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劳动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
为深入贯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积极应对当前企业劳动争议增多的问题,及时有效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现就进一步做好调解仲裁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当前做好调解仲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调解仲裁工作,是调整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权益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当前,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实施,劳动者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劳动关系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近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的影响不断加深,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企业欠薪和裁员现象明显增加,劳动争议案件急剧上升,集体争议案件多发,劳动关系复杂多变。同时,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事争议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争议案件高发与当前仲裁机构案多人少、工作基础薄弱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承担的任务艰巨。各地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解决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把调解仲裁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二、切实加强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会同工会、企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增强企业自主预防和解决纠纷的能力。要依法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中小企业集中地区,大力推动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指导和推动乡镇、街道、社区基层组织或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以及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仲裁机构要对立案前未经调解的案件,试行向当事人发送调解建议书制度,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化解纠纷;要强化仲裁庭审过程中的调解工作,提高调解结案率。
人事行政部门要针对人事争议的特点,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用人政策和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加大争议调解力度,预防并从源头上减少争议的发生。
在全国逐步形成企业和行业性调解、基层调解、区域性调解以及人事争议调解在内的多渠道、开放式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网络,力争将50%左右的简易、小额争议通过调解解决在企业、乡镇、街道及社区。
三、进一步做好争议仲裁工作
各地仲裁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以兼顾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和处理效率为重点,加大仲裁办案力度,力争将大多数案件及时结案。
当前,要克服案多人少的困难,及时办案,办好案。除确因案件太多难以按期开庭审理的以外,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审理期限结案,杜绝故意拖延案件审理的行为。要切实发挥仲裁终局在快捷、公正处理案件中的作用。要依法组庭,对于履行集体合同争议案件和其他复杂案件要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于重大、集体劳动争议案件要优先立案、优先审理、快速结案。
人事争议仲裁在办案程序上统一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争议受理范围、管辖、仲裁委员会组成等方面继续按人事争议处理现有规定执行。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和机构格局下,特别要做好劳动争议仲裁和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衔接和配合,依法落实当事人申请仲裁的权利。
要做好与人民法院的衔接和配合,重点做好仲裁终局案件和仲裁逾期未审结案件与法院立案环节之间的衔接,确保当事人司法救济渠道的畅通。
四、加快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
各地要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要在稳定现有机构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争取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争议案件较多的县(市、区),普遍建立以仲裁院为主要形式的,财政经费保障、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的实体性仲裁办案机构。要积极开展仲裁机构标准化特别是标准庭建设,努力形成以城市带动区县、辐射乡镇街道,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场所齐备、信息畅通、规范有序的仲裁新格局。
仲裁委员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健全例会制度,切实加强对仲裁办案的管理和监督,做好重大、集体争议案件的组织审理工作。省级仲裁机构要加强对本区域仲裁办案的指导,加大对跨地区、重大集体争议案件的处理力度。
要稳定和充实现有专职仲裁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办案水平和能力。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人员选进仲裁员队伍。要充实办案力量,增加专职仲裁员,并多渠道选聘兼职仲裁员,积极发挥兼职仲裁员在办案中的作用。
五、加强调解仲裁基础性保障工作
各地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针对当前不少地方调解仲裁机构存在工作基础薄弱、办案条件较差、信息化建设滞后、经费保障难以落实等问题,下功夫抓紧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
要按照法律规定,确保仲裁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科目。各地要综合考虑并规划仲裁机构的工作经费、办案费用、必要的基本建设经费以及文书送达、公告、鉴定等专项费用,确保仲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要结合“金保工程”,大力推进调解仲裁工作信息化建设。仲裁办案机构要逐步实现案件办理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共享,并起到信息交流和办案监督的作用。
各地要建立完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统计、分析制度和案件信息通报制度。要确定专人负责案件统计工作,将统计报表和案情分析情况按时上报部里。要及时将重大、有影响的案件特别是集体争议案件,报告上级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六、切实加强调解仲裁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紧紧抓住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有利契机,及时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省级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大对调解仲裁工作的指导力度,及时有效解决制度建设和队伍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创造有利条件。
要加强与各有关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加强与人民法院、司法部门的办案衔接,加强与党委组织部门、工会、企业组织等有关方面的协作,加强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内部相关部门的合作,积极创新预防、调处劳动人事争议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开创调解仲裁工作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〇〇九年一月一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 完善多元处理机制的实施意见》有关问题的解答
1.问:《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近年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在维护社会公平争议、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全省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54.2万件,涉及劳动者260.2万人,涉案金额241亿元,年均处理案件30.84万件,约占全国的1/7。2017年,全省68.4%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在基层调解解决,实现案结事了;超过80%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在仲裁阶段得到化解。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面临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劳动人事争议将持续多发、高发,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数量增多与处理难度加大并存的态势将持续存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任务艰巨繁重。
为有效解决我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实践中的问题,《实施意见》聚焦畅通渠道、均衡发展、提升能力、增强保障、组织实施五大板块,旨在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不断完善多主体、多方式、多层次,相互协调、有序衔接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格局,依法有效地处理争议案件,为构建和谐广东做出应有贡献。
2.问:《实施意见》在健全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协商解决机制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是什么?
