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南亭古村建筑群改造设计方案与思考(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3:4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析南亭古村建筑群改造设计方案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析南亭古村建筑群改造设计方案与思考》。

第一篇:探析南亭古村建筑群改造设计方案与思考

探析南亭古村建筑群改造设计方案与思考

古建筑是人类的遗产,也是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对古建筑群历史概况的分析,结合历史文化要素,对城郊闲置区域进行整合改造,探索古建筑修复改造手法,以求回放当时建筑本身的装饰特点以及空间关系,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引言

古建筑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是重要的城市发展阶段性标志,其文化价值是城市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带动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故此古建筑的改造设计日趋重视。如陈家祠、岭南印象园等就是改造成功案例的典范。但与本案有所不同的是,该项目基地有着古老的渔业经济,以当地建筑文化唤回渔业经济作为改造南亭古村建筑群的设计亮点,展开其改造设计方案以及思考。

项目背景

1.建筑群位置

南亭滨水古村落坐落于小谷围岛最南端的练溪古村落中,掩映于广州大学城南隅,毗邻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美术学院两所闻名全省的高校,濒临珠江。其地貌为低丘陵冲积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建筑群主要分布在南亭村中部,左侧靠山,面向珠江。

2.历史概况

南亭古村原有五千余居民,分关、黄两姓,其中以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由粤北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的关氏为主。因附近有南汉王陵墓,时设南、北两卫亭,南亭因此得名。建筑群濒临珠江,海产品丰富,人均有二亩左右的良田,曾是典型的“渔米之乡”,具有浓郁的渔文化和宗祠文化。后期因政府出于建设需要,农地基本被征用。北帝诸神失去庙堂,村民将其安置于关氏宗祠内的寝堂。当地居民因无地可耕导致失业,伴随着江河鱼产资源的枯竭以及时代的变化,经济的转体,当地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故,一时出现严重的社会适应问题,南亭日渐衰落,经济萧条、人口锐减、建筑年久失修。

3.现状分析

该地区域规划不合理,建筑规划范围区内多处存在零散的建筑体,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土地利用率低,功能分区不明确;公共空间设施缺失,主要集中在两座宗祠前的空地,面积广而不规则,无娱乐性,缺少公共设备,服务性低,有待更新;商业设施无序且层次不高,外形影响整体建筑风格,需要重新整合后进一步改造;经济文化衰落,由于拆迁活动原居民陆续搬离,港口渔业经济逐步走向衰落,古建筑年久失修,传统文化日渐模糊。因此,建立合理的区域、完善建筑区内的生活体系是首要任务之一。

挖掘、重现建筑群其价值

南亭古村建筑群在建筑空间上形成了特有的岭南建筑格局,其建筑构件的精雕细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南亭古村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古建筑文化价值。首先对陈家祠堂和岭南印象园为例,分析其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古祠堂在现代化社会的生存状况及保护利用状况以及祠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优劣;包括正确处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祠堂作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就是以园区为基础建立起模仿旧建筑的生活区,可以集以集观光、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体验岭南乡土风情和岭南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表格1)

古建筑改造模式特点比较(表格1)

陈家祠 岭南印象园

模式 以宗祠建筑文化为主轴,塑造民间工艺博览馆。集观光、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体验岭南乡土风情和岭南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

优点 展现了古建筑的文化魅力,彰显民间精湛的手工艺,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特色,休闲娱乐设施齐全,形成观光旅游区,拓宽了游客消费渠道,带来无限商业机遇。

不足 规划区域范围小,旅游形式单一。旅游形式过于商业化,公共设施维修系统不完善。

总结 参考宗祠建筑的改造修复手法,重塑本案中关氏宗祠建筑风貌。借鉴其商业规划模式,融入本案中的渔业文化。

1.改造定位

本项目以建筑文化为资源依托,重现渔业经济繁荣,开发岭南水乡风情的体验路线开发“渔家乐”的休闲旅游项目。统一建筑形式,形成特色商业活动区,在大局统一和谐的基础上突出亮点――宗祠、水上平台。重现古建筑群风貌和渔家风情。以旅游文化带动经济,贯穿于居民活动之中,发展丰富多彩的立体文化,展现古建筑文化魅力,激活古村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传承古建筑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实现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塑造文化古村新

