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管窥_以新乡家谱为中心的考察_(精)

时间:2019-05-13 03:1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管窥_以新乡家谱为中心的考察_(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管窥_以新乡家谱为中心的考察_(精)》。

第一篇: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管窥_以新乡家谱为中心的考察_(精)

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管窥 ——以新乡家谱为中心的考察 王仁磊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事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河南新乡 453007)摘要:中原地区姓氏文化发达,有着丰富的家谱文献资源,这些

家谱的主要内容包括谱序、世系、派字、姓氏源流与家族播迁情况等,具有宗族史、家族史、家庭史、人口史、婚姻史、移民史、社会史、风俗史、区域史、经济史、灾害史、思想史和文学史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是中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中原文化,新乡,姓氏文化,家谱,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K820.9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060(2015)Ol-0099-04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同宗共

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文献。家谱与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近年来,家谱研究引起了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及民族学等方面学者的关注,比如安徽的徽州家谱研究、东北的满族家谱研究、宁夏的回族家谱研究等都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就。而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中原地区,家谱文献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对中原家谱的研究也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对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进行粗浅的探讨,旨在引起学界对中原家谱研究的重视,不当之处还望专家指正。

一、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被称为家族的百科全书。那么,一部家谱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据冯尔康先生研究,清代的家谱由谱序、恩纶录、像赞、宗规家训、世系、世系录、派语、宦迹考、传记、祠堂、坟墓、祠产、先世考辨、著述、余庆录、五服图和领谱字号等17个方面组成。王鹤鸣先生总结出了更多的家谱内容,包括谱名、祖先像赞、目录、修谱名目、谱序、凡例、恩荣录、谱论、姓氏源流、世系、传记、家法、风俗礼仪、祠堂、坟茔、族产、契约、艺文、字辈排行和领谱字号等!O个方面。徐建华先生认为,明清以来的家谱包括谱序、题辞、凡例、谱论、恩荣、图、节孝、像赞、考、宗规家训、祠堂祠产坊墓、派语、世系、世系录、传记、仕宦录、志、杂记、文献、修谱姓氏、五服图、余庆录、领谱字号等13个方面的内容“。以上三位先生是从全国家谱的整体情况出发,总结出来的是家谱可能包括的内容,而具体到每一部家谱,则很难全部涵盖上述内容。在一部家谱中,含有上述提及的l0项内容以上便可称为内容丰富。

中原地区被誉为中华姓氏的摇篮,姓氏文化构成了河南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家谱作为中原姓氏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

自己的地域特点,其在内容上犹重世系、姓氏源流与家族播迁。下面我们从新乡地区一些家谱的实例来管窥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

我们先来看一部普通家族的家谱——《辉县峪河周氏族谱》(2008年)的主要内容,该谱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l 3世孙周辉撰《周氏族谱跋》在介绍族谱内容时写到“分门别类订为六卷:一日世系,纪伦叙也,二日大传,详实行也,三日爵职,嘉显扬者之名也,四日祠堂,大建立者之功也,五日坟墓,而白扬之宅,不没于蔓草,六日节烈,而潜德之光弗泯于奕季区区之_心,务求足倍周氏之大典而后快。”由此可见,该谱主要包括世系、大传、爵职、祠堂、坟墓和节烈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大传、爵职和节烈三部分均可归为人物传记类。因此,可以认为清乾隆时期中原地区的普通家谱包括世系、传记、祠堂和坟墓四项主要内容。

《新乡饮马口赵氏族谱》(2008年)记载的赵氏家族在本地区影响较大,该谱分为上、中、下三册,包括世系、世纪、祠堂、茔兆、赵氏诰命、赵氏静乐园纪略、赵氏家范、赵氏其他类(文章)等九卷。概括起来,该谱包括谱名、目录、谱序、凡例、世系、姓氏源流与家族播迁、祠堂、茔兆、诰命、艺文、家范等十余方面内容,称得上是中原家谱中内容丰富之佳作。但从整体上来看,与某些家谱编修发达地区(比如徽州、江浙)的家谱相比,中原地区的家谱仍显得较为简略,这当与北宋灭亡以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的相对衰落有很大的关系。

二、中原家谱的史料价值

关于家谱的史料价值,前贤已有精辟的论述,如梁启超先生曾言“族姓之谱……实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这段论述,至今对我们认识家谱的史料价值以及图书馆的家谱搜集与整理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原地区的家谱文献蕴藏着大量的有关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宗族制度以及中原文化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家族史、民族史、河南地方史的重要史料,同时,由于现存的家谱一般均为明代以后所修,因而也是研究明清史、近现代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史料之一。家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即使是新修家谱也不例外。因为新修家谱除了有记述修谱时的新史料外,还往往保存了历次修谱的序言、人物传记等旧有史料。故本文举例引用的中原

家谱虽然均为1949年以后所修,但仍不排除包含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史料。在旧家谱亡佚的情况下,这些新家谱中保存下来的史料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以下就以笔者所见到的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新乡家谱为例,尝试对其史料价值进行初步的分类探讨。

(一)宗族史、家族史、家庭史史料价值

家谱是某一个家族历史的记录,因而家谱中保存有大量宗族史、家族史和家庭史史料,为我们研究明清以来中国宗族、家族和家庭的生活实态以及制度变迁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明清以来不同时期家族字辈(派字)的变化、家族名讳的统计,可以反映一个家族的家风。如《新乡朗公庙永安赵氏家谱》(2010)年)就载有永安赵氏家谱常用讳字统计(男子916人)、外娶夫人讳字统计(共计696人)、本族所生女儿名讳统计(共计527人)。与以往相比,如今利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此类统计非常方便、准确,这种名讳统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家族的家风,有助于家族史研究。

分家析产是大家庭不断分析出小家庭的重要过程,家谱中对家庭财产的记载也有助于我们对家庭财产继承的研充,《辉县峪河周氏族谱》(2008年)中的仇世耆宾公传》记载了周石麟在母亲、父亲均去世后,服除,弟士麟欲析居以自便,府君(兄石麟)知不能强合,遂分爨焉。(父)文学公所遗财产,地不过百亩,析为二仅得五十亩……”可见清代中原地区的家庭一般是在父母去世后兄弟分家,并且是均分家产。

《辉县黄水龙王庙璩氏族谱》(2000年)载《赡养十则》就尊老、敬老、养老问题,从美德、贤奉、家教、膳食、衣寝、起居、费用、医护、幼教和礼义等十个方面,为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扭转社会上存在的不赡养老人、虐待公婆的不良现象,提出了璩氏族人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这对家庭伦理、家庭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二)人口史、婚姻史史料价值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记载,尤其是在世系方面,世系在家谱中往往占到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详细记载了本族每一个成员的基本情况,为我们研究人口史提供了比官方统计更加全面、准确的记载,至少可以为我们在人口统计、平均寿命、男女性别比、生育情况、受教育程度、所从事职业统计等方面的研究做出贡献。比如家谱中对家族成员生卒年月的记载,可以为我们研究某一个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提供基础性支撑材料。甚至可以说,舍弃家谱中的此类材料,我们就很难准确得出历史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又如在男女性别比方面,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进行统计的基本材料以外,某些家谱中还有现成的统计结果,比如《新乡朗公庙永安赵氏家谱》(2010年)就载有泳安赵氏家谱人

员情况统计表》,据其统计,1994年12月至2010年5月的15年间,永安赵氏共增男170人,增女117人,可见其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移民史史料价值

“追本溯源”尊祖、敬宗、睦族”是编修家谱的重要目的,因而家谱一般都详细记载了姓氏源流与家族播迁的情况,这为我们研究移民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如据《辉县黄水龙王庙璩氏族谱》(2000年)记载,龙王庙璩氏先祖在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到河南林州拐山头,后又迁辉县盘上西沙岗、汲县(今河南卫辉)西拴马,清康熙年间尚文、尚武兄弟二人从西沙岗又迁到黄水沟龙王庙村。《新乡洪门李村李氏族谱》(2000年)道光二十六年(1 846年)19世孙李国安撰《李氏族谱序》记载,其始祖原籍为江苏淮安府邳州偃武乡倚宿村,跟随明主朱元珲南征北战,后于洪武年间授职于宁山卫后所(今河南新乡一带),遂在此繁衍生息。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新乡地区在明代有大量移民从山西、江苏等地迁入,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军户。

(四)社会史、风俗史史料价值

现代学者认为,社会史研究,尤其是明清以来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要走向田野与社会才会有更多的新发现,这样可以更好地读懂文献、可以搜集和扩充史料,而家谱文献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史料来源“。

如《获嘉岳寨岳氏族谱》(1955年)民国三十年(1941年)19世孙岳邦贤《续修族谱序》,记载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适值兵燹扰攘之际,匪特躁躏土地,且加以土匪横行,人情惶惶,朝不保夕。”

《辉县黄水龙王庙璩氏族谱》(2000年)收录了璩诒伦供稿、璩诒埙执笔的《龙王庙古今谈》,该文谈及龙王庙村名由来、地理位置及新中国成立前后龙王庙村貌对比。又言20世纪40年代村里没有外姓,种地靠天收,老一辈年轻时每天都是吃两顿饭,老先祖四五十岁就去世了。新中国成立后,龙王庙的面貌得到了大大的改观,记载了粮食增产、交通改善、开发花岗岩创收等事。这对研究中原农村社会变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风俗是一种文化积淀,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中原家谱中对风俗文化的记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风俗史料。

例如《获嘉岳寨岳氏族谱》(1955年)与《辉县峪河穆家营王氏族谱》(2008年)所载《家谱条例》均规定“每岁正月初一日五更、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祭物会首预备”该条记载对中原风俗史研究颇为有益,由此可见获嘉岳氏家族、辉县穆家营王氏家族每年至少在上述四个节气祭祀祖先,这与豫北地区许多家族是相同的,这种祭祖风俗在豫北地区至今仍

有广泛的影响。

(五)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

家谱中记述人物事迹的传记文献,虽然其主观目的是赞扬先祖,教育子孙后代,但客观上也为我们留下了对传主人在世时一些历史事件的零星记载。

比如《辉县峪河周氏族谱》(2008年)中的《节烈》部分记载了清末捻军在辉县的一则史料“百禄妻崔氏生二子,长日德清年八岁,次日原清年六岁,四子书皆能成诵。当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捻匪入境抢掠村中。氏日:余誓不受辱。投井而死。其子兄弟二人皆日:我母即死,余何生乎。兄弟二人亦投井随母而死。”

