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20:1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

第一篇: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

加强南湾水库水资源管理 推进水利发展方式转变

熊翊术

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题。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现代水利;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水利。在深入贯彻领会中央、省委水利工作会议和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精神中,南湾水库水利经济发展工作必须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护水环境为目标,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加快水利发展方式转变,为信阳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做为建国初期国家首批兴建的大型治淮骨干工程的信阳南湾水库,坐落在淮河支流浉河上游,距离信阳市中心6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总库容16.3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12.4万亩。工程开工于1952年,1955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和供水,并兼顾发电、养殖和旅游。随着信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南湾水库已纳入信阳市城市规划区内,水库水资源的战略地位突显,这就对水库水资源管理、水利用效益、水环境保护、水利发展方式转变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认真分析,正确认识南湾水库水资源现状和形势

近年来,南湾水库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水库一直处于低水位运行状态,水利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发展改革的决定》;7月10日,中央首次召开全国水利工作会议;8月18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在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水利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要根据水库发展情况,理清思路、认真分析、科学梳理,正确认识水库水资源现状,认清

— 1 — 形势,抓住机遇,科学配置现有水资源,以实现水资源利用率效的最大化。

1、水资源现状

南湾水库建在浉河上游,上游无大、中、小城市,乡镇企业规模不大,无工矿企业,多年来水质良好、稳定。根据多年来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南湾水库水质符合国家颁发的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类水体标准 ,对照建设部发布的《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除混合度达到二级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外,其余项目均达到一级饮用水水源标准。浉河主要支流(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有飞沙河、五道河、东双河、杜河。浉河流域的年均降水量1195.9毫米,降水量分配不均,冬、春少雨,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汛期6-9月降水量达65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5%。水库历史最高蓄水105.53米(2005年),相应库容8.46亿立方米;水库最大入库年径流量12.58亿立方米(1956年),年平均径流量4.49亿立方米。流域内水库水资源基本没有外援,完全依靠大气降水补给。水库运行五十多年来,累计蓄水260亿多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2480万亩,增产粮食55亿公斤,增加农业产值45亿元;累计向信阳市供水48亿多立方米;拦蓄超过信阳市区安全泄量的洪水56次,产生防洪效益151万元;累计产生社会效益265亿元。

2、水资源形势

近些年,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以占世界6%的可更新水资源和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其中水利工程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南湾水库做为国家大

— 2 — 一型水利工程,近些年来,在充分发挥和保障防洪、灌溉、供水、养殖、旅游、发电等综合功能运行的同时,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水利经济发展的桎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水资源形势严峻。南湾水库是一座丘陵型水库,水库来水量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近几年,水库集雨区降水偏少,来水量偏低,水库一直处在低水位运行,水资源蓄量不足。

二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亟待提升。2010年1月1日《河南省信阳南湾水库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执行一年多来,水库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是,南湾水库水质主要污染源:紧临库区的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农药残留和森林植被破坏产生的污染、农用船只排放的有害物质污染等问题,依然没有有效方法进行治理。

三是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受制于自然气候。在水库整体功能运行中,水库渔业养殖需新水体带来丰富的饵料利于鱼体生长、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及水电开发需大量水源保证其正常运行、水利旅游项目正常开展需自然水体为依托。但,近年受自然气候因素影响,水库降水量少,蓄水量低,水库综合功能得不到有效利用,水库水电、养殖、供水、灌溉等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四是水资源利用与国家政策衔接亟需加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中央和省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给水利事业带来了良好机遇和发展的春天。南湾水库要进一步利用政策优势,加强水利建设增资跑项力度,争取国家对南湾水库水利工作的支持,加快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单位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增后劲、添活力。

五是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南湾水库是信阳

— 3 — 市唯一集中式供水水源地,随着信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水资源的供需将持续增加,新形势下要实现人水和谐共处、相融共生,对南湾水库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理清思路,全力加强南湾水库水资源管理和利用

