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间重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时间:2019-05-13 20:1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间重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30年间重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间重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编辑。

摘要: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直辖10周年,在这期间重庆作为我国的直辖市其金融业以飞快的速度走在了西部十二省区市的前列,未来它将发挥其更大的潜力,成为西部金融崛起重要的基地。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重庆在全国一直扮演着先试先行的探索者角色。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抓住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国家计划单列城市、中国西部惟一直辖市、以省级行政单元为单位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等机遇,努力推动改革探索,先后在国企改革、行政体制管理改革、区域流域经济合作、库区移民和扶贫开发等领域大胆创新突破,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全国改革开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0年来,重庆市商贸流通主题培育发展不断壮大,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初步形成了组团式、多中心、分层面的商贸流通网络和规模化、现代化、多元化、开放化的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的格局。来自重庆市外经贸委的数据显示,从1983年到2007年,重庆市的进出口总额从3168万美元上升到74.4亿美元,不到30年的时间增长了200倍。重庆市外贸进出口的大幅增长主要还是得益于出口产业的结构优化。政府通过对优势产业的培养、扩大改善出口结构,鼓励其参与国际认证和开展技术研究,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现在,重庆造产品已遍布197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建设和新技术的运用让重庆造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而直辖十年,更是重庆金融业黄金发展时期,从直辖之初开始,重庆以主城区为突破口,打造城市中心商圈,发挥主城区的龙头、窗口作用。目前,全市商业设施面积达到2750万平方米,已建成16个城市中心商圈。96条商业特色街,南滨路、北滨路、高新区信息通讯等一批独具特色、风格各异的商业特色街亮点纷呈。主城区的解放碑、观音桥、沙坪坝、南坪、杨家坪五大商圈集聚了人气和财气。2007年,有西部第一街之称的解放碑商圈达到136亿元,率先进入百亿级商圈。正文: 0年来重庆金融业无论在机构数量与种类,资产规模与质量,还是发展潜力与速度方面都走在了西部十二省区市的前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重庆已成为西部金融机构集聚高地。十年沧桑,重庆金融已从直辖之初的银行一业独大,演变为金融机构数量为直辖前的3倍,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中介门类齐全、多业并举的活跃局面。

首先是银行组织体系趋于完善。形成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分行为主体,全国性(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并存,外资银行重庆分行为补充,功能齐备、分工合理的银行组织体系。截至2006年末,共有政策性银行分行 2家,国有商业银行分行4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2家,市级农村信用联社1家(辖38个区县独立法人联社),农村合作银行1家,外资银行分行4家,外资银行代表处1家。

其次证券业在改革调整中不断发展。十年来,重庆证券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证券经营机构交易量大幅上升,上市公司市值增长迅速;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期货市场逐步规范,期货交易量稳中有升。截至2006年末,重庆辖内证券经营机构数总计63家,总资产累计223.9亿元,证券投资者开户数102.5万户。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已重组成功。2006年,重庆辖内证券经营机构累计代理证券交易额1963.2亿元,基金交易额累计21.2亿元,国债交易额累计47.1亿元。

三是保险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初步形成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并存,中资与外资公司共同发展,国有控股、股份制、政策性等多种形式互为补充的保险市场新格局。截至 2006年末,全市共有2家法人机构、20家分公司、1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管理性保险公司、956个营业性分支机构(不含法人机构和分公司)。同时,保险中介机构快速发展,全市共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36家,兼业代理机构3756家。2006年,实现保费收入93.24亿元,是1996年的7.3倍。保险深度2.67%,保险密度294元,分别比1996 年增长1.4倍和6倍。保险业充分发挥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已成为重庆金融业的发展亮点。同时保险业在发挥社会保障功能上也不断推陈出新。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 的烟草保险,两年累计支付赔款1200多万元,被誉为有别于新疆和上海模式的第三种重庆模式。从1992年开始,重庆市为老龄化被征地农户提供补偿金账户管理、养老金发放等专业化服务,现已覆盖16个区县,累计承保本金24亿元,惠及12.7万农民,使被征地农户老有所养,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最后非银行金融机构稳定发展。现有法人类信托投资公司2家、邮政储汇局1家、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4家。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和资产重组,注册资本超过16亿元,累计管理信托资产200多亿元,资本规模和盈利水平居全国同业前列、西部第一。另外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成为西部十二省区市外资金融机构入驻最多的城市。先后有汇丰、荷兰、渣打等7家国际性大银行人驻,美国利宝中国分公司、中美大都会中国西区总部、中新大东方人寿合资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陆续开业。这些外资金融机构正以重庆为据点,稳步向周边省份辐射扩散。

