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建设迈出新步伐
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建设迈出新步伐
2013年07月23日16:47 手机看新闻
政策服务撬动民间资本 社区食堂惠及双白群体
7月18日,坐落于胶州路337号的社区食堂正式开张营业。继2007年曹家渡街道推出上海首家社区中心厨房后,今年,一个1500平方米的规模化、专业性、集约型的社区食堂又崭新登场。同时,这也是曹家渡街道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次新探索。
“白发+白领”,是社区食堂的主要服务对象。曹家渡街道引入食无忧餐饮企业负责社区食堂的项目运作。社区食堂每天可供应4000份的现场制作量和10000份的中央厨房加工量,并以每份午餐6元的公益价格(政府另外补贴2元)为曹家渡、江宁和南西三个街道的乐龄站点供餐。同时,社区食堂还将为全区有需要的楼宇和园区白领开展送餐服务。3-8元的早餐、15-25元的午餐、15-30元的晚餐,馒头点心、馄饨面条,鱼香肉丝、八宝辣酱、红烧狮子头等每天70-80个品种的菜品,其实惠的价格、丰富的餐品、灵活便捷的就餐方式、温馨舒适的就餐环境,将大大满足社区“双白”群体以及居民的就餐需求。
从选址、设计、建设到运营,曹家渡街道改变过去政府包揽的方式,引入社会企业,采用“政府引导支持、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和公益性相结合”的方式,用政策和服务来引导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实现共赢。街道积极搭建平台,牵头协调民政、商务委、工商、食药监、环保、市政配套等部门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开业指导、建设协调、策划宣传等组团式服务。
近年来,曹家渡街道围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载体、功能和效能入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效能为目标,由点及面,从为老助餐的中心厨房、乐龄站点、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到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着力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不断优化社区服务供给方式。如今,这种有别于一般社会餐饮企业的“升级版”社区食堂又将成为社区服务的一个新亮点。同时,这也是曹家渡街道在调动社会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面迈出的新步伐。
得益顶层保障 服务阵地日益丰富
载体是基础。近年来,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对社区建设的高度重视、财力保障与机制支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14个居民区办公用房及居民活动用房建设均已达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基础载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综治工作中心、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等六个中心先后投入使用。社区为老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2家敬老院、1家老年日间服务中心,以及7个“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三个层面努力满足不同类型的老人需求。今年,街道还将设立乐龄康复指导场所,并整合其他为老服务资源,积极打造“乐龄生活圈”。助残服务不断深化,“阳光之家”和“阳光心园”先后建成,并于今年上半年完成了“阳光心园”的示范点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加强,7个刚刚完成整修和规范化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把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送到了群众身边,社区“健康驿站”为居民送去了“自助体检”、“体质测试”、“健康触点”等免费服务。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彰显特色,曹家渡街道图书馆曾连续十余年蝉联上海市街道(乡镇)特级馆,由零星旧里“边角料”改造而成的“笼式足球场”深得居民和白领喜爱,去年完成的8个小区公共休闲空间,为居民提供了零距离的休闲锻炼场所。
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改建工程即将实施,社区公益组织服务中心和社区创业孵化园等服务场所也正在筹措当中。
构建立体网络 服务水平不断改善
功能是关键。近年来,曹家渡街道在加强载体建设的同时,注重从横向、纵向和内涵三个维度来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着力拓展服务功能,着力延伸服务半径,着力提升服务标准,精心构建立体化、标准化、便捷化服务网络。
1、横向上,着力拓展服务功能
曹家渡街道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部署,在原有“三个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坚持载体建设与功能拓展同步推进,逐步构建了以“六个中心”为载体,集政务服务、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生活服务、安全保障、党建服务等为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同时,街道也积极推动每个中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自身优势为依托,不断完善自身服务功能。例如,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在提供家庭综合服务的同时,为了更好满足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的需求,拓展了就业、为老、助残、青少年和白领服务等24个项目,积极打造综合性生活服务平台。在单个中心完善“自转”的同时,街道着力推动“六个中心”在共享公共空间、宣传政策法规、发布服务资源、帮扶困难群体、化解特殊矛盾、发动志愿服务、培育文体团队、发展社会组织等方面加强功能联动,努力实现“六个中心”围绕社区服务的有序“公转”。
2、纵向上,着力延伸服务半径
合理延伸服务半径,将有效提升居民接受服务的便捷程度。街道依托“街区-居民区-楼宇楼组”工作网络,以“中心-工作站-工作点”为载体,将“六个中心”的部分功能延伸传递到居民身边。但是,仅仅依靠这一传统的工作路径,还不能实现公共服务效能的最优化。
