在审理结束后随即作出一项口头判决。但是,如果事实和法律比较复杂,法官则会预定在将来一个日期作出一个书面或口头的判决。在澳大利亚悉尼地区法院(相当于北京市的中级法院),这种不当场作出的判决必须在审理后两个月内作出,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如果法官延误了,当事人可以向首席法官申告,如果是明显延误,还可以对此提出上诉。可见,并不是每个国家司法程序都要求必须制作书面判决书。
裁判文书要符合技术规范。
判决书中对数字、年代、度量衡、印制版式等技术规范和标点符号等的使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不能存在数字断行、年代简写、印制不规范等现象。
正确引用法律条文。
正确引用法律条文,是保证裁判文书质量的重要方面。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和我国批准加人的国际条约可以直接引用,部门规章、地方规章、国际惯例和习惯可以参照适用。引用法条应明确、具体,针对案件适用法条的条、款、项齐备。某个法律条文只有一款但包含若干项的,引用时直接表述为“依据***法第 ***条第***项的规定”,而不用表述为“依据***法第 ***条第一款第***项的规定”。特别法有规定的不能援引普通法,下位法有规定的不能援引上位法,有具体法律规定的不能援引原则性法律条文。不能漏引程序法或实体法条文。
规范文书校对工作,避免错、别、漏字等低级错误。
对于错、别、漏字等低级错误的问题,原因主要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法官、法官助理或书记员的责任心不强;客观方面的原因是案件数量太大,实在难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对文书进行认真的校对。裁判文书的错、别、漏字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文书的质量,损害裁判文书的严肃性和公信力,而且极易引起当事人对法官责任心和公正性的怀疑。因此,法官要有强烈的文书质量意识,认识到裁判文书是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了解法院的重要窗口,是展现司法公正、司法文明和法院形象的载体。这样才能制作出规范的裁判文书。
三、增强民商事裁判文书的说理性
判决书和裁定书是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体现,是司法公正的最终载体。它不仅应当在结论上体现法院裁判的公正,而且应当通过透彻的说理使当事人知道、理解该裁判为什么是公正的。裁判理由的论证是裁判文书公正性的核心,是连接案件事实与判决结果的桥梁,是法院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对案件的性质、当事人之间民事关系和责伍,通过法律逻辑的推理得出的处理结论。法官在判决书中所阐述的判案理由不仅是法官的裁判活动是否合理、合法的集中体现,也是司法正义在裁判结果上的表现。同时,强调法官在裁判中充分说理,既是法官应尽的义务,也是社会监督法官的有效方式,有助于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保证司法的公正,并促进裁判的执行。犯个案件庭审很成功,事实认定很清楚,但是裁判理由没有讲清楚、没有充分的论证,即使裁判结果是正确的,也不能说是很好地处理了案件。因此,应加强对质证中有争议证据的分析和认证,增强判决的说理性,注重全面性。
民商事裁判文书应当对采信的证据予以分析说明。
审判实践中,不乏这样的观点,最好能将整个诉讼十程序从立案到庭审、宣判等全搬到裁判文书中来,这样不管程序公正,还是实体公正均得到了保障。这样似乎体现了法院和法官对程序价值、程序公正的最大追求。实践中也确有法院和法官将整个举证、质证、反举证过程像记流水账似的全搬到判决书当中,结果一份判决书洋洋洒洒30页,而举证、质证、认证就占了20多页。由此,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为什么要作判决,判决的目的是什么?当事人需要什么样的判决?诚然,我们应追求程序正义,这甚至应是法院和法官终身的价值追求。然而,裁判文书毕竟是诉讼结果的载体,裁判文书实际上是法院或法官对诉讼争议的一个说法。因此,裁判文书实质是法官对诉讼争议的判断、评价,并对其结论所进行的论证。因此,当我们重视强调程序正义的价值时,切忌矫枉过正而错位地把诉讼过程(手段)摆在比诉讼结果(目的)更重要的位置,以致将裁判文书的功能本末倒置。因为,当事人最关心裁判结果而不是过程。因此,应当在裁判文书当中只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所涉及的相关证据进行分析和认证,并防止证据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说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分析案件的证明对象,确定了证明对象,当事人就可以围绕证明对象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质证辩论;法院就可以划定证据调查范围和确定审理对象。
2、充分说明举证责任分配的理由,法官应将证明责任的分配依据即法官形成心证的具体情况和过程在裁判文书中详细说明。
3、对举证时限、逾期举证、新证据的确定方式、依据进行说明。
4、具体描述当事人对证据的质证、辩驳理由。
5、对证据证明力的强弱进行分析。
6、面对矛盾证据,法官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判断证据,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