二、金融监管得到有效加强。

2004年,市政府金融办成立,先后成功化解了三金三乱、德隆系、车贷险等系统性风险,完成了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了西南合成、st农化、st长运等一批上市公司的重组,有力维护了地区金融秩序,成为我国金融案件发案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三、融资规模不断增长。2006年末,全市间接融资存量4143.6亿元,是1996年末的4.5倍。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基建贷款1300多亿元,占比较1996年末提高25个百分点;农业贷款超过27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基础设施改善和三农经济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从无到有,目前已超过500亿元,在全部间接融资中的比重超过12%,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提升消费层次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年来,重庆市实现直接融资共114.36亿元,比直辖前增加近71亿元。其中通过股票市场融资87.01亿元,比直辖前增长3.6倍;发行企业债券27.35亿元。截至2006 年末,重庆29家境内上市公司(a、b股)市价总值511亿元。辖内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辖区28家应股改公司,已有26家进入股改程序或完成股改。金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金融资产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2006年末,全市银行业资产规模达到6087.4亿元,与直辖前相比接近翻两番,盈利7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不良贷款则下降到6.4%。资产证券化率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上市公司从直辖前的18家增加为32家,总股本从45 亿股扩张为130亿股。全市保费收入由直辖初不足13亿元扩大到现在的93亿元,增速全国第一。

四、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地方金融机构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重庆市商业银行已完成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人民币2.88亿元增加到15.16亿元,资本金规模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之后,列全国第六、西部第一。全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后,2006年末平均资本充足率10.51%,比改革前的2002年末上升1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占比10.55%,比2002年末下降了26个百分点。目前,重庆市18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10.23亿元专项票据已实现顺利兑付。西南证券公司重组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重组完成后公司的净资产从5.28亿元增加到23.36亿元,成为创新类券商。基金管理公司从无到有,新世纪基金管理公司与益民基金管理公司先后开业。市商业银行、市农村信用社、万州商业银行、西南证券、重庆国投、新华信托等地方金融机构,经过增资扩股、剥离不良贷款、战略重组等一系列组合性手术,资本充足率大幅上升,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六、应对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

直辖十年是重庆金融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金融环境大幅改善的时期,区域金融风险不断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和整体盈利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全市银行业通过剥离、核销等手段大幅减少存量不良资产。至2006 年底,全市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已下降到6%左右,处于西部地区较低水平;银行盈利能力稳步有效提高,2006年全市银行业盈利70亿元,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同时,通过灵活运用多种金融手段,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夯实了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基础。

在资本市场上,重庆近几年还探索出了一条化解st公司风险的重庆模式:采取债务重组加资产重组加股权分置改革重组三管齐下的方法,将股权分置改革与解决上市公司遗留问题、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资产重组相结合,成功处理了10个左右的st类公司,使上市公司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增强了融资能力。证券机构最齐的西部城市。伴随着金融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多项重庆模式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

组建八大投资集团作为投融资平台,成为其它省市学习的范例。八大投资集团以自身信用向银行贷款作担保、抵押,既满足了筹集巨额建设资金的需要,又避免了政府使用财政担保,被世界银行认为是国内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很好案例。2002年起步时只有200亿元资产,现在达到2000亿元,资产负债率55%,信贷信用平衡。目前,八大投资集团每年承担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规模在300亿元左右。

