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

时间:2019-05-13 20:2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 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 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

第一篇:2014 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定、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综合实力再上新水平,结构调整实现新进展,发展质量有了新提升,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88.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4.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1057.5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30396.5亿元,增长9.3%。全省人均生产总值81874元,比上年增长8.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136730元,比上年增加12433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6∶47.7∶46.7。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9.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新兴产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3.2%。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0396.5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GDP比重达46.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3869.5亿元,比上年增长9.2%;占GDP比重达67.4%,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占GDP比重为42.8%,分别比上年提高0.3个和0.5个百分点。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57.4万户,当年新增27.8万户,注册资本558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个体户371.1万户,当年新增63.4万户。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年末城镇化率为65.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苏中、苏北大部分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对全省的贡献率达44.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沿海开发顺利推进,沿海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14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8.5%。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涨幅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城市、农村均上涨2.2%。分类别看,食品上涨2.6%,烟酒下跌1.4%,衣着上涨3.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3.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1.8%,交通和通信下跌

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6%,居住上涨2.4%。在食品中,粮食上涨3.6%,肉禽及其制品下跌0.1%,水产品上涨0.4%,菜下跌0.7%,油脂下跌7.7%,干鲜瓜果上涨13.9%,蛋上涨11.2%,液体乳及乳制品上涨11.1%。工业生产者价格低位运行。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跌1.7%,其中纺织业下跌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下跌1.4%,医药制造业下跌0.5%,化学纤维制造业下跌6.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跌7.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跌3.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下跌1.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跌3.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其构成情况(以上年为100)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市场主体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经济结构性问题和一些深层次矛盾比较突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不足矛盾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压力较大、民生保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连续十一年增产,全年总产量达3490.6万吨,比上年增产67.6万吨,增长2.0%;夏粮1254.7万吨,增长4.9%;秋粮2235.9万吨,增长0.4%。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37.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万公顷;棉花面积13.2万公顷,减少2.3万公顷;油料面积49.9万公顷,减少1.9万公顷;蔬菜面积137.2万公顷,增加1.7万公顷。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8万公顷。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年成片造林面积6.1万公顷,比上年下降6.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69.0万吨,比上年下降1.0%;禽蛋总产量194.6万吨,下降1.7%;牛奶总产量60.7万吨,增长1.4%;水产品总产量518.8万吨,增长1.9%,其中淡水产品368.4万吨,海水产品150.4万吨,分别增长2.8%和下降0.5%。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顺利实施,又解决农村31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完成16.6万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399.2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7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5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表2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其中轻工业增长9.8%、重工业增长9.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增长3.2%,集体工业增长4.3%,股份制工业增长11.2%,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8.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工业增长5.0%,私营工业增长11.7%。企业效益稳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387.9亿元,比上年增长7.5%;利税14629.2亿元,增长13.1%;利润8839.8亿元,增长12.8%。企业亏损面12.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16.5%、6.2%和6.7%。表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先进制造业增势总体较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64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医药制造业产值3136.4亿元,增长13.7%;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5622.2亿元,增长10.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6003.3亿元,增长9.8% ;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8134.3亿元,增长10.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8055.9亿元,增长4.1%。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45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竣工产值18917.2亿元,增长13.7%;竣工率达76.9%;全省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817.7亿元,增长15.9%;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29.7万元/人,增长5.6%;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3038.8万平方米,增长8.3%;竣工面积76795.0万平方米,增长11.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5523.0万平方米,增长13.3%。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15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9319.1亿元,增长22.3%;外商港澳台投资4155.9亿元,增长6.3%;民间投资28077.7亿元,增长14.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7.6%。分类型看,完成项目投资333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房地产开发投资8240.2亿元,增长13.8%。投资结构优化改善。第一产业投资207.0亿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二产业投资20300.5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21045.3亿元,增长20.8%。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202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制造业投资19134.2亿元,增长10.4%;高新技术产

业投资7172.1亿元,增长11.6%,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5.4%。主要工业行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1810.6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2074.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1787.5亿元,分别增长10.1%、10.0%、7.0%。第三产业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538.0亿元,增长3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163.3亿元,增长29.1%。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新开工项目35794个,比上年增长10.8%;完成投资22431.5亿元,增长20.9%。其中,亿元项目4655个,增长0.4% ;完成投资10006.7亿元,增长15.8%。省级200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完工,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苏南硕放机场二期航站楼投入使用,沪通长江大桥、连淮扬镇铁路、宁启铁路二期开工建设,新一轮铁路建设项目里程达1600公里,其中高铁1500公里,新建成城市轨道交通320公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五年目标四年完成。南京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超过70万户,200多万人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总体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868.9亿元,增长12.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340.1亿元,增长11.9%。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21088.7亿元,增长12.6% ;餐饮收入额2120.3亿元,增长9.8%。全年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21.4亿元,比上年增长9.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11657.0亿元,增长10.0%;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64.4亿元,增长4.5%。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1540.8亿元,增长8.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1106.2亿元,增长9.3%;金银珠宝类零售额320.1亿元,下降2.9%;日用品类零售额419.0亿元,增长9.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717.1亿元,增长5.3%;中西药品类零售额769.6亿元,增长16.2%;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411.2亿元,增长20.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570.2亿元,增长19.8%;汽车类零售额3309.2亿元,增长6.6%。

六、开放型经济外贸进出口低位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63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出口总额3418.7亿美元,增长4.0%;进口总额2218.9亿美元,与上年持平。贸易转型步伐加快。一般贸易出口额158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加工贸易出口额1492.2亿美元,下降0.6%。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214.5亿美元、1293.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64.8%、37.8%。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额707.1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比重为54.7%。外贸出口平稳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198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占出口总额比重为58.2%;私营企业出口额1054.6亿美元,增长5.8%,占出口总额比重为30.8%,占比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对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特别行政区出口额分别为635.1亿美元、701.7亿美元、308.6亿美元和348.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增长7.2%、下降1.2%和下降5.4%;对东盟、韩国、台湾省出口额分别为342.2亿美元、166.4亿美元和142.1亿美元,分别增长2.3%、下降0.7%和增长18.7%;对拉丁美洲、非洲、俄罗斯出口额分别为191.9亿美元、93.0亿美元和48.9亿美元,分别下降3.2%、零增长和下降0.8%。表4进出口贸易主要分类情况利用外资规模全国领先。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031家,新批协议外资431.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8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2%。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01个。对外投资增势良好。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736个,比上年增长21.7%;中方协议投资72.2亿美元,增长17.5%。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9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0%;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79.5亿美元,增长9.5%。开发区经济发展稳定。全省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额4570.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729.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3.3%,占全省总量的81.1%和79.8%。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基本平稳。全年旅客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7.5%,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6.9%和4.7%。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2.6亿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8亿吨,增长8.1%;集装箱吞吐量1500.5万标准集装箱,下降9.7%。年末全省

