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庆市岳西县、怀宁县、宜秀区开展林长制调研的情况汇报(第三调研组)
关于赴岳西县、怀宁县、宜秀区开展
林长制调研的情况汇报
第三调研组
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的统一部署,4月3日至4日,由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敏任组长的第三调研组赴岳西县、怀宁县、宜秀区开展了林长制工作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调研组在三县(区)工作开展情况
调研组在三县(区)调研期间,听取了三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副总林长的工作汇报,并就此次调研八个方面内容认真详细地同到会县(区)有关部门、乡(镇)、村级林长、护林员、林业经营主体的代表进行座谈。在三县(区),调研组一行还先后来到岳西县林长办、毛尖山乡板舍村、仨奇公司香榧基地、怀宁县平山镇林长办、平山镇石牛村、清河乡金桥村、安徽美林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和加工基地、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元社区“青山白化”治理区域、五横乡杨亭村实地察看林长制制度建设、基层林长制工作运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情况,对林长制推进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有了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二、三县(区)林长制工作总体情况
(一)制度建设较为完善,林长责任得到落实 岳西县建立“1+3+5”制度体系,即出台县林长制工作方案;建立县级林长会议制度、督办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出台林业产业脱贫致富、芭茅山改造、重力治药、古树名木保护、林业系统综合改革五个方案。怀宁县在全县工作方案基础上,建立了会议、信息、督查、考核四项制度。宜秀区也在全区林长制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督查、考核、问责四项制度。在三县(区)相关乡镇、村查看林长制内业资料,均能看到工作有部署、有安排、有计划、有目标。岳西县实行县干联系乡镇制度,担任联系乡镇林长,全县林长570人,其中县级林长26人,乡镇林长258人,村级林长286人,层层签订目标任务责任书。怀宁县于2017年9月初成立林长制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全县林长416人,其中县级7人,乡镇级125人,村级284人。宜秀区三级村长实现全覆盖,区级林长9人,乡镇级47人,村级113人。
(二)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年度任务顺利完成 宜秀区“青山白化”市级重点工程专项治理初见成效。一是白化减少。加强专项治理巡查执法,共打击私埋乱葬和扩坟修坟事件8起;加快坟墓周边覆土绿化,绿化治理8200余穴;制定补助政策,已迁移2887穴。二是绿量增加。2017年在青山白化区域栽植红叶石楠、高杆女贞、国外松、夹竹桃等苗木1030亩,占市政府下达年度任务500亩的206%。2018年,已完成治理面积588亩,占年度任务的73.5%。怀宁县县级五大重点工程全面跟进。独秀山生态修复,废弃矿山治理与复绿、森林长廊绿化提升、县城绿化提升、特色经济林五大工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尤其是特色经济林全县已累计栽植蓝莓等经济林2,3000亩,从蓝莓种植、加工企业44家,共吸引社会资金4.5亿元。
岳西县森林质量实现精准提升。全县完成人工造林1.27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森林抚育21万余亩,退化林修复2.75万亩。2017年全县3033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经济林9079亩。
(三)阶段目标任务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突出 岳西县根据工作方案拟定了《岳西县林长制2018年工作要点》和《岳西县林长制2018-2020年工作要点》(讨论稿),明确到2020年,全县实施营造林64.6万亩(其中芭茅山改造4.7万亩,封山育林4.5万亩,退化林修复5.4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8个,森林村庄8个;森林消耗量控制在18.54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6.16%,活立木蓄积量超过700万立方米;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以内;林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
怀宁县2018年林长制工作要点正在组织征求意见,待修改完善后印发。同时,怀宁县结合实际,提出县林长制近期、中期、远期工作目标,突出了加快国土绿化、加强森林保护、提升森林质量、拓宽林农增收渠道。全面推进依法治林五大任务,明确县级层面的独秀山生态修复、县城绿化提升、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和和生态复绿、绿色长廊和绿化提升、特色经济林建设五大工程。
宜秀区也制定了《2018年宜秀区工作要点》,并下发《2018年全区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方案》。
(四)政府投入不断加大,政策保障较为有力 岳西县为鼓励林农和新型市场主体“用绿”、发展特色产业,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岳西县促进特色农(林)产业发展奖励补助》政策,两年共发展特色经济林45500亩,整合拨付奖补资金2200多万元。今年,该县已作出安排拟再次整合资金2000万元,继续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发展。
怀宁县绿化提升工程已累计投入8100多万元,并于2017年县政府印发了《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实施办法》、《怀宁县创建蓝莓精品产品示范园实施方案》,县财政当年补贴500万元支持蓝莓产业做大做强。截至目前,怀宁县蓝莓种植加工企业达44家,已累计栽种蓝莓等经济林23000亩,共吸引社会资本4.5亿元。
