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国家公务员申论副省级(华图答案)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副省以上)
华图版答案
材料分析
(一)“给定材料2”中的文章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综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15分)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250字。问题解析:
此题是话语内涵的理解阐释题,这类题型的通常作答框架为:破题表述——具体分析——总结陈词,总体表态——具体阐述——观点总结。题目要求谈对于说法的“见解”,见解,包括态度、看法和观点,属于认识层面,不只要谈出一般性的、对话语表层含义的理解,也要进行分析,提炼出观点深层的内涵实质,而不能停留在字面上。因此,此题需要概括与分析合一,表述态度、提出观点、做出论断,分三步走。
作者说法的原文虽出自给定资料2,但作答要求并没有限定只能针对资料2进行阐述,而是提出“结合给定资料”,这里的给定资料无确指,既可以指材料2,也可以指材料
1、材料6这两条与材料2精神上有联系的材料。题目限定字数较多,要做到“全面”,稳妥的办法是结合1、2、6等与非 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有关的材料,提炼出全部有效信息。就本文出处而言,材料2主要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重特性:一是价值的重要性、珍贵性,二是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而保护的必要性是依托于价值重要性的,正因为珍贵而重要,所以才需要保护、必须保护。
材料2中提到,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失去了实用性——可反推出节庆、婚礼、戏曲、秧歌、剪纸、刺绣这些习俗和民间艺术仍然与生活相关,是具有实用性的活的文化,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价值”;
从材料2的表述:这些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可提炼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表明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具有“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认识价值;
根据材料1大学生村官对于传统婚庆礼仪的价值论述:凝聚着农村青年的文化和精神的归属感,甚至传承着某种民族精神,联系材料6的有关论述:文化遗产保留着人的历史记忆,能够帮助人类认识过去的历史,抚慰心灵和抒发情性,可以提炼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精神感召价值”。
由以上三点可以第一层次的结论:活的文化比死的文化珍贵,实用的遗产比无用的遗产重要,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比长城、故宫更加重要的财富。实际上,想深一层来说,网文作者的这种说法有其片面性、绝对性的一面,不完全准确;但归纳出这三个要点,就能揭示出作者说法的实际含义,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某种意义上比物质性文化遗产更加重要”,这从材料6指出的“人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差异,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性文化遗产具有差异性”可以得到印证,“某种意义上说非遗比物遗更重要”是能够成立的。
材料2还蕴含有第二层的观点,即:民间文化的消失速度快、后果严重,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这样下去,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可以提炼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消亡速度快、后果严重、不可再生性三个特点,而后果就是使民族民间文化出现断裂,这就证明了保护非遗的迫切性。将价值的重要性与保护的紧迫性统一起来,就能形成对于作者说法的全面“见解”。参考答案:
这一说法凸显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价值,礼俗、工艺等民间文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价值;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能在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表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具有认识价值;传承民族精神,能够增强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具有精神价 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已经失去实用性的物质性文化遗产更加珍贵。另一方面,民间文化形态具有不可再生性、消亡速度快,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面临断裂的危险,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迫切。
(二)我国有不少地区在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果你是某市负责地方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员,请认真阅读“给定材料3”,概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1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问题解析:
在材料解读部分已经指出,北京、上海三处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的民居保护案例,能够分别提炼出三方面的具体经验,一是建筑学家吴良镛将艺文融入人居环境,探索传统建筑改造的路子;二是豫园将园林建筑与民俗文化结合进行商业开发;三是枫泾古镇保留历史原貌、真实景色,将桥梁建筑、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结合,进行整体式保护与开发,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这些表层的、具体的经验一般考生都能总结出来,但在这之上的普遍性、规律性的启示,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原则、思路,则是考生不易认识到的。
启示和经验,是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之分。经验是具体的、个别的做法,其中蕴含着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宏观指导意义的通行准则;启示则是抽象化的经验、做法,经过提炼、概括、抽象,个别的经验做法就升华为普遍性的原则思路。因此,作答副省级以上“启示”类问题,需要在概括具体做法之后,进行总结升华,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启示。
在这道题中,“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规律”的“规律”二字是启示的核心。开展一切工作都应尊重客观规律、遵循特定规律,而本题就要求遵循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的特定规律。不指出这一点,答案就难以从“经验”层次升华到“启示”层次。
遵循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规律,具体到本题中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整体保护与原样保护,二是开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三是保护与开发相统一,但保护是前提,应摆在优先地位,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
各地的经验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遵循规律,坚持原样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来讲,一是要整体保护原有建筑物和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保持文化遗产的历史原貌;二是要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建筑与民俗文化综合体,再现民俗风情;三是统筹开发保护与发展,寓开发于保护之中,保护优先,实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三)有关部门拟在全球最高的妈祖圣像落成周年纪念日举 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需要一批志愿者向游客讲解妈祖文化。请你根据“综合材料4”,为志愿者写一份示范性的讲解稿。(20分)要求:
(1)内容具体,切合主题;(2)准确全面,逻辑清楚;(3)表述生动,对象明确;(4)总字数400~500字。问题解析:
讲解稿是志愿者使用的旅游景点导游与文化背景解说文字底本,是申论考试中的新文体。这种文体的本质是宣传性文稿,需要符合宣传文稿的特点和要求:
一是宣传稿具有目的性,说明历史和事实真相,传达某种精神、理念和要求。本题中的宣传目的是讲解妈祖文化,增强游客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妈祖文化精髓,领悟妈祖信仰代表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崇高精神品质。二是宣传稿具有宣传性,要有明确的对象,并根据宣传目的和宣传对象确定宣传内容。本题中宣传对象为参加妈祖文化旅游节的游客,宣传内容按宣传目的和材料内涵应包括四部分:妈祖文化的由来传说——历代传承情况——目前的崇信、传播情况和影响——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即:由来——传承——现状——意义。这样来安排文稿 各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历史——现状——未来的时空顺序,发生——发展——应用的演进程序清楚,能够达到题目中“逻辑清楚”的要求。在意义部分,除提炼其精神特质、现实意义之外,还应对游客发出适当倡议,共同传承和践行妈祖文化精神,以达到宣传中教育、感召层面的目的。三是宣传稿具有通俗性,符合宣传对象的理解能力、心理感受,使他们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本题明确要求“表述生动、对象明确”,在语言风格、语汇、语气、表达色彩、修辞方法上应力求通俗生动,在轻松平易的气氛中传递信息,让模拟的宣传对象——游客好懂、爱听,理解和接受宣传内容,使形式为内容服务。
按照上述要求,讲解稿第一部分,可以对游客加以称呼,以明确对象;可自称“我是志愿者”以代入情境,写出开场白,致欢迎辞,拉近与游客的距离。
第二部分转入正文主体,首先介绍妈祖信仰的由来,侧重说明为什么会有妈祖信仰,信仰妈祖有什么作用;其次概括1000年之中的传承变化,在传承过程中揭示妈祖文化的影响力。
第三部分可简介妈祖文化的现状,要使用数字来增强具体性、降低游客的理解难度,概括有多少国家和地区存在妈祖信仰,建有多少庙宇,拥有多少信众。
第四部分是讲解稿重心所在,可分两层阐述,一层是概括妈 祖文化的精神和道德内涵,揭示其拥有如此众多信徒的独特魅力所在;一层是联系实际、观照现实,引申出妈祖文化的现实意义,委婉表达运用妈祖信仰维系两岸和平、凝聚同胞归属感、促进祖国统一的愿望。答案引用原文中的祈使句,并加重了抒情成分和祈使语气,向游客发出呼吁,是比较适当的。
用材料中具有生动性的语句来表达心愿、达成宣传目的,既避免了个人的过度引申出错,又没有过多摘抄原文,是可以借鉴的答题技巧。不在指定位臵作答、超出答题格外的一律判0分!
参考答案: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参加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很高兴由我来为大家讲解妈祖文化的一些知识。
大家面前的这座圣像高42.3米,是全球最高的妈祖圣像。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衹。古代航海者们最盼望的就是顺风和安全,所以把天妃供奉为保顺风、保平安的神灵。
妈祖名叫林默,是福建莆田一户普通人家的女儿,出生于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因她有知识、好助人,被渔民神化成能够“逢凶化吉”的保护神。一千多年来,妈 祖庙的香火日渐旺盛,妈祖不断受到历代皇朝统治者的封赏。目前,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三千多座妈祖庙、2亿多崇信者,妈祖信仰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文化现象。
千百年来,妈祖文化不断加入了佛教和儒家思想的成分,她的盛行,正在于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尤其是她的亲和力无与伦比,代表了儒家思想中“和”的精神,和平、和睦、和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妈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信仰,如今,两岸还没有统一,海外还有游子没有归家;让我们以和谐女神妈祖的名义,祈祷两岸和平共处、游子早日归家吧!