此外,在间接证据形成了证据链条时,要对证据之间的合理关系进行分析。使当事人明白其举证被采信或未被采信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才能突出诉讼的对抗性和审判的公开性。对审理过程尤其是庭审中举证、质证及认证予以公开展示,扩充裁判文书的内容,加强裁判结论的论证,使得裁判文书以详尽证据、周密的论证、充分的说理来大大增强裁判文书的可读性与说服力。而不是在论据模糊、论证空洞的情形下将判断结果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当事人。
强调案件事实的公开性和完整性。
民商事纠纷案件的事实是法院经过开庭审理,通过对证据的质证和认证,从而确定最接近客观真实的法律事实,是人民法院赖以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确定当事人民事责任的前提。因此,在认定事实方面,应注意和强调对事实认定方面的论证和说理。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对证据的举证、质证和认证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法律事实,千万不能在证据方面着墨过多,而忽略了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应在争议焦点和双方所举证据及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之间进行分析和论理,运用证据规则从中推导出推定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说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围绕和双方争议事实有关的主要证据及其与待证事实的相互关系进行说理,指出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
2、在分析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因果关系后,运用证据规则分析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关联性,阐明有关证据能够证明何种事实,为适用法律进行裁判奠定基础。
3、对诉辩双方提出的不能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予以剔除,并说明相应的理由,如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侵犯他人隐私取得的证据,因证据来源非法而不能成为裁判的依据。
4、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交证据或者提交的证据与待证事实没有关联性,应当说明证明风险的负担和证明不能的归责原则。
应当准确把握当事人的争议焦点。
一件商事案件可能涉及诸多方面的事实和法律问题,但当事人之间有争议的问题并不是涉及所有问题,可能仅仅涉及其中几个,或一个案件中有争议的问题往往集中在几个事实认定或者法律适用问题上,这就要求法官能够抓住争议的焦点问题。在法律文书制作过程中,要针对抓住争议的焦点问题,对于有争议的事实,在裁判文书的事实认定部分,应着重写明质证、认证过程及理由;对有异议的法律问题,在判决理由部分也要着重加以详细论述,逐个分析。应该认识到,一份优秀的商事裁判文书并不是对所有有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均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地进行论证和说理。判断是否准确概括争议焦点的标准如下。
1、争议焦点应当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相联系,脱离开当事人诉讼请求的观点和主张不能成为争议焦点。
2、争议焦点是诉辩双方相互对立的观点所指向的对象,它是当事人举证、质证和法院认证的核心。
3、争议焦点与裁判文书的结果应当具有因果关系,它是判决主文产生的基础。
加强裁判文书理由的论证。
裁判理由的论证是裁判文书公正性的核心,是连接案件事实与判决结果的桥梁,是法院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对案件的性质、当事人之间民事关系和责任,通过法律逻辑的推理得出的处理结论。一个案件庭审很成功,事实认定很清楚,但是裁判理由没有讲清楚,没有充分的论证,即使裁判结果是正确的,也不能说是很好地处理了案件。因此,加强裁判理由的论证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全面性。裁判理由必须表述完整,说理不仅要具有充分性,表述裁判理由还要穷尽,注意防止片面性,不能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尤其要求运用充足的法理阐述对所适用法律的理解。语言使用要中立、公允。
2、加强针对性。一是要针对当事人对适用法律的争议焦点展开论述;二是要针对具体案件的具体特点进行说理,当繁则繁,当简则简;三是要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以及被告的反驳意见予以——回应,而不能脱离当事人的诉请进行说理。
3、增强逻辑性。强调裁判理由论证的逻辑性,就是要求裁判文书的事实、论理和结论之间必须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保持各个部分同一概念的周延,保持认定事实和所适用法律之间流畅的衔接。针对案件事实和争议焦点,对案件所适用法律规定的含义和法理予以必要的解释,表明法院对争点的态度,明确对当事人主张和抗辩的取舍,阐述得出裁判结论的推理过程。
