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监会严批银行理财乱象 六项违规迎来整改
银监会严批银行理财乱象 六项违规迎来整改
2011年06月29日 15:17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银监会“戳穿”了商业银行的花招,六项被点名的违规操作包括:同业存款存放本行、购买他行理财产品、投向政府融资、绕过信托做信托受益权产品、委托贷款理财产品、票据资产理财产品。
本报讯 银监会于上周五召开理财业务会议,批评当前理财市场出现乱象、恶性竞争,并点出了现存的六项违规操作,要求商业银行立即整改。
随着6月30日的临近,为满足存款规模、缓解存贷比监管压力、美化半年报业绩,大规模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成为商业银行“救急锦囊”。据统计,截至6月上旬,银行理财产品总额已达7万亿元。今年以来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有6000多只,已接近去年全年总量。年化收益率节节抬高,最高收益率甚至达到了7%。
据调查,一些商业银行月底为期两天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达到了7%。与以往的理财产品定制了精致的宣传页不同,随着月底监管指标考核日子临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回购期限扩展为31天、21天、14天、7天、5天、2天,购买门槛也从5万元提高到了10万元、20万元。
据记者调查,银行兜售的短期理财产品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大多是产品经理将印有相关信息的A4纸揣在兜里,口头向客户通知,如有问询的再进一步讲解。
商业银行发行短期理财产品,特别是跨月末时点的理财产品,是为了迎接年中各项指标检查。因为一款理财产品在月末申购,申购款体现便成为银行的存款,而到下月初,理财产品成立,申购款便从银行“表内”划走。
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显示,上周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一款理财期限为一年的结构型产品实际收益率为零,远未达到7.00%的最高预期收益率。
理财产品的“表外化”特征所引发的风险需要高度警惕。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存款“出逃”到理财,是负债方的表外化。银行大量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急剧放量,是资产方的“表外化”。而“双重表外”业务的扩张,脱离了监管者的监管范围,且没有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一旦表外贷款无法偿还,银行为避免声誉上的损失,必将动用表内贷款偿还理财资金,表外风险转嫁表内。在上述过程中,中小银行风险更加明显,“一旦贷款企业还款能力出现问题,中小银行将是这场‘危机’的首个波及对象。”(辛财)
第二篇:银监会点名批评银行理财乱象 要求商业银行整改
银监会点名批评银行理财乱象 要求商
业银行整改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6月28日 13:57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6月28日下午消息,新浪财经今日获悉,银监会已于上周五召开理财业务会议,批评当前理财市场出现乱像、恶性竞争,并点出了现存的六项违规操作,要求商业银行立即整改。
银监会专题会议严批理财产品乱象
随着6月30日的临近,为满足存款规模、缓解存贷比监管压力、美化半年报业绩,大规模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成为商业银行“救急锦囊”。
新浪财经获悉,银监会上周五下午召开了理财业务会议,指出目前理财市场出现乱象、恶性竞争,已经成为已成为绕过监管的吸存手段以影响存贷比指标。
据统计,截至6月上旬,银行理财产品总额已达7万亿。光今年以来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有6000多只,已接近去年全年总量。年化收益率节节抬高,最高收益率甚至达到了7%。
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背后原因之一,便是应对银监会存贷比监管的要求。
由于前两年贷款量巨大,商业银行尤其是一些股份制银行当前存贷比已经总体上逼近75%的监管要求。据安永提供数据,截至去年底17家上市银行中,有8家银行的存贷比超过70%,其中包括6家中型股份制银行和两家大型国有银行,这表明存贷比面临压力已经成为银行业普遍现象。
原因之二是解决银行不匹配的存贷需求。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专栏)分析称,为了从存款方面来看,负利率以及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银行揽储的压力不断加大。但从贷款方面来看,由于实际的贷款需求旺盛,银行通过大量代销信托理财产品或委托贷款,“曲线”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将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放在“表外”匹配。
银监会于上周五的会议上“戳穿”了商业银行的花招,并要求各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上已经出现的六项违规操作进行整改。
这六项被点名的违规操作包括:同业存款存放本行、购买他行理财产品、投向政府融资、绕过信托做信托受益权产品、委托贷款理财产品、票据资产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点冲通道
商业银行发行短期理财产品,特别是跨月末时点的理财产品,是为了迎接年中各项指尤其是6月15日以后发行的理财产品,普遍比6月初发行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年化)高。
新浪财经以投资者身份在部分银行营业网点调查,一些商业银行今、明两天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达到了7%。
与以往的理财产品定制了精致的宣传页不通,随着月底监管指标考核日子临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回购期限扩展为31天、21天、14天、7天、5天、2天,购买门槛也从5万元提高到了10万、20万元。
新浪财经观察,银行兜售的短期理财产品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大多是产品经理将印有相关信息的A4纸揣在兜里,口头向客户通知,如有问询的再进一步讲解。
以中国银行(3.19,-0.03,-0.93%)、建设银行(4.99,-0.01,-0.20%)为例。今明两天中行将发售14天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5.4%,门槛20万元。建行发售30天期限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5.4%,门槛10万元。
而招商银行(13.16,-0.11,-0.83%)今日早10点至下午2点发行的安心回报178号理财产品,2天期限预期年化收益率7%,门槛5万元。
因为一款理财产品在月末申购,申购款体现便成为银行的存款,而到下月初,理财产品成立,申购款便从银行“表内”划走。
看上去很美
投资者高收益率、银行冲点存款规模、企业获得融资需求,理财产品看起来“三全齐美”,但这背后实则蕴藏着风险。
理财专家向新浪财经表示,“预期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投资者应谨慎投资。”
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显示,上周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一款理财期限为一年的结构型产品实际收益率为零,远远未达到7.00%的最高预期收益率。
此外,理财产品的“表外化”特征所引发的风险需要高度警惕。
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其“警惕‘表外’风险失控”的最新转文中提示了三方面风险。
他认为存款“出逃”到理财,是负债方的表外化。银行大量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急剧放量,是资产方的“表外化”。
“双重表外”业务的扩张,脱离了监管者的监管范围,且没有有效的的风险对冲机制。一旦表外贷款无法偿还,银行为避免声誉上的损失,必将动用表内贷款偿还理财资金,表外风险转嫁表内。
在上述过程中,中小银行风险更加明显,“一旦贷款企业还款能力出现问题,中小银行将是这场“危机”的首个波及对象。”
此外,理财产品快速增加还对冲了信贷调控的效应。
为避免理财产品银行“表外”风险失控,沈建光建议短期内应尽快变数量型调控工具为价格型调控工具,让“出表”资金重回“表内”。而长期来看,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适当尝试,包括大额存款单,允许某些银行差额化定价等,才是化解矛盾之根本。(丁蕊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