宜秀区当年累计投入林长制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青山白化”专项治理资金已投入近2000万元。
(五)林权改革不断深化,林权融资难正在破解。岳西县积极推进集体林业“三权分臵”和“三变”改革,2017年流转林地2.15万亩,林权抵押5.2万亩,新增林权抵押贷款1.2亿元。岳西县通过集体林权确权发证,发展含林权入股、林地流转、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森林旅游,2017年共接待游客10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27亿元。目前,全县森林旅游经营户达650家,森林旅游人家44家,从业人员1.2万人。怀宁县至2017年累计林权流转12.96万亩,全县林权抵押贷款9.66亿元,其中2017年当年林权抵押0.7万亩,新增林权抵押贷款5325万元。全县集体林业“三变”改革试点林27个,高楼村并被列为全省“三权分臵”改革联系村。宜秀区通过深化林权改革,已成功引进中国秀园、龙云生态、林春润永等亿元以上休闲农林7个项目,目前,全区从事农林产业开发的公司达25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创新不够。一是三县(区)均没有出台贯彻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相关措施,尤其在推进集体林权“三权分臵”、“三变”改革上进度较慢,林权投融资制度最后一公里未打通,县级层面的不动产登记发证和林业部门的配合不协调,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尚未得到有效整合,森林资源的评估、收储、担保等工作还没有切实有效的开展。二是除岳西针对自身的现状和下步工作发展推出5个子方案,怀宁县、宜秀区还没有做好结合文章,现已出台的相关制度在县(区)层面导向性不够、顶层设计结合不够。
(二)队伍力量薄弱。一是县、乡、村三级林长力量薄弱。尤其是县级林长办人员少、无编制、工作难度加大。二是乡镇层面的林业专业队伍不仅人员老化,而且由于三权下放到乡镇,发挥作用受到很大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处于疲于应付,被动服务的多,主动作为的少。
(三)思想认识模糊。县、乡、村三级对林长制认识站位不高,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以致在工作中缺少方法、缺少手段、缺少措施、缺少创新。对本地区的典型经济总结不够、推广不动,选树特色、选树做法不及时,各地在推动过程中,文件会议部署多,实际成果提升少,舆论宣传导向不力。
(四)村级任务不明确。沿途乡镇村林长公示牌具体任务不具体,任务表达笼统,工作导向性目标欠缺。
(五)舆论宣传不到位。在基层村、组,林长制宣传标语、条幅较少,公示牌数量也很有限。
四、建议和措施
(一)严守四条生态红线。市级及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对国家林业局划定的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生态保护红线,各地尽快结合实际制定规划,一要切实落实保护规划、接受社会监督,二要健全保护法规制度,三要推进生态用地可持续增长,四要加大执法办案力度。
(二)制定“五绿”目标任务。市级及县(市、区)要根据省委李锦斌书记视察安庆林长制工作的重要讲话,尽快围绕“五绿”下达2018年及2018到2020年全市林长制工作任务,同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实践,突出特色目标,切实做到生态优先,效益兼顾。
(三)积极建立长效机制。一是督促并指导县(市、区)建立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切实规范林权流转,二是督促并指导县(市、区)建立林权融资平台,建立评估、收储、担保、流转、贷款“五位一体”的林业金融服务的常态化或建立林业发展风险补偿金,三是督促并指导县(市、区)创新金融产品。加强银企对接,根据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从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上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四)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夯实林长制工作基础,基层林业站队伍是林长制工作的基础,针对部分县(区)林业三权下放的现状,建议县(市、区)政府将三权回收到林业主管部门,并按照现有编制数人员要配备到位,对年龄老化的实行人员分流转岗,配备配齐知识、年龄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员,落实科技支撑,更好地促进林长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7年4月8日
第二篇:关于安庆市潜山县、桐城市推进林长制工作的调研报告(第二调研组)
关于潜山县、桐城市推进林长制
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第二调研组
根据《中共安庆市委办公室、安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全市林长制工作开展调研的通知》(庆办明电[2018]36号)安排,4月3日至4日,市委、市政府林长制调研组第二小组先后到潜山县、桐城市开展林长制专题调研,实地查看了源潭镇逸品山庄石斛基地、源潭镇和谐园林公司花卉苗木基地、黄铺镇经汇油茶专业合作社基地、桐城市范岗镇林长办、范岗镇挂镇村、桐城市兴农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地,重点了解林长制体制机制建设情况,并分别在源潭镇杨泗村、黄铺镇政府、经汇油茶专合作社基地、范岗镇政府、挂镇村召开座谈会,查阅县、乡镇、村三级林长制工作资料,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林长制改革总体情况