形象。

2.设计思路

(1)“召唤”宗祠文化

宗祠是传承家族的一种文化精神体现。在建筑群中关氏宗祠完整度较高,我们着重对其实行以修缮为主的改造措施,完善整体构架,复原宗祠的面貌以展现古建筑的文化魅力。在宗祠门前的空地保留挂满手工虾笼的千年榕树作为鱼色亮点,引“召”游客的关注。极具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关氏宗祠内部用于古文物展览,记载南亭古村历史伟人,传承历史文化,吸引游客深入探索古建筑群,以曲折多变的文化廊桥贯穿关氏宗祠和黄氏宗祠。利用廊桥的建筑空间结构变化来植入图像、石雕以及木雕艺术,逐步吸引游客深入了解南亭古村,“唤”回人们传统道德中的家族传承文化。

(2)“寻找”人文气息

老的建筑基体承载了历史的情感与文化,因此拆除部分过于破烂而无价值的建筑体,重新整合建筑群,在保留其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对原有的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和改造,使其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继而唤回古村原居民是有必要的。以“景观休闲、商业购物”为主题,打造以古村落为背景的商业区形象。提供餐饮、民宿、手工坊和海货特色店等服务设施,提高该地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以此来“寻找”南亭古村的历史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

(3)“渔回”经济繁荣

在特色商业区入口处建设水上平台,形状以“回”字演变而成,突出南亭古村对唤回渔业经济的紧迫性。外圆铺砖设座,内圆以鱼嘴音乐喷泉为中心。规划商业活动区,引入商业投资,集村民之力开发“渔家乐”旅游项目。拓宽渔民收入渠道,寻找南亭古村内部对外嫁接的桥梁。

塑造统一和谐的古建筑风貌

1.建筑空间更新

(1)整合平面布局

原有的建筑组群相对零散,首先连接所有建筑体,将规划区域整合起来呈块状集中模式。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宗祠文化区、特色商业区和公共活动区。设计过程如下图示(图1),对两大宗祠之间的用地重新规划,对于建筑规划区域内影响整风貌和居住条件差的建筑物进行拆除,移植影响整体布局的绿化。改善建筑群组群的通风采光条件。拆除无价值的建筑物,对原有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和

改造。

图1 设计过程

保留原有以横向联系为主,辅以横向联系的单一布局。融合“一”字形、“七”字形,封闭式、半封闭式的岭南建筑平面格局重新整合古建筑群,利用道路系统将建筑群环绕起来。从珠江引入水流以蜿蜒小河的形式将关氏宗祠和黄氏宗祠联接起来,以曲折多变的连廊形式融合关氏宗祠景观区、“回”形小广场以及商业活动区。在道路系统中增加景观节点。微观上,古建筑组群布局主要分为两进式和三进式。关氏宗祠为三进三路式的深宅大院。两厅之间用小天井隔开,上方加小盖,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

(2)空间改造手法

减――拆除阻塞传统空间的建筑物,在空间上留白作为缓冲,保留具有建筑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给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空出一定的观赏距离。原有的墙面整体为规则砌缝石块墙,保留底部一米左右的砌砖,上面留白。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古建筑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古建筑需进行功能置换,连接,在局部适当改造,提高生活配置。

(3)局部的精雕细琢

房屋的门窗、隔扇、横披、支窗、帘架、实塌大门木顶隔、隔断、护墙板等以木质材料为主。宗祠屋顶采用硬山屋顶,主要特色为前后两面坡,一条大脊和四条垂脊,两端的山脊与山墙墙头齐平。装饰上以苏式彩画和石雕、木雕为主。

2.功能区域

规划范围内主要分为三大区域:宗祠景观游览区、商业活动区和公共空间活动区

(1)宗祠景观游览区

宗祠建筑组群保留原有的建筑特色。平面上,关氏宗祠作为整个建筑规划区域内最大的建筑组群,保留原有的三进式格局,分三路九堂,两侧为联廊和四座厢房。在立面上,用预制混凝土砌成规则砌缝石块墙,着重突出洞门、漏窗的建筑特色。洞门和漏窗可以使空间互相穿插渗透,达到增加风景深度和扩大空间的效果。同时由外及内引导游览、沟通空间。形成园中有景,景中有园的格局。

