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推动桂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协商会议上的讲话(最终版)
在“推动桂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专题协商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XX书记、尊敬的XX主席、尊敬的各位政协委员、同志们:
早上好!刚才聆听了各调研小组负责人的主题发言和各政协委员代表的专题性发言,我作为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深受感动。这半年来,你们通过亲身走访、调查研究,形成了这样一个有深度、有高度又全面的调研报告,内容涉及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我市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非常的不容易。报告中所提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所提的问题又正中当前工作时弊。在此对于各位委员的辛劳,我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调研报告中反映的意见和问题,我们将在工作中认真梳理、研究,加以解决。下面,我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将我市近年文化建设情况向各位通报如下:
一、桂林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桂林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秦朝,桂林因为修建灵渠成为秦始皇统一岭南的枢纽,是“楚粤之咽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桂林正式建城;宋朝成为“西南 会府”;明代是靖江王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期间是我国著名的抗战文化城;当代,是举世闻名的国际旅游名城。
目前,桂林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2个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1处;馆藏一级文物40件、二级文物768件,三级文物2879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2项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5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和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
二、近年桂林文化建设回顾
近年来,全市文化工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抓住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抢抓机遇争主动,突破重点带全局,狠抓落实求实效,提高能力谋发展,办成了大事、办好了喜事、办妥了难事,全市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亮点频现,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跨越发展中呈现出又好又快的繁荣发展局面。
(一)抓建设、惠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桂林世界旅游城地标性建 筑——桂林大剧院、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建设项目全部封顶,进入精装修阶段,累计完成投资额5.20亿元。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全市共累计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9个和乡镇综合文化站77个。同时,今年131个村级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级网络初步形成,年均受众达10万余人次。全市公共博物馆(遗址类除外)、图书馆、文化馆(站)相继向社会免费开放,年均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
继续打造“百姓大舞台”、“漓江之声”、“周末大家乐”等文化品牌活动,提升群文品牌效应。各县(区)开展特色节庆活动,打造“一地一品”文化格局。临桂“湿地文化节”、阳朔“渔火节”、荔浦“荔浦芋美食文化节”、平乐“桂江文化旅游节”、恭城“油茶节”、兴安“米粉节”、全州“湘山文化节”、灌阳“雪梨黑李节”、灵川“红枫节”、永福“福寿节”、资源“河灯节”、龙胜“龙脊梯田文化旅游节”、七星区“国际动漫节”、秀峰区“歌圩节”、象山区“象山水月”、叠彩区“叠彩桂花香”、雁山区“金雁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轮番上演,活跃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抓活动、促普及,城乡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大力开展和谐文化建设在基层活动,深入实施“千团万场”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市形成了“天天练”、“周周演”、“月 月比”、“季季赛”的良好氛围。同时,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组织开展重大文化活动。一是组织庆祝建党90周年演出周活动,举办了大型现代桂剧《何香凝》、大型彩调剧《凉水井》、主题音乐会《辉煌》、曲艺杂技综艺晚会《七彩艺苑》和群众文化专场晚会《群星璀璨》等系列演出;二是精心组织“颂歌献给党”红歌会、红歌比赛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活动期间,桂林城乡处处红歌飞扬,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与我市各界群众共同参加演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对我市红歌会活动盛况作了报道;三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期间,相继举办“走向共和——辛亥革命历史图片暨文物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桂林美术书法精品展”等展览,桂剧《何香凝》在全区巡演;四是第三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晚会、艺术巡游成功举办,向中外嘉宾展示了桂林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丰富的旅游文化,赢得社会各界赞许。
(三)抓创作、出精品,艺术创作生产捷报频传 围绕“广西气派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战略,艺术创作硕果累累。相继创排完成现代桂剧《何香凝》、当代彩调剧《凉水井》等大型剧目,其中《何香凝》入选自治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要剧目。苗族呢呐哩《偷秋》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一等奖,实现我市曲艺作品全国“三连冠”。市曲艺团魔术《木兰》荣获第七届上海国际魔术大师赛银奖。同时,在历届的广西青年演员大奖赛、广西音乐舞蹈大赛、广西杂技(魔术)比赛等全区赛事中,我市代表队摘金夺银、凯歌高奏,获奖等次、人数名列前茅。市直各剧团积极探索和开辟演出市场,带动艺术产业新发展,历年演出场次均500场以上,观众近40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美术书法创作再结硕果,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成功举办。罗敏的书法、黄熙的雕塑、张复兴和韦广寿的绘画作品分别入选全国书法名家精品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和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四)抓申报、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全面提升 桂林市文物局正式挂牌成立。靖江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甑皮岩考古遗址公园列入首批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广西仅有的两个上榜项目。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工建设,靖江王陵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立项,靖江王陵野外文物安防一期工程启动实施。八办纪念馆新陈列馆建设项目封顶,现进入陈列布展阶段,新馆展陈面积达3700多平方米。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公布的五个“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桂林文化地标》正式对外发行。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2015处,其中新发现1072处,调查数量在全区位居前列。全州县贡陂堰荣获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奖”。