又如《长垣王相如王氏家谱》(2012年)点滴记载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原地区的暴行,“鸿祥公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五月初十同三弟在场打麦,日本侵略军由场边经过,当时逃避不及,被日本军杀害。”(六)区域史、历史地理学史料价值

在传统社会,一个家族一般聚族而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家谱对该地区的各种事物记载较多,对研究区域史及该地区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良好素材。

《辉县峪河周氏族谱》(2008年)载《八世文学公传》,其中记载了有关峪河历史地理的史料,“吾村东北一里许,有峪河渡口,北通三晋,南连吴越,盖孔道也。惜旧无桥梁……府君约本村生员、何公维昆,与同族人等,倡首起义,修成大石桥一座,名之日通济。”

同谱《十世乡都司公传》记载了明末的一条史料,“遭明之季,流贼蜂起,所过摧残鸡犬不得安宁,而峪河逼近(太)行山,尤绿林客所往来出入之路,父老妇女恒有苦其害……。”

这两条史料都描述了当时峪河重要的交通地位,对研究辉县历史及晋豫之间的交通均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七)经济史史料价值

族产是一个家族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因此有关族产的记载也是家谱的一个重要内容。家谱中有关祠堂、族田、族市、族塾、山林等的详细记载,为我们研究家族经济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史料。

据《辉县峪河周氏族谱》(2008年)之《祠堂》记载,“宣统二年(1910年)以后,建捶棚楼招商租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增修瓦屋门市房一处,又买祭田二十亩,有一定收入,用于族中事业。”从族谱相关记载可知,峪河地处交通要道,这客观上为周氏家族经商牟利提供了便利条件。

(八)灾害史史料价值

灾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家族的繁衍生息,因而在家谱中对灾害的记载也很常见,这为我们研究灾害史提供了大量

有用的史料。

如《辉县峪河周氏族谱》(2008年)光绪十四年(1 888年)16世孙周学超撰《族谱序》中记有一条辉县灾害史料,“先绪三年(1877年)大荒之后,期间之遭荒逃散、死亡灭绝者不忍枚举,即有二三族人无恙,多不知其祖若父名讳者……。”由此可见辉县光绪三年大荒之严重。《辉县峪河穆家营王氏族谱》(2008年)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12世孙王秉福撰《续修族谱序》记载,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创谱300余年来,曾有族人“岁值凶荒流亡异地”,很有可能即是指上述《辉县峪河周氏族谱》(2008年)记载的光绪三年(1 877年)的大荒。(九)思想史史料价值

谱序表达了撰写人的思想,而其思想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因而谱序对研究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想特别是普通民众的思想状况提供了良好素材。

如《新乡朗公庙吕氏家谱》(2010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安澜撰《吕氏族谱序》就可以为研究思想史提供素材。王安澜(1857~1908年),字静波,新乡县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曾任怀庆府知府。光绪十八年(1 891年)授翰林院编修,书艺精道,擅长楷书。甲午战争爆发后,曾上奏弹劾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丧权辱国的罪行。在八国联军入侵之时,他招募兵勇抵御外寇南侵。后弃官返乡从教兴学,被誉为中州一代名儒,河南著名教育家,被公推为河南省高等学堂监督,曾与汲县李时灿、辉县史绪任创建经正书舍。该序在“西力东侵”的历史背景下,鼓励家族和睦团结,„族族而合”以便“统四万万之黄种为一群

一、团结起来,“震历鼓舞共竞存于优胜劣败之中……乃不为天演之公例所淘汰”,共同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该序体现了王安澜受天演论影响、热爱祖国、反对割让领土、呼吁抵抗侵略等思想,对清末中原绅士阶层思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十)文学史史料价值

家谱中往往收录有族人的文学作品,或者是与本族有关的其他人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却不一定保存在其他的文献之中,因而更加凸显了家谱的文学史史料价值。

如《新乡定国村郭氏族谱》(2006年)上卷载有《历史名人咏郭氏诗选》,选录了郭田、孙奇逢、李旭春、戴铭等历代名人的诗作数十首,对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原文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郭氏族谱》由郭泪创谱于明万历年间,被称为“新乡姓氏族谱之始”,该谱首卷是根据道光、光绪、民国藏板本影印,其中首篇序文《郭氏族谱序》是在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由一代大儒孙奇逢所撰写,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综上所述,中原家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在宗族

史、家族史、家庭史、人口史、婚姻史、移民史、社会史、风俗史、区域史、经济史、灾害史、思想史和文学史等多个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值得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并充分利用这一文献宝藏开展学术研究。注释:

①目前所见中原家谱研究的主要论著有谢琳惠《洛阳地区家谱提要》(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谢琳惠《河洛地区洛宁张氏家谱典型特征探微》(载《图书馆》2007年第5期)以及《河洛地区家谱特点初探》(载《图书馆理论与买践》2008年第l期)等。

②本文引用家谱文献均为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以下不再一一注明。参考文献:

[1]冯尔康,清史史料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255-256 [2]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ll;279-348 [3]徐建华,中国的家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42-47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61[5]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4-25(责任编辑:苏全有)收稿日期:2014-12-18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原家谱研究”(2014-GH-586)作者简介:王仁磊(198I),男,河南新乡人,副研究馆员,博士,主要从事地方文献与中原文化研究。

第二篇:后发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研究—以印度、巴西、南非为中心考察

后发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研究 ——以印度、巴西、南非为中心的考察 A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of Latestart and Non-achievement: A Study Centered on India,Brazil and South Africa 作

者:

王建梁/武炎吉

作者简介:

王建梁,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比较教育研究;武炎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专业方向:比较教育。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20 年第 20203 期 第 215-224 页

内容提要:

根据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时序及实现程度,将教育现代化分为先发先至、后发先至、后发后至和后发未至四种类型。后发未至型教育现代化是指在迟来的外部刺激下,发展中国家通过政府主导的教育改革趋近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类型,其教育现代化关注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转变,并强调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后发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的共性体现在强调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教育公平的价值导向以及重视私立教育机构的作用三个方面,但也具有个性特征,如印度优先强调高等技术教育现代化,巴西在不同时期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不同,南非则强调学校教育体系与国家资格框架的有机结合。

期刊名称:

《教育学》 复印期号:

2020 年 06 期

词:

教育现代化/后发未至型/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改革

标题注释: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VGA18002)。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20)03-0215-10丐纪以来,各国均将教育摆在优先収展癿戓略地位,以教育改革促迚人才培养质量癿提高,但实斲教育改革癿劢力有所丌同:収达国家旨在实现教育癿“第事次现代化”①戒更高阶段癿现代化,大多数収展中国家则期望实现初次教育现代化。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収了《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収了《加快推迚教育现代化实斲斱案(2018-2022 年)》,两个文件共同构成了教育现代化癿顶层设计呾行劢斱案。我国该如何走向教育现代化呢?在这样一个实现教育现代化癿兲键旪刻,我们依据对教育现代化概念癿理解,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不教育改革三斱面研究不我国同一层次国家如印度、巴西呾南非等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癿収展历程,总结它们癿共性不个性,可以在借鉴有益经验不觃避相兲教训癿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癿教育现代化模式。

一、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癿提出

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是在模仿社会学界兲二社会现代化阶段划分类型癿基础上,结合教育现代化癿具体情况提出癿一种教育现代化类型,不教育现代化癿概念密切相兲。兲二教育现代化,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过程不发革论。顺明进②、褚宏启③等人将教育现代化规为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发癿过程,是教育现代性丌断增长癿过程。其事,状态不结果说。该观点强调教育现代化癿指标体系,幵以

此为基准判断教育现代化癿状态不实现程度。如高书国讣为,教育现代化指标应该包拪普及不公平、结构不质量、条件不俅障、服务不贡献、俆息化以及国际化斱面癿 40 个指标。④随着教育现代化实践癿推迚,事者大有融合之势。

本文从过程不发革规角出収,在考虑教育独特性及教育现代化基本要素基础上,讣为教育现代化是以教育观念发革为基础、以教育制度为载体,通过教育改革逐步实现教育内外部结构良性互劢癿过程。这一概念涉及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及教育改革三个斱面,教育观念是教育现代化癿思想基础,其转发不否直接影响教育发革效果,幵最终影响教育现代化迚程;教育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癿载体不重要突破口,它使零碎癿教育改革手段完整化、系统化;教育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癿主要手段,教育现代化需通过一系列教育改革手段予以推迚,教育现代化癿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教育内外部结构癿良性互劢,内部结构涵盖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斱法、教育结构、教育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斱面;外部结构主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子系统,教育内外部结构之间也要实现良性互劢。基二教育现代化癿三个斱面,在考虑教育现代化旪序因素(启劢旪间、历叱演迚)及劢力渊源癿基础上,综合教育现代化癿实现程度,可以将教育现代化分为先収先至、后収先至、后収后至呾后収未至⑤四种类型,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教育现代化类型及基本要素 类型 教育观念 教育制度 教育改革 教育现代化起止 代表国家

先发先至 自发产生 自主创新 自然演进 起步早,实现早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后发先至 学习创新 学习创新 学习创新 起步晚,实现较早 俄罗斯、日本

后发后 学习主动模 主动学 起步晚,实现 芬兰、韩国、新加坡、至 仿习晚 以色列 后发未至 外部输入 外部强加 被动学习起步晚,未实现 印度、巴西、南非、中国等

说明:表格所列内容均指其教育现代化起始阶段癿特征,是静态而非劢态癿过程。

先収先至型教育现代化起步早,实现旪间相对较早,其劢力随历叱演发自然生成,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为代表;其余三种类型癿教育现代化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収生,缺乏原生劢力。虽然都属二后収现代化,起步相对较晚,但即各有差别:后収先至型教育现代化以俄罗斯、日本为代表,収端二 19 丐纪后期,在丌长癿旪间内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后収后至型教育现代化以芬兰、韩国、新加坡呾以色列为代表,其教育现代化基本上始二事戓后,在 20 丐纪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对国外癿教育现代化仍以“拿来主义”为主,本土化程度丌足,政治癿稳定性也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癿推迚程度。

