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时间:2019-05-13 20:2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第一篇: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文件 京组发〔2012〕5号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印发《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委组织部、社会工作委员会,各区县民政局、人力社保局,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干部(人事)处、组织处,各局、总公司、高等院校党委(党组)组织部(处),各人民团体组织部:

现将《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2年3月14日

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有关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要求,加快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步伐,依据《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规划背景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践行北京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随着首都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专业教育迅速发展,服务机构不断壮大,制度建设稳步推进,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发展环境日趋优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提高首都社会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增加和谐因素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但总体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水平与首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社会服务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升,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职业空间有待拓展,经费投入有待增加,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等。

未来十年,是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统筹规划,锐意进取,努力开创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首都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为根本,以人才评价激励为重点,以政策制度建设为保障,初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模式,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坚持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

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将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作用作为根本任务,积极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释放活力、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

专业引领,职业发展。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向,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系列,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立足基层,突出重点,优先发展急需专业人才,优先解决重大问题,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由重点领域向一般领域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由特殊人群向普通大众扩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建成一套体系完善、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大力支持、公众广泛参与的发展环境,将首都打造成为高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聚集之都。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考试。到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其中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不少于2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其中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不少于4万人。

——人才素质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职业能力显著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以初级为主体、中级为骨干、高级为引领的人才梯队。到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学以上学历比重达到70%,到2020年超过80%,在职在岗培训率实现100%。

——人才发展载体不断拓展。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加快社会工作组织建设,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向项目化、实体化转移。市、区两级社会工作“枢纽型”组织体系不断健全,行业服务管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中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标准逐步明确、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更加合理,基本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相关领域全覆盖。到2015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到500家,到2020年超过1000家,培育20个以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保障等政策和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网络基本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显著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大培养力度,提升专业水平

统筹规划教育培训。根据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明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快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开展在岗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对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实行岗位轮训制度,每3到5年,对在岗人员普遍轮训一遍。大力开展继续教育,鼓励尚未取得职业资格的实际在岗人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加快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转化。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培训。加大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残障康复、婚姻家庭、职工帮扶等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和作风建设,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

完善教育培训模式。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督导,探索实行社会工作课堂教学与实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制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政策措施。建立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政策和指标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和监督。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学习和培训的经费资助办法,建立经费支持制度,鼓励参与国际交流、学历教育、职业水平考试、继续教育等活动。

(二)完善评价制度,规范职业发展

完善职业水平评价体系。在现有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基础上,研究制定社会工作员评价办法。推动组建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委员会,探索开展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定工作。逐步形成高端引领、梯次衔接、层级结构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体系。

建立综合评价机制。研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考核制度,健全以合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能力、业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评价要素,由品德修养、行为操守、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等内容共同组成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定期考核与经常性考核相结合,资格考试、业绩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在岗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履职尽责、学习进修和职业发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动态管理。

健全专业职级体系。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本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称职级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办法,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聘用人员时应当优先选拔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步推行持证上岗。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注册制度,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人才须在社会工作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进行注册登记后,方可以相应等级的专业人员身份从事社会工作职业活动。

(三)创新使用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分类推进岗位设置。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政策及配套措施,研究制定开发、设置实施办法。采取“明确一批,开发一批”的办法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在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中,明确一批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对现有在编在岗人员,主要采取提升转换的方式,通过专业培训、参加考试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转换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当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有空编且招考、录用或招聘人员时,应主要面向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员。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中,着力开发一批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并通过专业人才引进、购买专业岗位等方式,按要求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政策,适当放宽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采取财政资助、提供服务场所等方式,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更好开展工作。依托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完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政府扶持和服务平台。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积极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类社会组织发展。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促进健康发展。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探索建立专职制、聘用制、派遣制、委托制等多种用人机制相结合的柔性用人机制。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管理制度,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注重把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吸纳进党员干部队伍,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支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人大、政协参政议政。各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招录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工作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打破行业、区域、城乡、身份、所有制界限,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建立北京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库,及时向社会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推动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相互协作、共同开展服务的联动机制。

(四)加强激励表彰,优化发展环境

健全薪酬保障体系。在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在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所在单位根据聘用人员学历、资历、职称、工作任务与工作能力等要素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健全和完善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薪酬保障机制。根据上年全市在职职工工资水平,综合考虑各区县实际情况,制定并公布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平均薪酬指导标准,作为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支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的参考标准。在部分单位和领域探索建立兼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补贴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及本市相关社会保险政策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用。依托人才中心和职介中心,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档案管理和就业服务。做好人才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经费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列入年度经费预算。逐步加大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力度。大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通过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加强对财政性社会工作资金使用的审核监管,提高使用效率。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建立健全以党委、政府奖励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特点、鼓励创新创业的表彰奖励措施。组织开展“首都十佳社会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各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评选范围。进一步树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增强其工作热情和职业归属感。

(五)健全管理体制,推进力量整合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卫生、人口计生、信访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建设工作部门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政策措施、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草案的制定及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和机制。民政部门要做好本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登记管理和继续教育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水平评价、岗位开发设置等工作,其他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本系统、本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行业管理体制。按照“政社分开”要求,建立健全市、区县两级社会工作“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行业服务管理的专门机构,承担专业培训、行业自律、权利维护等职能。鼓励分领域、区域成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业委员会或专门协会,充分发挥其服务、管理、监督功能,承接政府委托或转移的部分职能,不断提高社会工作的行业自律能力和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的专业水平。

健全工作督导机制。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督导制度,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建立首都社会工作专家督导委员会,组建社会工作专门督导机构,培养专业督导人才。组建独立的社会工作评估机构,对各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机构和人员进行第三方评估,提高评估的专业化水平和可信度。

四、重点工程

(一)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行业管理人才、专业机构管理人才和督导人才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定期举办各级各类专题培训班,邀请国内外著名社会工作理论、实务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授课或交流研讨。提高社会工作管理人才专业管理能力,开阔国际视野,每年遴选50名优秀管理人才到著名高校学习深造、20名赴境外研修学习。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才。

(二)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社会工作领域从业人员专业化进程,开展系统化专业知识轮训,鼓励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力争实现平均每年4000人通过考试,对获取职业水平证书的从业人员给予财政补贴。大力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高端化发展,每年组织不少于100人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对获取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的给予学费补贴。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工作,确保持证人员继续教育参训率达到100%。

(三)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加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培养高端理论研究人才。鼓励市属科研院所社会工作专业研究人员参加国际交流,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吸纳海外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来京从事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加大北京市重大人才资助项目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倾斜力度。

(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工程

加强与首都高校社会工作院系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工作事务所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制定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实施办法,在启动资金、办公场地、服务场所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在社会服务需求较大的重点领域着力打造20个以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等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购买500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以派驻方式选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有需要的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中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把抓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作为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区县和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形成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在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

(二)强化责任落实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依据本规划纲要细化分解重点任务,制定年度任务指标。各区县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本区县、本部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或落实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提出本区县、本部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大工程或重点行动计划。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建立规划纲要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对各区县和有关部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点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跟踪分析、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

(三)营造良好氛围

发挥首都科教资源密集的优势,与相关高校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加强理论研究,为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力宣传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实施本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普及社会工作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进一步形成理解、关心、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办公室2012年3月14日印发

第二篇: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首都人才发展纲要发布 高层次人才京津冀互认

2010年08月02日09:51中国广播网

【编者按】近日,北京市公布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在首次制定的《人才规划纲要》)中,为促进人才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创新与探索——到2020年,北京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将达42%,人才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

中广网北京8月2日消息 今后,高层次人才户籍将可在京津冀地区自由流动。《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求,将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无论是子女入学还是医疗社保都将享受当地市民同等待遇。

