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

时间:2019-05-13 03:5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

第一篇: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找出地图中重要文化遗址,归纳其分布的主要特点。

重要文化遗址:如湖南玉蟾岩遗址、湖南彭头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姜寨遗址等。

主要特点:遍布中华大地,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

练习与测评

1.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具有生产性经济活动的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影响: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农业是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政策,重农思想,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中医药等),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篇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使中国的血缘亲情比较密切,从而形成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

(本题点到即可,随着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逐步补充你、展开。

2.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除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原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象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传说)上古时期是一个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材料: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探索与争鸣

距今约1万年前后,我国先民开始了农耕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完全放弃采集与渔猎。此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虽然我国的一些地区早已进入农业时代,但仍有不少地区依旧处在采集与渔猎时代,而在北方草原和西北荒漠地带,先民们更是长期以游牧为生。

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助?

答案要点: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历史发展并不同步,发展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仅出现北方游牧为主的先民与南方农耕为主的先民并存,即使在中原地区,也出现农业与采集、渔猎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认识祖国历史发展的丰富多样性。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练习与测评

1.为什么说夏朝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根据教材所述文献和考古资料加以证明。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设官分职,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了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二里头遗存中发掘出的两座宫殿建筑,格局严谨,堂、庭、廊庑有别,在举行礼仪的时候可以清楚地表现出高低贵贱的差别。而且,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可以推测这种建筑是强制劳动的结果。

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中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应当是当时“礼仪以为纪”的情况的反映,表现出阶级分化的特征。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略)回答问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从材料一的墓葬随葬品看,二里头居民的生活有什么特色?

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食为粟、黍之类;家畜饲养“六畜俱全”,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

二里头遗址时间距今约3900——3500年,地点为豫西偃师,与古代文献中有关夏人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豫西和晋南地区)与时间的传说最相吻合。且二里头遗址的内涵较为典型,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例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与骨制的铲、镰、斧等农具,能够说明当时的劳动人民使用这些较原始的工具发展农业生产的状况;类似宫殿建筑遗址说明当时的房屋建筑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阶级分化情况已经明显;作坊遗址以及铜、玉等遗物,充分证明当时手工业制作技术和内部分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文献所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

虽然有关夏文化的讨论尚未定论,但二里头遗址所提供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为夏文化的探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索与争鸣

有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基本吻合,那么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莫属;也有学者认为,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还没有找到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据,以二里头的考古资料来复员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同意第二种观点。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学者在寻觅夏文化的过程中发现的,此后持续40余年的田野发掘获取了丰富的遗存和信息。由于其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但因为仍缺乏文献实证,就其族属和国别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问题的最终解明,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将随着二里头遗址勘察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待于带有较多历史信息的内证性遗存比如文字的发现而进一步彰显。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观察、比较两幅图片,分析商朝青铜器物在造形和纹饰上的主要特征。

造型独特,纹饰瑰丽(结合观察到的内容分析)。

前者本身是一只虎,后者有兽面纹饰,都与动物相关。商朝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赋予青铜礼器以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动物造型与纹饰成为青铜礼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练习与测评

1. 什么是内外服制?商王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制度?

定义:

是商朝的国家体制。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前者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中原地区,后者是指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原因:

(1)历史因素:夏朝统治区域内就有直接由夏王管辖的地区和臣服于夏王由属国首领管辖的地区之分。商原本就是臣服于夏的属国,后发展壮大,联合其他反夏盟国,推翻夏朝,取而代之。商代实行内外服制是因袭了夏的做法,只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方扩大,方国对商王的义务更明确。

(2)现实力量对比的结果:尽管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比夏朝增大,但周边的方国、部落的数量和夏禹时期相比数量大大减少,方国的力量也在兼并中增强,商王朝的力量不足以攻其城、掠其地,消灭所有方国、部落,直接派官治理。同时方国的力量又不足以与商王平起平坐,不得不承认商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臣服于商,定期朝贡、奉命征伐。

(3)生产力因素:内外服制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体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当时交通、通讯尚不发达,维持庞大行政系统的技术因素和经济基础尚不成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

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A 可作炊具,用于日常生活

B 在一些场合,所用的鼎的数量可用来标识主人的身份、地位

C 鼎成为权力的象征

(2)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钟鸣鼎食,鼎足之势,大名鼎鼎……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从这篇卜辞中,你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答: 商朝人常占卜;商朝人用干支纪日;商朝人关注天象,有清晰的方位概念,急切知道雨水的方向,由此可以推测,商朝人重视农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探索与争鸣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古文字?在文明演进过程中为什么许多古文字消亡了,而汉字却存活了下来?

