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航材维修服务外包业务海关监管方式的探讨

时间:2019-05-13 20:2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航材维修服务外包业务海关监管方式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航材维修服务外包业务海关监管方式的探讨》。

第一篇:关于对航材维修服务外包业务海关监管方式的探讨

关于对航材维修服务外包业务

海关监管方式的探讨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主体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增强。本文试从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关区航材维修企业承接航材境外服务外包业务这一新兴业态的海关监管要求及难点,探索创新更为适合航材维修服务外包业务的海关监管模式,以期使海关监管工作更加适应航空维修企业运作模式和业务需求,更好地服务海关监管,促进我国跨境航空维修服务贸易实现更大更快的发展。

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基本情况

(一)服务外包的概念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它包括商业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

(二)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情况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当前,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为我国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为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推动“中国服务”再上台阶、走向世界,2009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认定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这20个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厦门市后增列成为我国第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5年初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支持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关区企业承接航材维修服务外包业务情况 厦门航空工业区始建于1993 年,是中国最早以民航维修为专业的工业区。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飞机结构大修为龙头,以发动机、航空电气及其他飞机零部件维修、飞机零部件制造和航空技术培训等为特色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格局,2015年厦门关区维修境内外飞机数量预估达425架,修理物品进出口金额可达142亿美元,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航空维修产业中居主导地位。随着关区航空维修企业技术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及区内入驻企业的增多、集约竞争优势的加强,航空维修业务类型也得到不断拓展,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新兴贸易形态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以航空发动机维修为例,关区企业厦门太古飞机发动机服务有限公司2014年获得了维修当今世界上最大航空发动机GE90的资质,成为亚洲唯

一、世界第二家可以维修GE90发动机的企业,得到承接美国GE公司对该系列发动机的维修外包业务。此前,国内航空公司所用GE90发动机维修保养只能送往美国GE唯一的外包企业--英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展,此后国内航空公司的GE90发动机的维修保养可以有在国内太古或者是去英国进行维修的选择。据预测,国内GE90发动机的维修产业金额高达10亿美金,市场需求巨大。

二、关区航材维修服务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境外飞机发动机进入太古公司进行维修运作顺畅,但太古公司承接通用公司的维修国内发动机服务外包业务却遇到困难,具体情况如下。

(一)维修企业承接发动机服务外包业务介绍 在发动机维修行业中,航空公司所购买的发动机多由供货商负责包修。国内航空公司和美国GE公司签订“一站式”包修服务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定期向GE公司支付包修费用,GE公司向国内航空公司提供合同范围内发动机的维修保养等服务。同时国内航空公司向其主管海关登记、备案,按相关规定向海关申报并缴纳包修费相应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厦门太古发动机公司获得维修GE90发动机的资质后,与美国GE公司订立了承接维修服务外包合同。当航空公司选择在厦门太古进行维修时,维修完毕后由美国GE公司支付维修费给太古发动机公司,航空公司不另行支付维修费用。

具体流程如下图,国内航空公司以中国东方航空为例。

图1 维修企业承接发动机服务外包业务示意图 ①国内航空与美国GE公司签订包修服务合同,并定期支付包修费用;

②国内航空公司将待修发动机送至太古发动机公司维修; ③太古发动机公司维修完毕后将发动机运回航空公司,航空公司不另行支付维修费用; ④美国GE公司支付维修费给太古发动机公司。

(二)税款重复计征问题

上述逻辑业务流程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以下问题:国内航空公司将包修合同范围内的待修发动机直接送至太古公司维修时,由于发动机没有实际出入境行为,按照现行制度规定,需对太古公司维修耗用保税料件进行征税。在航空公司已经按期对包修费用向海关申报纳税的情况下,会导致税款重复计征。

(三)物流成本增加

为避免重复缴税,按照现行制度规定,需要将待修发动机实际运送出入境才可按照出境维修物品进行监管,免于重复征税。境外以香港为例,业务流程示意如下。

图2 维修发动机通过香港“境外一日游”业务示意图 ①国内航空公司将待修发动机以“修理物品(1300)”监管方式申报出口至香港;

②太古公司以“修理物品(1300)”监管方式申报进口维修;

③太古公司维修完成后,以“修理物品(1300)”监管方式申报复出口至香港;

④国内航空公司将维修好的发动机以“修理物品(1300)”监管方式申报从香港复进口至国内。

该种方式下,因维修发动机有实际进出境行为,按照现行制度规定,太古公司维修耗用保税料件可以正常报关核销账册,不予征税;国内航空公司对维修发动机申报复进口时,以包修费用按期纳税情况向主管地海关申请办理免税手续。