4、正确运用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方法论。这其中法律发现是法律方法中首先使用的方法,而法律推理则是由成文法向判例转换的必用方法。在法律发现到法律推理的过程中,法律解释、法律论证、价值衡量、漏洞补充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方法论对维护法治具有积极的意义,法官只用借助各种法律技术和法律解释方法,才能把成文法和司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疏通由法律规则到个案判决的转换过程。
5、注重对法律冲突内容选择的说理。在法条竞合乃至冲突的情况下,法官必须对选择适用的法律加以说明,避免造成当事人的误解。
6、补充法律漏洞的说理。在我国,对法律漏洞的补充,一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进行司法解释,另一是由法官依法理补充。但在没有法律、法规或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时,法官不能拒绝对争议的法律事实进行裁判。所以,法官必须运用法理知识、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出令当事人和社会信服的判决结果。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一审判决书除了要说服当事人外,还要潜在地考虑如何把自己进行法律推理的逻辑过程表述得更准确、更具合理性,以求得二审法院法官的认同与支持。二审判决书除考虑当事人的诉求外,还应当回应一审判决的观点,讲明不支持一审法官观点的理由。因为,尽管我国不实行判例制度,但是上级法院判决同样要考虑自己的判决对下级法院今后处理类似案件的影响,要考虑对同级其他法院法官和本院其他法官的可能的示范意义,从而维护裁判文书的法律权威。
法官应当熟练掌握法律方法论,普遍提高法官素质。
法律方法不仅有助于法官发现对法律条文的正确理解,还在于为某种具体的司法活动提出有根据且有说服力的法律理由。因为法官裁判案件的最终结果要体现在裁判文书上,所以,一份好的裁判文书,于法有据,人情人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法官的裁判水平,还能充分显示出法官能够娴熟地运用法律方法。目前,裁判文书的质量仍有两大问题巫待改进:一是认定事实不说明理由。有些裁判文书只罗列事实,不说明认定事实的理由,对当事人存在较大争议的证据也不能加以分析论证;二是适用法律不进行论证。有些裁判文书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表述裁判理由只引用法律条文,而不阐明适用法律的道理,形成认定事实与适用法律相脱离的两层皮现象。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官对法律方法了解甚少,不能熟练掌握。因此,法官应当大力提高运用法律方法的能力,熟练掌握解释、适用法律的方法、规则和理论。
应强化法官对法律规范的解释权。
我国属成文法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法律规范后,要求法官严格适用成文法的规定处理具体案件。在处理民事纠纷过程中,法官犹如一台“自动售货机”,这边输人法条条文和具体案情事实,那边就输出民事判决结果。如梅里曼所言:大陆法系审判过程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一种典型的机械式活动的操作图。法官酷似一种专门的工匠,除了特殊的案件外,它主持法庭庭审仅是为了解决各种争讼事实,从现存的法律规定中寻觅显而易见的法律后果。它的作用也仅仅在于找到这个正确的法律条款,把条款与事实联系起来,并从法律条款与事实的结合中会自动产生的解决办法,法官赋予其法律意义。法官的形象就是立法者所设计和建造的机器的操作者,法官本身的作用也与机器无异。叫法律规范的抽象性决定了法官在处理具体的案件时必须根据其自己对法律规范的理解来操作。不同的法官对法律规范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此外,即使法律规范的预见性已很强大,但 11 法律规范与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相比,不时会被发现存在缺陷与漏洞。特别是现有的民事法律规范相对比较滞后,且规定不够明确、具体时,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或针对个案进行法律适用时,常常会遇到是否可以根据自己对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原则精神的理解来适用法律的困惑。因为从现有的民事立法看,我国民事实体法和诉讼法都没有规定法官享有法律解释权。最高人民法院才拥有制定关于法律规范的具体适用的规范性文件的司法解释权力。所以,应赋予法官在具体办案过程中享有针对个案的解释权,非规范性的法律解释权。强化法官对一般法律规则行使法律解释权,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民事判决书的说理性,也有助于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
应考虑非正式法律渊源作为民商事判决说理的依据。
非正式法律渊源,是指没有正式法律效力的法律渊源,包括学理解释、公共道德信念、公序良俗以及抽象的理性和正义等等。法官审理案件一是根据经当事人举证、质证的证据确认案件事实;二是以证据确认的案件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作出合法与合理的判决。这两方面内容都涉及法官的法律推理、判断以及对法律规范的解释和适用。个案中的案件事实是一种法律事实,而不是客观真实,是法官通过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结合证据规则进行感知、演绎、推理后形成的一种认识。正因为如此,法官对个案事实的推理过程势必受上述非正式法律渊源的影响。判决说理就是为了说明法官推理的过程以及对法律规范理解适用的理由,如果法官在判决过程中受到了非正式法律渊源的影响,而在判决理由中不加以表明,那么说理就是不完整的。将非正式法律渊源特别是法理作为判决说理的依据,都是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等法治国家常用的做法,这些做法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所以,我国民商事判决在说理时应考虑引用非正式法律渊源,因为这样会有益于增强判决的说理。
