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20:2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

第一篇: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

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

1.进一步增强对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重要战略位置,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不断凝聚全省人民的精神力量;舆论导向正确鲜明,营造了振兴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改革整合与扶持发展相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提高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文化创作生产持续繁荣,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亮点;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吉林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但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文化发展新趋势、人民群众新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文化发展总体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开创全省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2.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文化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加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提供强大支撑。

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多样中谋求共识、多变中把握方向,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正确导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改革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力度,不断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文化发展焕发生机与活力。

——坚持统筹兼顾。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统筹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坚持突出特色。以吉林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在保护传承上下功夫,在整合提升上下功夫,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打造吉林文化品牌,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

3.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坚持不懈地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 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到2015年,基本实现吉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性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现代传播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传播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更好地发挥文化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稳定的作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实现普惠城乡群众,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和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优秀文艺作品丰富多彩,文化市场全面繁荣,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强化文化的继承、创新、开放、包容,形成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繁荣的吉林特色文化;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结构更加优化,效益和质量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增速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体制改革重要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发展的体制、人才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活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优秀文化产品生产基地、文化艺术人才基地和东北亚区域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

4.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根本,大力建设“研讨型、创新型、务实型、开放型”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学习型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建设。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支持大学生开展自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省、市(州)党委讲师团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宣讲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持续开展“爱祖国、爱吉林、爱家乡”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党史教育和国防教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凝聚力量。

5.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结合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具体化,提炼和弘扬区域精神、行业精神,完善行业规范、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行为准则。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关工委和“五老”队伍作用,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评选表彰道德楷模,培育和宣传各条战线先进典型。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拓展各类群众性社会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建立健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加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深化政风、行风建设。

6.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各方面,落实到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倡导和培育“创新、公正、包容、守法、诚信”等价值取向。倡导“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机制和环境,持续深入地推进解放思想,推动思想解放的成果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以思想的不断解放推动事业的持续发展。倡导“公正”,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公道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行事,形成崇尚正义、追求正派、维护规则、遵守秩序、平等待人的社会氛围。倡导“包容”,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理性平和、宽容大气、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社会成员正确认 识和处理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中的矛盾问题,促进人与人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倡导“守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正确行使公共权力,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格依法按章办事,切实维护群众权益,有效调整社会关系,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依法表达诉求,善于运用法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环境。倡导“诚信”,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在全省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法治文化。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以优良的干部作风引领广大人民群众。

三、实施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工程

7.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总要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突出“发展”和“民生”主题,坚定共同理想、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和谐稳定、鼓舞凝聚人心,营造振兴发展的浓厚氛围。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统筹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健全应急宣传体系和舆论引导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县以上健全网络管理机构和队伍,加强网上宣传舆论引导,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用好全国重点新闻网站。各级领导干部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与媒体打交道能力。

8.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完善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和传播平台建设,扩大有效覆盖面。完成全省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体系建设。加快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宽带网络与业务平台建设。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做大做强中国吉林网、吉林省网络广播电视台等重点新闻网站。建立吉林省数字出版基地。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高办报办刊办台质量。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动我省优秀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加快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融合。

9.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加强对外文化宣传。拓展与境外、涉外媒体的合作,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为补充的对外文化宣传机制,推动境外、涉外媒体加大对吉林的宣传。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提升东北亚博览会等综合展会办会水平,办好各类专项展会和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中国长春〃东北亚文化艺术周,逐年在东北亚国家举办“吉林文化周”,每年在境外举办“吉林广播电视周”等大型文化推介活动。加强文化产品输出,扶持省内品牌文化产品申报进入国家出口指导名录,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文化企业。

四、实施公共文化强基惠民工程

10.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体系。省本级及省会城市:“十二五”期间,完成吉林省图书馆、吉林省演艺中心、吉林省文学艺术中心、长影电影艺术馆、吉林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吉林省方志馆、长春市博物馆、长春市城市规划展览馆、长春市文化艺术展览馆、长春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吉林警察博物馆等场馆建设。继续建设和提升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长春国际汽车公园、伪满皇宫博物院。市(州):尽快完成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剧场、电影院和档案馆建设和改造。县(市、区):尽快完成图书馆、文化馆和档案馆新建扩建和改造,完成剧场和多厅数字影院建设改造,有条件的县(市、区)还要建设博物馆。乡(镇): 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标准,建立“数字小影院”,拥有一块硬化文体活动场地。城市社区: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使用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配置基本设施。建制村:全省建制村建有村部文化室,使用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有开展文体活动的场院。把农村文化大院作为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最实际、最方便、最常用的活动平台,作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重点工程加快建设,2013年末实现全省建制村农村文化大院全覆盖,实现有专用场地、有专人管理、有基本设备、有经常性经费补贴、有经常性活动。把各种文化资源整合到文化大院,服务范围扩展到自然村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支持边境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把军(警)民共建共享文化设施作为“强基富民固边”工程的重要内容。支持建设各类专业性博物馆,鼓励企业、高校、民间组织和个人建立各具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扶持发展民办非营利文化基础设施,政府在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11.大力推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管好、用好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公共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管理和服务创新,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增加图书馆购书经费、博物馆文物征集经费、档案馆档案征集经费和其它文化场馆活动经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民办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对社会效益好的给予适当补贴或奖励。鼓励国有文化单位、体育、教育等机构开展公益文化活动,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省、市、县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各级政府每年安排实施文化民生实事。坚持政府采购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艺院团送戏下乡演出补贴标准,改善公益演出场所和演出条件。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以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共建共享为内容的图书馆联盟建设,推广县域统筹、乡村流转的“总分馆”图书服务机制,使城乡群众共享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图书馆资源。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共享。完善文化帮扶机制,关注困难群众的文化生活。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定期举办文化艺术周、社区文艺汇演、广场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电台、电视台开办特色节目,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展示文艺才能提供舞台。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工作,努力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实施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工程