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潜山县、桐城市三级林长制公示牌设立情况,入户走访林业经营者、受益林农和其他村民,查阅县、乡、村三级林长名录、林长制公示牌登记表、林长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到两地均制定了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设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县、乡两级均设立了林长制办公室,并抽调人员集中办公。截至目前,潜山县共设立林长669名,其中县级林长30名、乡镇级林长263名、村级林长376名,聘用护林员785名;桐城市共设立林长675名,其中市级林长18名、乡镇级林长243人、村级林长414人,重点镇、村聘用护林员350 人。三级林长设立实现全覆盖,推行林长制实施实现全覆盖,林长管理实现无盲区。
二、潜山县、桐城市推进林长制改革情况
自2017年7月18日启动实施林长制以来,潜山县和桐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迅速行动,认真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林长制各项任务,推进林长制改革成效明显。
(一)潜山县主要做法和成效
潜山县积极探索工作新路径,扎实推进林长管理常态化、林业增绿品质化、林业富民长效化、林业治理体系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百姓得实惠的目标。
1、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为建立完善林长制工作制度,2017年12月18日,潜山县林长办根据《潜山县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出台了《潜山县县级林长制会议制度(试行)》、《潜山县林长制工作督查制度(试行)》、《潜山县林长制工作信息制度(试行)》、《潜山县林长制重大问题报告制度(试行)》、《潜山县护林员日常巡护制度(试行)》、《潜山县林长制工作考核办法(暂行)》、《潜山县林长制工作问责办法(暂行)》等7项工作制度。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乡镇级林长制实施方案、林长制重点工作责任书,制定了林长制2018年工作任务(要点)及林长制到2020年目标任务,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明确村级林长工作职责,制定了护林员日常管理细则、考核办法等。
进一步明确总林长负总责、林长分级负责、林长制办公室负 责日常工作的运行机制。实行县级林长联系乡镇、乡级林长包村、村级林长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一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县级林长联席会议,经总林长同意,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部署安排工作。乡级林长联席会议根据工作实际召开。二是建立督导巡查机制。县级总林长适时开展全县林长制工作督导巡查。副总林长经常性地开展县、乡、村三级林长工作督导巡查。县、乡、村三级林长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落实具体工作情况进行巡查。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各级林长和林长办对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重点工作实现信息共享,与相关部门保持互通。四是建立日常巡护机制。护林员分片包保,深入管护区域巡山护林,发现问题及时向村级林长和林业部门报告。五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各级林长工作成效纳入述职述评内容,按照林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兑现奖惩。
2、探索“三统两合一转”工作模式。
“三统”:一是“统功能”。以“增绿、增彩、增效”三大工程为平台,加快“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功能统筹,打造多功能林业,放大生态功能,注重生产功能,提升生活功能。2017年完成人工造林1.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4.7万亩,开展“针退阔进”和环天柱山林相改造工程1.5万亩,发展林业科技示范户100户、示范林场10个,发展森林旅游景区18家、省级森林旅游人家23家,林业总产值达84亿元;二是“统职能”。重点加强党政联动、条块联动、防保联动,以县乡村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核心,设立县级30个、乡级263个、村级376个,实现三级林长“纵向联通”和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建立以林业、水利、环保等 28个政府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督导巡查、信息共享等运行机制,组建216支、2707人县、乡(国有林场)、村三级应急管理队伍,实现部门“横向联动”。县林业、住建、交运、公路、水利、公管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工程建设中林木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工程建设中所涉林木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三是“统流转”。各级林长发挥“牵头抓总”和“林农代理人”纽带作用,促进农户林权向林业大户租赁、入股、转包、转让,有效破解了“农户林权难流出、大户林地难流进”的供需壁垒,让林业资源“活”起来。推进以“三权分置”为重点的林权制度改革,撬动分散林权有序流动,开展林权管理、林权流转和综合服务,通过“外引内扶”等方式,发展林业企业580家、经营大户270户、家庭林场188家、专业合作社31家,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以省林业厅“三变”联系点古墩村为着力点,不断加大林业“三权分置”改革工作,撬动社会资金、银行抵押贷款投入林业,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58人(单位)次、抵押贷款5770万元、抵押面积7820亩。发展林下经济24.44万亩,其中林下种植12.7万亩、林下养殖0.5万亩、采集加工5.04万亩、森林旅游6.2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近8亿元。