认真贯彻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不断健全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市10个项目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保护名录,23人入选自治区级第三批非遗传承人名单,占全区公布人数的五分之一。黄昌典毛笔示范基地、板凳龙传习基地等10个“非遗” 传承基地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建设。市艺术学校“小桂花”班正式对外招生,为我市传统地方剧种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古籍保护取得新成果,桂林图书馆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8部馆藏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五)抓规划、显特色,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编制完成《桂林市文化发展规划》和《桂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服务动漫园区和动漫企业,桂林云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入选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动漫企业名单,实现广西国家级动漫企业零的突破。桂林力港科技网络有限公司、桂林云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桂林鸿涂数码科技公司荣获自治区动漫骨干企业称号,桂林高新区创意产业园荣获自治区动漫试验园区称号。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国际动漫节,该节荣获“中国最具创新发展潜力节庆”称号。重点文化企业的实力逐步增强,“印象〃刘三姐”和“梦幻漓江”成功列入“全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支持名录”,“印象〃刘三姐”获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文化旅游发展贡献奖。王城景区、龙胜黄洛长发瑶寨获得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临桂五通“农民 6 画”年2011年年产值达1.3亿元,力港科技网络年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230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8500万元。
(六)抓整治、求繁荣,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规范行政行为,严格行政审批,扎实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专项保障行动。以治理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为重点,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暑期文化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娱乐场所、演出市场、网络文化市场、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日常监管力度,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确保文化市场平安稳定。优化文化市场区域布局和结构,大力推进文化经营项目的连锁化、规模化发展。组织成立“网吧协会”,积极引导网吧行业实行自律。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能力。桂林市文化局被文化部评为2010年度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先进单位。
(七)抓重点、转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一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实现重要突破。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自治区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大力推进市直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目前,我市已将市歌舞团、杂技团和漓江剧院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组建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正处级国有企业);将市桂剧团、彩调团和曲艺团进行整合,组建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正处级国有事业单位),增挂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牌子。5月29日,新组建的两个单位正式 7 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市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走在全区的前列。各县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文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逐步推进,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干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三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全部组建完成。
各位领导,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大力支持,归功于文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关心支持文化事业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文化建设总体上还处在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五滞后”:一是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相比,文化建设投入相对滞后;二是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任务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三是与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相比,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相比,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利用相对滞后;五是与文化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的要求相比,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我市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困难,文化产业起步 较晚。相信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新的成绩。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桂林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部署,对于推进桂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市文化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走出一条具有桂林特色的文化改革发展道路。
(一)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公民文化需求为目的,继续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致富、“三求”文化惠民等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地标性文化建筑“一院两馆”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加大扶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的有利时机,把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建设重点,积极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把主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鼓励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化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及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开放。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基层群众 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统筹全市各级文化节庆活动,构建桂林特色文化节庆体系。继续开展“千团万场”文化惠民活动,提升“漓江之声”、“周末大家乐”、“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品牌的品质,扩大覆盖面,让文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二)全面推进文化产业体系建设
