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威海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工程资助计划管理办法-威海科技局
威海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工程资助计划
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政府引导,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根据《中共威海市委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威发[2015]3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工程资助计划(以下简称 “示范工程计划”),旨在通过对产学研合作创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突破一批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培植一批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点,为加快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条 “示范工程计划”是推进我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我市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条 “示范工程计划”坚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程序规范、择优支持、专款专用的指导原则。
第五条 “示范工程计划”专项资金来源于市级财政拨款,结合年度资金规模确定资助范围和重点。项目资金实行专项资助、独立核算。
“示范工程计划”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共同组织实施。市科技局主要负责编制年度工作计划,组织项目申报、评审、验收等工作,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会同市财政局
(一)设立威海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工程资助计划专项资金,作为项目实施的资助经费,资助额度原则上控制在50万元以内,资助形式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
(二)鼓励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区市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
(三)绩效突出的项目优先推荐申报省、国家相关计划。
第五章 项目实施与管理
第十条
“示范工程计划”项目由市科技局、财政局共同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监督检查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第十一条 各区市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应做好对项目实施的动态管理,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第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须在每年12月10日前就项目实施情况、经费落实和使用情况等形成项目实施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送市科技局、财政局。
第十三条 项目实施期满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向所在区市科技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填写《威海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工程资助计划项目验收申请表》,并撰写项目实施工作总结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经费使用自查报告以及其他证明材料等验收材料,经各区市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科技局。同时应提交科技报告,实现科研成果共享共用。
对提前完成项目合同书规定的各项指标的,经各区市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项目承担单位可申请提前验收。
第十四条 对确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提出书面延期验收申请,由各区市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科技局批复。延期时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
第十五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市场和技术等原因的影响需进行合同指标调整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提出书面申请,经各区市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科技局批复,按批准的调整后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间进行验收。
第十六条 市科技局对提出验收申请的项目进行审核,达到验收条件的,市科技局组织技术、财务、管理三方面的专家召开项目验收会议,对项目验收材料进行评审,并根据需要进行现场考察,依据项目任务书约定的内容重点围绕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经费落实与使用情况等形成项目验收意见。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绩效情况将作为确定该区市以后项目申报名额分配和该承担单位申报资格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局、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6年 月 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威海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工程资助计划管理办法》(威科字„2012‟29号)同时废止。本办法施行前立项批准实施的项目,按原项目任务书要求进行验收。
第二篇: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关于开展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致力于产学研合作的产业界、教育界、科技界、金融界及政府部门各界人士和单位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为贯彻中央有关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指示精神,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促进会自2008年10月起,先后启动了三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试点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基地”),共计批准31家基地、10家试点单位,对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反响。
根据《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认定与指导办法》,现拟启动2011年“示范基地”申报工作。2011年“示范基地”的重点对象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并具有较好基础、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区域、园区和企业。申报方式是由区域(园区、企业)提出申请,填写《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申报书》(请下载相关附件),经相关上级管理单位推荐后,将申报书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促进会将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示范基地单位进行审核,审核结果经网上公示无异议后,将在今年第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上予以公布、授牌,并在相关媒体上发布。请各申报单位于7月15日之前将申报材料的电子版发至
邮箱;同时将相关纸质材料一式五份,加盖公章后寄至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联系人:肖桂华手机:***
电话:010-68988078 68987192传真:010-6898691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北三街6号轻苑大厦10层 邮编:100048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二O一一年四月七日
第三篇: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定稿)
政策名称
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
一、政策依据
《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经信法(2013)353号〕
二、支持方式/支持标准
对于纳入产学研合作计划的项目,由专项资金对项目单位给予支持,支持标准一般不高于该项目研发总投入的50%,金额最高不超过800万元。其中,产业政策研究项目可由专项资金全额资助。
重点支持以下两个专题:
(一)成果产业化联合攻关专题
本专题重点支持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智慧医疗、3D打印、工业无线通讯等符合本市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以及重点支持由企业牵头、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的项目。项目申报单位须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在合作模式上要有特点、有创新。
本专题专项资金支持比例原则上不超过项目研发投入的20%。
(二)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专题
本专题重点支持专业化配套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研发项目,以及行业细分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项目。项目申报单位在合作模式上要有特点、有创新。
本专题专项资金支持比例不超过项目研发投入的20%,最高不超过60万元。
三、申请条件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牵头申报单位必须是在本市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信用良好;(三)
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资金筹措和项目实施能力,项目方案合理可行;
(四)所申报项目为在建或待建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自2014年1月1日起);
(五)项目申报单位中至少须有一家高校或科研院所;
(六)必须有较强的研究团队和较好的前期研发基础,并承诺投入必要的资金及落实实力相当的研发团队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软件著作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
四、申请流程/申请途径
(一)项目申报采取网上与书面同时申报。网上申报需登录“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库申报系统”(http://project.shanghai.gov.cn)或“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与服务平台”(http://zxzj.sheitc.gov.cn),在线填报并递交相关电子文本(包括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资料)。书面申报需提供与网上申报相一致的纸质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资料各2份,附件资料见五。
