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住校生的生活行为习惯浅谈文明礼仪教育对当今代中学生的必要性
从住校生的生活行为习惯浅谈对当代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曹 银
(贵州省盘县第二中学 政教处)
摘要:文章阐述了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宿舍内的行为习惯,关键词: 学校 中学生行为习惯 中学生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
1引言
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不同于社会和其他的企事业单位,它是为学子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定良好品德及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一基础阵地。因此,学校不仅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在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是推动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好形式。它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通过仪表、举止、讲文明礼貌、实施礼节来体现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讲文明、守纪律的人的言行规范。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2礼仪教育的意义
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道德教育关键所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自我形象,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远的意义。2.1传承文明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知道: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中学生儿童,他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礼仪之邦”的美名响誉中外。2.2时代发展的需要
如今,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业务的成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前进的社会呼唤文明,科学的未来呼唤文明。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2.3中学生成长的需要
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今天的中学生从小就不是“一张白纸”,五颜六色印入脑中,环境影响或多或少对中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污染。虽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传承,就整体情况看,确实存在弱化的趋势,特别是对中学生儿童的约束力越来越少。有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礼让,不礼貌;在社会上不懂得称呼他人,甚至满口粗言,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时,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等等美德在相当数量的中学生们身上正在淡化。为了中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虽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中学生培养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有可能影响中学生未来的各种致命的弱点事先予以纠正。我校学生在宿舍内的陋习3.1 不文明、不礼貌的习惯
(1)午休晚睡时,说话、打闹,破坏会场秩序。
(2)同学之间骂人,讲粗话、脏话;对老师不尊重,对同学不礼貌。我校为示范性高中,一本率、二本率均居六盘水市第一,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高一新生来自全县不同的学校,把原来不好的行为习惯带进了校园,带进了宿舍,思想上还未得到转变,把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进宿舍关心他们的生活误认为是为了抓他们的违纪行为。
(3)宿舍内追逐打闹,走路勾肩搭背拉横排,行走不靠右侧通行。(4)在宿舍墙壁、走廊、门上等处乱写乱画,损坏公物。3.2 不良的卫生习惯
(1)随地吐痰, 随手乱抛纸屑,随处乱扔乱倒垃圾。(2)在校园内随时随地吃零食,在校外小摊购买小吃。
(3)个人物品不整洁,寝室内书籍刊物、被子、衣服、鞋、袜摆放不整齐。(4)不讲公共卫生,无自觉捡拾地上垃圾的习惯。3.3违规违纪的行为
(1)午休晚睡时,说话、看课外书籍、玩游戏等。
(2)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携带管制性刀具进校园,勾引校外人来校。(3)吸烟、打架、上网吧;翻越校园围墙、爬墙跳窗。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4.1必须先从中学生自身做起
首先,中学生学习“礼仪”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周恩来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中学生学习的楷模。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中学生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很多问题处于一半懂一半不懂阶段,特别是待人、交往方面。培养中学生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在中学生学生的个体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无“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些学生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要教育中学生学生树立信心,懂得在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一点。我校自2011年起制定了各项文明礼仪活动方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孝育”方面,我们相继开展了全校“孝敬”之星的评比和演讲活动,通过身边真实的事迹教育,并倡议全校学生每逢周未为父母做件事。同时结合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懂得怎么才能与父母很好的沟通,交流。
4.2教师是中学生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重要条件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也是中学生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礼仪教育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之中,做到思想明确,坚持德育为首,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常抓不懈。
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把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形式,如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朗诵会、座谈会、专题讲话等,加深“礼仪”观念。