(2)特色商业区

两大宗祠之间的建筑群呈半包围形态,以砖雕瓦顶门楼为主入口。合理的道路系统贯穿整个古建筑商业区,建筑形态整体保留统一的建筑特色,统一的瓦砾房顶,还原古城建筑的历史韵味。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商业步行街,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呈现一进式和两进庭院式。一进式主要为精品、手信小商店、清吧、餐吧等小型店铺。两进式为服务层次较高的的饭馆、民宿。建筑内部设施适当改造升级,满足现代居住需求。

(3)公共空间活动区

主要公共空间活动区位于规划范围内的中间,正对古建筑商业区门楼。地处整个建筑群的核心位置,作为三大功能区的交点。平面形态以“回”字演变而成,建立水上平台,外圆铺砖,统一设置摊位,给当地村民提供海货特色产品买卖集聚地。内环因地制宜取珠江水流筑鱼嘴音乐喷泉作为为中心景观点。游客观赏增加人流量,加快渔业经济文化建设。

结论

古建筑的合理改造能够彰显传统文化底蕴;保留原建筑主要典型特色;增加旅游价值。在本项目主要中从文化、经济、规划三方面对南亭古村进行梳理。以传统文化唤回渔业经济,把旅游策划落实在空间上,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特征,利用当地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重塑并延续文化的脉络,在保留与更新旅游与生活、保护与开发中取得文化、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平衡,把南亭古村重塑成休闲旅游观

光区。

第二篇:关于水南古村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水南古村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报告

第一部分:提出背景

一、保护与开发价值

1、江南第一大村。浙江省天台县水南村是中国第一大古村落,浙江省第一大自然村。拥有这个称号是天台人民的骄傲。本村建村历史1300年,当前常住人口11289人,流动人口2300人。

2、地理环境优美。水南村辖境地处丘陵,村西南有龟、狮、龙三山(俗称三龟山)雄踞,东、北、西界始丰溪,东南面跨小法溪。始丰溪与小法溪是本村的过境河流,村西北屋后有一条始丰溪古河道,原为终年不断流的后门溪。村周清溪落雁、十里香樟林、幸福水库、岩庵黑洞为旅游胜景。

3、明清古建风韵犹存,石艺文化魅力独特。村内以明清建筑为主,口字型院落遍布全村,目前尚完整者二十余个。古建筑中蕴含石窗文化与木雕文化。水南盛产石材,古时村人多以石板为墙,镂石为窗,窗花图案精美,以一根藤为主,吉祥物为辅。至于石臼、石捣、石凳、石磉,则处处可见。木窗、木排门等雕刻精致,与青砖黛瓦相融,充分显现江南古民居特色。不少外地客人专门来水南欣赏这些古建中的奇葩。

4、千年古村走迷宫。因为村大,古弄也多。方圆1平方公里古村范围内,房屋稠密,街、弄纵横交错,犹如迷宫。村内地名、弄名百余个,大多名称均有来历,如“王让弄”、“三角街”、“上齐坑”等,都有故事,可圈可点。外人进入水南,易进难出,常会迷路。趣闯古村迷宫,既可欣赏古村风貌,又可挑战自我,必将受到当代年轻人的欢迎。

5、水南许氏宗祠群。许氏自明代发族后,村中建有各派宗祠6所,以大宗祠建筑面积最大,现建筑建于1782年,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极为壮观。2011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宗祠祭祀典礼规范、隆重,可谓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宗祠具有参观价值,各种祭典仪式也是一大旅游特色。

二、水南城中村改造实施与古村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效统一。1、2013年是实现天台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攻坚之年,县委县政府以始丰湖公园建设为主战场,大力推进水南“城中村”改造,以及2014年古村西面新104国道的通车,将为万余水南人民带来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千年古村,将迎来美好未来。但是,水南的古村落,水南的弄堂,水南的传统工艺,水南的村风民俗,水南的氏族文化,需要得到传承。这些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一旦在改造中丧失殆尽,将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反思天台老城,四十年前城门城墙仍在,城内古建遍地,历史名人遗迹处处皆是,如果这些还在,配之以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那天台的旅游品牌绝可与凤凰、婺源等齐名。而如今的天台老城处于新不新、古不古的尴尬境地,无法吸引游客驻足停留。因此,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在水南城中村改造时需考虑对水南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既对历史负责,也对水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旅游是环保产业,也是天台在周边诸县市中唯一可以竞争的优势所在。江南第一大村与千年古村走迷宫这两张独特的名片,足可以成为开发水南古村旅游的理由。试想像,“九里香樟林,百顷始丰湖”身后还有一个迷宫般的千年古村,那何尝不是天台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2、城中村改造将所遇到的困难。水南古村人口密集,一个院子仅几百