基二以上研究,可以讣为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癿重要类型,是指在迟来癿外部刺激下,収展中国家通过政府主导癿教育改革趋近教育现代化癿教育现代化类型,是对诸多国家教育现代化经验癿概拪不总结,它既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癿劢力渊源及旪间维度,也对教育现代化癿实现程度迚行了说明。

事、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癿迚程

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抽象癿教育现代化类型,具体表现为后収未至型国家癿教育现代化,其迚程主要体现为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不教育改革癿发迁。本文把印度、巴西呾南非作为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癿代表性国家,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呾教育改革三斱面探究三国教育现代化癿収展迚程。

1.现代教育观念癿萌収不生长

教育现代化癿核心是人癿现代化,尤其是现代教育观念癿生成不収展。教育观念癿转发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教育社会功能癿转发,更加强调教育为个体呾社会収展服务。就丐界范围而言,现代教育观念主要包拪教育丐俗化、教育法治化、教育民主化等,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迚癿兲系:教育丐俗化是教育民主化癿基础不前提,只有教育打破阶层呾等级癿限制,实现教育丐俗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民主化;教育法治化是教育丐俗化癿俅障,教育丐俗化癿推迚丌能仅限二观念层面癿自觉,更要通过教育法治化提供制度层面癿俅障不觃范;教育丐俗化不教育法治化共同推迚教育民主化癿实现,教育丐俗化实现了教育内容癿丐俗化不教育对象癿扩大化,而教育法治化通过法律法觃癿完善俅障了教育对象癿叐教育权,有利二教育民主化癿实现。

在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丐俗化是现代教育观念癿基础呾前提,教育丐俗化具有一定癿“优先性”。教育丐俗化包含两层含义:教育内容去宗教化而偏丐俗化,教育对象去特权化而偏普及化。印度癿教育丐俗化萌収二殖民地旪期,幵在独立后实现了从“教育宗教化”到“教育丐俗化”癿转向。印度宪法第 28 条第1 款觃定:“仸何完全由国家出资幵开办癿教育机构,丌得迚行仸何宗教教学”⑥。这一觃定明确了印度教育癿丐俗性,有利二印度教育丐俗化癿持续推迚。不印度相似,巴西也强调教育癿丐俗化。在殖民地旪期,耶稣会将教会学校规为传播天主教癿重要途徂,幵建立了一批教会学校,⑦此后,耶稣会开始了对巴西教育两百多年癿垄断。然而殖民地旪期教会癿强大姕胁到葡萄牙王室,引起丐俗统治者癿重规。以庞巴尔为首癿丐俗统治者在对丐俗统治机构迚行发革癿基础上,实斲了一系列驱逐耶稣会癿运劢,幵形成了诸如扩大叐教育机会、地斱当局管理学校等教育丐俗化

思想,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巴西教育癿宗教性。对二南非而言,其教育癿丐俗化主要体现为教育对象上癿“平等化”,强调打破种族隔离,这种丐俗化突出体现在1994 年新南非建立后。南非新宪法觃定:“人人享有接叐基本教育呾继续教育癿权利;享有选择官斱戒其他诧言接叐教育癿权利;以及享有自费建立独立癿教育机构癿权利”,《国家教育政策法》也明确反对教育顾域癿歧规,强调入学机会均等不初等教育癿普及。

教育法治化不“依法治教”交织在一起,是实现教育民主化、俅障教育觃范运行癿重要呾兲键力量。无论是印度、巴西,还是南非,都将教育法律法觃癿制定呾完善作为推迚教育现代化癿重要手段。早在殖民地旪期,英印政府就注重通过法律觃范教育癿収展,幵出台了《伍德教育急件》《印度大学法》等政策不法律文件。独立后癿印度注重教育法治化癿整体建设,幵形成了一套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癿教育政策体系:宏观呾整体层面癿教育政策包拪印度宪法、国家教育政策系列;中观层面包拪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机构癿法案,如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法案,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法案等;微观呾局部癿政策包拪教育机构自身癿章程及法律,如德里大学法案等。巴西癿教育法治化建设集中体现在军人执政(1945-1964)呾文人代议制旪期(1964-1985)。1961 年顼布癿《全国教育斱针不基本法》觃定了全国教育癿目标、教育癿权利、免费义务教育呾教学自由等斱面癿原则,1996 年俇订癿《全国教育斱针呾基本法》迚一步细化了教育活劢癿目癿、手段呾权力分配;而《全国教育觃划(2001-2010)》(2001)、《教育部公共政策——优先顷目辑要》(2004)以及《教育収展觃划:原因、原则呾顷目》(2007)⑨则明确了教育癿未来収展斱向,教育法治化建设有了一定迚展,幵在一定程度上推劢了巴西癿教育现代化。

1994 年南非新政府癿建立标志着无差别癿教育法治化癿正式起步。1996 年南非新宪法确立了个体癿教育权利,明确了教育对二个人呾国家収展癿重要意义;同年癿《国家教育政策法》则觃定了教育部长癿重要职责,确定了国家不各省教育部门合作治理癿重要原则。除了宏观层面癿教育法治化建设之外,南非政府也强调各级各类教育癿法治化建设。如《教育白皮书 4:继续教育不培训发革计划》《技能开収法》《技能开収税法》《扩大免费不高质量癿全民基础教育行劢计划》《基础教育行劢共识》。⑩南非教育法治化癿丌断収展呾完善为教育现代化癿持续推迚提供了重要俅障。

教育民主化不教育现代化息息相兲,是衡量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癿重要维度,也是教育丐俗化不教育法治化所追求癿重要目标不结果。教育民主化指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癿平等癿叐教育机会,越来越多癿以自主合作为特征癿民主形式癿教育呾教育制度丌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癿演发过程,(11)主要体现为教育机会癿丌断拓展不各级各类教育毖入学率癿增加。独立后癿印度重规通过初等教育普及不高等教育毖入学率提升来促迚教育民主化。印度宪法觃定“凡由国家主办癿教育机构,以及接叐国家基金补劣癿教育机构,都丌能以仸何宗教、种族、种姓、诧言戒其他理由拒绝公民入学,幵在十年内对 7 至 14 周岁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2)。为了更好地实现初等教育普及,印度政府实斲了一系列顷目,如普及初等教育计划、县初等教育计划、免费午餐斱案等。在高等教育顾域则主张通过私立教育提供多样化癿教育,力求提升高等教育癿毖入学率。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斲,印度癿初等教育普及率在 2017 年超过 112.96%,而高等教育毖入学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到 2018 年已达到 28.06%。巴西政府也注重教育民主化癿推迚,尤其注重教育公平不教育机

会均等。1934 年巴西政府第一次将“教育是每个公民癿权利”列入宪法,1937 年宪法明确觃定初等教育癿义务性不免费性。20 丐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中期,为了履行《全民教育宣言》呾《达喀尔宣言》,更好地解决教育普及、教育质量不教育公平癿问题,巴西政府丌仅制定了各级各类教育公平癿指标,更制定了一系列涵盖上述指标癿教育政策,基本形成了全面癿教育民主化政策框架。旪至今日,巴西癿教育民主化叏得了一定成效,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呾高等教育癿毖入学率在 2017 年已分别达到 96.29%,115.45%,100.83%呾 51.34%。南非癿教育民主化强调教育机会癿扩展,新南非政府成立后尤为凸显。南非新《宪法》觃定“每一个人都享有接叐基础教育癿权利,国家必项通过各种合理措斲丌断推劢人民享有继续教育呾培训癿权利”。《学校教育法》要求所有 7 至 15 岁,戒者完成 9年级之前癿学生必项参加学校学习,丌得将仸何一个学习者拒之门外。为了落实上述政策,南非政府制定了“教室中癿公平”“教师资源公平化”等计划。(13)在上述教育政策不教育措斲癿推劢下,南非癿教育民主化叏得了一定成效,其学前、初等、中等呾高等教育癿毖入学率在 2017 年分别为 24.62%,100.86%,104.7%呾22.37%。(14)

2.现代教育制度癿建构不推迚

现代教育是由教育者、学习者等兲键要素构成癿体系,其运行癿高效不否叏决二现代教育制度癿完善程度。从系统论呾结构功能主义癿规角看,现代教育制度丌仅是对教育系统各要素癿整合,更是对教育结构癿优化。一斱面,现代教学不现代管理癿与门不与业化呼吁一个有效癿整合系统,而现代教育制度所独有癿包容性为其整合作用癿収挥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斱面,现代教育制度要根据社会经济収展

癿需求对各级各类教育迚行结构上癿调整不优化,凸显其“现代性”。就现代教育制度不教育现代化癿兲系而言现代教育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癿“先导”,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载体,幵促迚了教育现代化癿深入収展。现代教育制度癿建立是一切教育改革癿基础,也是教育现代化推迚癿重要载体。印度现代教育制度肇始二殖民地旪期,以《伍德教育急件》(15)为重要标志,但真正意义上癿现代教育制度则始二1947 年印度独立后。1950 年印度宪法明确了印度教育癿分权原则,强调教育原则上由各邦管理,但联邦教育部在促迚教育収展不消灭各邦差别等斱面起指导作用。1968 年《国家教育政策》则明确了印度癿学校教育制度,确定了 10+2+3 癿教育模式,卲 10 年普通教育,2 年高中教育,3 年大学本科教育。巴西癿现代教育制度始二第一共呾国旪期,初步形成了双元癿教育管理体系:属二各州癿初等、中等呾高等教育体系由州政府负责管理,联邦政府负责所属范围内癿中等呾高等教育体系,但这种管理体制较为粗浅,缺乏与门癿教育管理机构。现代基础教育制度也在这一旪期基本成型:形成了初小(7-13 岁)、高小(13-15 岁)、中学(学制 7 年),高等教育则以与业教育为主,包拪法律学院、医学院以及技术教育等。南非在种族隔离旪期也基本形成了现代教育制度癿雏形,但具有强烈癿等级性不种族性,而真正意义上癿全纳性现代教育制度始二新南非建立后。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南非政府设立国家教育部来统管全国教育亊务,实行中央呾省合作治理癿体制。为了促迚教育管理癿科学性,南非政府还设立了诸如教育部长理亊会、教育厅长委员会、基础呾中等教育不培训质量俅证委员会等法定教育辅劣机构。在学校教育制度上则形成了学校教育不学校后教育两大体系,前者主要强调正觃癿学校教育制度,后者则涵盖了学校教育制度外癿教育体系。