近年来,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日渐成型,京津冀三地间的人才资源跟着区域产业调整重组变得活跃起来,一个人才紧跟产业流动、人才流动带动产业群发展的发展态势已然形成。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于区域户籍自由流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目前,三地就此事沟通顺畅,相信不久后便会开始推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宋丰景说,北京要想汇聚一支世界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首先必须使包括户籍、薪酬、税收、社会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措施符合国际标准。只有这样,北京才能在全国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服务综合配套体系,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今年年内,经过认定的200多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将受聘为北京市特聘专家,在出入境、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方面享受相关绿色通道待遇,并全部纳入本市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针对全球人才竞争端口前移,青少年中的好苗子成为人才争夺新重点的情况,从今年开始,本市将改进小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联系和服务方式,每年重点联系100名左右在境外一流教育机构深造的北京地区学校留学生并进行跟踪培养,引导其学成后回国发展。详细>>>

亮点

●北京将描绘“人才地图”

不久之后,你也许就能像在谷歌卫星地图上直观察看北京地形地貌一样,通过“人才地图”及时了解首都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人才分布、结构与需求。

“人才地图力争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启动研制开发工作。”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闫成透露,根据《人才规划纲要》相关规划,本市将编制开发首都人才地图和人才需求目录,为首都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为优化引才、聚才环境,北京还将大幅提高城乡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集约化、精细化水平,探索跨文化的人才交流机制,营建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不断提升地方品质。将以事业单位录用人员为突破口,探索实践跨民族、跨国别的用人制度,努力形成一个多种文化背景人才共存共荣的宽松环境,提升首都吸引和凝聚各方英才的能力。●北京将在北大清华设立市立学院

未来几年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将会多出一个特殊机构——北京市立学院。为推进央地人才一体化发展,《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将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中建立市立学院或研究院所,为建设世界城市培育人才,并依托这些市立学院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人才资源整体优势,更好地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为支持各类优秀人才成长发展,《人才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设立首都人才发展基金。闫成透露,这个基金将在整合现有各类人才资金的基础上,以财政资金为种子资金,采取社会化模式进行运作,“不单纯求回报,只求对首都人才建设有所贡献。”

此外,在市财政拨付的项目经费中,本市将在建立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的前提下,使项目科研骨干拥有一定比例的自主支配额度,进一步激发人才在科研创新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才特区将成为中关村“新名片”

未来5到10年内,国家将在北京打造一个面向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国家发展特需人才的人才特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郭洪介绍说,人才特区实行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育、科研和创业制度,将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名片”。

《人才规划纲要》为我们初步勾勒出人才特区的大致轮廓,特别是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国内首创、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创业体系。

《人才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探索建立“中关村-硅谷-班加罗尔”、“金融街-华尔街”、“北京CBD-曼哈顿”、“中影怀柔-好莱坞”等对口产业集群联盟,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中关村、金融街、CBD和中影怀柔基地,勇于面对这些世界顶尖的竞争对手,主动与它们对话、交流,通过产业集群发展促进高端人才集群。

十二大重点工程打造世界一流人才之都

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培育一批世界级人才队伍,《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心制定了十二个重点工程,全面展现了北京以世界城市的标准积极引才、聚才、育才的决心: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有重点地培养扶持和引进聚集一批在人文和社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和知名度的理论家、作家、艺术家、出版家、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工艺美术大师,到2020年,得到社会广泛公认的名家大师达到500人左右。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培育100位国际级领军人才

到2020年,通过项目带动、产学研用结合、国际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造就不少于100位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室和科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在新能源、节能环保、都市绿色农业等产业中,培养和聚集一批能够持续提供绿色创新产品的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为北京抢占绿色经济发展制高点提供人才保证。

(四)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到2020年,聚集10个由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聚集50个左右由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的高科技创业团队,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1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新创业,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和吸引上千名具有真才实学和发展潜力的优秀留学人员来京创新创业。

(五)首都名师教育家发展工程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第三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序言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扶、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群众文化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居民自治能力、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对促进就业、扩大内需、优化人才资本配置;对落实社会政策、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对有效预防和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问题、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文明进步;对彰显人文关怀、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之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发展了一支近20万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他们在提供专业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作用逐步显现。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作还存在基础比较薄弱,岗位不明确,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不太完善,人才数量缺口很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太合理等问题。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总体水平与现有经济实力不相匹配,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我们要紧紧抓住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像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经济建设人才那样,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求,按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为根本,以人才评价激励为重点,以政策制度建设为保障,以重点工程实施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面向群众、服务基层。将直接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同时,着力加强基层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

二是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培训,着力推进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以培养高层次社会工作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及教育与研究人才为引领,优先开发为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先解决制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由重点领域向一般领域推进、社会工作受益对象由特定人群向普通大众拓展,统筹推进各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完善结构、强化能力。适应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向广大基层、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流动,不断完善各领域、各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坚持专业化、职业化方向,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价值伦理以及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方法、技巧和职业技能提供社会服务、加强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四是党政主导、社会运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在依法规范、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职责;同时,加强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建设,培育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社会工作行业自治组织,促进社会工作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形成党政主导、社会运作、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格局。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使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到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50万人,其中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5万人,具有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人。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优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领域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形成合理的初、中、高级人才梯次结构和人才布局,逐步实现社会工作服务在城乡、区域和领域的全覆盖。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不断提升。未系统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社会服务人员普遍接受一定时数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专业价值伦理不断强化,专业理论与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方法与技术不断完善,专业实务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效能不断增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增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专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网络基本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数量更加充足,布局更加合理,覆盖更加全面,治理更加科学,作用更加明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市场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三、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转型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专业化社会服务需求,以培养开发社区建设、社会救助、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妇女儿童服务、职工服务、流动人口服务、婚姻家庭服务、教育辅导、卫生服务、矫治帮扶、群众文化等领域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为重点,以整合、提升、转化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基础,统筹推进各类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足、结构优、能力强、素质高的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制定高层次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培养计划,将国(境)内外优质社会工作培训资源优先用于培养开发各领域高层次社会工作服务人才。研究制定各主要领域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将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对城乡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中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

实施社会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研究开发社会工作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教材建设工程,建立一批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开发适应各领域、各类型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基础较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一批覆盖各领域的社会工作实训基地。

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着力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研究制定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政策。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以及服务新农村建设计划,支持培养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二)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行业组织建设、服务机构发展和专业实务推进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宏观视野、战略思维与专业眼光,善于推动事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行政和行业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社会使命感、懂运营、会管理、通晓社会服务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熟练掌握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具备丰富实务经验、善于解决复杂专业问题,能够带动社会工作服务人才成长、推动专业实务发展的社会工作督导人才。

主要举措:依托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示范性职业院校、知名公益类服务组织、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社会工作培训机构,加大各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实施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加大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残障康复、婚姻家庭、扶贫济困、职工帮扶等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纳入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突出培养一批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领导干部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组织领导班子,同时对现有分管社会工作的领导干部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关部门与组织要培养、引进和选拔一批熟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掌握社会工作方法技术的行政管理人才。适应各层次、各领域、各类别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发展需要,遵循社会工作行业管理规律,创新行业管理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流动机制。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社会工作管理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制定社会工作专业督导能力素质标准,完善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制度。

(三)加快培养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理论、政策与实务发展需要,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深、实务能力强,系统掌握国内外社会工作法规政策,能够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和政策实务发展、具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

主要举措: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通过社会工作博士学位教育、社会工作科研和服务项目带动、国(境)外进修深造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学历高、研究能力强、学术成果丰富、有良好国际沟通能力的社会工作教育教学人才和政策实务研究人才。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吸引国(境)外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来华从事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鼓励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领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引导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基层、深入实践,提高其应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强化对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和政策实务研究的支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行业现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根据相关社会服务部门、行业和领域的特点,大力培养适合部门需要、体现行业特色、满足领域需求的社会工作服务人才、管理人才及教育与研究人才。大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强化志愿服务意识,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志愿服务行为,健全面向全社会的志愿服务动员系统。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规范相关志愿者招募注册,加强相关志愿者培训管理,建设宏大的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相关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为加强社会服务与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四、体制机制与重大政策