古文字列举: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美洲玛雅文字、印度印章文字、爱琴文明的线形文字等。

原因分析:(本题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这些古文字大都消亡,原因复杂。大致有如下原因:文字复杂艰涩,掌握的人很少;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文化成果甚至种群被毁灭等。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至今,是世界上少有的存活、发展的古文字。主要原因是我国从商周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持续发展,国力强盛,为文化发展创造条件;秦统一全国后,“书同文”,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有利于文字的普及;中国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文化处于独立发展状态,古代没有受到外来强势文化冲击,屡屡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本身文明程度不高,往往受汉文化同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有一种说法,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汉字,比较容易意义识记,有利于文字的普及。)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练习与测评

1、不同点:(1)王直接管辖的地区以外的国土,商朝采取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办法,周除了采取认同原殷邦首领统治的策略,还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2)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而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使王畿地区对地方的控制更为紧密与有效。进步作用:封邦建国体制加强了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提高了王权,使王畿地区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

2、在西周时期,礼作为人们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规范被周公进一步制度化,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关系、政治等级的重要纽带,礼乐制度形成的文化是西周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随着西周的衰落,诸侯国并起,周王室的核心政治文化及其制度随之崩溃,学在王宫的局面被打破,这就是孔子眼中的“礼崩乐坏”。

3、周公总结了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商朝无德,失去了天命,因此政权的稳固需要用德来维系。随着西周的建立与疆土的扩大,周公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要用一套实际的礼乐制度维系宗法关系及政治等级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公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

探索与争鸣

提示: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制度和形式的礼对于普通人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利用西周、春秋的历史事实立论。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练习与测评

1、以上材料(略)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礼、信)、礼节、仪式、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等在春秋时尚存在,到战国时期都被破坏了。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导致“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在“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下的统治秩序、社会规范崩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完成下表的填写,并分析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礼”、“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 韩非、李斯

“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说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核心观念是“仁”,倡导“仁者爱人”,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造就理想人格,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这些变化说明,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儒家思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应对,也导致儒家内部的分化,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

3、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争的新局面。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探索与争鸣

(该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关键是强调“当时背景”,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以下意见供参考)

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新兴地主产生,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比较合理。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练习与测评

1、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者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2、结合第5、第6课内容,谈一谈秦朝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原因。

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条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

郡(守)

郡(守)

县(令)

县(令)

县(令)

县(令)

探索与争鸣:

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很大影响。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200年以上。

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

(本题涉及秦亡的史实,建议放在第7课后讨论)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读图学史:

图例从上到下依次是:陈胜吴广起义地点、陈胜吴广建立政权的地方、项梁刘邦起事地点、陈胜吴广进军路线、项梁项羽进军路线、刘邦进军路线、巨鹿之战地点。

练习与测评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至碣石,令刻碣石门,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①、刻石上的哪些文字反映了秦统一的积极影响?

初一泰平、夷去险阻、天下咸抚、事各有序、莫不安所……

②、刻石上的歌功颂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理由是什么?

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歌颂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消除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区之间的藩篱,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历史史实的。

但是,称民无徭役,天下安抚,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是明显违反历史史实的,因为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朝统治者施行暴政,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而且,秦朝的法律也相当的严酷,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加之繁重的赋税,使得秦朝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2、“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与哪些历史事实有关?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指鹿为马:赵高篡权

说明秦二世时,秦朝统治的危机和衰败,丞相赵高为了要篡夺最高统治权,不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由于实行暴政,让广大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激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发生,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步伐。说明统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约法三章:刘邦进关中争取民心

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后为了取得民心,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这也成为刘邦最后能够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在项羽同刘邦进行的楚汉战争中,项羽最终败下阵来,说明项羽因自己的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导致自己最后的失败。也可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后来人们常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3、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材料中哪些属于历史叙事?哪些属于历史解释?