组建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采取打包打折的处理模式,帮助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渝富公司与商业银行协商,对不良贷款打包打折,总共处理了近200亿元,为国有企业破产、重组、搬迁提供周转资金70多亿元,支持10多家企业重获新生。其它集团仿效渝富公司,总计处理3000亿元不良贷款,使不良贷款率下降到6.2%。取得了工商企业轻装上阵,商业银行提升金融资产质量的双赢结果。探索出了一条化解st公司风险的 重庆模式。重庆市处理了近10个st类股票,但不是简单的对价、送股票、送股权,而是采取债务重组+资产重组+股权分置改革重组三管齐下,将股权分置改革与解决上市公司遗留问题、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资产重组相结合,有效化解了st公司风险。结束语:

30年改革开放,重庆商贸站在了新的起点,为满足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重庆就亮出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牌子。到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金融机构资产突破2万亿元、本地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超过7000亿元&& 有人把重庆的改革发展阶段划分为四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83年计划单列;从1983年到1997年直辖;从1997年到2007年314总体部署;从2007年至今,事实上,每个阶段国家都赋予了重庆重要的改革任务,但重庆要当的不仅是先锋,还应该是生力军,在下一发展阶段,重庆要营造良好的改革社会氛围,将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统筹城乡、土地流转等理论前沿组织专门的全国研讨会,形成改革的共识。

第二篇:招商引资——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

招商引资——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

.cn 08-05-27 11:00:41 文钰律师 【关闭】

在我国,“招商引资”的“商”是指“商人”,即投资者,“资”是指资本,具体包括资金、技术、管理等。招商引资的实质含义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引进外部投资者,将外部资金和项目引进区域内,从而加快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我国招商引资的现实情况来看,招商引资的主导者充当红娘的角色,其目的是通过宣传、策划、介绍、引荐等促使外部资本进入本地,从而搞活本地经济。

改革开放以前,在建国后至文革期间,虽然我国也通过与原苏联、波兰等少数国家成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也利用了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国家的工作重心不在于经济的发展,根本没有招商引资一说。文革过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确立,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充分鼓励利用外商投资的政策,相关法律法令也相应出台,各地响应中央号召,招商引资活动随即展开。

1978年,中共中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实施,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允许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以下简称外国合营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由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中国合营者)共同举办合营企业”,“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外国合营者按照中国政府批准的协议、合同、章程在合营企业的投资、应分得的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合营企业的一切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令和有关条例的规定”。

中国以立法的形式宣布中国开放了,外国商人可以来华投资了。国家制定法律充分展示中国政府主动的开放政策和积极的外资利用要求,扫除了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投资的担心。自此,随着中国改革开 1

放政策的展开,中国政府的招商引资活动开始起步,各地纷纷开始成立招商局、投资促进局、招商引资办公室、经济合作办公室、投资促进中心等机构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1982年,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通过修改宪法,进一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引进并利用外资的政策,并在随后几年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一系列的国家法律,充分肯定和鼓励外商采用各种合法形式进入中国投资,给国外投资者吃了定心丸,激发了国外投资的热情和信心。特别是2001年,中国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为世贸成员,通过招商引资吸收利用外商投资进入空前的繁荣阶段。招商引资的形式从最开始的单一政府机构招商发展为通过传统媒体、外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投资咨询公司及其他中介机构进行招商。近年来,还出现了通过建立展示政府和企业形象的网站信息平台,或利用投融资网等网站来寻找招商项目或资金,使用国际互联网进行招商的新模式。

招商引资在我国的发展有个由东向西的过程,按经济技术发展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由于东部的地域优势,在改革开放的前期,我国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由东部的经济发展为龙头,带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中西部的定位就是支援东部,从而中央给了东部足够的政策优势。正因为如此,招商引资的活动也是从东部开始发展起来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促进了东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调整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当地的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真正做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表明,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外资是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最邻近东部地区的中部迅速借鉴经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招商引资。

发展地方经济最直接的责任是政府,看到东部经济的迅速发展,中部地区各级政府由于地域上离东部地区最近,最先开始坐不住了。看到招商引资的巨大效果,中部地区感触最大,行动也最为积极。一方面,各地纷纷成立招商引资机构,如湖南省成立了招商合作局,安徽成立了经济合作办公室,另一方面,商务部门、发改委部门、经济协作部门也在同步负责招商工作,各级政府包括由政府设立的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等全面进入招商引资的行列。各地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四