平方米,却往往容纳十余户人家,房屋权属问题比较复杂,拆迁时调解难度非常人可想。同时,按照“拆一补三”的政策,古村改造的成本压力较大。因此,有必要对改造方案进行变革创新,对古村核心范围内尽量维持古村风貌,只在排污、房屋翻修等进行投入,修改原先规划穿村而过的云锦路和拾得路,建设环村公路。环村公路以内为古村核心。环村公路以内进行现代化建设,满足大多数村民享受现代生活乐趣的愿望。一个村庄,古更古,新更新,既有发展,又有传承,这样的村子才永远有生命力。

3、部分村民老宅心结浓厚,对商品房兴趣不浓。虽然古村内交通不便,卫生条件落后,但还是有一大批人习惯了村内生活,对上楼住高层持反对意见,由此对城中村改造也持抵触情绪。要化解这个矛盾,古村保护与开发是一种绝佳的对策。古村占地不到一平方公里,政府可以从村外开发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对古村的排污、道路、绿化等进行改造,让喜欢住在古村的人也能享受良好的生活设施,定能得到得村民的欢迎。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第二部分:古村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初步思路

“千年古村——水南 ”旅游规划思路

一、广告词:千年古村走迷宫

二、旅游要素:

1.水南有1300多年历史,为浙江省第一大自然村。2.古村弄堂纵横交错,外人易进难出,犹如迷宫。“千年古村走迷宫”适合年轻人挑战、刺激需求,在游戏中感受古村文化。

3.村内现存许氏宗祠六处,2011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文化、祭祀文化丰富、悠久,其中祭祀场景具观赏性。

4.明清建筑特色,村内现有“口字型”完整院落20多处,建筑多用石板为墙,镂石为窗,现存艺术石窗百余个,石窗艺术是古建文化的奇葩。

5.村内水系设计科学、合理,其中前塘、龚家塘及后门溪为主要内塘,起防火、洗涤除作用,也是摄影、写生佳点。

6.环村庙宇众多,佛、道、神和谐相处,可满足各类信民需求,其中听松庵比较上规模,也是进村旅游第一站。

7.村北香樟林、百亩松树林,绵延始丰溪,村西龟山,村南小法溪,均为休闲、赏景之处。

8.地方特产:水南豆腐、豆腐皮、豆腐干、水南豆面、水南石板(石艺)9.进农家品尝特色小吃:麦饼、扁食、脚饼筒等。

10.免门票,赠古村地图、徽章,团队光临免费提供导游。

三、交通条件:

水南离主城区仅2千米,东面为天台山中路,西面为新104国道,9路公交车直达,交通方便。村内有大操场5个,可停私家车。

四、保护与开发思路

在保护好古村的前提下,旅游开发初步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实施

第一阶段:民间自筹资金开发,启动资金50万元。(由村中能人自愿捐助,届时刻碑记其功德)

要点:1.手绘古村地图(标上街名、地名、石窗位置点、祠堂位置,背面为部分图片),设计古村徽章,准备10000份,放进村内主要入口,供游客免费领取。(村西放在听松庵,其余村口各小卖部)(预计资金3万元。)

2.国道路边大型广告牌,以古村迷宫般的地图为背景,配上“浙江第一大自然村”、“千年古村”、“省级文保单位—许氏宗祠”、“千年古村走迷宫”等文字及部分景点图片(两个广告牌预计3万元)

3.古村范围内,所有街弄、古建都标上名称,并配简短图文介绍(400块牌),设计几条经典路线,供游客参考。(预计3万元)4.发动村民修建街弄两旁倒塌房屋或打上围墙,以完美游客视觉效果,资金来源主要为房屋主人,特殊情况可适当补贴。(10万元)(邀请老协、村干部参与做思想工作)

5.在宗祠、典型古民居及村内空旷废墟处增添一些游乐设施、互动项目。十房祠堂内可表演祭祀仪式。(10万元)6.石艺主题文化建设。在较大空旷废墟内建设石臼、石磨、石窗、石神兽等主题石艺园,突出观赏性、参与性,并种植一些花木,加以绿化、美化。(10万元)