(一)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目标要求: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前需要和长远需求,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律、体现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机制。

主要举措: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卫生、人口计生、信访、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残联、红十字会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组织部门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民政部门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职能;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残联、红十字会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本系统、本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统计,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信息库建设。

进一步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为在社会组织从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档案管理、户籍转移、保险交付、争议仲裁等“一站式”服务,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后顾之忧。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市场培育发展,形成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制建设,推动社会工作立法,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条例,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披露、专业督导、服务评估、行业自律、继续教育、违纪处置、职业道德规范等配套制度,用法律法规明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责权利、规范职业行为,形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投入机制,落实人才优先投入政策,逐步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纳入政府支持范围,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与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合作机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提供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

(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政策。

目标要求: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化、职业化为核心,建立健全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共同发展,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政策。

主要举措: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明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研究制定支持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加大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及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制定适合我国各层次、各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相衔接的社会工作专业学历学位体系,完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改革社会工作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探索实行社会工作课堂教学与实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督导。制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政策措施。建立社会工作专科、本科成人教育制度。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行业、领域发展需要,设置相关专业方向,着力培养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督导管理办法,建立科学合理、标准规范的实习督导制度,明确社会工作督导教师配备标准。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队伍和督导教师队伍培养力度。改革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评价办法,加大实践教学成果考核比重。开发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精品课程,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材体系。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制度,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大社会工作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务水平较高的培训师资队伍。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培育、评估和监督。

(三)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政策。

目标要求:坚持以职业道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为基础,逐步完善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政策。

主要举措:实施分类管理,研究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以及评价、鉴定办法。制定社会工作员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形成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体系。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改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人事管理办法。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登记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制度。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守则和专业行为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考核制度,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业领域、单位性质和岗位胜任力要求,分类形成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要在有关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主要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考核办法。要积极引导有关社会组织建立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

(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政策。

目标要求:坚持以用为本原则,着眼于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合理流动需要,以开发专职岗位和培育服务载体为重点,以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为保障,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政策。

主要举措: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相关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和专业人才使用政策措施。在城市社区要逐步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置力度,探索在农村社区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步实现每个农村社区至少配备一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目标。制定出台城乡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意见,逐步建立城乡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完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政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力度,改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环境。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第三方监督机制。加强党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领导,在各类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

加大相关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力度,老年人福利机构、残疾人福利和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收养服务机构、妇女儿童援助机构、困难职工帮扶机构、婚姻家庭服务机构、青少年服务机构、社会救助和管理机构、优抚安置服务保障机构等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要将社会工作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学校、医院、基层文化服务机构、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要根据需要逐步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支持企业设立社会工作岗位,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职工服务。有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要根据需要明确社会工作岗位。

研究制定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政策,积极推动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国家有关对口支援机制,通过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向急需紧缺地区、部门和行业流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报考公职人员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优先录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就业。开展城乡人才对口扶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城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农村社区开展服务。研究制定吸引、留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优惠政策,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对口支持制度,大力推进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政策。

目标要求:以激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充分实现人才价值为目标,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长期、安心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的激励保障政策。

主要举措: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整体薪酬。在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所在单位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资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保障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事宜。以党委、政府奖励为导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多种形式的表彰奖励活动。以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努力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地位和待遇。

将吸纳一定比例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评估公益类社会组织的重要指标和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条件。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招录、招聘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工作人员和选拔干部时,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注重把政治素质好、熟悉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吸纳进基层党员干部队伍,选拔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支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地方基层人大、政协参政议政。

五、重点工程

(一)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

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素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迫切需要,切实改变现有社会工作服务人员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现状,每年培训10000名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人员。到2015年,通过进修、实习、短训、函授、自学考试等形式,对现有社会工作服务人员进行累计不低于480小时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使其基本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到2020年,实现所有在岗社会工作服务人员系统接受良好的专业教育和培训。

(二)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提高我国社会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到2020年培养一批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熟悉社会工作发展规律,能够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人才;培养8万名具有社会使命感,掌握现代组织管理知识,拥有丰富管理经验,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关系、凝聚队伍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培养8万名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丰富实务经验且能够指导解决重大复杂专业问题、引导推动社会工作服务人才成长发展的专业督导人才。

(三)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适应我国社会工作蓬勃发展需要,着眼于培养高层次、领军型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将高等学校中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纳入国家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在统筹考虑现有社会工作学科研究布局和资源基础上,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到2020年,依托现有资源,建立 500家社会工作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加快推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到2020年培养和引进3万名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00名社会工作专业博士,3000名“双师型”专业教师。

(四)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工程。

将社会工作知识列入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人民团体和有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培训课程,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人民团体和有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中加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题。每年定期举办地厅(局)级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专题研究班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专题研究班,有计划地对社会服务与管理密切相关的部门和组织干部职工进行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培训,到2020年基本完成对主管社会服务与管理有关部门或相关工作的地厅(局)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社会工作知识轮训。着重对乡镇(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基层党组织干部、居(村)民委员会成员、下派基层锻炼干部和大学生,以及直接从事社会服务与管理一线人员普及社会工作知识,提升其专业服务与管理能力。将社会工作课程列入高等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范围,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工作通识教育。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司法工作者等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密切相关人员的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培训。组织编写社会工作知识普及读本,加强社会工作宣传载体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

按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从高校社会工作院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抽调专业人员组建服务队,培育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力量。到2015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或新建等方式培育发展200个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一家社会工作服务站,带动培养5万名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示范引领其他农村地区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推动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农村流动人口、留守人员以及社区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

按照国家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要求,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政策措施。采取培训、调训、挂职锻炼等形式每年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500名急需紧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当地培养相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每年组织选派100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同时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发达地区实践锻炼创造条件。

(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教材建设工程。

适应大规模开展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教育培训需要,着力加强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建设。按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原则,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等现有培训资源,到2020年,重点扶持发展300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其中国家层面发展50家并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范围,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社会工作培训与继续教育网络。分类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大纲,形成一批针对性、实务性和科学性强的社会工作培训教材。

(八)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

为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方式,扩大社会工作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整合现有资源或新建等方式逐步建立50个国家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重点扶持和发展为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失业人员、低保对象、扶贫对象、受灾群众、进城务工人员、药物滥用人员、艾滋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到2020年,培育发展8万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九)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

大力加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网络建设,逐步推进全国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和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全覆盖。着力推进社会工作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标准体系。到2020年建立2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10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和20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社区,引导和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扩大社会工作服务覆盖面。

(十)社会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适应社会工作信息化、现代化发展需要,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建设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管理门户网站,到2015年建立能够支撑200万用户在线,全面覆盖所有县(区、市)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就业预警、在线登记注册、信息查询、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建设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信息库,推动整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资源,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网络体系;开发各领域、各层次、各类型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课件,扩大远程教育培训覆盖面;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过程管理,不断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工作信息化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中央有关部门要做好抓方向、抓宏观、抓政策、抓协调工作,地方有关部门要做好中央政策落实和推进本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部门要把握规划方向,做好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民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工作力量,推动有关工作落实。其他有关部门和组织要做好本业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指标,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每年通报规划落实情况。

(二)建立规划体系。各地要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本规划为指导,根据实际,制定本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形成与国家规划衔接配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落实方案,指导推动本行业、本领域贯彻规划要求,推动本行业、本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大资金投入。随着国家财力增长,不断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工作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并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规划项目的投入,以形成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加强示范引导。认真总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践经验,组织开展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地区和单位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地区和单位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的全面落实。

(五)加强研究宣传。深入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开发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宣传,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认知度。广泛宣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举措以及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为规划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全

文)

序 言

教育是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基石,在自治区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强区必先强教。科学跨越,后发赶超,长治久安,教育要先行。优先发展教育,对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自治区成立以来,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已建立起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地域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双语教育快速推进,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学校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区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保障了各族人民群众依法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治区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中央提出的教育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的要求还需大力推进落实。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比较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仍需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双语教育普及任务繁重,教育质量提高和均衡发展任务艰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系统丝毫不能懈怠的重要任务。