按照“资源水利”的治水新思路,从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逐步从注重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工程建设,转向更加重视水资源的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讲,就是要进一步明确目标,更新观念,提升能力,突出重点,切实做好水资源管理和利用。

1、明确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目标

围绕提高防汛抗旱整体能力,从思想上提高对水的认识,提高对利的认识,提高对水利的认识,提高水资源的管理、利用、开发、保护功能和使用效率、效益,从而实现南湾水库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信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目前,水库除险加固重点项目建设之一的泄洪洞工程还在进行中,项目建成将全面提高水库防汛能力;南湾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及末级渠系建设的建成运行,使本地区农业供水和抗旱功能显著提高。到“十二五”末期,南湾水库防汛抗旱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2、彰显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理念

一是彰显资源水利理念。充分挖掘南湾水库资源水利潜力,对水资源进行良性循环开发。南湾水库二级电站项目已于2011年7月建成,投入运行后,将进一步提高水库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资源水利建设提供范例。

二是彰显生态水利理念。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人类

— 4 — 对水侵害。这就要求我们扎实做好南湾水库的水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条例》的出台,使南湾水库水源保护实现了有法可依,从源头上防止了人类对水的侵害,以利于保护好南湾一湖碧水,恩泽信阳人民。

三是彰显民生水利理念。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把坚持民生优先作为水利建设的基本原则。中央和省水利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对南湾水库来说,小而言,民生水利建设就是使水库水利经济发展的成果让广大职工群众共享;大而言,就是在防灾减灾中突出民生、在水利建设中突出民生、在水利管理中突出民生、在水利改革中突出民生,让民生水利建设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

四是彰显和谐水利理念。从人定胜天、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实现人与水和谐共处、相融共生的良性循环。南湾水库在近些年的水利发展工作中,提出打造全国一流水库的战略目标,大力开展和谐水利建设,使和谐水利深入广大职工群众心中。

3、提升水资源管理和利用能力

一是提升防洪抗灾能力。南湾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已进入后期,项目建设完成后,水库工程面貌焕然一新、防汛抗旱能力全面加强,对信阳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及防洪抗灾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实现水库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及优化配置,有力地保障信阳市日益加快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有效需求。

三是提升水环境保护能力。按照人水和谐的治水方向,通过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体系,促进信阳经济社会和南湾水库水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

— 5 — 四是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加强对南湾水库水资源保护,在贯彻《条例》的基础上,要加紧制定地方性法规,加强南湾水库水资源综合规划,搞好水库上游三条100公里以上河流流域内的水资源保护,并协调好这些区域内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促进整个库区人与自然及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做到既能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要,又能保障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4、突出水资源管理和利用重点

一是突出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大水库除险加固、配套与节水改造、末级渠系、南湾二级水电站、燕尾岛水产良种基地、电站技改、南湾水上游乐园更新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力度,提高水库水利经济发展能力。

二是突出经营管理建设。积极依靠资源优势,实施靠城乡供水支撑,靠水产养殖提升,靠发展水电挖潜,靠水工建筑拓展,靠水业项目突破“五靠”战略,大力发展水利经营。扩大水业市场,拉长供水产业链条;挖潜渔业资源,提升水产效益;挖掘水能资源,拓展水电业务;积极开拓市场,壮大水利建筑;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水利旅游;全面创新突破,开展多元经营,不断提升水利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突出员工队伍建设。以南湖大讲堂为阵地,举办好各种培训班,加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水利工程管理、经营管理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职工群众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创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对那些德才兼备、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要积极促使他们及时得到提拔重用,把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党员干部的要求落到实处,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氛围,为打造全国一流水库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四是突出精神文明建设。以打造全国一流水库为目标,着力构建以

— 6 — “创新、争先、奉献”南湾水库精神为核心的、具有南湾水库特色的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体系,扎实开展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促进水库文化长足发展,营造“单位有生气,产业有名气,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的良好氛围。

