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邢国辉:创建“四型财政”服务河北经济社会发展
邢国辉:创建“四型财政”服务河北经济社会发展
河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邢国辉
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新征途中,财政部门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必须以创建“四型财政”(发展型、和谐型、法治型、效能型财政)为统领,全面提高财政调控保障能力,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撑。
建设发展型财政支持经济强省建设全面提速
经济决定财政,但财政也承担者调控经济发展的职能。财政部门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创建“发展型财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全面服务经济强省建设。一是不断做大财政“蛋糕”。加大培植财源力度,着力完善综合治税大格局,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建立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完成预算收入任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不断增强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二是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提升消费需求作为主攻方向,落实鼓励消费的补贴政策,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牢牢把握项目投资这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健全政府投资机制,保持政府适度投资规模,支持省定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落实好结构性减税和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支持建设出口基地和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促进外贸出口稳步增长。三是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围绕“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发展战略,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增加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投入,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科学使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改资金,推进实施工业提升计划,促进以钢铁为重点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和实用应用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全省综合创新能力。认真落实财政支持节能减排政策,强化征收排污费等惩罚性措施力度,加大绿色采购力度,推进节能技改项目建设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五是支持优势地区聚集发展。完善财政体制政策,支持沿渤海和环京津地区聚集发展,集中打造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两大增长极,支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促进冀中南经济区加快发展,确保优势地区加速崛起。
建设和谐型财政保障和谐河北建设顺利推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财政部门要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建设“和谐型财政”的要求,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幸福指数。一是推动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支持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支持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组织管理和筹资机制,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支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二是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和CPI涨幅挂钩联动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落实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政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坚持就业优先原则,落实好促进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足额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重点解决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问题。加大筹资和资金投入力度,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继续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推进。三是支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支持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发展。四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支持“三农”投入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创新支持方式,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五是全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和资金投入,支持燕山太行山片区、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发展和环首都贫困地区攻坚突破,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
建设法治型财政确保依法理财规范理财
依法理财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本要求。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法规制度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建设“法治型财政”,全面提高财政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健全财政法律法规体系。认真落实《预算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推动完善地方财政管理法规体系,全面清理现有财政规范性文件,严格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使财政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保持财政体制作为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基本制度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保障各级财政平稳运行。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动城乡和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健全政府预算制度体系。完善公共财政预算,规范政府性基金预算,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水平,试编政府性债务预算,健全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制度体系。四是完善财政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性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按照相关法律制度要求,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改革。五是提升财政行政执法水平。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规范财政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财政行政执法监督,认真做好财政行政复议工作,完善财政行政审批程序,稳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全面规范财经管理秩序。
建设效能型财政实现科学理财高效理财
工作效能是决定财政职能作用发挥的关键性因素。财政部门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效能为抓手,努力建设“效能型财政”,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一是深化财政绩效管理改革。在全省全面推行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和绩效考评机制,扎实推进派驻监督,认真开展绩效监督,切实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绩效缺失有问责,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二是强力推进和强化财政管理。全面落实零基预算、综合预算和项目预算管理,加大跨类口和跨部门资金整合力度,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和“三保”原则统筹财力配置。健全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和支出执行通报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提高预算支出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提高财政管理效能。三是切实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促进节本增效。深化财政综合改革与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全面加强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财政监督管理水平,确保各项政策和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四是着力加强财政队伍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工作执行力和创新力。讲政治、顾大局,强化为领导、部门、基层、群众服务的主动意识。完善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丰富财政文化内容,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