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思考
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思考
摘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振兴的背景下,我国一些行业加快了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尤其是煤炭、钢铁、有色等资源性行业,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所谓“国进民退”现象。这不仅仅是某一行业自身组织结构调整的问题,也涉及到所有制改革、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等问题,因而备受关注、甚至是争议。
关键字:国有企业 改革 亏损 十四届三中全会
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思考,我认为改革是理性的,慎重的。要有计划有步聚地以多项试点为先导,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百户试点引人注目。改革的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接关乎多少年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到底将迎来一种怎样的状态和前景。好在大势已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精心部署下以及有关方面的协同努力下,终究已在步履维艰中获得了新的进展。
纵观改革历程,从1978年开始,搞活国有企业就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或热点、重点之一。扩权让利,到后来的承包制,都试图想让国有企业增强活力,改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行的问题。这现在不同时间的政策,是相当有效的。以致到90年代初期承包制也仍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
根据全国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选择百户
企业先行试点,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据统计,1995年百户试点企业销售收入23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7%;实现利润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在全国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20%还多的严峻情况下,百户试点企业则呈扶摇直上之势,这说明试点是有基础、有成效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有希望给国有企业带来新的生机的。
国有大企业大体分为两种情况。1功能性的国有大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二,重要资源的开发。第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对这类国有企业下一步怎样改革,笔者认为主要是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加上完善出资人管理,再加上行业性的社会监督。行业性的社会监督包括价格控制、服务标准、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的安排等,以保证企业服务好社会和公众。2.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有好多人认为这现企业应该继续退,希望国有经济从竞争领域里面退出来。这种出发点是一现西方国家的思想。但是,在现在中国的国情下考虑。国有竞争性大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充分的必要性。该退到那?外国的跨国公司?单前提是人家要控股。要是这现国有企业被外国公司控制了,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都很不利。这现国有企业都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命脉。
第二个方向是卖给民营企业。但是又受制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这现都是属于个人或者家族的。好处也是有的。内部管理成本非常低,企业的决策率很高。但同时它的缺点也有很多。内部的制度化建设较差、随意性较大;内部形不成制衡机制、决策风险大;企业文
化是以家族关系为中心,家族以外的人难以受到信任,存在排外的情况等等。所以,以家族企业的形态经营中小企业效率非常高,但不太适合大企业的管理和治理的要求。
我认为总体方向是进一步推进国有大企业的市场化。继续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核心问题,第一是透明度,第二是考核,第三是薪酬。要实现制度设计和具体政策科学化、合理化和个性化。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委托代理关系。这项工作就是目前推进的董事会试点。通过改变董事会结构,外部董事占到董事会成员的半数以上,解决重大决策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推进产权多元化。目标是通过整体上市,对国有企业进行公众公司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重组。国有企业大都缺乏一个市场化的发展过程,资源配置不一定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所以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需要通过企业的重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包括企业之间的重组和企业内部的重组。持续不断地推进内部改革,改变大锅饭体制。内部体制僵化是国有企业最大的痼疾之一,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以逐步实现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与市场接轨。管理更加严格,更加科学化。大企业是靠完善的制度化体系运行的。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大企业的制度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行大量的制度建设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
“十一五”期间,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迈进,全国国有企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国企业户数不断减少和结构不断优化的情况下,国有资产总量
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可以说,深化改革已经成为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全国国有企业财务决算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2.19万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57.7%;实现利润1.33万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39.2%;上缴税金近2万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66.5%。2006?2008年,国有企业户数每年减少近1万户,但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亿元,实现利润平均每年增加380多亿元,上缴税金平均每年增加1840多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6.9%、4.6%和18.1%。从中央企业来看,经济效益显著增强,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主导力量。
