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协同育人、产教融合背景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转型思考专题
协同育人、产教融合背景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转型思考
摘 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这种办学模式的推动下,图书馆作为学校资源中心、学习中心、信息中心,如何更好的服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为学校、为行业培育人才提供文献资源保障。本文结合南宁学院办学模式及南宁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情况思考在新背景下如何做好文献资源建设。
关键词: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文献资源 信息服务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01
一、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资源中心、学习中心、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学习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任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任务及校园文化价值体系建设需求,系统的、有规划的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和特色的馆藏体系。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学校依据地方产业、行业,在学校专业建设基础上积极开办相关的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科研密切结合,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级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1]。新环境背景下,图书馆的目标定位应该与学校的发展定位相一致,根据学校战略发展目标,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应该学校战略目标相一致。
二、南宁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办学模式情况
南宁学院结合所在地区、学校实际情况,始终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利益共同体的考虑,深入开展校企、校政、校校合作,形成了六种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与南宁市威宁投资集团的“互联互通”模式、与南宁市轨道交通公司的“需求驱动”模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打通行业”模式、与中兴通讯公司、苏州高博教育集团的“攀亲嫁接”模式、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西分院的“厂校一体”模式、与中科招商集团、广西“新桂商”群体的“创业就业贯穿”模式[2]。
目前,南宁学院获得并建设了一批育人与科研平台,教育部-中兴共建的“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质量研究与教育(南宁)基地”“中国东盟研究与教育中心”;自治区级的协同育人平台两个:轨道交通协同育人平台、ICT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广西文科中心:应用技术类高校人文社科服务地方发展基地等,南宁学院已经走上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办学模式。
三、南宁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截至2017年12月25日,馆藏图书190多万册,电子期刊18201种,纸质报刊1129种。南宁学院电子图书馆全天24小时开放,订购有“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等9个数据库,已陆续开通并导航与众多校外资源的免费链接。2012年升本之后,学校重视图书馆建设,逐步投入较大的资金作为图书采购经费,但是由于原先的工科类文献资源量相对较少,现有的文献资源体系建设还没完全从原先旧模式中扭转过来。
1.文?I资源结构与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存在差距
2012年学校升本成功后,南宁学院着手打造应用技术型大学,整个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上围绕应用技术型展开布局。随着学校战略目标的确定,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方向和重点也随着改变。受民办高校经费、采访人员缺乏等原因,南宁学院图书馆工业技术类文献资源较少,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结构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大量的专业文献需求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2.电子资源数量较少
南宁学院图书馆是在邕江大学图书馆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原有的馆藏电子资源基础薄弱,电子资源数量不足,电子资源类型不全,年新增电子资源量少,电子资源难以满足师生读者的教学、科研需求。
3.专业的文献资源采访人才的缺乏
南宁学院图书馆现有管理人员19人,其中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不到4人。由于人手较少,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人员还兼咨询馆员的工作职责,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文献资源采访工作中去,与其他老牌本科高校的采访工作质量相比差距较大,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献采访质量。
4.各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合作办学企业人员的采访参与度不高
受采访人员知识面、视野等限制,光靠文献采访人员很难做好专业文献采访工作,因此需要学校教学、科研一线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中来。但是由于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学校一线专业教师科研、教学等任务繁重,近几年专业教师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转型思考
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该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相关学科专业文献建设为主,加强与企业、行业的沟通,增加行业标准,企业、行业技术技能类文献。
1.围绕“2+6”的框架,重点开展专业文献资源建设
南宁学院着力打造“2+6”专业布局,“2”,即重点引领、培育城市产业与公共服务工程、质量技术工程两大跨学科专业特色领域。“6”,即重点发展6大专业群:交通与物流专业群,机电与先进制造专业群,信息与通讯技术专业群,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群,质量技术工程专业群,城市文化与经营管理专业群[2]。图书馆重点加强交通类、机械制造类、质量安全类、信息通讯类、土木建筑类等与6大重点专业群相关的文献采访力度。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近三年图书馆不断加强重点专业群文献采访数量,相关专业文献数量占当年文献采访总量稳步提升,为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专业文献保障。
2.加强电子资源的采购力度,收集试用、免费的电子资源
在有限的图书资料经费中,图书馆仍然争取到一部分的电子资源经费,通过与数据库商的谈判斡旋,不断争取用最少的经费买到最合用的资源。近几年,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量不断增加,至2017年,电子数据库数量增加到9个,同时加强试用资源、免费资源的收集发布,共开通试用、免费数据库34个,电子资源访问量也逐年上升。
3.加强采访人员的培训及与各二级学院的沟通
在现有采访人员情况下,南宁学院图书馆首先要求采访人员从学校定位出发、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对每年的新增专业、重点建设专业进行分析,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专业教学、学习、科研、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其次,建立“一对一”制度,专人负责对接各二级学院文献信息需求,收集、分析学院的文献信息需求,为学院推送合适的文献信息导航;最后就是督促采访人员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既包括相关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包含自身知识面的拓宽,不断深入了解所负责学院学科领域的发展[3]。
4.提高一线专业教师、合作办学企业人员参与专业文献采访、推荐的热情
专业教师、行业人员对本专业、本行业现阶段的发展动态、最新趋势的了解要比图书馆采访人员熟悉,因此调动一线专业教师、合作办学企业人员的文献采访、推荐热情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专业文献保障体系。目前南宁学院图书馆成立有“专业图书采访小组”,实行图书馆采访人员+专业教师+企业人员的模式,这样既拓宽了专业视野,又能了解专业、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得文献资源采访、教学、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五、结语
总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该紧扣学校的办学模式,服务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实现文献资源建设的转型发展,从而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专项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7(4):118-121.[2]南宁学院:http://www.xiexiebang.com/
[3]廖媚.民办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探析――以邕江大学图书馆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7):76-77.
