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急诊重症医学科五年发展规划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
五年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2016年我们急诊、重症医学科迎来合并,实行急诊与重症一体化管理。科室下设院前120、急诊门诊、抢救室、留查室、重症监护室。成为巴南区第一家集院前急救、院内危、急、重症抢救为一体的综合科室。成为全院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治疗中心。科室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重症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病区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重症医疗队伍,使一体化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实现科室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规划为指导,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的科室而努力。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医院确定的发展总体规划和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医院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坚持思想上始终与医院保持一致,积极抓好科室队伍建设及学科建设,搞好科内和谐,切实提高医疗质量、科研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使科室整体有一个质的飞跃,推动科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医疗质量、科室管理、学科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迈上新的
台阶。
1)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医疗质量始终是我们临床工作的重点,提高医疗质量是我们未来五年的第一目标。
2)科室管理达到新的水平,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更加完善:科室管理是我们科室工作良好实施的重要保证。
3)争取在学科建设、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成为区内顶尖、市内知名的科室。
4)服务态度进一步好转,医疗质量投诉和医疗纠纷赔偿继续下降,病人综合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医院二甲复审、三甲评审工作,科室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学科建设目标
1.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技术全面、立体化的危急重抢救中心。
2.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技术创新、项目申报、学术论文撰写奖励制度,鼓励参加学术交流。承办南岸区巴南区重症论坛,参与巴南区重症医学质控活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学科优势,创办巴南区急救技能培训中心。
(三)人才梯队建设目标
抓住二甲复审、三甲评审机遇,认真解决好人才队伍结构比例,形成一支老中青和高级中级初级年龄结构和资历结构双合理的急诊、重症队伍。抓好技术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抓好科室医务人员在职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根据学科
发展需要选送医生外出进修深造,特别是完成科室内80%专科护士培训,全部青年医师完成重症5C培训及考试。同时引进高学历实用人才。
三、保障措施
(一)重点抓好急诊专业建设,确保急诊科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急诊科的建设。急诊科的建设目前主要停留在院前急救,院间转诊,急诊内科、外科门诊基础上。与急诊科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必须建设一个与二甲医院实力能相匹配的,能够承担本区域急救任务的急救中心,必须在设施、设备、人才队伍、运行机制等方方面面进行调整、整顿、改革、提高。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功能完善设备和人力配置、建立运行和管理机制,力争在五年内建立一个先进的,现代化的、多功能立体式的急救中心。
2、重症医学科方面继续保持目前发展方向,未来继续开展好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液净化技术,呼吸机治疗,纤维支气管镜诊疗,床旁重症B超技术。随着医院发展,做好开展ECMO技术的准备。重点,一方面应突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人员配置,突出每个人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教学工作的力度,保持急诊、重症医学科的持续发展。
3、加强交流合作,抓好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交流合作是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我们一是要继续开展和深化院间的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关于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岸区人民医院,巴南区人民医院,巴南区第二人民
医院之间的合作。二是要建立与知名医院急诊科的联络机制,特别是加强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坪医院之间的沟通。去更新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我们的医疗质量和水平。
(二)科学化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
以提高医疗质量为重心,以确保医疗安全为基线,强化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建设,为促进医院协调发展构建质量和安全保障系统。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要做到:一是强化职责意识、风险意识、科学严谨意识;二是健全医疗质量管理考评体系、护理管理体系;与信息科联动,建立重症医学科信息化质控统计。三是重点抓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的严格执行、着力抓好医疗组长责任制。四是着重落实三基训练、医师定期考核、医疗质量定期讲评。争取5年内全科医师通过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5C培训。五是完善护理目标管理,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措施,按照医院感染规范要求,认真做好院内感染监测工作。
借“医院评审”活动的开展,深化科训内涵,使“性命相托,职责所系”扎根每个医护人员心中。其次认真对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规定的内容和标准检查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健全、规范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三)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和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建立多层次、多样化、规范化的医疗护理服务,不断满足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2、努力创造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强化急诊分诊培训,充分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方便急诊患者、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
3、不断探索,建立一个科学、严密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与质控办联动,提高监督、检查和查处效率。与医患办合作,积极有效处理投诉或纠纷,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4、与客户服务部合作,对投诉、信访、纠纷发生情况进行定期分析报告,对待倾向性的问题,及时给院领导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和处理措施。