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至关重要。要研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机制,重新划分国资监管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确立并强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公共政策的职能,逐步形成层次分明、架构清晰、管理科学、依法监管的框架体系。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竞争性领域改革步伐,继续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绝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进一步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管理能力,增强竞争力。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企业改革。垄断性行业企业改革既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又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环节。要坚持政企分开、放宽准入、引入竞争、依法监管,推进垄断性行业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推进交通运输业和铁路管理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巩固厂网分开,加快竞价上网,稳步推进输配分开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逐步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着力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要继续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规模,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社保预算之间的相互衔接。统筹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重点解决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包括国有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各类统筹外费用,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后涉及民生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矿山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后遗留的尾矿库闭库安全隐患和生态环保等问题。
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他们带领广大职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锐意进取,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没有好的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进一步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善于经营管理,熟悉本行业务,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经营管理者队伍。要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具体办法,努力营造使他们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物质鼓励和
精神鼓励结合起来,提倡奉献精神。要完善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机制,建立企业决策失误的追究制度,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第二篇: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思考
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思考
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是经济学领域中尤其在我国近两年内频频被提及的词汇。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中到底该取哪种发展模式,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讨论。
我认为单纯的以国之进退和民之退进来衡量和决定一个国家的前进方向是比较片面的想法。换言之不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平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对自身的发展抱有信心。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下岗职工的70%是由非公有制经济吸收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地方税收中占了重要地位,其税收与国有企业的税收是不可比的,国有企业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本,而非公有制经济却没有国家的投入。贫困落后地区要改变面貌,要发展,尤其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所以,相比纠缠于“国进民退”争论,改善我国国家管理体制是更加现实和优先的选择。由于我国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生活消费观念差异较大,使得公共管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加之我国是三十年要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既涉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转型,也涉及从较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向发达国家看齐和赶超的发展要求。同时,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诉求,欢迎中国改革开放但又担心中国崛起和强大,采取既合作又防范(如防范其核心技术流失)的策略,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了高度不确定性。如果有完善的国家管理体制,那么不论是国企多一些还是民企多一些,都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在完善的国家管理体制下,国企有硬预算约束,财务也是高度透明的,可以高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在竞争领域的国企也可实现高效率;民企行为也会很规范,利用不对称信息质量问题、对资源破坏性开采等会受到严格行业规制。
值得一提的是,国资管理体制在过去的建立和完善,是国家管理体制走向完善、国家管理能力提高的一步,对国企效率提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说“没有国资体制的建立,近1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稳定性、经济运行秩序等方面很可能会差上不少”。
综上,我个人的观点认为:经验有时候是优势,有的时候也可能是包袱。我们不能老把西方世界的一系列经济建设的经验给挪过来利用。政策措施的实施利好关键还在于是否适合当前的我国基本国情。我们应该抛开对“国进民退、国退民进”取舍的讨论,认真建设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这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第三篇:经济上关于“国进民退”的思考
经济上关于“国进民退”的思考
无可否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中国经济保持蓬勃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然而,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巨大,却代价巨大。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过度依赖外资。而且如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和引发了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
三十年前,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有了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国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总量上所占的份额逐渐缩小。中国过去的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式确实存在问题,企业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工人工作积极性不高,社会生产力下降。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中国经济是发展了,可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导致贫富悬殊,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环境稳定性不高。这些问题又延伸出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多数收入低下的人对社会的不满,社会就业率偏低„„
这时,人们看到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弊端。“搞市场经济必定导致贫富分化,市场经济的模式必定逃不了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国进民退”的理论。