(二)已申报其他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照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三))项目单位需将申报材料报经主管部门(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各集团公司等)初审并出具意见。
(四)项目单位提交的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打印,以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金属钉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材料。
(五)网上申报时间留意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所发通知。
(六)书面申报材料需现场提交,不接受快递、邮寄等方式。
(七)主管部门和联系方式:
主管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技术进步处
材料送达地址: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威海路511号15楼1505室)
联系人:倪晓杰、孙跃 联系电话:61717672、23112763
市经济信息化委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和服务平台技术支持电话:60801111-2。
五、提交材料
(一)项目申请报告
(二)附件资料:
1.证明项目研发的技术方案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相关文献检索报告;
2.证明项目在企业内部或集团公司、控股(集团)公司或区县主管部门已立项的相关文件的复印件;
3.项目已具备知识产权基础的,需提供专利授权、受理、引进等的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4.上一企业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含附注)等企业经营状况证明材料;
5.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
6.项目涉及行业准入管理的,须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相关许可文件;
7.各申报单位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以及资金投入计划,附合作协议或合同。
第四篇: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申报简介(高企云)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申报简介
政策依据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认定与指导办法》;
(三)《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文件2016 年申报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
企业通知》(产学研函字[2016]第12 号);
政策背景和导向
经评审认定的示范企业为提升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头作用,深受政产学研各界好评。进一步推动示范企业评审认定工作,及时总结产学研合作的好经验、好案例。
政策导向: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申报条件
1、企业拥有良好的经营管理机制和经济效益,领导班子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意识,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2、企业已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并建有以企业为主体的省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
3、企业已与三家以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取联合攻关、共建技术中心、共办经济实体或共建人才培训基地等方式实行产学研联合,并取得显著成效,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4、企业承担有省部级以上的计划项目并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创新成果,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拥有以企业为主体的专利技术;
5、企业每年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投入不低于500 万元,三年内实施产学研联合项目达到10 项以上,并已有产学研合作成功案例。
申请材料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申报书》(含国家专利情况、研究开发经费及占比、上年财务状况、产学研项目实施情况及相关成果介绍等)。
申报时间
每年一次,2016 年截止时间为8 月30 日。
电子材料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纸质材料:一式两份,加盖公章后寄送至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申报认定流程
1、递交申请:申请单位填写《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申报书》,提交至地方主管部门。
2、地方审核:地方主管部门对企业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盖章。
3、考察评审: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组织政产学研金有关专家考察、评审,网上公示无异议后,于2016 年第十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予以授牌,并在相关媒体上发布,高企云详解。
历年申报认定情况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名单58家(2008 年至今)
1、上海百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2、黑旋风锯业股份有限公司;
3、西继迅达(许昌)电梯有限公司;
4、上海化工研究院;
5、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6、亚太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7、太原市冶金机械厂;
8、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9、深圳市恩鹏科技有限公司;
10、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1、中国建材科学研究总院;
12、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13、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4、晶牛微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5、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6、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17、福建敖峰闽榕茶业有限公司;
18、贵州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20、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
21、云南亚太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2、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23、宁夏杞芽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24、贵州皓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25、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6、广东东阳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27、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
28、北京星光影视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9、浙江建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30、北京巨方合众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31、珠海派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2、上海国宝企业发展中心;
33、山东博通新能源有限公司;;
34、北京日上工贸有限公司;
35、爱康国宾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36、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7、常熟苏大低碳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38、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39、赣州晨光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40、广州创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41、贵州沿河乌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2、国金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43、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44、江苏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
45、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6、江苏欧力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47、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48、兰州海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49、人民电器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50、陕西中联电讯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51、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
52、上海力祺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53、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4、深圳市合拍在线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55、深圳市三诺电子有限公司;
56、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57、石家庄藏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58、中盛凯新企业集团。
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名单58家(2008 年至今)
(一)支持和协助企业申请国家计划和重点项目,协助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根据产学研示范企业的需求,组织专家团队提供专项咨询服务,发挥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平台作用,指导企业开展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
(三)优先参与中国产学研创新与促进奖的推荐和评选;
(四)优先安排企业参加本会举办的各种创新人才培训活动;
(五)推进企业开放式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
(六)积极宣传推广企业先进事迹与经验,提升企业知名度,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