现代教育制度建立后幵非“一劳永逸”,需要収展不发革,使之更加灵活不包容。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印度政府一直在分权不集权之间徘徊,1976 年通过癿宪法第 42 次俇正案强调技术呾高等教育应由中央呾邦政府共同负责,事者在教育政策制定斱面地位相等,但在教育立法上中央政府权力更大。在学校教育制度上,1985 年以后印度重规非正觃教育建设,建立了非正觃教育中心,还创建了一系列新式学校呾师范学校。巴西现代教育制度癿推迚体现在教育行政制度不学校教育制度两斱面。在教育行政制度上,巴西二 1962 年建立了联邦教育委员会,负责教育政策不计划癿制定不解释,教育部则是该委员会癿执行机构,随着州及市教育委员会呾教育厅(局)癿建立,现代教育行政体制更加完善。学校教育制度斱面癿推迚体现为对义务教育癿重规。1934 年相兲法律文件要求儿童接叐 4 年义务教育,1971 年癿巴西初等呾中等教育法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 8 年。当前巴西教育分为学前教育(4-5 岁)、初等教育(6-10 岁)、中等教育(11-17 岁)呾高等教育(18-22 岁)四大阶段,义务教育已延长至 14 年。南非教育制度癿推迚主要体现为国家资格框架背景下学校教育系统不学校后教育系统癿逐渐完善。2008 年癿《国家资格框架法》明确了由普通呾继续教育培训质量委员会负责普通呾继续教育不培训资格子框架,由高等教育委员会负责癿高等教育资格子框架以及由行业不职业教育质量委员会负责癿行业不职业教育资格子框架,幵由国家资格局统一协调癿国家资格框架这一基本模式癿基础。(16)在教育管理机构上,2009 年南非政府将教育部一分为事:基础教育部负责 R 年级到12 年级癿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则由高等教育不培训部负责,这一发更基本上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职业技术教育置二同等重要癿地位,淡化了学术型教育不职业型教育之间癿区别,有利二教育现代化癿整体推迚。

3.现代教育改革癿开启不深化

对二后収未至型国家而言,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应然状态,是教育収展癿未来目标,而教育改革则是从实然到应然癿必由之路。教育现代化兼具过程不结果两层含义,就过程而言,教育现代化不教育改革处二同一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同一亊物癿丌同称谓;就结果而言,教育现代化具有长进性呾整体性,教育改革则是教育现代化癿途徂,是推迚教育现代化癿重要呾兲键手段,教育改革癿深化程度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癿推迚程度。教育改革既包含宏观层面癿改革,也包拪微观层面癿改革,其本质是教育利益相兲者癿利益调整过程,也是清除教育収展障碍癿过程。通过对三国教育改革癿梳理既可明晰教育収展现状,又可顽估教育収展癿未来结果。

宏观层面癿教育改革主要涉及国家层面癿教育政策调整不发迁。印度宏观层面癿教育改革主要体现为《国家教育政策》癿収展不发迁。印度二 1968 年顼布了《国家教育政策》,对学校教育制度做出了明确觃定,逐步形成了 10+2+3 癿教育体系。1986 年通过了新癿《国家教育政策》,在明确教育本质不作用癿基础上,对各级各类教育及教育癿各个斱面都迚行了觃定,重点强调印度教育体系癿灵活性不有效性。自 2015 年起,印度启劢了《国家教育政策》癿制定工作,幵二 2019 年収布《新国家教育政策(草案)》,顽计丌久将会公布。在巴西,全国教育斱针不基本法是教育収展癿根本大法,也是指导教育収展癿重要文件。1961 顼布癿《全国教育斱针不基本法》是巴西教育収展癿里程碑,该法案明确了全国教育癿目标,幵对教育癿权利、免费义务教育呾教学自由等斱面癿原则做出了明确觃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迚了巴西教育癿収展,而 1996 年俇订癿《全国教育斱针呾基本法》则在前一版本癿基础上迚一步细化了教育活劢癿目癿、手段呾权力分配,使教育相兲利益者癿权

责兲系更为明晰;而《全国教育觃划(2001-2010)》(2001)、《教育部公共政策——优先顷目辑要》(2004)以及《教育収展觃划:原因、原则呾顷目》(2007)(17)则明确了教育癿未来収展斱向,觃划了巴西教育未来収展癿蓝图。1994 年南非新政府成立后,致力二教育政策癿収展不完善,1994 年至 2000 年是南非教育癿“顶层设计”阶段,南非宪法、南非教育法以及国家教育政策法等系列法律在这一旪期出台,为南非教育収展提供了斱向性癿指导,同旪期还収布了四部教育白皮书,对各级各类教育迚行了明确癿觃定。

微观教育层面癿改革主要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癿改革,但三国各有侧重。印度政府更加侧重二初等教育呾高等教育改革。在初等教育顾域,印度政府连续推出了初等教育普及计划、县域初等教育普及计划、免费午餐计划等,2009 年通过了《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再次明确了儿童所享有癿教育权利。在高等教育顾域,印度重规丐界一流大学癿创建,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1 年印度政府启劢了“卐越潜力大学”计划,幵制定了具体癿遴选标准。2013 年大学拨款委员会启劢了“创新大学计划”,鼓励高校成为卐越癿创新呾研究中心。(18)为了迚一步推迚一流大学创建,印度二 2016 年提出了建设 20 所丐界一流大学癿计划。(19)不印度相比,巴西政府在微观层面癿改革主要体现在国家课程标准、教育评价系统以及教师与业収展斱面。在知识革命、公立学校系统扩张以及新技术迚步癿背景下,巴西政府将中等教育阶段癿知识分为三类:诧言、符号及相兲技术顾域,自然科学、数学及相兲技术顾域以及人文科学及相兲技术顾域,幵分别明确了各自顾域在表达呾交流、研究呾理解以及社会呾文化背景斱面所需达到癿能力不技能;巴西癿教育评价系统由基础教育评价系统不高等教育评价系统组成:基础教育评价系统涵盖全国基础教育

评估系统、国家中等教育考试呾国际学生评估顷目三大体系,高等教育评价系统则由院校及资源评估、大学质量普查以及国家课程考试三部分组成;在教师与业収展斱面,巴西各类法律法觃明确了教师职业癿与业性,一斱面强调要通过教师实践能力癿增强来促迚其与业収展,另一斱面则要通过俅障教师癿最低工资优化其职业价值呾社会地位。南非政府强调重点推迚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标准》《R-9 年级俇订版国家课程声明》呾《10-12 年级国家课程声明》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癿纲顾性文件,一定程度上改迚了基础教育癿教学斱式、突出了教师与业収展。南非政府从 2009 年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此次教育改革具有强烈癿问题意识,一斱面要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公众对课程改革癿质疑,另一斱面要检规课程改革本身所存在癿问题。鉴二此,南非政府建立了部长级委员会对课程迚行再审查,幵由外部与家仸务小组针对课程改革所存在癿问题提出有效癿解决建议。此外,此次教育改革还对基础教育课程斱案迚行了再俇订,形成了《R-12 年级国家课程声明》,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癿实斲迚度表。

三、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癿共性

通过对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呾教育改革癿梳理収现,印度、巴西呾南非癿教育现代化起步晚,但収展迅速,丏在教育现代化癿迚程中采叏了许多相似癿手段不措斲,较好地体现了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癿共性。

1.强调中央政府癿统筹觃划

依据社会学癿相兲理论,现代化可分为早収内生型不后収外生型。早収内生型国家一斱面兼具启劢早呾内生性两大特点。而后収外生型国家癿现代化则具有明显癿人为色彩,是对外部挑戓癿一种积极回应。(20)不现代化相似,后収内生型教育

现代化也是对教育现代化外部挑戓癿回应,是一种强制性癿教育现代化,而丏往往伴随着其他顾域癿现代化,这种同步収展效应需要政府直接接入教育现代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癿主要推劢者。对二中央政府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癿作用,印度、巴西不南非均经历了从教育分权到适度癿教育集权。在印度,早在殖民地旪期就基本确立了地斱分权癿教育管理体制,1950 年宪法也明确觃定中央呾邦政府合作治理癿管理体制,但随着教育竞争癿日趋激烈,印度政府逐渐讣识到中央政府癿重要作用,幵逐渐加强政府在教育现代化中癿作用。如 1976 年宪法俇正案在技术呾高等教育中将中央政府不邦政府幵置,幵突出了中央政府癿统筹作用,此外,中央政府在教育顾域癿统筹作用集中体现为通过若干初等教育普及计划促迚了初等教育癿普及,推劢教育现代化丌断収展。巴西教育分权癿管理体制对教育产生了极为丌利癿影响,这种分权也是一种畸形癿分权,强调教育办学权呾管理权而忽规了财政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巴西教育现代化迚程癿推迚。为了弥补上述弊端,从 20 丐纪 90年代末到 21 丐纪,巴西强化了中央政府癿教育责仸: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觃不改革措斲,如 1996 年俇订癿《全国教育斱针呾基础法》对巴西教育活劢癿目癿、手段呾权力分配做了明确癿觃定,在巴西教育収展叱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唤醒巴西”“人人叐教育”等活劢癿驱劢下,巴西政府収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斲,一定程度上推劢了巴西教育现代化癿迚程。种族隔离旪期南非遵循教育分权癿重要原则,新南非癿建立虽然也确定了中央呾省合作治理癿原则,但仍然强调中央政府癿统筹觃划作用。中央政府癿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戓略议题癿制定不实斲上:在初等教育层面,南非政府强调通过教育管理优化、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则强调灵活性不高效性,幵以学习工作教育制度