此种待修发动机通过香港“境外一日游”的操作方式虽然避免了重复缴税的问题,但却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物流和时间成本,削弱了国内维修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解决思路

为贯彻国务院“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创新服务外包海关监管模式”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和海关总署在支持促进福建自贸区建设发展相关文件中提出的“支持开展承接境外服务外包业务,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飞机维修”的要求,经认真研究,我关认为从太古公司、通用公司、国内航空公司三方的贸易流、资金流来看,太古公司承接维修服务外包业务,本质上是国际贸易,只是物流途径特殊。为此,有以下两个建议:

方式一: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日游”替代“境外游”。太古公司虽不处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却位于自贸试验区范围内,秉承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精神,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功能,允许国内航空公司待修发动机以进出海关监管特殊区域替代“境外游”。运用“修理物品(1300)”监管方式申报进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根据国内航空公司主管地海关提供的已经按照包修费用征税的有关联系函,对维修费用(包括维修料件和其他费用)免于重复征税。

图3:维修发动机通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业务示意图 ①国内航空公司将待修发动机按照“修理物品”方式申报出口到厦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②太古公司将待修发动机按照“修理物品”方式申报进口出区维修;

③太古公司将维修完成后的发动机按照“修理物品”方式申报出口到特殊区域入区;

④国内航空公司将维修好的发动机按照“修理物品”方式申报进口从特殊区域出区使用。

维修企业以“保税仓库进出口货物(1233)”方式向保税仓库主管海关申报出口报关单办理维修航空航材耗用的保税仓库料件核销手续,报关单上应关联航空航材进入特殊区域的出口报关单号码。

此种操作方式,能够有效解决企业重复缴税和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双重问题,同时对于探索找到承接境外服务外包飞机航材维修类似问题的途径,通过工单核销和联网监管等手段强化海关监管、优化海关流程、提高监管效率都有一定的改革创新意义,能够有力支持厦门航空港飞机维修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策问题。飞机发动机是否可以通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象屿保税物流园区)的流转来解决航材“境外游”的问题,目前没有成熟的做法和明确依据。课题组认为,符合国务院和海关总署关于特殊区域整合的意见和方向,可以发挥好特殊区域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好特殊区域的政策优势。

(二)操作问题。是否可利用修理物品(1300)监管方式来解决通关申报和管理问题。根据总署现现行规定“修理物品(1300)”监管方式,一是适用各类进出境维修的货物;二是适用除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外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维修的维修货物。另总署即将下文明确包括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在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开展境内外维修业务时,维修货物进出区时统一采用“保税维修(1371)”监管方式。目前,在解决承接飞机航材境外服务外包飞机发动机通过保税物流园区流转时,在各种监管方式中“修理物品(1300)”相对比较合适,可以利用。但以“修理物品(1300)”监管方式申报进出区的发动机,本应适用进入特殊区域维修的监管规定,海关按入区维修货物进行监管,但实际上海关是按保税物流货物进行监管允许其进行流转。

(三)配合问题。在解决个案问题时,接受了上海海关隶属浦东机场海关的《联系函》,我关根据其确认来厦修理的发动机属于包修合同范围内的情况开展相关通关事务,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厦门海关与上海海关的“征税互认”的联系配合机制。课题组认为,可以将该种联系配合机制作为两关的固定模式,从而解决未来类似航材的维修问题。

方式二:直接运输的方式。

为进一步缩短物流流程,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允许国内航空公司将待修发动机通过境内运输直接送到维修企业开展维修,海关按照“修理物品(1300)”予以监管,并依据建议一的方式免于重复征税。

结束语:坚持改革创新,面向全球市场,加快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产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从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向更多以智力投入取胜转变,对于推进结构调整,形成产业升级新支撑、外贸增长新亮点、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引擎和扩大就业新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

■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之举。

■机场搞副业,搞房地产比不上开发商,搞农场比不上农场经营者,搞养殖比不上专业户,到头来盈利者寥寥无几。

■对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实施“外包”,由若干个专业化公司成为经营者,机场成为

“收租子”的管理者。

■“外包”这一形式适用于大中型机场和航班较多的支线机场。

非航空性业务经营具有前景好、效益高、风险低等特点,是机场企业除主业生产以外的最大的经济增长点。由于认识的不足、机制的守旧和经营的粗放,目前中国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被世人称为是“一块有待于进行深度开发的处女地”。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上对非航空性业务的深度开发进行思考,无疑是时下机场企业发展极为重要的课题。

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重要性

开发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是极为重要的战略之举,其重要性是由其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决定的。