(四)假如你是平阳县的大学生村官,请根据“给定材料5”,为政府网站写一篇短文,向社会介绍鹤溪缸窑,以期促进缸窑的恢复与发展。(20分)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通俗易懂,表达简明;(3)不超过400字。问题解析:
介绍鹤溪缸窑,题目中有一个表述容易被忽视——“以期促进缸窑的恢复与发展”,这是撰文宣传的目的,也是短文写作的必要条件。要达到促进缸窑的恢复与发展的目的,就不 能简单地罗列缸窑的兴起、传承、发展和衰落过程,仅仅说明过去辉煌、现在衰落不足以促进缸窑的恢复与发展;要达到促进恢复与发展的目的,就必须引起受众的兴趣和重视,形成受众的共鸣与共识,明确恢复与发展的路径,揭示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思路和措施促进缸窑恢复与发展。
宣传目的、写作条件决定了这篇短文的框架是:历史沿革——衰落现状——工艺特点——复兴之路,其中,介绍工艺特点是为了彰显缸窑的历史文化价值,证明促进缸窑恢复发展的意义,从而使“恢复与发展对策、号召”的提出逻辑通畅。即:历史——现状——意义——措施。
题目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要点是:短文也是文,需要写出标题。不写标题可能被扣分,写了标题就会单占一行,占用正文的作答空间,正文的文字就必须尽可能精炼,在用语措词的取舍上、文字的书写上精布局、巧安排,以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写全要点、充分表达。
从内容具体的要求来看,内容要具体,历史部分要有缸窑昔日辉煌的具体事例,如畅销了发达地区、援助了外国、吸引了各地学艺者;现状部分,应有窑床和传承人保留数量的数字。申论中“具体化”的内容,是由人、事、地、数来体现的。
最后对宣传对象的号召、倡议部分,要体现出政府的立场和政策,政府在缸窑问题上一定是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立 场,所采取的政策一定是号召人民重视和参与,形成社会氛围;如果要把保护工作的措施再具体化一点,通常可以提出加强缸窑遗址保护、工艺保护、传统工艺传承人保护和培养三方面措施,这也是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兼有的文化遗产保护通常措施。参考答案:
让百年缸窑重现辉煌
鹤溪镇因缸窖历史悠久,富有传奇色彩,被列入平阳县第一批县级历史文化村镇。
浙南地区的原始制陶工艺从商周时期发端,至明朝万历年间技术成熟,平阳县有了因烧陶而得名的缸窑村。解放后,缸窑制陶工艺迅猛发展,产品不仅畅销沪宁杭,还曾外援阿尔巴尼亚,在外交史上留下一段佳话。上世纪80年代前后,缸窑曾一度空前繁荣,在浙南地区有着一定影响;随后由于恢复私人作坊生产模式、缺乏技术创新而衰落,目前只保留2座窑床,8位手工艺人。
鹤溪缸窑作为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原始活陶瓷作坊,是浙南山区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缩影,为研究陶瓷发展史提供了鲜活的史料。缸窑的制作过程使用手工和传统工具,每道工序力求尽善尽美,是现代技术生产所难以比拟的。
缸窑是平阳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缸窑是平阳人的历史责任,意义重大。衷心恳请平阳人民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在县政府领导下,共同做好缸窑保护工作,促进缸窑恢复与发展,让百年缸窑重现辉煌!
(五)“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情,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800~1000字。问题解析:
文章要求从材料中冯骥材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触发的思考和感悟起笔,并将这句题字作为标题。作文必须遵循这一要求,完成三个写作步骤:
一是据示拟题,将“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并可根据这句话的含义确定文章主题,加拟一个揭示主题的副标题。同时,要准确理解题字含义,掌握其深层内涵,认清“石”与“岁月”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题字的实质是隐喻文化遗产记载先民的生活和感情、传承历史文化、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功能,从而揭示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要依据这层理解来确定文章的主题,围绕保护文化、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来写。二是破题陈意,通常要在首段——最迟不晚于第二段,对立意提示句——作家题字的内涵做出阐释,揭破文章主题,也就是揭示出上面所说的文化遗产的多重功能、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总领全篇。
三是依理论说,逐步引申展开,具体阐释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遗产是什么,包括什么)、保护遗产的意义(为什么保护)、思路和措施(怎么保护、怎么传承)。其中,对于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不必局限于物质的或是非物质的,最好两者兼顾,只取一者,应优先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材料的整体思想和叙述重点,避免偏离材料材料主旨。最后,文章写作题一个较为独特的要求为省级试卷所独有,即思想深刻,这一点说来复杂,做到也不难,重要的是读深、读透、读懂最后一条材料,能够从冯骥才及其他学者的论述中得出高层次、纵深化、开阔性的观点,能够运用人类文化学的观点和提法,来看待和分析文化遗产课题。在论述中可以引用高层次、理论性、战略性强的材料,特别要注意援引国际通用、国内流行的理论或指导思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科学规划、科学保护的科学发展观进行联系,并做出一定阐释,就能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和较高思想层次。
参考答案: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漫漫千万年文明史,逝去的岁月镌刻在贺兰山壁上一幅幅粗朴的岩画中,沉积在敦煌莫高窟一座座安详的雕像上、一幅幅绚丽的壁画中,也浓缩在绵延万里守望未来的长城烽火台上,浓缩在缸窑的陶器中、江南的刺绣和传统婚礼上。不能说的岁月,先民们却用有形与无形的文化符号替它表达,传递出沧桑、梦想和美好情愫,替今人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起桥梁。
台湾作家朱天心曾说: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那么今天你不是20岁、30岁,你已经5000岁了——5000年深沉厚重的历史记忆,透过种种物质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到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身上。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既有物质性的长城、故宫、贺兰岩画、敦煌石窟,也有非物质性的剪纸、戏曲、武术、陶瓷工艺。无论物质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都需要我们的悉心呵护。这里凝结着五千年的历史记忆,寄托着我们的精神之根,能够抚慰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的灵魂以栖息之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指出的,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见证。但是大量事实也使我们看到,文化遗产极其脆弱,尤其是那些口手相传的艺术,具有不可再生性;在物欲大潮的冲击下,文化遗产正以远快于生物物种灭亡的速度消失,其后果必将导致民族文化的断裂、文化多样性的消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迫切需要,也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时代强音。
保护文化遗产,最首要的是保护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目前两岸正共同面对着钓鱼岛危机,发掘、弘扬妈祖文化中蕴藏的和平、勇敢、捍卫中华儿女安全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可以凝聚起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强大力量,也可以获取和平解决危机的智慧。
保护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文保工作规律,将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融为一体。推广豫园模式,坚持保护优先、整旧如旧,在保持历史文化环境原貌的基础上,融入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商业营销等元素,打造综合文化体,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双赢,使沉沉遗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温家宝总理指出:“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每一个5000岁的中国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感情,从我做起,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去尽己所能。如此我们不仅能打开失语的岁月的秘密,还能通过文化遗产架起的桥梁走向未来。
第二篇:2011国考副省级华图粉笔答案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
粉笔
参考答案:
(1)黄河规律:易淤积,难疏浚;易决堤,易泛滥;易改道,难防患,难根治。(2)产生规律的原因:沙多水少,水沙关系不协调;人为因素:重开发、轻保护。
(3)规律的影响:塑造冲刷出华北平原,孕育中华文明;带来洪涝灾害,造成重大损失。(4)治理方法:坚持科学治理,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协调人与黄河的关系,加强生态保护,防治污染和水土流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系统规划,制定制度,依法治黄。
华图
赋分说明
1、黄河自身是健康的,是人类的不尊重“三善”规律导致埋下隐患。(2分)
2、黄河的“三善”是黄河自身发展的规律,应当尊重。(2分)
3、黄河的“三善”对人类是有好处的,冲积成华北大平原。(2分)
4、应当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为中国人民造福。(2分)
5、黄河的治理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调度。(2分)
操作细则:
实际操作中,第一条只要提到治黄水利委员会埋下隐患,或者说代价大于成绩,即可给分。第二条点出善淤积、决口、迁徙改道也可给分。第三条可分为两点,一是黄河本来很好,有人了不好,或者是谈到华北大平原,或中国人安身立命根本即可。答出要点4条即可得8分,加2分表达分,满分。若达出5条,也可得满分。
参考答案
一、“三善”指黄河善淤积、决口和迁徙改道。
二、健康形式指黄河自身很健康,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治理导致其不健康;三善冲击成华北大平原,国人的根本。
三、历史证明指治黄委员会不尊重三善埋下隐患。
四、认识:
1、要重视黄河的开发治理,造福中华民族;
2、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规划和调度。
网络
题干分析: 从题型判断,这是一道分析观点题。题干的问题是如何认识黄河自身规律,那么前提就是必须找到黄河规律是什么,之后展开对这一规律的认知,这一规律的认知,这一规律要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前一套题讲到了分析观点题的作答层次和结构,此处不需多言。另外,这一问题所涉及材料四根据题干只能知道观点出处在材料四,不能断定答案所需要点都在材料四之中。这一点要引起注意,据此我们阅读同时题干可能涉及到材料中心问题,可大体推断为黄河问题。“请”字后面才是问题的关键,分析理解题要结合背景知识,先理解题干中关键词的含义,结合背景知识的理解再到材料中寻找答案。
阅读材料可知,黄河规律就是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事实,就是三善。简单解析三善,之后谈对三善的认识,其中认识三善是重点。注意三善的含义和对三善的认识是不同的,含义是什么是三善,认识是谈的作用。注意按照分析观点题思路展开作答。这一规律的作用:
1、否则就不会有25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而这恰是几亿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2、自194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治黄以来,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决口,可谓“三年安澜”;其后几十年固堤防洪成了治黄的主要手段,成绩很大,但代价也很大,其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这为未来埋下了很大隐患。要注意自身规律有好也有坏。规律是潜在存在的,不会因为任何的原因而发生改变。对策是用来治理三善的,对策位置非常清晰。
参考答案:
材料4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黄河自身规律及治黄的措施。黄河自身规律包括:
1、堤防容易决口,河床容易抬高,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2、冲击了25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恰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针对黄河的情况我们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1、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
3、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总结:
高频词不但可以快速找到得分的核心词,还可以帮助考生快速定位,在考场上节省宝贵的时间。一个词语反复出现99%是答案。从材料中找出对策,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但是因为是从材料中找出的,所以就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例如国家领导人讲话。
2.“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粉笔
参考答案:
主观因素:①经济因素:政府重视,投入大量人力、资金。②科学施治:王景治水策略正确,因地制宜,选定东汉故道引水,行河路线较优。③辩证施治:疏浚汴渠,全面治理黄河;修建了黄河大堤,利用水门放淤,改善了水沙关系。
客观因素:①气候、地理因素:中游地区降水量少,下游分支较多,两侧多湖泊洼地。②人口和自然因素: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恢复,牧进农退,生态改善,从而黄河输沙量减少。华图
赋分说明
1、王景因地制宜,修建大堤和汴渠,行河路线优。(2)
2、隔断立水门,利用支流大泽放淤泄洪。(2)
3、时期特殊,河患和暴雨少,有湖泊洼地泄洪。(2)
4、黄河输沙量少(2)
5、人口减少,植被恢复,农牧界线的转移。(2)
具体操作细则:
实际操作中,政府重视可算做一条。提到河身短地势低,但未点出汴渠的不得分。若既说汴渠又说河身短,行河路线优的,只给一条分数。单独写出修建黄河大堤,可给一点分数。若未写出植被恢复,只写人口减少或农牧界线的不给分。全部答出可得9分,加1分的表达分。
参考答案
人为原因:
1、河行新道汴渠,河身短、地势低、行河路线优
2、修建大堤,沿河大泽放淤,延长行河年限
3、政府重视,投入人力、财力、物力
自然原因:
1、时期特殊,河患暴雨少,两侧有湖泊洼地
2、黄河输沙量少
3、人口减少,植被恢复,农牧界线转移
网络
题干分析:
此题是一道部分概括型题,归纳王景治理黄河安澜800年的原因。题干的前一部分明确交待给定。
原因从材料可知分两部分,自然原因及人为因素。但作为部分概括题可不分,只把要点列开即可。主要包括:
1、王景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几十万兵士民工,修汴渠治黄河,历时一年,用费亿钱
2、据分析与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有关;
3、另外,“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种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这对于延长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
4、其特点是黄河下游河患相对较少,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的记录较少,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
5、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黄河输沙量的减少。
参考答案:
王景治河后安澜800年的原因包括:
1、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修建卞渠。
2、与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有关。
3、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这对于延长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
4、黄河下游河患相对较少。
5、黄河输沙量减少。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粉笔
参考答案:
(1)概括得出:人与自然、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协调造成这三条河流的生态危机。(2)具体表现:①密西西比河:水质污染,泥沙淤积、湿地减少;②亚马孙河:森林砍伐,生产方式不合理,肥料和农药污染生态;③尼罗河:人口增多,工农业和生活废水污染生态。(3)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①美国:建设防洪工程,整体考虑航运与环境的关系;②巴西:出台相关法律;③埃及: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建立人工湿地。
(4)对治理黄河的启示有: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整体考虑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完善立法,严格执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对重点水域的综合治理,建设人工湿地,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华图
赋分说明
首先要概括因为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这三条大河的生态危机(2分);其次要总结出这三条大河危机的具体表现: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分);再次要概括出各国政府针对出现的生态问题,采取了种种措施(2分),并举出具体措施:出台相关法律,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2分)。关于对治理黄河的启示主要有三条:第一是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4分);第二是立法和严格执法(4分);第三是对生态环境现状做综合评估,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4分)
参考答案
一、人与自然、当前与长远利益关系不协调造成这三条河流的生态危机;
二、具体表现:
1、密西西比河:水质污染,泥沙淤积、湿地减少;
2、亚马逊河:森林砍伐;生产方式不合理,肥料和农药污染生态;
3、尼罗河:人口增多,工农业和生活废水污染生态;
三、各国政府采取措施:
1、美国:减少防洪工程,整体考虑航运与环境关系;
2、巴西:出台相关法律;
3、埃及: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建立人工湿地。
四、对治理黄河的启示有:
1、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整体考虑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完善立法,严格执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3、加大对重点水域的综合治理,减少人工湿地,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网络
题干分析:
审定可知,本题作答包含两大层次,首先要对三大条河的危机以及各国的举措进行归纳,其后谈对治理黄河的启示,而且启示一定是重点得分层次,另外,这道题材料范围限定完成,答案要点就在材料三之中,第一层次很明显,第二层次谈启示。所谓启示是对三国举措的开发,是经验就借鉴,是教训就吸取,所以答案就在举措之中,也就是,启示也在材料三之中,所以材料三可做针对性阅读。如果第一步罗列问题或者将成功的做法具体写上去,那么一些关键词就会出现两次,这是毫无意义的。还有本题依旧是围绕黄河问题而来。
关于启示的作答要领就在于从对方的行为当中寻找启示,正确的经验直接照搬,错误的教训要吸取,同时作答时转化成经验或表述。
若把前三道题目相关联,我们会发现材料三、五都做针对性阅读,那么便可以推论第一题的答案范围,也大体就在材料四之中!
本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各河危机及治理举措;第二部分:对治黄的启示。因为启示是重点得分层次,所以危机及举措可以略谈。可以集中交代危机,集中交代举措。当然,启示也在举措之中。概括材料内容,一般直接将题干再抄一次就可以了。概括相关内容,不是内容也不是现象。
其中危机包括:水质问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支流正逐渐干涸、生态状况造成了很大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举措包括:美国建设了大量工程,但计划中的工程仅完成60%左右、至今仍没有全面规划,近年才采取整体考虑的方式、巴西政府制定的一项法律规定、上述法律以及其他环境法规常常受到漠视、进行了全面评估、曼扎拉湖治污工程 通过本题来思考:为什么一些小的方面,还有那些做铺垫的方面就不需要往出写了,例如水质问题肥料和农药问题等
2013年经验教训题出现新的问法:有哪些事情值得我们借鉴,借鉴是启示题的标志。先归纳再说启示
工程就是为了治理水质等问题,所以工程治理了水质自然就解决了,因而不对水质单独提出解决的对策。
参考答案:
“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
给我国带来的启示包括:
1、不但要规划大量工程,而且要保质保量的完成。
2、充分考虑大坝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考虑航运与其他活动的相容性。
3、保护自然湿地,并建设大量人工湿地。
4、全面规划,整体考虑,全面评估,从根本上解决河流的综合治理。
5、不但要制定法律法规,而且要保证受到重视。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
(1)切合主题;
(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3)不超过400字。
粉笔
参考答案:
一、黄河之水天上来
(1)地理地貌,包括发源地、流经区域、流域面积、气候、植被、地形地貌等。(2)自然景观,如壶口瀑布。
二、黄河与中华文明
(1)黄河文明的地位。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铜器、文字、王权体现着古代文化的进程。
(2)黄河两岸的历史人物,如军事家廉颇等。
(3)黄河孕育的文化资源,如陕西秦腔、河南豫剧等。
(4)文化的包容、融合。黄河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统一体。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的开发:人工改道;引黄灌溉;旅游带来经济回报。
(2)黄河的治理:①“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规律;②治理困境,如泥沙淤积、水质污染;③历史之鉴,如王景治黄;④当代领导人的治黄观念和治黄举措。
四、黄河精神万古传
(1)精神内涵:无私奉献、勇往直前、开拓进取、胸怀博大等精神。(2)对个人、民族、社会、国家的重要性。
(3)号召青少年保护好母亲河,践行、传承、弘扬好黄河精神!华图
赋分说明
实际操作:只要答出任意10点即可得满分。每点2分。但若未分清属于哪个方面,只写出要点,则最多获得一半的分数。四个方面若少了一个方面,则减掉一半的分数。表达分2分。若考生回答的不是内容要点,而是具体数据,则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
黄河之水天上来:
1、黄河的源头、长度、流域面积、流经省份、入海口等;
2、黄河流域的植被特征、地形特点和季候特点
3、黄河壶口瀑布的自然景观; 黄河与华夏文明:
1、中华文化发祥地,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
2、文字和王权的出现,王朝古都旧址。
3、优秀的历史人物和文艺戏曲
4、文华的包容、融合。黄河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统一体。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的开发:人工改道;引黄灌溉;旅游带来经济回报。
2、黄河的治理:(1)“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规律。
(2)治理困境:如泥沙淤积、水质污染。
3、历史之鉴,如大禹治水、王景治黄
4、当代领导人的治黄观念和治黄举措。黄河精神万古传:
1、精神内涵:无私奉献、勇往直前、开拓进取、胸怀博大等精神。
2、对个人、民族、社会、国家的重要性。
3、号召青少年保护好母亲河,践行、传承、弘扬好黄河精神!
