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美基层干部】传奇村官吴栋材:打造出全国缴税金额第一和利润第一的村
传奇村官吴栋材: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3年04月11日 21:45:20
来源: CCTV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江苏张家港,有一个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三、缴税金额和利润排名全国第一的“百亿村”--永联村,是什么让这个长江边上穷得叮当响的小渔村有了今天的的传奇蜕变呢?用村里人的话说,他们有个“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当家人,他就是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
这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乡村民居,有个拔了高的名字--“永联小镇”。永联村3200户、10000多村民就居住在这里。但论起小区的设施配套和智能化程度来,跟大城市的一些小区比也毫不逊色。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乡亲们念念不忘的就是他们的领路人和主心骨吴栋材。
1978年,吴栋材刚被派到永联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永联建村才七年,脚下的土地是长江围垦而成的贫瘠的沙泥地,700多名村民生活非常困难。在以 粮为纲的年代,吴栋材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带着大伙开塘养鱼。
吴栋材带领全村劳动力在冰天雪地中起早贪黑50个日夜,靠手挖肩扛挖出了90亩鱼塘。
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只是一个起点,如何才能让永联人一步步富裕起来呢?见多识广的吴栋材找来村子里的能工巧匠,因陋就简,陆续办起了七八个小工厂,到1983年底,永联村集体已经积累资金20多万元。家底厚了,吴栋材又有了办钢厂的打算。
当时,钢铁是国家的大工业,农民办钢厂,听起来像天方夜谭。资金的缺口让吴栋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通过多方融资,吴栋材终于度过了资金的难关,而这也成为永联村经济腾飞的重要转折。现在,永钢集团总资产35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380亿元,成为永联村集体经济的顶梁柱。(文/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从脱贫致富,到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永联村30多年发展,好像总是领先一步,干啥都能成。这固然因为吴栋材是个精明人,更因为他是一个大胆的人。他的精明,不是个人小算盘打得好,而是看得准、有办法,抓住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让家乡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他的大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说了算,定了干,敢于在改革开放初期先行先试,敢于在顺风顺水中寻求突破。中国正在建设新农村,我们不必处处复制永联模式,但却必须焕发永联的那股精气神,那就是胸怀公心,实干兴邦。中央媒体集中采访全国“最美基层干部 ”吴栋材
作者:黄军志/文 黄智强/摄
2013-4-11
4月7日开始,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0余家中央、省及苏州市级媒体组成的采访团齐聚永联村,集中采访“最美基层干部”吴栋材的先进事迹。
当天下午,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在永联村民议事厅举行,会议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杨力群主持,张家港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芳,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静娟,村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吴栋材及媒体采访团记者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村党委副书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惠芳以及5名村干部和村民以具体生动的事例,畅谈了吴栋材同志的先进事迹。35年来,吴栋材同志始终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把造福一方百姓作为毕生追求。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把我村从长江边的一个贫困小村发展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行政村前三甲、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范。他虽年近耄耋,却依旧心系百姓,为促进集团公司的转型升级、村企的和谐发展而奔波劳碌。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投资15亿元建设了永联小镇,全村96%的村民实现城镇化集中居住、96%的土地实现了集中流转、96%的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96%的农民享受到比城里人更加优越的福利保障,基本实现了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和收入方式多元化。
4月8日,20余家媒体对吴栋材同志进行了个人专访,还先后参观了永联村议事厅、永联小镇广场、永联戏楼、爱心互助街及永联现代粮食基地等,并就有关问题对居民进行深入采访。
据悉,在4月11日和12日,新华社将连续两天播发反映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的通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还将在“新闻联播”的“最美基层干部”栏目中连续两天播出吴栋材同志的事迹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等中央级报刊将在重要版面连续两天刊发吴栋材同志的事迹报道,并配发评论。