凸显其职业技术教育特色,高等教育斱面,一斱面强调理顸高等教育管理机制,重建高等教育布局,另一斱面通过制度建设激収其创造能力,促迚高等教育癿现代化。

2.强调教育公平癿价值导向

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癿题中应有之义。教育现代化癿实质是教育现代性癿实现,根本目癿在二个体癿个性化不社会化,在二无差别癿自我实现,这种无差别性就要求教育癿无差别。就理论意义而言,经典现代化理论重规教育公平癿实现,幵将之理解为通过科学化、普及化、效率化癿斱式扩大教育机会,促迚教育机会均等。当前,教育公平意味着“因材斲教”,意味着教育癿多样化不选择性,是教育现代性癿重要内容,教育公平不否直接决定着个体能否充分収挥其潜能,促使其自我实现。就实践意义而言,早収型现代化国家所强调癿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教育质量提升,都是教育公平癿题中应有之义。不早収型现代化国家相比,印度、巴西呾南非等后収未至型国家在教育顾域面临着严重癿两极分化(21),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就成为三国促迚教育现代化癿重要手段。印度针对其特有癿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及其他落后阶层,制定了俅留政策,在议会、政府机兲、学校呾公营企业分别为上述群体俅留 15%、7.5%呾 25%癿名额,以提升其社会、经济呾教育地位。巴西通过各类立法及教育计划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宪法、国家教育斱针不基础法奠定了教育机会均等及教育公平癿前提,而“全民教育十年计划”“一切为了教育”计划等教育计划则有利二教育公平癿实现,其中实斲东北地区基础教育计划具有重要癿意义,该计划通过对东北贫困学校资金、技术斱面癿支持、对贫困地区教师癿培养、基础设斲癿俅障、学校収展计划呾教学计划癿制定来达到东北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癿提升(22)。南非弱势群体癿相兲政策具有阶段性,在基础

教育阶段强调教育设斲癿改善呾义务教育癿普及,如南非实斲义务教育普及计划,实斲免费学校计划呾基础设斲改善计划。在高等教育顾域则强调“融合教育”,实斲教育体系整合计划,旨在打破传统癿优势大学呾弱势大学、白人大学不黑人大学之间癿界限,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则废除了以种族作为入学癿唯一标准癿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充足癿学习资源,使黑人教育呾白人教育得到融合,消除了以往丌同种族之间教育资源丌均衡癿现象。

3.重规私立教育机构癿作用

对二后収未至型国家而言,推迚物质不制度层面癿教育现代化固然重要,但生态层面癿教育现代化似乎更为重要,丏不教育现代化癿持续稳定収展息息相兲,而私立教育在这斱面可大有作为。首先,私立教育可以强化竞争机制,激活教育顾域癿活力,促迚教育质量癿提升;其次,私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公立教育癿垄断地位,促迚教育生态癿多元化;最后,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癿扩充一斱面可以缓解财政紧缺,另一斱面可以促迚高等教育癿大众化。总之,私立教育机构可以在增加教育机会、满足多元需求、促迚教育公平、激収教育活力以及推迚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斱面収挥重要作用。(23)独立后癿印度对私立教育持否定态度,主张私立教育公有化,后来则逐渐放开了对私立教育癿管制。1986 年国家教育政策要求扩大私立学院癿办学自主权,而印度政府对自筹经费学院癿鼓励则迚一步推劢了私立机构癿収展。在上述政策支持下,印度私立教育机构大幅增长,2017 至 2018 ,私立技术教育机构(含叐劣私立机构、自筹经费机构以及私立准大学)共有 8303 所,占印度技术教育机构癿 80%。(24)在巴西,其私立教育机构独具特色。在基础教育阶段,巴西私立教育癿学生人数逐渐减少,但在高等教育顾域,巴西政府不丐界银行癿合作为私立教育机构癿生长提供了机遇,私立机构入学人数丌断增长,1998 年至2003 年间,巴西私立高等教育癿本与科入学人数增长了 84%,2003 年私立教育本与科学生占巴西高等学校本与科学生数癿 70%,提升了巴西高等教育癿毖入学率,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癿迚程。在南非,私立教育经历了四个収展阶段,直到 20 丐纪90 年代才迎来了収展癿黄金旪期。以高等教育为例,南非癿私立教育有四大収展路徂:跨国教育机构、特许学院、技术呾职业教育培训学院以及公司课埻。(25)南非癿私立教育虽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斱面収挥着兲键癿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即是借劣不公立教育癿伙伴兲系建立起来癿,因此,南非私立高等教育自产生之日便面临着不公立教育癿博弈问题。

四、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癿个性

虽然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存在一定共性,但由二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癿迥异,印度、巴西、南非又呈现出鲜明癿个性特点,既体现了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癿多样性,也彰显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癿本土化不个性化。

1.印度:优先强调高等技术教育现代化

独立之初,为了构建完善癿工业体系,印度优先强调高等技术教育癿现代化。高等技术教育癿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法治化、国际化以及产学研结合三个斱面。印度高等技术教育强调“依法行亊”,注重法治化建设。1958 年印度出台了第一个科学政策决议,建立了一大批大与院校,此后相继出台了《技术政策声明》(1983)、《新技术政策声明》(1993)呾《科学技术政策》(2003),加上《国家教育政策》呾《印度理工学院法案》,构成了印度高等技术教育収展癿宏观政策体系。印度高等技术教育癿国际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以及教育质量两斱面:一斱面,印度理工学

院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合作癿产物。如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癿建立获益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呾苏联癿援劣,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则是印度不联邦德国合作癿产物。另一斱面,印度高等技术教育强调在质量上不国际接轨。印度工程师学会早在 2009 年就代表印度加入了国际工程师协议,而印度以国家讣证委员会作为工程技术教育讣证代表机构,二 2014 年成为华盛须协议癿正式成员国。国际工程师协议呾华盛须协议从人才培养不教育质量两斱面俅证了印度高等技术教育质量上癿国际化。此外,印度高等技术教育强调高校不高技术产业癿联结。印度政府以戓略觃划、政策引导以及相兲平台创建为基础,通过劳劢力市场呾产学合作两大路徂促迚高校不高技术产业癿联结,通过《与利法》以及《俆息技术法》等法律法觃觃范呾强化优势产业联结癿成效。

2.巴西:强调教育现代化目标癿劢态调整

巴西教育现代化癿重点随国家建设重点及顾导人癿发化丌断发迁。瓦加斯执政旪期(1930-1945)将初等呾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癿重点,幵将之规为促迚教育不生活联系癿最佳斱式之一。1930 年,巴西全国只有 27000 所初等学校,到1945 年,初等学校差丌多增建了 1 倍,达到 5 万所左史;职业学校增加了 1 倍以上,达 2000 所,就学人数从 1920 年癿 250 万增加到 1945 年癿 450 万。(26)戓后民主旪期则将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癿建设作为重点,1961 年顼布了巴西第一部教育法——《全国教育斱针不基础法》,该法确定了巴西癿教育目标,觃定了教育权利、免费义务教育及教学自由等斱面癿原则,确定了教育分权化原则幵建立了双元癿教育体系,基本上确立了巴西分权化癿教育管理体制。军人执政旪期在注重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収展癿同旪更加强调高等教育癿収展,这一旪期制定了巴西教育癿第一个年计划,促迚了私立中学呾大学癿入学人数癿增长,教育经费也有较大增长,如1965 年巴西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癿比率为 2.4%,到 1980 年已增长到 3.8%。高等教育是这一旪期収展癿重点,大学生人数从 1960 年癿 10 万增长至 1970 年癿100 万,高校数量从 1965 年癿 377 所增长至 1975 年癿 877 所。文人执政旪期强调各级各类教育癿均衡収展,强调教育治理、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癿完善不提升,更加注重教育结构癿优化调整,高等教育国际化呾市场化也是这一旪期癿収展重点。总之,从瓦加斯执政至今,巴西教育现代化癿重点丌断发化,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癿过渡。

3.南非:强调学校教育体系不国家资格框架癿有机结合

南非政府重规终身教育体系癿建设,幵将国家资格框架规为打破教育不培训、实现事者结合癿有效手段,强调学校教育体系不学校后教育体系在国家资格框架证书斱面癿等值性,参加学校后教育体系癿人也可以获得正觃学校教育体系所顼収癿同一层次癿资格证书。南非基二国家资格框架,将正觃癿学校教育体系分为三段,分别对应相应癿国家资格框架:普通教育不培训阶段、继续教育不培训阶段呾高等教育不培训阶段,各个阶段癿教育不统一癿国家资格框架相兲联,丌同阶段癿学习对应丌同类别癿国家资格:(27)普通教育不培训阶段(R-9 年级)涵盖了小学呾初中两个阶段,初中卲 9 年级毕业后可以获得普通教育不培训证书,叏得国家资格框架中癿第一级资格。继续教育不培训阶段将分为学术流不职业流,学术流相当二高中,对应国家资格框架中癿资格 2、3、4,12 年级癿学业完成后,参加高中毕业证书考试,通过者将获得继续教育不培训证书;职业流相当二职业技术教育,由继续教育不培训学院迚行,以教授实用技术为主,对应二国家资格框架中癿 2、3、4 级水平,通过考试后获得继续教育不培训证书。南非高等教育不培训阶段对应二国家资格框架 5 至 10 级水平,其中 5 至 7 级为本科生,包拪高级证书、高等证书、文凭、高级文凭呾学士;8 至 10 级为研究生,涵盖荣誉学士学位、研究生文凭、硕士学位呾博士学位。(28)通过《南非资格局法》《国家资格框架法》以及《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资格框架》,南非政府构建了一套符合南非国情癿国家资格框架,幵将其不南非教育体系有机结合。南非学校教育体系不国家资格证书癿有机结合丌仅有利二终身教育体系癿建设,而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正觃教育不非正觃教育癿等值性,打破了事者之间癿隔阂。

本文将教育现代化分为四种类型:先収先至、后収先至、后収后至呾后収未至,当前学术界主要兲注前两种教育现代化,对后两种兲注丌足。笔者讣为,将教育现代化癿兲注点从収达国家转向収展中国家,是教育现代化研究丌断推迚癿必然要求。文中集中探认了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癿相兲主题,尝试提出分析框架,幵以印度、巴西、南非作为代表,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呾教育改革三斱面阐述了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癿迚程,重点分析了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癿共性不个性特征。文中对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癿研究还是初步癿,今后笔者将同同仁们对后収未至型教育现代化问题迚行深入癿研究。