公路里程15.8万公里,比上年新增142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488.3公里,新增45.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632.4公里,铁路正线延展长度4200.3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104.0万辆,净增149.6万辆,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5.7%和5.9%。年末个人汽车保有量935.7万辆,净增145.6万辆,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8.4%和9.6%。其中,个人轿车保有量665.6万辆,净增111.0万辆,分别增长20.0%和12.5%。表5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注:民航运输量数据仅指东航江苏公司完成数。邮政电信业较快发展。全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16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分业务类型看,邮政业务总量359.0亿元,增长33.2%;电信业务总量1321.8亿元,增长16.9%。邮政电信业务收入1153.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分类型看,邮政业务收入299.5亿元,增长28.5%;电信业务收入853.9亿元,下降2.4%。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767.5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133.6万户,比上年末减少156.2万户。分城乡看,城市电话用户1222.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910.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070.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28.4万户。年末电话普及率达128.8部/百人。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3.6万公里,新增385公里。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523.4万户,新增92.1万户。旅游业持续平稳增长。全年全省实现旅游收入81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863.5亿元,增长13.3%。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9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分类型看,外国人197.0万人次,增长1.9%;港澳台同胞100.1万人次,增长5.8%。全年旅游外汇收入3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

八、财政、金融业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上划中央四税4583.3亿元,增长10.0%;基金预算收入5416.9亿元,增长7.9%。表6财政收入分项情况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466.5亿元,比上年增长8.6%;基金预算支出5294.2亿元,增长5.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1507.2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公共安全支出468.6亿元,增长3.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19.7亿元,增长14.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197.6亿元,增长18.9%;科学技术支出318.1亿元,增长5.1%。金融信贷规模

稳步扩大。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3735.6亿元,比年初增加813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5%。其中,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2756.7亿元,同比少增994.6亿元;单位存款比年初增加4835.6亿元,同比少增203.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9572.7亿元,比年初增加7546.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5%。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5532.5亿元,同比多增1334.6亿元。表7 201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证券交易市场稳定发展。全年证券市场完成交易额2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分类型看,证券经营机构股票交易额9.9万亿元,增长58.0%;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额19.6万亿元,下降7.5%。年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254家,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筹集资金701.5亿元,比上年增加417.8亿元。江苏企业境内上市公司总股本1596.6亿股,比上年增长15.7%;市价总值19631.0亿元,增长53.5%。年末全省共有证券公司6家,证券营业部624家;期货公司10家,期货营业部125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3家。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6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分类型看,财产险收入606.3亿元,增长16.9%;寿险收入916.7亿元,增长13.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60.8亿元,增长35.9%。全年赔付额6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财产险赔付336.3亿元,增长10.9%;寿险赔付231.9亿元,增长22.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48.6亿元,增长38.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授权专利2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0万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26.1万件。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51项,省资助资金投入11.8亿元,新增总投入105.0亿元。全省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703家。2014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27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51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33个。科研投入比重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1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18.89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R&D)人员68.96万人。全省拥有中国

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0人。全省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中,政府部门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达148个。全省已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97个,科技服务平台27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48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28个,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75家。质量检验能力有所增强。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77个,国家检测中心40个;监督抽查产品375种,比上年增长2.7%。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4个,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10370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56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765.7万台件;制定、修订地方标准356项,增长16.7%。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34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44.49万人,在校生169.86万人,毕业生47.87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4.91万人,在校生15.07万人,毕业生4.1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72.36万人(不含技工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招生0.34万人,在校生2.24万人。全省共有幼儿园5072所,比上年增加350所;在园幼儿234.13万人,比上年增加2.32万人。表8各类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16个,公共图书馆113个,博物馆292个,美术馆17个,综合档案馆169个,向社会开放档案328万卷(件、册)。共有广播电台1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1座,电视台1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99%和99.88%。有线电视用户2287.7万户,比上年增长1.9%。生产故事影剧片14部。全年报纸出版28亿份,杂志出版1.2亿册,图书出版5.5亿册。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2000个。其中,医院1520个,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158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3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0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8万张,医院拥有病床30.6万张,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拥有病床7.4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5.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7.8万人,注册护士18.8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6312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7500人。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村卫生室人员5.2万人,农村实现医疗点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8%以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江苏体育健儿在重大比赛中获世界冠军19项,获金牌150人次,获银牌86人次,获铜牌99人次。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圆满举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举办第十八届省运会和第九届省残运会。

十一、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安全生产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划定全省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年末全省设立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达56.6万公顷。深入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各类污染物综合治理,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全年完成3150万千瓦发电机组脱硫脱硝改造,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6%。深入开展重点流域治理,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南水北调江苏段水质达标。加强绿色江苏建设,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2.2%,国家生态市(县、区)达到35个。节能减排顺利推进。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提升。全省电力行业关停小火电机组69.6万千瓦。单位GDP能耗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削减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安全生产形势较为平稳。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全年发生各类事故13747起,死亡5222人,比上年分别下降1.50%和0.08%。其中,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3240起,死亡2213人,分别下降2.44%和上升7.7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8人,比上年下降8.86%。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总量增长趋缓。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960.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57万人,增长0.26%。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007.09万人,女性人口3952.97万人;0-14岁人口1052.09万人,15-64岁人口5942.44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965.5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45‰,比上年提高0.0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02‰,提高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43‰,与上年持平。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全省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27173元,比上年增长9.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6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1348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312元,增长11.8%。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164元,比上年增长6.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44.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56.8平方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年末全省就业人口4760.83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918.84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2047.16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1794.83万人。城镇地区就业人口3029.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1%;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77.64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4.0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5.72万人。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达95%以上。年末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566.48万人(含参保离退休人员)、2361.81万人(含参保退休人员)和1442.67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4.4%、3.8%和3.8%。年末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598.11万人,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576.95万人。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59.91万人,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987.96万人。年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435.68万人(含人社部门经办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上年末增长0.7%。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全省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7.8万套,基本建成26.6万套(户),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06.7%和115.4%。

注:(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第二篇: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重大問題研究指南

一、成都市“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及趨勢研究

重點研究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區域競爭格局的影響下,經濟全球化的新特徵以及世界經濟走勢,我國宏觀經濟走勢和政策取向,及其對我市“十二五”可能產生的影響和我市應採取的政策措施等。

二、成都市“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和指標體系研究

按照黨的十七大確定的增強發展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加強文化建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建設生態文明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線,與建設“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相銜接,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適應,重點研究提出“十二五”規劃指標體系,以及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結構優化升級、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公共服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等方面的主要目標和量化指標,並對2020年目標進行展望。

三、“全域成都”下的新型城鄉空間形態研究

深化主體功能區研究,深入分析我市城鄉空間佈局、產業佈局和具體功能區劃,客觀評估不同功能區塊在城市化發展、產業導向、開發強度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提出進一步優化城鄉空間形態的舉措;並研究與此相適應的行政區劃調整的思路、原則和目標,提出適應大都市圈建設的行政區劃調整方案。

四、“十二五”時期加快新興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研究

研究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市場、新需求的發展趨勢,在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新興產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我市加快新興產業發展,佔領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重點及政策舉措。

五、“十二五”時期成都市建立“內需為主”經濟發展模式研究1

根據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深入分析我市投資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及存在的問題,重點研究擴大內需的重點領域與有效舉措,提出“十二五”時期擴大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環境、轉變消費觀念、啟動農村消費市場等一系列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以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的對策建議。

六、成都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資源要素保障能力研究

在分析近年來我市土地資源、水資源、電力、天然氣、礦產等資源要素供需的基礎上,科學分析預測“十二五”時期我市資源要素的供求狀況,深化研究“十二五”期間我市資源要素保障可能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十二五”及到2020年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要素供給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務和對策措施。