“两合”:一是“多规合一”。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要求,实现林业产业、森林旅游等林业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区等规划,在规划目标、规划范围、规划期限、基础数据和标准等方面相互“融合”。下浒山水库在林业、生态、水利、国土、交通、环保等专项规划指导下,顺利下闸蓄水;二是“多资合一”。加强涉林项目和资金的统筹整合,实现“1+1>2”放大效应。统筹整合“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资金,2017年投入木本油料产业、花卉苗木、竹林培育等项目财政资金3072万元,撬动投入油茶、山核桃、香榧、花卉苗木等产业的社会资本1.2亿元。统筹整合“林业项目”与“其他部门项目”资金。2017年,整合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农业种植养殖、休闲观光旅游等涉林项目资金2.2亿元,用于林业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
“一转”:以“林业+”理念,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型。一是“+旅游”。依托全县优势林业资源,积极探索发展以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养生医疗为主的森林旅游新业态,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5亿元。二是“+多经”。2017年,发展中药材、森林蔬菜、食用菌、茶叶等林下经济15.3万亩,林下放养鸡、鸭、羊等禽畜15万只,年产值5.2亿元。三是“+扶贫”。全力实施林业生态扶贫,全县60个贫困村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47个,发展造林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10家,流转林地13.98万亩,带动贫困户3290户,实现户均增收2200余元。
3、狠抓林长制县级重点工程。
紧扣“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主题,围绕增绿、护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重点建设“三区四业五美”林长制潜山样板工程。
“三个万亩示范区”:一是万亩公益林提质增效示范区。实施生态公益林47万亩,以潜水河饮用水源保护地为重点区域抚育提质18.4万亩,改善林分结构,增强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二是万亩 国家储备林基地示范区。实施国家储备林5.3万亩,2017年依托驼岭林场改培2000亩,当年增长立木蓄积1435立方米,成效十分显著。三是万亩珍稀物种保护示范区。依托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谋划建设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区、繁育圃、标本室和繁育利用试验区。
“四大产业板块”:一是油茶产业板块。发展油茶14.5万亩,年产值达1.2亿元。“伯益”等油茶产品进入中国林业产业特色区域林产品展销平台,“金天柱”获第十届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二是毛竹产业板块。建设毛竹基地12万亩,年产值达2.3亿元。发展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等产品200余个。三是花卉苗木产业板块。种植基地3.2万亩,拥有紫薇、红枫、望春花等精品苗木20余种,年产值近亿元。四是中药材产业板块。发展厚朴、金银花、石斛、结香等中药材基地2.1万亩,年产值突破8千万元。
“五个地域最美”:一是“最美城镇”,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成功创建源潭、官庄、天柱山3个省级森林城镇。二是“最美公路”。建设“通乡到村达景”绿化工程,国省道、县乡道绿化率分别达到98%和90%以上,打造全域化“绿色生态廊道”。三是“最美河流”。全面推进县域皖水、潜水、长河、大沙河四大河流整治绿化,绿化率达95%以上。12公里的潜水“绿道银滩”景观长廊成为城市生态建设新亮点。四是“最美村庄”。建成52个省级森林村庄,形成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191个示范点。燕窝村庄整治、官庄村美丽乡村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五是“最美场院”。结合文明县城创建,见缝插绿、垂墙挂绿,创建市级以上 文明单位18个,打造出一批最美校园、最美医院。
(二)桐城市主要做法和成效
1、强化机制建设,以林长建林“长”制。
一是全面建立市、镇、村三级林长制工作体制,三级林长制办公室全部挂牌运行,抽调专人集中办公,承担具体工作任务,全面推进任务落实。二是编制了《桐城市林长制工作方案》,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布局安排。各镇、村细化目标,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一山一长、一村一策”的要求,分别制定了本地的林长制工作方案。三是建立了林长联席会议制度,35家市直单位为市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调度林长制工作,研究解决林长制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2017年市政府与各镇、镇与村层层签订了林长制工作责任书,将安庆市下达桐城的林长制任务层层分解,层层压实。四是加大了林长制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电视台、广播台、报纸等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微信工作群等现代媒体的平台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广角度宣传林长制工作。五是制定了《桐城市林长制考核办法》,将林长制纳入镇、街年终考核,与镇、街综合目标考核评价挂钩,通过考核机制倒逼工作落实。六是出台了《桐城市森林防火问责条例》,将森林防火作为林长制问责的突破口,付诸实施。2017年问责防火不力干部16人。七是开展示范单位创建,引领林长制向纵深发展。选定山区镇黄甲镇为林长制示范镇,有山、有丘陵的范岗镇挂镇村为林长制示范村,拉高标杆,全力打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实现林长制工作整体推进。八是加大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林长制投入资金的1.11亿元,其中湿 地保护拆除拦网要赔付资金7000万元,道路绿色长廊建设实际投入1000万元,营造林、森林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2900万元,林长制运行及公告牌200万元。