7.将古村旅游与福溪小学、福溪中学校本课程、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校学生资源,在卫生、宣传方面起重要作用。8.上述项目涉及劳力问题,通过说服村民、房屋业主,以义务为主,减轻初期投资压力。9.利用网络、驴友活动、游戏性活动等现代形式进行宣传。(2万元)

10、村西主入口建设(10万元)

第二阶段:

村级组织管理开发。投资规模约100万元。

要点:

1.村委会与老协联合组成古村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建立组织,制定有关制度。

2.发挥老人余热,聘用景区服务态度志愿人员,给予适当生活补贴,提升服务档次。(预计10万元)

3.根据游客数量情况,引导部分村民进入旅游产业,增加非农收入。出色者给予一定奖励。(5万元)

4.进一步对村进行景观改造(50万元)

5.疏浚村内塘、水沟,初步改善排水排污(20万元)

第三阶段

政府牵头,组建古村旅游有限公司。(投资规模5000万元)要点:

1.由村委会、老协、个人等多方出资,组建旅游公司,按正式旅游区标准操作。2.收取门票(价位在30—50元)

3.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景观设计,进一步体现古民居特色,(谁投资谁受益,村集体补贴)并逐步改造。(1000万元—2000万元)4.完善村内排污设施,(1000万元)村民个人为主,村集体补贴。5.重新铺设石阶路(按每平方130元计算)1000万元。

6.环绕古村核心范围,建设环村公路,方便古村交通,又不破坏古村风貌。(1000万元,不含拆迁费用)

7.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考虑到古村开发工作的艰巨性,我们首先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水南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此项工作的深远意义;其次开始着手做一些软件建设与服务工作,努力向外界推销水南;最后希望政府部门牵头负责,制定有关政策,使景区真正建成。

附:

1、济公文化交流协会主任 许周汭《保护开发水南古村落》

2、天台县党校教研室主任 张密珍《水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水南文化宣传样本

4、水南文化礼堂建设与古村保护研讨会资料。

5、古村导游图。

6、古村道路规划修改建议

水南村民 许福伟

2013年12月

附件1:

保护开发水南古村落

许周汭

水南村是台州市第一大村落,位于始丰溪南岸,村内水塘、水道、街巷较有特色,古建筑、古民居整体数量超过天台老城区,具有较高的保护开发价值。

一、历史沿革、现状

水南村始立于宋,14世纪20年代许氏居此衍成大村落。该村背面靠山,三面环水,交通不便,尽管距县城只有2.5公里,但过去村民进城或去邻村均要过溪涉水、爬山越岭。

该村现有人口上万,面积5平方公里,村内街道狭窄,民居稠密,住房拥挤,历史上形成了村套村、户套户纵横交错的格局。现存古建筑占全村建筑的60﹪,村内街弄、池塘、湖面相连,与古民居互相辉映,融为一体,至今仍保存完好。

水南村虽经历千年风霜,仍遗存着许多古老文化和习俗,村民仍保留着古老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先人曾在此创造的生活,更能把我们带回远去的故园,清晰地触摸到我们的过去,是我们对先民和自己更多一分了解。

二、水南村的特色

特色一:湖、塘、水坑形成连环水网,流遍全村。这科学合理的水流布局,可以说是浙东南古村落一大独特的水力景观。先民引水进村、分渠进户,围绕村落,至今仍可使用,可谓福荫子孙的伟大工程。

特色二:水南村南靠龟山,北临始丰溪,向东西延伸。村内街弄分布密集,纵横交错,入村如入迷宫,入东而不能直接通向西,由南进村无路直达村北,稍不留神就会迷失方向。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该村的通道让人既能感受到久远,又能感受到新奇,每条街道巷里弄都是古老而又陌生。

特色三:水南古村落与其他古村相比有相似之处,它也是随着宋室南迁,中原许氏的大族迁徙至此,后发至十房,成为建村之高潮。随着岁月的流逝,数量最多且保存完好的还是明清两代的民居和宗祠。值得一提的是,水南村先民居住用房及其拥挤窄小,房连房、房套房,空间窄小,房屋建筑体量极其高大气派,现存许氏宗祠有十房大宗祠,还有六房、三房、五房三房宗祠。每逢春节,自正与初一至正月十八,各宗祠内都举行开祠祭祖活动,隆重而热闹,颇具特色。