七、成都市生態環境容量及節能減排研究

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節能降耗減排要求,深入分析我市生態環境容量及面臨的問題,科學研究“十二五”我市生態環境建設及節能減排的基本思路、約束性目標、重大專案和政策措施。

八、成都市“十二五”時期人口發展戰略研究

分析我市人口規模、結構及分佈的變化情況,研究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係,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市最佳人口容量及結構;提出我市建設“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所需的人才結構及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對策;提出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思路和舉措。

九、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研究

分析我市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問題,重點研究新形勢下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系建設的規律、趨勢與發展模式,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時期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主要任務和對策建議,以及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與措施。

十、建立覆蓋城鄉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分析我市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問題,重點研究新形勢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規律、趨勢與發展模式,及“十二五”時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思路、主要任務、對策措施及實施步驟。

十一、成都市加快勞動力轉移,擴大城鄉就業對策研究

研究如何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如何進一步破除限制城鄉勞動力流動的各種制度性因素、促進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分析近年來我市城鄉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及有關的問題,提出提高就業品質和就業穩定性的思路和對策;如何建立健全支援創業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提出創造就業崗位、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的對策措施。

十二、成都市構建新型基層治理機制研究

總結我市在基層治理機制方面取得的經驗或不足,以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主題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為指導,研究提出“十二五”深入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構建多元化的社會參與機制、完善鄉村治理結構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務以及政策措施。

十三、成都市“十二五”公共安全應急體系建設研究

分析預測新時期成都公共安全(含社會安全、食品安全及環境突發性事件等)發生的特點和趨勢,分析可能產生的公共安全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影響和緊急處置方案,探索構建公共安全應急體系的思路、目標與路徑。

十四、增強成都市文化軟實力研究

重點研究增強我市文化軟實力的總體思路、載體和對策措施,壯大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思路和對策。

十五、成都參與多層次區域合作研究

基於區域合作的不同層次,研究提出新形勢下我市在開放型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找准成都在成渝經濟區、成都經濟區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自身

3定位,並立足要素配置、產業發展、政策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確立合作重點和突破口,採取恰當的方式,遵循科學的時序,推動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十六、成都市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化水準研究

總結我市對外開放的成功經驗和存在不足,分析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研究提出新形勢下我市參與國際競爭、吸引利用外資、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升城市國際化水準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等。

十七、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改革及政策研究 總結我市在“試驗區”建設中的成功經驗,分析深入推進“試驗區”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研究提出“十二五”時期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主要任務、實施步驟以及政策支撐。

十八、“十二五”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研究

分析“十一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功經驗與存在不足,根據“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總體要求,在結構升級、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節能減排、新農村建設等領域梳理形成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專案,明確建設內容、投資規模、推進時序及責任主體。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45.02亿元,增长1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粮食总产149.96万吨,增长4.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38亿元,增长6.6%。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614.25亿元,增长18.5%。工业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巩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4.97亿元,增长20.42%;实现利税460.11亿元、利润272.24亿元,分别增长37.49%和43.54%。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境内税收总收入214.04亿元,增长25.41%;境内财政总收入245.51亿元,增长22.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86亿元,增长21.26%。金融运行比较平稳。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394.84亿元,比年初增长13.52%;各项贷款余额964.88亿元,比年初增长13.57%。

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发展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无公害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分别达到100个和16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4家。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26.2亿元,增长37.6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13%,比上年末提高3.03个百分点。工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年内有10个工业产品进入中国名牌产品行列,24个产品进入山东名牌产品行列。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现代物流、旅游、批发和零售等正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50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出口合力拉动经济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6.83亿元,增长25.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亿元,增长18.7%,总量和增速创下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6%;全市进出口总额46.92亿美元,其中出口29.97亿美元,分别增长24.8%和19.5%;全年实际引进外来投资168.4亿元、同比增长9.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2亿美元、增长16.9%,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超过5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全面展开,年内落实关停机组总容量44.375万千瓦,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压小任务的88.8%,并向国家申报4台30万千瓦热电机组;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22条,关停能耗高、污染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土小”企业1734家。148家重点耗能企业实现节能70.67万吨标准煤。

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日趋协调。新城区建设稳步推进。路网、管网及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建设日趋完善,体育中心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大。中心城区排水管网得到改造提高,部分城乡结合部、城市背街小巷等得到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四宝山地区生态恢复、萌山山体绿化、荒山绿化、“因景植绿”等工程进展顺利,全市新增造林合格面积6667公顷,新增城市绿地405万平方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济青高速南线*段、昌国路立交桥、高淄路新城至张店段等7项交通重点工程按期完成。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区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突破高青、支持沂源发展工作进入新阶段,经济强区县发展取得新成绩。区域经济合作日趋活跃,支持菏泽东明、西藏昂仁工作取得新进展。

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建设迈出新步伐。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2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5%;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2万人,转移就业1.7万人。五大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1.04亿元,国有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取得实质性突破。提高了农村和城市低保对象的保障标准,对城市低保对象适时发放了价格补贴。教育、文化、卫生等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展顺利,全部免除了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对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了资助政策,建立完善了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区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参合农民达到229.91万人,参合率达到91.37%;改造13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处服务站和400处村卫生室。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4‰,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6.5以内。饮水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新增受益村316个,受益人口15.37万人。绿色蔬菜的生产、流通、检测体系日趋完善。新建社区药店53家,调整布局75家,社区药店服务人口达到158万人,服务面达到93%。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万个。在中心城区新开公交线路3条,新增环保型公交车67台。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849元和6465元,分别增长14.9%和14.62%。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防震减灾、双拥共建、市志、档案等其他各项事业,以及文明*、平安*建设都取得新成绩。市政府为群众所办实事如期完成。

同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保持投资平稳增长的难度加大,投资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有效投入和项目储备不足,投资结构层次不高,农业农村、服务业投资比重偏低,传统工业项目投资仍占工业投资的70%以上。二是制约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因素较多。全市工业整体效益的增长受中央省属企业的影响较大。企业的物流、用工、财务成本有较大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部分出口型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投入不足、载体不强、开放程度不高,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发展机制不活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服务业统计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四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能源结构调整进展不快,高耗能行业比重偏大,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仍居全省前列。按照国家、省新的认定考核办法,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难度很大。五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依然不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够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位运行,农业生产成本呈攀升趋势。另外,外贸政策调整和人民币升值使外贸出口面临较多困难,社保资金支出压力较大,企业关停带来新的职工安置困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与部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并存,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总的发展环境比较有利,但困难和挑战也比较多。世界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基本趋势预测不会有大的改变,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外贸出口,但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主要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增多等,也增加了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既是机遇,更是严峻挑战。全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具备,但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资源环境压力继续加大、要素制约长期存在等,也使发展面临诸多制约。

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工作指导转变,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预期性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均增长1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控制在4%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主要约束性目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COD排放量削减4.5%,SO2排放量削减8%。