另一方面,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教育和培养中学生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用《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落在指导学生敢于实践与养成的实处。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总之,教师在学生面前,要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接待家长时,能注意礼仪规范,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作榜样。
4.3校园文化对中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对学生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整洁、优美、生气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使在校园的每一个学生养成自觉规范自己言行的良好习惯。
4.4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要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互补,时空充实。因此在礼仪教育中,要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家庭礼仪规范。教师应及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和要求向学生家长通报,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到,社会是一个大德育环境,中学生学生的摹仿能力很强,影视、报刊等宣传媒介和各种公共场所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应该在全社会倡导和营造文明礼仪的氛围。我们应该明白,崇尚礼仪,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只有促使中学生学生尽快养成文明礼貌行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希望,“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才能代代相传。
总之,成才先成人。礼仪教育要从行为习惯养成抓起,注重四个结合,即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采取有力的措施,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二篇:中学生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教育材料
中学生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教育材料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礼仪是美好心灵的展现。人生活在社会里,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人,注重礼仪的自我修养,即在学习礼仪、运用礼仪中,对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等六个方面,都能展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并在社会交往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自觉地运用礼仪规范,方算知书达礼,方称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方可“有礼走遍天下”。这里我们选编了学校礼仪方面的内容,供同学们学习、实践。
一、学生应有的仪表
(一)仪容服饰
脸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静、宜和、宜庄。在校内,学生不宜穿中、高跟皮鞋。而应穿布鞋、运动鞋,这样便于做早操和上体育课,同时也可显示出青少年健美的身姿。
(二)仪表举止
1、正确的站、坐姿态和雅致的步态: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2、稳重得体的动作,优雅适当的手势
⑴路上行走,必须靠右行,不能走中间,途中遇到领导、老师、熟人,应热情点头示意,礼貌地打招呼。
⑵领导、老师到教室、寝室时,学生应礼貌地打招呼、让座。
⑶上下楼梯,过狭窄通道,遇到领导、老师、老年人,应主动让道。
⑷打开水、洗刷、晒衣服等应“先人后己”,礼让三分。不要争抢龙头和晒衣线。
⑸与人交谈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要给人一种优雅、含蓄、彬彬有礼的感觉。
⑹克服“冒冒失失”的行为。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六勤”:即勤洗澡、勤换衣裤、勤修面、勤理发、勤洗手、勤剪指甲。
二、课堂教学礼仪
学生应在课前两分钟进入教室,准备好课业用品,静侯老师到来。学生因特殊情况,上课迟到了,就要注意举止的文明和礼仪的周到。
1、在教室门口先喊“报告”。如教室门关着,那就应是轻轻叩门;在得到老师允许后,才能进入教室。
2、要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说话态度要诚实,得到老师谅解和允许后,方可入座。
3、走向座位时,速度要快,脚步要轻,动作幅度要小,尽量不要发出太大的响声,更不要有任何滑稽可笑的举止。坐下后,应立即集中注意力听讲。
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遵守纪律的表现。
1、学生如要回答问题,应先举手,并要在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时,方可站起来答题。
2、回答问题时,站姿、表情要大方,不要搔首弄姿或故意做出滑稽的举止引人发笑,说话声音要响亮、清晰。
3、对提的问题答不出,也应先站起来,再用抱歉的语调实事求是地向老师说清楚,不要不站起来。
4、在别人回答时,不应随便插嘴,别人答错了,也不应讥讽嘲笑,自己能答,可举手。
5、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对学生回答不出,切忌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师生在校内外的礼仪
学生在宿舍中的礼仪
寝室是反映学生精神文明和礼仪修养的一个窗口。对住校的学生来说,因为寝室是他们主要生活环境之一,它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和反映出这些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修养,所以在寝室要注意如下礼仪:
1、保持寝室内外的整洁,要每天打扫寝室。不要在寝室内外乱抛瓜果、纸屑、乱倒饭菜。
2、被褥要折叠得整齐美观,并统一放在一定位置上。
3、衣服、鞋帽、口杯、桶子、碗匙、热水瓶等,要统一整齐地放在规定的地方。
4、换下的脏衣服、脏鞋袜要及时洗和晾干,未洗前不要乱丢。
5、寝室内外的墙壁严禁乱写乱画,严禁张贴,要保持干净。
6、严禁私安、私接电源和使用吹风机、热得快以及用电炉烧水等。
7、严禁在宿舍区随地大小便,严禁向楼下倒水。
学生与教师间的礼仪
(一)师生校内外相遇
1、学生与教师相遇,通常应由学生主动先向教师招呼,道声“老师早”或“老师好”。教师应面带笑答“早”或“好”。
2、在校外和老师相遇时,学生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在车、船、码头遇见老师,即使乘客多,人拥挤,学生也应让老师先上车船;在车上、船上或娱乐场所、交际场合中遇到老师,学生应向老师招呼、让座。
3、在进出的门口、上下楼梯时和老师相遇,学生应主动招呼,请老师先行。
4、老师来家访问,学生应热情迎接,主动向家长介绍老师,同时请老师坐,给老师倒茶;为了便于老师和家长交谈,学生应暂时回避;当老师离开时,学生应热情送别。
5、毕业后,遇到老师,要主动热情地向老师问好。重要节日,特别是教师节,应给老师写慰问信、贺卡或去拜望老师,使老师感到欣慰,感到自己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
(二)师生谈话
学生与教师谈话,应注意如下几点:
1、和老师说话时,学生应主动请老师坐。若老师不坐,学生应和老师一起站着说话。