12.挖掘传承发展吉林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吉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挖掘夫余、高句丽、渤海、辽金、明、清时期古文化遗存,挖掘汉、朝、满、蒙、回、锡伯等民族长期创造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中的积极元素,挖掘关东移民文化、抗联等红色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蕴含的文化精髓,深入研究吉林文化内涵,提炼吉林文化精神。加强对吉林古籍和历史档案的保护、整理和出版工作。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补助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增加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编制实施吉林省重要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纲要。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加强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和保护,加强对民俗活动的研究和传承。整合开发各种文化元素,“物化”“活化”各种文化资源,支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博物馆、遗址纪念地和文化园区,编纂出版一批有影响的出版物,扶持一批有吉林民族特色的省级、国家级优秀民族节庆活动品牌,不断推出以吉林历史文化资源为题材的优秀作品。

13.打造长白山文化品牌。实施《长白山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整合长白山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建设一批展示长白山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文化设施,建设长白山演艺中心、长白山文化会馆等集餐饮、娱乐、演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丰富完善长白山及周边地区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创作生产以长白山文化资源为题材、具有广泛影响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歌舞、动画片和文学作品。建设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促进全省旅游产品、影视拍摄、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产业向长白山汇聚。加强长白山文化宣传推介,展示长白山文化资源和文化魅力。深化长白山文化研究,设立长白山文化研究中心。

六、实施文化创作繁荣工程

14.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体现吉林特色和国家水准,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等重点门类,不断推出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长影集团每年生产出水平高、市场好、影响大的影片,作为国家农村题材电影基地每年生产一批质量好的数字影片,真正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影生产基地。巩固发展吉林特色电视剧优势,创新电视剧创作生产播出机制,生产更多以现实题材、特别是农村题材为主的优秀电视剧。进一步提升和发挥吉林歌舞优势,形成各级院团竞相发展、各民族歌舞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发展京剧、吉剧等戏剧艺术。推出更多“二人转”优秀作品,拓展全国演出市场。提高动漫游戏原创生产能力,形成吉林动漫游戏品牌。推出一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和知名作家,培育吉林作家群。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统筹协调分头推进工作机制、重点文艺项目立项评审扶持机制、文艺创作生产奖励机制、文艺创作生产补贴机制、文艺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文艺资源共享转换机制、文艺创作评价机制、文艺宣传引导推介机制。扶持各类展览、展销、展演活动,办好重点文艺活动和文艺期刊,促进各门类艺术活跃和繁荣。增加吉林省扶持优秀文艺作品专项资金规模。组织好“五个一工程”,对获国家级大奖的我省作品和艺术家给予适当奖励。发挥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吉林省政府新闻出版奖等省级奖项的激励引导作用。

15.推出更多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吉林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形成以重点学科、优长学科为骨干,布局合理、特点突出,一些领域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吉林全面振兴计划,形成一批对工作决策有较大作用、对学术发展有较大推动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支持建立一批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扶持建设一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吉林地域文化研究、东北边疆历史文化研究、东北亚经济社会发展和交流研究。支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计划,提高公民科学和人文素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计划。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发挥“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激励引导作用。增加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

16.活跃繁荣文化市场。丰富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大众性文化消费,开发中高端文化消费,培育特色文化消费,形成分众化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活跃城市文化生活,省会城市实现“一院一团一场”,实行演出季,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团体演出,扶持饭店、茶楼等消费场所演出。重点兴建适合普通群众的文化消费场所,出版更多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兴建文化活动和消费场所。加强文化消费引导,完善政府购买和补贴群众基本文化消费的办法,培养公众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文化消费主体,使健康丰富的文化休闲娱乐成为城乡群众的生活方式。创新文化消费经营模式,连锁经营、网点直销、电子商务等经营渠道延伸到城乡基层,在乡镇和村建设一批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于一体的消费综合体。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完善文化流通网络。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七、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提速工程