教育强区,人人有责。在新疆工作全局中,立足区情,着眼未来,从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维护边疆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出发,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规划到2020年自治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任务、改革重点和保障措施,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既是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又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构建和完善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努力办好各族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布局结构,坚持分类指导,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若干拔尖创新人才。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普及15年教育,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前列,全面增强教育支撑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

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0%左右,学前两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基本实现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双语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1年提高到1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1年提高到13.5年。

公平教育惠及各族人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依法保障公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重点保障困难群体接受教育权利,大力扶持南疆等农牧区、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不断缩小教育发展差距。

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扩大学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发挥教育对口支援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族人民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双语教育,率先在七地州及九县市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构建学前和中小学相互衔接、师资和教学资源相互配套的双语教育体系。加快南疆四地州等边远贫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第二章 战略重点

(三)实现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提升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构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配置的长效机制。营造全社会优先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共同培育下一代的良好环境。

(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落实促进教育公平的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保障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牧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目的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五)提升普及水平。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双语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学前教育。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重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构建面向全民、形式多样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实现学有所教。

(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创造美好未来。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八)普及双语教育。双语教育事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对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坚持双语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于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地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有序衔接、整体推进。鼓励和倡导民汉学生混合编班,各民族相互学习。

(九)加强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础工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使各级各类学校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

(十)坚持改革创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培养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不断扩大教育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区外、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一览表

单位 2009年 2015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学)人数 万人 49.1 74.3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 75 85 学前二年毛入园率 % 65 8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51.5 70.0 其中:七地州及九县市幼儿在园(学)

万人 31.7 55.0 人数

七地州及九县市学前二年毛入园率 % 57.0 8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 万人 300.2 310.2 巩固率

% 90.0 95.0 高中阶段教育①

在校生 万人 68.4 83.7 毛入学率 %

66.86 88.0 其中:南疆四地州高中阶段在校生 万人 15.2 36.4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

% 36.0 88.0

高等教育②

在校生总规模(疆内就读)万人 25.4 33.0

其中:在学研究生 万人 1.2 1.8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万人 24.2 31.2 毛入学率(%)22.02 32.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9.1 10.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0.1 12.0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 % 29.5 50.0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

(十一)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巩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班主任选拔、培养、培训机制,造就一支高素

2020年

92.8 95 90 80.0

68.0 95.0 334.1 98.0

87.7 90.0 42.8 95.0

41.6 2.5 39.1 40 11.0 13.5 78.0 4 质、高层次、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骨干队伍。加强学校党组织对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领导,发挥团学组织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十二)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学生,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把“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和手段,完善德育评估,构建各学段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无神论教育,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培育青少年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十三)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坚持大中小幼相衔接,家庭、学校、社会相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团结和谐的环境。加强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强化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第四章 双语教育

(十四)大力普及双语教育。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双语教育,加快对少数民族中小学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步伐;到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到2020年使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兴办双语幼儿园或学前班。继续实施中小学民汉合校工程,不断扩大民汉混合编班和双语班。高等学校除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特殊专业的部分课程外,其他课程逐步实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十五)切实提高各学段的双语教育水平。积极做好各学段双语教育的有序衔接。对接受过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对部分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部分课程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双语班,逐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课程门类。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加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生,逐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课时和课程门类,使之尽快适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加强双语教育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建立双语教育标准体系、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督导评估机制,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双语教育的改革试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行民汉学生混合编班,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插班学习,鼓励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加快预科教育改革,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大、中专学生跨越预科教育阶段直接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接受本、专科教育。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推进双语教学中重视本民族语文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课时和教学质量。

(十六)进一步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高中班、初中班和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招生规模。到2014年,实现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年招生规模各10000人。启动实施内地中职班。扩大区内中职学校对口招收南疆四地州初、高中毕业生规模。内高班、内地中职班、区内初中班和高中班招生继续向农牧区倾斜。推进内高班学生插班、混合编班学习。优化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生源结构和专业结构。坚持不懈地做好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内高班、内地中职班、区内初中班和高中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内地高校新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第五章 学前教育

(十七)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实行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学前教育,其他相关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以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健全幼儿园准入、督导评估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规范办园行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行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大力宣传0-3岁婴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十八)重点发展农牧区学前教育。以国家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项目为基础,充分利用农牧区学校布局调整后的校舍和教师资源发展学前教育。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村级幼儿园(班)为基础,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班)的示范指导作用。

第六章 义务教育

(十九)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实现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按照城乡区域发展的需要和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集中办好一批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同时要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及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相关权益。建立农牧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和教育服务体系。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校外活动场所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和管理。

增强学生体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保护学生视力。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生活与卫生设施管理,积极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合理膳食,引导家长改进学生饮食习惯,提高农牧区学生营养水平。

(二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是考核各级政府的重要指标。建立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责任制和保障机制,以试点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缩小校际差距。建立优质资源学校帮扶薄弱学校机制,进一步改善农牧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机制。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重点学校、重点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级中学的办法,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以县为单位,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落实新增教育经费、教师配置、学校建设向农牧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全疆范围内推进。

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南疆四地州以及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实施好教育援疆项目,农村双语教师特设岗位招聘计划、城市学校教师支教和高校学生实习支教计划,逐步缩小南北疆之间、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二十一)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在全疆实现小学生减负。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和对地区、学校以升学率进行排名。规范各种培训、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中小学要把减负落实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课程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业量,减少考试次数,不得随意增加课时和提高教学难度,推进中小学学生成绩等级评定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要求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辅导班和未经批准的学科竞赛,不得将各种考级、竞赛成绩作为学生入学和升学的依据;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家长要与学校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第七章 高中阶段教育

(二十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成长的特殊重要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统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构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逐步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大体相 当,到2015年在全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在中央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有条件的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二十三)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坚持科学的质量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纠正单纯追求考试分数的“应试教育”倾向。2010年秋季国家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在全疆全面实施。在保证必修课质量的同时,结合实际,设置丰富多样、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完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学分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提倡小班教学。

(二十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形成一批科技、外(双)语、艺术和体育等见长的特色高中,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寄宿制规模。支持普通高中开设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

第八章 职业教育

(二十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树立大职教理念,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行业的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布局,促使规模、专业设置与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和高等、区内和区外职业教育资源,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学历学制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2020年,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序衔接的职业教育格局,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二十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展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进职业教育院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石油石化、煤炭、纺织等职业教育园区(基地)建设,完善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拓展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办学。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步伐,建设一批自治区支柱产业、地州特色产业等实训基地,扩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提升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培训能力,建立和完善将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纳入职业技能培训的机制。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支持一批职业学校紧缺、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代试;积极推进职业技能鉴定,以鉴代试,切实提升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十七)调动行业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机制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扶持有条件的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行 业、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制度,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实施就业准入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员,完善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政策。

(二十八)加快农牧区职业教育发展。发展农牧区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县级职业学校和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面向“三农”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开展城乡之间、南北疆之间、区内和区外合作办学、联合招生,鼓励更多农牧区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中学开办职业教育特色班。进一步办好涉农专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十九)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率先对农牧民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免学费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通升学制度。实施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按照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推进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沟通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以就业为导向,引导职业学校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岗位设课程。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加大劳动预备制培训力度,逐步实施农牧区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培训。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人人可成才、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九章 高等教育

(三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构建领先于周边国家的高等教育竞争优势。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办学条件更加改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生源结构,推进民汉混合编班教学;完善教授为低年级学生和少数民族预科生授课制度;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督导、评价体系,增强诚信意识,养成优良学风;不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十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基础学科和传统优势学科稳步发展,加强重点、特色学科和紧缺人才专业建设,特别是工程技术类、高新技术类专业建设,拓展重点学科覆盖自治区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的范围,尽快使部分学科、专业达到国内和中亚先进水平。