2、学生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应姿势端正,不可东张西望,不可抓头摸耳,不可抖腿搁脚,还应明目凝视着老师,认真地听老师说话。
3、如果老师说的话,学生感到不理解,或无法接受,并有不同看法,可不必隐瞒,应谦虚而诚恳地向老师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
4、对于老师的规劝和正确的批评,学生应愉快地接受,而且态度要谦虚,决不能当耳边风。即使老师态度较生硬、急躁,也不应计较,更不能嫌烦抵触,而要想到这是老师在关心帮助自己。
5、学生不能在办公室久留或乱翻老师的东西,不可影响其他老师的工作。
四、男女同学接触的礼仪
1、异性同学间,特别应注意以礼相待,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帮助。不能互起绰号,不能讲粗话、脏话和庸俗的传闻,不能久久凝视对方,不能打打闹闹。对异性同学的容貌、身材和衣着,不应评头品足;对异性同学的弱点、缺点或残疾,不可嘲讽、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2、对异性同学不宜过分亲昵。男女同学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青春期,双方往往都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兴趣,但由于年轻,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社会的了解和对生活的理解又较浅薄,在这种情况下,异性同学过分亲昵,就可能异致想入非非,甚至做出实质是不尊重自己和他人、伤害对方的行为,使双方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3、正确处理好同学聚会。同学的生日聚会应以精神交流为主,以学业为重。活动的安排应有激励作用,应能鼓舞同学奋发向上,使同学愉快地度过生日,并享受同学们给予的集体友爱和温暖。而不应每人凑钱,到馆子里或在寝室里大吃大喝,不能酗酒和无节制地狂欢,更不能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五、集会礼仪
1.晨会或其他场合升降国旗仪式时,要肃立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降国旗完毕。不自由走动,不嬉闹谈笑和东张西望。
2.唱国歌时,态度要严肃,声音要整齐响亮。
3.学生参加活动集队时,要静、齐、快,不勾肩搭背,不任意谈笑,要提前到达集合地点,以保证集会准时开始。
4.进入或离开会场要服从指挥,注意秩序,不一哄而上,不争先恐后,以免造成拥挤堵塞和防止事故。
5.集会中应注意遵守会场纪律,不随便走动或发出声响,不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集体荣誉的事。
6.在集会过程中,学生应提前落座,恭候报告人到来。当报告人到来时,会场应立即安静下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报告过程中,每个同学应端坐静听,不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打瞌睡,不无故中途离席。报告人说到精彩处应鼓掌表示赞同,报告结束,也应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以表示感谢。
7.集会时如有上级领导或客人参加,应在他们到达时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离场时应让领导或客人先走,并以热烈的掌声欢送。
第三篇:从“小”处着手,对少先队员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从“小”处着手,对少先队员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南海大沥盐步中心小学肖等娣
内容摘要对少先队员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我班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证明,要真正使文明礼仪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使文明成为每一个学生终生拥有的一种良好习惯,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小”处着手对少先队员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实效。
关 键 词少先队员 文明礼仪 教育 实效
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但在推行此项工作的实际中常常存在着说教多,实效差等问题。文明礼仪教育一直是我班学生入学以来就常抓不懈的一项德育重点工作,它已成为我班德育工作的常规之一,但要真正使文明礼仪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使文明成为每一个学生终生拥有的一种良好习惯,还任重道远。近三年我班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证明,对少先队员实施文明礼仪教育一定要依据从身心发育、生活、学习、活动等特点出发,从“小”处着手,提出少先队员对文明礼仪的要求,提高少先队员对文明礼仪的认识,最终使文明礼仪要求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良好习惯从小养成而受益终身。
一、从“小”处着手,确立文明礼仪教育的切入点
学生的生活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及文明行为的发展也是不断地受到小事的影响。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中的含义也是强调小事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要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识特点开展工作,需要从“小”处着手。结合我班生源的实际情况(家长大部分是市场、商场、内衣厂、个体 1
户、单亲家庭)的实际,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家庭教育相对落后。我首先将抓“文明课间”管理确定为我校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切入点。经过一个月的强化训练,学生的课间行为就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文明标准。接下来我们又将“列队出操”、“文明用餐”、“规范课堂文明行为”等作为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并逐一强化训练,重点突破。我选择的教育切入点虽小,但在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上的收效很大。
二、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一)、确立实实在在的文明礼仪教育要求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做起。确立实实在在的文明礼仪教育要求,只有要求实在,才能落实到位。在确立学生文明礼仪要求时,我力求务实,如针对“文明课间”,我提出了如下要求:1.铃声响,下课了。出教室,讲秩序。让老师,先离开。小朋友,才出去。2.不拥挤、不喧哗。3.严格遵守课间纪律,上厕所,不拥挤。手洗净,讲卫生。4.不说粗话、脏话,不骂人等等。5.不随便动用别人的东西,爱护自己和别人的物品。6.课间做有益的游戏。7.不随地吐痰。8.在需要别人帮助时说“请”,接受别人帮助时说:谢谢;9.当自己碰了别人时要说对不起,当别人碰了自己时要说没关系。
针对“文明用餐”,我提出了如下要求:1.按时就餐。文明取餐,不得
擅自多拿自己喜欢吃的早餐,不敲盘、不喧闹。2.就餐做到“一静三净”。“一静”:不谈笑,不交头接耳,不敲打盘碗;“三净”:不挑食,不浪费,把餐盘内饭菜吃干净;把吃下的剩物,装入盘内并倒入指定的垃圾桶内,保持桌面
干净;不洒落饭粒、菜汤,保持课室地面干净。3.取午饭要有秩序地在指定地点排队等候,取好饭菜安静地走出饭堂。4.饭后不宜激烈运动。这些教育要求实实在在,每一项都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实实在在做到的,避免了过分地强调那些“虚、大、空”的目标和要求,脱离了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