五是突出内部管理建设。加强南湾水库内部管理是促进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打造全国一流水库就需要一流的内部管理。近年来,南湾水库在党的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安全建设等方面狠抓内部管理,实现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推进管理规范化,优化了水库的发展环境。

三、高度重视,倾力加强南湾水库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是水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与增效并重、防洪与兴利并举”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南湾水库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协调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南湾水库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1、树立生态南湾理念

南湾水库库区及集雨区内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生态环境优良。在此基础,我们要科学树立生态南湾理念,引入先进的水资源和水污染管理技术与理念,创新生态建设模式。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库区周边群众保护南湾水库生态环境意识。采取分发宣传单、制作宣传展板、树宣传标语牌等方式,高密度、大力度的进行宣传教育,每年开展“美化新南湾,保护母亲湖”活动,使保护南湾水库生态环境意识根植于群众的心中。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南湾水库境内现有污染源的治理。对库

— 7 — 区内排放有害气体的船只、环水库周边的“地锅饭”餐馆、库区游泳等产生水源污染的行业和行为进行经常性管理查处。加大对库区周边乡镇和农村的综合整治,科学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从事绿色农业生产,在茶叶、水稻、小麦等种植过程中适量施肥少用农药,并严格限制或禁止对水库污染影响较大的养殖业发展。

三是着眼于长远,认真做好南湾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由政府主导,加强对库区周边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加大水资源生态治理投资力度,科学规划,加强污水排放管网建设,把沿库乡镇产生的生活、生产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从源头治理污染源。

四是健全规章制度,加快制定保护南湾水库水质的地方性规章制度。根据库区经济发展现状,针对区域内的农业、生产、生活制污排污实际,在贯彻执行好《条例》的同时,信阳市水利、环保、农业、法制等相关单位应责成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尽快出台南湾湖水资源保护的地方性规章制度,使南湾湖水资源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南湾湖水资源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实现库区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2、强化水生态监测建设

一是创建和完善水库水生态监测系统。作为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南湾水库在水生态监测监管上技术落后,只有一个很简单水质化验室,与和谐水利、生态水利、安全水利等建设很不协调,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强水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对库区内涉及的生态、环保问题及时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开展水生态科学化研究。对库区内及水库上游的水文水质、人群健康、生态植被、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河道淤积等进行科学研究,— 8 — 与水利、地质、农业、林业、环保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校等开展合作交流,大力开展环境科技项目研究和环境设施建设,引入先进实用的环保新技术,提升水库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力。

3、坚持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

一是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库区开展绿色环保经济建设,反对滥开发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切实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如水库水产养殖业实施“以水养鱼,以渔养水”绿色发展模式,既解决了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又实现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这种绿色环保水利经济发展模式值得推广。在水利旅游规划开发上,也要引入绿色环保经济发展理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坚决杜绝对库区水生态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上马建设,不能走污染后再治理的路。

二是防洪与兴利并举。强化措施,优化调度,确保水库安全度汛。通过准确预测、预报,科学调度洪水,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有力地保障信阳市中心城区人民群众及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有效减轻淮河下游防洪压力,真正发挥水利工程防汛抗洪作用。

三是确立“三条红线”。即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南湾水库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南湾水库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库排污量。真正确保南湾这一湖碧水永世润泽信阳大地。

四、多措并举,给力推进南湾水库水利发展方式转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和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都指出,加

— 9 — 快推进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工作的主轴,作为国家大型水利工程的南湾水库,在水利发展方式转变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创新理念和思路推进水利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创新管理理念,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两条途径。供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供给侧的管理,提高供水能力,满足水资源需求;需水管理,是通过对水资源需求侧的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近几年,南湾水库一直处于低水位运行,2011年汛期将过,水库总蓄水量不足3亿立方米,水资源存在季节性短缺、水质性短缺现象,水资源来源单一,靠天降雨,开发潜力受限,不能总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责成相关单位和部门,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实施用水总量控制,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创新规划思路,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根据南湾水库水资源承载能力和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在保护好南湾水库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科学安排水电开发,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确保水资源的科学、永续利用。

