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规律建体系 促进农险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9-05-13 20:1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循规律建体系 促进农险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循规律建体系 促进农险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循规律建体系 促进农险可持续发展

循规律建体系 促进农险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

农业关乎国计民生,而农业保险关乎农业生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和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农业保险是农民灾后恢复生产、灾区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对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观其发展现状,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适逢巨大的历史机遇,而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也受到法律、道德和技术三方面的阻碍。及时清除阻碍、抓住历史机遇,从而促进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

温家宝总理近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农业保险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农业保险立法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条例》明确了农业保险业务经营主体和规则,提出将采取保险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发展农业保险。《条例》发布以后,不仅我国农业保险将有法可依,而且将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保险发展迅速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关系全局发展,而我国又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在过去十年里,我国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高达4600多万公顷,成灾面积2500多万公顷,年均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6%。此外,我国各地地理及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在全国普遍大丰收的同时,仍有严重减产的地区。数据显示,2006年川渝大旱减产100多亿斤,2007年东北大旱减产120多亿斤,2009年东北及内蒙古大旱减产160多亿斤,2010年也有12个省份减产„„

因此,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和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农民灾后恢复生产、灾区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对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我国农业保险开始起步;八九十年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完全商业运作效益低,使得农业保险日益萎缩。自2007年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在遵循“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协同推进”及“低费率、保成本、广覆盖”的原则下,我国农业保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由8.46亿元增长到170亿元,承担风险责任由733亿元增长到6523亿元,发展迅速。

制度供给严重不足

日前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和长城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海南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研讨会上,重庆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英君表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变迁不是一个孤立、即兴的事情,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农业保险制度变迁有其内在的基本特征,今后农业保险的发展变迁也有着其应有的基本思路。”

专家指出,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发展时间短、不连续,尚未形成有效的可持续制度规则。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依然是农业保险制度替代、转换和交易的过程,存在一种路径依赖。其次是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政府参与度过低。政府今后应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保险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提供必要的财政税收支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农业保险制度变迁。再次是农业保险制度逐渐显现区域化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只有在少数地区,农业保险发展较快。

黄英君直言:“早在20多年前,我国对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就有着迫切的需求,但一直以来由于制度供给主体的缺位导致农业保险制度供给不足,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长期以来处于非均衡状态。”目前农业保险基本认定为“政策性险种”,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而且更多地倾向于公共物品,因此需要给予足够的财政税收支持,必须尽快构建以政府政策性保险为主导、以商业性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

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适逢巨大的历史机遇。”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中国农业与农村保险研究中心主任丁少群指出,从工业化发展的工农关系理论来看,我国已经到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并且由于国家财力增强,再分配的物质基础雄厚,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对农业进行全面保护和补贴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仅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发展农业保险保障,而且提高农村消费需求也需要农业保险保障,当然,保障粮食安全更需要农业保险保障。事实上,“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寻求支持“三农”发展的各种手段,农业保险与部分涉农保险得到了广泛认可。

一方面是机遇降临,而另一方面,我国农险也存在法律缺失、制度混乱等问题函待解决。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广、农村人口多、农业生产规模小而散,决定了农业保险业务的复杂性和基层保险服务的难度,在承保和理赔环节多需要依靠农业和林业基层管理机构协助开展工作。因此,如何让农民更好地理解保险机制和保险条款、完善农业基层服务体系、加强和引入新的科技手段以提高承保理赔效率及降低道德风险等,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政府主导尤为关键

当谈到克服困难、抓住机遇,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时,丁少群建言:“要加快我国农业保险法规体系建设,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属性。监管部门要确立农业保险主管机构,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农业保险的定性可以参考交强险,是公益性而非商业性险种,还可以借鉴崇尚市场经济原则的美国对农业险、健康险的监管经验。”

“发展农业保险,需要正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扶持和行政支持力度。地方政府与农险经营机构签订的协议文件应具有法律约束力,并且应当完善补贴方式和补贴结构,进一步加大行政支持力度。”丁少群补充道,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推行适度强制保险也非常必要。保险金额的确定除了覆盖物化成本,还应包含部分劳动收益。此外,还应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支农政策相结合,实行适度强制投保。