(二)、推进扎扎实实的文明礼仪教育管理
培养一个好习惯容易,改掉一个坏习惯很难。为在全体少先队员中重新构建起良好行为习惯,学期初我利用开学第一次班会向学生提出了本学期各项需重点整顿和强化的文明行为内容要求,上学衣帽整齐,佩戴红领巾,并从第一周升旗仪式集队时要求学生要做到快静齐等.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质的飞跃量的积累,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并要求学生为班集体能评上学校的“标兵文明班”而努力,发挥班干部,中队长、小队长的监管作用等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加大对少先队员不良行为的矫正力度,并用教师自身文明行为言传身教。我将学生课间的文明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利用学校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校园文明行为我最棒》等系列教育片断,组织学生认真收看,并结合真实的现场,及时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措施,提高了教育的效果。我还制定了系列文明行为强化管理的激励机制,进行“文明学生”的日评比、周评比、月评比,自制了一种“班级增分表”和“班级减分表”贴在课室的墙上,当发现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时在“减分表”扣一分,学生表现文明时在“增分表”加一分,这种管理实施不久,学生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要求的意识就加强了,“减分表”上扣分的越来越少,“增分表”加分的学生越来越多。
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就在这样实实在在的教育要求和扎扎实实的管理推进中形成了。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养成教育
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确实如此,良好的习惯不可能自发而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作为班集体组织,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名中队辅导员,我们应该在校长室及少先队大队部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如:“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让全体少先队员将自己制作的贺卡在升旗仪式上亲手赠送给老师;并送上祝福的话语。“母亲节”前夕组织学生给妈妈写感谢信;要求学生主动向父母提出“重阳节”去看望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等。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体验中自己感动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样的形式比长篇大论的空洞的说教显然效果要好。
(四)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每当学生放学时,我都提醒他们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如果老师从你身边走过,就很自然的向老师问好。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不论是在楼道里、上学的路上,还是在校园之外,他们见到老师都能主动问好,提高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班级黑板报上画有五朵向日葵大花朵,我给它起名字叫“文明之花”,每朵向日葵大花朵中心贴上每个文明生的相片,每朵红花下写上文明生的名字。开学第一周只有(成蝶、范晓瑜、刘灿深)三名同学,第二周开始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现在就连我班原来不爱讲话的李家霖同学,每天放学见到我都主动向我道别:“肖老师再见!”。不文明的现象越来越少,文明标兵也越来越多了。我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影响带动他们。课间我也很少坐在办公室里,而是和学生一起跳绳、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随时发现礼貌突出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肯定。黑
板报的“文明之花”上又增加了很多礼仪标兵,有(欧泳瞳、郭文杰、甘对钊、李绍瑞、林晓文)等,我班学生精神面貌好,文明风气盛,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少先队员文明礼仪教育无小事,正是一些看似很小的事,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受益终身的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文明礼仪教育进行到底,让少先队员能够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礼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觉而且良好的礼仪行为,使学生在文明礼仪的熏陶下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让他们终生受益。
第四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1)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48 更新时间:2009-3-23 8:47:49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的思想对我国当今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当今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教学过度语法化,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学跟着考试走的现象,忘记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把测试、教学等手段当成了目的。今天重温七十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小学;英语教学
一、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不是考的法子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而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是学的法子跟着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几乎成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部,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听不懂,说不出来的现象很普遍,根子就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考试走,唯独没有跟着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走。纵使外语教学的法子怎么变,从翻译法到交际法,再到功能法,任务驱动法,如果还是学法跟着教法走,教法跟着考法走,那就很难走出英语教学低效的怪圈。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而不是跟着考试的步子走。否则教师会越教越觉得难教,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原因不在于学生不用功,不是教师工作不卖力,而是我们的英语教学南辕北辙,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