第二篇:产教融合模式下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产教融合模式下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产教融合即将教育与产业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论,检验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在产教融合模式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學生的实践能力,这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方式。本文对产教融合模式进行简介,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产教融合模式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发展状况会成为学校发展成果的重要评价标准。推广产教融合模式,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产教融合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产教融合模式简介
在众多的办学模式中,产教融合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模式将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与对应的产业结合起来,根据产业的发展方向去优化教学方向,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校专业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学生学成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也相对更加顺利。通过这种模式,还能促进学校的多元化发展。产教融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需要的融合,更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可为学生提供多维发展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电子商务专业与电商产业的融合,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先进的电商知识,另一方面则能够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电商操作技能。将与电商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促进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这种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的工作,在工作中了解产业情况,从而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结合。同时,学校与企业开展一些合作项目,让学生与项目的一部分工作,将电商企业的资源利用起来培养学生,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根据电商企业的运营模式,结合项目实践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剖析,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产教融合模式下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缺乏应有的深度
根据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情况来看,近年来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合作基本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相互相互达成的人才培养协议,地方政府很少参与其中,使得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力度不够。有很多校企之间的合作只是局限于框架协议的签订,并没有展开实质性的合作。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如果不通过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产教融合模式很难达到应有的推广深度。例如,在高校与地方企业签订合作项目的同时,地方政府很少给予融资支持,税收减免政策落实不到位。即使高校和企业愿意协同育人,无奈缺乏应有的物资和政策保障,导致双方在推进产教融合模式的过程中都缺乏主动性,协同育人机制的推进也因此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由此可见,要大范围的推广产教融合模式,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效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
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需要“双师型”教师资源的支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但是,校方和企业方的目标却是不同的,高校需要借助企业这个实践平台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企业的目的则是要盈利。如果企业在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无法获取明显的收益,那么企业就会在合作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时,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又要有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也就是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这是许多高校的在师资方面比较欠缺的。例如,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虽然非常熟悉国际贸易术语和法则,懂得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的相关操作和流程,但这些仅限于对理论知识的探究。实际上很多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没有从事过或者兼职过国际贸易相关工作,这就是使得教学内容有些空洞,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即使学生能到企业学习,面对实际工作时也会表现得手足无措。
(三)缺乏健全的创新创业制度
许多地区的产教融合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实践平台比较少,难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发展需求,实践教学因此也受到很大的阻碍。由于发展力度不足,创新创业制度也不够健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产教融合面临的问题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解决,会进一步阻碍产教融合进度。例如,校企合作模式缺乏稳定性,运营经费也严重不足,这些都户容易使教育主体发生偏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注重的是利益,学校注重的是人才培养,两者在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于是,在对产教融合模式进行规划时,双方也会出现分歧,创新创业制度更是难以完善。如果不能对产教融合作出合理规划,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进程必然会非常缓慢。
三、产教融合模式下协同育人机制的推广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协同发展体系
要促进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增强其可实施性,就需要对高校及企业这两个参与主体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双方的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协同发展体系,以踧踖产教融合办学。在此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竞争力。例如,大数据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校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进行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的一些简单工作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在项目中检验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利用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行业中的发展前景,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而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也能够为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在企业和学生双方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学生毕业后还可进入企业工作,这是产教融合比较好的一种发展结果,学校和企业的发展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高校的“双师型”教师人才却比较欠缺,所以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例如,高校在招聘教師时,可优先录用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和能力都比较强的人才。同时,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估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接受相应的锻炼。在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实践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教师的科研成果,也可以通过入股或者转让等形式,使之产业化。在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指导机制,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或者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时,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三)加大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
产教融合并不是单纯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双方的合作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所以,在推行产教融合模式、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大地方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例如,地方政府应充分了解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所需要的资源支持,了解企业的发展需要,将产教融合作为地方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统筹规划。教育、人才优先的理论应融入到各项政策中,帮助高校形成学科专业模式,使其既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又能够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同时,加大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一定的资助,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税收的减免、贷款的免息等政策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机会。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机融合,高校应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发展方向的选择上给予科学的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时,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及时反馈教育成果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例如,传统的理论知识考试、论文写作及论文答辩考核方式可以沿用,但也要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如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对于企业实践一定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想,通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分析、总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校和企业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还可对学校的教学模式、企业的发展模式、岗位工作特性等作出自己的评价,在三方的相互评价下,才能促进各方的共同发展。并且,采用多维的项目考核模式,还有利于促进高校与企业发展目标的协同化,对于产教融合模式的推进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十分必要,这是产教融合模式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模式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推进,首先需要构建良好的协同发展体系。同时,高校应注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良好的实践指导。此外,还应加大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使产教融合模式发展到应有的深度。