江苏省和苏州市的主流新闻媒体一起参加采访,并将和中央媒体同步报道。
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
2013-04-08 来源:人民网
吴栋材,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江苏永钢集团董事长,30多年来扎根永联村,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将昔日的荒滩穷村发展成为苏州市首富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村级党组织两次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只要敢闯敢拼,就没有挖不掉的穷根”
1970年,永联在贫脊的长江外滩围垦建村。那时,“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社员靠救济”、“茅草房,腌莱汤,一年四季破衣裳”,是村民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1978年,沐浴着党的改革开放春风,吴栋材来到永联担任第五届党支部书记。他这人有着军人说干就干、迎难而上的精神气质。他的到来,点燃了永联脱贫致富的希望。
当时,永联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地面低于海平面,一下雨就涝,村民们对未来的发展丧失了信心,村里工作难以开展。面对士气低落的村民,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村民大会,鼓励大家:“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只要敢闯敢拼,就没有挖不掉的穷根。”
为了打响脱贫致富的头一炮,在当年寒冬,吴栋材身先士卒,带领全村社员起早贪黑,将低洼地挖成鱼塘养鱼,连续干了60多天,挖出了80多亩鱼塘。当年,就收获了1万多公斤鱼,创造了2万多元利润。
有了稳定的农业收入后,吴栋材又采用滚雪球的办法,开始在“工业”上动起了脑筋。他找木匠、请漆匠,办起了家具厂。之后,又创办了水泥预制板、水磨石、浴缸、玉石加工等8个作坊式小厂。到1983年底,全村有近20万元的经济积累,逐步改变了永联贫穷落后的面貌。
1984年,初尝工业甜头的吴栋材,又打起了新主意——创办轧钢厂。此言一出,立遭众议和反对。但此时吴栋材已铁了心。他顶住压力,果断关停了收益较好的8家小企业,筹措30万元资金,创办了永联轧钢厂。
由于自身经济基础差,条件不足,轧钢厂创办之初就不被看好——办生产许可证,冶金部门主管批复:无米之炊,不予批办;流动资金不足想贷款,银行负责人说:除非你轧黄金,才有钱赚;派人去其它钢厂学技术,也被拒于门外„„
面对重重困难,吴栋材毫不气馁,带领村民迎难而上。通过自我探索和创新,轧钢厂仅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就建成投产。198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万元大关,永联一举成为了沙洲县经济强村。1993年底,以永联轧钢厂为核心组建了“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了全国冶金行业重要的建设钢材生产基地。
然而,在2002年时,靠国外进口钢坯作为轧钢原料的永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几乎逼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坯料紧张、价格上涨,面临两难的抉择;上炼钢,因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可能“找死”;不上炼钢,将因原料“无米下锅”而“等死”。
在这个紧要关头,吴栋材以其睿智的眼光和超凡的气魄,自筹资金10多亿元,上马百万吨炼钢项目。从奠基到出钢,仅用了341天,就在平地上崛起了一座钢城,创造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奇迹。
而后,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吴栋材的手中不断催生。他在曾被论断“不适建码头”的长江乐余段找到了深水岸线,投资9.5亿元,建起了拥有两个3.5万吨、两个5万吨级泊位的国际通用散货码头,年吞吐量达1500万吨;2009年,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在钢铁行业一片亏损的情况下,他科学决策、沉着应对,不仅没使企业出现亏损,反而创造了建厂历史以来的最好效益„„
如今,在吴栋材的带领下,村办企业永钢集团不仅成为了拥有员工13200人、总资产超160亿元、炼钢轧钢能力分别达500万吨的全国500强企业;也使永联村以销售收入262.5亿元、入库税金11.5亿元、税后净利润12.8亿元的综合实力,坐上了2009年度全国村级经济总量第三、全国村级实缴税金第一的“交椅”。
“循环经济让永联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永联村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吴栋材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也是分不开的。
吴栋材深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对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因而自2002年永钢上马炼钢项目起,就从未放松过节能环保工作,逐步建成了覆盖全厂的工业气体回收利用系统、水循环系统、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如今,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永钢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工业“三废”在这里被当做了宝贝。废气通过高炉煤气柜净化后,通过管道送往各生产车间作为燃料。废水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实现100%的回收利用。高炉水渣被送往永钢的矿渣微粉厂,用作水泥原料;钢渣经破碎磁选后,和除尘灰、转炉污泥一起被送到烧结厂当作原料,其尾渣则被永钢的建筑公司拿去制成砖块。