2、强化生态保护,守护好绿水青山。
一是抓好“增绿”。按照“见缝插针,应绿尽绿”的原则,结合道路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工作。2017年,桐城市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385亩,占增绿增效任务的146.9%;完成封山育林13500亩、退化林修复10000亩、森林抚育82000亩;新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10个。二是抓好“护绿”。强化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落实“六级包保”,健全邻县森林防火联防联控机制,完善森林防火电子监控系统。在防火期,全员发动,加密巡查,死看硬守,严把森林防火关。全市共设立森林防火检查卡口382个,发放政府禁火令2万份、防火宣传册3万份,树立固定森林防火宣传牌100块,每天出动宣传车30辆。对违规用火“零容忍”,坚决执行“三个一律”,依法从严打击。2017年拘留违规用火21人,实现无火灾目标,获评“全省森林防火和抚育补贴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认真落实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组织开展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全年共受理涉及滥捕滥猎、滥砍滥伐刑事案件18起,其中滥伐林木3起,非法狩猎15起,刑拘18人。加强松材线虫病等疫情监测,第一时间发现处置,并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责任压实到镇、到村,对 防控不力的严格问责,全力防止各类森林病虫害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3、强化“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增效增收。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在“用绿”上做文章。大力发展苗木花卉、油茶、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推动林业与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林业“三权”分置和林业“三变”改革,加快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倡导“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涌现出兴农油茶等先进典型,总投资6亿元,一期建基地8000亩,并在开发区选址建设年产油茶6000吨的牯牛背生物科技公司。全市共有涉林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大户350余家;香山园林、龙眠山食品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香杨新能源、中节节能2家林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2017年,桐城市林业产值达52.88亿元,同比增长12%,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5家。已建成8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带、8万亩油茶经济林基地、8000多亩特色林下种植养殖基地,形成了集“产、供、销、游”于一体的林业区域经济。在第十届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桐城水芹茶”、“山茶油”获得金奖,“生物质成型燃料”获得优质奖。
4、强化制度改革,在“活绿”上求突破。
一是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将经营权办给大户,可抵押贷款,使林权活起来。二是积极推进林业“三变”。桐城市兴农油茶种植合作社,在林业“三 变”上大胆尝试,积极引导林农以林地入股,实行收益分红。2017年每股股本9000元,每股分红630元。兴农油茶种植合作社的“三变”经验得到省林业厅的认可,《林业“三变”致富林农-安徽桐城市兴农油茶种植合作社不断创新机制》在安徽省林业厅网站要闻和国家种苗网站刊登;兴农油茶种植合作社,在全省林业系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会上作了典型交流。目前,桐城市林业“三变”已全面铺开。三是推动林权交易平台建设。已启动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拟将林业产权交易纳入其中,使林权实现规范有序流动。四是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推进“皖林邮贷通”林权抵押小额贷款业务,安庆市首笔“皖林邮贷通”贷款在桐城正式发放。继续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制度,2017年办理林权抵押贷款4330万元。目前正在着手成立森林资源收储机构,构建“评估、收储、担保、流转、贷款”五位一体的林业全融服务机制,搭建运转有序、安全高效的融资平台。
5、强化模式创新,建设绿色长廊。