二、学的法子要根据用的法子,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交流
英语在我国是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交流,交流最主要的是口头交流。因此英语听说训练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英语学习最主要的目的,书面的考试可以向后退。不能在学生还没学几句,既不会听,也不会说的时候就开始书面语法、知识点的学习、练习和考试。语言的最大功能是交流应用,没有交流的语言是死的东西,死的东西学生经常记不住,不少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背单词、抄单词,对语法知识生吞活剥,以应付书面考试。杜威认为,“语言主要是一种社交的事情,是我们把经验传递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取得经验的工具。当人们使语言离开了它的固有目的时,语言教学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困难问题,为语言而进行语言教学是多么荒谬啊。……如果以社交的方式求助于语言本能,就会不断实现与现实接触,结果是儿童心理总有事要讲,有话要说,有思想要表达。当儿童有了各种材料和事实要求谈论时,他们的语言就变得更优美、更完整,因为它是来源于现实的。”[1]
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法教学,导致英语教学过度语法化现象,其结果之一是使得中国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信心。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在开口说话前,先想着用什么句型、哪种时态,他的表达会是什么样的呢?尽管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是最差的,但是对自己的英语是最没有自信的,见了外国人不敢说,怕听不懂,怕答不出来,怕出现语法错误,在说一句话前,先想要用什么句式,及物动词还是非及物动词,那怎么说话呀?过度语法化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聋哑英语现象大面积出现。语言是日常生活中的最经常使用的工具,必须进入一个人的自动化状态才能随时灵活使用,哪能没说一句话就要分析主谓宾、定状补,那我们还说得了话吗?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是交流,于是英语教育的方法论应该是学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学的法子,考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法和学法,唯有如此,我国长期低效的英语教学才可能走出低谷。
三、考的法子要跟着用的法子,考试为达成学习目的服务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违反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他指出:“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不教。”“大规模的消灭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敷衍,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武断,我所接谈过的主考官没有一个相信会考。他们是不信会考而举行会考”。[2]陶行知在当时就呼吁“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考试,考试要考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3]书上没有的,考试不考的,管它有没有用,全不在学校学习的范围之内。在英语学习中,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听说的能力测试,全部都变成简单、方便、便于评比的标准化的书面考试,在简单、方便之余,我们忘记了考试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教学中,只要开口说了,别人听了,才知道自己发音准不准,语调对不对。我们现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还是以书面知识为主,加之教师的讲解分析,把富有生命力的知识肢解得七零八碎,儿童无从获得知识学习的乐趣。我们忘记了语言是一种用来交流的工具,而把它知识化,神圣化。知识是知识,是书本的死知识,生活是生活,是没有变化的日常生活。不是为教育而教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生活的改变和变化是教育显现作用的地方。“不论哪种语文,对他的完整的和细微的知识是很不必要的,如果有人要去达到这种目的,那是荒谬和无用的”。[3]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的容易。规则的作用是帮助和强化从实践得来的知识。[3]把第二语言分离成语言技能来教只会破坏语言的整体性,使语言的学习费力且低效。
四、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用在英语教学上,就是通过英语学习改变学生的生活,具体的就是通过学习英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变化。陶行知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个体内在,而不是外界任意制定的。若为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就在英语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学习从来是低效的,因为这是读死书、死读书。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更是强调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用在英语教学上,就是要在生活中去学英语,通过电视、广播、磁带、光盘来读活书;通过应用去学英语,与教师、同学交流,见了外国人积极交流,把课本所学及时恰当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要活读书;通过学习英语能够及时在各种媒体上获取英文信息,与外国人打交道,把书读活。通过某个水平的考试不是英语学习的全部目的,而是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副产品。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致用,是指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教师要少用考试这个紧箍咒,真正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五、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展外语教学