历史叙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历史解释: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练习与测评

1、这一概括很有道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集权、中央政府的组成以及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起始,汉统治者从黄帝制度、中央官制一直到地方的郡县制度都继承秦朝。

2、采取无为政策的原因: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符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

作用:这些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也使豪族势力膨胀,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因素凸显。

3、角度:(1)春秋以来列国争霸及互相兼并的历史;(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及其在西汉的继承;(3)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读图学史

总的探究原则:引导学生探究图中的多元信息,教师补充拓展信息,注重利用学过的知识作有效解读,并注重核心信息的解读,即参考答案的2与3。

参考答案:

1、反映汉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2、反映汉朝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3、反映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

4、拓展探究:(1)陶制仓廪器物的美学价值;(2)反映了汉朝仓廪建筑的形制;(3)其反映了汉朝的建筑形制,因为从图片的器物看,屋顶是庑殿式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二篇:历史必修第二册

时间检索-2

——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农业革命”使人类的物质生产出现了第一次的历史性飞跃,世界上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中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早期呈点状分布的独立文明群落,逐渐发展为五个较大范围的文明区域: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流域。

世界上五大文明: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受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和高山、大河、海岸、沙漠的阻隔,加上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是个个文明区域间相对封闭,各文明区域的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相当明显。

14、15世纪:生产力的提高使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

1492年:哥伦布驶抵巴哈马群岛时,哥伦布立即签署文件,宣布该岛为西班牙所有,船队所到的其他地区亦然

15世纪:(十五世纪以前,西欧各国主要通过传统的地中海上路到东方去。)15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这条商路;15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掀开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晚期,通过圈地运动,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发展起来,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成为自由的雇佣商人。

16世纪:初期,英国的呢绒商兼工厂主温奇科姆把1000名梳毛工、纺工和织工集合在一个工厂内生产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了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它面向市场进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随着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增加,还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已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建立起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16世纪后期,尼德兰普遍兴起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斗争。1581年,摆脱了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北部七省成立“联省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荷兰的造船业非常发达。);1588年:随着“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权,商业资本主义发达的荷兰起而代之;1600年,荷兰商船多达一万多艘,为许多国家转运商品;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印英间的贸易;末期,英国开始参与殖民掠夺;末期,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航海业和国际贸易发达繁荣荷兰逐步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1607年:英国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费吉尼亚。

1613年:英国商人在印度设立商站,逐渐向印度内地渗透

1622年:亨利.哈得逊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聘,希望找到一条“西北路线”进入远东与中国通商。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指向荷兰。

1652年:矛盾激化的英荷之间爆发战争,三次英荷战争之后,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权的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后续——17世纪:17世纪初期,荷兰商人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批海外贸易垄断组织,把持通商要道,为许多国家转运商品,知识界殖民贸易牛耳;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1610——1640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十倍,商业迅速发展,国家财富增长很快,英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上半叶,英国海外扩张主要向三个方向发展: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易开发、纽芬兰湾的渔业开发和北美殖民地的农业拓殖,另外,英国还在北爱尔兰进行拓殖活动;中期开始,英、法两国迅速崛起,对荷兰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法国在17世纪插足印度,同时向美洲和非洲扩张;下半叶,英、法之间在北美和印度的矛盾渐趋尖锐。(17世纪时,每个黑奴在非洲的离岸价是25英镑,而在美洲,每个黑奴可售150英镑,利润高达好几倍。)】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斯发明了一种一次能放出多根线的纺纱机,他将其命名的珍妮机,珍妮机的出现使纺织效率提高了40倍以上。

1763年: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英国获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769年:韦奇伍德开办的制陶工厂中,对工人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了,并且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的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1757年——18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获得的财富达十亿英镑。

1798年: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机器零部件规格一致,可相互替换)制造滑膛枪,推动了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涉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

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的开展起来。

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1835年:英国已有1262家棉纺织厂,1871年,议会调查的254万工人中有201万人说自己在工厂中工作。1842年:英国颁布《矿井法》。

1844年:英国颁布《工厂法》。

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

1847年:英国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

1848年:英国颁布《公共卫生法》,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849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

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耗子八万英镑修建了钢铁一玻璃结构的巨大展览厅“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其取得的财富和工业技术成果。

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程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亨利.帕默斯顿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发动中英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860年:法国还与英国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为后来的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_—|||)

19世纪60至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870年:起初,爱迪生开始研制电灯,十余年中,与助手试验了1600种不同的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终于发明了钨丝灯泡。

1889年:美国召集了第一次泛美会议,成立了“泛美同盟”。

1890年:电器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1898年:4月,美国发动了美西战争,夺得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