将法条原文写进判决书中。
许多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裁定总是盲目地提出上诉或申请再审,其中绝大多数并无多少理由,主要是基于对人民法院裁判所适用的法律规定的不理解。因此,提倡在裁判文书中公开适用判决所依据的法律的做法应当是值得肯定的,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查法官在制作裁判文书时对本案所适用的法律是否有遗漏或错误,也有利于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讼或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上诉或再审申请,从而有效地保障和提高裁判文书制作质量。法条原文是指法律条文的内容本身,它是作出判决的法律依据。当事人之所以将纠纷诉诸法院并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平等对抗,是因为他们相信法律,相信法官会以中立、12 公正的立场对双方的辩论进行分析、判断,并依法律规定作出正当判决,让赢的人赢得理直气壮,让输的人输得心服口服。民事判决书是审判活动结束后,法官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作出的对事实的认定、对法律的适用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法律文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事判决书是司法过程的体现,是国家司法权威的体现。民事判决书的可信性不仅仅甚至主要并不来源于国家的强制,更多的是依靠判决本身的法理正当性和是否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但不少民商事判决书常常简单以“依法予以支持(或不予支持)”、“符合法律之规定(或不符合法律规定)”等模糊性的字语,不说清具体的法律规定,甚至诸多法院的二审改判民商事判决书中不引用实体法律依据的情况大有所在。法官在判决书中如果不说清判决适用具体何种法律依据,当事人自然看不懂,必然也不愿自觉履行生效判决强制其的义务。这样的判决既谈不上法律效应,更没有什么社会效应。因此,在判决书中应写清楚适用的具体法律依据及条文内容,特别是争议较大的民事案件,将法条原文写进判决书,并将之作为判决说理的一部分,本身就是法院对当事人双方存在的法律争点的处断,写清法条原文应有助于当事人理解和服从法官作出的民事判决。
民事判决理由部分对情理、事理的阐述。
法律不是无情物,法律作为社会生活的调节器,是通过人的工作来调整和规范社会生活的,而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法律的制定离不开对人情人伦的考察,法律的适用也不得不顾及正常人的情感体验。有些案件从法律反面考虑,也许得到了暂时的处理,而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却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反,如果法官能够从道理、情理、伦理等方面进行点化,那么当事火也许就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但现在的民事判决文书过多地注重司法功能,而忽略了判决文书作为向社会公开的文书对社会大众进行感化、教育和引导、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要充分发挥这项功能,单靠阐述法律本身是不够的。我国古代的判词中除讲法条之外,还讲礼俗、惯例、良知、天理、人情,有的判词中还会出现大段说教、感慨,道德上的愤怒、申斥,引述一些圣哲先贤语录以及具有道德说教意味的古代故事。国外的一些判决书中也有人情、伦理的叙述和法官对案件的道德评价。一些情理、事理往往能解决法律或刻板的判决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某些案件,应说一些人情、伦理,进行道德的说教,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提高裁判文书内容质量,关键是提高裁判文书在事实认定和裁判理由两方面内容的质量。裁判文书质量的关键在于其说理部分,因此,加强说理是当前民商事裁判文书的重点和难点。一个“不说理”或“说理不清”的裁判文书是很难让当事人予以信服的,13 也是造成当前上诉、申诉不断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判决释理,我们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第三篇:民商事行政一审诉讼案件诉讼文书材料排列顺序
民商事一审诉讼案件诉讼文书材料排列顺序
1、卷宗封面
2、立案审批表
3、受理立案通知书
4、起诉书或口述笔录
5、预收诉讼费收据或减免缓申请
6、送达起诉书副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公告、举证通知书、廉政建设卡
7、原告被告要求追加第三人的申请或第三人要求参加诉讼的申请,第三人参加诉讼通知书
8、答辩状反诉状
9、管辖权异议申请及驳回异议的裁定
10、财产保全或先予执行申请表
11、财产保全提供的担保手续
12、财产保全裁定书正本
13、原告被告第三人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律师事务所函及授权委托书