2套班子都被分配招商引资任务,层层下达招商引资招标,并将指标纳入干部考核选用标准。年初下达招标,年终总结评比,将引资数量与干部政绩和个人收入挂钩,根据完成指标情况给予赏罚。从而使招商引资成为书记市长的一号工程,政协人大的头等大事,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全民招商。

中部某省市推行全民招商,给各家市直机关和乡镇下达硬性招商任务,就连文联、残联、妇联这些单位,包括公检法等部门都被下达了每年50万-200万元的任务。

目前,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几次震荡,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各国都在紧紧把握这一资本重组、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发展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招商引资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被视为政府的“灵丹妙药”,且逐渐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中部省份政府也不例外。但是,笔者认为,中部地区各级政府在全民招商引资热中,应当考虑本地情况,保持清醒头脑,对 “全民招商”保持高度警惕。

在市场经济中,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都在履行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职能,各部门都有其各自的法定职责范围及相应的公务员配置,除招商引资部门外,招商引资并非其职责。然而,在各级政府GDP的强大压力下,各职能部门被迫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到并非其职责范围的招商引资上。这样一来,原有的有序的各政府部门的分工受到冲击,更多关系到市场监管、百姓利益的本职工作受到重大影响,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受到极大挫伤。

在笔者接触的案件中,有很多是全民招商导致的负面效应:如在某政府部门工作的李先生,因招商任务指标完成好被嘉奖,后来发现投资虚假被要求收回嘉奖引发争议,从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李先生被逼虚假招商导致的结果。还有的投资者在被招进来时,政府承诺种种条件,资金进来以后投资者发现承诺不能兑现,从而引发争议,是“开门招商、关门宰客”的效果的反应。更常见的是,政府不惜突破法律及政策,竞相出台“优惠”政策,有的甚至靠牺牲法定税费甚至零税费招商,如中部某地区为引进资金,在国家一再强调土地有偿出让的大背景下,竞与投资方签订“秘密协议”以“零地价”出让商业地块,大大助长了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在以往的招商项目中,有的为完成指标,不顾国家

3产业指导,招来的是一些夕阳产业或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乃至违法项目。

地方政府推行全民招商,其实是源于政绩考核的强大压力。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迄今仍是衡量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这些数字上不去,不仅提拔困难,甚至眼前的乌纱帽也受到影响。正由于招商引资事关地方领导的“位子”和“帽子”,所以各地方领导才会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强制推行“全民招商”。

另一方面,地方领导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各机构未按法律规定运行,也是招商引资压力被施加到政府职能机关,甚至包括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和文联、残联等事业部门头上的重要原因。

对于中部各级政府来说,经济的发展是第一要务,虽然招商引资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不能因此演变为招商引资成为第一要务、唯一要务。有的地方不分轻重缓急,不问分工职责,要求所有单位、部门的领导全部出动,其结果必然是不计成本、不讲效率的一头热;有的地方将繁重的招商引资任务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准,层层分解下达,人人背负指标,没有完成者则面临写检查、扣工资、被免职甚至下岗之忧;有的地方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数量,为争引项目,拿国家、地方和百姓的利益做筹码,大搞优惠大战,招商门槛越降越低。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政府垄断资源,市长指点项目,招商引资在某些地方成了迎合领导意图的“拍脑袋”工程。因此,只要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官员政绩考评机制没有革新,对地方领导的权力监督还没有落实到位,特别是法律没有落实到各级机构的实际运行中,那么红红火火的全民招商必将成为政府的荒唐行为,不但达不到发展经济的效果,还将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篇:————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金融业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整体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明显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稳步增强,成功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关键是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金融系统要按照全会的决策部署,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加快完善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

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展普惠金融。

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部门竞争力,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促进经济转型,推动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步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新开放模式,实现金融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立足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金融业作为竞争性的服务行业,也应按照“负面清单”的准入制度和扩大服务业开放的要求,为各类投资主体准入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竞争性金融供给,解决部分基层地区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国有金融机构治理水平,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限制,优化股权结构;推行更加市场化的管理层选拔方式,减少行政任命;建立良性的管理层激励,确保高管人员以股东利益为主要目标。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把公司治理的要求真正落实于日常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之中。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加强金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职业操守。探索建立规范有效、包括薪酬制度在内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我国发展阶段决定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有政策性金融的需求。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也保证了商业性金融机构不再承担政策性业务;同时也还存在公司治理不完善、业务和财务规则不明晰、约束机制不健全、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要通过加快改革来建立符合中国特色、能更好地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可持续运营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其政策环境。

