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
全球共振下的经济增长趋势性下移
评论:2点击率:210442011-07-18 07:26:31 打印本文章电邮给朋友字体:小中大分享:
一、上半年观点回顾:经济波动短期化、政策切换高频化
从全球宏观的视角看,2010年以来特别是201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典型的“温度适宜、冷热不均”。从全球来看,“金砖四国”新兴市场与美欧日发达市场呈现出“一边火焰、一边海水”的“冷热不均”,高于平均温度的新兴市场面临“退去高烧、抑制通胀”的紧缩困境,低于平均温度的发达国家却面临“添柴加火、反复刺激”的政策往复困境,持续不断的政策争议曾经从QE1转向退出,再转向QE2,目前已由QE2的退出方式转向QE3。因此,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经济周期不仅存在明显的非同步性,政策周期则存在持续的偏离。
从中国宏观经济的情况看,增长与政策的波动呈现日益短期化、循环往复的特征即宏观经济也在一年之中走过春夏秋冬的“冷热变化”。目前经济仍在持续回落,且有可能超出合理范围,政策或许走向“超调”。
(一)“三率齐动、紧缩加时、政策超调预期”三步曲
站在这个角度,增长中枢平稳下移和通货膨胀水平适度上移情形下,为避免政策的高步波动人为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那么一种较为合理的政策路径应该是:第一,货币政策应该接受较之过去10年更高一点的通货膨胀率,防止过度紧缩;第二,货币政策应该接受较之过去10年稍低的经济增长率,防止过度放松;第三,货币政策执行方向应该具有一致性,波动的幅度应该适时减小。事实
上,以此作为参考,就货币政策的走势与切换,我们曾明确提出“三率齐动、紧缩加时、政策超调预期”三步曲。
(二)“09-10年超常规刺激”负面效应加剧短期经济波动
二、全球经济寻找再平衡过程或引发新一轮共振
全球经济基本已经渡过了危机后的快速复苏阶段,经济增速将明显放缓。美、欧、中三大经济体增速放缓共振,将首先从需求端冲击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原油等资源品价格有进一步回落可能,短期制造业去库存风险加剧。中长期看,外部经济风险升温,外需羸弱将导致出口减速。而国内货币政策一紧再紧,超调风险不断累积,如果与外部冲击叠加,中国经济重演2008年四季度硬着陆的风险将会进一步扩大。
(一)美国:政策刺激触及瓶颈,技术突破尚未形成,经济增速进入低谷
(二)欧元区:债务重组讨论升温或引发新危机
在欧元稳定机制(EFSF)的缓冲下,南欧高债务国家短期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出现实质违约的概率不大。然而,短期流动性支援无法解决欧元区内部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南欧经济增长长期前景黯淡,民众态度对政策决断压力逐渐加大,这将导致中期内希腊债务重组无可避免,甚至欧元解体这种“黑天鹅事件”也并非是无稽之谈。债务重组或将触发欧元区银行系统的新危机,对欧元区金融稳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冲击。
(三)全球共振影响之一:“去库存化”将在三季度持续
(四)全球共振影响之二:出口活动或有所放缓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成为大概率事件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高位,但后劲已明显不足
(二)商品房开发投资与保障房投资在四季度将出现不匹配情况
(三)在缺乏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下,融资平台风险制约地方政府投资杠杆率
融资平台风险依然居高不下。审计署公布的来自于银行信贷的平台地方贷款债务约为8.4万亿元,今明两年债务偿还分别为2.6和1.8万亿,压力较大。其他各项结构性风险不容忽视。
(四)土地、节能减排约束将对投资形成叠加影响
(五)货币紧缩之下中小企业自主投资受到较大影响
四、消费企稳回升可能成为软着陆的重要支撑
下半年三大因素的改善将有利于消费增速的企稳回升。原因在于:第一、汽车消费向常态化回归带动汽车消费回升;第二、CPI6月之后逐步回落有利于减轻通胀对于消费的挤压;第三、在货币政策总量紧缩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消费生成。
(一)农村收入大幅上升,必需消费品增速加快
(二)税收政策调整将会利好消费
(三)最终消费代替投资,长期增长动力未来将会逐步切换
五、物价见顶回落之后,宏观政策会进入政策效果的观察期
下半年来看,一方面CPI在三季度可能触顶回落,另一方面紧缩政策带来的实体经济运行回落趋势已经形成。全年经济增速将缓慢回落,实现“软着陆”。三季度CPI从6月份峰值高位回落,但仍将保持在高位,整体上前三季度CPI将远远超过政府对于2011年4%左右的控制目标,目前四季度CPI均值预测4%左右,回落到控制目标范围。
六、政策常态化回归,在政策效果观察期实体经济会平稳回落
政策方面,由于超调的风险正在累积,我们认为最优的政策路径在于:加息、减准备金率、减税。原因在于:1)加息。适当加息实际上可部分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2)减准备金率。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旱涝不均的情况,特别是中小银行资金紧张情况,从而可以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3)减税。在中小银行的贷款能力适度放大的情况下,如果这类企业能够筛选进入授信范围,那么企业的转型就可能加速。