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办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最伟大的思想之一,他曾留美师从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先生,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回国后企图在中国用这个理论改革中国的教育,实践了八年,发现行不通,于是对此理论进行改造,便成了有中国本土实践特色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对今人有着深刻的启发: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同样道理,我国的中小学外语教学也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英语是我们的外语,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是我们的现实,而且汉语是中国学生最基础的认知系统,母语也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语言学习在认知上的一种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有学者认为,排斥母语,把英语和母语对立起来,忽视母语可能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正迁移效应,致使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迟迟未能建立起来。[4]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是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必然受母语习惯影响,在英语教学中竭力避免母语的迁移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知识、信息交流、感情沟通方面是相似的。汉语中的感情表达在英语中同样存在。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发现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英语句子的表达习惯如果和汉语相同,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反之较为困难。汉语中,当有人敲门时我们会问:“谁呀?”或“你是谁呀?”但是在英语中常说“Who is it?”两种语言的表达有差异,学生在说这一句时遇到的困难就多。而英语中的“This is John,my classmate.”和汉语中的“这是约翰,我的同班同学。”表达习惯一致,几乎没有人认为后一句难。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正、负两方面的迁移,但我们似乎更关注负迁移,忽视了正迁移。母语作为我们固有的认知结构其存在是客观的,如果我们确切知道了两种语言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母语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而不是相反,关键是要弄清汉英两种语言的可迁移之处而用之,易混淆之处而防之,从而促进两种语言间的正迁移。学生是教学的资源,[5]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生活中获得的悟性来学习,所以英语教学中不必忌讳使用母语,当然也应尽量多地使用英语交流与教学,尽量少地使用汉语作解释说明。一旦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讲英语的默契,就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2.[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19—220.[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8.159.[4]官群,孟万金.正视中国英语,体现民族特色[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五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对当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启示范文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家庭教育对当今学校及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 要: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命题为内容。它对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批判,构建了生活教育理论,提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教育改革、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教育理论应该植根于家庭教育当中,这将对改变当今普遍存在的观念陈旧、方法失当、效果欠佳的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陶行知,是继孔子之后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构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命题为内容,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很好地指导着家庭教育。如今,陶行知的时代距今已有多半个世纪了,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依然年轻,对现代的家庭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与生活联络。……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分开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从此类推,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反过来说,平日过的是少爷小姐的生活,便念尽了汗牛充栋的劳动书,也不算是劳动教育,平日过的是奴隶牛马的生活,便把《民权初步》念得透熟,熟得倒过来背,也算不了民权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陶行知进一步指出,生活教育的内涵便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其中,生活即教育是教育改革论,而并非某些人曾经怀疑过的教育消亡论。生活即教育这个命题揭示出教育的本质,阐明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
生活。这一命题告诉我们要树立一种以社会为整体的教育观,以人民为主体的教育观,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观。
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取消论,而是学校改造论。要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学校应培养人中人,培养真人,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它启示我们要自觉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教学做合一,是教学方法革新论,而不是教学的削弱论。它强调了“行是知之始”,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生活教育的对象,男女老少,工商兵农,无所不包。陶行知的这种关乎民众,关乎民众生活,密切贴近生活的教育是其教育理论的深刻与独特之处。
二、将生活教育植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不能随意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值得家长学习,将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来教育孩子,可以在提升教育理念和家教质量的同时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引入现代家庭教育也存在着必要性。
从当前的社会现状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围绕着应试教育来运转。在学校,教师为学生的升学而教书,学生为了分数而读书;在家庭,父母为学生的升学而不允许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算家务活也不让孩子接触。这样便导致孩子超然于生活之外,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学生在入学军训时,吃饭的时候不吃鸡蛋,原因竟然是不会剥!不吃鱼,是因为怕鱼刺卡住喉咙!(平时都是父母为其挑去鱼刺)。这样的教育,着实让人心痛。可见,当今教育的最大缺失就是生活教育!