(四)营造优秀的科室文化,打造专科品牌
为实现急诊、重症医学科全面发展注入精神动力。科室文化是科室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科室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实现科室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在科训的基础上建立科歌,科服,并通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知识讲座等宣传活动,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
2016-2020年是我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科室、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将紧密围绕我院的发展目标,奋力拼搏,努力创新,将我科建设成为我院的品牌科室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
急诊、重症医学科
2016年7月
第二篇:1.2重症医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
义煤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义煤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3~2017年学科发展规划)
我院重症医学科于2002年4月正式成立,2008年6月搬入目前ICU病房,主要收治严重创伤病人、老年及高危外科术后、急性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等)病人、各专业危重病人等。现全科共有26人(其中医生7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护士19人,主管护师5人)。现仍处于半封闭式模式,重症医学科在这种模式中仅发挥了部分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更大、更深层次的价值。ICU是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基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医疗单元,目前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加强学科建设,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制定本发展规划如下:
1、建设目标:
尽快制定重症医学科的规范,使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有计划地培养一支专业重症医学科队伍。包括制定相应的医师、护士培训目标、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等,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协调好重症医学科与其他专科的关系,明确重症医学科的治疗对象,并在临床治疗上给予具体界定。通过对医院资源的整合及共享,全面培养初中级人员重症救治水平。形成明显的专科优势,使科室人才梯队和技术后备力量更趋合理。将我科建设成以“危重病救治和多脏器支持替代治疗”为特色的地区一流学科。争取危重病救治的整体水平达到区域先进水平,在本地区本专业内有一定影响力,成为豫西危重病救治中心。
2、具体任务:
(1)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在重症医学科建设布局,设备采购上积极向上级医院学习,取长补短,将我院重症医学科建设成现代化科室。科室力争开放床位达16张,争取床位:医师:护士比例为1:1:3。根据床位需求,增加医护人员、设备数量。
(2)重点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加强初、中级人员的技能培训,开展床边带教,专业轮转,严格执行危重病讨论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
(3)积极学习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每年颁布的各种指南与专家共识,义煤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让这些指南与共识尽快落实到临床,让我们的治疗有据可依。
(4)建立资源整合信息平台,综合调配人员及设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最大效益。成立危重病抢救治疗小组,建立相关制度,制订疑难病例及危重病联合讨论制度,负责全院危重病的会诊及救治,推动医院重症病医学的发展。
(5)积极参加全国及省市重症学会组织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大力宣传专科建设成果,提高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
(6)继续开展现有的特色技术,为进一步提高重要脏器的监测与支持水平,巩固专科优势,每年开展一项新技术,通过高新设备发展高新技术,促进学科发展,搭建高水平的救治平台,将科室建设成以“危重病救治和多脏器支持替代”为特色的一流学科,体现综合医院的救治水平。
(7)积极引进人才,使我科人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梯队更为合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每月至少2次科室内业务讲座。多争取外出学习机会,计划每年派送1至2名医护人员到省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不定期聘请其他相关兄弟科室人员或外院专家来我科授课。举行科室内操作技术竞赛、理论考核竞赛等,提高医护人员工作及学习积极性。
附:每1年的发展规划
重症医学科2013年学科建设规划
争取院领导的支持,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抓住二级医院复审的契机,改变现ICU的管理模式为封闭式模式,提高全科人员的积极能动性,建立较为规范的重症医学科。
按照统一规划、优化配臵的原则,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最大效益,推动学科均衡健康发展。
每月举行2次业务学习,综述本专业最新进展,或针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危重病进行病例讨论学习或邀请相关科室专家讲课。
定期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培训。
在不耽误正常工作情况下,积极参加省市重症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或培训,努力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实际应用于临床。
继续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技术,经皮穿刺微创气管切开技术的临床应用。
义煤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为使危重病人能够及时到相关科室做必要的检查,购进一台转运呼吸机。积极协助相关科室危重病人的救治,提高科室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不断收集资料,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重症医学科2014年学科建设规划
加强与上级医院的联系,虚心向相关科室学习,巩固ICU的半封闭式模式,不断提高科室的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
轮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培训,并作相关内容的汇报。
强化上业务学习及法律法规、医疗质量安全培训制度。不定期进行考核考试并登记在册。
增加1名医生,培养2-3名主治医生,进一步加强梯队建设,为实施ICU封闭式管理做准备
严格执行危重病讨论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核心制度。实行疑难病例及危重病联合讨论制度。
选派1名医疗业务骨干到知名医院进修学习。2-3名护士到上级医院学习。开展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技术,加强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创动静脉压的实时监测。
继续开展血液滤过等血液净化技术。
强化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血行性感染、留臵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的预防监控。
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并购进一台咳痰机的基础上,加强呼吸系统病人的救治,并形成特色。
