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保对改善我国老年农民的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新农保对改善我国老年农民的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现拥有132位专家。为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扩大论坛专家影响力,密切与论坛专家的联系,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组委会秘书处联合中国社会保障网于2011年2月中旬隆重推出“论坛专家访谈录”栏目,结合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热点问题,有选择地对论坛专家进行专访,展现专家最新观点主张,介绍专家主要研究成果。刊发专访内容同时,配发专家照片、简历、研究方向及重要研究成果。
本期访谈专家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口仿真与数据挖掘研究所所长米红。
中国社会保障网: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在各地迅速推开,广大参保农民反响热烈。您认为,新农保与过去老农保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推行新农保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米红:新农保与老农保的最本质区别在于两者筹资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老农保制度中,政府没有直接提供财政的投入和支持;而在新农保制度中,中央政府基于有限财政责任,采取适度普惠制的原则,直接对我国农村户籍为60岁以上的人口进行财政补贴(简称“出口”补贴),对中西部农村地区补55元/月,对于东部农村地区,中央财政则补贴27.5元/月(另一半由东部地区财政补贴)。地方政府(含省、市、县)则对于每个参保的人员(16岁及以上的农村户籍人口)补贴不低于30元/年(简称“入口”补贴)。
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仍占多数的农业大国里,推行新农保制度的意义非常重大。该制度是继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的我国又一项重大的社会经济政策,对改善我国老年农民的生存状况、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良好家庭环境、发挥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核实我国农村人口数据,尤其是评估和分析老年农民的真实人口数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会保障网:您如何评价新农保的筹资水平与待遇水平?
米红:新农保的筹资水平基本合理。但制度规定的待遇水平(55元/月)是中央财政给予的补贴,也是最低限度的领取待遇。应当在省、地(市)、县(区、市)三级财政的共同支撑下,基于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互适应性的同时,在相关精算方法和系统仿真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有序的提高。
中国社会保障网: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比,您认为新农保在管理上有哪些难点?如何解决?
米红:国家新农保尚处于试点和发展阶段,到2011年底,新农保的制度覆盖水平(即中央财政对农村户籍60岁以上人口群体的直接补贴的覆盖率)预计将达到40%以上,按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要求,将在2015年达到100%的制度全覆盖。但据我的观察和分析,随着近年来新农保制度试点的不断宣传、深化,各地方都提出了要提前进行全覆盖的目标和要求,许多地方政府都提出要在2012年底之前进行制度的全覆盖。所以,就全国而言,在2012年底之前,达到国家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也是有可能的。
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比,目前新农保在管理上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些地区的农村人口数据库不规范、不完备,信息化管理软件滞后;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重复参保评估分析不足;新农保基金统筹层次低、没有合适的保值增值渠道;一些西部贫困人口大县每年的地方财政补贴新农保的负担过重;新农保基层机构人员少,工作量大,任务重,待遇有待于提高。另外,一些农村地区可供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55元待遇的邮政银行或农业银行的ATM网点尚不能达到每个行政村一个,这使得一些高龄老人或残疾老人直接领取现金有一定的困难。
还有,国家新农保制度与老农保制度的衔接、与一些地方新农保制度的衔接、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尚不够顺畅;此外,在新农保推进过程中,还要处理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衔接、与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待遇衔接之间的关系,等等。
我认为解决的办法是,针对新农保设立专门的公益性岗位,适当提高基层新农保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尤其吸引更多的应届大学生从事基层新农保的信息技术、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农保工作领导小组应组织专家组加强指导和督导,进一步提升新农保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数据库进行互通互连。要加强与邮政银行和农业银行相关部门的沟通,尽快规划并解决部分农村地区ATM网点不足的问题,力争做到每个行政村有一个ATM网点。在研究未来待遇调整机制和采取相关的调整模式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新农保制度待遇调整的连动性影响(如: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建议以总和养老保险替代率作为未来调整待遇的主要定量依据。
中国社会保障网:前不久,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秘书处组织了两期“社保一线行”专家考察活动,两次考察您都参加了。作为长期关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学者,考察给您留下了哪些突出印象?通过考察,您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米红:这两次考察非常有意义。考察的两个地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是处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太仓市,一个是处于西部欠发达的宝鸡市,但两地都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重大创新的示范地区。我认为,太仓和宝鸡的经验对全国各地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太仓给我的印象是:在其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敏感抓住老百姓民生诉求全面提升这一重大核心主题的同时,积极探索系统、全面建立综合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社会经济创造了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并有许多工作模式的创新。
宝鸡市给我的印象是:尽管尚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但却以新农保制度的模式创新作为区域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发展的相互和谐关系,并为全国新农保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全国的试点推进奠定了最早的成功范例。
中国社会保障网:我注意到,您在社会保障研究方面,很注意数据的挖掘与仿真方法模型的应用。您感觉,这些方法及其应用给您的研究带来了哪些益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米红: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研究中,有两大影响的核心要素是必须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的。其一是人口要素,包括人口的规模、素质、结构、分布及其未来的预测等。如:分城乡、分性别的国民生命表研制,分城乡、分性别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及其预测,分城乡的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分析,抚养比,60岁的平均预期寿命等等;其二是财政投入到社会保障的规模、结构和效率、效果的评估和动态预测分析。然后,结合未来可能的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和政策选择,应用数理人口学、精算学、系统工程和系统动力学等综合集成方法技术,进行多变量的、多参数的和多状态的政策仿真和动态优化,最终得到最佳或满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方案。
上述这些方法和应用已经为我国新农保试点制度的开展和我国构建覆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三步走”战略的提出等,奠定了坚实的量化和实证基础。其最大的收获在于:在多变量、多区域和多状态的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政策环境中,对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动态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变化、发展趋势和综合特征进行精确性、精准性判断,并在深入挖掘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同时,对其发展的不同情景的动态变化进行图景式的推断、预测、预报和预警研究,成为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
中国社会保障网:您目前正在从事哪些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如何?这些研究工作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米红:我所牵头的浙江大学社会保障政策仿真与人口数据挖掘研究团队正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事以下研究工作:我国新农保制度试点工作与发展的系统评估研究;国家新农保人口数据库软件研制;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调整机制及其多因素影响的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中国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仿真方法及应用研究;户籍改革对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方案优化与政策仿真研究; 我国长期照护(LTC)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仿真模型研究;多状态人口学(Multistate Demography)模型方法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微观仿真中的应用与创新。