为做好安庆市部署的绿色长廊建设工作,桐城市创新思路,坚持“谁绿化谁所有、谁投入谁收益、谁经营谁得利”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体、项目支持、林权盘活”模式,沿国道两侧各20米、省道两侧各10米、县道两侧各5米进行绿化,打造“路在林中、车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优美出行环境。全市国、省、县道绿化用地共7155亩,其中国道G206实际可绿化长度52.6公里,绿化用地3155亩(其中水田2255亩,旱地600亩,荒地300亩);省道绿化用地582亩;县道绿化用地3418亩。科学制定方案。根据地形地貌实际,分别制定国道、省道、县道《道路 绿化实施方案》和《绿化长廊景观绿化导则》,变单纯的林木种植、道路绿化为“三个结合”、“三化统一”,坚持生态防护林与绿化苗木栽植相结合,绿化景观建设与绿色长廊建设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层次化、彩色化、景观化有机统一。创新投资方式。政府成立林业发展投资公司。206国道绿化采取由林投公司以土地和平整费入股,林业大户以苗木和抚育入股,政府每公里10年共投入30万元(其中10年的土地流转费用24万元分年支付,一次性土地平整费每公里6万元),实行公开招标,吸引林业大户参与,林业大户每公里投入180万元,国有与民营资本投入比达1:6。绿化长廊5年内不准移植,5年后移植苗木收入按股分成,国道52公里总投入达9300万元,其中政府国有公司投入1300万元。已建成的金嬉路绿色长廊20公里,路两侧平均宽度各20米,绿化用地达1200亩。同时实行路边地块宜林则林,同步带动周边增加土地绿化提升1万亩。206国道绿色长廊工程5公里示范段已初步成型,正在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强化项目支持。结合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工程,集约人工林栽培1万亩安排栽植在道路两侧,支持大户参与道路绿化建设。已建成的道路长廊,统一办理林权证,便于大户投入后的融资等,也让投资者吃下“定心丸”。
三、存在的问题
1、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林权流转之间存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公益林补偿金额偏低,大户参与森林经营的积极性不高。
2、油茶、中药材、毛竹、花卉苗木四大产业板块投入大,建 设标准高,仅仅依靠林业项目,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林业产业投资普遍周期较长,成本高,风险大。前期,承包户需要年年投入,资金压力大。银行因风险大不愿进行贷款,林权证抵押也没有太大的效果,急需建立可靠稳定的融资担保平台。
3、桐城公路绿色长廊建设与永久基本农田红线问题。道路两侧绿化用地虽采用租赁方式流转,不改变土地性质,但与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的政策还是有矛盾,需要省级层面给予政策支持。
4、乡镇、村级林长制工作方案针对性不强,缺乏当地特色和亮点,没有达到“一地一品、一村一策”。基层党组织、党员在推进林长制改革工作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不明显。
5、各地虽已设立林长办机构,但均无专职人员,大部分为林业部门内部协调调抽调或兼职,配齐林长制专职人员迫在眉睫。
6、县、乡林长会议成员单位谋划林长制工作的主动性还不够强,“集团作战”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相关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好今年3月28日-29日省委书记李锦斌来安庆调研林长制工作时提出的新要求,潜山县和桐城市要在推行林长制改革以来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和主要经验基础上,开拓思路,主动作为,努力打造推进林长制实施安庆样板。
一是突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要以省“林长制度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细化各项制度,积极探索林长制立法实践,以制度管人管事,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密切配合、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要主动谋划林长制工作,进一步提升“集团作战”能力。
二是突出护绿增绿,持续推进林业增效。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加大打击毁林、毁湿等违法行为力度,倡导集约使用林地,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抓好国土绿化造林任务,推进道路绿化示范工程建设。
三是突出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要结合当地特色,着力打造宜林产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林业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及造林大户,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现代林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
四是突出林业改革,不断拓宽增收渠道。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林权“三权分置”和林业“三变”改革。建立由政府牵头,金融、财政、林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林权融资平台,完善林权收储中心机构建设,出台扶持林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激励措施,更好满足林业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五是突出城乡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有区域特色的林产品品牌,建立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家庭林场、合作社等新型经济实体。探索发展森林碳汇、森林康养旅游等新型产业。对获得国家、省、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奖励。
第三篇:关于安庆市太湖县、宿松县推行林长制工作的调研报告(第一调研组)
关于安庆市推行林长制工作的调研报告
第一调研组(2018年4月8日)