(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抓重点、抓关键,深入推进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节约农业。继续实施100万亩高产优质专用粮食和20万亩优质棉花工程,力争粮食播种面积300万亩,总产130万吨以上。突出抓好生猪、奶牛、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改造提升30个标准化规模畜牧养殖小区。新建11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建设2个农产品质量、20处蔬菜质量速测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发展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集中支持10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切实加强以标准化体系、信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疫病防控体系、科技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二是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太河、马扎子等大型灌区改造建设,完善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40座病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78个村、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完善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有线电视等工程,扩大覆盖率,增加受益面。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个。加强乡镇驻地、农村社区道路标志规范化建设。三是落实各项农村政策。继续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综合直补政策。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年内力争培训2万人,转移就业1.7万人。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及林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等改革。继续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扩大农业政策保险试点范围。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突出抓好10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培育20—3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药和中药现代化、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突出抓好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高新区、齐鲁化工区、东岳氟硅产业园加快发展,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积极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东岳集团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12个国家863项目及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二是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尽快研究制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具体意见。积极运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对机械、冶金、建材、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实施大企业信息化助推工程,选择一批有条件的骨干企业,推广运用信息新技术、新产品。搞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和推广工作。加快推进农业、服务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推进信息化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渗透。三是着力打造优势工业板块。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突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发展,巩固提升石油化工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地位,改造升级机电、纺织、冶金、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新的产业增长极。四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淘汰和限制落后产能。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八个必须”的条件,引导资金投向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投向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技术改造,投向农业农村、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坚持关口前移,提高门槛,坚决禁止新上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落后的项目。继续做好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工作,稳妥有序地关停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不安全的“土小”企业,引导一批资源环境不能支撑的企业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有序转移。五是抓好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加工业有效投入。继续实施“双百工程”。突出抓好华电*热电和白杨河热电两个2×30万千瓦热电、博汇35万吨高档包装纸板、东岳氟硅材料、科勒卫生洁具、金晶低辐射镀膜节能玻璃等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重点项目的策划储备和推进力度,按照增量优质和存量盘活的要求,在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研究策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能够带动结构调整的大项目、好项目,并争取更多的项目由国家、省核准并列为重点项目。六是繁荣发展服务业。围绕服务业八大重点行业的发展,全力培植“三大载体”,集中抓好6个省级服务业重点城区、10—20个集约化园区和50个重点企业的发展。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投入,筛选并抓好100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策划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搞好项目储备。充分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列入省、市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领导和工作机构,理顺工作职能,完善考核机制。落实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七是努力扩大消费。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扩大城镇消费规模,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服务消费。调整优化政府消费结构,扩大政府在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消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即期消费倾向。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强对物价的调控力度,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三)积极推进节能环保和集约用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节能降耗。认真落实全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带动,继续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培育清洁型生产企业。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启动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市建设。根据国家强制性能耗标准,分类制定重点工业产品能耗定额。落实钢铁、铁合金、电解铝、烧碱、水泥等八大行业差别电价政策,遏制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抓好建筑节能工作,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继续强化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和148家重点企业的节能监管。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新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抓好城市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的资源化利用和被污染主要水体的生态功能恢复工作。继续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抓好光大水务南、北厂改造、临淄齐城污水处理厂、高青污水处理厂二期、周村王村镇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抓好市垃圾焚烧电厂正常运行,加快建设博山垃圾焚烧电厂,年内全面实现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搞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和城区集中供热锅炉二氧化硫治理。搞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年内实现农作物秸杆全面禁烧。继续实施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完成猪龙河综合整治任务,推进孝妇河、淄河、涝淄河等的综合整治,努力构建特色城市水系和水体景观。加快四宝山地区生态恢复、萌山水库周边生态建设,继续推进荒山绿化、农田林网以及沿河、沿路、环城、环村、环企业林带建设,继续实施“因景植绿、因景治污、因景修路”,加快实施马踏湖及原山、鲁山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保护开发工程。着力建设城市便民绿地和精品园林,切实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四是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水平。深入研究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走集约化发展路子,努力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矛盾。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一是推进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我市12个省级以上园区的产业集聚作用,制定和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建立园区内产业退出机制,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以重点园区为载体,以产业协作、产业链延伸为重点,积极推进发展新材料、化工、医药、建材、机电泵业、纺织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解决化工产业布局散乱和“污染围城”为重点,加快推进张店东部化工区布局调整。二是大力发展区县域经济。根据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下放行政许可,理顺市与区县经济管理权限,调动区县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毫不放松地做好突破高青、支持沂源加快发展工作,促进两个经济欠发达县尽快实现赶超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三是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互动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推进融入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各项工作,抓紧建立合作平台。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昂仁、菏泽东明工作。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一是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做大做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城区建设,不断完善新城区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市体育场、游泳跳水馆、综合体育馆、运动员公寓等新城区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老城区的升级改造,改造升级杏园东路、太平路、世纪路铁路桥等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继续推进雨污分流、排水排涝等工程建设。加大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力度,重点抓好中心城区东外环与南外环、火车站与汽车站周边、昌国路立交桥周边、健康街中北段等区域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综合整治。按照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层次衔接、功能互动的要求,协调发展组团城区。二是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开工建设新区客运中心,更新改造部分公交车辆。开工马公祠隧道和国道205白塔至青石关段、省道238高青至新城段、省道235寨里至南庄段等一批交通干线公路的建设和升级改造。适时开工建设引太入张城市供水工程。三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坚持规划引导、试点先行,加快编制完善全市城乡建设的“一张图”规划。以经济强乡镇为重点,在试点基础上,推进整建制城镇化建设,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合村并居,努力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加强分类指导,集中搞好1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创建活动。

(六)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一是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企业改革,重点抓好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规范运作,积极推进危困企业的资产重组。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大力推动境外上市和跨国并购,力争年内5家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深化地方金融改革,积极做好股份制银行、境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争取工作,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积极争取,周密运作,推进市政项目收益债券的发行试点工作,支持发行高新区债券。积极探索推行资产证券化。继续推进财税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发挥财政税收的投融资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垄断行业、事业单位、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改革。积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商会。二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积极调整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以具有比较优势的精细化工、机电、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以及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强国际合作。突出抓好利用外资大项目,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链延伸,精心策划一批利用外资项目并进行全力推介,集中力量支持科勒卫生洁具等一批在谈在建项目建设。积极寻求合资合作,借助外力,加快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主动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对重点出口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在发挥纺织、服装、化工、医药、机电、轻工等传统出口优势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适应政策调整变化的需要,研究出台《*市20*鼓励外经外贸发展的有关政策》,引导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关键设备、高新技术产品及短缺资源进口。积极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境外投资为契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产业转移,到市外、境外投资创业,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抢占先机。积极支持推动崇正集团、南金兆集团、兰雁集团等一批境外投资的在建项目建设。

(七)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一是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在发展中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有市场、有效益、前景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兴办各类服务业实体,努力开拓新的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城乡“双零”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年内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一人稳定就业。力争年内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农村劳动力输出6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增强保障能力,提高保障标准。继续做好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突出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等推进工作。对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面发放租房补贴。加快建设市级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更新、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等工程。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工作基础上,实现免费提供教科书,设立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落实普通高校资助政策。积极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抓好30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搞好15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改造。规划新建市中心医院病房楼,继续改造建设400个村卫生室。理顺区县红十字会管理体制,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福利事业,建设老年福利中心和儿童福利院。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切实抓好11届全运会协办和22届省运会承办的各项筹备工作。继续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防震减灾等其他社会事业。三是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实施“民心工程”,继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突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加快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争创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加强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营造安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确保社会稳定。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工程建设。加大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建设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第四篇:太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2018年9月25日在市十六届 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莉萍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3 次会议汇报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请予审议。

