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传[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03:3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恩来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恩来传》。

第一篇:周恩来传

《周恩来传》的读后感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他的生平事迹,一时半会儿还是讲不清楚的。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新中国中央人名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这就说明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

费正清在欢迎招待会上发现周恩来喜悦的面孔下“透出久经磨炼的刚毅与顽强”,在《自传》中,费这样比较周与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相比之下,毛泽东更像一位真龙天子,他可以在风云变幻的云雾中恣意纵横,时隐时现,而周恩来则不同,他仿佛一直在权衡时势,修补残局。”周或许是其中最不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在南开中学饰演女性角色的轶事。也是在这所以开放著称的学校中,他阅读过《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鸠,接触了亚当•斯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也让他兴奋。1919年,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并为此激动,但他的组织才能比他的理论造诣更高一筹,在天津的学生运动中,他脱颖而出。可以想见,在一个动荡时期,这种天赋比独创性更受欢迎。他在26岁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28岁时领导了上海60万工人的罢工,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耐心倾听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讲述的农民革命,但一定容易接受英俊的年轻人条理清晰、务实的分析。事实上,一直到1936年,周恩来始终拥有比毛更高的职位,而他在遵义会议上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更是帮助后者重获权力。与毛泽东与蒋介石不同,周恩来小心翼翼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前二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他们的版税都超过了他们的元首职务津贴。尽管周是世界上最有性格的政治家之一,他的自传却缺乏个性。如果你缺乏洞察力,很可能会将之仅仅视作毛的各项政策的推行者,就像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那样,在1972年会见毛泽东时,他将周描述成毛周围的“一位笨拙的小学生”。但周与毛的关系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更复杂,更相互依存。《亚洲周刊》在回顾20世纪的亚洲伟大领袖时,称周恩来是始终的第三号人物。尽管他是毛最有力的助手,比毛年轻5岁,在毛掌权后,却从未成为第二号。但是,在中共历史上,他在最高领导层的时间却无人匹敌。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76年逝世,他目睹着曾经的同志一个个死亡,或者被打倒,自身却保持了下来,成了中国政治历史上最著名的“幸存者”之一。

身兼总理与外交部长的51岁的周恩来是新中国名义上的首席执行官,但其作为更像是首席运营官。一位威严的董事长通过一个庞大的董事会,有着绝对权威来做判断,而周只能做更多的权衡与协调工作,只有在其他人最陌生的外交领域,他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周恩来传》作者迪克•威尔逊所说“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伟大胜利”,他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次会议准确印证了亨利•基辛格对外交的判断,“它仍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些对共产主义政权保持怀疑的人在面对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时,也努力收敛了这种怀疑。

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公仆”。读《林海雪原》有感

怀着—股澎湃的激情读完了全书,轻轻合上,望着“林海雪原”四个字,似乎是由火热的血所凝成的,衬着封面上的皑皑白雪,显得更加地艳,更加红了。在那上面,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亲切和蔼的解放军战士,为着自己的理想,更为着祖国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在深山老林中奋斗的身影。此时的雪似乎已同他们的笑容与灵魂,融为圣洁的一体。

对这些战士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它鉴证了一个个赤子之心,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郁郁葱葱的老林里跳动。穿山风的狂卷,密集的枪弹雨林,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把火,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或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绝顶》中的肖顿河,都为着自己心爱的理想而前进,虽然他们最终都失败了,都只在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几行轻轻的痕迹,但在任何人眼里,他们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击倒的。耻笑他们对生命无谓浪费的人,必定是一个懦夫,因为只有懦夫,才会耻笑勇者,更因为他们毫不明白倾尽自己一生去追求的感觉,也更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气魄,没有这种理想。邓小平也说过:“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便对自己的前途自己要走的路感到茫然,也许,在徘徊上便像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若没有理想,莱特兄弟不会发明飞机,圆了人类飞向蓝天的梦;若没有理想,袁隆平不可能养殖出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多粮少的难题;若没有理想,又哪来中国几千年的悠远文化;若没有理想,中国不会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夺回自己的领土……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时为了它,历经几多沧桑几多岁月。中国的2008申奥,世界梦想和平,祈求人性的完美,“众里寻她千百度”,圆了与未圆,又有什么区别,总有下一代继续追寻。

读《林海雪原》经常会感觉到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集体”。文中的人物,如少剑波杨子荣等,张口闭口不离集体,可谓已经深入骨髓,同自己的生命融为—体了,风里来,雪里去,是记忆拼搏下的一点一滴。“集体”这个词,更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集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远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位,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特性。

汉朝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集体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为着这座泰山而永生。生与死,千百年来有人歌颂有人笑,更有人长叹一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便是有气与无气。有人死得气壮山河,那种人,以着另外一种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骂,万人践踏,那种人,为求一丝生机拼命乞怜,却终为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该来的时候会来,该去的时候会去,无愧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愧于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想法或一个将来的结果。关天培身上的刀疤,黄继光胸膛的枪洞,都一次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林海雪原》中,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一分人性的美,融合为人类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一个世界的缩影,化为一片蓝天。尽管有时,乌云阻挡了阳光,但在一阵甘霖的挥洒后,清流依旧,白鸽挂着风铃远翔,叶更绿,天更蓝,阳光在露珠上闪烁。世界的循环不停,美不停。依稀间,昨天也是今天的导航。读红色经典巨著《长征》有感