我认为,上述这些研究,对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未来社保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
采访编辑:中国社会保障网主编 蒋德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家简历
一、个人基本情况
米 红,男,1962年7月出生于青岛市,系统工程专业博士,地理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人口数据挖掘与社会经济公共政策宏、微观仿真方法模型及应用。山东大学数学系控制论专业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系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获中、加(西安交通大学和阿尔贝塔大学)联合培养的工商管理(DBA)专业博士证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学博士后。
自2006年3月至今,任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人口仿真与数据挖掘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教授,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生导师、非传统安全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人口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人力资源部、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暨浙大公管院联合系统仿真基地主任;浙江大学政策仿真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劳动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规划专家;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专家;国家工业信息部GIS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二、已经完成的国家基金项目和国家部(局、委)委托项目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逆系统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1997年度项目,No.79700031。1998.1.-2000.12.。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模式评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理论经济类一般项目,No.00CJL007。2000.5.-2002.4.3.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框架研究(批准号:05BSH0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类一般项目,2005.6.-2007.6.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NO.07ASH009),2008年1月-2010年12月。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NO.09AZD031.),2010年1月-2012年12月。
6.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重点招标项目:21世纪初期(2000-2020)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识别与评估。2002.7.-2003.3.。
7.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识别与方案仿真研究(2003DGQ1D098),2003年度中国软科学项目。2003.9.-2004.8.。
8.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西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06JJD840011),2006.12-2009.12.。
9.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委托项目,“北京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大兴、通州区城乡社会保险精算可行性方案研究”,完成时间:2004年4月。
10.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安徽省劳动厅委托项目:安徽四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抽样调查分析,2004年4月。
11.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项目:我国灵活就业群体社会养老保险调查数据研究,2004年8月。
12.世界劳工组织委托项目:我国社会保障扩面研究,2004.6.-12.。13.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攻关项目“小城镇就业与社会保障(2003BA808A02)”之一项目“小城镇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和之二“50个乡镇社会保险抽样调查及其模式选择研究”,完成时间:2005年12月。
14.福建省县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管理方法,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地理学部1998年度一般项目(No.D9810001),1998.5.-2002.4.。
15.福建资源环境人口综合协调系统理论与调控模式研究(D021000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2.10.-2003.9.。
16.中国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的核心子课题“中国西部城市经济联系的模式识别研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之课题(KZCX-10-09),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项目(西办综函[2002]11号)。
17.国家统计局委托项目:环境综合制度指标体系及其可操作性研究,2004.5.—2004.8.。
18.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项目:我国未成年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1997.2-1998.12.。
19.国土资源部委托项目: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补偿精算研究,2004.9.-2005.6.。20.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委托项目: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研究,2007.4-9。
三、独立或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人口迁移重力模型的修正及其应用,《人口研究》,2009年第4期。
从覆盖到衔接:论中国和谐社会保障体系的“三步走”战略,《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1期,获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征文一等奖。
变“到龄扶助”为“即期投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仿真与制度创新,获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征文二等奖。
“有限财政”下的农保制度及仿真研究,《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第10期,获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主题征文二等奖。
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理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研究与设想,《经济要参》2007年第2期。
基于UML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系统设计,《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年第2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相对速度的国际比较,《西北人口》,2009年第4期。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建议,《中共浙江省 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兼论不同收入群体替代率的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12-18。
中国职工医疗费用模型及其医改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 中西部农村社保制度的模式选择,《光明日报》2007年9月28日。
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分析与发展研究,《中国劳动保障报(理论版)》2008年1月17日。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敏感性分析暨有限财政投入仿真研究,载《社会保障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保障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分析,《西北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四、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出版的专著、教材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识别方法技术与政策仿真(中英文对照),华龄出版社,2006年8月。
2、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基础理论框架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评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
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4月。
5、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因素的模式识别与实证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6、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及SPSS应用(教材),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5月。
7、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