一是依托性强,前景好。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是指机场依托客货运输生产发展起来的经营性业务。其内容包括机场地面运输业务、宾馆餐饮业务、免税店商场业务、停车场业务、广告业务、旅游业务等。这些业务既不同于航空主营业务的客货运输生产,又与航空客货生产紧密相连,是客货运输生产的继续和服务的延伸,对于航空客货运输生产有着完全的、直接的依托性和依赖性。也就是说,只要机场的主业生产兴旺,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那么,紧紧依托和依赖于航空主业生产的非航空性业务必然发达。自2004年以来,我国民航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据国内专家预测,这一快速增长期将持续10年。机场航空主业长期快速增长,必然直接带动其非航空性业务的长期快速增长。因此,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之举。

二是成本性低,效益高。机场本身就是带有地区垄断性的企业,作为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也势必带有某种难以打破的垄断色彩。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与航空主业相比,具有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高的突出特点。这一点已被当今世界上一些知名机场的实践所证明。如我国香港赤腊角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收入已达到机场总收入的50%;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最好的新加坡樟宜机场,已达到机场总收入的60%。从中可见,我国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的潜力很大。自2004年以来,国际航油价格一路飙升,燃油附加费的征收,必然引起机场旅客吞吐量增幅的相应减少,主营业务效益增长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在此种情况下,只有深度开发非航空性业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机场的经济效益。

三是稳定性大,风险小。正因为非航空性业务是依托航空主业的发展延伸而来的,它必然随着航空主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其壮大而壮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非航空性业务本身就是稳定向前发展的业务。加之这些业务与主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关联,大都是服务旅客的继续与延伸,大家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其业务也比较熟悉,对其经营的风险性也较小,虽然不能称之为一本万利,但一般来说都是赚钱的买卖。如此高效益、低风险的经营,作为机场企业何乐而不为呢?大凡全球机场业的有识之士,无不重视大力发展非航空性业务。

我国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现状

应当肯定,目前我国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经营不乏成功者,也初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着实令人欣喜!但据最近民航有新闻媒体报道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营收益普遍占其机场总收益的20%左右,最差的仅占总收入的10%左右,最好的也不过占总收益的30%,经营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经营形式单一。有的机场思想保守,眼睛向内,很少向外,固守田园,一味搞自我经营,缺乏经验、缺乏技术、缺乏质量、缺乏文化品位,集中到一点,就是缺乏有效的增长方式。故未能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致使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的效益低下。

二是超出主业规模,“摊子”铺得过大。如上所述,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是紧紧依托主业生产发展起来的产业,是航空主业的继续与服务的延伸。机场航空主业生产规模的大与小,决定了非航空性业务经营规模的大与小。但有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不顾航空主业的生产规模,好大喜功,急于求成,造成机构多、官位多、人员多、资金投入多、“摊子”铺得过大的“三多一大”现象,造成其经营成本的增加,资源资金的无端浪费和效益的下降。

三是脱离主业生产,经营亏损严重。有的机

场尤其是有些困难支线机场,由于主业生产的不景气,急于摆脱困境,一度抛开主业提出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主业不足副业补”的口号,于是利用贷款和倾其所有“家底”,到处“撒种子、种庄稼”,搞起与航空主业毫不相干的房地产开发、开荒办农场和猪鸡牛羊的养殖来。机场搞副业,搞房地产比不上开发商,搞农场比不上农场经营者,搞养殖比不上专业户,到头来盈

利者寥寥无几,造成了严重亏损,致使企业雪上加霜,更加困难,教训十分深刻。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紧紧依托航空主业的非航空性业务才是我们的优势,困难机场的根本出路在于,千方百计发展航空主业生产。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航空主业与非航空业务两旺的愿望,才能使困难机场从根本上脱离困境。

四是自主创新不足,缺乏生机活力。民航是最早进入、最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行业,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平均主义”,习惯于“吃大锅饭”,尽管时下已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机场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处于胶着状态。因此,机场在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中,缺乏新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缺乏生机和活力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未能充分发挥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种状况,显然不利于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效益的提升。

“外包”是发展非航空性业务的主要方式

纵观现今国内外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的成功经验,如果集中到一点,那就是业务“外包”。“外包”能够成功的个中缘由何在?笔者感到主要有四个“有利于”:

其一,有利于集约化经营。应当看到,尽管机场对非航空性业务相对比较熟悉,但仍处于似曾相识、似懂非懂的状态,缺乏开发资金和专业化的人才、技术、设备、经营经验等,这是导致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粗放经营的根本原因所在。转让经营权,把非航空性业务具体包给相应的有资质的专业化公司经营,必将有利于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大增加该业务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有效地防止资源的浪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场的经济效益。