由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脚步”从未停下,永钢节能减排的水平不断提高,能耗指标逐年下降。2009年,永钢集团各类能耗指标均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各工序能耗与2008年相比分别下降2%、0.7%、20.9%和1.3%。其中,吨钢新水消耗同比下降0.76吨,吨铁综合焦比同比下降10.4公斤;吨钢综合能耗低于全国平均值70公斤标煤,位列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第9名。
发展循环经济,为永钢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煤气回收利用总量达47.73亿立方米、节约重油45.9万吨,利用煤气余压发电量累计达1.2亿吨,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总体减少110吨和500吨。永钢因此荣获张家港市“节能降耗先进单位”。
吴栋材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不仅重视永钢内部的资源循环,同时也不忘资源在工业和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循环。按照他的话说是:“要用循环经济让永联变成一座‘大花园’”。
作为永联的新产业——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也都处处彰显低碳特色。在占地200亩的鲜切花基地,大棚盖到哪里,蒸汽管道就通到哪里,而里面的蒸汽全部来自炼钢车间。同样,3000亩粮食基地的烘干装置,农耕文化园内的温泉,供热来源同样是炼钢车间的蒸汽。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提高了永钢的综合效益,也为永联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这些年来,永联村工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兴旺,作为村党委书记的吴栋材很自豪,但并不满足。他觉得,把企业做大做强只是手段,让村民共同富起来、实现村强民富才是最终目的。一直以来,他始终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他在轧钢厂刚一有盈利,就专门拔出30万元,给村民打深水井,让大家喝上自来水。而后,又在全县率先修建了宽25米的四车道水泥马路,建起了首个村级卫生服务站和农贸市场。
为了激励村民创业增收,他积极实施“以工补农”、“以工奖农”。在1999年时,规定村民每种一平方尺蘑菇,村里就奖励2元钱。那年,村民戴相平一下子种了17万平方尺,光奖金就拿了34万元。他的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村民创收渠道,也让全村的农业经济兴旺了起来。
五个指头伸出来有长短,永联还是有村民在致富道路上掉了队,成为困难户。村民老甘家比较困难,三间平房的墙壁四处漏风,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妻子长年卧病在床。面对老甘家的状况,他和班子成员商定,由集体出资,给像老甘这样的村民家翻建新房。为了不再出现老甘家这样的现象,他率先捐出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村里建立了“惠民基金”,及时帮助和扶持各种困难村民。
而后,为加大对村民的保障力度,吴栋材又在村里建立了养老敬老、扶贫帮困、奖学助学、医疗保障等9项福利制度,并逐年不断提高福利标准。2009年,全村就拿出5510万元用于福利分配,村民人均受益达5000多元。前不久,为了应对物价上涨,村里又上调村民福利待遇,使村民人均年增收近800元。
虽然说,永联村富裕了,但为了更好地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在吴栋材的主导下,永联村在1995-2005年期间,先后进行了五次并队扩村。如今,并村后的永联,村域面积扩大至10.5平方公里,拥有77个村民小组和10400个村民,新并入村民与老村民享受同等待遇。
并队扩村后,村域面积扩大了,也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为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统一流转到集体,吴栋材以农村合作社的形式,专门成立了4个农业发展公司,让村民实现土地入股。村民变股民后,不仅可享受每亩每年1200元的定额股份分红,还让自己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为更好地帮助村民实现就业增收,他还采取兴建农民创业园、建立农副业养殖基地、创办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式,促进村民创业就业。目前,全村村民就业率达到了95%。
永联村变大了,老百姓也变富了,仅200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23000元。但是,吴栋材感到,带领农民致富不仅要让农民的口袋富,更要让农民的脑袋富,在努力缩小与城市之间收入差距的同时,更要缩小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差距。
为培育村民文明风尚,他以创建文明家庭奖为抓手,每年拿出1000万元,按每人每年1000元标准,设立“家庭文明奖”,将村民全年所有福利待遇与“文明家庭奖”评比考核进行挂钩,实行“折扣率”积分管理。
为缩小文化享受差距,他花8000多万元建了全国最大的村级农民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组织村民晨练跳舞,请刘兰芳、姜昆、黄宏等名人大腕与村民面对面唱文明、说文明,让村民在欢乐中长见识、长知识、长文明。如今,早晨散步锻练,晚上跳舞休闲,成了村民生活时尚。
“让村民过上比城里人还要好的日子”
工业经济效益好了,为了让村民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吴栋材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全面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谈起新农村建设,吴栋材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让村民过上比城里人还要好的日子。”
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他结合永联人多地少的实际,投资15亿元建起了亚洲最大、配套设施最完善、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这个由高层、小高层及多层公寓楼组成的小区,可容纳3500多户村民、15000多人口,不仅加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还节约了土地574亩。目前,全村96%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