三是创新保护举措,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水资源污染后被迫治理、生态系统破坏后被动修复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南湾水库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水利发展道路。要切实采取有效的保护举措,进一步健全预防水污染和防止水生态破坏的监管制度,加强预警和防控,防患于未然。

2、以创新开发和用水模式实现水利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创新开发模式,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在南湾水库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优化配置,慎重决策,科学确定开发目标和开发规模,优化功能布局,充分发挥南湾水库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是创新用水模式,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倡导文明用水方式,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合理开源的用水模式,增强全社会用水、节水自律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转变用水方式,促进信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创新管理手段,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把南湾水库水资源管理目标与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合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统一体系中。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和方式,统筹处理好南湾水库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广泛吸纳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南湾水库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效能。

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第二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各项任务。市委书记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情况和明年重点工作安排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出席会议。

刘淇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要求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要突出主题、主线,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宝贵经验和基本要求,结合首都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2011年北京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建设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宜居健康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出色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5%和4%,力争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重达到75%,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权威观点]

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发展速度,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上来。要妥善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关系,妥善处理好首都性质功能定位、人口资源环境与推动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市与区县的关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一是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首都发展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利用现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和中央给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继续走出一条物质消耗最少、增长效益最高、环境不断改善的发展道路,起到首善之区的作用。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

二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理念和模式上统一思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就是要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三个北京”是奥运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实践转化,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首都规划建设发展的基本指向,反映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同,是在发展中崇尚以人为本、重视科学技术、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今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抓手和重要载体。

三是要找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着力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着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能力。要着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努力抓好中央赋予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实。

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曾高达91%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但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贸易顺差过大、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又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而外贸顺差过大,引发诸多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从而切实扩大消费、改善民生。

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持续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和提高其贡献率,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比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产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就能够不断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

第三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河南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更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各项任务和举措密切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必须多管齐下,统筹兼顾,综合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作,深化体制改革,既要保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结构改善,确确实实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重心,实施配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组合,发挥宏观调控促进加快转变的功能。需要采取的重点措施主要有: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和鼓励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的宗旨,从规划、政策、法律、规章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不断增强全党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确确实实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才能有效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河南实际看,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技术创新要建立在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基础上,必须在河南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等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河南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着力建设我国农产品重要产区,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铝加工、汽车、矿产、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调整优化需求结构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尤其要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河南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消除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束缚,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客运专线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重点以郑东新区、汴西新区、洛阳新区建设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率先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同时,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落后山区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走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河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举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不是单纯做好某些方面的工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理念、行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第四篇: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4月12日来源: 河南

日报

卢展工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转变”和“加快”这两个关键词。关于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卢展工指出,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在立场上到位、观念上到位、方法上到位。二是切实转变发展途径。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入手,着力解决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结构性矛盾。三是切实转变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着力创造机制、创造氛围、创造环境、创造条件,更好地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四是切实转变发展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具体利益,始终把人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标准,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来体现对人民负责。关于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卢展工强调,要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八个加快”的任务和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个大力”的要求,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观念能不能转变、思路能不能拓展、头脑是不是清醒至关重要,说到底还是认识问题、信心问题。一方面,要多做理性思考。坚持多学习一些知识、多研究一些问题、多思考一些工作,不断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切实增强信心。

信心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障。既要从各种有利条件和良好发展势头中增强信心,更要从看到困难、问题、不足、差距中寻找信心,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改进不足、缩小差距中坚定信心。二是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核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好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要着眼于我省的基本省情,着眼于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现实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把保持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

三是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一方面,要持续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好成效,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累的好经验好举措,持续这些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好成绩;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始终持续加快转变的力度和韧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要把握优势,认真研究、充分发挥河南在区位、文化、人口、粮食等方面的优势;要准确定位,明确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特别是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影响、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弄清概念,科学界定中原、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的内涵,引导各级各地在中原崛起中找准位置、作出贡献;要持续思路,坚持重基础、重集思广益、重科学决策,始终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两大跨越”等重大战略方针来研究,以思路的持续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