答:协商是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的法定程序。根据对部分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近半数的职工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愿意将协商作为权益救济的首选渠道。但是,受制度不完善、宣传引导不到位等因素影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解决争议的能力普遍偏低,大量本可以在单位内部解决的争议,不得不寻求外部解决方式,既增加了当事人维权成本,也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为此,《实施意见》明确,要健全用人单位内部协商调处机制,引导和支持当事人协商解决争议,提出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健全单位内部协商机制。要求各有关部门“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和法治文化建设,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健全内部协商沟通机制。” “在涉及职工分流安置等劳动关系重大调整时,指导用人单位充分听取职工和工会的意见,引导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协商达成协议。”
二是引入第三方参与协商。针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解决争议的能力普遍偏低的问题,《实施意见》规定:“鼓励社会组织和专家接受当事人申请或委托,为其解决纠纷予以协调、提供帮助,探索开展协商咨询服务工作,督促履行和解协议。”
3.问:《实施意见》提出要完善基层多方联动机制,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调解是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的重要方式。通过调解来化解矛盾纠纷,有利于把纷争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双方当事人的对抗性,节约仲裁资源和诉讼成本。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中,我们一贯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不断加强调解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调解在争议处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目前,全省90%以上的乡镇(街道)和4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站)建立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2017年,全省各类调解组织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24.5万件,占案件总数的60%。但是,工作中也存在调解组织建设力度不够、调解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调解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此,《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意见。
一是分类推进调解组织建设。针对调解组织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实施意见》要求各有关单位指导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和“300人以上已建立工会的企业”普遍建立单位内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在争议多发的制造、餐饮、建筑、商贸服务以及民营高科技等行业和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区域建立调解组织”。
二是基层调解组织联动调解。针对调解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实施意见》规定: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会组织等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要主动向社会公布服务电话、地址与服务指南等信息。实行调解登记制度,收到当事人调解申请,应当依法登记并及时开展调解工作,对涉及政策性较强的重大、复杂或群体性劳动人事争议,可以联合调解。
三是统筹社会力量参与调解。针对调解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实施意见》规定:实行调解员库管理,将优秀的仲裁员、调解员以及具备法律、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工会等专业工作经历、公道正派的专家学者等纳入调解员库,通过服务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直接响应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诉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和支持退休的法官、检察官、仲裁员等社会专业力量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室,并通过调解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三方联合调解工作制度,推动劳动关系三方共同调处劳动人事争议。《实施意见》还强调:健全法律援助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衔接机制,必要时组织律师或法律援助人员参与调解;司法行政部门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时,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作为法律顾问服务内容。
4.问:《实施意见》在创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制方面提出了哪些改革措施?
答: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是中国特色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不断完善,在争议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仲裁机构年均立案受理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超过10万件,终局裁决率超过30%,80%以上的争议案件在仲裁阶段终结。应该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在争议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仲裁办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办案程序有待进一步优化,仲裁程序特色优势发挥不明显。为此,《实施意见》提出了创新仲裁机制的措施:
一是加强立案前指引和法律风险释明。《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加强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指引,向双方当事人准确释明法律及政策的规定,及时提示理应承担的举证责任及仲裁风险,并准确告知当事人依法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和要求有关行政机构依法处理的权利。
二是推行系列简便庭审的制度机制。《实施意见》指出,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要推行仲裁立案前调解、庭前质证、书面审理等简便庭审的制度,对调解不成申请仲裁的案件,可以委托主持调解的基层组织代为收件;对经调解达成协议当事人申请仲裁审查确认的,依法出具仲裁调解书。
三是推进调解仲裁法律服务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总工会在调解仲裁机构开通法律援助“直通车”,普遍设立法律援助窗口或者建立日常联系制度;工会向符合条件的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免于审查经济困难情况;探索开展公职律师驻点仲裁院,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四是完善仲裁服务监督机制。《实施意见》指出,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要根据当事人的需求,不断优化调解仲裁服务,推行预约开庭、休息日或夜间开庭等服务,建立仲裁案件过问登记、卷宗评查和办案监督制度,制定调解仲裁便民服务清单和仲裁文书公开规则,分地区、分类别逐步推进仲裁文书公开等。
5.问:《实施意见》在完善调解、仲裁、诉讼衔接机制上提出了哪些新规定?