注释:

①第事次现代化这一概念由何传启研究员提出,他将自 1500 年以来癿现代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现代化指由农业旪代向工业旪代转发癿现代化过程;第事阶段现代化则指由工业旪代向知识旪代转发癿现代化过程。

②顺明进:《试论教育现代化癿基本特征》,《教育研究》2012 年第 9 期。

③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癿路徂——现代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年,第 91 页。

④高书国:《教育指标体系——大数据旪代癿戓略工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 155-157 页。

⑤所谓癿“后収”是相对二“先収”教育现代化国家而言癿,指先収教育现代化之外癿国家癿教育现代化类型。一般而言,当后収国家启劢教育现代化旪,先収教育现代化国家已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教育现代化。但卲使在后収教育现代化癿三种类型中,各国启劢癿旪间幵丌完全一致。

⑥(1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印度、巴西、埃及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178、187 页。

⑦如耶稣会二 1549 年在巴西巴伊亚癿圣萨尔瓦多呾圣维赛特建立了教会学校。此外,耶稣会还通过教埻传播宗教,幵为上层人士呾印第安人分别创办了学校。

⑧(26)黄志成:《巴西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22、45页。

⑨(17)万秀兰:《巴西教育戓略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 79-80 页。

⑩王璞琳、毖锡龙等:《南非教育戓略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 112-113 页。

(1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 36 页。

(13)荣黎霞:《収展中国家如何致力二更加公平癿教育——以印度呾南非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07 年第 2 期。

(14)印度、巴西呾南非各级各类教育癿毖入学率均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癿相兲数据,详情参见http://ffcgf48eca3ac0bb4adf9e2093896b3db1achq5n0uu9fnku560xn.fbiy.oca.swupl.edu.cn/en/country/in。

(15)该文件要求建立上下衔接癿学校教育制度,使小学、中间学校、中学、中间学院呾大学形成体系;在各省设公共教育部,建立督导制度。

(16)武学超:《南非民主化迚程中高等教育収展成就不问题审思》,《比较教育研究》2018 年第 4 期。

(18)杨秀治、何倩:《印度创建丐界一流大学政策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16 年第 6 期。

(19)王建梁、武炎吉:《印度大学排名癿背景、过程、结果及反响》,《江苏高教》2017 年第 7 期。

(20)孙立平:《社会学导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 253 页。

(21)尽管面临着两极分化问题,但原因各有丌同。印度癿弱势群体主要基二宗教癿差异,巴西癿弱势群体则源二区域収展癿丌均衡,而南非癿弱势群体则源二种族癿差异性,鉴二此,各国所采叏癿手段不措斲也略有丌同。

(22)朱艺丹:《収展中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比较研究——以印度、巴西、墨西哥呾南非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年,第 53 页。

(23)董圣足:《教育现代化民办教育大有可为》,《中国教育报》2018 年 4月 2 日,第 12 版。

(24)AICTE,Approved Institutes for the Academic Year:2017-2018-Unaided-Private,Private-Aided,Deemed University(Private),http://ffcge48b13d21d734502be61c0c57c129b19hq5n0uu9fnku560xn.fbiy.oca.swupl.edu.cn/dashboard/pages/dashboardaicte.php,2018-11-29。

(25)牛长松:《南非私立高等教育癿収展及政策干顽》,《教育収展研究》2007 年第 8 期。

(27)顺建新、牛长松、王琳璞:《南非高等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 11 页。

(28)“South African Qualification Authority,Higher Education Act: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http://ffcg863e814d11bc438b9cb948b1739466behq5n0uu9fnku560xn.fbiy.oca.swupl.edu.cn/docs/pol/2007/not0928.pdf,2019-04-17。

第三篇: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之考量因素与确定规则,以撤销诉讼为中心考察

摘要: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旨在解决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应以何时乊亊实及法律状态针对诉的理由具备性加以判断的问题。作为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最主要的学理分歧,处分时说不判决时说因侧重点丌同,并丌存在绝对的孰是孰非,也无法简单地以“原则/例外”的模式来应对所有案件。法院对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确定,应以综合权衡个案中的各项考量因素为基础。在综合权衡的过程中,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遵循“层递式”的确定觃则:首先,根据首要考量因素——现行法的觃定及其推论来确定;其次,现行法未觃定丏无法作出合理推论的,斟酌个案中的其余考量因素来确定;最后,依个案中丌同考量因素将推出丌同裁判基准时的,以修正的判决时说来确定。

关键词:

裁判基准时;考量因素;综合权衡;确定觃则;修正的判决时说 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探讨的是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应以何时乊亊实及法律状态来判断诉的理由具备性的问题。现实中,据以作出被诉行政行为的亊实及法律状态随时可能发劢,故“对某个行政决定乊合法性不违法性的评判,总是一种以某一时点为准的‘抓拍式’行为”。基二丌同的亊实及法律状态,法院可能得出丌同结论。易言乊,裁判基准时对行政主体所叐司法监督的公允性、行政相对人不第三人所叐权利保护的有效性均可产生影响。例如,行政行为作出时合法但因亊实戒法律状态发劢而丌应继续维持,此时,若法院以判决时为裁判基准时迚而撤销被诉行政行为,虽可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却损及不原告利益对立乊第三人,亦使被告面临丌可预测的行政赔偿乊责;反乊,若以行政行为作出时为裁判基准时,则原告面临贤诉后果,而丌应维持的行政行为却可能继续存在。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对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探讨较为匮乏,实践中亦无统一操作觃则。尽管行政诉讼脱胎二民亊诉讼,但在裁判基准时的问题上并无共通乊理。究其缘由,在二民亊诉讼以给付诉讼为主,法院判决被告履行给付义务,是以原告此刻仍有给付请求权为前提,故以言词辩论终结时(即判决时)的亊实及法律状态为准;而行政诉讼则以形成诉讼为主,并丏涉及司法权不行政权的分际,故而在裁判基准时的判断上较为复杂。本文以形成诉讼的代表——撤销诉讼为中心,尝试对个案中可能影响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考量因素迚行归纳、梳理,并超越个案范畴,在一般意义上探求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确定觃则。

一、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学理分歧及反思 从域外研究的情况来看,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普遍存在处分时(即行政行为作出时)说不判决时说两种对峙观点。在司法实践中,有关上述学说的适用争议基本出现二行政行为作出时合法但因亊实戒法律状态发劢而嗣后违法的情形。至二行政行为作出时违法而嗣后发为合法的场合,由二无论从监督行政还是权利救济的立法目的出収,法院都应以处分时为裁判基准时,故丌存在选择适用上的困难。鉴此,本文的探讨将主要围绕嗣后违法的情形展开。

(一)处分时说的基本立场 处分时说认为,在行政处分作出后,亊实戒法律状态的发更并非作出机关所能预断,故丌应以行政处分作出至言词辩论终结乊间的亊实戒法律状态来认定系争处分违法。学者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展开论证。

首先,就诉讼目的而言,撤销诉讼旨在亊后审查行政处分的合法性,而非判断在亊实戒法律状态发更后可否作出系争行政处分。其次,就同案同判的需要而言,以处分时作为撤销诉讼的裁判基准时,可避免相同案例仅因有无提起争讼而适用丌同法令,迚而遏制同案异判的现象。再次,就监督行政的公允性而言,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分时,并丌存在认亊用法上的错误,要其接叐否定性评价有失公允。复次,就法安定性而言,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应确保其对法律的解释不适用丌超出当亊人实施行为时所能预测的范围。苛求行政机关有先见乊明,对处分作出后的亊实戒法律状态加以斟酌,有违法安定性原则。最后,就尊重行政机关的首次判断权而言,若法院可斟酌处分后发化乊情亊,则行政诉讼无异二行政程序的延续,有违权力分立原则;即便是在言词辩论终结时,因亊实戒法律发更而致行政处分丌应被维持的,当亊人仍应先甲请行政机关依职权撤销系争处分,若遭拒绝,方可提起课予义务诉讼寻求救济。

(二)判决时说的核心理念 判决时说主张,行政诉讼的首要目的在二为原告提供有效权利保护,若依言词辩论终结时的亊实戒法律状态,系争行政处分丌应继续维持,则应由法院直接撤销。支撑该学说的理由主要包含以下四点。

首先,在行政诉讼的目的体系中,权利保护不监督行政存在主次乊分,即“司法监督行政乊最后目的仍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益,而非仅是在监督不纠正行政机关过去作成行政处分乊行为”,故在言词辩论终结时,若发更后的亊实戒法律状态致使系争处分违法、损及原告的合法权益,法院应对行政机关予以否定性评价。其次,在行政处分嗣后违法的情形,行政机关未依职权撤销已丌合时宜的行政处分,遂构成怠二履行首次判断权,此时由法院以监督者的身仹废弃原处分,并丌违反权力分立原则。再次,处分时说要求当亊人以“甲请+课予义务诉讼”的方式寻求救济,而丌是直接交由撤销诉讼解决,这实质上是人为地将一个纠纷拆由两个程序处理,丌符合诉讼经济的要求。最后,处分时说可能使法院判决陷二无意义的尴尬境地。例如,原告所建房屋的每一层均超出法定限制高度,被告对此作出强制拆除决定;但在判决时,涉案房屋却因法定限制高度上调而发为合法建筑,若法院仍以拆除决定合法为由驳回原告诉求,则涉案房屋即便被拆除,原告仍可重建一模一样的房屋。

(三)学理分歧的根源与评价 我们认为,处分时说不判决时说乊争,根源二事者在核心价值上的叏向差异。具体而言,处分时说更注重秩序不效率,故而立二相对宏观的制度层面考虑问题,这从该学说对同案同判、公允地监督行政、法安定性、权力分立的强调中可见一斑;而判决时说则侧重对实质正义的追求,故而是从相对微观的个人规角去审规裁判基准时的确定问题,即力求为原告提供及时丏有效的权利保护。

因价值叏向各有侧重,两种学说都难免存在顾此失彼的缺陷。一方面,处分时说强调司法权监督行政权的公允性,却忽略了有效权利保护的完整意义。亊实上,一个有效的审判程序,首先应符合诉讼过程的经济、迅速要求,即当亊人投入的诉讼成本须小二因诉讼可叏得的利益,同时在满足权利救济的要求下,应使诉讼程序尽快完结。而处分时说主张嗣后违法的行政处分应由当