1899年:9月6日提出“自由贸易”原则,1900年:7月3日又重申“公平交易”原则,这就是“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批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等。(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能够)

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1907年:德国23.3万多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电动机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

20世纪20年代:美国依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膨胀起来的实力,大规模的扩大生产,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经济一片繁荣。

1928年:美国的生产总量已超过整个欧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头。(但是经济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刺激了资本家进行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导致无序竞争,是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过度的贫富悬殊、狂热的股票投机也在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终于造成“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

1929年:(这一年胡佛入主白宫,政治危机前美国经济繁荣的顶峰。)10月,当美国人还陶醉在繁荣的美梦时,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一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美国本土爆发;10月24日,纽

约证券交易所出现了疯狂的股票抛售风;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跌风再起,导致市场崩溃。

1930年: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最终,胡佛顽固奉行的自由放任的政策使美国经济掉入了“沟底”。

1932年: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失业人数日益增加;这一年也是总统大选年,为了赢得连任,胡佛不得不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是,胡佛依然实行统货紧缩政策,消减政府来治,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在总统大选中,胡佛在四面楚歌中下台,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

1933年:各国经济进入“持续萧条”阶段,由于工业、农业和货币信用危机交织在一起,经济危机不断深化,还蔓延到其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年,美国股票价值损失总额达到740亿美元,超过1928年美国的国民收入总额。);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约为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签署来执行该法。

1934年:资本主义国家有240多万人死于饥饿。【这场经济危机使垄断资产阶级“永久繁荣”的美梦破灭了,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美国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美国人期待“救星”的出现,】

1935年:美国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美国《社会保险法》通过,政府规定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1935—1937年:证券价格出现上涨高潮;1937年,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1937—1938年:美国经济再次衰退,1938年的头几个月里,美国→增加了400万失业者,许多美国人只得再次从垃圾堆里找寻食物。

1938年:美国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小时40没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时,还禁止雇佣16岁以下的童工。

1939年:美国经济形势完全扭转,工业生产达到创纪录水平农业生产也保持稳定,农业收入增加;美国,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形成,它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1946年:法国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价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步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没有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其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70年代以来,随着“滞涨”问题的出现,新的经济发展调控模式也逐渐产生。

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困境。1979年:4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率达到10.8%,失业人口数达到1200万,面对严重的“滞涨”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她放弃凯恩斯主义,该行货币主义政策,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新经济自由主义影响,法国也开始了私有化浪潮。

1982年:里根上台后,在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了缓解。但是,里根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

1993—1995年: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创下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蒸蒸日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在逐年走低,这一特点是以前未出现过的

第三篇:历史 第二册带ABC

第二册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原始农耕(A)

⒈ 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⒉ 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⒊ 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 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⒋ 意义:

⑴ 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⑵ 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⑶ 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⒌ 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二.中华文明的起源(A)⒈ 炎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⒉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⒈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⒉ 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是其具体体现。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A)

1.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2.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质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三.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

1.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2.实践:参照文献《礼记?礼运》与考古发掘成果——二里头遗址相互印证展现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商朝的建立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二.青铜时代 ⒈司母戊鼎(A)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表明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A)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3.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单元核心概念:

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二.封邦建国制(A)

⒈ 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 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⒊ 影响: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第5课 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 一.东周的建立(A)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二.社会大变革:经济领域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B)1.经济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2.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3.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4.社会分工加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三.百家争鸣(C)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2.诸子百家 ⑴ 儒家

① 创始人: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②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③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⑵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韩非、李斯

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⑶ 道家:春秋时期,老子

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对财富权力的追逐,具有对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的转化的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A)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2.商鞅变法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国势日弱 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

内容:废除井田制度,奖励农耕。废除世卿世禄、建县制和什伍连坐。影响: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3、秦的统一.:BC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建立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2.内容: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3.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⑵ 建造驰道和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⑶ 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⑷ 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⑸ 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的暴政(A)⒈ 表现

(1)徭役繁重,过度征用民力。(2)赋税繁重。

(3)《秦律》名目繁多,刑罚苛刻。

(4)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结果: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二.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次农民起义(A)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三.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A)

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权利而展开了“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建立汉朝,史称西汉。第三单元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单元核心概念:

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B)

汉朝建立后,汉统治者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

但是,刘邦借鉴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A)

1.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汉初统治者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

(1)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迎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