特色四:自南宋先民在村南山中采石始,至今仍在此采石材为房屋的建筑用材。故该村以石板材作为墙体、地板,石雕花窗用于民居较为普遍,至今仍存也较多,值得永远保存下去。

特色五:水南村的豆制品几乎每家每户都能制作,豆腐、豆腐皮、油泡等销售全县各地;豆面(粉丝)远销省内外。这些是水南主要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三、几点建议

水南村的现状新民居大都建在村外,老村内80%是明清古民居,宗祠有六处,且较完整,基本保持原样。湖塘水网仍完好,未堵塞。街弄虽狭窄,但古风犹存。石雕花窗、石板材墙体还存在许多。鉴于此,该村应给予保护。

1、请有关部门及早落实水南村的保护措施,明确保护范围。

2、尽量挖掘具有文化内涵的日常家居用品、传统生产工具和手工艺品的文化遗存。一个村落能保持这样完美的中华民族传统,一定存在着特殊而又带普遍性的文化遗存,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挖掘和弘扬。

3、水南村现有的文物、古建筑要实施抢救性保护。建议有关部门抓紧时间作全面调查摸底、形成档案,为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4、水南古村落,应作为天台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南村的外貌,古建筑及文化品位需要我们有关部门去认识、去挖掘。认识如果不到位,优秀的、美的文物都将不存在于世。是否可考虑把水南村的古建筑群作为老县城古建筑群的补充部分。

5、要大力弘扬水南村传统的村风村貌,去掉陋习和不良习惯。尽快整治环境,特别是塘水湖面的清洁,大力弘扬全体村民团队精神的传统美德,大力宣传古村落的保护意义,提高古村的品位和档次,使年轻一代真正热爱自己所居住家乡,增加全村上下的凝聚力,人人都为有如此古老美好的家园而自豪。

6、在确定将水南古村落实行保护的前提下,今后要把该村作为旅游景点来开发,可打“千年古村走迷宫”主题品牌,结合遗存的石仓洞一起开发利用,将这一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

以上六点建议,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如果能对水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起个开头指路作用,则吾愿足矣,我认为,水南村应该也必将成为我县的文明示范村、历史文化村、旅游景点村,直至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像浙江水乡乌镇、周庄、诸葛八卦村、安徽西递古村落那样迷人......(作者系天台县济公文化交流协会办公室主任、《济公故居》主编)

附件2:

水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摘选)

张密珍

水南村的神庙系统及其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村落社会主要的文化资源和认同的符号。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覆盖各种类型的口述历史、地方传统戏曲、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传说、祭祀礼仪等。村落祠庙已从凝固的、沉寂的物化状态转变为活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存在方式,其文化底蕴深厚、活动丰富、内容近俗而迎合民众需求,仍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文化性多样性需求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可见,村落祠庙及其文化活动在当代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仍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宝贵遗产。

与其他独立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村落祠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孤立地存在,就表现形式而言,需要祠庙建筑等物质要素为载体,就文化空间而言,则与村落社会环境相关。以此,作为物质文化的村落祠堂及其社会环境,以及非物质文化的信仰体系、仪式活动及其产生、发展、变迁的形态历程都应列入保护内容。

村落祠堂中非物质文化主要包含追思先祖的祭祀习俗和民间神鬼信仰习俗。它承载着浓重的传统文化因素和乡土文化情怀,是村落社会所特有的传统文化遗产。在确定保护内容时,要逐步消除其迷信与糟粕等不合理成分,保持作为民间传统的文化元素:一方面,对那些有益或无益但无害的民间信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对那些有害的民间信仰则要剔除有害的成分,变有害为无害,促进迷信向俗信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固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根,保持其生命的鲜活状态,促进其生命的新陈代谢。

目前,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及其活动的管理归属尚无法规和相关政策性文件,政府部门尚且无法采取措施介入管理。以此,村落祠堂中的非物质文值得化遗产保护是需要多方面力量加入,需要政府的政策认可、非政府组织的协同关注、专家学者的研究论证和村民自己的努力。当务之急,要对村落祠庙中的非物质遗产的身份定位和性质进行确定,要从新农村建设、乡土人文资源传承的角度,从政策层面研究并确立村落社区的宗祠文化和神明信仰的价值意义及保护措施。当前“文化强县”正在开展,我们要有紧迫感,努力保护好民间文化的生长环境和文化生态,促进水南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向后人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神韵。

(作者系天台县党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下载探析南亭古村建筑群改造设计方案与思考(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析南亭古村建筑群改造设计方案与思考(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