所谓的“国进民退”就是促进以国有企业经济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抑制民营企业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似乎让人感觉要回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国进民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我认为这种政策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国进”,让国有企业更加发展壮大,国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并占有经济总量的大部分,这固然可以使国家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但是,我们不得不想到一味的追求“国进”的话,必然会重新出现前面提到的弊端,而且高度的国有化也不利于经济的活跃发展。另外,“民退”也不尽合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我们有目共睹。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它们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所有的工作岗位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大大降低了社会的失业率;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中国的宪法上也说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民退”并不是解决中国目前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方法。总而言之,“国进民退”理论的提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我认为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它只会使社会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产生新的问题而已。
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要保持如今的现状吗?不可能。毋庸置疑,我们一定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国有化,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然后规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保持一定程度的国有化,使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上所占的比率不至于过低而失去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保持国有企业的活力,让国有企业可以长期保持发展的状态,增强国有企业的实力,增强国有企业在国家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促进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的良性发展,特别是民族企业。我们要发展壮大自己的民族企业,增强民族企业对于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竞争力,削弱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使国家更加牢固地掌握经济的控制权。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的不良发展而引发的危机。其次,国家在关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民生问题。国家要提高工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人的维权意识;要关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关注农村问题;要健全社会的保障体系„„这些都关系着人们的根本利益。无论如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国进民退”的理论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判断的基础必须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考虑了人的因素,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
第四篇:“国进民退”是经济改革大倒退
“国进民退”是经济改革大倒退(2009-12-01 11:00:10)
转载
作者:未普
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10月30日在匈牙利表示,在当前的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有可能取代美国担当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因为金融和信用危机从其内部动摇了美国的地位,而中国的政治、经济和金融体制未受波动。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未受波动,看来索罗斯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30年的改革,目前正面临著大步倒退的可能。这是因为中国政府为了对付金融危机,倾其国家资源,公开向大型国有企业倾斜,公然挤压中小型民营企业,因此在过去的一年中,发生了不少违背市场逻辑的怪事。
怪事之一,亏损企业兼并盈利企业。山东钢铁是山东省最大国营企业,日照钢铁是国内最大的钢铁民营企业。今年上半年,山东钢铁亏损12亿,而日照则盈利近30 亿,在山东政府的行政干涉下,亏损的山东钢铁从12家银行获得高达2400亿元的信贷,吞并了赢利的日照钢铁。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兼并,岂非咄咄怪事?
怪事之二,民营企业得不到政府注资,濒临破产,反而成了民营企业不该存在的理由。中国航空业是金融危机中的重灾户。中国政府为国有航空公司慷慨注资,譬如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分别注入70亿元和30亿元的国家资金,而12家民营航空公司因为得不到资金,面临几乎全军覆灭的危险。一些经济学家因而质疑,这个领域到底该不该有民营的空间,另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民企靠不住,只能靠国企。
怪事之三,超大型中央企业,跨行业抢夺民营高额利润。今年上半年,具有国企背景的超大型公司,争先恐后涌入圈地和房地产行业。民企地产大王潘石屹,曾觊觎北京一块肥得流油的地块,最后却被中化集团夺走。中国电子也加入了地产行业。这种跨行争夺房地产和土地高额利润的事儿,不仅发生在北京,也发生在上海、重庆、广州、杭州等重点城市。
更怪的是,政府主导了国营兼并民营,却绝口否认。面对这些铁证如山的国进民退案例,发改委和国资委瞪著眼睛说,这不是中央政策,只是地方或局部的政策,可是中国政府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却写得明明白白。其中绝大多是由政府推动的重大基建和工业项目,参与者几乎都是国有企业。《中国企业家》杂志今年3月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企业中高层认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国企更为有利,是造成或可能造成“国进民退”现像的主要因素。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国企垄断和政府过度控制,本来是经济体制改革要改掉的坏东西,却在经济危机中摇身一变,被决策高层、官方学者和智囊当成是抵抗经济危机的香饽饽。一党制的集权领导也被当作是挽救中国于经济泥淖的正确体制。从如此错误的经验中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中国发展将无可避免地付出巨大代价。
在这一波国进民退的浪潮中,中国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耶鲁大学金融教授陈志武在他那篇“从2045看中国”有清晰的描述。首先,改革动力退化。在金融危机之前打算进行的许多基本制度改革被无限期推迟,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国企产权改革、财政民主改革、政治权力制衡机制改革,都被推迟。
其次,改革回到了出发点。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走下去,到了2015年,所有的行业都会是国企绝对垄断。政府拥有的资产及其它财富的比重,将重新回到1990年代初国企产权改革的水平,民间家庭得到的份额出现新低。
再次,国进民退导致严重失业,最终引发民众不满和社会动荡。2015年,社会失业严重,国企亏损严重,其严重性又回到1970、80年代的水平。亏损转成银行呆账,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吃紧。于是政府通过加税,发行国债,补贴国企,以期度过难关。结果亏损越大,政府补贴就越多,最后难以为继,就加印钞票,并以通货膨胀的方式将财政危机转嫁给老百姓。结果便引发了强烈的社会不满和动荡。
因此,由国进民退引发的中国经济改革大倒退,绝不可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