其二,有利于实现机场职能的转变。目前,机场经营与管理不分带来了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相互干扰、相互推诿、矛盾频生、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实现由经营管理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是机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机场的发展方向。对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实施“外包”,由若干个专业化公司成为经营者,机场成为“收租子”的管理者,这就为股份制机场建立母子公司制和实现由经营管理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创造了应有的条件。

其三,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主业生产。机场是风险高、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公益性事业,企业的资金和领导的精力等都是有限的。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权的转让,可以让机场把有限的资金、有限的领导精力集中用于安全和主业生产上,势必有利于航空运输生产的发展。而航空主业的迅速发展,必然带动非航空性业务规模的进一步增大,这样,就会使机场形成航空主业同非航空性业务良性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

其四,有利于进一步规避经营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经营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前面所说的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风险较低,并未否认该经营风险的存在。由于市场的某种不确定性所决定,加之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和专业经验的欠缺,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直接经营,也是有一定风险性的。把该经营进行“外包”,变自我经营为专业化的企业进行经营,无疑有利于机场规避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另外,非航空性业务实行“外包”是有一定条件的。最根本的条件是机场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因此,“外包”这一形式适用于大中型机场和航班较多的支线机场。对于每周仅几个航班,职工没多少活儿可干的困难支线机场,可采取以自我为主的方式进行经营,不能强求外包,这样有利于转移剩余劳动力。

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值得重视的问题

根据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机场发展非航空性业务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如前所述,非航空性业务是机场重要的效益源泉,对其经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正因为如此,作为机场尤其是大中型机场,都应根据航空主业未来的发展规模,制定出相应的非航空性业务商业化战略规划,用以明确方向、鼓舞人心,严防决策的失误和经营管理的随意性。

第二,慎重选择经营对象。无论是外包经营也好,还是合作、合资、股份制经营也罢,都有一个选择经营对象的问题。且这一选择直接关系到非航空性业务效益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问题,故机场在选择经营对象时务必要格外小心谨慎。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搞好“阳光”招发标工作,并对投标者进行耐心细致地明察暗访,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切实把那些经营手续健全、有较好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和专业经验的投标者作为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对象。

第三,缜密签订经营合同。严格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把经营的内容、期限、经营抵押金的收取、经营付款的金额时间方式、双方应当承担的权利义务、违约的处理等,都要一一表述清楚。机场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是典型的服务窗口单位。因此在合同中必须详尽地写进相关的制度规定,作为对方必须履行的义务,使非航空性业务经营与机场的性质、宗旨和整体要求相一致。在合同由双方法人或其指定代表人正式签署后,一定要在当地的公证部门进行公证,提高合同的法律效率,严防合同纠纷和合同欺诈。

第四,严格进行管理。经营权转让后,机场的职责主要是对经营对象依据合同和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管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安全、服务的相关规定是否完全落实,是否坚持诚信经营,是否出现旅客有效投诉,承包金是否按期到位,有无违约现象等。如果发现违约现象,将依据合同规定及时处理。

第五,不断总结经验。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权的转让,对大多数机场而言还是个新事物,需要各机场尤其是大中型机场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不断总结转变增长方式,切实加强管理和加强领导等方面的经验,使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更加成熟。

第三篇:业务外包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作用(精)

业务外包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作用

内容摘要:业务外包被看作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在业务外包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业务外包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作用,包括正向作用和负面影响,基本结论是业务外包能为企业带来降低直接成本、专注于核心业务等正向作用,同时也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最后,针对不同的业务外包专业市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业务外包 竞争优势 成本 风险

目前,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价值链的一环,具有实质的策略重要性。业务外包可协助企业提高绩效并降低成本,同时可提升整个经济实体的生产力。本文就此展开详细分析。

业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

分工是业务外包的经济学基础。斯密的《国富论》里面说到: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使得最擅长做某件事的人专心做好这件事。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增进效率的机制,却能发挥出巨大的效力。业务外包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种复杂形式的分工模式,其本质与最为简单的分工无异。事实上,生产绝大多数最终产品是需要多个步骤、多方面配合的。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人和组织已经越来越在某一方面具有胜于他人的优势,而在更多的方面显出一般化或者失去优势。市场越是发展,分工就会越细密越完善。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现在有更多的专业市场和专业领域发展起来。企业专注于某一领域其实跟分工是如出一辙的,只不过是分工已经上升到了更高层次。接受业务外包和业务外包委托都是专注于某一方面,这种干中学效应、经验积累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快速应变效应都是成本降低、效益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业务外包即分工基础上的协调。分工是业务外包出现的经济学基础,但是制约业务外包出现的因素同样具有经济学基础,它与分工相对应。这是分工在一个经济体中为何是达到某种程度后趋于稳定的问题。分工本身不是目的,生产出最终产品才是目的,因此还需要对各个分工步骤进行协调。而这就会带来协调成本。企业内部的分工会带来协调成本,企业间的分工也会带来协调成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后者大于前者。因此,企业间分工的协调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间分工的深入程度。