发展普惠金融。坚持民生金融优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让金融改革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多种融资方式,规范发展民间借贷,拓宽小微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服务现代化水平。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完善保险市场,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与产品。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着力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激发市场动力和内在活力,大力培育商业信用;坚持尊重市场发展客观规律,大力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促进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分层有序、功能互补,推动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投资者及融资中介的多元化;坚持规范发展的理念,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运行透明度;健全相应的法律框架、金融调控框架、监管框架以及财税等政策。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以充分信息披露为核心,在股票发行过程中,减少证券监管部门对发行人资质的实质性审核和价值判断,弱化行政审批,增强发行制度的弹性和灵活性,降低股票发行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完善各种民事与刑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抑制欺诈上市等行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通过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大对虚假陈述、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约束和诚信约束,促进市场参与各方归位尽责,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三公”原则。

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在继续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同时,继续推进三板股权市场建设。加快完善以机构为主、公开转让的中小企业股权市场,建立健全做市商、定向发行、并购重组等制度安排,丰富融资工具和交易品种,增强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各省(市、区)可以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区域性股权市场。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健康发展,支持创新型、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建立健全不同层次市场间的差别制度安排和统一的登记结算平台,推动形成有机联系的股权市场体系。

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多元化,加大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力度。探讨市政债券,完善城镇化建设融资机制。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私募债等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发挥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债券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信息披露标准,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研究建立专业中介机构保障基金。推动巨灾保险立法进程,界定巨灾保险范围,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的多层次巨灾保险制度。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巨灾保险。以风险共担、分级负担为原则,利用再保险和资本市场(如发行巨灾债券等)分散巨灾风险。

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稳步推动金融市场机制、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形成长效创新机制,拓展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努力建设一个品种丰富、运行高效、功能完备,具有相当规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同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贯穿金融创新全过程,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积极稳妥落实有关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加强和改进我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市场中央对手方、交易信息报告库等制度和设施建设,完善金融产品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结算制度。统筹协调支付、清算、结算体系发展,完善支付、清算、结算法规制度。进一步加强发行系统、交易系统、清算系统、托管结算系统、市场成员内部系统和监管机构监测系统之间的数据高效处理和传递,提升相关基础设施技术系统功能,提高市场透明度和运行效率,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稳步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利率和汇率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价格,是有效配置国内国际资金的决定性因素。稳步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拓展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根据外汇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有序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发挥市场汇率的作用,央行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坚持以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为总体方向,以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为重点,以提高央行宏观调控能力为基础,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近期,着力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做好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为信贷产品定价提供参考;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近中期,注重培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完善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和利率传导机制。中期,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健全市场化利率宏观调控机制。

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是固定收益市场的主要收益率,反映无风险收益率基准在各种期限上的分布。在此之上,其他各种固定收益产品有一个风险溢价。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在准确性、权威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有待提高。随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逐步由以数量调控为主转为以价格调控为主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有必要健全反映市场基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发挥收益率曲线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国债发行,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完善债券做市支持机制,提高市场流动性;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类型,稳步提高债券市场对内对外开放程度,降低以买入并持有到期为主要目的的银行与保险机构等投资者的比重,增加交易需求;改进曲线编制技术,加大宣传和应用推广力度。

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本质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创造有利条件,是进一步加快发展各项跨境金融业务、体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应抓住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利时间窗口,在统筹国内需求与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转变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方式,便利企业走出去。进一步转变外汇管理方式,推动对外投资便利化。减少外汇管理中的行政审批,从重行政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从重微观管制转变为重宏观审慎管理,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方便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投融资行为,逐步提高境内企业向境外提供人民币和外币信贷及融资担保的便利程度,加大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