加强科研,发表数篇论文。
重症医学科2015年学科建设规划
强化ICU的半封闭式模式,积极准备向封闭式模式转型。
每月举办两次业务学习,综述本专业最新进展,或针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危重病进行病例讨论学习或邀请相关科室专家讲课。
选派中级职称医疗人员到大医院进修学习,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购进一台转运呼吸机,使我们接送病人、外出检查更安全。
成为医院高年资住院医师的危重病抢救技术训练的培训平台。医院住院医轮
义煤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转后期阶段要在重症医学科内进行至少一个月的培训,并给予考核,为晋级的必备条件。
制定科研课题,争取通过成果鉴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
重症医学科2016年学科建设规划
通过多脏器功能支持及监测手段的完善,争取将危重病的救治成功率进一步提高,达到区域先进水平。将我科建设成以“危重病救治和多脏器功能支持替代治疗”为特色的区域一流学科。
增加开展重症肝衰竭病人血浆臵换肝替代技术。
每月举行2次业务学习,综述本专业最新进展,或针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危重病进行病例讨论学习或邀请相关科室专家讲课。
强化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培训。
继续选派优秀的医务人员到先进医院进修学习,带动我院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扩大我科在市内、省内的影响力。
购进床边彩超,随时无创监测患者容量及循环功能。
根据临床相关科室发展情况,积极申购PICCO设备并开展应用。引进或培养高学历人才1-2名,鼓励高级职称人员不断提高理论和实际临床水平。
重症医学科2017年学科建设规划。
完成重症医学科的全封闭管理模式,使我院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项目,成熟开展各项业务,搭建高水平危重病救治平台,在本专业内有一定影响力。
专科人才管理到位,人才梯队建设完善。
每月举行2次业务学习,综述本专业最新进展,或针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危重病进行病例讨论学习或邀请相关科室专家讲课。
继续选派中级职称医疗人员到大医院进修学习,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强化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培训。
第三篇: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
规章制度 | 枝江市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 | 版本 | 第 2 版 |
一、所有工作人员均应穿上工作服并换鞋入内,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控制人员入室,探视者应换上探视衣服及鞋套入内。
二、所有人员要坚持手卫生。
三、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
四、每个病人使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吸引 装置等不可与别人交叉使用。病人出室后需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 给别人使用。
五、各种抢救物品与监护仪器在转换使用时必须规范消毒。
六、上班时不得戴戒指、手镯,不能留长指甲;ICU 工作人员的手定期作细菌培养。
七、加强床单位的终末消毒。
八、定期对病人的分泌物、引流物作细菌培养,发现或疑有 感染应立即采取措施,上报感染管理科。其他消毒隔离参照医院 感染管理制度。
九、消耗性物品一次性使用,不再回收,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静脉留置针、一次性吸痰管、鼻塞、手套等用品均一用一丢弃。护士在使用一次性物品前一定要检查物品包装的严密性,并查看物品的使用有效期,一旦发现或怀疑均不能使用。
编者/日期 | 蒋飞飞/2021-10-08 | 审核者/日期 | 刘玉华/2021-11-10 | 批准者/日期 | 熊愫兵/2021-12-15 |
第四篇:重症医学科规划
重症医学科规划
结合“二甲复评”情况,拟《重症医学科》规划:
按照《2011四川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的要求,若我院开放床位定为800张为基础,则:
1、ICU床位16张(2-8%)。
2、业务用房面积:2个单间病房(2*18平分米)。14张普通床位(14*15平方米),共计246平方米。
3、办公用房:医护值班室,医护办公室,科主任、护士长办公室,保管室、更衣室、无菌准备间等。(面积待定)
4、医护人员:医生:(床位:床位=0.8:1)13人。
护士:(护士:床位=3:1)48人。
或(护士:床位=2.5:1)40人
5、基本设备:
①、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重症医学科应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每个电路插座都应在主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短路器。
②、应配备适合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
③、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配备1台便携式监护仪。
④、三级综合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原则上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原则上不少于16台。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应有1台便携式呼吸机。
⑤、每床均应配备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其中微量注射泵原则上每床4台以上,原则上不少于64台。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⑥、其他必配设备: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管道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纤维支气管镜、升降温设备等。三级医院必须配置血液净化装置、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
6、院感方面:院感科设置要求。
7、技术准入:
①医师
A、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现在ICU共五名医生,其中只有一名是专职医,还有两名医生是中西医专业的,按创“三乙”的标准,中西医是不能从事西医专业的。本次“二甲复评”是把他们的毕业证书上的专业改了才过关的,“三乙”检查时就不知道能否过关了。ICU是任何检查的重点部门,是二级临床科室,本次检查就是几个部门(医疗、护理和院感)花了三个多小时,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力资源。
B、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要对脏器功能及生命的异常信息具有足够的快速反应能力: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免疫功能紊乱。要掌握复苏和疾病危重程度的评估方法。
C、除掌握临床科室常用诊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心肺复苏术、颅内压监测技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持续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
②护士
A、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现在有2名专科护士,一名正在进修。为医院的发展和创“三乙”的需要,还要派出医生和护士进修,拿到专职医和专科护士资格。
B、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输液泵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外科各类导管的护理,给氧治疗、气道管理和人工呼吸机监护技术,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监测,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血液净化技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技术,胸部物理治疗技术,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技术,危重症患者抢救配合技术等。