网络
题干分析:
这道题应属于公文类题型模式,但题干只要求分别列出要点,所以对形式要求便不重要。作答时应分为四个层次,每一层次展开小的要点。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应讲黄河的自然情况;黄河与中华文明是讲黄河精神是什么,之后加以弘扬。材料范围没有限定,所以阅读材料就按照四个部分的引导再和提示搜索相关要点组成答案。同时该题依旧围绕黄河而来。出现要点,刚要,提纲等字样都不需要写成公文。本题和2013国考副省级第三题几乎一样 本题作答类似于目录的编排。要点材料中已明确。以四部分展开,每部分按点排布。信息点包括: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2、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4、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黄河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5、黄河流域地灵人杰,涌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
6、黄河第一景观该是那闻名天下的壶口瀑布。
7、秦腔、豫剧承载着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
8、黄河之水从源头到入海口,汩汩滔滔,孕育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9、王景治黄、当代治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依靠已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
10、在黄河流域已建成和再见的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
11、黄河水的利用为全国各江河利用率之首。12、60多年来有计划的进行了三次人工改到。
13、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
14、黄河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河。
15、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16、通过加大对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治理力度,来改善黄河水沙关系。
参考答案:
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的内容要点包括:
“黄河之水天上来”包括:黄河有天下闻名的壶口瀑布。“黄河与中华文明”包括: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2、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文明进程中的转折点。
4、黄河流域地灵人杰,涌现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
5、黄河之水从源头到入海口,汩汩滔滔,孕育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包括:
1、防洪工程体系;
2、建成大中型水库。
3、利用率之首。
4、有计划地进行人工改道。
5、黄河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6、对黄土高原粗泥沙区域的治理。“黄河精神万古传”包括:
1、勤劳勇敢。
2、奋勇前进。
3、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此点出现两次,因为取之不尽是人类奉献精神的一种表现,因此需要提取)。
4、桀骜不驯。
5、人与自然相互斗争、相互依存。
(四)参考给定材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粉笔
参考答案:
黄河见证伟大的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伴随黄河产生的,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条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见证人,她不仅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精神气质。
——黄河见证的是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
黄河不仅养育了华夏民族,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也给我们带来挑战,考验着我们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砥砺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黄河带来了众多灾难:特大洪水、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旷日持久的特大干旱。正是和黄河的不断斗争,激励和鼓舞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振奋精神、不断前行。面对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们的民族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凝聚起攻无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无论是八方驰援的人间大爱,还是舍己为人的坚定从容;无论是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还是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都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只有继续弘扬和发展这样的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战,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黄河见证的是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精神。
古往今来,成功地治理黄河,无不根据黄河本身的规律,深入调查,因地制宜。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我们将黄河的害化为利。从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到今天的黄河小浪底工程,无一不是如此。胡锦涛同志指出,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调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这正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体现,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黄河见证的是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五千年来,从大禹治水到今天的水利建设,我们的民族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黄河的治理,从来没有失去要治理好黄河的信心。正是这样的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也正是这种精神促使我们的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黄河见证的是生生不息的养育精神。
黄河不仅养育了我们强健的躯体,还涵养了我们高尚的品格。她对中华民族的养育,不分民族,不分时间,不分高低贵贱,她一直默默地为华夏儿女奉献、付出,从来不求一丝回报。这种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精神涵养了一大批讲奉献、讲付出,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优秀中华儿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治理好黄河的关键时期,也是彻底解决黄河问题的攻坚时期。未来征程上,我们必然还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坚信,在治黄过程中锤炼出的伟大精神,不仅在应对治理黄河时会显示出磅礴的力量,同样会在更为漫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凝聚起当代中国发展的合力,释放出更为持久也更为强大的力量!
华图
赋分说明
阅卷细则:文章谈到黄河的治理为三类文或四类文,二类文谈到黄河精神。一类文重点谈弘扬黄河精神。文章的结构应该按照黄河精神的内涵,弘扬黄河精神的重要性或原因的逻辑顺序,重点指出如何弘扬黄河精神。
阅卷老师已明确规定了黄河精神的内涵,具体包括六个方面:
1、孕育生灵、滋养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
2、锲而不舍、生生不息的坚定执着精神;
3、勇敢向前、不畏艰难的开拓进取精神;
4、自我否定、自我调节的主动适应精神;
5、胸怀博大、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精神;
6、也体现了人类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创新精神。若写出全部六种精神则为一类文,(后因为绝大多数考生写不出,所以降低标准,只要写出三种即可,即黄河三善代表的积累、创新、坚定执着,则为一类文)。
文章的具体结构,可以按照黄河精神总的是什么,为什么弘扬,如何弘扬的结构来写,也可以按照每一种具体的黄河精神,内涵是什么,重要性是什么,如何弘扬来展开。即每一段落都包含一种黄河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参考答案
黄河精神万古传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一曲《我的中国心》,以其高亢、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传遍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提到黄河,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它自然景观的雄壮,更为重要的是铭刻在我们中华儿女心中的悠远与博大的黄河精神。
黄河精神是孕育生灵、滋养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黄河流域的气候温和,利于农作物生长;黄河两岸土质疏松,易于耕植;加之水文条件优越,便于灌溉。因此,我们的祖先就在凿山引水,改造山河,劳作生息,发展成为远发达于欧洲等地的灌溉农业文明。黄河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文明,给两岸的土地灌溉,给中华儿女以滋养,给诗人以灵感,给政治家以豪情,它为这个民族的生存和繁衍默默地提供无尽的资源。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沿岸;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利用黄河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创造出至今仍让人引以为傲的灿烂文化。因此,一提及“黄河“二字,无数炎黄子孙的心中就会情不自禁地升起一种深深的故园之思和家园之感。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坚定执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黄河的恩赐,要通过披荆斩棘,辛勤劳作,才能够转化为物质财富;黄河的洪水,要通过众志成城,奋力抗击,才能够化险为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在它永不停息的奔腾中告诉人们,顺境中要自强不息;逆境中更要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能够经历坎坷而薪火相传,都是在黄河精神的感召下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黄河精神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在这里,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等交相辉映;汉族、蒙古族、回族、羌族等多个族群友好共生;秦腔、豫剧等多种文艺形式共同绽放„„黄河以它博大的胸怀,无声地接纳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尽管它们之间有优劣之分,有形态之异,但是它不加干涉,任由它们群芳争艳。正是它的这种包容,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朵朵奇葩,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实际上,黄河精神又何止这些呢?无论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是到了黄河也心不死的毛泽东,黄河精神都是忧国忧民的担当精神;无论是“黄河清而圣人生”的传说,还是“圣人出而黄河清”的祈盼,它都体现了人们敬畏自然、希望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精神;无论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的放淤工程,还是“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它们都见证了中华儿女敢于创造、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
从西部的青海巴颜喀拉山,到东部的渤海,黄河跨越中国九个省区,是联系中华儿女的纽带;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感慨,到“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怒吼,黄河上承先民,下启来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记忆,也开启了先辈们与后来者精神交流的空间。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未知的领域层出不穷,黄河精神也必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实践的展开而增添新的内涵。“滔滔黄河永不朽,黄河精神万古传!”