为此,街道通过固定阵地与流动阵地并重,实体服务与信息服务并举的方式,进一步延伸社区服务半径。从2009年7月起,街道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借助流动的“便民大篷车”,坚持隔天一次,将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的小修小补、修磨剪刀等10多项便民和慈善服务送到居民的家门口。截至目前,“便民大篷车”已开展服务540余次,受益人群近6万人次。同时,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还牵头建立“特约加盟商队伍”,吸引、鼓励并扶持优质社区商业资源加盟社区公共服务团队,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在当今信息化的背景下,街道注重通过信息服务为居民群众架起服务桥梁。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通过网站、微博、24小时服务热线等渠道保持服务在线。今年,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通过在居民区设置运行“智能社工”终端设备的方式,方便居民在家门口查询相关信息和自动受理常规即办件,此举将大大减少居民因不熟悉流程、少带材料等原因而往返奔波的情况。
3、内涵上,着力提升服务标准
标准是质量的保证。曹家渡街道以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为重点,从优化管理模式、深化制度建设和加强团队建设入手,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标准和品质。
曹家渡街道以“三一两全”建设为抓手,即“形态上一门办公、业务上一口受理、管理上一头负责,全年无休、全区通办”,深入开展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178项政务服务全部实现一口受理,成功创建“上海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示范培训基地”。今年,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以参加“市星级评定”为契机,积极引入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在更高层次、以更大力度,全过程、全组织、全指标、全人员推进标准化建设,力争使自身的服务和管理与国际接轨,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为方便、快捷、透明的政务服务。曹家渡街道积极参与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在运作模式、服务项目、管理方式等方面主动探索,不断完善,为区级层面制定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提供参考。今年,曹家渡街道还将以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为平台,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项目确立、过程监督和绩效评估“三位一体”的全过程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效能。
坚持群众路线 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效能是追求。社区公共服务的效能最终要靠群众来评价,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区社建办引入的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零点公司对社区工作社会绩效评估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2012年曹家渡街道社区工作满意度得分为85.20分,较2011年上升4.59分,连续两年位居榜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综治工作中心满意度得分均位居全区首位。在近几年的工作推进中,曹家渡街道深深体会到,社区公共服务要赢得群众的满意,必须围绕群众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我们“拍脑袋”的幻想;社区公共服务要真正做到高效持续的供给,必须紧紧依靠群众,推动社区自治共治,而不是政府“一头热”的忙碌。
1、注重需求导向,紧扣社区民需
居民群众的需求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原点,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把握居民群众的需求是做好社区公共服务的前提。曹家渡街道把“六个中心”定位成既是提供服务的载体,又是搜集民需的终端。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就是根据居民的需求而最终确定的。街道通过居委会、业委会、居民小组等基层自治组织,开展每季度一次的居民需求和满意度调查,动态掌握居民、白领的生活情况和项目需求,始终将社区需求作为调整、增加服务项目的首要依据。
同时,曹家渡街道把“重心下移、问需于民”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基本功,加以强调和落实。每年的街道实事项目依照“聚焦民意、回应民需、科学设置、切实可行”的原则,从项目申报、项目审定、项目征求意见等各个环节,通过“三上三下”,反复听取居民意见,确保政府服务紧扣民需。此外,曹家渡街道充分利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下社区、部室与居民区工作对接机制、机关干部联络居民区制度等载体定期了解民意,把握民需。
2、注重多方参与,广泛凝聚民力
要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效能,不能仅仅将服务的提供者局限在政府一方。曹家渡街道在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注重调动和整合驻区单位、志愿者和基层群众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共同推进。
曹家渡社区(街道)党工委通过以20家单位为骨干、100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和谐曹家渡百家论坛”党建平台,借助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红色链接在行动”、“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等党建工作载体,充分激发各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以社区志愿者之家为平台,以社区“十大志愿之星”、“十大感动之举”评选等主题活动为抓手,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引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激发志愿热情。近年来,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立了一支由专业团队、社区热心人士共同组成的人数超过5000人的志愿者队伍,在法律咨询、心理咨询、为老服务、助餐服务等多个领域为居民提供专业志愿服务。“就近对接、邻里互助”是居民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去年,街道大力推进“老伙伴”计划,组建社区低龄老人志愿服务团队,为500多名高龄老人开展疾病预防、自我保健等服务,全年累计开展上门关爱和电话慰问达4.1万人次。