“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改革创新、以港强市、融入上海、绿色发展、民生共享五大发展战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两地两城”建设,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全市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详见附表)1.“经济强”指标。13项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 产业产值、高层次人才总量、货物吞吐量6项指标好于规划目标要求或超序时目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集装箱吞吐量3项指标达到序时目标;城镇化率、最终消费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项指标虽未达到序时目标,但中后期通过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扩大内需、提升服务水平,预计期末能实现目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数该指标为省监测指标,近年未作监测,暂未取得数据。

2.“百姓富”指标。7项指标中,城镇登记失业率、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项指标好于规划目标要求或超序时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人均预期寿命、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新增保障性住房完成率5项指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

3.“环境美”指标。10项指标中,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地表水全要素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6项指标好于规划目标要求或超序时目标;耕地保有量、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2项指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林木覆盖率2项指标虽未达序时目标,但中后期通过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造林面积,预计期末能实现目标。

4.“社会文明程度高”指标。8项指标中,每千人口执业医师 数、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率4项指标好于规划目标要求或超序时目标;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3项指标达到规划目标或序时目标要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虽未达序时目标,中后期通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期末能实现目标。

二、主要任务落实情况

(一)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先进制造业优化提升。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47.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01.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和9.5%。年产值超百亿企业2家、超50亿企业3家、超亿企业361家。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5%,较“十二五”期末提高4.4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专精特新产品2个、首台套产品5个。太仓汽车产业(关键核心零部件)基地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口水娃”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入选长三角县域商业十强县(市)。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5%,较“十二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35.3%。全市列统物流企业15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82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长42.1%。港区入选省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高新区总部企业集聚区入选苏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天镜湖电竞小镇、沙溪生物制药小镇入围苏州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双凤镇获评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镇。大学科技园获评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健雄学院获评省级电商人才培训基地。慕贝尔汽车被认定为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认定4家市级总部企业。大宝赢、龙达入选苏州市供应链体系建设项目名单。斯凯奇、似鸟等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恒大文旅城开工建设,复星文旅项目成功落户。

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打造。“十三五”以来,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2.6万亩、向村集体流转土地1万余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94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新增高效节水灌溉1.1万亩,全面完成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创新粮食购销模式,建立现代粮食仓储物流格局。新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家。建成苏州市三星级康居乡村56个、康居特色村1个,新增苏州市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6个。市现代农业园获评首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省主题创意农园。电站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孟河村入选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农业电子商务全面提速,位列2016年全国农产品电商50强县前十。

(二)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

港口经济跨越发展。“十三五”以来,太仓港新增各类泊位9个,新辟国际国内航线19条。2017年实现货物吞吐量2.49亿吨、集装箱运量451.2万标箱,分别较“十二五”期末增长22.1%和21.7%,跃居全球百强集装箱港口第35位。太仓港成为省内唯一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对外开放口岸。润禾码头开港运行,集装箱四期加紧实施。千亿制造、千亿物贸等先导产业集聚区加快打造,综保区二期、生物港二期、欧美工业园等平台载体扎实推进,港城功能不断完善。

融入上海步伐加快。“十三五”以来,引进上海项目722个,新增注册资本近100亿元。成功签订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框架协议,设立嘉昆太科创产业园,与嘉定、宝山实现生态环境共管共治。沪通铁路太仓站、太仓南站开工建设,岳鹿公路与城北路加快对接,11条与上海对接的断头路写入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积极争取对接上海嘉闵线,太仓航站楼完成扩建。沙溪至嘉定北站、璜泾至美兰湖站、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直达电站村旅游专线先后开通。与上海九院集团、上海儿童医院组建跨区域医联体,沙溪医院挂牌上海十院分院。

对德合作巩固深化。高新区获评中德(太仓)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引进德国弗劳恩霍夫硅酸盐研究所太仓中心等项目,德资企业增至300多家。德国中心开业。中德制造业科创联盟产业园竣工投运。中德双元制本科培养项目开班。2018中德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大会、德国太仓日等活动成功举办。“中德故事—从太仓出发”主题摄影展、中德马拉松友谊赛等文化交流深入开展。与德国于利希市缔结友好交流城市。

对外开放深入拓展。“十三五”以来,新增引进内资注册资本503.17亿元,注册外资15.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41亿美元。201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9.68亿美元,其中出口60.85亿美元;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8.97亿美元、离岸执行额3.16亿美元。中美冠科、昭衍新药跻身中国服务外包成长型企业百强。“十三五”以来,太仓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7个国家直接投资2.68亿美元。

(三)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创新创业成效显著。2017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4%,较“十二五”期末提高了0.19个百分点;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9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5.7%,较“十二五”期末提高10.5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175件,较“十二五”期末增长68.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4.36件,较“十二五”期末提高17.8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市。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太仓工作站、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太仓分中心揭牌成立。高新区入选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获批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获评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大科园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机电装备科技产业园获评省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同创空间、倾爱电竞获评省级众创空间。5家企业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创新支撑体系有力构建。“1+X”政策体系制定出台,科技创新“五百工程”全面启动。“人才新政20条”正式实施。截止目前,全市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人、省“双创”人才63人、姑苏领军人才78人、高技能人才4.06万人。“双创”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拥有校企联盟125个、产学研联合体292个,建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0家、省级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93家。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同济大学、中 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等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西工大、西交利物浦大学成功落户,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2018级工程博士正式开班。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调整失业保险费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蝉联全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高新区、科教新城实现“区城合一”,沙溪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浏河镇纳入全省新一轮试点。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不见面审批”模式加快构建,“3550”改革目标基本实现,“线下一窗、线上集成”不动产业务新模式全省首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探索。“双随机、一公开”网络监管平台建成运行。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2.38万户、新增注册资金22.68亿元;新增私营企业1.27万户,新增注册资金646.51亿元。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动,整合设立5大国资集团。

(四)田园城市建设深入推进

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较大修改,片区、管理区规划编制稳步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全面完成。慢行交通系统、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被撤并镇(管理区)整治提升三年计划稳步推进。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全国示范点工作有序开展。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三优三保”行动和土地整治深入实施,荣获省土地执法模范 市。港区七浦塘生态修复工程二期获评省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十三五”以来,疏浚整治农村中小河流282公里,新增生态河道15公里,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35座。

绿色智慧城市加快建设。通过中国人居环境奖复查、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考核、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城市验收。“263”专项行动、“散乱污”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河长制”全面落实,三级河长网络基本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收官,主城区水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启动。“十三五”以来,新增林地绿地3748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沙溪获评国家园林城镇,双凤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璜泾获评省级水美乡镇。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等智慧城市建设全省领先,荣获2018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先行奖。

基础设施承载力有效增强。沪通铁路太仓段加紧施工,G346太仓段路面养护改善等工程顺利完工,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沙溪、双凤、浏家港客运站建成投用。“十三五”以来,新增和调整公交线路57条,新增城区停车泊位3838个。公共自行车城乡一体化工程新建站点27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4000辆。环卫保洁机械化率达91%。第二水厂取水改移工程全面完成。220千伏璜泾变、110千伏高桥变等电力工程投运。生活垃圾无害化应急填埋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及16个村级生活垃圾分类就地处置项目竣工。中心公园、滨河公园东延、西庐园整治提升等生态绿化工程加快实施。老城区、西城区防洪包围圈建设全面完成,主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