实施文化产业大战略带领、大企业带头、大项目带动机制,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挥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名城地域优势,抓住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世界旅游城的良好机遇,按照《桂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整体布局,积极打造山水旅游演艺之都、西南科技创意之园、工艺美术荟萃之乡、出版印刷优势之城。推动文化与科技结合,大力发展数字内容、网络文化、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对于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优化简化金融服务的审批流程,扩大信贷规模,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基金,为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便利。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各县(区)也要依据一县(区)一重点、错位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特色和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三)全面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强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要素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成立由投资方、剧团、剧院、演出公司多个机构组成的演艺集团公司,完善商业演出机制,形成繁荣有序的演出市场;充分利用桂林旅游市场资源,创新、引进、开发健康时尚的娱乐形式,提升娱乐市场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强基层公益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场所建设,鼓励学校、图书馆、社区电子阅览室等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数字内容服务;规范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逐步确立艺术品经营执业资格制度,遏制艺术品造假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各类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生产和提供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
坚持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利用,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构建以桂林博物馆为主体,各县(区)博物馆、各专题博物馆为分支,传统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相互补充,充分体现桂林历史文化和多样性文化的博物馆体系。推进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力争将靖江王府及王陵打造成在中国南方起表率作用的考古遗址公园。加强对历史街区、特色街区及传统风貌地段的保护,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好对老城区的开发建设。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和水平,绘制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确立传承人谱系,完善传承扶持制度;抓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基地建设,努力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项目。同时,提高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增强市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五)全面推进艺术精品生产体系建设
继续围绕“广西气派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战略,乘着我市国有文艺团体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东风,以文化精品创作为龙头,积极弘扬主旋律。围绕纪念湘江战役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等重要题材,加大桂剧、彩调、曲艺、民族歌舞等特色艺术的创作力度,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努力形成具有桂林气派的文艺精品生产高地,创作一批有长久艺术生命力和广泛市场影响力的艺术精品。借助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名城的独特优势,将文化精品的个性魅力充分发挥,形成良好的产业循环,破除“主旋律剧目经济效益低”的怪论。让精品创作在群众的掌声中得到升华,在市场的考验中绽放最美的艺术光华。
(六)全面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建设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近几年我国文化发展最突出的主题之一。桂林作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将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缔结友好城市、互办文化周、政府组团、民间交流、商业演出、举办展览等 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将文化交流与旅游推广相结合,组织桂林山水画和摄影作品、桂林地方戏曲、桂林历史文化、桂林旅游文化等到国外进行巡回展示,增强桂林旅游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竞争力。以桂剧、彩调、文场、少数民族艺术、山水画等地方优势文化资源为重点,建立桂林文化交流资源项目库,做好对外商演项目的培育工作,缩小交流项目逆差。培育一批对外交流的文化品牌,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通过推动桂林文化“走出去”,不断提高我市的世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七)全面推进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切实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一是积极引进急需人才。结合当前文化系统人才需求实际及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二是全力提升现有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系统培养本土文化专业人才;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予以激励;四是加快推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在我市逐步形成年龄梯次合理、专业分布均衡、整体素质优良、具备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实力的桂林文化人才群体。
(八)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巩固已有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着力推进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的制度层面的深层次改革,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上作文章。继续按照中央、自治区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进一步完善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一是进一步完善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两新单位要通过整合资源,政府扶持的形式,打造核心项目主动性的进入市场,形成有利于解放艺术生产力、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有利于维护演职员工切身利益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三是巩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推动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尽快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回顾成绩,令人鼓舞;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桂林文化已站在一个全新而又重要的历史节点,形势喜人,形势逼人。这次市政协“推动桂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调研活动又为我们的工作明确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以这次调研活动为契机,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新期待,在新一轮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勇立潮头,不辱使命,谱写我市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 开!
第二篇: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范文模版)
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政协委员:
欢迎您们到补郎调研指导工作!