第三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邱福明
【摘 要】以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为例,分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产业背景,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开发进行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产教融合 课程开发 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4-02 产教深度融合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跨越提升具有战略性意义。“产教深度融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在不同场合和媒体对“产教深度融合”做出了强调和指示。最近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不仅能够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
一、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产业背景分析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高职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依托柳州众多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模具企业,以此为产业背景和土壤。柳州是广西汽车工业城,2014年1~6月,柳州市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00万辆,汽车销量约占全国销量的8.72%。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东风柳汽公司等主机厂形势喜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相关的汽配行业也处于稳健发展阶段。作为汽车行业中最重要的工艺装备之一,本地汽车模具产业得到了同步发展。本地模具行业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如制造过程的CAPP、CAM技术、并行工程和协同设计以及虚拟制造等内容的模具数字化技术等等。这些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有必要依托地方产业,以校企合作形式,开发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具制造综合训练是本专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此课程由校方单独开发,会在师资、设备、学习项目、工作环境上与职场有明显差别。为此,我们与广西最大的模具企业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臻公司)对接,共同开发了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开发的设计
产教深度融合实际上指的是“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阻隔”,多方融为一体,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点在于凸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的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汽车模具制造业为平台,开设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在新开课程中把基础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企业的生产实例中深化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培养“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复合人才。我们根据在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机加工单项训练学习的实际情况,依托柳州模具企业的优势资源,把传统课程从校内教室课堂转移到以企业车间为中心。课程环境为真实的企业环境,学生有了“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承担为期六周的模具生产任务。在真实而又陌生的企业环境,学生被统一安排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感知、学习、接受新设备、新工具、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等,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最终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技能与职业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凸显“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职业教育映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开发过程及模具制造工艺流程,掌握大型铸造模具的生产特点,掌握拉延模、修边冲孔模的钳工制作、数控加工、装配、调试工作过程,初步获得模具制造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亲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协作完成模具生产任务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社会能力。
(三)与模具生产企业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按汽车模具的实际生产过程以及相关岗位职业标准来制定教学内容,共确定了三个工作岗位,分别为模具泡沫成型制作、模具组立及数控加工、模具钳工制作,此外,增加企业安全教育、企业文化体验、课程总结评价内容。以此来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并进行轮岗学习。
(四)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实施。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负责课堂教学,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模具制造训练指导书等。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为:聆听教师讲授→模仿操作过程→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本课程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对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模具制造的实际过程循序渐进安排学习任务。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亲身感悟汽车模具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在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模具制造的技能和方法,还提高了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管理协调、抗挫折能力,培育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尽早融入社会,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企业对本课程建设非常重视,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供了优秀的指导教师,还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作为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主要有:企业内部典型案例、模具结构图、常用汽车模具标准件手册、设计标准、设备说明书、生产规范、模具工作的虚拟动画、生产视频等。做到了学习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完全一致。学校回馈给企业的方式有团队教师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部分优秀学生毕业后会留在福臻公司工作,企业获得了长久性的技术人才资源库。这些助力校企长久深度合作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五)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参与的课程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探索出了一套确定可行的考核体系,优化考核内容、手段,构建校企齐抓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让企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学生三方有效参与考核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三方进行评价,分别是企业评价。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企业工作表现打分,主要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情况,所占比例为50%;学校评价,根据学校专业教师平时掌握的情况打分,包括工作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日志的填写、学生综合测评情况等,所占比例为40%;学生自我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情况自我进行评价,所占比例为10%。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反思
依托地方产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遵循教学系统设计基本规律,进行课程开发,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参加生产实践学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有效方法。本课程在教学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企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学生均为“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部分学生吃苦精神不足,遇到困难会退缩,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因性格差异、同事关系、利益相关,易产生心理落差,不能与企业工人师傅打成一片,这给学校和企业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尽管做了大量的安全教育,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隐患还存在。教学实施中,必须把学生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加强风险管控,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风险教育,以一些事故案例来警示学生,杜绝各种意外事故发生。每天早上班会均要强调安全问题,且现场有安全员进行巡回检查,安全教育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朱芬芳.浅谈模具课程设计体会[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吕玉充.《冲压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杨运鑫.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教育,2014(4)【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A类(2014JGA312)【作者简介】邱福明(1982-),男,江西于都人,博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文化学、高等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