答:加强调解、仲裁、诉讼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调解仲裁公信力、节约诉讼资源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实现争议处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都明确要求加强裁审衔接与工作协调。各地在实践中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在加强诉调对接、裁审衔接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目前,全省各地及以上市和一半以上的县(区)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建立了裁审衔接机制,在实现裁审衔接机制长效化、受理范围一致化、审理标准统一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实施意见》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规定: 一是发挥简易诉讼制度优势。《实施意见》规定,人民法院对规定的小额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依法实行一审终审,缩短诉讼案件审结时间。
二是进一步完善支付令制度。《实施意见》要求,人民法院对违约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以及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事项已达成调解协议而用人单位在约定期限内不履行,劳动者申请支付令的,应当依法出具支付令。
三是完善调裁诉衔接机制。《实施意见》强调,调解组织要主动接受仲裁机构、人民法院的指导,协助仲裁机构、人民法院调处劳动人事争议。要进一步统一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与司法审理尺度,人民法院对仲裁程序认定的事实双方当事人无异议部分,可以直接认定。要建设裁审衔接信息平台,加强仲裁院与人民法院在裁判文书交换、案件信息通报、起诉和执行、联合培训、疑难案件协同处理等方面的合作衔接。有条件的地区,人民法院可在仲裁院设置派出法庭,为起诉或申请财产保全、强制执行的当事人提供便利。
6.问:针对地区间调解仲裁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施意见》提出了哪些政策措施?
答:我省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地区分布不均衡,各地调解仲裁事业发展也极不均衡,这是新时代主要矛盾在调解仲裁领域的体现。针对我省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调解仲裁案件分布不均、办案力量不足等短板问题,《实施意见》提出如下政策措施:
一是推进调解仲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意见》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进调解仲裁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示范仲裁院建设;在县(区)或者街镇设立仲裁派出庭、巡回仲裁庭、调解庭、简易庭,方便当事人就近、就地参与仲裁活动,出台仲裁派出庭、巡回庭管理制度,实现案件编号规则、登记管理、信息系统、仲裁员聘任管理“四统一”。仲裁派出庭和巡回庭按照所属仲裁院确定管辖范围、工作标准和授权开展工作,接受仲裁院的管理和监督。仲裁派出庭应当有固定办公、庭审、调解、接待服务场所和必要的工作设备设施,具体由所在地保障。
二是统筹调配仲裁员合理划分案件管辖。《实施意见》规定,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统筹仲裁员聘任,加强动态管理,建立仲裁员统筹调配制度;对办案力量不足的县(区),地级以上市仲裁院可以派员协助办案;适当调整管辖范围,集中统筹仲裁办案工作;市本级直接管辖案件较多的地区,要逐步将部分案件下放县(市、区)管辖,加强对全市的业务指导。
三是建立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仲裁工作对口交流制度。《实施意见》要求对口市签订交流协议,互派仲裁员异地办案和学习锻炼,组织联合培训、案例研讨、经验交流、观摩庭审,协助调解仲裁规范化建设。并规定仲裁员异地交流学习时间原则上每期3个月。
7.问:《实施意见》提出增强服务保障,要突出哪些重点? 答: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保障建设。目前,调解仲裁工作基础保障的重点集中在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和服务条件等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工作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各地情况并不平衡,主要表现出调解仲裁工作人员相对缺乏、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经费保障不足、服务条件有待改善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拓宽调解仲裁工作人员来源渠道。《实施意见》提出,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努力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将法律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配备到仲裁工作岗位。并鼓励仲裁机构从律师事务所、下级仲裁院遴选仲裁员。可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雇员等方式依法使用仲裁辅助人员,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调解、记录、送达、安保等工作交由相关单位提供;建立健全兼职仲裁员管理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派员常驻仲裁委员会制度。
二是加强调解仲裁工作队伍的培训。《实施意见》要求,建立仲裁员阶梯培养机制和异地交流学习制度,组织开发培训教材,组建调解仲裁培训师资库;落实仲裁员聘前培训和日常业务学习制度,保障调解仲裁员每年40学时脱产培训时间。创新培训方式,鼓励各地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法官培训机构等单位合作开展调解仲裁员培训;探索开展网络培训。组织开展优秀仲裁文书评选、仲裁事业发展征文、业务技能比赛等活动。
三是探索建立仲裁员激励约束和职业保障机制。《实施意见》要求各地要落实仲裁员分级管理制度和仲裁工作人员办案补助制度,要将仲裁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四是加强服务场所保障。《实施意见》对调解室的设置风格和设置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仲裁院至少要设置一个调解室,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统筹劳动保障维权服务,由一个机构统一做好劳资纠纷处理的协调和指引工作。
五是推进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要求省、市、县、乡镇(街道)统一使用调解仲裁业务系统,深入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开通网上调解仲裁服务,实现仲裁与诉讼案件信息同步传输和即时共享,建立互联互通的仲裁庭审观摩系统。
8.问:在贯彻落实《意见》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答:《实施意见》出台,关键在于落实。《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对照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关于调解仲裁工作的具体要求,不断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综治协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主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工作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发挥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主导作用,承担牵头职责,人民法院要发挥司法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形势研判、信息沟通、联合会商、协调配合制度,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互动有力、运转高效的联动机制。
第三篇:2012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
2012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
今日,2012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在钦州高岭商务酒店七楼会议室召开。会议传达了2012年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沈德海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会议对2011年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了全面总结,沈德强副厅长在讲话中还要求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要深入贯彻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和全国、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全面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仲裁院建设和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为目标,狠抓调解仲裁机构、制度、基础建设,提升调解仲裁机构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做出积极贡献。