网络
题目解析:
阅卷老师已明确规定了黄河精神的内涵,具体包括六个方面:
1、孕育生灵、滋养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
2、锲而不舍、生生不息的坚定执着精神;
3、勇敢向前、不畏艰难的开拓进取精神;
4、自我否定、自我调节的主动适应精神;
5、胸怀博大、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精神;
6、也体现了人类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创新精神。阅卷老师将文章分为四类八档。
一类文:31-40分。对黄河精神的内涵有充分的认知并清楚表述出来;能恰当联系实际充分论证;结构完整合理;行文流畅。结构完整指的是,按照黄河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黄河精神,如何弘扬黄河精神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证。或者每一个黄河精神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论述,形成一个个小分论点也可以。对黄河精神内涵的把握,多多益善。
二类文:21-30分。对黄河精神的内涵有明确认知并表述出来;结构较完整;论证充分;行文流畅。对黄河精神内涵的认知六个至少有一个。
三类文:11-20分。明确提及黄河精神内涵,但无论证;或者有论证,但无主题明确观点。不说黄河精神是什么,大谈弘扬黄河精神,11-14分。说出来一个内涵,论证跑题了,比如大谈如何治理黄河,16-20分。
四类文:0-10分。脱离黄河精神。字数严重不足的(不足300字),直接给0-5分。有一定文字能力,6-10分。
无标题,在原得分基础上直接扣两分。
当年的评分标准:如果没有出现黄河精神的字样或者内容,那么分数在10分以下;如果出现黄河精神四个字但是没有具体的黄河精神是什么,一般12分左右;如果出现一条黄河精神,不论结构、文体、内容,只要卷面干净整齐,满足要求15分左右,每出现一条多加5分。阅卷老师说和所谓的政论文、策论文没有关系,和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关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某种程度上作文也是采点给分,而且越往最近几年的考试,作文得分的高低越和对策的选取关系密切。
如果作文中出现了类似的“发扬黄河精神”、“雷锋精神”、“加快土地流转”等专有名词,那么在作文第一段要对专有名词进行解释或阐释,这有可能是重要得分点。
参考答案
弘扬黄河精神 实现民族复兴
千百年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着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而且以其所承载的黄河精神鼓舞着一代代华夏儿女开拓进取。黄河精神保罗万象,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传承的伟大精神中略见一二:
一、孕育生灵、滋养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锲而不舍、生生不息的坚定执着精神;
三、勇敢向前、不畏艰险的开拓进取精神;
四、自我否定、自我调节的主动适应精神;
五、胸怀博大、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精神;
六、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创新精神。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困难与机遇并存时期,国内国际局势总体有利,我们必须抓住大好时间跨越式发展,更需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奥运会、亚运会、汶川大地震中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们挥洒汗水,正是无私奉献精神的展现;经过几十年的艰苦谈判最终加入世贸组织正是坚定执着精神的再现;神州号系列飞船的发射、嫦娥升天正是中华儿女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的结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尊重劳动尊重人民的理念正是自我否定自我调节的主动适应精神;与邻国妥善解决领土问题、多项高科技技术引进消化正是开发包容精神在新时代的恰当体现;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三北防护林的修建正是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各种思潮激荡的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完成了一系列的伟大梦想,GDP“超英赶美”的梦想已经实现,新的历史使命摆正了我们面前,弘扬黄河精神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战胜困难,取得伟大胜利的法宝。
充分挖掘、深刻体会。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二是.......。三是......。(此处每条对策一到两行即可)
治理黄河、可持续发展。一是......。二是......。三是......。(同上)
黄河精神,中华民族永远的动力。一个民族的强盛不单单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更是民族精神的强健有力,在黄河之水哺育下的中华民族正在以其顽强、勇敢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篇:2012年副省级申论答案
解析:
一、给定材料
(一)材料主题
社会道德建设是当前热点话题,材料从食品生产、医疗领域、教育领域等领域切入,考查了对当下社会道德建设的问题表现、重要性、原因分析、具体做法的深入认识。材料中毫不避讳地沟油、恶意炒作、政绩工程等负面问题,体现了命题人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和直面阴暗角落的勇气。
社会道德建设,也是一个综合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的横断面的综合体。从理解的角度而言,虽然比“黄河精神”要容易,但是对于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更高。
社会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命题思路一如既往,从“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命题。
(二)材料大意
给定材料总共9则,材料大意如下:
材料序号
材料大意及作用
1.通过记者的调查,发现食品生产领域出现的问题。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食品生产者道德水平低下的现状,也体现了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政府各部门多头管理,缺乏协作。
2.对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到了一些专家学者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观点。
3.发达国家美国食品安全卫生的历程和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些措施。
4.谈到了我国“陌生人社会”的问题,分析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提到了一位官员的观点——以道德教化解决他律问题。
5.举了一些商家造假、学术造假、网络造假的例子,谈到了网民关于“社会道德危机”的讨论。
6.介绍了医疗领域、教育领域、政府领域存在的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现。
7.谈到志愿者服务和志愿精神;李老太太的事例,作文立意的重要参考。
8.三个闪耀人性光辉的正面案例,作答第一大题第二小题的依据,也可供作文写作参考。
9.温总理的一段话,我国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举办了道德模范表彰活动,阐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作答要求
(一)试题结构
从试题结构上看,考查目标非常明确清晰,每道题目分别有考查的侧重点。第一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能力,第二题主要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第三题重点考查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第四题重点考查文字表达能力。
作答要求总共四道大题,其中第一大题分为两个小题,列举如下:
材料大意及作用
1.通过记者的调查,发现食品生产领域出现的问题。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食品生产者道德水平低下的现状,也体现了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政府各部门多头管理,缺乏协作。
2.对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到了一些专家学者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观点。
3.发达国家美国食品安全卫生的历程和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些措施。
4.谈到了我国“陌生人社会”的问题,分析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提到了一位官员的观点——以道德教化解决他律问题。
5.举了一些商家造假、学术造假、网络造假的例子,谈到了网民关于“社会道德危机”的讨论。
6.介绍了医疗领域、教育领域、政府领域存在的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现。
7.谈到志愿者服务和志愿精神;李老太太的事例,作文立意的重要参考。
8.三个闪耀人性光辉的正面案例,作答第一大题第二小题的依据,也可供作文写作参考。
9.温总理的一段话,我国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举办了道德模范表彰活动,阐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作答思路
第一大题第一小题
需要根据给定材料2—6,概括出所有的问题表现,可以按照行业领域来分别概括,然后对这些问题表现进行归纳整理。答案要分清逻辑,首先点明反映的整体问题是什么,然后分别列举之。
第一大题第二小题
这是今年国考出现的新题型,要求根据“材料8”的人物事迹,为某内部材料写一份编者按。“编者按”指的是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一般起强调重点、表明态度的作用。因此其实质还是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作答此题只要紧密结合给定材料,以概括意义——分析精神实质——提出号召的思路作答即可。考生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作答范围锁定“材料8”,需要我们重点研读,提炼要点;二是要求概括全面,且在作答中需准确概括出人物的实质。
第二题
题目要求反驳网友观点,乍看之下,历年国考中似乎没有出现过这类题目,但是,广大考生切莫惊慌。国考是一场侧重选拔的考试,因此对考生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谁能较他人更沉着、更迅速地找到本题的突破口,那么他离胜利也就不远了。分析题目,要反驳网友的观点,我们往往容易首先想到找何理由来反驳,但是,更重要也更容易忽视的一点是: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网友持何观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本题的答题思路应该是首先明确提出网友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网友提出的观点要详细加以反驳,即驳论。然后结合材料,进行论证自己的观点,即立论。两者互证,实质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网友A的观点进行的反驳,殊途同归。
第三题
题干要求针对材料1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很明显,考查考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道提出对策型题目。需要注意的是,本题应先梳理出材料1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而后针对问题逐条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此保证“条理清楚”。
其次,明确作答范围。本题没有明确限定作答范围,只是给出了问题所在的材料——“给定资料1”,因此,问题部分从该则资料入手提取要点即可,至于对策措施,一方面可从“给定资料”中提炼出与问题相关的对策表述,另一方面,可以由问题反推出对策。
此外,本题限定了作答身份—“市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作答时应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且最好在答案中将此予以亮明,以突显答案的完整、严谨性;注意字数要控制在400内。
第四题
题目要求以“给定资料7”中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显然,文章的立意要从“给定资料7”中提取。这就要求考生精读给定资料7,提炼出其实质。
给定资料7讲述的是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重,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的感人故事。刘女士出于好心做好事,结果却酿成事故,李老太太家属对此表述支持与理解,这是对公民道德建设中社会公德的一种体现,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理念的诠释与印证。因此,考生可从“加强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处立论。行文脉络可遵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议论文常规结构,首段通过概述给定资料7的内容,引出道德这一话题;第二段可分析我国当前道德范畴内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危害,进而亮明“加强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论点;第三、四、五段则可从教育、法律和制度、公民个人这三个角度切入,给出分论点;结尾总结提升论点。注意行文应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务必保证观点的明确性,内容上要尽可能做到充实,并力保语言的流畅。?