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主体资格,增加投资额度。条件成熟时,取消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资格和额度审批,将相关投资便利扩大到境内外所有合法机构。研究建立境内外股市的互联互通机制,逐步允许具备条件的境外公司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在建立相关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放宽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资格限制。有序提升个人资本项目交易可兑换程度,进一步提高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清盘和信贷等的可兑换便利化程度,在有管理的前提下推进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可兑换。

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针对外债和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高可兑换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水平。综合考虑资产负债币种、期限等匹配情况,合理调控外债规模,优化外债结构,做好外债监测,防范外债风险。加强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方面的管理,保持对非法资金跨境流动的高压政策,同时防止过度利用避税天堂。加强对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特别是金融衍生品交易监测。在鼓励合理创新的同时,限制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复杂金融衍生品,坚持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要求,同时按照最新的国际标准推动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改革。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对资本流动采取临时性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监测体系,实现资本跨境流动便利化和收集有效信息的统一 完善金融监管

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逆周期资本要求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适时引进国际银行业流动性和杠杆率监管新规,提高银行业稳健性标准。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和特点,细化金融机构分类标准,统一监管政策,减少监管套利,弥补监管真空。优化金融监管资源配置,明确对交叉性金融业务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职责和规则,增强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功能,不断提升监管协调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重点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交叉性金融产品与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实现金融信息共享,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形成监管合力。

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坚持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业的统一管理,引导地方政府遵循“区域性”原则履行好相关职能。明确地方政府对地方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责,以及在地方金融风险处置中的责任,强化日常监管,减少行政干预,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及时有效地处置辖区金融业突发事件,改善本地区金融生态。规范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出资人职责,避免对金融机构商业性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功能完善、权责统一、运作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促进形成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存款保险制度要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实行有限赔付和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机制,建立事前积累的基金,具备必要的信息收集与核查、早期纠正及风险处置等基本职责,与现有金融稳定机制有机衔接,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通过明确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的退出规则,包括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有效防止银行挤兑。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加强市场约束,防范道德风险,从根本上防止金融体系风险的累积。

第四篇:周小川: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导读: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辅导读本》发表署名文章:《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一文。

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金融业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整体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明显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稳步增强,成功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关键是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金融系统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全面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加快完善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一、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

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践党的群众路线,发展普惠金融。

(一)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

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部门竞争力,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和际金融中心建设,促进经济转型,推动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片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步遵循准人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等新开放模式,开放。实现金融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二)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立足于建立公平开放透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人制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进人金融服务领域。金融业作为竞争性的服务行业,也应按照“负面清单”的准人制度和扩大服务业开放的要求,大类投资主体准人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加强监管前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融机构,将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竞争性金融供给,解决部分基层地区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三)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进一步提升国有金融机构治理水平,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人金融服务领域的限制,优化股权结构;推行更加市场化管理层选拔方式,减少行政任命;建立良性的管理层激励,保高管人员以股东利益为主要目标。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把公司治理的要求真正落实于日常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之中。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加强金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职业。探索建立规范有效、包括薪酬制度在内的激励约束机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我国发展阶段决定了当前和来一段时期我国仍有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也保证了商性金融机构不再承担政策性业务。同时,也还存在着公司理不完善、业务和财务规则不明晰、约束机制不健全、可持性不强等问题,要通过加快改革来建立符合中国特色、能更地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可持续运营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其政策环境。

(四)发展普惠金融

坚持民生金融优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金融改革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地区特别是贫、后进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适度宽市场准入,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展多种融资方式,规范发展民间借贷,拓宽小微企业多元融资渠道。鼓励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不断扩大金融服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务现代化水平。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小微企金融服务生态环境,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知识普教育。

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推进股票发行注册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完善保市场,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与产品。

(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着力推动经济发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本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坚持场化改革方向,着力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激发市场动力内在活力,大力培育商业信用;坚持尊重市场发展客观规番大力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促进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分层序、功能互补,推动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投资者及融资中介多元化;坚持规范发展的理念,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分担制,进一步提高市场运行透明度;健全相应的法律框架、金调控框架、监管框架以及财税等政策。