(2)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恢复发展。

(3)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3、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但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第9课 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A)⒈ 政治上

(1)实行内外朝制: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2)创设“刺使”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⒉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 手段: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建太学,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礼仪制度,实质是“儒表法里”。

⑵ 影响:儒学成为“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A)

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二.东汉的衰败: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A)1.表现:

① 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② 经济上:建立自给自足的大庄园,驱使大量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③ 军事上:拥有“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④ 文化上:具有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把持地方舆论。

2.影响: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第四篇:2018年高一第二册物理寒假作业

2018年高一第二册物理寒假作业

查字典物理网高中频道收集和整理了2015高一第二册物理寒假作业,以便高一学生更好的梳理知识,轻松备战。祝大家寒假快乐。

1.)同步卫星的加速度为a1,运行速度为v1,地面附近卫星的加速度为a2,运行速度为v2,地球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3,速度为v3,则

()

A.v2v3 B.v3v2

C.a2a1 D.a2a3

2.)如图所示,斜面AB和水平面BC是由同一板材上截下的两段,在B处用小圆弧连接.将小铁块(可视为质点)从A处由静止释放后,它沿斜面向下滑行,进入平面,最终静止于P处.若从该板材上再截下一段,搁置在A、P之间,构成一个新的斜面,再将铁块放回A处,并轻推一下使之沿新斜面向下滑动.关于此情况下铁块运动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块一定能够到达P点

B.铁块的初速度必须足够大才能到达P点

C.铁块能否到达P点与铁块质量有关

D.铁块能否到达P点与铁块质量无关

3、质量为m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启动,启动过程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从t1时刻起汽车的功率保持不变,整个运动过程中汽车所受阻力恒为Ff,则()

A.0~t1时间内,汽车的牵引力等于mv1t1

B.t1~t2时间内,汽车的功率等于mv1t1+Ffv1

C.汽车运动的最大速度v2=mv1Fft1+1v1

D.t1~t2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小于v1+v22

4如图所示,小物体A沿高为h、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以初速度v0从顶端滑到底端,而相同的物体B以同样大小的初速度从同等高度竖直上抛,则()

A.两物体落地时速度的大小相同

B.两物体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同

C.从开始运动至落地过程中,重力对它们做功相同

D.从开始运动至落地过程中,重力对它们做功的平均功率相同

5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俄罗斯著名撑杆跳运动员伊辛巴耶娃以5.05m的成绩第24次打破世界纪录.如图所示为她在比赛中的几个画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过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

B.撑杆恢复形变时,弹性势能完全转化为动能

C.运动员要成功跃过横杆,其重心必须高于横杆 D.运动员在上升过程中对杆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6、一个系统的机械能增大,究其原因,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可能是重力对系统做了功

B.一定是合外力对系统做了功

C.一定是系统克服合外力做了功

D.可能是摩擦力对系统做了功

7、某汽车以额定功率在水平路面上行驶,空载时的最大速度为v1,装满货物后的最大速度为v2,已知汽车空车的质量为m0,汽车所受的阻力跟车重成正比,则汽车后来所装货物的质量是()

A.v1-v2v2m0 B.v1+v2v2m0

C.v1-v2v1m0 D.v1v2m0

以上就是高中频道2015高一第二册物理寒假作业的全部内容,查字典物理网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提供,更多相关信息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第五篇:上海高一古诗词

高一第一学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西晋?左思《咏史》

4、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古体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高一第二学期

4、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北宋?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yóng)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nèn)凝愁。

6、南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北宋?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8、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9、唐?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0、唐?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书愤⑴陆游

⑶⑷

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⑹

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⑻

11、唐?卢纶《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12、唐?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3、唐?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下载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语文第二册教案上海出版社

    教学的重点: 认读生字 教学的难点: 学会正确的洗手 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媒体辅助法、实践延伸法 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运用说说、学学、练练等方法掌握知识......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针......

    高一历史工作总结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我校高一(1)至高一(5)5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为了更好的配合和完成本学年的历史教学任务,特制定此教学计划,内容如下:一、教学内容: 高一历史必修(I)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篇一:高一历史必修1教学计划 2014年秋季高一历史教学计划王昌林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为进一步做好学科教研工作,促进全市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制定本计划。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所以教......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历史教学,六月份要进行省统一会考,所以教学计划要紧紧围绕会考要求。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完成必修二、三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类丰富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