以“4S”目标为引领 深化社区公共服务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曹家渡街道深深体会到,要做好社区公共服务,必须做到如下几个坚持:一是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的真实需求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社区公共服务的第一标准;二是必须坚持标准引领,在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必须坚持社会发动,公共服务不能政府一头热,而是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环境保障,来调动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四是必须坚持引导群众自治,注重社区服务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引导群众自我服务,守望相助,邻里互助。
公共服务永无止境,效能追求永不停步。下阶段,曹家渡街道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和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打造4S(standard、social、self-governing、satisfactory)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更加注重标准引领,更加注重社会发动,更加注重群众自治,更加注重群众满意度,努力把曹家渡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家园、和谐家园和美丽家园。
链接
4S的出处与嫁接。4S是一种以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为一体的汽车经营模式,核心理念是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提供标准化的、高效的集成服务。曹家渡街道的4S社区公共服务目标也是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包含四个特质,一是标准化的服务(standard),二是社会化的服务(social),三是具有群众自治元素的服务(self-governing),四是群众满意的服务(satisfactory)。
(来源:静安时报)
第二篇:常州市国土资源局新北分局国土管理“一张图”建设迈出新步伐
常州市国土资源局新北分局国土管理“一张图”建设迈出新步伐
今年伊始,新北分局积极开展“一张图”工程建设。分局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运用GIS信息系统,对新北区现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资料、数据管理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进行有机整合和沉淀,无缝拼接。此项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带来的不仅是观念上,更是技术上的革新,极大地促进了行政监督、公共服务、应急处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国土资源管理智能化之门。
一、领导重视,各科室(所)积极参与
春节后,由分局一把手纤头,分管局长负责,各科室(所)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小组,围绕国土管理“一张图”工程建设积极研究工作计划,制定措施,遵照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的原则,统一协调“一张图”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由分局信息中心负责把握系统工程进度和质量关,并接洽合作单位人员技术工作,各科室(所)密切配合协作,做到职责分明,层层把关。无论是历史数据资料,还是当今的文件材料,要求都能从上到下保证不疏漏、不散失,使国土管理工作达到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二、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土管理网络
充分利用分局局域网络,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为依托,构建新北区土地现状数据图为本底的国土管理“一张图”基本框架,形成统一标准和汇交管理的数据机制,为整合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提供基础平台,形成覆盖全面、内容丰富,反映新北区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国土资源综合平台。
三、初步构建了新北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
分局将以“一张图”为基础,实时在线获取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强化综合分析,实现全区国土资源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实时掌握全区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对全区每一块土地的“批、供、用、补、查”和每一个矿业权的审批、勘查、开采等进行实时全程监管,实行“一张图”管地、管矿。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曹秀荣 建设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构建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曹秀荣:建设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构建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四、创建不同业态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
近年来,天津抓住各区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会,搞好规划,研究政策,给予支持。在挖掘资源的基础上,按照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创意、文化与金融相结合的思路,努力构建一区一品、一区一园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格局,结合各区县的地域地缘不同文化资源类型,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构建创意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综合分析天津的文化产业园区,从业态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资源依托型、文化创意型和科技引领型。
1、资源依托型。如西青区杨柳青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就是挖掘千年古镇杨柳青的文化内涵,依据历史文脉和文化渊源,按照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打造“风物醇美、文化昌盛、商业发达”的杨柳青古镇。继石家大院、安家大院之后,将对保存下来的南运河北岸十几所清代和民国年间建造的民宅大院进行重新修建,建成4万平方米、包括十余个博物馆和陈列馆在内的大院文化区,将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民俗文化旅游聚集区,为中外游客感受原汁原味的津派民俗提