四是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创新。要靠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总开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全盘皆活、全盘皆通。要

把解放思想的意识和观念体现到领导实践和一切工作中去,通过解放思想把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广泛调动起来、充分激发出来。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更多地从自身工作、从体制机制方面找原因、寻对策,努力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要靠科技创新。深入研究如何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科技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善于“借梯登高”、“借鸡下蛋”、“借脑生财”。要靠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领导干部要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肩负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导责任。

五是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只有坚持统筹协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广泛的共识,才能凝聚起方方面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智慧和力量。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切实把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融入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要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保障和评价发展成果的标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统筹“三化”进程。认真研究如何统筹协调“三化”进程,使之更符合河南实际,把农业农村、工业产业与城镇建设更好衔接起来。要统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引领、集聚功能和作用,又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以城镇化为切入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大空间。要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作为

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途径,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六是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立足于学,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学习各方面知识,学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立足于实,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实务实。要立足于做,想好了再说,说了就要做,做好做到位。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切实抓好基层、打牢基础,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形成合力。要立足于效,强化效益、效率、效果、效能等概念,在效上见“转”、在效上见“调”,在效上见“快”、在效上见“好”。

第五篇: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环境生态需要转变。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影响是空前剧烈的,虽然,我们已经顺利的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正式步入了后经济危机时代,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对我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危”中有“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如何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优化来应对危机的冲击,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及时总结经济发展情况,把握自身发展现状,通过壮大产业集群、拉伸产业链条、抓好项目建设,整合要素,优化布局,努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初中期,我国靠低级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是现在依靠制造业单一生产型、依赖高投入和出口的低级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造成我国经济内外失衡。我们要把这次经济危机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一次机遇,引导三次产业本着着眼现实、着眼未来、着眼世界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目前,经济正处在追求总量和速度的数量型增长方式向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协调的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时期。我们应从经济运行质量、经济运行环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结构变化、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 1

五方面综合考虑经济增长方式运行现状。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加快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通过推进决策科学化,简化行政审批制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加强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业对于经济有着风向标的作用,以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发展是推进“改革发展”方略的重要举措。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环境生态需要转变。要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服务平台建设。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按照立足科学发展、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提供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政府发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因而需要加快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合理规划,拓展发展空间,继续加大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完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技术交易、人才培训、劳动力供给、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方面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

2、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按照集中式布局、集约化生产、集群化发展的要求,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构筑以“两型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以加速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为纽带,大力支持高新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和创意产业园做大做强,发展各县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突出骨干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一、三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农业设施建设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通过扩大农业设施规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出更多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提高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和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继续加强传统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文化、卫生和旅游产业,大力促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子商务、金融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引进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株洲,积极利用好国家、省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现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共

同发展。

3、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全市经济向创新型发展模式转变。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与珠三角先进市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继续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而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在经济发展中,我们要逐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培育高层次的人才群体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保障,开展高层次的人才交流,形成人才培养、交流的良好环境。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向资源高效利用型发展模式转变。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完全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这样不但节约能源、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还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状况。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加强对耗能大户的监控,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依法治理整顿,实现从源头管理。同时,要鼓励支持企业发展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废物利用量大的项目,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下载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汇报

    鸡西市国土资源局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汇报 按照《鸡西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文件要求,为进一步严格执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和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制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论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2011级硕士内科班 张娜 学号:21118096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

    csq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基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同时对金融知识、现代服务业基础、沙河玻璃行业现状以及发展战略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心得体会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5-26 8:11:00陕西日报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全球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县所辖河段在丹河口以下,上自陈庄、下至武阁寨,桩号23+875-44+800,长度为20.925公里,平均比降为0.51‰,河道宽度为625-1350米(留村和......

    甘肃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甘肃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应对全省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实施水安全战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