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材料,回答以下两道题目(20分)
1、“给定材料2~6”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请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起过250字。
【参考答案】
总体上看,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道德水平下降的问题。
具体表现:
一是食品生产领域出现严重问题,使用有害添加剂、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二是“陌生人社会”现象。本能依靠熟人和关系,对待陌生人首先选择不信任。
三是商业领域造假。部分唯利是图的商人联合专家共同造假,欺骗消费者。
四是媒体不实报道。恶意炒作,错误引导社会舆论。
五是个别医生医德下降。收取回扣,从患者身上谋取不正当利益。
六是部分学校收取好处,收取学生好处。
七是个别领导干部忽视自身道德建设。隐瞒事实、搪塞推诿、虚报政绩,搞政绩工程。
2、“给定资料8”介绍了最近社会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某单位党委决定编印一期《内部学习资料》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本单位全体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请你为这期《内部学习资料》撰写一则“编者按”。(10分)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揭示各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实质,2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提高公民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乎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作为包工头的孙先生为给农民工发工钱路上遇难,其弟帮助哥哥完成遗愿,这是对诚信的坚守;希望小学徐老师身患重病仍坚持于教育岗位并资助孩童,这是爱心的奉献;“最美妈妈”不顾自身安危果断营救坠落女童,这是善良无私的流露。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值得每位公民学习。
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党员干部应做好带头作用,让社会焕发新的精神面貌。
二、“给定资料5”中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进行了一场讨论。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反驳“网民A”的观点。
要求:
(1)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据真实
(2)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有说服力
(3)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网民A的观点是错误的。道德失范的根源在于自律和他律效能失范,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无直接联系。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些社会领域确实如网友A所说,出现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和泛滥的现象,但各地也不断涌现出讲诚信、讲奉献、勇敢无私的先进人物,社会上“讲文明树新风”等志愿服务精神也诠释出了民族精神的新内涵。所以说经济发展是道德失范的根据是站不住脚的。
道德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一是道德教化缺失。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需要正确的引导,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二是对待传统道德,没有做到很好的总结和扬弃。既没有继承传统道德的优点,也没有避免一些糟粕。三是法律不健全,监管不严格。礼法结合导致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赚取不义之财。四是在具体领域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各部门权责不清。容易出现“好事人人都管”、“坏事人人管不了”的现象,也给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
三、“给定材料1”反映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假定你是市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处理此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20分)
要求:条理清楚,所提措施具体,有针对性,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反映的主要问题:一是很多行业存在地下黑加工点,非法使用有害食品添加剂;二是加工者利欲熏心且对添加剂的危害缺乏认识;三是地下黑加工点牵涉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监管不力。作为市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我将从自律和他律这两方面着手解决上述问题。
一方面,强化从业者自律。对其实施道德教化,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其人道主义情感及正义感、自尊感等有正确发展方向,以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公德共识体系为引导,良心从业;通过宣传添加剂相关知识使从业者对其危害性有正确认识。
另一方面,加强他律建设。一要制定完善《食品安全法》《食品监督法》等法律,逐步推进食品安全管理法制化;二要成立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组织机构,赋予其职权,统一管理食品安全问题;三要明晰工商、质监、农委、公安等单位的权责;三要依法取缔类似地下黑加工点,加大对违法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处罚力度,建立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加大后期追踪及监察力度。
四、“给定材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结合“给定资料”,并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
(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例文】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重,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这一动人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公德之美,它犹如一股清泉,浸润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但随之而来的各种道德范畴内的问题却屡屡出现,社会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教育为根基。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当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抓细节抓具体,持之以恒,才能推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德以劝善,法以诛恶。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必须把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惟其如此,人们从善的信心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全社会都要讲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加强道德榜样的宣传,辩证吸取中华传统传统道德精华,去其糟粕,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提高中华人民的整体素质。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相信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大力提倡,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之花必将灿烂绽放,吾国必将长治久安。
第四篇: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案解析(含地市和副省级)
阅读理解题
一、【审题】
1、问题个数:1问
2、作答内容:公文应用文写作无格式
3、作答要求:无格式要求。
4、作答范围:特指,答案在给定资料1中。
【答案要点】
关于“好政策”的简报
1、什么是好政策:好的政策是否合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好的政策是完善的政策体系,有更细化的标准,易懂易履行边界清晰,好政策要有利于人们幸福感的提升。
2、制定好政策的意义:好政策的制定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3、怎么出台好政策:要简化人民办事流程,好政策的制定应具有延续性,可不断完善修正,从实际出发。
二、【审题】
1、问题个数:2问
2、作答内容:常规类
3、作答要求:不超过300字。
4、作答范围:特指,答案来自于材料2。
【答案要点】
办理“市长信箱”的流程
1、在网上建立平台,开通信箱。
2、并进行广泛宣传,鼓励民众反馈社会问题。
3、对群众所反馈问题予以调查处理,并及时作出回复。
4、进行处理情况满意度调查。
办理“市长信箱”的要求
1、对群众所反馈的问题予以及时回复,不超过三个工作日。
2、处理情况须明确表明处理时间要求。
三、(1)【审题】
1、问题个数:1问
2、作答内容:常规类:主要原因
3、作答要求:150字
4、作答范围:特指,答案来自于材料3。
【答案要点】
引发热议的原因
1、地方官员反应过度、法律意识淡薄
2、一刀切、不符合实际
3、不做宣传,只用一纸命令
三、(2)【审题】
【答案要点】
1、问题个数:2问
2、作答内容:常规类:主要原因
3、作答要求:300字
4、作答范围:特指,答案来自于材料3。
赞成的理由
1、开销大、影响社会秩序
2、可以引导好社会风气
3、民众不应被整顿
4、虚假的人情社会风气应被整顿,有利于建设官风气民风
5、消极影响大、影响周围民众
6、可以减少腐败滋生
7、从实际出发、了解民情,因地制宜、移风易俗,正确导向,潜移默化时间长,政策支持效果好
反对的理由
1、限制了民众自由。
2、公权侵犯私权
3、为官霸道、强迫命令,一刀切、不符合实际,不做宣传,只用一纸命令
文章写作题
四、【审题】
(一)主题点拨
这篇文章属于特指类里的观点类作文,全篇文章要围绕好的政策来写。整篇材料谈的是好的政策的价值,最终制定好的政策。因此,本文要围绕好的政策执笔。
(二)写作思路
文章的展开的思路如下:总论点是好的政策意义重大及如何制定好的政策。分论点一好的政策的重要性。分论点二政策失误的危害性。分论点三论述如何制定好的政策。
(三)常见偏题点拨
不谈为什么制定好的政策,通篇谈论如何制定政策。
【文章框架】
由“好政策”引发的思考
第一段:案例法开头,引出政策的制定。论证政策制定的重要性。近而引出好政策的价值。从而得出论点,认识到好政策制定的意义及如何制定好政策为执政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第二段:指出好政策带来的诸多积极作用。如社会秩序,引导好社会风气,建设官风气民风,减少腐败滋生,正确导向。
第三段:政策失误带来的诸多损失和危害。如限制民众自由,公权侵犯私权,为官霸道、强迫命令,一刀切、不符合实际等。
第四段:如何制定好政策。合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细化标准,易懂易履行边界清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要简化人民办事流程,具有延续性,不断完善修正,从实际出发等。
第五段:结尾。
一、概括“给定资料2”中提到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问题及其所给出的具体建议。
【中公解析】
从题干得知,本题答案要点的范围是“给定资料2”。同时,作答时不仅需要概括出所存在的问题,也需要给出针对性的具体建议。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这里学会使用合并同类项,把意思相关的要点进行归类合并。
【答案要点】
“给定资料2”主要反映了提升国民素质的问题。一是国民缺乏阅读,各地方的图书馆建设不足。二是国民文明缺失及违反传统文化规范的不断涌现。三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及对家庭缺乏情感关怀现象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设足够的图书馆。
二是国民自身提升素养,把传统文化精华编制礼仪教材。
三是高校开设国学课程,开展“孝”文化教育活动,在中学使学生具有音乐和美术的基础。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划线句子的含义。
【中公解析】
本题要求解释划线句子的含义,属于句子理解题,应按照“点明本质—深入阐述—适当引申”的作答思路组织答案,即先点明这句话的本质含义——中国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具体阐述中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最后作出结论。