但受制于物价上涨压力、政治周期,预计未来的政策仍然以平稳调整为主。将表现为如下四点:1)总调控频率将降低,预期加息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2次。并酌情对承担紧缩较大的中小企业等进行适当放松,支持保障房建设等,同时可能会对地方投融资平台采取更为实事求是的融资监管措施;2)价格调控手段亦将酌情使用;3)信贷投放向常态回归,社会融资内部结构调整,新增规模稳定;4)财政政策维持积极,着力于刺激内需和扩大出口。
(一)总量调控频率明显降低,加息进入尾声
预计下半年央行使用存款准款准备金率等总量调控手段的频率降低。原因有两点:1)下半年对冲公开市场到期资金的压力亦将大幅减少。2)银行间流动性偏紧。在年内6次上调存准的政策累积效应叠加下,基于金融体系的二元结构影响等,银行间流动性已经十分紧张。价格调控手段会酌情使用。预计三季度或加息至少一次。
(二)信贷投放向常态回归,社会融资内部结构调整
信贷投放回归常态。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主基调为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指货币和信贷增速回归常态的货币政策。从经验看,常态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增速调控目标可以大致计算为:M2 增速=GDP 实际增速+通货膨胀率+约3个百分点。如果2011 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位8%,通货膨胀率的预期目标为4.5%,那么,2011 年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标志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要被控制在15%左右。由于信贷增速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基本一致,因此,为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2011 年全年的信贷增速也应控制在15%左右,如果融资结构不出现明显的变化,换算成增量就是7.2万亿元左右。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需要将2011 年的新增贷款控制在7.2亿元以下,才可实现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变,因此信贷投放虽然会向常态回归,但不会明显放宽。
(三)财政政策维持积极,着力于刺激内需和扩大进口
预计下半年我国财政政策继续维持积极,政策着力于两条主线:第一,刺激内需,支持经济转型;第二,扩大进口,平衡贸易收支。具体看点有如下四方面:个税改革撬动中低端消费、奢侈品减税争夺高端需求、增值税扩容扶植第三产业、进口关税下调平衡贸易收支。
本文经编辑整理,刊出时有删节。
第二篇:巴曙松:构建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巴曙松:构建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与月刊君同行在这里读懂宜信月刊君说:5月29日,由宜信公司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携手举办的《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报告发布会在北京柏悦酒店召开。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曙松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作为本次报告的执笔顾问专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在发布会上发表了两条重点观点:
1、对普惠金融理解为照顾、优惠,甚至白给是错误的,对普惠金融的界定就是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要让这一部分人群能够获得这些金融服务,而且这个服务和产品是多样化的。
2、构建良好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应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行业环境和改善消费者体验入手,解决普惠金融的理论指导,研究和制定与金融市场协调发展、相互配合的完整政策法规、监管体系和信用环境,良好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月刊君给你带来了更多的巴曙松观点,另外点击 阅读原文 还有演讲PPT。(以下内容根据巴曙松现场演讲整理)— 巴曙松“在2013年11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边,首次提出来发展普惠金融,我到现在都能记得包括唐总在内的中国普惠金融的探索者,看到文件里有这个词时欣喜的感情。”
大概20多年前,金融界就流行这样的玩笑话,说“一人在银行,全家跟着忙”,当然这说的很不对。但这说明实际上在传统的金融、传统的客户覆盖、传统的市场上,竞争是比较充分的。在这一部分层面的客户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必须开始把客户下移,如果仔细看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业他的年报,如果最近四五年里面不提一下普惠金融、小微客户、分层客户,这个银行就不上路。普惠金融一直供给比较缺乏的原因,主要就在于他提供服务的成本比较高,当然还有一个误解,就是习惯于说普惠金融就应该优惠,那就使得他的风险不能被收益覆盖之后,就很难有可持续的更大规模的资金进入。