14、延长审理期限的报告及批复
15、原告的举证材料
16、被告的举证材料
17、第三人的举证材料
18、法院调查收集的材料
19、调解笔录及调解材料
20、开庭传票存根代理人的出庭通知及开庭公告底稿
21、告知合议庭组成人员通知书变更合议庭组成人员通知书、变更合议庭组成人员通知书
22、审判笔录
23、代理人的代理词
24、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正本
25、宣判公告
26、宣判笔录
27、送达判决书的公告及所有的送达回证
28、诉讼费收据
29、收领款领条、退诉讼费领条
30、上诉案件移送函存根
31、上级法院退卷函
32、上级法院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
33、证物处理手续
34、执行手续材料
35、司法建议书
36、备考表
37、证物袋
38、卷底
副卷
1、副卷封面,应将内容填写齐全,案号必须以正卷相符;
2、卷内目录;
3、案件承办人的审查报告;
4、承办人与有关部门交换意见的材料或笔录;
5、有关本案的内部请示及批复;
6、合议庭评议案件笔录;
7、审判庭讨论,研究案件记录;
8、审委会讨论记录;
9、案情综合报告原本;
8判决书,裁定书原本;
10、审判监督表或发回重审意见书;
11、其他不宜对外公开的材料;
12、备考表;
13、卷底;
行政一审诉讼案件文书材料的排列顺序
(一)正卷
(1)卷宗封面,应将内容填写完整,字迹工整,(2)卷内目录,应详细填写,(3)立案审批表,告诉立案通知单或受理案件通知书;
(4)起诉书或口诉起诉笔录及材料;
(5)行政机关处理处罚决定;
(6)缴纳诉讼费通知及验收收据
(7)应诉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廉正建设卡
(8)第三人参加诉讼通知答辩状及附件
(9)答辩状及附件
(10)反诉状及附随材料;
(11)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12)诉讼代理人单位介绍函及授权委托书(按主体顺序排列)
(13)鉴定委托书及鉴定结论;
(14)财产保全申请书或先予执行申请书;
(15)保全的担保的证物材料及有关抵押手续;
(16)财产保全裁定书
(17)被告举证材料
(18)原告举证材料
(19)第三人举证材料
(20)当事人笔录
(21)法院调查取证材料
(22)预备庭笔录
(23)开庭通知,传票
(24)开庭公告底稿
(25)停止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法律文书
(26)开庭审判笔录或行政赔偿案件的调解记录
(27)代理人的代理发言材料
(28)撤诉申请书
(29)判决,调解,裁定书
(30)宣判公告稿
(31)宣判笔录
(32)送达回证
(33)诉讼费收据
(34)上诉或复核案件移送书
(35)上级法院退卷函
(36)上级法院判决,调解,裁定书
(37)标的款收领条
(38)退诉讼费领条
(39)备考表
(40)证物袋
(41)
卷底副卷:副卷按民事一审副卷材料排列顺序 2
第四篇:法院裁判文书质量亟待提高解析
法院裁判文书质量亟待提高
因为工作的关系,有机会接触过两级人民法院的许多裁判文书。总的感到,随着法院队伍建设的加强,审判人员素质的提高,裁判文书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的现状看,仍有相当数量的裁判文书制作的要求不严、成文的质量不高,与其应有的严谨性、准确性、规范性、权威性显得极不相称,与全社会大力推进法治化进程的新形势、新要求也显得格格不入。裁判文书质量(不涉及裁判的结论是否正确这个问题)不高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表述不完整。有的遗漏适用>'http://lunwen.freekaoyan.com/falv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法律条款。如刑事判决书中判决理由部分认定被告人是累犯,却不引用《刑法》第65条第一款;离婚案件缺席判决,但判决书中却未适用《民事诉讼法》第130条。有的判决内容丢三拉四。如有的当事人有多项诉讼请求,但判决时却漏判其中一项或数项请求;有的判决理由部分表述对原告的某项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但判决主文部分却未驳回原告的该项诉讼请求;有的判决主文有给付内容,却不判决给付期限;有的判决书不交待诉讼费由谁承担,有的不交待上诉的权利、期间和上诉法院名称,以及缴纳诉讼费的银行等。
逻辑关系不严密。事实、证据、理由和处理结果之间,不是一环套一环的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而是互不联系的三张皮。有的诉审不一。如原告要求被告返还被其借去用作抵押的房产证,房产抵押不是房产证抵押,在办理过抵押登记后,房产证应当归该房产原所有人所有。本案审理应当围绕被告借房产证用以抵押的事实是否存在来进行,但法官在查明事实部分所查的却是抵押关系及其责任,最后判决原告对抵押负有责任,驳回其诉讼请求。有的前后矛盾。查明事实、本院认为部分及判决主文内容前后不相呼应。如对原告的某赔偿请求,查明事实部分只字未提,本院认为部分虽然提及,但无具体计算依据和方法,在判决部分就直接判决被告赔偿原告损失,且判决数额与原告诉请也不一致。