然而,村民集中居住后,传统的农村生活习惯没有及时改变,便出现了绿化带里种小葱、清晨骑着自行车找厕所、小区里架锅烧菜、景观河里洗拖把等问题,为引导村民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他通过每月每人发放150元生活补贴费的方式,引导村民克服生活陋习,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
村民集中居住后,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他主动与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合作,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2000亩的现代化粮食生产基地,200亩的鲜切花基地,5000亩的园林苗林基地和500亩的农耕文化园,加快推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为了提升村民自治管理水平,他针对村民拆迁入住社区后,积极构建社区管理体制,坚持引导村民代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属于村民自治的各项事宜,使村内事务的管理基本实现了民主、法治、规范、科学的要求。为了让村民享受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他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先后引入了工商、城管、警务、驻村法官等公共服务机构13家,并开通了“1890”服务热线,有效促进了和谐永联建设。
如今,随着永联城乡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现在的永联基本呈现出了一幅由“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构成的中国特色农村现代画,并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些年来,不管是中央部委、省、市各级领导,还是社会各界人士,来过永联后,无不称赞:“这是村庄里的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典范”。“只要让群众满意,自己付出再多也值”
30多年来,吴栋材用超凡的胆魄和才智垒砌了永联建设发展的丰碑,但对待自己,他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求个人名利。他认为,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就是为了让群众满意,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为了永联村民的发展,上级给吴栋材官当,他不干。1986年,当时的沙洲县委负责人找他谈话,想给他挪挪位子,去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永联。他觉得,那时永联经济刚有起色,村民们刚刚看到希望,他一走,村民们刚鼓起的劲头就会泄掉,老百姓的致富梦或许成为泡影。如果这样,自己的职务越高,愧疚也就越大。
为了永联村民的发展,面对巨额财富,吴栋材始终摆正集体和个人的位置。在1998年和2000年,永钢集团先后进行了两次转制,在当时“彻底转,转彻底”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的股份要全部转给私人。如果这样,他个人的资产能增加数亿元。但他觉得,永钢集团是全村老百姓共同创造的财富、共同致富的载体,彻底转给个人,村民将永远失去享受永钢集团建设发展的成果。为此,他顶着各种压力,硬是给村集体保留了25%的股权。如今,这25%的股份,使村集体每年的资产增值就达2亿元以上,每年可支配收入8000万以上,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为了永联村民的发展,吴栋材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占集体一分一厘便宜。1989年,吴栋材家里做了一只炉垫,他坚决要求经办人员按斤重收费;他妹妹的两个孩子,被厂里开除,妹妹找到他,他坚持要妹妹按厂里规定办;他到公司的宾馆加工菜肴,都要叮嘱服务员把账记上;业务单位送的礼品、礼金等,他都及时交给公司„„
为了永联村民的发展,吴栋材不仅奉献着自己的一生,还将跳出农门、发展前景看好的三个子女拉了过来,献给了永联。1985年,永联轧钢厂创办不久,还不像样子,他将在非常吃香的供销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大儿子,“拉”到厂里搞经营、拓市场;1997年,村企规模急剧扩大,为引进管理人才,他将在质监局担任公务员的小女儿“拉”了回来;2005年,新农村建设号角吹响后,为了寻找党组织好的接班人,他又将在部队担任副师职领导干部的二儿子,从杭州“拽”了回来,当起“村官”„„
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的吴栋材,仍然精神抖擞、精力充沛。为了让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他带着村党委“一班人”和全体村民马不停蹄,正朝着建设现代化永联村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记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下)
2013-04-08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吴栋材被群众称为“铁心跟党走、一心为村民”的“传奇书记”。他35年如一日,在苏南大地演绎了一个将贫困村打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鲜活样本”的奇迹。76岁的他如今斗志弥坚,正团结带领村党委一班人,勇当“第二个率先”的领跑者。
而对于“传奇书记”这个称号,吴栋材面对记者时朴实地说道:“不是什么传奇。我只是一个本色的共产党人,努力尽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
“群众利益最大,永联人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快乐”
记者:永联35年的发展历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您靠什么赢得支持,迎难而上并取得成功?