在2015年12月31号发布的普惠金融规划里面,对普惠金融的界定就是立足机会平等的要求和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来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第一个,公平的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所以可能在遥远的山区,他可能需要的金融服务就是他的孩子给他汇的钱,一个短信通知,说钱到帐了。第二个要提供一些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新来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把原来不能纳入的这一部分客户纳入到我们的覆盖范围。第三个金融服务必须具有可持续性,需求有可持续,盈利有可持续,不可持续的话它就很难吸引足够多的资源来进入这个领域,让更多的人受惠。第四个就是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动力,中国的这些普惠金融的探索者们很不容易的,我们看到当然国际上这些普惠金融的业务也处于调整期,那是他们,我看到几个商业模式基本上在信用评级借助公共信用风险的资源,他很少去做线下的或者其他的探索,但是中国的这些先行者们,他们自己去积极的探索这些信用风险的定价,从数据积累做起,提升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交易的成本来提高工作的效率。普惠金融机构运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衡量信用、控制风险,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更广泛地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普惠金融在制度和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随着普惠金融机构进入门槛不断降低、互联网金融公司爆发式增长、经济下行阶段信用风险逐步暴露,普惠金融探索过程中的问题与风险也开始显现。
— 巴曙松
“我和唐总都在一个微信群里,我是群主。我有意识的也加了几个从互联网金融机构起来的年轻人,他们和我们传统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常争论。互联网强调自己的突破能力,创新能力,做传统银行的说你做的天花乱坠把钱能借出去算什么本事,我们做金融机构要做风险控制,借出去还能收回来才叫本事,在这点上看来我们找到了共识,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是要解决风险控制问题。”
在普惠金融利用技术变革来进行创新方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努力:第一个就是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贷款对象的一个信用评定,来针对客户群进行更加精细的分层式的划分,来推出符合各类群体需求和风险特征的信贷产品,使其更符合这个客户群体。前两天我和某银行行长讨论这个问题,他说互联网金融企业确实有的不错,但是有的评分也不是很准确。他说有的评分就根据上网捆绑的时间来定,结果他在这个上面用的很少,结果女儿的评分都比他的高,他女儿花的钱都是他的,这个评分就不对,这就说明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怎么精细的划分,它是需要做更精细的功课,所以不能很简单化的。其次要有更多的创新流程管控和风险控制的方式,并且把他定义在产品之中。通过流程去控制风险,通过系统去控制风险,要比靠人可靠的多。在1997、1998年,我在中国银行当副行长,那个时候一个客户汇到另外一个客户的帐上,总不能及时到帐,所以要给对方分行汇个报单,然后清算。但是不过怎么去培训,怎么去抓人,总能出现这些事。后来及时清算系统,信息及时到帐,资金及时到帐出现之后就没有人再出这个问题了。第三是针对客户的特征,更多的使用纯信用贷款产品,并且将劳动技能培训、科技推广、创业知识培训这些服务和信贷产品设计结合起来,这就是唐总说的能力培养,在普惠金融中带动的能力培养。我跟格莱珉的几个创始人交流,可能他们觉得我是金融背景反而跟我谈金融谈的很少,给我解释半天为什么要让他把两个毛巾分开,为什么一定要让家里修一个干干净净的厕所,养成一个好的生活能力是普惠金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理解成通过金融来带动他的能力提升,激发他对好的生活品质的向往。第四是降低金融服务可获得的门槛,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特别是在生产性的资金需求方面提供一些优化的解决方案。在信用价值创造方面,你看我们宜信,我们可以看到怎么用技术手段来做信用价值创造,信用的价值创造和经济中的交易密切相关,信用的价值创造离不开信用的维系和有效的管理及征信管理,授信管理,帐户控制管理,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或者推销信用支付工具,怎么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量化、存储、快速处理这些特点,现代信用体系管理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面对中国现在的信用目前方面面临的挑战,大数据用他巨量的综合信息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全新的数据分析的思维方式能够突破传统的征信方式的局限,来倒逼和促使向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因为我们如果没有这个方面的突破,还是以来传统的信用评估方式,像银行觉得最靠谱的还是抵押担保,而这个人群是恰恰没有资产可做抵押担保,所以就要用到唐总说的一个词叫新的打法。