(五)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

高质量就业成效显现。201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1.86%。“十三五”以来,完成各类培训2万余人次,新增就业2.94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6%。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突出扶持特殊群体就业,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加强人才引进和技能工人培养,每年投入就业创业资金超8000万元。

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出台富民增收相关政策,2017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8458元和30026元,较“十二五”期末增长16.6%和17.1%。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77.8%。启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实施基层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四星级高中实现全覆盖,推进和完成一批中小学校改扩建工程。健康“531”系列行动深入实施。市一院和中医院成功晋升三级医院。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建设,浏河新医院启用。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出台《养老服务工作标准》。成功承办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等重大赛事。实现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榜首。获评全国农村幸福社区示范单位。

民生保障机制日趋完善。截止目前,养老保险覆盖53万人,医疗保险覆盖62.5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住院费用平均保障水平分别达90%和75%。医疗救助向基层、老人、特殊疾病、特殊人群倾斜。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困难群体“一户一档一策”机制。“十三五”以来,全市保障性 安居工程新开工11128套、建成8092套。

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发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惠民活动有效开展。2017年末,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83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22.28万册,开放各类档案2.75万卷。“十三五”以来,完成113个村(社区)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旅游文化节暨江海河三鲜美食节荣获苏州优秀旅游节庆三等奖。电站村生态园获评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六)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法治太仓建设全面加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有效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全面推行。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规范有序,“建立涉诉行政执法跟踪查纠机制”获省政府法制创新奖。政务公开全面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太仓模式”全省推广。璜泾镇永乐村获评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测法治建设满意度99.5%。

“政社互动”“三社联动”深入推进。“政社互动”签约和双向评估流程进一步优化,“政社互动议事间”实现村(居)全覆盖。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率均达100%。“邻里家园”社区服务社会化项目有效运作。开发“e太仓”微信公众平台,推进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政社互动”实践项目名列“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之首。沙溪镇中荷村获评全国文明村。信用体系加快建设,在“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综合信用指数评分名列全国前10。社会公共秩序和谐稳定。社会综合治理推行“六个一”联动机制,全面开展“331”专项行动。实施平安太仓“护堤工程”。推进“雪亮工程”和“技防城”建设。刑事案件和“八类案件”破案率始终位列苏州大市前列,违法犯罪警情连续12年保持下降。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断充实,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及指挥监控中心建设顺利推进。重大隐患政府三级挂牌督办项目全部完成。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整治、安全生产大检查、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等全面开展,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省测社会治安安全感98.5%,位居全省前列。

三、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通过评估分析,应该看到,对标十九大新部署,对照“六个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我市在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路径和举措还有待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力度还需持续加大,一些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破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土地利用效率偏低,耕地保护、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社会事业建设任务较重,在改善民生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十三五”以来,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工业投入占比下降,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不足占比偏低,涉及高附加值产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投资比重不高,缺少新的具有支撑作用的特大型项目。由于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长,实体经济运行困难较多。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发达国家贸易环境恶化,外贸出口需要寻求新的支撑。二是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尽管近两年R&D经费支出持续上升,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但科技资源与经济结合度还有待提高,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海外人才和团队供给不足。科技投入力度有待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提升,创新政策的有效性、精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亟待破解。近两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幅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超过了“十三五”规划目标序时进度,但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还不够强,居民收入结构不尽合理,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有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优质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资源配置尚需均衡。四是统筹协调发展任重道远。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严峻、任务繁重。环境容量较小,排污总量仍然较大,环境风险点仍然较多。土地利用效率偏低。民生改善还存在不少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领域公共服务供给规模不足,资源配置尚需优化。受老龄化、保障待遇刚性上调等多重因素影响,社保、医保基金压力加大。

四、下阶段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转型升级,提升经济质效

聚焦主导产业,实现“1115”产业发展目标。围绕“1115”产业发展目标,重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贸总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产业融合,着力发展通用和专用装备、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装备、精密机械等高端装备大类,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高端装备产业产值超1000亿。新材料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特种纤维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集聚化,到2020年实现产值超1000亿。加快港口物贸转型和总部资源集聚,全力打造临江现代物贸基地,培育后备总部企业,到2020年,实现物贸经济、总部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均超1000亿。面向健康生活重大需求,重点发展医药研发试验、医疗器械、酶制剂、新型药物、检测试剂,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水平,为打造500亿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聚焦“1123”,大力发展民营实体经济。实施扶优扶强重点民营企业“1123”行动计划,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现代金融助力和项目支撑,推动更多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着眼全球引育产业发展人才,全面提高人力资本数量质量,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持续释放人才红利。吸引优质军民融合项目落户。到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总量、创新能力和经济贡献度迈上新台阶,引进培育100家以上优势民营科技企业,扶优扶强100家现有骨干民营企业,形成20家以上的民营IPO上市后备企业,培育30多家民营“科技小巨人”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聚焦业态创新,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数字创意、平台经济、楼宇经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大 数据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加速推进太仓港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电竞龙头企业,打造“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重功能的天镜湖电竞特色小镇。加快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休闲、文化体育、教育培训、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丰富沙溪古镇、浏河古镇等项目的文化内涵,加快推进太仓长江口恒大文旅城、复星冰雪世界等项目建设,打造长三角知名综合旅游度假目的地。

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优化“一核、一轴、三园、三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发挥农业科技引领作用,研发产业主体技术模式,加快建设智能农业,实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工程。优化合作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开辟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培育“电商示范村”。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园一品”。做强做细一批高品质农业旅游线路和特色休闲农业景点,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0年,“四个十万亩”保有量稳定在48.6万亩左右,获苏州市级及以上认定的农业园区达8个。

(二)突出创新引领,加快动能转换

搭建创新载体平台。一是深入实施大院大所战略。提升现有“一院三所”的建设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西工大太仓校区和长三角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和创业家学院。进一步强化 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吸引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来我市落户,设立联合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成果转化,孵化高科技企业。引导企业与大院大所共建研发机构、柔性引进人才。二是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推动我市各板块围绕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高起点新建创新载体和产业化基地。支持大科园、创业园、软件园等现有载体提升管理水平,引入社会资本,根据各自发展情况向专业化、国际化方向转型。三是高水平建设高新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众创集聚区,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国家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

集聚创新企业群体。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我市高企培育库,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招商力度,重点引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二是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持续产出创新成果。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落户我市。三是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战略联盟。加大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接联系,探索引进由项目团队、龙头企业、知名高校院所共同参与的产业研究院。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推动开放协同创新。一是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发挥我市 沿江临沪、对德合作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国际产学研活动,巩固提升与以色列、芬兰、俄罗斯等国,开拓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开展“创赢太仓”全球创业大赛,实施海智计划。二是积极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及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机遇,借力中科院育成中心、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平台机构,做好科技项目的引入工作。探索实施科技服务业“沪太通”,积极联办科技项目对接会、科技论坛、项目路演等,促进沪太资源双向流动,加快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三是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拓展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对接活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分行业、分领域组织专题对接活动,重点推进各区镇与名院名校的合作对接。