详略失当畸短长。有的裁判文书动辄万言,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让人看后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有的裁判文书一味求短,省去了不能省略的内容,或者重要的内容表述得十分简单,使人看过后弄不清讼争的前因后果和法官查明的事实和判决的依据等,使裁判文书失去了应有的告知、宣传>'http://lunwen.freekaoyan.com/jiaoyujiaoxu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作用。如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对所欠租赁费给付时间约定不明的,经双方当事人补充协议仍未达成一致意见的,依照>'http://lunwen.freekaoyan.com/falv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法律规定:租赁期间不满一年的,如双方对给付时间约定不明,应在租赁期限届满时支付。承办人在判决书本院认为部分称应依照>'http://lunwen.freekaoyan.com/falv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法律规定确定租金给付时间,但却未交待>'http://lunwen.freekaoyan.com/falv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当事人看了判决书后,还是弄不请法官是如何按照>'http://lunwen.freekaoyan.com/falv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法律确定给付期限的。
文意晦涩难理解。有的裁判文书内容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存在明显的歧意,漏洞百出,让人感到“横看成岭侧成峰”,怎么推敲怎么象。有的内容表述不够到位。该涉及的问题看是涉及到了,但总是让人感到尚有一层窗户纸未能捅破。如一借贷纠纷案件,判决书中称合法的借贷关系受>'http://lunwen.freekaoyan.com/falv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法律保护,但却未交待该案的借贷关系是否合法。有的裁判文书用词搭配不当,词不达意;有的语法错误,病句不断;有的渲染铺陈或夸大与缩小,尤其是归纳概括走调,以致情节事实不符,改变了性质;有的语句有多意理解;有的语言不够庄重、严肃,褒贬不当;还有的结构混乱,思路不清。
字面差错频出现。字面差错在裁判文书中是最普遍、频率最高的质量问题。一是“多”,就是在裁判文书中出现一些与内容毫不相干的文字,最常见的是电脑中的联想词组跟在某一个字的后面,如“要求被告赔偿我的>'http://lunwen.freekaoyan.com/jingji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经济损失”写成“要被告赔偿我的确良>'http://lunwen.freekaoyan.com/jingji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经济损失”;再比如讼争标的中的阿拉伯数字多出一位甚至几位数字;二是“少”,缺词漏字,使一些词句改变了成份,失去了原意;三是“颠倒”。如原告诉称变成原告辩称,有的甚至将原被告诉辩内容意思写反,字与字前后颠倒更是屡见不鲜;四是“错”,有的将当事人姓名弄错,同一份判决书中就同一个当事人竟然出现几个不同的名字;有的将讼争标的额或案件受理费数额弄错,五是别字,如“抵押”写成“抵压”等。
格式要素不合规。有的字号类别不统一,同类案件有几种不同的表述;有的在调解书尾部遗漏固定格式用语,使人不知调解书何时生效;有的庭审开始时未交待组成合议庭,但落款处署名却是审判长、审判员和书记员,而有的交待了由几人组成合议庭,落款处却是独任审判员和书记员的署名;有的存卷裁判文书甚至没有法院印章。
文书种类乱“戴帽”。裁判文书的种类的适用必须绝对准确,绝不能互相替代。但有的裁判文书“张冠李戴”,文种与内容严重不符。例如,有的应该使用判决书的,却戴的“裁定书”或“决定”的帽子。
如此等等,裁判文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主观原因看,有的同志工作责任心差,制作裁判文书时草草了事,不认真推敲,不仔细校对;有的>'http://lunwen.freekaoyan.com/falv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法律业务水平低,对>'http://lunwen.freekaoyan.com/falvlunw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法律原理理解不透、似懂非懂,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也无法以通俗的语言把别人讲懂;有的知识面比较窄,加之又不够谦虚,对审判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说不清道不白,只能含糊其辞,依样画葫芦;有的文字功底薄,对于制作裁判文书过程中如何对结构进行谋篇布局,如何从逻辑关系上讲究前后照应、上下呼应,遣词造句上如何讲究语言的精炼恰当等,都心中无数,只能将就着把一些内容机械地捏合在一起。从客观原因看,基层许多审判人员工作太忙、负荷太重,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裁判文书的质量。因而,裁判文书出现结构混乱、条理不清,丢三拉
四、前后矛盾,病句不断、错别字频频等各种质量问题也就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见,要提高裁判文书制作和成文的质量,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必须着重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五篇:民商事案件诉讼文书送达的相关法条规定
民商事案件诉讼文书送达的相关法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7条—第84条
第七十七条 送达诉讼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