吴栋材:做农村工作,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最大的“实事”是让老百姓受益。从1978年挖塘养鱼、80年代“奖农补副”、1986年关停8个小工厂,到1995年并队扩村、2002年上马炼钢项目、2006年建设永联小镇,我始终以维护村民切身利益为决策依据和办事准则。比如并村过程中,老永联很多人觉得吃亏,我们拿出997万元,给老村民每人发1万元现金作为一次性补偿。群众的利益最大,认准这一条,就不会错。
记者:永钢改制的时候,您坚持留给集体25%股份,让出了属于自己的50%股份,并先后为村里的公益事业捐出350多万元,是怎么想的?
吴栋材:我到永联,是为改变贫穷面貌而来。永钢从一家村办厂起步,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改制了,怎么能抛下他们不管呢?农业赚钱慢,工业来钱容易,如果创造的财富全被企业拿去了,农民怎么生活?所以我坚持不能“转彻底、彻底转”,一定要给村集体保留股份,不能对不起老百姓。现在村里有能力每年给每个村民发放福利待遇6000多元,老百姓说这是“共产党栽的摇 钱树”。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我这辈子就盯牢一个目标,永联人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快乐。
“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感受到永联老百姓对您的评价很高,很多人提到您特别注重共建共享和共同富裕。您为什么看得这么重?
吴栋材:以前永联村没有名字,叫23大队。1980年春天,我们发动全体村民起名,最终觉得“永联”最好,因为它寓意“永远联合起来,共同进步,共同富裕”。永联村从35年前张家港的最穷村变成今天苏州最富的村,除了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概括起来主要还有两条:一个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小平同志说的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另一个是始终坚持市场经济,办企业搞经营,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作了一系列科学的制度安排,保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永联小镇建设之初,我们提出拆归拆、分归分——拆房的时候按照市场价一次补偿到位,分房子则按户分配,一张结婚证分一套大房子,子女结婚时再分一套,老年人交很少的押金住进老年房。我们的房子1平方米才卖500元,按照成本村集体每平方米补贴1000元,这样新农村建设就不仅成为提升农民居住条件的手段,而且缩小了贫富差距,保证了村级集体财富在二次分配中的公平。老百姓对共产党的印象是从我们这些基层共产党人身上得来的,你做不到公平公正,老百姓就不会跟你走。共同富裕的理念,共建共享的机制,以工业化牵引带动城镇化建设进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模式,是永联始终坚持的根本理念和原则。
“永联要做农村现代化排头兵,建设老百姓满意的现代化”
记者:2010年9月,您再次全票当选村党委书记,目前和今后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吴栋材:每当想起全村党员代表全票选举我继续担任村党委书记的情形,我就浑身是劲。我们目标明确,永联村要当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要在全国作先导,而我们永联人有基础、有底气,为江苏探路作贡 献。
现在,我们正着手做两件事。一是抓好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搞好永钢技术改造,利用废气余热发电为水产养殖、花卉种植、育秧提供热能,发展工业内部和工农业之间的循环经济。新成立的永联合作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和服务业,让村集体更富,这样每个永联人的分红也更多。村里还将为村民建设更多的文化设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第二件事,就是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党委会、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议等一系列制度,确保靠制度发展集体经济、管理集体资产,靠先进、科学的机制来保障、维护好村民和股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群众满意的现代化。
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群众富裕,更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永联的硬件建设基本到位了,关键是老百姓的文明素质还要跟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当好“排头兵”,永联过去哪一条经验最值得发扬?今后还将怎么做?
吴栋材:“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八个字是我们的发家经、传家宝,永联这样的偏僻穷村,要发展必须靠人才。
我最近在做一件事,就是调整持股比例,减少级差梯度。作为创始人、发起人,当初改制量化给我25%的股份,我让出了一半,现在我快退下来,还要将董事长的股份比例降下来,让更多的人持有股份,更好地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
“我们干的是事业不是家业,要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
记者:您的子女在永联干得都很出色,有没有考虑过将来让谁接班?
吴栋材:我的3个子女,原来都有很有前途的工作,是在永联发展遇到难关、急需人才的时候回村的。我们干的是事业而不是家业,如果他们干得好、群众认可,就继续干,否则就下来。子女要自己创业,不要想着父辈传给你什么。我鼓励孙辈多读书,学会自强自立,离开永联闯世界,见世面、长知识。
记者:群众都说,您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您图的是什么?