强化领军人才支撑。一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不断优化各类引智平台,鼓励社会各界举办科技人才对接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参与和承接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产业研讨会,增强引才的针对性,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二是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开展创业培训,举办创业活动,提供创业辅导服务。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优势人才项目实现“加速跑”。排摸人才企业共性技术需求,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各区镇全覆盖。三是打造“双创”升级版。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为外国人才拓宽绿色通道。办好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人才宣传服务月等活动,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大对创新创业 者的表彰奖励力度。四是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推动投贷联动股权投资,尝试将股权融资与传统信贷相结合。做优各类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金融路演活动,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对优质科创企业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三)突出改革开放,做优三篇文章

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深入推进与上海干线铁路、轨道交通、市域铁路、城市道路的全面接轨,打造对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张江、金桥、漕河泾、紫竹等科创载体的合作对接,加快与宝山、嘉定相邻地区的合作发展,建立承接上海人才溢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打造临沪科创产业高地。积极推进创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逐步实现三地规划、科创、产业、交通、民生、生态“同圈”。充分发挥我市中德合作汽车核心零部件特色产业优势,加强与嘉定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和上海国际汽车城等重点区域的对接融入。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具有“飞地经济”性质的嘉太科创产业园。积极筹划三地联合举办“嘉昆太科技博览会”。

打造对德合作城市典范。高层次高质量推动对德合作,加大对德招商引智力度,继续深耕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对接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持续吸引德国高端产业资源,深化技术创新合作,鼓励中德人才跨区域创业,大力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建设中德(太仓)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建成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强化德企与本地 民企科创合作,鼓励德企技术成果在太仓转化为知识产权,构筑“企业+大学+政府”的多边合作体系。争创全国中德“双元制”职业培训典范,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太仓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深化拓展中德城市交流,深化在城市建设、企业合作、友好城市对接、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打造国内独具特色的对德合作城市典范。

深化以港强市战略。一是推进大港口建设。加强与上海港、宁波港的战略合作。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推进集装箱四期建设,构建公铁水立体型港口对外集疏运交通网络。力争建成投产码头泊位30个,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5亿吨,集装箱运量超600万标箱。拓展港口服务功能,提升口岸服务水平。二是推进大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强智能装备、功能材料、绿色能源、健康诊疗四大新兴产业,提升电力能源、轻工造纸、石油化工三大骨干产业,进一步做大物贸经济总量,高质量打造临江现代物贸基地。三是推进大港城开发。加快港区医院、港城二小、港城中专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丰富五洋滨江广场等商业形态,完善港城商业配套。完成老闸、九曲、时思、浏家港、牌楼管理区和浮桥老镇区的提档改造。

提升改革开放质效。按照“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要求,全面对标各项改革任务。部署落实党政机构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大先进制造业引资力度,提高服务业引资质量,鼓励本土企业 通过境外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加快外贸结构调整,优化走出去市场结构,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开发区转型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园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智能制造普及率。

(四)突出绿色智慧,彰显城市品质

加强规划引领。启动修编《太仓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深化“一市双城三片区”的市域空间结构,主城建成宜居之城、商务之城、高新技术产业之城,港城建成为太仓港生产、生活配套的现代化港口新城,沙溪片区建成历史文化名镇和集文化旅游与工业发展于一体的综合型城镇,浏河片区要融入上海、建成长三角旅游度假胜地、临沪地区特色引领的服务型城镇、融合江海文化和滨江风貌的美丽特色城镇,璜泾片区建成先进制造业及城镇功能配套完善的田园镇,双凤镇建成以湿地为特色,兼具福地文化特征和江南水乡风韵的集休闲旅游、生态居住、高端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田园城镇。推进娄江新城规划实施。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精准落地,合理确定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构建“一心两湖三环四园”的田园城市生态体系,确保生态红线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以上。

优化城市管理。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推进综治中心、联动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体化、规范化、实战化建设,实现智慧化城市治理。建设“雪亮工程”,搭建全市视频资源互联共享平台,开展视频图像信息在治安防控、城乡社会治理、智能交通、服务民生、生态建设与保护等领域应用。建设智慧交通,建成“高效、安全、环保、舒适、文明”的智慧交通与运输体系。加强公共安全管理,重点梳理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公共安全领域建设,构建一体化“公共安全”数据应用与服务平台,有效对接苏州“城市大脑”、“警务大脑”建设。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抓好中心镇区范围的镇容环境、基础设施,落实长效管理,凸显特色内涵。到2019年完成13个管理区的整治提升工作。积极引导乡镇争创省级、国家级园林城镇以及苏州市级、省级相关创建示范。

强化生态治理。全面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断面水质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立行立改落实中央、省环保督察整改要求,能快则快高标准推进实施行动计划项目,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更加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强化城市排水管理,推进城镇黑臭水体整治,实施主城区水质提升工程,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推进十八港等骨干河道治理。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严控燃煤消费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业废气深度治理,强化燃煤锅炉整治,严控城市扬尘污染,加大机动车污染治理,多措并举防治大气污染。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进“退二进三”污染土地监管和治理修复,积极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推进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建立第三方核查机制,有序对接国家、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努力探索独具太仓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推进耕地基本农田化、基本农田标准化。严格保护 “四个十万亩”总量空间,在保持动态平衡基础上,合理完善布局,优化农业结构,展现太仓“鱼米之乡”风貌。培育特色田园乡村,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到2020年确保完成120个重点村、特色村的三星级康居乡村和5个康居特色村的建设,鼓励一般村庄建设不少于8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

(五)突出富民惠民,增进民生福祉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公铁水空”立体式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沪通铁路、苏南沿江铁路、太仓港港口支线铁路建设,加强与上海轨交、市域铁路对接,加快沿江高速太仓段改扩建、沪宜高速金仓湖互通等高速公路建设,实施干线公路和农路提档。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加快站点建设,新辟与娄江新城、恒大等重要节点的公交线路。启动娄江新城高中建设,新建、改扩建小学7所,初中4所。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点,新建美术馆,推进沙溪、浮桥、娄东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启运娄江新城医院,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建成省级体育公园2个,步道200公里,打造“竞走之城”。以设施现代化、生活品质化为目标,完善提升菜场、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着力提 升百姓生活水平。

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社区10分钟就业、社保、医疗、文化、健身、养老等服务圈更加完善,形成更为优质均衡的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和产品更加丰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供给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实现城乡和区域一体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的新格局。鼓励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形成高品质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机制,提高高品质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便利化、精品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促进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重点推进户籍灵活就业人群、新业态就业人群等参保覆盖工作。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金标准。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股份收益分配,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鼓励劳动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速。

守护城市和百姓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持续深入开展安 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快实施成品油仓储基地、管道燃气进重点场所等工程,坚决杜绝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加强消防安全治理,提升消防装备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升食品供应标准,提升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完善重特大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机制。

附表:《太仓市“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中期评估表》 23

第五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xx年,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增加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和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围绕实现“三大目标”,扎实推进“五大任务”,突出做好稳增长、办全运、惠民生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2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1亿元,增长12.0%;固定资产投资6470亿元,增长1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2.2亿元,增长15.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40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14610元,增长12.0%;城镇登记失业率3.0%。主要指标实现了年初预期目标。