优化办学层次、类型结构。实行分类指导,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按照建设“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继续实施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211工程”项目建设;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学校建设,重点提高师范院校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能力,支持自治区农业、工业、医药、财经、艺术等院校建设;继续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继续办好远程和成人高等教育。

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巩固发挥首府高等教育优势,支持南北疆重点地区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建机制。依托中央支持以及对口支援、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加快提升自治区高校办学水平。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高校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十二)增强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增强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新疆历史、民族、宗教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坚持围绕国家、自治区产业需求和战略重点,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支持高校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坚持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统筹和加强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以创新和质量及贡献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支持高校积极开展以中亚及周边国家为重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优势,发展和引领先进文化,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鼓励高校师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三十三)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各级政府要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各学段的特殊教育发展,在地(州、市)所在地和人口大县建设并办好一批特殊教育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收残疾人随班就读或举办特教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进一步落实招收残疾考生的优惠政策,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三十四)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分担、各部门支持、多渠道筹措的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班)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行残疾学生学前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提高残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做好中等、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提供交通、医疗补助。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特殊岗位特殊教育补贴标准,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加强师资培养培训,配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各级特殊教育教研员队伍。支持师范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加强特殊教育教学研究。第十一章 继续教育

(三十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以政府为主导,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构,统筹继续教育。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加快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机制。

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围绕自治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求以及就业再就业的需要,以民族团结教育、双语学习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为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开展继续教育。进一步完善扫盲工作机制。重视老年教育。探索和建立符合城镇和农牧区实际需要的继续教育形式和渠道。到2020年,基本满足公民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三十六)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面向社会开放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类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完善宽进严出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学习制度,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衔接。构建学历和职业资格相互贯通的终身学习框架。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依托卫星、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服务平台,在新疆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开放式大学;扩大自学考试的服务功能,加强继续教育资源库建设,推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七)树立人才培养新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全面发展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坚持德育为首,能力为重,激励各族学生奋发进取,平等竞争,共同成才。鼓励个性发展,尊重个人选择;改革人才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立以品德、能 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建立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形成评价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避免单纯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评价学校和学生。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三十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倡学思结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合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教学,开好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改进升学选拔、推荐办法,探索高中、高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以双语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各学段双语教育模式。健全各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并切实发挥其作用。加强地方教材开发、使用、监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管制度。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第十三章 办学体制改革

(三十九)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促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满足各民族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办学试验,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四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中外合作举办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教育。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可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并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化的民办学前教育,稳定发展有特色的民办中小学,有序发展多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引导发展实用型非学历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特色办学。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学生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依法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建立民办高校督导专员制度。健全民办学校的党团组织,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依法建立民办学校的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形成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政府依法监管的格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管理。政府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评估。

第十四章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一)健全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统筹管理义务教育,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合理布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依法审批设立专科学历教育的高校,审批区属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已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授予点。加快普及双语教育,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完善自治区本级对地(州、市)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和督促地(州、市)和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地方教育。

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落实自治区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统筹协调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普通高中由地(州、市)和县(市、区)负责管理,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有序衔接各学段双语教育,合理确定各类学校布局。

县(市、区)人民政府承担管理义务教育、普及双语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责任。具体负责城乡学校布局、标准化建设与安全,统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统一对教师的聘任、调配和管理,开展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四十二)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依法综合利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履行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重大教育决策出台要充分咨询论证,听取群众意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整合自治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建立教育基本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四十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明确政府管理学校和学校办学的权责,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依法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设置学科、专业,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确定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公办学校要坚 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和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加强高校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

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权,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度。第十五章 考试招生

(四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以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有利于推进双语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考试招生和人才评价机制。加强考试招生制度建设,坚持科学、公平、公开、规范的原则,充分发挥“阳光工程”在维护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和对称。公开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健全招生录取信息发布制度。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加强专业考试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十五)改进中等、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学校招生考试要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小学升初中坚持就近免试入学。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以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自治区统一组织,分科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呈现。从2018年起,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统一标准、统一试卷的基础上,除母语文外统一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试卷。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制度。优化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区域招生结构。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方便学习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高等教育考试招生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逐步过渡到由自治区统一组织。推进研究生入学和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考试内容、分类考试和录取方式改革。对特长显著、符合大学培养要求的学生,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依据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录取;对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学生推荐录取;鼓励符合条件、自愿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就业的考生定向录取;对做出特殊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通过专门程序破格录取。不断扩大少数民族考生到内地高校就读的比例,加快缩小各族考生在高校录取上的差距,逐步实现统一入学标准。第十六章 教育开放

(四十六)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地缘优势,以中亚地区和周边国家为重点,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在国家教育开放框架体系内,积极参与国际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通过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不断提高新疆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扩大出国留学规模,提高公派出国留学的层次、质量和效益,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有重点地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高校研究生进入国际高水平大学、实验室进修提高、攻读学位,加快培养一批自治区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合作与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和留学人员来疆工作。

(四十七)提高与周边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加强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和孔子学院建设,拓展与中亚及周边国家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渠道,提高国际教育服务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增加周边国家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周边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逐步把新疆建成面向中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增强新疆在周边国家以及国际上的教育和文化影响力。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教师队伍建设

(四十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建设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数量足够、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到2020年,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双语教师比例基本满足普及双语教育的需要,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左右,高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50%左右,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力争达到30%。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规划。建立师德教育评估的长效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综合施措,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及其他高校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类院校和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网络,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以农牧区教师和双语教师为重点,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深化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农牧区学校双语教师特 培计划,加大农牧区学前和中小学教师培养力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用好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向新疆倾斜的政策,通过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对口支援省市帮助和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国家、自治区级双语教师培训工程,扶持地区级培训,鼓励县级和校本培训,确保35岁以下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全员参训。扩大内地对口支援省市选派教师援疆支教规模,扩大大学生实习支教和志愿者支教规模,按需补充各学段、各学科短缺的双语师资。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学校持有专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同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实施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和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完善相关人事聘(任)用制度,打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渠道,鼓励职业学校聘请生产一线专家、技术人员、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以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学历层次。实施“天山学者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建设项目,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老中青结合,稳定、集聚和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鼓励高校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快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培养。

(四十九)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按照国家教师资格标准,坚持教师任职学历条件、品行要求和专业素质,实行自治区统一的中小学及学前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建立和完善自治区统筹中小学及学前教师招聘管理机制,实施农牧区双语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制定幼儿园编制标准,完善农牧区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管理。制定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教师编制标准,形成动态管理机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流动调配、继续教育、职务(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管理职能。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和职务(职称)结构比例,并适当向农牧区学校、双语学校倾斜。

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普通中小学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建立统一的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实行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制度。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原则上要有在农牧区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工作经历。建立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行校长职级制。

(五十)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认真贯彻《教师法》,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证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农牧区教师实行适当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对到县以下学校履行服务期的高校毕业生,享受政府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政策。适当提高农牧区教师及农牧区双语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比例。落实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将教师住房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体系,在城区为农牧区教师修建保障性住房,为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建设周转房,保障食宿基本需求。完善教师表彰制度,提高特级教师的待遇,对教学能手、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在农牧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十八章 经费保障

(五十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教育投入是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继续落实好农牧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政策。教育专项安排要向农牧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确保自治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并随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

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形成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促进教育资金来源多样化。完善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并对捐赠者予以宣传、表彰。鼓励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完善中央和自治区、地、县各级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和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完善农牧区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监控体系,确保中小学校舍安全。统筹各项校舍建设资金,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将学前教育 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统筹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发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筹措经费的机制,逐步提高高校预算内人均经费,到2012年,使自治区高校人均拨款标准超过西部省区平均水平,力争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五十二)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资助政策体系,采取“奖、贷、助、免、补”的资助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逐步建立农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体系。逐步提高农牧区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重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扩大高校助学金资助范围;高校要按规定比例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经费用于学生资助,并设立公益性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完善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完善学生医疗保障资金筹集机制和费用分担机制,将农牧区中小学生纳入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将城镇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保障学生基本医疗需求。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校方投保责任。