C、除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外,应具备以下能力:各系统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重症监护的心理护理等。
还有很多细节在设计ICU时,请按满足医疗、护理的相关规定和院感的相关规定设计。
2012.3.5
第五篇:(网络版)重症医学科2011工作总结
重症医学科2011工作总结
ICU 刘 宁
2011年马上就要过去,回顾自今年2月重症医学科独立运转以来,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与各兄弟科室的支持帮助下,在我和ICU全体医生护士的共同努力下,重症医学科的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现将一年来我们所做的工作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行业作风方面
按照我院党委的部署,为积极推进“修医德、铸医魂、强医能”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把三好一满意的标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增强了服务意识,提升了服务水平。针对ICU工作特点,培养和树立爱岗敬业,顾全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的精神。许多医生护士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结合医院文化讲座,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医德风尚。
二.医疗服务方面
工作中时刻牢记“生命之托,以心相许”的院训,工作中做到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改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服务,注重细节。对患者关心,热心,善心,耐心,处处用心做事,处处体现真诚。ICU的护理工作繁重而且繁琐,我们的护士不怕脏累,真正做到了优质护理,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三.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一年当中,增设了呼吸机2台,床旁气管镜1条,鼻饲泵2台,物理降温毯1台,空气波压力治疗系统1台。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我们严格执行:早会制度,探视制度,患者外出检查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交接班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一年来,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
四.业务技术方面
1.严格执行十三项核心制度
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是医院良好发展的根本。严格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症病人抢救及会诊制度。学习和了解“四新”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医师护士不断从繁重的临床工作中总结经验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规范病历书写,强化医患沟通,强调医疗安全,1年来无医疗纠纷发生。
2.提高业务水平
ICU面对的都是危重症患者,准确判断和正确决策要求ICU的医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极高的责任心以及更高的专业水平。因此,在ICU里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应变能力强,并能掌握复杂仪器的操作。针对ICU的工作特点,我们制定了以下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抢救流程: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动脉置管技术、血液动力学检测技术、持续血液净化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等。
我们更加注重治疗细节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如:容量管理的正规化、合理应用机械通气、营养支持、血糖监测与控制、镇静评估、APACHE评分的应用等。
我们应用PICCO(脉搏指导的持续心输出量监测)监测技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严密监测。特别适用于休克病人的抢救工作,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应用CRRT技术(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多名危重患者。
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位重症患者,每天进行病例讨论,鼓励每个人发言,鼓励争论,使每个人在辩论中提高。定期进行科内专题讲座,操作培训并对成绩进行记录备案。经过不断学习实践摸索,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1我科收治重症患者160余例,成功抢救了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E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重症胰腺炎,急性有机磷中毒、颅脑外伤,心肺复苏后,多发伤等危重症患者,还配合心外科顺利完成了16例心外手术后的监护任务。
3.加强感染控制工作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对特殊感染患者的隔离。严格执行预防、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的各项措施,加强耐药菌感染管理,对感染及其高危因素实行监控。积极配合院感处工作,参考其他医院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我院ICU感染监控表,导尿管、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感染监测与评估表,并应用临床工作,较好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五.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
危重患者生命支持的技术水平,直接反映着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因此学科建设是重中之重。
1.2011年ICU派出医生进修
1、护士进修4人;并多次外出参加各种学习班。2.本我科完成卫生厅科研课题并取得科研成果2项;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3.在研课题3项并顺利进行中。
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科室协作
针对ICU工作特点,培养和树立爱岗敬业,顾全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的精神。许多医生护士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工作经常加班加点。ICU的护理工作繁重而且繁琐,我们的护士不怕脏累,真正做到了优质护理。
一年来我科为全院各科室提供会诊近200次,参与抢救130余次,在关键时刻为各个科室抢救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严格执行转入及转出制度。尊重转来科室,绝不说对医院及转来科室不利的言论;积极与各位主任沟通患者及家属情况,及时发现医疗纠纷隐患,将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一年来无医疗纠纷发生。
六.缺点与问题
重症医学科是我院年轻的科室,学科的发展有赖于领导的关心扶持。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进一步做到:
1.苦练内功,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2.继续发展完善新技术:如PICCO技术,CRRT技术等; 3.进一步与各科室加强协作沟通;
4.加强与其他各大医院ICU及专家的联系,提高我院知名度。5.注重科研,鼓励年轻医师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多出成果。
2011年一路走来,有辛酸和汗水,也有成功和喜悦。我知道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有的时候存在畏难情绪,今后要尽量克服。ICU的发展仍然需要领导的大力扶持,需要各位主任的支持。我将为医院发展尽百分努力,向领导交上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