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发挥专业化组织、龙头企业参保带动效应等,有助于培育农村社会信任体系建设,重构农业保险发展的社会基础。加强基础研究,开展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有助于规避逆选择,增强公平性。

此外,建立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保障体系,对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上述研讨会上,专家就建议,农业巨灾风险保障体系的第一层次是税惠支持的直保公司建立的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而巨灾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应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第二层次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制度,应采用赔付率超赔分保为再保险主要形式,由政府通过招投标形式直接购买再保险或提供再保险保费补贴,以长期的合约再保险为主,以避免再保险人的投机行为;第三层次是民政或财政部门建立的国家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这一层次应充当农业巨灾风险的最后保险人。

第二篇:铁岭市多元化投入 促进农建工作发展

铁岭市多元化投入 促进农建工作发展

稳定的农建投入保障机制是农建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铁岭市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改革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了建立以国家投入为支撑,地方投入为基础,群众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为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去冬今春,铁岭市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万元,其中,财政投入

万元,整合资金

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

一是以财政资金为支撑,加大投入力度。

铁岭市政府要求对水利投入总量和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市、县两级财政都加大了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全市共已落实水利投资14亿元。据统计,2011,全市财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2亿元,其中:市级财政1.1亿元,县级财政2.9亿元,乡级财政1.2元,极大增强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

二是以整合资金为抓手,提高使用效率。

在资金运用上,铁岭市积极整合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林业等有关部门涉农资金,确保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截止目前,铁岭市整合资金7310万元,建设骨干工程28项。开原市威远镇温室大棚、八宝镇八亮线新农村建设工程、莲花镇东屯护堤工程、八棵树镇古城子塘坝都是通过整合资金建设的农建项目。西丰县郜家店镇集中使用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资金近1300余万元,修建了水源、节水灌溉及防洪工程等17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工程的效益。

三是以社会资金为主体,拓宽投资渠道。

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利用市场机制,扩大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渠道,把民办公助、财政奖补与一事一议、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以政府出资为引导,受益农民投工筹资为基础,市场化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铁岭县梅林河治理涉及4个村,通过一事一议投入资金92.8万元对河道进行治理,解决了多年受洪水威胁的问题。西丰县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水毁修复工程建设,完成了安民镇怡河、乌鲁河、泉河河、兴隆沟河,金星乡同兴河、艺林河等一批中小河道治理,恢复了原有河道,提高了行洪能力。铁岭经济开发区盈盈牧业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修建的东小河子河道治理工程,建成后保护耕地1200亩,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第三篇: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定义与内涵,建设的思路,以及应该把握的重点。同时结合了镇赉当地气象信息,加以分析论证,做到了有据可依,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气象;两个体系;镇赉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0-83-3

近年来,镇赉县气象局以“气象服务镇赉农业发展”为平台,先后开展了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下简称“两个体系”)。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镇赉局坚持把为镇赉农业发展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以特色产业需求为牵引,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助推了镇赉经济的快速发展,彰显了镇赉气象的服务特色。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定义与内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气象部门必须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201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定义就是“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视,气象部门要牢牢抓住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发展机遇,准确把握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需求和形式,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民的生活、农村的建设提供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保障。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思路

为进一步做好镇赉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促进镇赉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镇赉气象局为农“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了解当前农业现状及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加大对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的投入力度,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积极保障服务。

2.1 镇赉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需求

镇赉县气候脆弱,气象灾害频发,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发生。据统计,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年GDP的1%,特别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此镇赉农业发展对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和需求性。2012 年3 月中旬,气象部门组织了“农业气象服务需求调查问卷”专题活动,镇赉气象局通过大范围、多形式的调研,结果表明:农业对气象服务有着旺盛而迫切的需求。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需要气象服务来保障,特别是干旱、冰雹、霜冻等预报是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农业的发展需要气象部门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病虫防治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和信息服务;对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等都有迫切需求。因此,镇赉气象局在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中,通过提高各种应对防御气象灾害措施,减少了给镇赉农业带来的损失,成了镇赉农业发展的“保护伞”。