你就要用一个技术在交易中发现他的信用,信用管理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扩展信用数据的边界,一些非传统的信用数据成为非常重要的来源,能够覆盖一些没有被传统的征信记录系统覆盖的人群,同时能够提供用户现在的及时信息,而不是局限于历史的信息。数据能够保证信用管理的客观性,数据挖掘技术确保了数据的真实和有效。做银行的人最怕听到说“我觉得”,“我觉得”这笔贷款给何刚总编没问题,信心好的时候觉得没问题,过两天信心不好“我觉得”给何总这笔贷款不行,这样很难保持一贯性。一个人了解的信息是局部的,我看到的是他敬业的一面,天天加班编杂志,努力的一面。可能另外一个人了解他坏的一面,他来评的时候就是坚决拒绝,我一评给他额度很高。而大数据技术可以做到相对客观,同时大数据技术能使信用管理的经济效率更高,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传统的信贷信用问题,而且解决了人工成本也扩展了信用来源,他的信息真实、快速、高效、实时。普惠金融作为一种覆盖面广、可获得性强、长尾特征突出的金融服务方式,需要通过批量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手段加以实现,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技术革新为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了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大数据技术具有数据挖掘、量化存储、快速处理等特点,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巴曙松“构建普惠金融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金融机构从微观层面来创新产品,还需要国家层面完善顶层设计来解决普惠金融的理论问题、监管问题,市场的协调,信用的支持,法规的协调,信用环境这些问题,所以今天来的媒体朋友尽量报道这些东西,这样可以让决策者能够看到,你们要把这个声音要传递出去,重点报道这个部分。”
仅仅让这些探索者去探索是不成的,我们还要构成一个生态环境来支持他们的探索,降低整个成本,形成共赢,所以构建普惠金融的生态环境可以从加强顶层的设计,优化行业的环境和改善消费者的体验入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金融机构从微观层面来创新产品,还需要国家层面完善顶层设计来解决普惠金融的理论问题、监管问题,市场的协调,信用的支持,法规的协调,信用环境这些问题。通过识别这些没有覆盖的新金融需求,满足多层面的金融需求来提升整个效率,提高效率也是供给侧改革,所以说构建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普惠金融作为一种覆盖面更广,可获得性更强,长位特征突出的金融服务方式,怎么能够通过技术能够破解我们传统金融信用评估成本高的困局来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那就是我们要支持这些普惠金融机构来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用大数据、云计算支持图谱的技术来衡量识别控制风险来创新产品。同时,当然有一些金融实践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这就需要整个生态环境的努力。从宏观环境到消费者体验要构建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从顶层上来说要为这些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开展条件,提高他的风险控制能力,从行业方面要进行平台的构建和数据的共享,从消费者体验层面要进行普惠金融教育和消费者保护这些方面,现在出现的互联网的案例,当然有金融机构的问题,有监管的问题,消费者自己对金融不了解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们的路径建议就是完善监管,从顶层上提供支持,优化他的信用环境,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来降低这个成本,以及针对经济下行期、调整期、转型期的特定状况来建立这种完善他的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来改进他的风险控制能力。构建普惠金融的生态环境可以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行业环境和改善消费者体验入手。普惠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创新服务理念和产品,还需要国家完善顶层设计,解决普惠金融的理论指导问题,研究和制定与金融市场协调发展、相互配合的完整的政策法规、监管体系和信用环境。
以上内容根据巴曙松现场演讲整理,点击阅读原文看巴曙松演讲PPT。
文丨月刊君根据巴曙松演讲整理转载请注明来自宜信月刊(yixinyuekan)
猜你喜欢 这就是唐宁10周年内部邮件中强调的“人才观”宜信10周年唐宁内部邮件:我们将会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宜信月刊公众平台长按关注,读懂宜信
回复以下 关键字,查看精彩内容P2P丨宜坑丨新刊丨宜信财富 | 普惠之歌 | 宜信普惠号 | 宣传片 | 宜信往事 | P2P之路 | 宜信云 | 老照片 | 选择宜信| 全球化策略 | 反欺诈图谱 | 姨搜 | 中信银行 | 广发银行 | 安心账户 | 资产配置 | LOGO | 多产品 | 唐宁采访 | 荷兰王后 | 美国总统 | 女高管 | 吕海燕 | 吴晓波 | 王威丨宜信毁了我 | 雇主 | 功夫片 | 银行合作 | 网贷协会 | 做朋友 | 表白 | 个人信用报告 | 宜书堂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