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意见,调研组4月3日-4日赴太湖县(调研城西乡、晋熙镇)、宿松县(调研陈汉乡、柳坪乡)对推进林长制工作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查看及暗访等方式,梳理推行林长制的基本情况,工作亮点,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形成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了解到两地均制定了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区划重点生态功能区或行政区域设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县、乡两级均设立了林长制办公室,并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了总林长负总责、林长分级负责、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并明确了各级林长和成员单位的职责;出台了林长制会议、信息、督察、考核等相关制度并上墙;县、乡、村三级林长名录、三级林长公示牌登记表 1 档案健全;沿途均有竖立的林长制公示牌和宣传标语等。截至目前,太湖县共设立林长940名,其中县级林长8名、乡镇级林长219名、村级林长713名,聘用护林员1924名;宿松县共设立林长1320名,其中县级林长31名、乡镇级林长232人、村级林长1057人,聘用护林员461人。
二、工作亮点
1、调研组发现,两地在推行林长制改革中都有各自的亮点,有共性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色,共性表现在:
一、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林长制。“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长期以来,各地或多或少都面临一些长期解决不了又要急需解决阻碍林业发展重大问题,在这次林长制试点过程中摆出来、推出去,以问题为导向来探索林长制。如,太湖县17万亩的芭茅山,既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障碍,又是森林火灾的隐患。宿松县华阳河湖群围拦网遍地都是,严重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环境等;宿松县经过两年努力消灭全部成片芭茅山达5万余亩。
二、以工程为牵引检验林长制。林长制推行的内容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没有重点工程的牵引示范,体现不了也检验不了制度的合理性。为此,太湖县立足本地实际,找准发展定位,将市级林长制四大试点示范 2 工程之一的17万亩芭茅山改造工程作为林业增绿、增效的主战场和实施林长制的突破口,主动作为,自我加压,制定了《消灭芭茅山三年行动计划》、《太湖县芭茅山改造实施方案》。2017年共砍除芭茅95805亩,占计划的159.7%,完成新造林44481亩,占计划的111.2%。2018年,太湖县制定了实施“增率增效”、“生态保护”和“产业富民”三大工程六项任务建设;宿松县华阳河湖群围拦网拆除工作基本结束,已拆除围拦网90多万米,拆除面积73.12万亩,清理散簈1930但,完成验收企业110家,在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结合自身实际,2018年大力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其中油茶产业、芭茅山改造等两项工程成效较好,其余四项正在规划设计之中。通过这些牵引性工程的推进,产生了以点带面的效应;
三、以政策为指引助推林长制。对林业产业扶持,带动林农脱贫致富都需要好的政策来指引。太湖县政府对新发展毛竹成片50亩以上的补助1000元/亩,对新发展油茶、杉木、国外松及经果林成片50亩以上的补助500元/亩,对村民委员会、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进行规模化造林的额外进行奖励。2017年太湖县奖励造林大户495万元,奖励重点村93万元;宿松县政府县级出台了《宿 3 松县油茶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安排500万元油茶产业发展资金,按每亩不低于600元标准补助,仅去年一年全县累计完成油茶造林近2万亩。对芭茅山改造给予1000元/亩的补助,同时在后期的抚育管理上优先安排国家、省级项目。这些政策极大激发了全县上下投身造林事业的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政策激励作用;
四、以资金为保障撬动林长制。一是争取项目促发展。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发力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太湖县争取欧洲投资银行项目,总投资1.01亿元,前期项目已通过欧投行评估组专家考察评估并获批。争取森林质量提升项目,目前已经获得审批贷款2亿元;宿松县申请沙特政府贷款3000万美元,用于湿地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综合治理;争取湿地保护项目资金1.93亿元,加大华阳河湖群湿地保护与利用力度。二是整合涉农资金促发展。太湖县财政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交运、扶贫等项目资金,投入造林绿化,仅去年共整合造林补助资金6000余万元;整合涉林资金3700万元助力扶贫攻坚,全县67个贫困村8685户贫困户通过实施林业项目增收;宿松县整合扶贫、水利等部门项目,切实解决资金的压力。如2017、2018年整合坡耕地改造项目资金达 4 千万,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第三金融贷款求发展,太湖县通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融资4.97亿元,首笔2亿元已到位,同时去年以来加大与金融部门合作力度,通过第三方评估,积极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共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5起,抵押面积0.3万亩,抵押贷款金额1600万元,贷款总量同比上升10.4%。宿松县2017以来,新增林权抵押贷款1500多万元,抵押数量6笔。第四引导社会资本促发展。太湖县2017年引进大户投资造林,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造林资金2亿元。宿松县2017年以来,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到芭茅山改造资金达到7000多万,投入到油茶产业发展的资金达5个多亿。通过争取项目、整合资金,撬动了社会资本投入芭茅山改造、油茶产业发展、湿地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积极性;