2.2 优化镇赉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质量

农业气象服务既是公益性服务,又是针对性强的目的性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农业、农民,农村,为了减少经济损失,镇赉农业气象服务必须开展多样化服务业务,针对传统农业提供更为精准的气象服务,镇赉气象服务应由以粮食作物主要转向服务于农、林、牧、渔和多种经营等大农业生产,针对农业生产的具体要求,制定以农业气象为主要内容的周年气象服务方案,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性、系列性服务,为振兴镇赉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针对镇赉设施农业提供特殊的专项服务,提高自身气象服务的技术水平,将气象服务的准确性、有效性提高到新的水平,能够为农业活动提供事前指导、事中服务、事后解决的服务理念,结合区域特殊性,提供特殊的气象服务,使得镇赉农业气象服务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预报,而且集预报、分析、决策于一体,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准确、快速、有针对性的优化服务。

2.3 拓展镇赉农业发展的气象领域

为了响应国家气象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镇赉农业气象服务的领域必须不断拓展,服务业务必须多元化展开,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因此,在保证种植业气象服务业务外,还要开展林业、渔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气象业务,将人工干扰知识进行普及,为特殊性、针对性强的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更为广阔的研究阵地。此外,在保证基本农业气象服务外,开展动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害评估工作,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测服务工作,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支援镇赉新农村建设。

2.4 提高镇赉农业发展的气象科技含量

针对目前镇赉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不足的问题,未来几年镇赉农业气象服务机构应重视自身业务发展和创新,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产品要向多元化和精细化发展,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在充分发挥自身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吸收相关学科的特长,加强服务系统建设,重视发展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业务转化率。建立和完善新一代农业气象和生态服务业务系统,并争取在几年时间内,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防减灾决策服务系统、建立粮食安全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还将与相关业务机构或部门联合,建立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体系。提高业务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动态农业气象模型的应用,使农业气象服务由定性为主转化为以定量为主,服务内容和产品实现系列化和规范化。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应把握的重点

3.1 围绕县情开展服务为重点,实现效益与发展双赢

镇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要靠国家财政补贴;镇赉县是一个欠发达的纯农业县份,全县人口30万,80%是农业人口;镇赉县气候脆弱,是吉林省气象灾害最多的县份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镇赉县呈现暖干化的趋势,气候变暖、变干不仅使镇赉县的植被荒漠化、农田草地盐渍化和沙化加剧,也造成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据统计,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年GDP的1%,特别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多年来,镇赉局抓住这一挑战机遇,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己任,无论风里雨里、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有战机,就不失时机地开展增雨防雹作业,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县拥有15门双管“三七”高炮,30名兼职气象作业人员队伍,遍布全县8个乡(镇),重点设防在三条雹线上,保护着8万公顷的农田作物;两部车载增雨火箭,一部指挥专用车,重点分布在中西部乡(镇)约3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农业旱作区实施流动增雨作业,形成了较强的抗御干旱、冰雹应急服务体系。

从气象资料统计分析,镇赉县年降水量已从八十年代前的377.1毫米增加到现在402.4毫米,主要增加在实施防雹增雨作业的春夏季节,相当于每年为镇赉大地增加6000~7000万立方米的水,并且改变了镇赉县降水量中西部少于东部的分布规律;雹灾已由九十年代前平均每年4000公顷锐减到现在寥寥无几,再没有出现雹灾造成绝收村屯的现象,经济效益在千万元以上,为保障粮食生产、发展黄烟等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草原、湿地、森林、泡塘等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提起人工防雹,全县干部群众无不称赞,视它为“农业生产的保护神”。