下面,我就近年来补郎乡文化建设工作现状、今后的工作打算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和建议汇报如下:
近年来,补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认真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精神,按照“以科技为支撑,以文化为根本、以宣传为载体、以教育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以发展为目标”的战略思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不断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了全乡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把补郎乡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推向了新的台阶。
一、文化现状
补郎乡位于普定县东北部,距县城23公里,是全县四个民族乡和贵州省二类扶持贫困乡之一。区域总面积80.7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06个村民组,共6325户2643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5%。乡境内有煤矿企业6对、水泥厂1个、远程教育站(点)18个、中学1所、小学9所、烈士墓1座,具有龙洞、重阴山、马儿坝、马鞍山梁子、夜郎湖等自然景观。主要体现在:
(一)干部队伍现状。乡科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在编干部3名。其中:站长1名、副站长1名、工作人员1名。干部中,大学文化程度2名,大专文化程度1名;年龄均在35岁以下的2名。
(二)硬件建设现状。2010年争取项目资金35万余元建成文化站,其中设备投入为10万元。建猛戛、龙昌两村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各1,建本杰村乒乓球运动场所1个。各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
(三)农家书屋现状。2011年,全乡村村建立了农家书屋,每村至少有图书2500余册,各村采取不同时间和方式进行开放让群众进行阅读或借阅。
(四)文化资源现状。补郎乡具有山歌、红歌、苗族跳花、刺绣等文化资源。每年春节,群众会自发进行山歌对唱,特别是本杰、大陇、小河口等处山歌对唱成为补郎春节活动的一大亮点和风景线。每年春节,补郎村都要开展红歌比赛和篮球运动会。每年正月二十、二十一,等堆、下坝两村都要开展苗族跳花比赛活动,吸引了外地众多民族朋友参与。等堆村苗族刺绣以原始、多样、轻便、优质、美观、大气供不应求,今年春节等堆服饰展示上了普定春晚。特别是等堆村苗族刺绣,受到县委书记彭贤伦同志的首肯和高度重视。同时,补郎乡具有坟墓、地名、封林碑等物质文化及口弹琴非物质文化等资源。
(五)网络文化现状。补郎乡有网吧1个,卖光碟个体户5户,市场管理有序,没有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玩及买卖黄色光碟等现象。全乡干部基本实现人均使用1台电脑,10所中小学都有远程教育站点,12个村安装电脑,村村开通移动、联通电话,实现了网络全覆盖。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乡在文化建设工作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文化经费投入不足。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器材紧缺,开展文化活动广度和深度不够。
(二)是资源挖掘力度不够。由于民族民间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更谈不上产业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三)是一些群众道德缺失。有些村民感恩意识不强、有的文明程度不高、有的不尊老爱幼、有的不讲求诚信、有的甚至道德败坏或者腐朽思想严重等等。
三、今后打算
为了加快补郎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工作,我们的打算是: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借助县级以上招考干部机会和争取选调生名额,进一步调整充实文化服务中心干部,确保中心工作人员在2名以上,特别是保证有1名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进一步培养壮大村级及中小学学校文化干部队伍,为抓好文化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国情、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国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荣辱观宣传和反腐倡廉等教育,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让进课堂、进村寨、进头脑,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努力建设诚信补郎。
(三)是加强基层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补郎乡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后确保乡文化站正常运转。同时,力争建成乡文化中心广场和农民体育健身场所、2--3个村级文化室、4--5个村级农民健身工程、3--5个村开通广播,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四)是加强文化产业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着力打造等堆村苗族刺绣文化产业和核桃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旅游、农民增收相结合,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打造知名品牌。
(五)是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培养一批文艺创作者,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把《补郎之窗》改为《季风》刊物办起来,加大补郎的宣传力度和提高补郎的对外形象。创建补郎网站,加强网吧、图书和市场管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意见建议
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精神,结合当前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和建议,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及政协委员批评指正。
(一)关于怎样打好穿洞文化这个品牌的问题?普定是文化大县,以穿洞是亚洲文明之灯而出名。我想,县委、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穿洞文化的投入和打造,不仅要有一支稳定的穿洞文化干部队伍,而且要有相对应的穿洞文化馆或者与穿洞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让来的人来了不想走、去了还想来,做到名副其实。
(二)关于怎样把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的问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安普干道修通后与安顺同城,普定又有穿洞文化、有夜郎湖、有猴场的普屯坝、有马官的文昌阁、化处的朵贝茶等景点,县委、县政府只要精心设计、加大投入并赋予一定的文化色彩,且形成一定的旅游链,我相信文化与旅游结合将会给普定财政、农民增收和对外形象带来很大的效益。
(三)关于怎样实现村组通广播的问题?现在乡镇的工作任务重、面广,乡村干部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政策、国家法律和做实际工作时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如果各村各组都安装了广播,对于宣传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关于怎样提高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及学雷锋、道德模范、和谐家庭、孝顺媳妇等精神文明创建评选表彰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让思想道德建设进教材、进课堂、进村寨、进头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兴诚信、文明、守法之风,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五)关于怎样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问题?要广泛开展文明网站
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法规、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会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第三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纲)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纲)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内因)分析:我国的经济现状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虽然在改革开放进程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上来说,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为了相适应,就必须发展繁荣文化。
2、加强文化建设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外因)
分析: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要想在国际上赢得主动,就必须发展好建设好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深刻理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科学内涵
第一问题:为什么要提"大"发展"大"繁荣
主要介绍与国际上的文化相比
第二问题:以什么方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引用报告中一句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第三问题:怎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6个字概括为:统一思想、营造环境、立足本位、不断创新。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统一思想