(五十三)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由教育、财政、统计、审计部门共同向社会发布教育投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公告制度,教育经费投入达不到法定要求的要限期补足。构建促进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建立标准拨款与绩效奖励相结合的非义务教育经费分配制度。设立高等教育经费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在高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

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监督,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完善基础教育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加强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

第十九章 教育信息化

(五十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按照“统筹规划、普及提高、融合集成、支撑创新”的原则,优先建设教育信息网络,拓展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 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施好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每一所中小学校配备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开展远程教学。加快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双语教育电视频道和教育资源库,使双语教育电视课程进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双语教育网络设施和资源 “班班通”。加强高中阶段学校和高校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校与“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高速连通,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健全资源共享的高校校园网。

(五十五)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农牧区学校配备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利用“数字校园”,构建网上教学和科研协作平台,推进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探索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开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按照国家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及教师和学生信息数据库,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电子校务的应用水平。搭建政府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第二十章 依法治教

(五十六)加强地方性教育法规建设,推进依法治教。加快教育法制建设,提请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自治区地方性教育法律法规,出台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实施办法,形成较为完善的地方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各级政府依法管理教育事业、保障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规范教育行政审批行为。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教育行政行为的监督,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法规、体现自身特色的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尊重和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广大师生要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

(五十七)加强教育督导。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综合性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经常性督导与随访督导相结合,促进督导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健全督学制度,建设专职督导队伍。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层级教育监督机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社会监督、司法监督、监察和审计等专门监督。各级督导机构坚持对下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进行督导评估。建立对地(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长效机制。以推进创建教育强县(市、区)、地(州、市)活动为抓手,建立督学责任区,实行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和监督问责制度。

(五十八)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第二十一章 组织领导

(五十九)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各级党委、人民政府要把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

(六十)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办教育的要求,实行党委(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加强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强化学校党建工作的督导检查,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健全党组织学习制度和党员教育体系,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六十一)共同推进教育发展。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组织部门要重视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选拔政治可靠、业务精良的干部充实学校的领导班子。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工作成就,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要对学校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加大倾斜和扶持力度,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六十二)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解决好学校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教育信访工作,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学校安全、卫生、食品及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切实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第二十二章 实 施

本《规划纲要》是自治区今后十年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实施《规划纲要》的第一责任人。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共同推进《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

自治区和各地、州、市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配套的政策措施,按照《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分阶段分步骤地组织实施。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级人大、政协要关心和监督《规划纲要》的实施工作。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

附件一:

组织实施重点工程项目

2010-2020年,以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为目标,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实施一批教育工程。

一、双语教育普及工程。实施双语幼儿园、农牧区双语寄宿制学校、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各学段双语教育衔接体系等建设项目。建设优质双语教育资源库。

二、基础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建设、城市薄弱学校建设、超大班额学校改扩建项目,改善“国门学校”办学条件,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建设好一批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农牧区教师住房和周转房建设项目。改善农牧区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南疆四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和薄弱中职学校建设项目,加强职教园区建设项目,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一批示范性中、高等职业学校和优势、特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双师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项目。

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落实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对口支援学科建设计划,实施“211工程”,实施特色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紧缺人才专业建设项目。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科技创新及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计划。实施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生基地建设及办学空间拓展计划。

五、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义务教育教师的全员培训、双语骨干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校长研修培训等项目。实施农牧区双语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实施国家对口支援新疆双语教师工作方案,选派新疆教师赴内地相关省市接受培养、培训,对口支援省市选派教师赴疆任教。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程。完善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六、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计算机普及工程,建成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遍及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有效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大中专院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全覆盖。

七、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建设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支持在周边国家开设和办好孔子学院、中学孔子课堂。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外国专家计划。实施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新疆计划,增加留学生政府奖学金等资助力度,扩大在疆留学生规模。

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实施双语幼儿园幼儿伙食补助、中小学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及助学金项目,实施大中专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师范生和南疆四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除学费计划,将普通高中和研究生纳入助学体系。实施中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九、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实施内地高校、国有大型企业对口支援新疆高校项目。扩大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内地新疆高中班办学计划。实施内地新疆中职班计划、区内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南疆四地州学生计划。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学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区内城市对口支援农牧区学校、自治区城镇教师、大学生实习和志愿者支教计划。

十、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实施党政主管教育领导,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书记、校长、教学管理人员、班主任、幼儿园园长培训计划。

附件二:

名词释义

1、十五年教育:指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三年教育。

2、南疆三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3、南疆四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

4、七地州及九县市: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静县、尉犁县、若羌县、伊吾县、巴里坤县、吐鲁番市、托克逊县、木垒县、温泉县。

5、毛入学率:标志教育相对规模和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指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在校生中该学龄人数与相应学龄人口总数的比例为净入学率。

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指能够从事一定强度要求工作的成年人口,成人人口总数减去法定退休年龄人口数量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按照发达国家的教育普及水平和退休制度安排,国际组织将25岁至64岁人口统计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我国通常将20岁至59岁人口作为相应的比较指标。

7、“双证书制度”:指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实施“双证书”制度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8、“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9、注册入学制度:指在特定的教育领域或学校,具备一定资格的学生,在申请入学时面试直接注册学习的制度。我国一些成人院校和职业学校已经开始实行这一招生制度。

10、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职业许可制度,是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职业准入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教师资格证书包括教师资格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程序等内容。

11、双语教师:指既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又能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的各族教师。

12、双语教育:指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组织教学的教学模式。

13、四个职业教育园区:第一是农业、第二是工业、第三是现代服务业、第四是石油化工业,四个职业教育园区。

14、农牧区学校双语教师特培计划:为解决南疆四地州农牧区中小学双语师资短缺问题,自治区于2007年启动了每年500名专科层次招生规模的“南疆四地州农牧区中小学‘双语’教师特培计划”,采取“特招”、“特培”和“定向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为南疆四地州农牧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双语师资。2009年拓展实施了“自治区农牧区‘双语’教师特培计划”,将招生规模扩大到1100人,定向地州扩大到南北疆七地州和其他地区一些贫困县、市,招生层次扩大到本科、专科、中师三个层次。2010年将每年1100人的“特培计划”招生计划纳入到自治区免费师范生计划。

第五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新疆日报 日期:2010-10-22 12:47:00 人气:634 序言

教育是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基石,在自治区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强区必先强教。科学跨越,后发赶超,长治久安,教育要先行。优先发展教育,对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疆的教育事业。自治区成立以来,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已建立起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地域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双语教育快速推进,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学校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区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保障了各族人民群众依法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治区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中央提出的教育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的要求还需大力推进落实。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比较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仍需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双语教育有效推进任务繁重,教育质量提高和均衡发展任务艰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系统丝毫不能懈怠的重要任务。

教育强区,人人有责。立足区情,着眼未来,从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维护边疆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出发,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规划到2020年自治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任务、改革重点和保障措施,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既是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又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构建和完善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努力办好各族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增强教育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布局结构,坚持分类指导、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若干拔尖创新人才。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前列,教育支撑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全面增强。

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0%左右,学前两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基本实现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年提高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年提高到13年。

公平教育惠及各族人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依法保障公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重点保障困难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大力扶持南疆等边远贫困地区、农牧区教育事业发展,不断缩小教育发展差距。

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扩大学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发挥教育对口支援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族人民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和水平。率先在七地州及九县市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构建学前和中小学相互衔接、师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配套的双语教育体系。加快南疆等边远贫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统筹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第二章 战略重点

(三)实现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提升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构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长效机制。营造全社会优先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共同培育下一代的良好环境。

(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落实促进教育公平的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保障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边远贫困地区、农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目的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五)提升普及水平。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双语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学前教育。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步伐。构建面向全民、形式多样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实现学有所教。