个性表现在:太湖县实行网格化管理,林长管理无盲区,区域特色鲜明。“三级林长+护林员”的组织架构已建立,“一村一策”森林经营方案已编制,全县范围内“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自己的林长,实现了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晋熙镇各村森林经营方案已编制完成,正在编制实施方案。在城西乡林长办随机抽取大龙村林长制网格化管理登记表中发现,太湖县林长制工作机制类似于森林防火的 5 “六级包保”,县级林长包乡镇,乡镇林长包到村,村级林长包到组,组包护林员,护林员包山头地块。值得一提的是,太湖县对700多名护林员进行考核管理,夯实了基层基础,还制定了护林员公示牌,公示了村级林长、护林员的姓名、手机号码以及管护山场的名称和四至,正如太湖县彭林副县长介绍的,改变了原来有事找部门,现在直接找到人的局面。探索“三变”改革,助力产业发展。城西乡大龙村以“村企共建共享模式”建公司品牌基地,与村鸿图合作社共同打造“互联网+远方的家”,建设小黄花鸡线上与线下体验中心,基地在公益林下发展林下养殖,以“互联网+智慧养殖”在贫困村大龙构建营销平台。村委将林农(贫困户)以林地和小额扶贫贷款入股组建合作社模式,将林地变资产,林农变成股东,走出了一条新型经营致富之路。在城西乡九龙村“三变”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大石乡大明村(省厅联系点)林业“三变”联系点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2018年结合林业工程项目实施,积极组建村级林业专业合作社,整合林业资源、资产,规范林权流转程序,以股份合作方式,在全县推进林业“三变”改革,带动林农增收致富。加强技术合作,深化科技支撑。加强与省林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的技术合作,6 切实将科技保障贯穿于消灭芭茅山行动的全过程。2017年,充分应用《草甘膦除治五节芒课题研究》等技术成果,并结合人工除治、机械除治、计划烧除等措施消除了大量芭茅山
宿松县发展油茶产业,实行三产融合。龙成集团在宿松县流转荒山6.9万亩,栽培油茶4.5万亩,并建成油茶加工产业园,年产高规格保健型油茶籽油8000吨,加上衍生产品,年产值约37亿元,实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一期用地建设接近尾声,5月份即可正式投产等。
三、存在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和暗访发现:
一是三级林长职责未真正压实,目标责任状、林长重点工作责任书尚未签订;三级林长会议很少召开;自上而下的林长制考核机制执行不到位,宿松县尚未将林长制考核纳入到政府目标考核;宿松县网格化管理尚未体现,存在死角等。
二是合力担责工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林长办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均未建立,还是林业部门在单打独斗。
三是2018年部分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尚未出台,两县林长制工作未真正谋划,对重大事项没有制订操作方案。
四是“三变”改革与平台搭建只是开始,保障方面永是短板。改革永远在路上。“干事要人,干事也要钱”,这是两地座谈会发出共同的心声。通过座谈了解到,在“人”方面,主要体现在各地林长办人员多为兼职,队伍力量明显不足;技术人员老化,尤其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在“钱”方面:主要体现政府投入有限,林区道路、蓄水池等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林业资源资产第三方权威的评估机构缺乏,林农融资难、林权抵押贷款门槛高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实施林长制以来,各地各级林长责任仍未压实,制度执行仍未完全到位,林长制最后一公里仍未打通;成员单位职责虚化,没具体任务,林业部门“单打独斗”现象依然存在;集体林权“三权分置”与“三变”改革推进缓慢;林长办人员配置有待完善;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政府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这也是2018年推行林长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下步建议
为确保安庆市林长制工作扎实有序的开展,提炼出更好的安庆经验,请求市委、市政府:
(一)在压实责任上下功夫。调研组认为,目前林长制 8 组织机构体系和责任体系已经建立,但各级林长和相关部门真正履行自身职责上尚有欠缺,建议定期召开市级林长会议、进一步加大调度力度,适时督察,了解动态,必要时向县级林长发“提示单”,限期整改,将林长制责任落到实处。
(二)在人力配备上下工夫。人手问题是当前林长办的棘手问题,目前各地林长办人员大多只有两三人,队伍力量明显不足,且多为兼职,往往在工作上“东扯西拉”、“顾此失彼”。建议设立林长办常设机构,定编定人定岗,以便“安心”工作、“踏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在资金投入上下工夫。目前,各部门项目不少,但都是“各自为阵”,建议结合美好乡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合理的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交运、扶贫等各项资金,以便更有效的推进林长制重点工程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请求市财政加大林长制专项资金投入,对林长制重点工程实行以奖代补。尤其对林地经营权流转、林业发展融资、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林业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等调研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和林业碳汇交易等“破题攻坚”课题给予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