(二)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以充分信息披露为核心,在股票发行过程中,减少证券监管部门对发行人资质的实质性审核和价值判断,弱化行政审批,增强发行制度的弹性和灵活性,降低股票发行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完善各种民事与刑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抑制欺诈上市等行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阂退市制度,通过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大对虚假陈述、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约束和诚信约束,促进市场参与各方归位尽责,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三公”原则。

(三)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

在继续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同时,继续推进三板股权市场建设。加快完善以机构为主、公开转让的中小企业股权市场,建立健全做市商、定向发行、并购重组等制度安排,丰富融资工具和交易品种,增强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各省区可以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穿建立区域性股权市场。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健康发展,支持创新型、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建立健全不同层次市场间的差别制度安排和统一的登记结算平协,推动形成有机联系的股权市场体系。

(四)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

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多元化,加大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力度。探讨市政债券,完善城镇化建设融资机制。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私募债等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发挥公司信用类债券部调机制作用,加强债券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信息披露标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银丰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五)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研究建立专业中介机构保推动巨灾保险立法进程,界定巨灾保险范围,建立由明以推动、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的多层次巨灾保险制度。府与市场的定位,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巨灾保险。共担、分级负担为原则,债券等)分散巨灾风险。利用再保险和资本市场(如发行巨灾债券等)分散巨灾风险。

(六)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稳步推动金融市场机制、组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形成长效创新机制,提高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努力建设一个丰富、运行高效、功能完备、具有相当规模,与社会主义市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同时要把防范风险始终金融创新全过程,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积极稳妥落实有关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金融市场设施原则》,加强和改进我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市场中央对手方、交易信息报告库等制度和设施建设,完善金融产品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结算制度。统筹协调支付、清算、结算体系发展,完善支付、清算、结算法规制度。进一步加强发行系统、交易系统、清算系统、托管结算系统、市场成员内部系统和监管机构监测系统之间的数据高效处理和传递,提升相关基础设施技术系统功能,提高市场透明度和运行效率,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三、稳步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客观上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利率和汇率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价格,是有效配置国内国际资金的决定性因素。稳步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一)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扩展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根知卜汇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有序扩大人民币汇率磐?}J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发挥市场汇率的作央行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坚持以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为总方向,以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为重点,以提行宏观调控能力为基础,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做好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为信贷产品定价提供参考;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价范围。近中期,注重培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完善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和利率传导机制。中期,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健全市场化利率宏观调控机制。

(三)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收益率曲线是固定收益市场的主要收益率,反映无网收益率基准在各种期限上的分布。收益产品有一个风险溢价。目前,在此之上,其他各种我国金融市场的国债率曲线在准确性、权威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有待提高国金融宏观调控逐步由以数量调控为主转为以价格调撼主,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有必要健全反映市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发挥收益率曲线在金融资置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国债发行,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完券做市支持机制,提高市场流动性;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类稳步提高债券市场对内对外开放程度,降低以买人并持到期为主要目的的银行与保险机构等投资者的比重,增加交易需求;改进曲线编制技术,加大宣传和应用推广力度。

四、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本质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创造有利条件,是进一步加快发展各项跨境金融业务、体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应抓住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利时间窗口,在统筹国内需求与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一)转变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方式,便利企业走出去

进一步转变外汇管理方式,推动对外投资便利化。减少外汇管理中的行政审批,从重行政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从重微观管制转变为重宏观审慎管理,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方便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投融资行为,逐步提高境内企业向境外提供人民币和外币信贷及融资担保的便利程度,加大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

(二)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

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合格境外机钩投资者(QFII)主体资格,增加投资额度。条件成熟时,取消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资格和审批,将相关投资便利扩大到境内外所有合法机构。研立境内外股市的互联互通机制,逐步允许具备条件的境外司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在建立关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放宽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格限制。有序提升个人资本项目交易可兑换程度,进一高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清盘和信贷等的可兑换便利化程度有管理的前提下推进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可兑换。

(三)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针对外债和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孟高可兑换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水平。综合考虑资产负债币刁期限等匹配情况,合理调控外债规模,优化外债结构,做债监测,防范外债风险。加强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方面的管保持对非法资金跨境流动的高压政策,同时防止过度利税天堂。加强对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监测。在鼓励合理创新的同时,限制与实体经济严重脱复杂金融衍生品,坚持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要同时按照最新的国际标准推动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傀革。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对资本流动采取临时性管理措建立健全相关监测体系,实现资本跨境流动便利化和收集有效信息的统一。