【答案要点】
中国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
教育要解放心灵。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教育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教育规律。
教育必须基于中庸、可能和适当三个原则。
教育要丰富内心,不要一味地去适应外界。
因此,教育应追求内在。
三、“给定资料4”中某美术馆正在策划艺术家黎明的作品展,为这一作品展撰写一则导言。要求:围绕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艺术追求等方面作答;内容具体,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中公解析】
本题要求为一作品展撰写一则导言,依据材料与作答要求,需要扼要地阐述艺术家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其艺术追求等,使参观者对作品创作者得到一个总的了解。
【答案要点】
导言:“艺术家黎明作品集美展”在本美术馆举办。艺术家黎明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他的的行为、装置、水墨试验、油画、综合材料等艺术创作都蕴含了“中国精神”。
在黎明早期的油画作品中,长城形象的运用突出了中国元素、中国符号的意味。他的装置作品《为长城延伸一万里》蕴含的中国精神凸显民族自尊与主体性精神,是他表现大国意识的一个前提。
黎明采用布面、牛皮卡纸、水墨、长城风化的泥土、油墨、丙烯、工业胶粘剂等综合材料创作作品,构成了时空、地理、人文三位一体的对话关系。用中药为长城疗伤的创意体现中国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和责任担当;用水墨精神彰显东方文化精神;采用现代化机械制造冰砖,以冰雕的技法立体展现中国精神的内核。
黎明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中国精神和本土语言的强烈自信,挖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科技理性主义洗劫世界的当下,如何以中国精神的文化想象,展开大国意识的责任抱负。
四、某地中学举办“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假如你是相关负责人,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上讲话。请结合“给定资料5”,写一篇题为“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的讲话搞。
【中公解析】
本题为公文写作题,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分析题目,重点是“给定资料5”,但也要尽可能从其他材料中提取与“文明素质”相关的分析性要点,按照“发言缘由—发言内容—重申主题”组织作答。答题中注意自身身份和讲话的对象。
【答案要点】
标题和称呼——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发言缘由——受邀参加“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文明素质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必修课,大家要重视。
发言内容——我们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礼仪文明的重要内容,文明素养事关民族素质、精神弘扬。但社会上出现不少违反传统礼仪规范的现象,影响国家形象和个人素养的提升。国民素质体现在点滴小事,道谢和应对致谢是生活中最常碰到的。我们要重视从小事做起,努力修身养性,善待社会。
重申主题——提升文明素养意义重大,要切实行动起来……
五、以“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参考例文】
不学礼 无以立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为社会运转订立了严密的人伦制度和行为规范。“礼制”由此传扬千年,成就了我国“礼仪之邦”的美名。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将“礼”的学习视为做人的“必修课程”,以此强调礼制学习的重要。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脚步虽快,但精神文化却未曾跟上,我国正应学习“礼制”,夯实发展的精神基础。
不学礼,自身不立。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文明规范,它展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生活在社交网络之中,在工作中,你需要同事配合,在生活中,你需要与他人相处,若是忽略“礼貌”,无异于违背了社会交往的法则,关死了交际的通道。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礼貌”是你获得他人帮助的必需。东汉末年,刘备出身不高,却鼎足三分,正在于他礼贤下士“甚得众心”,获得众人支持。可见,对于个人来说,代表“礼”的礼貌是成就个人事业的重要组成。
不学礼,政府不立。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国传承多年借助仪式展现“规矩”的“礼仪”。西汉开国,刘邦废除繁琐秦礼,但由于君臣礼节不严,由叔孙通召集儒生共订礼制,从此亲贵功臣谨守礼仪,显示出规整的景象。这里的“礼仪”,就是指礼节仪式,其重点在于通过规整的仪式教导群臣严守规矩。封建制度虽然在我国早已成为历史,但“守规矩”却依然是政府开展工作的底线。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国部分地区官员存在“四风”弊病,甚至堕落腐化,正是忽视规矩的体现。对于政府来讲,应该重新学习“礼制”中蕴含的守规矩思想,依据法律法规开展工作,才能真正获得长治久安。
不学礼,国家不立。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在与国外沟通交往中塑造形象的“礼节”。“礼节”是展现礼貌的形式,各国“礼节”各异,只有遵守他国礼节,才能彰显我方礼貌。我国虽然被誉为“礼仪之邦”,但近年来部分游客在出国旅行中,却是罔顾“礼节”:不是在庄严肃穆的教堂中大声喧哗,就是在自助餐厅中浪费食物。这种种行为都是对我国“礼仪之邦”形象的抹黑。对于国家来说,讲求“礼节”无比重要,它是我国开展国际交往的关键元素,国人若是不能改变自己忽视他国礼节的行为,我国游客出行必然受到他国排斥、拒绝,长此以往,我国的国际地位甚至也会因此一落千丈。
左传有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无论是对个人、政府,还是国家来说,它都极为重要。“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教育其子孔鲤的名言,这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学礼”的重要性,更提醒我们,作为最好的老师,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对子女起到教育作用,唤起社会对“礼”的重视,营造社会“学礼”的氛围。相信通过这份努力,我国的精神基础必然夯实,一个复兴的大国必然由此屹立。
标题和称呼——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发言缘由——受邀参加“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文明素质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必修课,大家要重视。
发言内容——我们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礼仪文明的重要内容,文明素养事关民族素质、精神弘扬。但社会上出现不少违反传统礼仪规范的现象,影响国家形象和个人素养的提升。国民素质体现在点滴小事,道谢和应对致谢是生活中最常碰到的。我们要重视从小事做起,努力修身养性,善待社会。
重申主题——提升文明素养意义重大,要切实行动起来„„
(五)以“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申论范文】
不学礼 无以立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为社会运转订立了严密的人伦制度和行为规范。“礼制”由此传扬千年,成就了我国“礼仪之邦”的美名。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将“礼”的学习视为做人的“必修课程”,以此强调礼制学习的重要。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脚步虽快,但精神文化却未曾跟上,我国正应学习“礼制”,夯实发展的精神基础。
不学礼,自身不立。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文明规范,它展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生活在社交网络之中,在工作中,你需要同事配合,在生活中,你需要与他人相处,若是忽略“礼貌”,无异于违背了社会交往的法则,关死了交际的通道。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礼貌”是你获得他人帮助的必需。东汉末年,刘备出身不高,却鼎足三分,正在于他礼贤下士“甚得众心”,获得众人支持。可见,对于个人来说,代表“礼”的礼貌是成就个人事业的重要组成。
不学礼,政府不立。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国传承多年借助仪式展现“规矩”的“礼仪”。西汉开国,刘邦废除繁琐秦礼,但由于君臣礼节不严,由叔孙通召集儒生共订礼制,从此亲贵功臣谨守礼仪,显示出规整的景象。这里的“礼仪”,就是指礼节仪式,其重点在于通过规整的仪式教导群臣严守规矩。封建制度虽然在我国早已成为历史,但“守规矩”却依然是政府开展工作的底线。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国部分地区官员存在“四风”弊病,甚至堕落腐化,正是忽视规矩的体现。对于政府来讲,应该重新学习“礼制”中蕴含的守规矩思想,依据法律法规开展工作,才能真正获得长治久安。
不学礼,国家不立。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在与国外沟通交往中塑造形象的“礼节”。“礼节”是展现礼貌的形式,各国“礼节”各异,只有遵守他国礼节,才能彰显我方礼貌。我国虽然被誉为“礼仪之邦”,但近年来部分游客在出国旅行中,却是罔顾“礼节”:不是在庄严肃穆的教堂中大声喧哗,就是在自助餐厅中浪费食物。这种种行为都是对我国“礼仪之邦”形象的抹黑。对于国家来说,讲求“礼节”无比重要,它是我国开展国际交往的关键元素,国人若是不能改变自己忽视他国礼节的行为,我国游客出行必然受到他国排斥、拒绝,长此以往,我国的国际地位甚至也会因此一落千丈。
左传有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无论是对个人、政府,还是国家来说,它都极为重要。“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教育其子孔鲤的名言,这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学礼”的重要性,更提醒我们,作为最好的老师,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对子女起到教育作用,唤起社会对“礼”的重视,营造社会“学礼”的氛围。相信通过这份努力,我国的精神基础必然夯实,一个复兴的大国必然由此屹立。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卷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满分100分 时限180分钟)
一、给定资料(部分)
资料1
某市市政府组织召开了一次专题研讨会,邀请了相关专家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好政策”为话题展开讨论。以下是与全人员的发言摘要:
A:我讲一个关于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治理西湖的事情。当时,西湖内淤泥壅塞、湖草蔓生,使得西湖容量日渐减少,淡水不敷居民饮用。苏东皮决心清理淤泥蔓草,他动用数千劳力,费时四个月得以竣工。工程完毕后,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又成了难题。苏东坡实地考察后发现:西湖南北两岸居民顺着蜿蜒的湖边步行到对岸必须绕道数里。于是他决定用挖出的淤泥修一条直贯南北的路堤。将湖南分隔为里湖、外湖,大大缩短往返路程,沿堤垂柳和6座拱桥及9个亭子更增加了西湖的美景。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使湖中的恶草不再滋生呢?那就把沿岸部分湖现开垦出来,让农民种菱角增收,条件是必须在自己承包的湖面按期除草。同时,苏东坡还向朝廷上书,请求向菱角种植户收的税金应确保作为保养湖堤、湖体的专项资金。„„ 【答案要点】
办理“市长信箱”的流程
1、在网上建立平台,开通信箱。
2、并进行广泛宣传,鼓励民众反馈社会问题。
3、对群众所反馈问题予以调查处理,并及时作出回复。
4、进行处理情况满意度调查。
办理“市长信箱”的要求
1、对群众所反馈的问题予以及时回复,不超过三个工作日。
2、处理情况须明确表明处理时间要求。
(三)根据给定资料3,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T县政府出台的规定引发了社会热议的主要原因。
(2)对于T县政府出台的规定,网友们有赞成有反对,请你对网友的意见进行梳理,概括他们赞成和反对的主要理由。
【答案要点】
引发热议的原因:
1、地方官员反应过度、法律意识淡薄;
2、一刀切、不符合实际;
3、不做宣传,只用一纸命令
赞成的理由:
1、开销大、影响社会秩序;
2、可以引导好社会风气;
3、民众不应被整顿;
4、虚假的人情社会风气应被整顿,有利于建设官风气民风;
5、消极影响大、影响周围民众;
6、可以减少腐败滋生;
7、从实际出发、了解民情,因地制宜、移风易俗,正确导向,潜移默化时间长,政策支持效果好。
反对的理由:
1、限制了民众自由。
2、公权侵犯私权。
3、为官霸道、强迫命令,一刀切、不符合实际,不做宣传,只用一纸命令。