2、建设和谐文化是营造文明风气的重要支撑。———营造环境
第四篇: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力。③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第五篇:在深化改革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深化改革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山西省委书记 袁纯清
发表时间:2011-07-16 来源:光明日报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加大文化创新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和基本途径。经济领域不改革没有出路,文化领域不改革同样没有出路。文化体制改革事关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事关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事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精神力。文化作为产业是国家的硬实力,作为事业又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改革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一部重头戏。文化体制改革能不能搞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能否更好地落到实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文化的改革发展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来说,既是重要内容又是强大动力。文化体制改革不
到位,谈不上转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大的发展,谈不上跨越。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就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实践也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中央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中央关于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扎实的工作举措,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五个方面的课题,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不断开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下功夫破解如何把历史文化以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山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发现的古遗址多达5000处,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根祖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宗庙文化、大院文化交相辉映。晋商兴隆数百年,山西票号开中国金融业之先河。山西素有古代建筑的宝库、雕塑壁画的殿堂、文学艺术的海洋等美誉,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居全国之首。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和五台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遗存众多,红色旅游资源弥足珍贵。抗战时期,山西是华北抗战根据地的中心,是八路军总部三大主力师所在地,是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夺取抗战胜利进行了英勇斗争,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也是宝贵财富。我们要坚持煤与非煤并重,做好地下地上两篇文章,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对接、文化和经济的互动、精神和物质的转化。一要用市场的理念、科技的手段抓文化,开发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媒体产业园、山西创意产业示范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聚集区,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做到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二要搭建政策、融资、项目等平台,着力优化投资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府资金的导向和扶持力度,引导信贷资金,扩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促进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三要加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革命遗址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大重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文物和历史遗迹抢救性修复,把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红色旅游与扶贫
开发结合起来,开发精品线路,打造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公共博物馆在传承文明、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四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文化创意产业蕴藏的巨大潜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山西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市场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面临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保持、发挥、放大我们党的优势,必须走创新的路子。我们要致力于三点:第一是精神引领,充分挖掘和运用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晋商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
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广场联合举办《在太行山上》群众歌咏大会,举办了中共山西党史图片展等展览和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内容鲜明的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积极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办好“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我们的节日·春节——百家大戏乐平遥”等系列文化活动。第二是贴近群众,紧紧抓住各种重大纪念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引领群众性文化和谐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使广大群众增强对党的理论的认同感、对党的事业的向心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第三是占领阵地,健全舆论引导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以及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制度,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强化对新闻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驾驭新兴媒体的能力,形成正面宣传强势,抢占舆论和道义的制高点。
三是下功夫破解如何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提供动力、惠及群众、提升形象。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大局、贴近群众,在于发展实践和群众生活。省级主要媒体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问题联合作战,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去年以来,在山西日报发表以转型跨越为主题的10篇评论文章和8篇解读文章,发表6篇解读“十二五”规划的文章,针对换届工作发表一系列关于匡正用人风气的评论员文章,受到广大群众好评。下一步,要围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重点工作,超前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以各级主流媒体为主导,认真开展战役性宣传、系列化报道,加强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的宣传,在全社会唱好主旋律,营造转型跨越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制定“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实施一批新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继续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地级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组织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公益性文化工程,落实好各级政府按项目、按比例分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经费的保障机制,把资源向文化倾斜、把文化向基层倾斜;要把对内凝聚力量与对外提升形象结合起