经济学上实现业务外包的条件。消费者一般关心的是能否以更低的价格得到最终的消费品,而很少关心消费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因此,只要某种机制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而又使生产参与者获益不下降或者上升,这种机制就会出现。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机制,是否被企业采用,取决于业务外包能否为企业降低成本或者带来更多的收益。进一步来说,只有企业间分工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大于企业间分工带来的协调成本的上升,业务外包才有可能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生产成本是广义的,而不单单指具体物质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可以指企业内部某项工作的内部完成所需的直接成本。而协调成本主要体现为企业实行业务外包后在管理上相关成本的上升。

业务外包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正向作用

降低企业直接成本。当今的市场中,业务外包服务企业都是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企业,立足于整个产品价值链条的一个环节。业务外包前,企业在该环节的成本势必高于业务外包服务企业,因此该项业务一旦外包出去,将降低直接成本。但是,业务外包并不一定降低企业在该业务上的总成本。因为业务外包服务企业要同时代理不止一家企业所委托的某项业务,在服务上只能开出相近乃至相同的单位服务价格。那么,对于那些原来业务内部化成本较高的企业来说,业务外包能给它们带来更大的好处;业务内部化时成本较低的企业有可能因为业务外包的兴起而丧失一定的成本优势。因此,业务外包以后,企业之间的相对成本优势格局有可能发生改变。

赢得市场反应速度优势。由于外包服务企业在该业务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并且聚集了该专业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在外包业务上往往能比委托企业具有更快的发展和应变能力。一旦企业将业务成功外包给外包服务企业,并且两者之间达到良好的沟通互动,该业务就会取得比以前更好的市场应变能力,形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提高的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原来业务内化时的反应速度与业务外包后业务反应速度的差距;企业与业务外包承接方之间的沟通效率。第一个差距越大,竞争优势就有可能提高越快;第二个因素的存在是因为企业需要将业务外包出去的业务与企业其他业务整合起来,使得它们对整个市场环境变化做出一致反应,所以会带来业务外包优势的缩小。

分散和降低业务风险。企业将一项业务外包出去,通常就是将业务风险进行转移和分散,业务外包承接方都要承担不同程度的业务失败风险。如果企业将该项业务内化完成,风险就完全要自己承担。业务外包出去后,由于外包服务企业具有专业化的优势,它们在该业务上失败的风险会比原企业小。尽管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转移该业务的风险,却可能承担由于该业务失败而整体业务受损的风险,在业务外包过程难以监督而业务外包效果需要执行的时候风险更大。

业务外包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负面影响

(一)事前准备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在实施业务外包之前,企业必须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搜集相关信息、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以及与有关合作对象进行沟通谈判等,这些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并不一定能被业务外包所带来的成本节约所补偿。因为业务外包策略在将来可能根本就不会被执行。这个阶段的成本不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带来太大的影响,因为它只是一次性的成本投入。决策过程必须认真听取民主人士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社会讨论就是指国家体制之外的个人及社会组织和团体,就国家的重大决策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交换意见,而后提出各自政见供决策者决策时参考,且必要时与之商议的民主决策形式。实质上是社会公众自上而下的传达决策信息的参与行为,是对代议制和公民投票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它充分显现了‘公民自由’和‘多数统治’的民主特征。”[10]社会讨论是在充分肯定政府在决策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将大众的角色定位在辅助决策的地位上,它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参与政府决定,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它是一种合法的参与,受法律保护的同时要在法定范围和权限内行动。社会讨论拓宽了公民参与的渠道,包括多种方式,如座谈会、听证会、对话会、专家评议会、组织民意测验等。在将社会讨论模型引入的过程中应形成一系列制度化渠道,如公共政策决策听证制度,决策公示制度与审计制度。听证制度是将社会讨论过程制度化的一系列规定,适用于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决策公示制度适用于职能部门的一般决策,一项政策在决策方案确定后,就其目标、主要内容、制定依据、政策的可行性、预期效果、不同意见等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决策审计制度是对决策从开始制定到实施完毕后所消耗的成本的全面审核,重点在决策实施阶段,通过投入与产出的比较,让公众判断决策的得失。