(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创造美好未来,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八)推进双语教育。双语教育事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对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坚持双语教育服务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地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效推进各学段双语教育。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鼓励和倡导民汉合校、民汉学生混合编班、各民族相互学习。

(九)加强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础工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使各级各类学校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

(十)坚持改革创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培养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不断扩大教育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区外、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一览表

单位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学)人数 万人 49.1 74.3 92.8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 75 85 95 学前二年毛入园率 % 65 80 9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51.5 70.0 80.0

其中:七地州及九县市幼儿在园(学)人数 万人 31.7 55.0 68.0 七地州及九县市学前二年毛入园率 % 57.0 85.0 9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 万人 300.2 310.2 334.1 巩固率 % 90.0 95.0 98.0 高中阶段教育①

在校生 万人 68.4 83.7 87.7 毛入学率 % 66.86 88.0 90.0

其中:南疆四地州高中阶段在校生 万人 15.2 36.4 42.8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 % 36.0 88.0 95.0 高等教育②

在校生总规模(疆内就读)万人 25.4 33.0 41.6 其中:在学研究生 万人 1.2 1.8 2.5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万人 24.2 31.2 39.1 毛入学率(%)22.02 32.0 4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9.1 10.5 11.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0.1 12.0 13.5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 % 29.5 50.0 78.0

注:①含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②不含新疆籍在内地高校就读的学生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

(十一)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巩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班主任选拔、培养、使用、培训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骨干队伍。加强学校党组织对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领导,发挥团、队组织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十二)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学生,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把“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和手段,完善德育评估,构建各学段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无神论教育,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培育青少年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十三)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坚持学前、中小学、高等教育相衔接,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相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团结和谐的环境。加强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强化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

第四章 双语教育

(十四)有效推进双语教育。到2012年,基本普及少数民族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接受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幼儿占同年龄段少数民族幼儿的85%以上;到2015年,少数民族中小学基本普及双语教育,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75%左右;到2020年,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90%以上,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争经过十年的努力,构建起各学段相互衔接、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双语教育体系。

推进双语教育要坚持积极、稳妥、有序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尊重教育规律、科学推进的原则和坚持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行的原则,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把握推进节奏,注重学段衔接,确保教育质量,科学推进双语教育。

(十五)切实提高各学段的双语教育水平。对接受过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实行双语教育。在中小学,逐步扩大双语教育的覆盖面,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加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生,适当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课时和课程门类,以提高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是双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推进双语教育,要重视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课时和教学质量。在中小学普及双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相应保留以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为主,加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通教学班,以适应家长和学生的选择。为在汉语言学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本民族语文课,并鼓励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积极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办好学前双语幼儿园或学前班。有条件的地方倡导民汉合园、合校。积极鼓励民汉学生混合编班。高等学校要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除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外,专业课尽可能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加快预科教育改革,逐步实现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跨越预科教育阶段直接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接受教育。

加强双语教育研究,完善双语教材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建立双语教育标准体系、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督导评估机制,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双语教育的改革试验,提高教学质量。

(十六)进一步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初中班、高中班和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招生规模。到2014年,实现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年招生规模各10000人。启动实施内地中职班。扩大区内中职学校对口招收南疆四地州初、高中毕业生规模。内地高中班、内地中职班、区内初中班和高中班招生继续向农牧区倾斜。推进内地高中班学生插班、混合编班学习。优化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生源结构和专业结构。坚持不懈地做好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内地高中班、内地中职班、区内初中班和高中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内地高校新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第五章 学前教育

(十七)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实行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学前教育,其他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以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健全幼儿园准入、督导评估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规范办园行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保教结合,实行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大力宣传0-3岁婴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十八)重点发展农牧区学前教育。以国家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项目为基础,充分利用农牧区学校布局调整后的校舍和教师资源发展学前教育。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村级幼儿园(班)为基础,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班)的示范指导作用,加快发展农牧区学前教育。

第六章 义务教育

(十九)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实现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按照城乡区域发展的需要和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集中办好一批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和农牧民定居点学校,同时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及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相关权益。建立农牧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和教育服务体系。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校外活动场所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和管理。

增强学生体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保护学生视力。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生活与卫生设施管理,积极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引导家长改进学生饮食习惯,提高农牧区学生营养水平。

(二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是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责任制和保障机制,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缩小校际差距。建立优质资源学校帮扶薄弱学校机制,进一步改善农牧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机制。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重点学校、重点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级中学的办法,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以县为单位,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落实新增教育经费、教师配置、学校建设向农牧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全疆范围内推进。

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实施好教育援疆项目,农村双语教师特设岗位招聘计划、城市学校教师支教和高校学生实习支教计划,逐步缩小南北疆之间、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二十一)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在全疆实现小学生减负。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和对地区、学校以升学率进行排名。中小学要把减负落实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课程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业量,减少考试次数,不得随意增加课时和提高教学难度。中小学学生成绩实行等级评定制,规范各种培训、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要求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辅导班和未经批准的学科竞赛,不得将各种考级、竞赛成绩作为学生入学和升学的依据。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家长要与学校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第七章 高中阶段教育

(二十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统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构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逐步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到2015年在全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在中央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有条件的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二十三)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坚持科学的质量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纠正单纯追求考试分数的“应试教育”倾向。在保证必修课质量的同时,结合实际,设置丰富多样、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完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学分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

(二十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形成一批科技、外(双)语、艺术和体育等见长的特色高中,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寄宿制规模。支持普通高中开设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

第八章 职业教育

(二十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树立大职教理念,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行业的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布局,促使规模、专业设置与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和高等、区内和区外职业教育资源,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学历学制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2020年,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序衔接的职业教育格局,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二十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展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进职业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石油石化、煤炭、纺织等职业教育园区(基地)建设,完善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拓展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办学。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步伐,建设一批自治区支柱产业、地州特色产业等实训基地,扩充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提升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培训能力,建立和完善将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纳入职业技能培训的机制。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支持一批职业学校紧缺、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代试;积极推进职业技能鉴定,以鉴代试,切实提升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十七)调动行业、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机制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扶持有条件的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行业、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制度,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实施就业准入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员,完善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政策。

(二十八)加快农牧区职业教育发展。发展农牧区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县级职业学校和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面向“三农”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支持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开展城乡之间、南北疆之间、区内和区外合作办学、联合招生,鼓励更多农牧区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中学开办职业教育特色班。进一步办好涉农专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十九)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南疆三地州农牧民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免学费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对全区农牧民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免学费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完善直通升学制度。实施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坚持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推进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沟通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以就业为导向,引导职业学校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岗位设课程。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加大劳动预备制培训力度,逐步实施农牧区新增劳动力免费培训。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人人可成才、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九章 高等教育

(三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增强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构建领先于周边国家的高等教育竞争优势。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生源结构,逐步推进民汉学生混合编班教学;完善教授为低年级学生和少数民族预科生授课制度;积极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督导、评价体系,增强诚信意识,树立优良教风和学风;不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十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基础学科和传统优势学科稳步发展,加强重点、特色学科和紧缺人才专业建设,特别是工程技术类、高新技术类专业建设。拓展重点学科覆盖自治区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的范围,尽快使部分学科、专业达到国内和中亚先进水平。

优化办学层次、类型结构。实行分类指导,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按照建设“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继续实施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及其他专项建设;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学校建设,重点提高师范院校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能力,支持自治区农业、工业、医药、财经、艺术等院校建设;继续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继续办好远程和成人高等教育。

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巩固发挥首府高等教育优势,支持南北疆重点地区发展高等教育。建立和完善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建机制。依托中央支持以及对口支援、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加快提升自治区高校办学水平。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高校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十二)增强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增强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新疆历史、民族、宗教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坚持围绕国家、自治区战略重点和产业需求,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支持高校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团队。坚持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统筹高校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以创新和质量及贡献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支持高校积极开展以中亚及周边国家为重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优势,发展和引领先进文化,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鼓励高校师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十一章 继续教育