有学者认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人的两个生长家园,科学世界是异乡、生活世界是故乡。科学世界的意义基础在生活世界,如果这两个世界的教育发生断裂,或产生鸿沟,就会导致深层的教育危机。”这正揭示了现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从教师到家长,往往对科学世界的教育格外看重而将生活世界的教育忽视或者遗忘。孩子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在一个抽象的充满逻辑概念的科学世界中接受训练,直到上了大学,掌握了更多的理论知识,但对于身边的现实世界却很少关注。等到步入社会,要用双手养活自己的时候,也便不得已步入了生活世界,然而在这个生活世界中却做事缺乏能力,做人缺乏情感,是一个脱离
生活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对此,我们不能不反思。于是,整合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便是当务之急。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便是将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整合的最佳方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朝夕相处,更容易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因此,生活教育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法宝,是将孩子培养成“真人”的利器。
三、将生活教育理论植入现代家庭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想要改变学校教育的方式很难,改变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很难。生活教育在当代社会不能够很好地发展,很大的原因是当今的教育环境。作为家长,要能够分析教育形势。这是一个高文凭泛化的时代,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高文凭的人才,而是高能力的人才。从近几年的中小学教师招聘情况可以看到,一个小学教师的岗位,竟然有几个博士生去应聘,但博士生往往并没有应聘成功,学历再高,并不代表有多么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力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做中来,从“劳力上劳心”上来。因此,要转变旧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学生解放双手和大脑,去接受生活教育。将生活教育理论植入现代家庭教育,应解决如下问题:
(一)确立牢固的生活教育观
在重大的学业压力下不堪重负的孩子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开学的时候想着放假;放假的时候盼望早点开学。”因为孩子们已经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太切,不论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愿意,也不论掏多少钞票,都自作主张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假期里孩子参加诸如琴棋书画艺术班,奥数班,强令孩子拖着疲惫的身心去“应酬”。陶行知很早以前就提出了,要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大脑,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要解放儿童的时间。爱迪生母亲对爱迪生的宽容,成就了一个科学家,这是最典型的例子。任何伟大的发明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可见,家庭教育过程中,要牢固确立生活教育观。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构建“教学做合一”的平台
教育是受环境影响的,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广义的家庭教育包含着家长对孩子进行的认知和人格教育,也包括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包括家长道德、文化、家庭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生活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续不断的,对孩子影响极为深刻的,也往往是被家长所忽视的。有些家长身教不严,随地吐痰,满口脏话,心术不正,等等的恶习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用生活教育的理论来说,孩
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受到的教育就是坏的教育。要想孩子受到健康良好的教育,家长就必须去营造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家庭环境。
“教学做合一”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实施。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中心是一个“做”字,这个做不等于蛮干,而是要“在劳力上劳心”。家长要指导孩子在做中学,而不是束缚住孩子的双手。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养成了在劳力上劳心的习惯,在做的同时动脑思考,创造性思维养成了,便能成为创造性人才。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这种生活法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好方法;教学做合一是教育法,这种教育法是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家庭教育法”,家长应该为孩子搭建这样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