2.明确公共政策主体的职能,增强民间主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参与地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居于领导地位,发挥政策的政治规范作用,引导政策的方向,如制定总政策、规定政策的价值目标等。人民代表大会以立法权和审议权为依托监督政府,保证政策运行符合人民的意志,如把执政党的主张通过立法的程序变为国家意志,审议批准政府公共政策方案,把成熟的政策方案上升为法律等。政府居于公共政策实际操作中心的地位,主要发挥政策的社会设计作用。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形式,它容纳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等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咨询、评论,是政策的民主协商机构。参政党、人民团体、法人组织、民间思想库和公民等,既是政策的主体之一,又是政策的客体。他们的参与方式主要是以民间主体和政策对象的双重身份发挥利益表达和智力支持作用。此外,还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在政策参与中处于劣势的民间主体,切实采取措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为他们的政治参与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同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效发挥他们的社会监督作用也是完善政策参与的关键。

3.发挥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

社会团体的主要职能:一是运用其专业知识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二是为自身所代表的特定的利益群体服务,并通过这两项服务使自身也获得发展。而社会团体职能的实现是在实行社团自治的前提下进行的。我国政治生活民主化为社会团体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宽松的氛围,社会团体的发展意味着社会治理结构从单一的政府统治走向多元的民主治理模式,社会团体向独立、自治主体的转型过程,也是社会领域从国家中分离和公民社会的构建过程。

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的政治体制模式中,政府采取直接管理的形式,直接面对民众,但是由于缺少把政府和民众这一对立面联系起来的中间媒体,表现出大众的政治参与缺乏合理的渠道。社会团体处于普通公民和政府决策者之间,具有与双方方便接触的有利位置,通过同双方的经常联系和对话,有效地缩短了决策者和公民之间的距离,减少了误解和隔阂,从而经过自己的转换功能,有效地沟通了政府决策者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加了政府决策的社会影响和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能力。社会团体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充当了“缓冲器”、“过滤器”和“调节器”的角色,它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形成“参与社会”和“和谐社会”,使得大众的意愿能够有顺畅的渠道向政府表达出来,有利于促进大众广泛而理性地参与政治,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政府应该正确认识社会团体的作用,建立对公民自组织的信心,明确自身在多元治理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并且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重建来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团体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社团管理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法制化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在社团法规方面,基于“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社团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国务院修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88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以及民政部制定的几十个规章、文件。相对于发达国家完善而严密的法律体系,应该说我国立法的层次还不高,管理较为粗放,与其他法规衔接性差,在具体问题上缺乏可操作性。例如,不同类型的社会团体有着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功能,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会团体应由不同的单行法规来调整,不可一刀切,而我国目前还需要在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方面多做工作。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社团布局以及发展的长远规划,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和扶持社团。同时,还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社团管理力量,建立管理民间组织的科学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

注释:

[1]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4.[2]格林斯坦.政治学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下):293.[3]亨廷顿.难以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9.[4]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2.[5]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8.[6]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20.[8]宋维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长白学刊,2001(6).[9]王学杰.改善我国公共政策参与方式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1(2).[10]龚培兴、陈洪生.社会讨论:民主决策的第三条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1(4).

第四篇:海关总署关于做好对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进口货物实行保税监管试点工作的通知

《海关总署关于做好对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进口货物实行保税监管试点工作的通知》(署加发【2009】448号),2009年11月6日下发.《试点通知》是海关总署落实国务院精神的具体措施之一.《试点通知》共十七条,涵盖了试点企业的资质条件,合同的备案,变更,进出口,核销等内容.第一条 具体条文: 海关对管理类别B类及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从事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进口货物实施保税监管,国家不予减免税的商品(详见《海关总署2008年第65号公告》附件2和附件3)除外.上述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以下简称外包业务)是指《通知》附件《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认定范围(试行)》项下的国际服务业务.纳入保税监管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进口货物(以下简称外包进口货物)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履行国际服务外包合同,由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境外发包方免费提供的进口设备.对第一条的条文解读

总的来说,本条是对试点工作的政策定位.共有四款,包括企业资质限定,业务范围限定和进口货物的范围.以下是对本条四款规定的分别解读: 对第一条第一款的解读

这是海关现行企业分类管理的政策规定.即是管理类别B类及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从事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进口货物,才纳入本次试点工作的监管范围,这是海关分类管理政策的要求.本款规定国家不予减免税的商品(详见《海关总署2008年第65号公告》附件2和附件3)不属于海关实施保税监管的范畴.具体《海关总署2008年第65号公告》附件2和附件3的商品明细,需要相关企业加以明确.对第一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解读