17.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和骨干文化企业。坚持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巩固和发展影视、出版、期刊、歌舞、动漫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将具有吉林特色的“现象”和“亮点”培育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影视产业。坚持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同步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影片制作基地、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电影文化展示基地和电影主题旅游基地。进一步加强优秀电视剧生产,积极抢占国内国际电视剧市场。做大做强出版产业。保持扩大吉版图书在全国市场的领先地位,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发挥吉林优秀期刊品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期刊业。做大做强传媒产业。实行党报和子报子刊分离,深化党报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组建全省性都市类媒体集团。加快市场融资、技术创新和跨行业融合,尽快使广电网络经营进入全国优势地位。做大做强歌舞演艺产业。充分利用吉林歌舞品牌,统筹全省优质歌舞资源,加快“二人转”产业发展,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动漫游戏产业。发挥动漫游戏原创、制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有效整合动漫游戏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共建共享动漫公共技术平台和吉林动漫品牌。做大做强工艺美术业,扶持松花砚、农民画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业,加快文化旅游休闲园区、场馆和内容建设,使吉林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发展壮大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和长影集团在主板上市步伐,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1-2家全国文化产业50强企业。大力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鼓励全社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创办文化创意产业,从市场准入、工商注册、场地、技术、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支持民营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专、精、新、特”的中小文化企业。支持具有发展潜力、主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企业和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18.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增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园区建设带动招商引资和产业聚集。科学规划园区布局,加快形成中部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和长白山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遗址公园和文化商业街区,力争有3-5个园区进入国家级示范园区行列,有10-15个文化企业进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现有60个文化产业园区和23个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其产业聚集功能。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省级文化产业园、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遗址公园。每个市(州)都要建文化商业街。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健全项目库,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由单一的项目招商向园区、基地整体招商转变,将展会招商与专题招商、定向招商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19.加快推动文化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推动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编制全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丰富长白山旅游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掘利用东、中、西部的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围绕重点旅游景区,依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发展节庆旅游、影视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边境风情旅游、草原湿地旅游。打造旅游与演艺相结合的大型歌舞、动漫作品、文学艺术作品。加强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加强具有吉林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充分利用我省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创意农业。以重要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深挖产品的文化创意元素,加强包装设计和工艺改造,提高产品的文化艺术含量和情感功能,打造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吉林制造业品牌。以服饰文化、餐饮文化、休闲文化、健康文化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文化内涵。促进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结合,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更好地融入文化元素,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广泛开展以“提升员 工素质、提升企业精神、提升品牌形象”为内容的“三提升”活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20.推动文化资本聚集和科技创新。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聚集。充分发挥吉林省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功能作用,引进更多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建立文化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投资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积极为文化企业提供服务。强化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融资方式,逐步扩大吉林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规模。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兴业态。发挥我省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文化产品。加强特效电影、动漫游戏、高清LED显示技术等文化产业重大科技课题攻关,加强吉林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高清交互式现代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我省文化产业技术装备水平。

八、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1.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坚持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出发点,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坚持实现好发展好文化工作者切身利益,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2012年完成全省一般性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电影公司和电影院、新闻网站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全省文化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深入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和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保留事业体制国有文艺院团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22.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吉林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加快整合市(州)、县(市、区)文化行政主体,组建市(州)、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建立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完成市(州)、县(市、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合并,组建广播电视台。各市(州)健全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机构,县(市)设立互联网信息中心(政府新闻中心、对外宣传中心),健全网上宣传队伍,提供设备、资金保障。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产品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提高文化管理法制化水平。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增强统计数据科学性和可比性。

23.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制定出台《吉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提高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制定出台扶持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财政、工商、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加快推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省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市(州)、县(市、区)要根据财力状况,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继续执行国家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5年。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完善文化建设法规体系,为文化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九、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24.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省“双百千万”人才计划。实施全省宣传文化“七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千名文化产业拔尖人才开发计划。重点培养和扶持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领军人物、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和富有发展潜力、充满创新活力的青年文化人才。引进文化改革发展急需人才。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推动高等院校、文化培训公司、文化技艺传承人与文化生产创作单位合作,形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更加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市场招聘力度,对急需优秀人才破格提拔使用,使人才有平台、有资源。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在文化领域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5.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中央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并落实基本津贴。对专业文艺院团改革中分流的演艺人员,具备条件的可由县级文化馆聘用后安排到乡镇、社区做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等工作。加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的培养,用3年时间完成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培训。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26.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会议议程,纳入各级领导日常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各部门、各行业要对本部门、本行业文化建设负责,为文化改革发展作贡献。

27.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一把手”,梯次配备各级领导班子。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坚定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增强政治鉴别力,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发挥文化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在文化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在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8.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动吉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合力。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担当起文化建设主力军的重任。各部门要把支持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密切配合,提供保障。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社科联、记协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要动员和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各级各类媒体要积极营造加快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第二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新华社25日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这一决定。

决定全文近2万字,共分9个部分: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决定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让文化成果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第三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第四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摘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其主要内容有: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文化人才队伍。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第五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胡锦涛作重要讲话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

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

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下载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