吴栋材:我17岁参军,半年后上了抗美援朝战场,第二年的夏季反击战一仗,我们连队打了七天七夜,三分之二的战友都牺牲了。我既然活着,就应该继 承战友遗志,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幸福、为社会发展多作一些贡献。
当初组织上把我派到永联,看到老百姓过得那么苦,我特别难过。共产党人的宗旨不就是让全体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吗?几十年来,我时时记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处处想着老百姓的困难。千方百计谋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的人生宗旨、做人的根本。如果说我有所图的话,我就图个老百姓认可。
(记者 潘朝晖 沈峥嵘 高
坡)14
吴栋材:他为永联村民种下永远的“摇钱树”
2013年04月11日16:28 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4月11日讯(记者 韦轶婷)今年66岁的张玉芹,1970年举家来到张家港市永联村居住。当时的永联村由长江滩涂围垦而成,是苏州地区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一个村,十涝九灾。张玉芹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破烂的茅草房里吃糠咽菜,艰难度日。为了维持生计,张玉芹夫妻俩甚至想过卖孩子。
就在她一筹莫展时,1978年,村里来了位吴书记,自此后,张玉芹一家的生活开始好转。如今,不仅三个儿子都有了稳定工作,买了房,还各自组成了美满的小家庭,张玉芹和老伴也开始享受着幸福、充实的晚年生活。
张玉芹从没想到,这位吴书记会给她的生活带去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至今不敢相信,农村人的生活也能过得和城里一样,甚至更好。她常教育后代,“没有吴书记,我们就不会有现在的好日子。”
这位吴书记就是吴栋材,现任张家港市永联村村党委书记。35年来,他带领全村人致富,将昔日全村人均收入68元,集体负债6万多元的最穷村,变成了如今10.5平方公里,10400个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8766元的最富的文明村。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更是拥有净资产70多亿元,销售收入380亿元。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中,永联村的经济总量位列前三。
如今,吴栋材已经77岁高龄,村里人亲切地称呼他“老吴书记”。干净整洁的街道。本网记者 韦轶婷摄文化设施齐全。本网记者 韦轶婷摄
永联小镇,乡村里的繁华都市
虽然有所准备,但是4月7日,当记者来到永联村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了:宽阔平坦的“永钢大道”,连接着这个村庄通向城市的“脉络”;靓丽的灯箱广告,把小村装扮得分外迷人;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着现代时尚的服务„„
在永钢大道边,有一个江南传统民居风貌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叫“永联小镇”。在小镇活动广场音乐喷泉的正前方,一只半张半握的镀金“钢铁巨手”擎天而起。村民们告诉记者,“这只‘巨手’取名‘创造’,不仅是永联五次并组扩村后的地域图,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下午2点半,记者来到永联戏楼,门前的一块红色宣传牌上,列着4月份戏楼上演的剧目。越剧、锡剧、沪剧、京剧等一应俱全。走进永联戏楼,高朋满座、热火朝天,老人们坐在台下喝着茶听戏,相谈甚欢。每次演出时,王志椿老人都不会落下。他满意地说:“坐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听到喜欢的沪剧、有时还有姜昆、黄宏等艺术家带来的演出。”
和戏楼里的热闹相比,永联村图书馆安静了许多。下午4点,记者走进图书馆,排列整齐的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一摞摞图书,室内所有的区域都配备了中央空调,并拥有电脑、打印机、照相机、投影仪等10多台服务设备。工作人员介绍,图书馆拥有图书2.5万册,阅览室拥有全国各地270种报刊杂志,月图书借阅量达3500余册;而图书馆的另一侧,几位老人坐在电脑前上网、看电影。朱砚生老人正在认真地发着微博,告诉网友永联村正在举办江鲜节。
晚上7点,夜幕降临,永联村也华灯初上,喷泉广场上热闹非凡。一群大妈们伴着音乐跳起健身操;大人们带着孩子在广场上轮滑、骑独轮车、嬉戏玩耍;一家三口吃完晚饭悠闲地散步;小情侣们坐在喷泉岸边甜蜜地卿卿我我。
坚持梦想,一路前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人的梦想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和目标,需要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
吴栋材是这样做的。在永联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时,他说,没有挖不掉的穷根;在永联村小富时,他说,守成不会总富,发展永无止境。这样的执著和坚定,是需要梦想和目标作支撑的。正是这样的执著和坚定,使永联村将变看作了永远不变的真理,几十年间翻天覆地,几十年间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