钦州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洲,钦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苏云,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调解仲裁管理处处长曾德团出席了会议。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和《工会法》,切实发挥调解在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现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为目标,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部门优势,创新工作载体,实现劳动争议“五级联动”调处机制与人民调解机制、工会维权机制有机衔接,全面形成企事业单位自行调解、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参与调解、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组织调解、工会组织调解、人民法院诉讼调解、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和法律援助诉前调解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新格局,切实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立健全调解网络体系,夯实调解工作基础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等要按照原湖州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关于建立健全劳动争议“五级联动”调处机制的实施意见》及上级精神,在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在村(社区)和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事业单位建立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通过业务培训和行政推动,逐步扩大调解组织覆盖面和增强调解员队伍力量。2012年年底前,力争90%以上的乡镇(街道)、6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60%以上的事业单位和已建立人力社保和社会救助平台的村(社区)建立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面建立人民调解服务窗口,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体系,为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夯实基础。
探索建立市级劳动人事争议“一庭一室一中心”调解工作格局。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市总工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市人力社保局、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局、总工会联合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中心,负责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指导与协调工作,牌子增挂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并在市总工会派驻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与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合署办公,主要承担宣传咨询服务、接受委托调解劳动人事争议、指导企事业单位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等工作职责。
三、部门联动开展调解工作,积极化解劳动人事争议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和基层人力社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各种调解手段调解劳动人事争议。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要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把调解贯穿于案前、案中、案后的各个处理环节。通过委托调解,引导当事人到基层调解组织或派出庭先行调解。对双方当事人提出确认调解协议申请的,应当及时受理,对合法的调解协议应出具仲裁调解书。
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人事争议纠纷过程中强化司法调解职能,对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纠纷工作加强业务指导,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支持下达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对达成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反悔,起诉至人民法院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当邀请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原调解员参加庭审旁听,案件办结后及时将判决或调解结果通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扎根基层、分布广泛、方便快捷等特点,运用人民调解的方法积极化解劳动人事争议。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要依法将劳动人事争议纳入调解范围,主动受理或接受委托,积极调解本地区的劳动人事争议,对调处不成或拒绝调解的案件应当及时引导当事人通过当地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处理。
各级工会组织要利用工会覆盖面广、贴近劳动者的特点,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推动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消除纷争。建立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程序和调解制度,接受建议调解和委托调解,依法规范开展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并及时反馈委托调解情况。
乡镇(街道)、村(社区)调解组织要利用人脉关系广、熟悉当事人家庭背景等特点,通过当事人及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开展调解工作,引导当事人快速达成调解协议。积极探索劳动争议和解建议书试点,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和解。
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要重视抓好争议纠纷的预防和调解工作,大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完善企事业单位规章制度,主动协调解决劳动(聘用)合同履行及规章制度执行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自主解决争议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调解工作机制,推进调解工作常态化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等要建立健全调解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调解工作机制。通过制定调解组织工作规则,明确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的调解职责、调解范围、调解程序、调解纪律和权利义务,建立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做到年初有目标,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核,通过考核通报表彰成绩突出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要建立统计分析和上报制度,掌握基层调解组织开展调解情况。各基层调解组织要建立调解台帐,每月上报统计报表,每季上报统计分析报告。二是落实责任,实行岗位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目标责任制,做到“小事不出企、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急事不过夜”。对重点案件实行包案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限期办理,提高办案效率。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存在重大过错、给当事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调解员,按照错案责任追究办法予以处理。三是定期交流,促进调解工作深入开展。各部门都要培育调解工作先进典型,从调解组织建设、调解员队伍建设到调解工作开展,都要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调解工作。要定期开展调解工作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剖析典型案件,对案件处理进行点评,推动调解工作深入开展。