来,把加强文化交流与扩大山西影响结合起来,结合对外大型经贸活动搞好文化展示和文艺演出,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工程,继续举办好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好黄河壶口文化艺术节、太行山红色文化艺术节等重点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外宣阵地建设,加快黄河电视台孔子学院的建设步伐,加强与美国五洲电视台等国外媒体的合作,宣传山西转型跨越和扩大开放的新进展、新面貌、新形象,提振山西人民的精气神。特别要抓住今年中部地区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山西举办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山西形象。
四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更好地出人才、出产业、出精品、出活力、出效益。真正的文化不怕市场,而且会占领市场,走不向市场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我们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在改革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既要在改革中发现和激活人才,又要引进省外的高端人才。实施战略重组,搞好内引外联,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煤焦企业、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把建设文化强省和建设旅游大省结合起来,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山西新的支柱产业,成为转型跨越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
增加值达到800亿至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一是抓巩固提高。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重要指示,坚持领导决策、舆论造势、政策保障、督导检查“四轮驱动”,省级广播电视局台分离,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省市县三级电影放映发行单位、新闻机构经营性单位、电影制片单位、部分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县级文艺演出院团改制加快推进,山西文化体制改革一度走到了全国前列。对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领域和单位,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做到不留死角。着力规范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功能定位、权力责任、内部管理,使运行更加科学高效;着力推进已转企改制的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解决好转企改制单位原有人员的身份待遇问题。二是抓重点突破。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加快文艺院团改革,全面完成省市县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按照国家出台的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意见,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任务。强力推进全省广电信息网络“一张网”建设。三是抓政策保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一系列文化改革发展政策,尤其要加快制定出台促进动漫、电影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
业的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加大对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支持力度,保证原有财政支持力度不减反增,同时在人员安置、剧目创作、演出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四是抓项目推进。重点支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项目。特别是对省属六大文化企业集团的龙头项目,列入省重点工程,在立项审批、用地保障、资金拨付上给予支持,推动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五是抓任务落实。进一步加大领导决策驱动、政策保障驱动、督促检查驱动、舆论造势驱动力度,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确保高质量提前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繁荣了文艺创作, 打造了一批精品。电视连续剧《西口长歌》、《天地民心》、《乔家大院》、《喜耕田的故事》,大型说唱剧《解放》,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话剧《立秋》、绛州鼓乐《杨门女将》等受到广泛好评。
五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发挥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世界,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日益交融,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直接贡献于经济发展,而且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重要的 突破口,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恩格斯曾经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山西是欠发达省份,但在文化发展上有优势、有潜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有大的作为。中西部省份包括我省的一些成功范例坚定了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近几年,我省在文化发展上投入700多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70亿元,文化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必须培育市场主体,健全产业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文化市场,打造知名品牌,造就优秀人才,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具体讲就是:大作品展现,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进一步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形成有鲜明地域特色、有较高质量和思想内涵的文化品牌,做到可视、可感、可消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大集团运作,推动挂牌成立的六大文化企业集团做强做大,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支持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重组,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发
展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晋军文化“航母”和领军企业;大景点支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景点为突破口,重点抓一批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景点和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集中进行包装、推介、扩散,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大服务引领,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各大景区的文化设施配套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搭建商务洽谈、资金运作、项目推荐、信息传输等平台,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准,引进文化与旅游产业领军人才,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服务层次;大会展集聚,加快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打造一批节庆和会展平台,积极承接北京的会展转移及延伸,吸引承办国内外专业性商务会展,争取举办国内外大型文艺会演、体育赛事、专业论坛,继续办好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平遥国际摄影展等节庆会展活动,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会展品牌,增强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的吸引力。同时,要进一步大力推进“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工程,要求各市、县制定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抓好一批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的重点产业项目,推出一批有地域特色、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集
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能提升当地形象和影响力的节庆会展活动,创作一批群众喜爱、服务基层、叫好叫座的文艺剧目,努力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百花竞放”的全方位文化发展新格局。总之,我们要突出文化改革发展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力把山西革命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全面推进三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开创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