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七十八条 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七十九条 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
第八十条 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一条 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第八十二条 受送达人是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或者劳动改造单位转交。受送达人是被劳动教养的,通过其所在劳动教养单位转交。
第八十三条 代为转交的机关、单位收到诉讼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以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四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1条—第90条
第八十一条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的人签收或盖章,拒绝签收或者盖章的,适用留置送达。
第八十二条受送达人拒绝接受诉讼文书,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及其他见证人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即视为送达。
第八十三条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既可以向受送达人送达,也可以向其诉讼代理人送达。受送达人指定诉讼代理人为代收人的,向诉讼代理人送达时,适用留置送达。
第八十四条调解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本人,不适用留置送达。当事人本人因故不能签收的,可由其指定的代收人签收。
第八十五条邮寄送达,应当附有送达回证。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一致的,或者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六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八十条规定,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的,委
托法院应当出具委托函,并附需要送达的诉讼文书和送达回证,以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七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和第八十二条规定,诉讼文书交有关单位转交的,以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八条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对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公告期满,即视为送达。
第八十九条公告送达起诉状或上诉状副本的,应说明起诉或上诉要点,受送达人答辩期限及逾期不答辩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传票,应说明出庭地点、时间及逾期不出庭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判决书、裁定书的,应说明裁判主要内容,属于一审的,还应说明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人民法院。
第九十条人民法院在定期宣判时,当事人拒不签收判决书、裁定书的,应视为送达,并在宣判笔录中记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8条—第11条
第八条 人民法院按照原告提供的被告的送达地址或者其他联系方式无法通知被告应诉的,应当按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一)原告提供了被告准确的送达地址,但人民法院无法向被告直接送达或者留置送达应诉通知书的,应当将案件转入普通程序审理;
(二)原告不能提供被告准确的送达地址,人民法院经查证后仍不能确定被告送达地址的,可以被告不明确为由裁定驳回原告起诉。
第九条 被告到庭后拒绝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和联系方式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拒不提供送达地址的后果;经人民法院告知后被告仍然拒不提供的,按下列方式处理:
(一)被告是自然人的,以其户籍登记中的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为送达地址;
(二)被告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以其工商登记或者其他依法登记、备案中的住所地为送达地址。
人民法院应当将上述告知的内容记入笔录。
第十条 因当事人自己提供的送达地址不准确、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人民法院,或者当事人拒不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而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当事人实际接收的,按下列方式处理:
(一)邮寄送达的,以邮件回执上注明的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
(二)直接送达的,送达人当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之日视为送达之日。
上述内容,人民法院应当在原告起诉和被告答辩时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告知当事人。
第十一条 受送达的自然人以及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签收诉讼文书的,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负责收件的人拒绝签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被邀请的人不愿到场见证的,送达人应当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时间和地点以及被邀请人不愿到场见证的情形,将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或者从业场所,即视为送达。
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负责收件的人是同一案件中另一方当事人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第3条、第5条、第11条
第三条 当事人起诉或者答辩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或者确认自己准确的送达地址,并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当事人拒绝提供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拒不提供送达地址的不利后果,并记入笔录。
第五条 当事人拒绝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经人民法院告知后仍不提供的,自然人以其户籍登记中的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为送达地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其工商登记或者其他依法登记、备案中的住所地为送达地址。
第十一条 因受送达人自己提供或者确认的送达地址不准确、拒不提供送达地址、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人民法院、受送达人本人或者受送达人指定的代收人拒绝签收,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受送达人实际接收的,文书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
受送达人能够证明自己在诉讼文书送达的过程中没有过错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案件诉讼文书送达问题的若干规定(试行)第17条、第18条、第19条
第十七条 留置送达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送达人员有直接送达诉讼文书给受送达人的行为;
(二)受送达人或者义务签收人有恶意拒收的行为(如无正当理由拒绝签收、当场撕毁送达回证、否认自己是受送达人、送达人员表明身份后拒不开门等)。第十八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见》第82条规定,留置送达要求送达人员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代表到场见证。这里的“基层组织”,一般是指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但在人民法院送达人员邀请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作为见证人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还可包括基层公安派出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服务所以及社区物业公司等。
上述组织是同一案件中另一方当事人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九条 见证人不愿签字证明的,送达人员可直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见》第82条规定,由送达人员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时间和地点以及被邀请人不愿见证的情形,将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应送达场所,即视为送达。见证人拒绝到场见证或者送达人员找不到见证人的,送达人员可对受送达人或义务签收人拒绝签收诉讼文书的现场,以拍照或者录像的方式予以固定,将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应送达场所,即视为送达。但送达人员应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时间和地点,并把照片或录像资料存入卷宗;对情况紧急,不具备拍照或录像条件的,须由法院两名送达人员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时间和地点及相关情况,即视为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