五、完善金融监管

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牢牢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

完善逆周期资本要求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时引进国际银行业流动性和杠杆率监管新规,提高银行业健性标准。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和特点,细化金融机构类标准,统一监管政策,减少监管套利,弥补监管真空。优金融监管资源配置,明确对交叉性金融业务和金融控股公的监管职责和规则,增强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功能,不断提监管协调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重点加强货币政策与融监管政策、交叉性金融产品和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现金融信息共享,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形成监管合力。

(三)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

坚持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业的统一管理,引导地方府遵循“区域性”原则履行好相关职能。明确地方政府对方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责,以及在地方金风险处置中的责任,强化日常监管,减少行政干预,加大对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及时有效地处置辖区金融业突发事件,改善本地区金融生态。规范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资人职责,避免对金融机构商业性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加快建立功能完善、权责统一、运作有效的存款保度,促进形成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存款制度要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实行有限赔付和基于的差别费率机制,建立事前积累的基金,具备必要的信息与核查、早期纠正及风险处置等基本职责,与现有金融稳制有机衔接,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五)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通过明确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的退出规则,包括风偿和分担机制,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有效防止银行挤兑。r1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加强市场约束,防范道德风镇从根本上防止金融体系风险的累积。

【作者: 周小川】

第五篇: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及关于重庆历史文化红岩精神重要论述学习心得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及关于重庆历史文化红岩精神重要论述学习心得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材料

学习党史,是一个阅读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和崇高的体验。我们党在拜年淤血奋斗中,无数次从逆境中转折,从困境中突围,从绝境中奋起,党之所以能够从一次次失败走向一次次胜利,从一次次胜利走向新的一次次胜利,就是因为有崇高的理想、崇高的新年、崇高的目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期是百年党史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为我们揭示了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曲折历程。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仅1949年至1952年三年间,在政治上建立了民主政权,恢复了经济,使当时的中国经济恢复到旧中国的最高水平;外交上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从此结束了中国人的屈辱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巩固社会主义新中国政权、建设新的历史的转型期,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奋力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领导人民在旧的一穷二百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打过,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好了理论准备、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学习回顾这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更加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了我国在1978年后制定的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策。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已一往无前的进去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诗歌,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国民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突飞猛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步,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从中汲取了奋进的力量,进一步筑牢了理想信念,也深刻认识到,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用生命践行为民宗旨,永葆为党的人民利益牺牲一切、无私奉献的孺子牛情怀。深刻认识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要经常研读党史,在回顾党史中接受真理的熏陶、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锻造革命定力和意志,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和为民服务的情怀。

关于重庆历史文化红岩精神重要论述学习心得

苟利国家生死许,岂因祸福避趋之!

纵观中国革命历史,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有300多万中国共产党员为新中国的建立,为了民族的自由与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特别是那些被关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先烈,当他们听到隆隆的解放炮声、绣制梦想中五星红旗、即将看到新中国诞生的胜利曙光时,他们没有背叛革命选择了死亡,永远的长眠于为之奋斗的这一片热土。

回想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是什么样的伟大力量支撑了这些革命青年为了理想信念放弃自己年轻的生命,义无反顾的选择慷慨赴死。我想,支撑他们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精神信仰。即使他们有着殷实、优渥的家庭环境、即使他们只要刊登脱党声明即可换来生的希望,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的选择从容就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人们对个性、金钱、名利的关注和追逐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大搞权钱交易、腐化堕落,他们与共产党员的初心已经背道而驰;还有部分党员干部庸庸碌碌、办事“庸懒散拖”得过且过,凡是讲条件、谈辛苦、论过去,他们与共产党员的初心相较使人汗颜。

今天,我们早已远离那血雨腥风的岁月,正享受着革命先烈用生命为我们创造的美好幸福生活,正在豪情满怀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迈进。当此之时,我们更应该继承先烈遗志,发扬红岩精神,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努力工作。

下载改革开放30年间重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30年间重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