五、明确部门调解工作职责,努力形成调解工作合力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要指导劳动人事仲裁机构和基层人力社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开展调解工作,支持协助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载体;联合工会组织、司法行政等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指导规范已建调解组织的调解行为;建立人力社保行政部门牵头,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及工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突发性、集体性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解协调机制;加强对各类调解员进行法律知识、政策业务、调解方法和调解技巧培训,提高调解员队伍业务水平;加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行政执法,做好调解与仲裁、审判的相互衔接;积极引导当事人到基层调解组织或派出庭先行调解,把争议化解在基层。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人民调解指导管理职能,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设立劳动争议服务窗口,积极发展规模以上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功能的人民调解组织,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充实壮大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中的积极作用;健全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援助制度,为困难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积极开展诉前调解,引导困难群众通过调解途径及时实现维权愿望;指导规范律师和司法鉴定机构积极开展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服务和司法鉴定,引导律师通过调解化解劳动人事争议。
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会同人力社保部门、司法行政部门重点推进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促进工会组织建设与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网络和职能等资源,支持、帮助劳动者依法维权,引导劳动者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化解劳动争议;做好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积极开展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利用工会组织遍布各类企业、贴近劳动者的优势,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落实民主管理和职工保障等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有效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第五篇: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先进单位(共70家)
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先进单位(共70家)
武汉市 10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调解仲裁管理处 武汉市武昌区人力资源局调解仲裁管理科 江汉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 武汉市硚口区人力资源局调解仲裁管理科 武汉市汉阳区劳动仲裁院
武汉市江夏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 武汉市东西湖区劳动争议仲裁院
武汉市蔡甸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科 武汉市新洲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黄石市 3 黄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大冶市劳动人事仲裁院
阳新县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办公室
襄阳市 5 襄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襄阳市襄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谷城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襄樊新四五印染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福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荆州市 4 荆州市劳动人事仲裁院
荆州市沙市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洪湖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石首市劳动人事仲裁院
宜昌市 6 宜昌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宜昌市西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枝江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远安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宜昌港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十堰市 5 十堰市茅箭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丹江口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 房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竹溪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公室 十堰合美劳务有限公司
孝感市 4 孝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孝感市孝南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应城市劳动仲裁院
湖北省黄麦岭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荆门市 3 荆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京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湖北凯龙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鄂州市 2 鄂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调解仲裁管理科 鄂城区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黄冈市 5 黄冈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蕲春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黄冈永安药业有限公司 黄冈师范学院 黄冈供电公司
咸宁市 3 咸宁市咸安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赤壁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崇阳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
随州市 2 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随州市曾都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恩施州 4 利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咸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恩施州清河纺织有限公司 恩施州邮政局
仙桃市 1 仙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潜江市 1 潜江市劳动仲裁院
天门市 1 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神农架 1 神农架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省直机关 10 武汉大学
武汉铁路局
空军后勤部驻武汉办事处
江汉油田劳动争议预防与调解中心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 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