供了良好去处。
又如享誉中外的天津五大道小洋楼文化产业锚地、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意大利风情区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天津留下了九国租界、两千多幢小洋楼、五百多处名人故居,租界文化和寓公文化成了此处的一大特色。近三年来,天津共整修历史风貌建筑434幢,65万平方米,依据“整旧如故、安全适用”的原则,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受到社会各界好评。目前,铁道部的《环球邮报》总部、台湾人办的五一洋楼文化体验式酒店、梁斌艺术研究
会办的《红色金典》等都已入驻五大道经营。
2、文化创意型。如和平区的6号院创意产业基地,最初是一批艺术家在这三栋文化用品大库房做服装设计、建筑装潢设计等。由于一商集团文化进出口公司,看中了海河岸边这块风水宝地的文化艺术交流氛围,经过市场的培育和打造,如今已有几十家从事创意产业的设计公司和艺术家在这里落户,并有不少外地机构对这里表现出极大兴趣。如福丰达影视科技公司成功地制作了《马三立相声》动漫系列片,目前正在向3D动漫进军。该产业园现已形成了定期举办各种展会及创意交流等多种活动的管理机制,成功地为入驻企业搭建了展示、交流和交易的平台,成为天津高级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六号院在第4届北京国际文博会上,被评为“2009年全国十佳创意产业园区”
又如3526创意工场,是河北区人民政府和市科委主抓的以创意产业、动漫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制作、人才培训为主的高科技文化产业园。占地85亩,厂内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天津美术学院利用厂区现有建筑物和基础配套设
施,投资进行改建后,将天津美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迁入此地。园区设立了彩立方创意中心、创意展示厅、文化用品超市以及动漫创意工作室等,使之成为动漫、电子网络以及IT企业等创意产业的聚集区。中国动漫协会天津分会、天津高校动画联盟已在此落户,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漫设计、影象视听的制作基地,为创意
人才搭建了大展鸿图的舞台。
3、科技引领型。典型代表是中新生态城的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这是国内规模最大、也是唯一由文化部确认的动漫产业园。中新生态城重点在发展动漫产业中的创意编剧策划区、研发与孵化区、综合服务区、高端设备集成和智能衍生品集成基地、高端办公区、动漫人才培育学校和动漫主题公园等方面体现优势。目前入驻中新生态城的动漫项目有:中国传媒大学将在生态城设立“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动画学院”,建设“国家动漫国际交流与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学创作基地”;《读者》出版集团在生态城设立《读者》出版集团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成立《读者》新媒体公司,从事动漫产品的制作发行以及人才培
训等。
又如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IT软件园,也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由于出台了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并佐以良好的服务保障体系,使得在园区入驻的企业达600余家,如李宁的运动服饰及体育用品品牌总部、“神界漫画”、“仁勇动画”、“空中猛犸
(手机游戏)”等均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
五、构建不同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
天津的创意产业服务平台,从发展的模式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社团组织主导型以及三方联合主导型。
1、企业主导型。如凌奥创意产业园,是本市第一家注册的创意产业园,也是天津目前最大的综合性创意产业集聚区。当时占地面积16公顷的“凌奥园区”,以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以创新产品发布、展示交易为重点,产业化程度较高。园区为企业搭建的四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服务于动漫和动画的面部创作系统,是国内目前唯一的,也是世界数字动画创作产业中领先的技术服务平台。规划中的三期工程竣工后,凌奥创意产业园将成为占地300亩,可容纳百余家创意产业企业,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发布、展示、交易及品牌推广等
为一体的创意产业旗舰。
又如“天津经济快乐特别区”,是从一个乐器生产厂起步,依托静海乐器加工制造产业相对集中的优势,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建设集乐器制造、演出演艺、旅游休闲、展会交易于一体的“天津经济快乐特别区”。特别区成立了“中国北方乐器产业联盟”,举办国际快乐经济产业高峰论坛,组建国家乐器检测中心,成立“民间乐器大师考评中心”,建造超大型乐器文化演艺中心。可实现年产值30亿以上;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形成产、学、研、吃、喝、玩、乐、游、购等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格局;构筑完整的乐器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条,已经成为中国北方主要的乐器出口企业,占据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主要产品有铜管乐器等六大系列300余种产品,并被选派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2009
年国庆阅兵式。将丰富的乐器产业资源转换成文化产业资本,成为新的经济增长
点,在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政府主导型。如河东区政府主抓的音乐街,依托天津音乐学院周边300多米长的108间欧式风格建筑,打造成一条专业音乐艺术街。该街区是天津首家音乐艺术专业市场,已形成影响力大、知名度高、辐射力强、聚集效应明显的特色品牌文化产业市场,带动河东区相关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通过业态规范引导加大招商,满足社会各层面需求,突出社会服务功能,形成以音乐为主的相关艺术和门类的“一条龙”文化产业市场。同时创建音乐艺术专业人才创业、就业基地,为吸引和聚集音乐艺术专业人才发挥自身优势和特