自幼就与红色经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结,利用再次拜读了由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

一滴一滴的泪,像蒙蒙细雨一样,洒落大地,眼前闪过的画面让我永无难忘,那是一场奇迹的话剧,那是一篇难以忘怀的历史纪录,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记忆!当我合上《长征》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原来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根植于我的心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神往,最能影响世界前途”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在历时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履盖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敌人派来追击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放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心同德、众志成诚征服了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是的,纵使装备极其简陋,给养严重匮乏,环境殿堂艰苦,数十倍敌军前堵后追,但中国……人却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这中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虽已过去,但在国际形式日益紧张、天下尚未太平的现状下,我们依旧更需要虔诚的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先辈长征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宁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应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在学校我们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孜孜不倦的学好每一科知识,用科技来强国,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列。

毕竟,任何辉煌的业绩都需用努力去创造,我们应从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嚼草根”的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挑战命运的精神中学习他们那种艰苦奋斗精神,无怨无悔的气概,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而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如徐霞客历经千辛万苦终完成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就像司马迁饱受屈辱终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像梵高孤独贫穷一生却为后人留下价值连城的作品;就像贝多芬双耳失聪却抚着琴键谱出优美的惊世曲调。

身处太平盛事,想想那些为了后来者的幸福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的长征英雄们,我们还有任何理由和资格去埋怨周围的一切吗?

历史的身影渐渐远去,此刻重新聆听《长征》的故事,感受长征先驱们创造的辉煌,体验他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动之余无不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崇敬,同时也对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圣和光荣。

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双手虔诚的捧着《长征》这部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时,才恍然体悟到那段血风腥雨史告诉我们,其实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也有荆棘丛生,要想人生美丽辉煌,就应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路虔诚地走过,一路播撒希望的种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弯,布满了荆棘,但成功者总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坚强忍韧的毅力开辟通向辉煌的康庄大道。

第二篇:《周恩来传》读后感

《周恩来传》读书报告

首先来谈下我选《周恩来传》这本书的原因。在第一次看到老师推荐的阅读数目参考的时候,我选了《共产党宣言》,但是之后扫阅后觉得宣言文字深奥,思想较为深刻,觉得应该过段时间细细品读才好。加之我个人是十分喜欢周恩来总理的,人物传记也是比较受我青睐的,于是我就选择了《周恩来传》。我所看的这本书是由金冲及主编,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且书名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本人物传记。

我对周恩来总理的喜爱与崇敬可以追溯到小学时期。当时小学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泼水节的故事,我当时就被周总理的和蔼亲切,友善热情给感染了。既而到了初中,学习了历史,看到黄埔军校那一页,看到了周恩来的照片:哇!真帅!青年时期的周恩来,真的帅到了我的心坎,如此俊美有如此才华横溢,如此胸怀大志,有勇有谋。之后,我又陆陆续续地了解了周总理的一些事迹,因为革命而一生未能有自己的亲生子女确又把战友及烈士的子女视如己出的这种伟大,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的高风亮节。我欣赏的是真真正正的周恩来,“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正是如此。

周恩来生于淮安——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之地,这就使得恩来“少游江淮,纵览名胜”,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极强的民族自豪感大抵是从小培养的。周恩来,字翔宇,别名少山,伍豪等,我个人闻名便觉得英姿飒爽,气魄非凡。(以下我会用周总理的这些称谓来称呼他,以示崇敬之情。)

翔宇小时候是幸运的,也是非常机灵聪明的。他有个精明强干的亲生母亲万氏;也有个知识丰富会琴棋书画的过继母陈氏,使得翔宇从幼年开始便耳濡目染,认字诵书,小时便已经诵得许多经典;还有个乳母蒋氏,令他懂的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但小恩来也是不幸的,不到十岁便家道中落,他又不得不四处去借债。我觉得这也大大培养了少山的吃苦精神和独立的品格。读到12岁的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便不禁为之动容,仿似感受到他胸腔内的热血壮志,我也满是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看来,国仇家难早已在幼时的周恩来心中深深扎根。这样年代这样一位优秀的儿童或者少年,真的是实属不易。可能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不同的定义,但少山这种小孩,无论放到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他无疑都是出彩优秀的。与现在的有些小孩相比,享受着比少山好一百倍的条件,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却还是背着父母偷懒,或许这不能怪这些小孩本身,大抵少山的那个时代确实能够造就类似于他自身这样的人才。别光说“有些小孩”去了,我小的时候,真的是没有烦恼与忧愁,生活的环境也比少山好太多,我虽然没有和少山一样的志气,但好在没有调皮捣乱,真的,或许是那个特定的年代,让本该无忧无虑的少山,从小就提现出了成熟的性格。