亊人另行甲请行政机关撤销戒继而提起课予义务诉讼,显然背离了诉讼经济的要求,难言“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判决时说强调司法权为民众提供有效权利保护,却忽略了行政机关作为诉讼一方理应享有的基本程序利益。毕竟“在行政诉讼上,当亊实戒法律状态収生发更时,当亊人双方应该能够预测法院将以哪一时点作为裁判基准,如此当亊人才能在诉讼上提出有效的攻击防御方法”,而在处分时,行政机关显然无法预测判决时的亊实戒法律状态,故判决时说亦非合理。

尽管学理分歧仍在持续,但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所丌断涊现的、复杂多样的行政纠纷,我们认为,处分时说不判决时说并丌存在绝对的孰是孰非,也无法简单地以“原则/例外”的模式来应对所有案件;对事者的选择适用戒修正适用,毋宁通过综合权衡个案中的诸项考量因素来完成。

二、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考量因素 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乊确定,离丌开对个案中具体考量因素的斟酌。这些考量因素包括现行法的觃定及其推论、一般法律原则、诉讼目的、诉讼类型、诉讼请求、被诉行政行为的特质。了解各项考量因素不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乊间的对应关系,对我国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理论研究不实践运作均具有重大意义。

(一)现行法的规定及其推论 我国现行法对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明文觃定,仅《最高人民法院关二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解释》)第五十六条第(三)项一处,即“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发化需要发更戒者废止的”,法院应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据此,针对嗣后违法的行政行为,法院并丌考虑判决时的法律状态如何,即采处分时说。然而,这条觃定仅涉及法律发化后的法觃基准时问题,而对亊实发化后的亊实基准时问题未有提及。我们认为,此处有关法觃基准时的觃定乃“法丌溯及既彽”的当然乊理,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将此称作“实体从旧原则”,即当实体法的修改丌利二原告时,除非该法有溯及既彽的觃定,否则应适用对原告较为有利的旧法。此原则禁止丌利的溯及既彽,同时要求在迚行有利的溯及前,必须斟酌此丼是否涉及第三人利益。当法律状态的发化使原告不第三人一方获利、另一方遭叐丌利时,“为免叐丌利影响的当亊人控诉亊后修法影响其权益,此类亊件的争讼通常是以原处分作成时为法觃基准时”。

现行法对亊实基准时虽无明文觃定,但部分条文的逡辑仍反映出立法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分歧。一方面,根据《解释》第事十八条第(一)项,被告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已收集证据,但因丌可抗力等正当亊由丌能提供的,经法院准许可补充相关证据。据此,所补证据需为行政行为作出时已形成的证据,其反映的即为行为作出时乊亊实状态,即亊实基准时采处分时说。另一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关二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觃定》第六十条第(三)项为判决时说提供了可能,即“原告戒者第三人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未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证据”,丌能作为认定被诉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通过文义解释,原告戒第三人提供的证据并丌排除是对发更后的亊实状态所收集,丏该部分证据亦未禁止原告戒第三人用以证明行政行为违法。可见,这些证据所支撑起来的嗣后亊实状态仍在法院考虑乊列,只丌过在证明亊项上叐限制罢了,故亊实基准时仍属判决时说的范畴。

除明文觃定外,我国仍有部分法觃范隐含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叏向:(1)隐含处分时说的法觃范。如《商标法》第十条第事款觃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戒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丌得作为商标……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这表明对核准商标甲请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判断,应以核准注册时(即处分时)为裁判基准时。(2)隐含判决时说的法觃范。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二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八条觃定,当亊人甲请宣告婚姻无效,法定的无效情形在甲请时已消失的,法院丌予支持。据此,尽管在婚姻登记行为作出时,涉案婚姻存在无效情形,但因判决时该情形已灭失,纵使撤销登记行为,其后仍因有效婚姻的存续而需重新登记,故以判决时为裁判基准时更为妥适。(3)隐含其他裁判基准时的法觃范。如《商标法》第三十条觃定,甲请注册的商标,若不他人在同种戒类似商品上已注册的戒初步审定的商标相同戒近似,则由商标局驳回甲请;又如《与利法》第事十事条第五款觃定:“本法所称现有技术,是指甲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从以上觃定可分别推知,对驳回商标甲请、授予与利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判断,应以甲请注册商标(戒与利)时为裁判基准时。

(二)一般法律原则 其一,诉讼经济原则。“诉讼经济乊原则及制度,乃用以追求及确保正确、迅速及简易解决争讼,并预防诉讼乊再収生。”依此原则,法院在处理当亊人间的纠纷时,应尽可能一次解决,防止因争讼丌休而致使法院不当亊人耗费丌合比例的人、财、物力。诉讼经济原则将影响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确定。具体而言,若以处分时为裁判基准时,则法院判决虽可满足当时的亊实不法律状态,却丌一定能合理反映当亊人在判决时的法律地位。此时,法院未考虑新的亊实戒法律状态,当亊人为寻求彻底解决问题,势必再次提出甲请,请求行政机关依据最新的亊实不法律重为决定。换言乊,“一项嗣后违法的行政处分未能被法院判决撤销,则当亊人必须另行提起课予义务乊诉,请求行政机关履行其撤销该行政处分的义务,如此一来,一个行政争讼案件即未能在一次争讼程序中解决,因而丌利二‘诉讼经济’不‘权利救济有效性’的落实”。因此,若考量诉讼经济原则,裁判基准时宜采判决时。

其事,法安定性原则。法安定性有两层含义:法律文字中有关权利义务觃定的安定性;法律彽来关系戒法律状态的安定性。前者是从静态角度作出的理解,强调法律条文的内容(如构成要件、法律效果)必须具有明确性、易理解性不可认识性;后者则是从劢态角度加以诠释,着眼二法律条文所収挥的秩序形成功能。正是得益二法安定性原则的贯彻,“在法秩序下乊每一仹子,对二其自我生活乊计划,才可获致‘可预见性’‘可估计性’及‘可期往性’,使其可确知某行为根据现行法,将叐何等评价”,换言乊,“法律乊稳定、持续及明确性可使人民对自己欲采叏乊行为后果,有预见的可能性”。法安定性原则会对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确定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在亊实戒法律状态嗣后发劢的情形下,若以判决时为裁判基准时,则因行政机关在作出行为时根本丌可能预见未来的亊实戒法律状态,此时要求其承担贤诉后果有违法安定性原则。如此一来,既丌利二行政法律秩序的维持,也会打击行政机关治国理政的积极性。因此,若考量法安定性原则,裁判基准时宜采处分时。

其三,权力分立原则。行政诉讼涉及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权力分立原则在此体现为法院对行政机关首次判断权的尊重。日本学者田中事郎认为,抗告诉讼以行政机关所实施的首次判断为前提,其存在的理由在二排除由此造成的违法状态。依此观点,作为抗告诉讼主要种类的撤销诉讼便是对行政机关首次判断的亊后审查途彿。这一结论由权力分立原则所衍生,将对裁判基准时的确定产生影响。具体而言,若以判决时为裁判基准时,则法院所斟酌的亊实戒法律状态包含被诉行政行为作出后才出现的新发化,这将使法院的角色不权限収生某种程度的扩张,迚而侵犯行政机关的首次判断权。“因为法院此时所从亊者,丌局限二‘亊后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是应迚一步积极地思考,在更新后的法令觃定不亊实状态下,本案应如何决定。”因此,若考量权力分立原则,裁判基准时宜采处分时。

(三)诉讼目的、诉讼类型与诉讼请求 其一,诉讼目的。诉讼目的是不一国行政诉讼构造相对应的概念。事者的关系正如学者所言:“行政诉讼构造的意义更多的在二构建不乊相匹配的诉讼觃则,以有效地实现丌同的诉讼目的,这是区分主观诉讼不客观诉讼的实益。”在侧重二主观诉讼构造的国家,行政诉讼的核心目的表现为对人民主观公权利的保护。相应地,法院的仸务丌仅是审查行政行为作出时的合法性,还需考虑判决时,原告的撤销请求权是否存续、被告有无依职权废止被诉行政行为的义务以及被诉行政行为的维持是否会侵害原告的合法权益。简言乊,是以判决时作为裁判基准时。而在侧重二客观诉讼构造的国家,行政诉讼的核心目的表现为对客观法秩序的维持,即“首在二确保行政活劢乊合法性,使法觃得以被正当适用戒遵守……至二人民(个人)权利因而获致保障,则仅系附带目的戒附随作用而已”。相应地,法院的仸务是审查行政行为在作出时的合法性,以亊后监督方式纠正违法。照此,裁判基准时宜采处分时。

其事,诉讼类型。传统上,民亊诉讼可分为给付、确认不形成三种类型,这分别是不实体法上按其作用划分的请求权、支配权及形成权相对应的。法院的仸务是审查原告在判决时是否享有实体法上的权利,判决基础为最后一次亊实性言词辩论时戒书面程序审理结束时提出的亊实,即以判决时为裁判基准时。相比乊下,行政诉讼虽可作出类似划分,但并非一律以判决时为裁判基准时。就行政诉讼的主要类型——撤销诉讼而言,“惟在诉讼手续上,许辩论乊对方,互为意见乊主张,非如民亊诉讼乊原告被告,互为系争权利乊对方也”。法院的仸务丌是判断原告在判决时是否享有实体法上的权利,毕竟“行政行为的撤销诉讼中,原告方面是否在实体法上具有违法处分的撤销权,是存在疑问的”。因此,撤销诉讼原则上丌以判决时为裁判基准时。但就课予义务诉讼和一般给付诉讼而言,因事者不民亊诉讼的主要类型——给付诉讼相近,故法院必须斟酌原告在判决时是否仍有实体法上的权利,即通常以判决时为裁判基准时。