(四)“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请从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写一篇文章。
【文章框架】
由“好政策”引发的思考
第一段:案例法开头,引出政策的制定。论证政策制定的重要性。近而引出好政策的价值。从而得出论点,认识到好政策制定的意义及如何制定好政策为执政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第二段:指出好政策带来的诸多积极作用。如社会秩序,引导好社会风气,建设官风气民风,减少腐败滋生,正确导向。
第三段:政策失误带来的诸多损失和危害。如限制民众自由,公权侵犯私权,为官霸道、强迫命令,一刀切、不符合实际等。
第四段:如何制定好政策。合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细化标准,易懂易履行边界清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要简化人民办事流程,具有延续性,不断完善修正,从实际出发等。
第五段:结尾。
第五篇: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给定资料
1.一篇题为《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的文章在网上传播,其中下面两段文字尤其引起了网友的热评:“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范儿’,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家范儿’。我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传承,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和为贵’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汉唐直至当代,彰显着大国气度,航海家达伽马,在到达非洲大陆时树起了旗帜,标示葡萄牙王室的主权。然而他不知道,比他早一百多年,一位叫郑和的中国人早已到达了非洲。郑和并没有树立标示大明主权的旗帜,而是树立了一座丰碑,一座友好而和平的丰碑。拒绝侵略,传递友好,这就是我中华气度,我们的‘中国范儿’。” 有网友点评说:这样的文章读得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意识”,看过之后不禁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2.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诚信知理、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优良传统。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中高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物质财富的日渐丰富,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软实力。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3.“不学礼,无以立。”F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或许正因如此,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4.网友“子曰”和“雨后”认为,传统文化被漠视也是导致教养缺失的原因之一,网友“子曰”说:“家长、老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践行传统文化精髓,领会其中真谛,并结合当今社会大背景,努力修身养性,三五个月内,肯定会影响到一些人。”
“我是老师,也是家长,从学生的作文中,从儿子的讲述中,我不时能看到听到孩子礼貌言行遇冷的情形。每当那样的时候,我都很痛心,会及时跟孩子沟通,纾解他们心中的委屈和郁闷。”„„ „„ 作答要求
一、概括“给定资料2”中提到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问题及其所给出的具体建议。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划线句子的含义。
三、“给定资料4”中某美术馆正在策划艺术家黎明的作品展,为这一作品展撰写一则导言。要求:围绕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艺术追求等方面作答;内容具体,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四、某地中学举办“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假如你是相关负责人,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上讲话。请结合“给定资料5”,写一篇题为“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的讲话搞。
五、以“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概括“给定资料2”中提到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问题及其所给出的具体建议。
【中公解析】
从题干得知,本题答案要点的范围是“给定资料2”。同时,作答时不仅需要概括出所存在的问题,也需要给出针对性的具体建议。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这里学会使用合并同类项,把意思相关的要点进行归类合并。【答案要点】
“给定资料2”主要反映了提升国民素质的问题。一是国民缺乏阅读,各地方的图书馆建设不足。二是国民文明缺失及违反传统文化规范的不断涌现。三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及对家庭缺乏情感关怀现象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设足够的图书馆。
二是国民自身提升素养,把传统文化精华编制礼仪教材。
三是高校开设国学课程,开展“孝”文化教育活动,在中学使学生具有音乐和美术的基础。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划线句子的含义。【中公解析】
本题要求解释划线句子的含义,属于句子理解题,应按照“点明本质—深入阐述—适当引申”的作答思路组织答案,即先点明这句话的本质含义——中国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具体阐述中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最后作出结论。【答案要点】
中国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教育要解放心灵。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性。教育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教育规律。教育必须基于中庸、可能和适当三个原则。教育要丰富内心,不要一味地去适应外界。因此,教育应追求内在。
三、“给定资料4”中某美术馆正在策划艺术家黎明的作品展,为这一作品展撰写一则导言。要求:围绕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艺术追求等方面作答;内容具体,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中公解析】
本题要求为一作品展撰写一则导言,依据材料与作答要求,需要扼要地阐述艺术家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其艺术追求等,使参观者对作品创作者得到一个总的了解。【答案要点】 导言:“艺术家黎明作品集美展”在本美术馆举办。艺术家黎明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他的的行为、装置、水墨试验、油画、综合材料等艺术创作都蕴含了“中国精神”。
在黎明早期的油画作品中,长城形象的运用突出了中国元素、中国符号的意味。他的装置作品《为长城延伸一万里》蕴含的中国精神凸显民族自尊与主体性精神,是他表现大国意识的一个前提。
黎明采用布面、牛皮卡纸、水墨、长城风化的泥土、油墨、丙烯、工业胶粘剂等综合材料创作作品,构成了时空、地理、人文三位一体的对话关系。用中药为长城疗伤的创意体现中国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和责任担当;用水墨精神彰显东方文化精神;采用现代化机械制造冰砖,以冰雕的技法立体展现中国精神的内核。
黎明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中国精神和本土语言的强烈自信,挖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科技理性主义洗劫世界的当下,如何以中国精神的文化想象,展开大国意识的责任抱负。
四、某地中学举办“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假如你是相关负责人,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上讲话。请结合“给定资料5”,写一篇题为“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的讲话搞。【中公解析】
本题为公文写作题,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分析题目,重点是“给定资料5”,但也要尽可能从其他材料中提取与“文明素质”相关的分析性要点,按照“发言缘由—发言内容—重申主题”组织作答。答题中注意自身身份和讲话的对象。【答案要点】
标题和称呼——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发言缘由——受邀参加“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文明素质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必修课,大家要重视。
发言内容——我们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礼仪文明的重要内容,文明素养事关民族素质、精神弘扬。但社会上出现不少违反传统礼仪规范的现象,影响国家形象和个人素养的提升。国民素质体现在点滴小事,道谢和应对致谢是生活中最常碰到的。我们要重视从小事做起,努力修身养性,善待社会。
重申主题——提升文明素养意义重大,要切实行动起来„„
五、以“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参考例文】 不学礼无以立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为社会运转订立了严密的人伦制度和行为规范。“礼制”由此传扬千年,成就了我国“礼仪之邦”的美名。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将“礼”的学习视为做人的“必修课程”,以此强调礼制学习的重要。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脚步虽快,但精神文化却未曾跟上,我国正应学习“礼制”,夯实发展的精神基础。不学礼,自身不立。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文明规范,它展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生活在社交网络之中,在工作中,你需要同事配合,在生活中,你需要与他人相处,若是忽略“礼貌”,无异于违背了社会交往的法则,关死了交际的通道。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礼貌”是你获得他人帮助的必需。东汉末年,刘备出身不高,却鼎足三分,正在于他礼贤下士“甚得众心”,获得众人支持。可见,对于个人来说,代表“礼”的礼貌是成就个人事业的重要组成。不学礼,政府不立。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我国传承多年借助仪式展现“规矩”的“礼仪”。西汉开国,刘邦除繁琐秦礼,但由于君臣礼节不严,由叔孙通召集儒生共订礼制,从此亲贵功臣谨守礼仪,显示出规整的景象。这里的“礼仪”,就是指礼节仪式,其重点在于通过规整的仪式教导群臣严守规矩。封建制度虽然在我国早已成为历史,但“守规矩”却依然是政府开展工作的底线。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国部分地区官员存在“四风”弊病,甚至堕落腐化,正是忽视规矩的体现。对于政府来讲,应该重新学习“礼制”中蕴含的守规矩思想,依据法律法规开展工作,才能真正获得长治久安。不学礼,国家不立。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礼”,应该是在与国外沟通交往中塑造形象的“礼节”。“礼节”是展现礼貌的形式,各国“礼节”各异,只有遵守他国礼节,才能彰显我方礼貌。我国虽然被誉为“礼仪之邦”,但近年来部分游客在出国旅行中,却是罔顾“礼节”:不是在庄严肃穆的教堂中大声喧哗,就是在自助餐厅中浪费食物。这种种行为都是对我国“礼仪之邦”形象的抹黑。对于国家来说,讲求“礼节”无比重要,它是我国开展国际交往的关键元素,国人若是不能改变自己忽视他国礼节的行为,我国游客出行必然受到他国排斥、拒绝,长此以往,我国的国际地位甚至也会因此一落千丈。左传有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无论是对个人、政府,还是国家来说,它都极为重要。“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教育其子孔鲤的名言,这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学礼”的重要性,更提醒我们,作为最好的老师,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对子女起到教育作用,唤起社会对“礼”的重视,营造社会“学礼”的氛围。相信通过这份努力,我国的精神基础必然夯实,一个复兴的大国必然由此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