(三十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以政府为主导,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构,统筹继续教育。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加快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机制。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围绕自治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求以及就业再就业的需要,以民族团结教育、双语教育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为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开展继续教育。探索和建立符合城镇和农牧区实际需要的继续教育形式,重视老年教育,进一步完善扫盲工作机制。到2020年,基本满足公民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三十六)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机构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类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完善宽进严出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学习制度,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衔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依托卫星、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服务平台,在新疆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开放式大学;扩大自学考试的服务功能,加强继续教育资源库建设,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构建学历和职业资格相互贯通的终身学习框架。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三)健全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自治区人民政府统筹指导、宏观管理各级各类教育。统筹管理义务教育,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合理布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依法审批设立专科学历教育的高校,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及学科专业布局,审批区属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已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授予点;推进双语教育全面普及;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标准;完善自治区本级对地(州、市)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和督促地(州、市)和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地方教育。

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落实自治区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统筹协调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普通高中由地(州、市)和县(市、区)负责管理;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整体推进各学段双语教育;合理确定各类学校布局。

县(市、区)人民政府承担管理义务教育、普及双语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责任。具体负责城乡学校布局、标准化建设与安全;统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统一聘任、调配和管理教师,开展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有序衔接各学段双语教育;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四十四)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依法综合利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履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重大教育决策出台要充分咨询论证,听取群众意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整合自治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建立教育基本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四十五)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明确政府管理学校和学校办学的权责,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依法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公办学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和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加强高校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

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权,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度。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六)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新疆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加快改革开放,建设向西开放桥头堡的必然要求。发挥地缘优势,以中亚地区和周边国家为重点,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在国家教育开放框架体系内,积极参与国际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通过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不断提高新疆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扩大出国留学规模,提高公派出国留学的层次、质量和效益,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有重点地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高校研究生进入国际高水平大学、实验室进修提高、攻读学位,加快培养一批自治区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合作与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和留学人员来疆工作。

(四十七)提高与周边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加强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和孔子学院建设,拓展与中亚及周边国家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渠道,提高国际教育服务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增加周边国家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周边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逐步把新疆建成面向中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增强新疆在周边国家以及国际上的教育和文化影响力。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教师队伍建设

(四十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建设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数量足够、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到2020年,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双语教师比例基本满足普及双语教育的需要,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到70%左右,高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50%左右,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力争达到30%。

加强教师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规划。建立师德教育评估的长效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及其他高校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类院校和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网络,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以农牧区教师和双语教师为重点,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深化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农牧区学校双语教师特培计划,加大农牧区学前和中小学教师培养力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向新疆倾斜的政策,通过中央财政专项支持、教育对口援助和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国家、自治区级双语教师培训工程,扶持地区级培训,鼓励县级和校本培训,确保35岁以下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全员参训。扩大内地对口支援省市选派教师援疆支教规模,扩大大学生实习支教和志愿者支教规模,按需补充各学段、各学科短缺的双语师资。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学校持有专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同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实施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和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完善相关人事聘(任)用制度,打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渠道,鼓励职业学校聘请生产一线专家、技术人员、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以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学历层次。实施“天山学者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建设项目,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老中青结合,稳定、集聚和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鼓励高校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快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培养。

(四十九)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按照国家教师资格标准,坚持教师任职学历条件、品行要求和专业素质,实行自治区统一的中小学及学前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建立和完善自治区统筹中小学及学前教师招聘管理机制,实施农牧区双语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制定幼儿园编制标准,完善农牧区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管理。制定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教师编制标准,形成动态管理机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流动调配、继续教育、职务(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管理职能。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和职务(职称)结构比例,并适当向农牧区学校、双语学校倾斜。

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普通中小学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建立统一的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实行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制度。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原则上要有在农牧区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工作经历。建立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行校长职级制。

(五十)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认真贯彻《教师法》,依法保证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到县以下学校履行服务期的高校毕业生,享受政府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政策。适当提高双语教师、农牧区教师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比例。落实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将教师住房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体系,在城区为农牧区教师修建保障性住房,为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建设周转宿舍,保障食宿基本需求。完善教师表彰制度,提高特级教师的待遇,对教学能手、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在农牧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十八章 经费保障

(五十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教育投入是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继续落实好农牧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政策。教育专项安排要向农牧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确保自治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并随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

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形成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促进教育资金来源多样化。完善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并对捐赠者予以宣传、表彰。鼓励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完善中央和自治区、地、县各级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和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完善农牧区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监控体系,确保中小学校舍安全。统筹各项校舍建设资金,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统筹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发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筹措经费的机制,逐步提高高校预算内人均经费,到2012年,使自治区高校人均拨款标准超过西部省区平均水平,力争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五十二)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资助政策体系,采取“奖、贷、助、免、补”的资助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逐步建立农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体系。逐步提高农牧区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重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扩大高校助学金资助范围;高校按规定比例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经费用于学生资助,并设立公益性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完善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完善学生医疗保障资金筹集机制和费用分担机制,将农牧区中小学生纳入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将城镇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保障学生基本医疗需求。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校方投保责任。

(五十三)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由教育、财政、统计、审计部门共同向社会发布教育投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公告制度,对教育经费投入达不到法定要求的限期补足。构建促进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建立标准拨款与绩效奖励相结合的非义务教育经费分配制度。设立高等教育经费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在高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

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监督,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完善基础教育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加强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

第十九章 教育信息化

(五十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按照“统筹规划、普及提高、融合集成、支撑创新”的原则,优先建设教育信息网络,拓展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施好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每一所中小学校配备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开展远程教学。加快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双语教育电视频道和教育资源库,使双语教育电视课程进课堂,实现双语教育网络设施和资源“班班通”。加强高中阶段学校和高校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校与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高速连通,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健全资源共享的高校校园网。

(五十五)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农牧区学校配备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利用“数字校园”,构建网上教学和科研协作平台,推进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探索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开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按照国家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及教师和学生信息数据库,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电子校务应用水平。搭建政府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十章 依法治教

(五十六)加强地方性教育法规建设,推进依法治教。加快教育法制建设,提请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自治区地方性教育法律法规,出台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实施办法,形成较为完善的地方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各级政府依法管理教育事业、保障公共教育服务职责,规范教育行政审批行为。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教育行政行为的监督,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法规、体现自身特色的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尊重和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素养和公民意识。广大师生要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

(五十七)加强教育督导。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综合性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经常性督导与随访督导相结合,促进督导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教育督导评估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层级教育监督机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社会监督、司法监督、监察和审计等专门监督。建设专职督导队伍,各级督导机构坚持对下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进行督导评估,建立督学责任区,实行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和监督问责制度。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督促各地、州、县(市)在实现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两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高“普九”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确保自治区教育规划目标按期实现。

(五十八)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第二十一章 组织领导

(五十九)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各级党委、人民政府要把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

(六十)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办教育的要求,实行党委(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加强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和少先队工作。强化学校党建工作的督导检查,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公办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健全党组织学习制度和党员教育体系,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六十一)共同推进教育发展。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组织部门要重视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选拔政治可靠、业务精良的干部充实学校的领导班子。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工作成就,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要对学校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加大倾斜和扶持力度,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六十二)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解决好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教育信访工作,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学校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学校安全、卫生、食品及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切实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第二十二章 实施

本《教育规划纲要》是自治区今后十年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责任人。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共同推进《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

自治区和各地、州、市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分阶段分步骤地组织实施。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级人大、政协要关心和监督《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工作。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

下载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读后感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院别:×××班别:×××姓名:×××学号:××××××××人们一致认为知识改变命运,而获得知识的最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 一、发展任务 (一)学前教育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建立政府主导、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1.“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 2. 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实 施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全文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 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

    唐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河北省唐山市出台中长期人才 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近日,唐山市出台了2011-2020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提出,唐山市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