粮食产量由过去的十几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25万吨,使镇赉县一跃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原县委书记李江山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讲:“镇赉农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气象部门发挥了很好的科技支撑作用,功不可没。”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发展气象防灾减灾事业”重重一笔,当地政府还把地方气象事业纳入到预算,投入比例与气象经费接近1:1的水平,有力保障了地方气象事业与基本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3.2 加强“政府主导”为重点,为营造“两个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导者,是气象防灾减灾制度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维护者。2009年以来,镇赉局领导抓住这一主攻目标,多次与镇赉县县委、县政府领导沟通、协调,从“两个体系”三级组织机构建设(县、乡、村)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政策法规、人工防雹增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而得到镇赉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 年以来,镇赉县政府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成立镇赉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成立镇赉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通知》等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性文件16个;多次由县委、县政府专门主持召开了“全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全县人工防雹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全县气象灾害信息员培训会议”等会议,强化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积极落实财政资金,从2009年起,加大资金拨付力度,每年为气象部门落实“三农”经费达50万元。为镇赉局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3.3 重点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镇赉局是国家农气一般站,农业气象人员队伍、农业气象知识匮乏,为此镇赉局领导高度重视为农服务人才的培养和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工作,2009年以来,镇赉局先后组织多人次到浙江德清、南京和河南考察、学习;组织人员第一批参加由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举办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骨干人员培训班”;曾组织多人次省局业务技术培训;通过学习、考察和交流,开阔思路和视野,提升了镇赉服务能力和水平;健全了服务机制;加强了合作联盟,增强了服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培训,服务人员借鉴了先进单位的经验与做法,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与农业专家、种植大户以及农民专家互联互通难题,提高了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

2012年服务人员又开展了“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等系列服务工作。从2011年4月份开始到2012年10月份,进行田间调查、联合调查等40余次,发放各类服务材料累计达30余期,受到百姓的欢迎。

3.4 重点提升特色产业服务水平

黄烟是镇赉县农业一大特色产业。它在镇赉已生产20余年,已经成为裕民、强乡、富县的一项重要支柱。2012年全县烤烟面积达到16667亩,有385户、39个村、7个乡(镇)种植黄烟,预计2012年烟叶产量250万公斤,上缴税金达630万元,是镇赉县农村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为了镇赉黄烟生产的发展,提高烟叶质量,提高烟农收益,助推镇赉经济快速发展,镇赉局率先在全区开展黄烟产业特色服务,以开展黄烟生产保障服务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黄烟产业气象服务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专项预测预报,全力做好黄烟特色产业服。从3月份到8月中旬,服务人员打破以往的服务模式和方法,开展“直通式”服务,利用手机、QQ群、电话等形式及时为烟叶技术人员和烟农提供专项服务达30余次。没有因为天气原因导致黄烟各个环节滞后,为镇赉县烟叶大丰收保驾护航。

3.5 预警信息实现全覆盖

做好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提升现有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水平,是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的基础条件。镇赉局不断完善监测功能、增加监测密度,逐步将全县各地的自动雨量站升级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监测,推进“镇镇有站、预报到镇”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实现局地灾害性天气的观测和预警。建立由县局发布、管理和控制为中心,向乡(镇)辐射的气象信息发布网络。从2009年开始为全县11个乡(镇)、6个示范村、1个示范校等单位安装室内、外电子显示屏25块,为6个示范村安装了大喇叭6个;以GSM短信和GPRS数据传输形式随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通过“平安之声大喇叭”实现全县乡(镇)、村、屯气象预报服务全覆盖,极大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重新修订了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由原来的400人精简为246人,基本覆盖了全县乡(镇)、行政村、中小学校和重点场所,以电视+广播+电话+短信等手段,从而使各类气象预警信息达到进村入屯,基本消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的“盲区”,实现了预警信息全县覆盖。

3.6 气象信息服务站实现全县覆盖

2010年镇赉局通过“全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议”为契机,在全县11个乡(镇)、10个社区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通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申报,通过气象部门与县应急办联合验收,全部获得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达标单位”证书。2012年8月24日,气象局服务人员深入11个乡(镇),按照“六到位”标准,(即:职责落实到位、组织建设到位、队伍建设到位、设施建设到位、应急准备工作到位、防御知识宣传到位),进行了重新审核,对不符合要求和标准的乡(镇),对其进行整改,并要求各单位重新进行申报后,经审批,重新挂牌。从而实现了气象信息服务站高标准的全县全覆盖。结语

总之,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于巩固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好形势、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把“两个体系”建设作为镇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部署,抓出成效,为镇赉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范生晔,镇赉县气象局,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服务方式和服务渠道;张锁铁,公主岭市气象局,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服务方式和服务渠道;姚志平,镇赉县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研究开发气象服务发布平台;宋一民,白城市气象局农气站,工程师,研究方向: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下载循规律建体系 促进农险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循规律建体系 促进农险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