长,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又如红桥区政府主抓的意库文化创意产业园,在红桥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项目开发建设,并主动将其融入市、区规划建设项目之中,形成以“创意为核心、科技为载体、文化为内容、市场为导向”的创意产业发展新模式,集中发展建筑设计、园林园艺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工业设计、咨询策划、城市空间创意设计等六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城市设计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数字化服务。“意库”获得了“2008年全国十佳创意产业园区”称号。
3、社团组织主导型。如华夏未来少儿艺术中心,由天津华夏未来少儿艺术基金会主办的艺术中心成立16年来,曾先后荣获国家文化部全国“少儿蒲公英”计划三星奖、“全国文化工作单位先进集体”称号、国家民政部“全国先进民间组织”、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中宣部等十部委授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特殊奉献奖”、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等殊荣,成为天津乃至全国的一个知名品牌。从1993年借用16平米一间地下室,到2002年建成拥有自主产权的集排练、培训、实践、演出、接待、交流、活动、服务为一体、建筑面积1.5万平米的现代化儿童活动阵地。2005年又建一座1.9万平米的演艺中
心,同时改造一座年久失修的公园为华夏未来儿童公园。
至此,华夏未来成为占地百亩,建筑面积达3.6万平米,集室内活动与园林设施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儿童乐园。仅2009年一年培训小学员超过10万人次,培训场地遍布天津市18个区县共30余个。每年为社会解决就业人员1100多人。华夏未来特色文化广场自1996年举办以来,共演出182场,观众达15万人次。自2007年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农村、新文化、新儿童”工程以来,已相继在天津12个涉农区县建立18个“乡村童乐园”。举办了7届天津市残疾儿童艺术节、3届全国残疾儿童艺术作品展。承办了八届天津国际少儿艺术节,邀请来自五大洲近200个国家、地区和全国31个省市的少年儿童欢聚天津。推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10年来,访演65个国家和地区,20余万华人华侨、50万外国观众从他们的演出中认识了中国?天津。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华夏未来少儿艺术中心秉承“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创造了无数奇迹,被文化
部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4、政府、社团、企业联合主导型。如蓟县盘山的盘龙谷影视基地,由中央电视台杨伟光先生领导的中华文化名人联盟与蓟县许家台乡共同立项,由上海绿
地集团承建,该园区以影视创作制作、交易展演、评选、颁奖、体验、旅游为主,占地28平方公里,是天津文化创意产业的又一种新模式。
又如武清区中国国家画院创作基地,由原文化部长高占祥领导的中华文化促进会倡导支持,由武清区河西务镇和天津卓达艺都集团联手开发建设,占地1400亩,总投资20亿人民币,可为200名画家提供创意工作室。目前,已建成“三溪塘艺术家俱乐部”、“张艺谋电影艺术成就馆”和4万平米的画家工作室,已
有38名艺术家、20个文化机构签约入驻。
六、构建滨海新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大平台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并轨,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提升滨海新区的产业功能,完善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引领滨海新区新一轮发展的新引擎。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选址在渤海湾北岸、蓟运河两畔,此地除了具有高新技术和经济实
力的支撑之外,还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自然、人文资源优势。
地形地貌特点是:海湾、滩涂、海岸、运河、湖泊、湿地、盐田、田园、海淡水、养殖,盐土+沼泽土+潮土。
资源特色是:温泉、葡萄、盐田、田园农场、芦苇、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沿海滩涂、水库海泊、沼泽湿地、相对优越的海岸线。
社会人文特色有:历史悠久的盐文化、唐王足迹―一系列贞观地名、京东望海奇观―海天东胜、漕运古道―蓟运河、古代寺庙奇观、妈祖文化等特色民间文
化。
积极筹建“滨海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已列入天津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三年实施计划之中,并列为2009年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由市政府督查室按季度进行督办。以天津本土文化、开放文化、时尚文化、游乐文化为滨海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四大基本指向,以收藏业、会展业、演艺业、娱乐业、动漫业、广告业为六大文化业态,努力形成集策划、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文化产业链条。在天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大力推动下,由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担当的示范区的发展战略研究经过一年多努力,已进入设计方案论证和送审阶
段。
《天津市滨海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以规划背景、项目意义、规划原则和思想为切入点,分为“序言”、“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理解”、“宏观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文化产业分析和产业定位”、“总体战略定位与定义”、“空间规划”、“行动计划”、“海外研究支持”、“各功能区空间表情示意及导则”等九个部分,对文化产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做了系统的、全方位的表述。这项规划研究成果对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天津滨
海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刚刚诞生的首届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天津滨海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开发建设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这将是我们天津和环渤海地区
乃至全国最高层面的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大平台。(曹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