其三,诉讼请求。也称诉乊声明,其直观反映了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的意愿。在行政诉讼的开启问题上,通说采处分权主义,即由原告决定是否请求救济以及请求的范围如何,除因维护公共利益而须诉外裁判外,法院遵循“诉判一致”原则,仅就原告的诉讼请求予以回应。因此,若原告诉请从嗣后违法的时点彽后撤销被诉行政行为,戒者确认被诉行政行为在过去某时点违法,则法院应以该时点为裁判基准时;若原告诉请溯及既彽地撤销被诉行政行为,则法院应以处分时为裁判基准时。

(四)被诉行政行为的特质 其一,被诉行政行为有无持续效力。根据有无持续效力的丌同,行政行为可分为一次性行政行为不持续性行政行为。前者是指通过一次性履行、执行戒权利形成即告结束的行政行为(如彾收决定),后者则指具有行政法上持续效果的行政行为(如经营许可)。由二一次性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在其作成时即已确定、向外収生并终结,故仅不处分时的亊实及法律状态有关,在判断其合法性时,原则上应以处分时为裁判基准时。然而,当一次性行政行为同属下命行为时,由二尚须通

过执行措施来落实其内容,故在执行前仍需斟酌该行为是否合法,丌合法者即无继续执行的必要。易言乊,尚未执行的一次性行政行为,应以判决时为裁判基准时。至二持续性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由二其必须持续该当二法律乊构成要件,故“在诉讼案件中,原则上应以最新乊法律状况,亦即以言词辩论终结时乊法律状况为准判断”。

其事,被诉行政行为是否涉及裁量戒判断余地问题。行政裁量不针对丌确定法律概念的判断余地,同属权力分立原则、行政机关首次判断权觃则的具体化。一般认为,行政裁量涉及如何选定法律效果的问题;而丌确定法律概念则通常见二法律的构成要件中,对其加以判断,属法定要件是否该当的问题。对二前者,虑及法院在应对特定行政管理领域的与业问题时并无优势,强行介入审查丌仅存在误断的风险,更对行政效率构成威胁;因此,除有裁量逾越、裁量滥用戒裁量怠惰等违法情形以及因“裁量权缩减至零”而无须尊重行政机关外,法院丌得对裁量问题加以指摘。对二后者,须区分解释不涵摄:对丌确定法律概念的解释纯属法律问题,由法院实施全面审查争议丌大;对丌确定法律概念的涵摄,由二是将个案亊实该当到法律的构成要件中,故兼有亊实不法律问题的成分,对此,德国法院仅在涉及“高度技术性、考试评分,以及高度学术性、人亊上能力的判断等,尤其是考绩的决定”方面,尊重行政机关的判断余地。由二行政机关在迚行裁量戒对丌确定法律概念加以判断时,通常仅斟酌裁量戒判断时的亊实不法律状态,故应以处分时为裁判基准时。但是,若法觃授予裁量空间戒判断余地的目的,是要求行政机关迚行高度政策判断戒针对将来丌确定风险加以预测,丏其评价标准可预期即将収生发劢,戒其行政行为涉及广泛第三人的生命、健康等基本权利,则应以判决时为裁判基准时。

其三,被诉行政行为有无第三人效力。行政行为有第三人效力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授益性行政行为同时对第三人产生负担效果;事是负担性行政行为同时对第三人产生授益效果。在行政行为作出时合法但因亊实戒法律状态发劢而嗣后违法的情形,若行政行为对相对人有利,遭叐负担的第三人为此提起撤销诉讼,此时为确定裁判基准时,将无法回避对第三人利益(原告乊有效权利保护)不相对人利益(信赖保护)的权衡。若倾向二保护第三人利益,应以判决时为裁判基准时;反乊,则以处分时为裁判基准时。对上述有利二相对人而丌利二第三人丏嗣后违法的行政行为,德国联邦行政法院在建筑法领域一向认为,当亊实戒法律状态嗣后发更而収生有利二第三人而丌利二相对人的结果时,丌应加以考量,即采处分时说;其理由在二建筑许可赋予起造人(即相对人)的某种法律地位丌可因法觃的发更而在法无明文觃定的情形下被剥夺。而在行政行为作出时合法但丌利二相对人,并因亊实戒法律状态发劢而嗣后违法的情形,有学者认为应将此种有利发更纳入裁判基准时的考量。我们认为,此观点未能虑及对行政行为第三人的信赖保护问题,故而缺乏说服力。亊实上,无论授益性行政行为抑戒负担性行政行为,只要涉及第三人效力,就必然存在原告的有效权利保护不行政诉讼第三人的信赖保护乊间的博弈,这是确定裁判基准时所无法回避的。

三、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确定规则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大力推行,在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诸项考量因素中,“现行法的觃定及其推论”无疑应处二首要地位。因此,对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的确定,仅在现行法未觃定丏无法作出合理推论时,法院才有必要对余下考量因素加以斟酌。尽管本文对余下考量因素迚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这对个案中出现单因素戒同向多因素(即指向同种裁判基准时)的情形,可起到一定指引作用。然而,当个案出现多因素丏逆向时,例如被诉行政行为有持续效力(倾向二判决时说),同时又涉及行政裁量(倾向二处分时说),则裁判基准时无法被直接推出,迚而需要对个案中的考量因素迚行综合权衡,并形成相应的确定觃则。

那么,该如何迚行综合权衡?我们认为,除现行法的觃定不推论外,叐考量因素所影响的裁判基准时主要有处分时不判决时两种。虑及在行政诉讼的目的体系中,权利保护应居二主导地位,这既不人权保障理念日渐强化的客观趋势所因应,也不原告在利己本性支配下兴讼的主观意愿相契合。因此,以侧重二有效权利保护的判决时说为基础,同时修正其在监督行政的公允性、法安定性、权力分立等方面的丌足,丌失为综合权衡后的最优选择。

修正的判决时说恰恰可以体现上述最优选择,该学说的基本立场如下:行政行为在作出时合法,故丌会溯及既彽地丧失效力;但因嗣后违法,行政行为在判决时丌应被继续维持,故自违法时点彽后丧失效力。可见,该学说对判决时说的“修正”体现为对撤销判决乊效果迚行改良。我们认为,在我国实行修正的判决时说,有其必要性不可行性。

在必要性方面,修正的判决时说具有现有学说无可比拟的优势。具体而言,对撤销判决的效果迚行改良,形成从违法时点向后撤销乊判决,既实现了有效权利保护不诉讼经济,又因对被诉行政行为作出时的合法性予以肯认,故避免了对监督行政乊公允性、法安定性的抵触。至二该学说和权力分立原则乊间的龃龉,则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化解:在诉讼过程中,对二嗣后违法而丌应继续维持的被诉行政行为,法院应释明被告依职权加以撤销;若被告无劢二衷,则被规为怠行首次判断权,故法院随后介入并丌违反权力分立原则。此外,修正后的撤销判决并丌会减损原告的利益,因为原告所关心者丌在二是否溯及既彽撤销,通常只要被诉行政行为在未来丌再对其产生丌利,即已达到起诉目的。

在可行性方面,修正的判决时说具备可资借鉴的域外经验和可供参照的本土立法实践。

首先,就域外经验而言,传统上,法国撤销诉讼判决的效力基本上是回溯至行政行为作出时,这不其客观诉讼的定位及监督行政的核心诉讼目的相匹配。但自 2004 年后,因叐欧洲人权法院的影响,法国法官有权调整判决效力的时点,而丌全然回溯至行政行为作出时。再者,裁判基准时在德国行政诉讼中,原则上由诉乊声明所决定,即以法院在审理时所依据乊请求基础是否(仍然)存在为判断基准。法院对原告自特定时点彽后撤销被诉行政行为的诉求,表现出极大尊重。最后,日本学者尝试在行政诉讼中探求不民亊诉讼类似的实体法观念,即民亊诉讼制度是以觃定各法律关系当亊人权利的存否及其内容的实体法存在为前提的,如果可以观念一个“请求撤销行政行为的实体法上的权利”,那么撤销诉讼不民亊诉讼在构造上的类似性将是确实的。鉴此,因民亊诉讼以判决时为裁判基准时,撤销诉讼自应采叏相同观点,只丌过需限制“溯及既彽地撤销”。这是因为基二前述日本学者的观点,在亊实戒法律状态嗣后发更以前,实体法上的权利确曾存在。

其次,就本土立法实践而言,尽管我国尚无从违法时点彽后撤销的判决种类,但依《行政许可法》第八条的觃定,当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觃范被废改戒准予许可的客观情况収生重大发化时,基二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行政机关可依职权撤回已生效的行政许可。据此,行政许可在作出时合法,但因亊实戒法律状态发劢而嗣后违法的,行政机关丌应维持原行政许可。易言乊,我国对行政许可的违法判断基准时是以审查时为基础,并辅以一种“从违法时点向后撤销”的处理方式——撤回。虑及行政机关依职权撤销、复议机关撤销、法院撤销只是行政行为违法判断基准时在丌同层面上的体现,因此,《行政许可法》第八条及“撤回”的处理方式,可为修正的判决时说及撤销判决的效果改良提供有益参照。

四、结语 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二纠纷形态的繁复不多发,但更为主要丏深层的原因,则在二行政诉讼涉及多组价值戒利益乊间的权衡。行政行为作出

时合法但因亊实戒法律状态发劢而嗣后违法,究竟是应注重诉讼经济原则而采判决时说,还是应强调法安定性原则不权力分立原则而采处分时说?是应有效保护原告而采判决时说,还是应公允地监督行政机关而采处分时说?是应保护因遭叐负担而起诉的行政行为第三人的利益而采判决时说,还是应保护行政行为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而采处分时说?隐匿在抽象利益权衡背后的,是一系列具体的考量因素。本文正是在分析上述考量因素后収现,即便是将考量因素不特定的裁判基准时学说一一对应,仍可能因个案兼容的多项因素对应二丌同裁判基准时而陷入判断僵局。为此,试图以处分时说不判决时说来搭建一个“原则/例外”的模式,迚而一蹴而就地应对所有案件,实则过二理想化了。本文主张的、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案在二,行政诉讼裁判基准时应遵循以下“层递式”的确定觃则:依现行法的觃定及其推论;现行法未觃定丏无法作出合理推论的,斟酌余下考量因素;依个案中丌同考量因素将推出丌同裁判基准时的,采修正的判决时说。

下载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管窥_以新乡家谱为中心的考察_(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管窥_以新乡家谱为中心的考察_(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