(一)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优势产业发挥支撑作用。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50亿元,增长1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均增长11.0%。

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增长较快。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7005亿元,增长15.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0.9%。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建筑、农副产品加工、化工、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6.5%、10.3%、10.8%、14.0%和13.5%。华晨宝马、新松机器人、普利司通轮胎、东软集团、同方多媒体、华晨中华、上通北盛、沈飞、沈鼓等重点企业产值分别增长51.2%、43.6%、20.8%、19.6%、17.2%、15.4%、12.3%、11.1%和10.8%。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完成1570亿元,增长13.0%。华晨宝马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款零排放纯电动sav汽车,特变沈变750千伏磁控式可控电抗器完成开发研制,沈鼓集团20兆瓦级电驱动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组等7个项目获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专项补助。XX区荣获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区。用电量、货运量稳步增长。全社会用电量288.9亿千瓦时,增长6.99%,其中工业用电量149.1亿千瓦时,增长5.61%。货运总量2.4亿吨,增长12.5%。

(二)农业生产连获丰收,县域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并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82.1亿斤。一市三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6.5%和21.0%,分别高于全市2.5个和6个百分点。新增辽中有色金属、新民灯饰2个销售收入百亿元产业集群。法库陶瓷、康平纤维新材料等重点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面积9.5万亩。高效特色农业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于洪大德农博乐园、辽中世外桃源温泉度假小镇等10个都市农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养殖业平稳发展,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0%、1.6%、2.5%和3.5%。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石佛寺中型灌区改造等工程完工。

(三)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22.2亿元,增长15.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53.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通讯器材、金银珠宝、家用电器、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0.9%、33.3%、25.5%和22.0%。沈阳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商企业零售额均实现了成倍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商品房批准入市面积2192万平方米,增长15.9%。商品房合同备案面积1751.7万平方米,增长6.2%;合同备案金额1186.5亿元,增长8.9%。

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071亿元,增长12.4%。新增浙商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辉山乳业在香港成功上市。全省唯一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正式运营。软件、物流、会展、旅游业发展较快。软件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00亿元,增长24.9%。中铁物资集团东北公司和沈阳铁道物流集团成为我市首批5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组织开展了制博会、法库国际飞行大会、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接待国内外游客7502.8万人次,增长8.0%;旅游总收入932.3亿元,增长12.8%。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70亿元,增长15.0%,其中工业投资2140亿元,增长15.0%;房地产开发投资2235亿元,增长15.0%。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效。全市开复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55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47个、竣工项目525个,完成投资4865.7亿元,增长14.2%。290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米其林轮胎新工厂正式投产,华晨宝马新工厂二期、上通北盛三期、上通北盛配套发动机、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扩产等重大工业项目试生产,总投资57.7亿元的华晨宝马发动机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核准并开工建设。华航城市综合体、华强商业金融中心、宝能环球金融中心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开工建设,香格里拉酒店、君悦酒店、奥体万达广场、亿丰不夜城等项目正式营业。

(五)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显著提升。预计城建投资完成400亿元。地铁9、10号线开工,地铁2号线北延线试运营。桃仙机场t3航站楼、沈阳北站南广场、沈阳站东广场投入使用,三环路、四环路全线通车,北海高架桥加宽工程、黄河大街北出口互通立交桥、伯官桥竣工通车。浑南新区现代有轨电车试运营。全面完成二三四环路、重点街路、全运会主功能区绿化等工程。

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获得圆满成功。沈阳赛区圆满地完成了竞赛组织、赛事服务、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17个市、区两级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建成公园、广场健身功能区106个和乡镇、街道健身场所131个。

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法库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完成植树造林43.3万亩。辽河、浑太流域水质提高。拆除10吨以下供暖锅炉48台。关停11家高污染企业。南部污水处理厂、沈北蒲河北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5%和1.5%。

(六)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两化”融合试点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国家验收。机床集团、远大集团、特变沈变等大型工业企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速。沈阳经济区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专项方案获得国家批准。大东汽车城“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方案获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简政放权工作全面启动并加快实施,向城区下放7个方面49项权限;网上审批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软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国有资本证券化步伐加快,沈阳机床完成2.2亿股定向增发。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755亿元,增长10.5%,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5.8%。XX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完成。

对外开放工作进一步加强。洽谈推进了澳大利亚嘉民现代服务产业园、意大利维龙工业地产等185个重大项目。实际利用外资58.2亿美元。工业地产招商建设取得成效,工业地产签约项目24个,开工面积421万平方米。实际到位内资1757亿元,增长17.1%。出口总额66.3亿美元,增长11.0%。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铁西产业新城、蒲河新城主要指标继续位居全省前列,永安新城、沈抚新城、浑南新城加速向样板新城迈进。沈抚同城化深入推进,在规划同城、交通同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建以及教育、旅游同城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XX区(浑南新区)与棋盘山开发区合并,为加快沈抚同城化进程提供新的机遇。

(七)财政收入保持稳步增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01亿元,增长12.0%。地方税收收入650.9亿元,增长13.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11.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81.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881.8亿元,增长15.1%。教育、科技、农业、社保、医疗、节能环保、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重点支出489.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5%。

(八)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持续加强。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40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14610元,增长12.0%。

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实名制就业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6.1万人,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5045人。扶持创业带头人3219人,带动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低于控制目标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2.4万人,增长8.3%。完成了94.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发放工作,月人均提高160.8元。为新农保35.8万人和城保5.8万人发放了养老金,比上年分别增加1.2万人和0.5万人。新农合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由290元提高到350元,增长20.7%。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市区提高18.2%,县(市)提高16.7%。城乡低保水平继续提高,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1.4%,农村低保标准提高11.0%,为17.5万名城乡低保和低保边缘户人员发放低保金4.7亿元。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3.89万套。

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新建、扩建50所普惠性幼儿园、50所学校食堂、100所学校操场,改造14所特殊教育学校,104所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对市民开放,XX区、XX区被评为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深入开展艺术惠民工程,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万场,开展公益性文艺演出800场,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开馆。新建社区日间照料站100个。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但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一是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需要加速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有待全面增强。二是企业应对竞争的能力亟待提高,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开拓步伐有待加快。三是地区间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发展潜力有待全面挖掘。对上述问题,应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4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之年,全面完成2014年各项目标任务意义重大。分析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我市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全国看,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激发,转型升级出现积极变化,内需潜力依然巨大,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从我市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较大,调结构、促转型任务十分艰巨,后全运时期项目和投资增长压力较大,但我市也面临不少有利条件,新十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推进、新一轮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都将为我市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基于国际国内环境分析和我市经济发展走势,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按照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深化改革、稳定增长、改善民生、优化环境”的工作部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下载2014 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 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XX区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提出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

    2014年凭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4年凭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2014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九五"时期,是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很不平凡的5年,是我们战胜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困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5年。5年来,我......

    关于樟树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于樟树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8年1月31日在樟树市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樟树市发......

    赤坎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精选)

    赤坎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计划草案报告 ——在赤坎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赤坎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

    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7月28日到8月10日,县人大财经委、预算委的工作人员在孙荣银副主任的带领下,分别到统计局、发改委、财......

    诸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诸城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计划草案 (摘录)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列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