第二款是对第一款的企业资质予以限定.本款规定试点企业必须具备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资质.第三款是对从事的服务外包业务范围的规定.今年 4月24日发布的《财政部,税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发改委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3号),这个文件首次对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的认定条件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范围做了权威的表述和定义.该资质的认定系省级地方政府根据(财税【2009】63号)组织认定,由外经贸部门以文件方式统一向海关备案.属于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6个认定条件 1,从事规定范围的一种或多种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2,企业注册地及生产经营地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内;3,企业具有法人资格,近2年在进出口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税收管理,外汇管理,海关管理等方面无违法行为,企业应采用先进技术或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50%以上;5,企业从事规定范围内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收入总和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70%以上;6,企业应获得有关国际资质认证(如开发能力和成熟度模型,信息安全管理,人力资源能力认证等)并与境外客户签订服务外包合同,且向境外客户提供的国际(离岸)外包服务业务收入不低于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0%.对第一条第四款的解读

第四款是国际服务外包进口货物范围的规定.说明: 1,纳入保税监管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进口货物,应满足三项条件:其一,是履行国际服务外包合同的内容而产生的设备进口;其二,该进口设备是由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境外发包方提供的;其三,该进口设备应是境外发包方以免费的形式提供的,任何有偿形式的提供都不符合纳入保税监管的条件.2,纳入保税的是设备,非设备的不允许保税,如运输工具类的汽车,样品,试剂,耗材等.3,进口设备仅限于免费进口,与投资性质的减免税货物区分;购进的设备按减免税或一般贸易进口手续办理.4,结合第一款,国家不予减免税的20种商品除外.(总署2008年65号公告附件2和3,包括电视机,摄像机,复印机,微型计算机,家具等).第二条 具体条文: 外包进口货物属于海关监管货物,限于服务外包企业本企业履行外包合同使用,未经海关核准,企业不得将外包进口货物抵押,质押,留置.主管海关按照保税监管货物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管,通过核查等方法,加强对外包进口货物使用情况的监管.对第二条的解读

本条是对外包进口货物的监管规定.说明: 1,外包进口货物仅限于外包企业本企业使用.再外包,再转包,分包是不允许的.2,仅限于外包企业本企业履行外包合同使用,不可以用于其他用途;3,外包进口货物未经海关核准,不得抵押,质押或留置.4,外包进口货物属于海关监管的保税货物,海关应按保税监管的有关规定和方法如保税核查等对设备的使用情况核查,如设备是否短少,是否本企业使用,是否用于规定的业务范围等.第三条 具体条文: 服务外包企业在外包进口货物进口备案前,应在海关办理注册手续.对第三条的解读

本条是对外包企业备案前置程序的规定.也就是说服务外包企业应在海关办理了注册手续之后,才能有资格进行外包进口货物的进口备案.外包企业要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应做为收发货人身份在海关进行注册,办理相关手续.结合第一款,企业要从事服务外包保税试点,还须以进出口收发货人资格在海关注册登记,并取得B类及以上的海关管理企业类别.第四条 具体条文: 试点期间,海关对保税监管的国际服务外包进口货物暂用加工贸易设备手册(手册编号首位为D,以下简称手册)模式管理.手册以合同为单元进行监管,一个合同对应一本手册.对第四条的解读

本条是对海关管理模式的规定.说明: 1,使用加工贸易设备D手册.2,不需经过商务部门审批合同和银行保证金台帐管理.3,以合同为单元管理,并且合同和手册之间只能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合同,一本手册”.第五条 具体条文: 服务外包企业在外包进口货物进口前,须向本企业所在地主管海关办理备案手续,并提供以下资料:(一)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资质证明;(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三)与境外发包方签订的国际服务外包合同及合同所附的设备清单;(四)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五)海关需要的其它单证.主管海关受理备案申请后,对纸质单证和电子数据予以审核.经审核符合要求的,核发手册.手册的备案,变更,延期和核销须经主管海关分管关长批准.对第五条的解读

本条是对合同备案的相关规定.说明: 1,由企业所在地的主管海关负责受理手册办理业务,包括备案,监管,核销;2,本条提及的合同备案所需要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资质证明”无需企业自行提供,主管海关凭总关转发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名单确认.3,合同备案需要进入H2000系统进行操作;4,手册的备案,变更,延期和核销须由主管海关分管关长批准.第六条 具体条文: 手册备案有效期为1年.如需延期的,服务外包企业应在到期前30天内提出申请.海关审核后同意的,每次延期不超过1年,最长不能超过服务外包合同期限.对第六条的解读

本条是对保税期限和延期问题的相关规定.说明: 1,手册备案的有效期为1年,海关采取一年一批的办法来管理手册备案.2,延期申请应在手册到期之前30天内提出,是否可以延期由海关审核后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3,设备的最终保税期限根据合同确定,无强制性规定,比现行暂时进出口和加工贸易管理政策优惠很多(对延期次数并无数额上的绝对限制,只是对每次延期的时间做出了限制,即每次延期不超过1年,最长不超过服务外包合同期限).4,没有满5年监管年限可解除监管的规定.5,延期时,海关需审核:企业是否仍具备资质;设备是否按规定使用;外包合同的履约情况等.对第七条至第十条的条文解读

这些条文是有关手册备案及通关办理事项的规定.属于具体操作类的规定,将由港湾海关加工贸易备案科王昊科长进行具体解读.第十一条 具体条文: 外包业务合同发生变更的,服务外包企业应持变更的合同等有关单证向海关办理变更手续.对十一条的解读

本条是对服务外包合同变更时,办理变更手续的相关规定.说明: 涉及保税监管服务外包设备的合同一旦变更,相关企业应当及时到主管海关申请变更.第十二条 具体条文: 外包进口货物在外包业务的合同执行完毕后应退运出境.第十三条 具体条文: 外包进口货物如销往国内或到期不退运境外的,须经海关批准后按规定办理进口征税手续,涉及许可证件的,还须提供许可证件.对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解读

这两条是对合同到期后货物处理的相关规定.说明: 1,外包进口设备性质上属于境外货物,到期后应该退运境外.这是外包进口设备的基本处理方法.2,合同到期后货物的其他处理方法有:其一,在合同执行中须内销的,按一般贸易货物办理进口征税手续,涉及许可证件的,提交许可证件;其二,合同到期后不退运的,须办理正式进口征税手续,涉及许可证件的,提交许可证件.3,设备的内销征税,需要得到海关的批准.第十四条 具体条文: 服务外包企业不再具备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资质的,新手册不予备案,已备案手册不予延期,已备案未进口的货物不再予以保税进口.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类别降为C,D类的,手册不予延期,已备案未进口的货物不再予以保税进口,已进口的货物海关征收全额风险担保金.对上述情况,海关须在H2000系统内停止手册使用或停止相应商品项的进口.对第十四条的解读

本条是对企业丧失资质的处理规定.说明: 1,企业资质的丧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其一,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资质的丧失;其二,因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管理类别的下调.2,对企业资质丧失的处理规定为:都不允许继续备案,不予延期,还未进口的货物在H2000内暂停其保税监管项下进口,但已进口货物可以继续以保税形式履约到手册有效期满.3,以上两种原因的企业丧失资质的处理规定的区别是:第二种原因的资质丧失需要收取风险担保金,而第一种原因的资质丧失则不需要收取风险担保金.第十五条 具体条文: 手册到期后,服务外包企业应在30天内持申请核销报告,手册,进出口报关单及相关单证等向海关申请核销.对第十五条的解读

本条是关于合同核销的相关规定.说明: 1,合同的核销期限是手册到期后的30天内,起算点为手册到期时.2,手册核销时,服务外包企业应提供的单证包括:核销报告,手册,进出口报关单及其他相关单证(如转内销的需提供内销报关单;有征税的需提供税单等等).第十六条 具体条文: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从境外进口用于本办法规定的外包业务的设备,海关按照现行特殊监管区域有关规定办理.对第十六条的解读

本条是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相关规定.说明: 1,截至目前,海关提供对服务外包免费暂时进口设备的监管有三种方法:一是按“暂时进出口”模式监管,这种方式需提供担保,并且以半年为期限;二是可以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惠政策进行;三是对于获得“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资质的企业,其外包业务的进口设备可以通过区外保税加工设备监管模式免除担保操作.2,服务外包业务利用现行海关特殊区域优惠政策进行,例如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第十七条 具体条文: 试点期间海关应当对服务外包保税进口货物情况定期汇总,做好统计工作.对第十七条的解读

本条是关于试点工作中主管海关负责汇总辖区保税监管模式项下进口服务外包设备的统计工作.结 语

我们将结合试点工作,继续做好“创新适应服务外包发展的海关监管模式”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包括服务外包企业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为中国海关创新支持服务外包发展提出更适应其发展的建议.谢 谢

下载关于对航材维修服务外包业务海关监管方式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航材维修服务外包业务海关监管方式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