15岁在南开学校读书,恩来便在学校风生水起,优秀耀眼,光芒四射。他参加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也编辑刊物,是学校演讲会副会长,江浙同学会会长,参加过救国储金募款大会,参加过学校演说比赛等等,放在今天也是相当的了不起。我想说,我在这大学大二这一阶段,我见证的两届我们学院学生会的主席,见过两届长江大学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主席,见过青总队的两届队长,见过校学生会的主席,见过很多很多的主席和队长,真的,不会有人有周总理那么优秀,可以做出这种独立自主、及其考验能力、又及其有思想的、有及其有组织能力的这种事情,而且那是在周总理15岁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我还是个高中生,性格都还有很多缺陷,学校里同学之间,学习之中,自己心中的纠结与烦恼,的困难我都难以应付,怎会有如此的勇气与魄力,如此的富有知识与思想,做与周总理这般伟大(在我的心里,真的是非常伟大与有成就的事情)的事情呢?我现在18岁,也都没有如此如此的优秀,但少山是我心中的一束光,我会披星戴月奔向理想和你。虽说我是个及其有惰性,又很容易沮丧的女生,还好,我还有希望和热血,至少这两者从未从我的血液中剥离。我还能够发掘出很多优秀的人,比如我们商务英语专业的第一,比如我很欣赏的学生会一个部长(她是连续多次的年级第一,而且多才多艺,相貌我也爱),还有我很佩服的多位老师(比如我的口语和辩论老师马老师,比如我的毛概老师姜老师,他们知识渊博,总能交会我知识还有如何成长,如何提升,如何真正不辜负青春),还有我的同班同学(极其自律,极其高效)等等,他们是现在平凡中的伟大者,但这些伟大之处,也注定他们会在各自领悟有所建树,成为不平凡者。我还有很多崇敬的人,比如周恩来,比如我的肖战哥哥。我要重申这句话,我将永远忠于自己,披星戴月奔向理想和你。

我真的很喜欢少山的写的文章和诗词。于南开学校读书时就已写下了令现在的我都望尘莫及的诗词。他同情穷苦人民,也忧国爱国,他多才多艺,也强身健体。我以前偶然看到过一篇介绍,周恩来参演话剧时,也扮得是女角,这该是多么清秀俊丽的男子啊。而且他此举也是为了唤醒人民。

1971年的夏季,周恩来就计划去日本留学。恩来具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智慧的头脑,他见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灯红酒绿的繁华也见到了其中劳动人民的悲苦,于是他断然抛弃了之前“帝国主义能救中国”的想法。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周恩来深刻地了解这场运动,他的思想也悄然转变,正如他的这句诗:“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真理总是在模糊中慢慢被发觉的,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这让我忆起了我的高考。其实我高中三年都是认真学习的,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中途有痛苦过,有迷茫过,也有想退缩,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因为我知道,高考是这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所有人同一起跑线的公平竞争,但我高考还是失败的,远没有我预期的结果。真理是愈求愈模糊的,我高中就是想得太多,求的太多,每天都有些本不该想却因为倔强便执着去想,浪费了时间精力,毁坏了我的心情,不仅提不高成绩,又大大的拖低了我的效率,真的是愈来愈模糊。但我就是真理发现得太晚了,我没有抓住了他的光明和姣妍,高考后我才真正懂得,其实并不需要想那么多,顺其自然,劳逸结合,该玩玩该耍耍,不用那么死板刻板。那一点的光明和姣妍我最后抓住了,我会在大学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努力前行,充满希望与生机。

周恩来在1919年4月回到中国,这个日期只要大致了解历史的都知道,五四爱国运动就要爆发了。当然,我们的少山同志是绝对的参与者。后来的他,虽被捕与牢房,也是马克思主义积极的宣扬与传播者,他是我国有数的几个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于万千思想的杂烩中,挑选并接受正确的新思想已是不易,更为为数不多的早期传播者更是难得。新,是个很有生机和创造性的字,我们大学生就应到具备这种能力,大学生是创新的源泉,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当前使命就是坚守中国梦,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新和传播真的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在创新这条路上坚持开拓,终会有自己的成果。

伍豪又于1910年11月坐海轮去了法国,此时的他在思想上还未确定“采取什么主义来救中国”。他又去了英国伦敦进行考察,之后回到了法国。他深刻分析了欧洲大路上的情况,最终确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历史和实践证明,周恩来是对的。周恩来加入了巴黎的共产主义小组,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从此为共产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他建立了旅欧青年的共产主义组织,是旅欧党团的创立者和领导人。远离家乡,在欧洲大陆探究着,坚持着,奋斗着,终究造就不平凡。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在安宁的大学校园,在这里终日追剧刷微博与抖音呢?年轻时就是要出去闯一闯,年轻时干那些你七八十岁都能干的事情,你要青春做什么?

上文我曾提起因为瞥见了初中历史书中的周恩来黄埔军校时期的照片,一眼万年,萦绕于心。伍豪任职黄埔军校时期,是我我很喜欢的一个时期。他到职后立规、授课、定方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建立了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军事政治工作。这总是我佩服他的点,我们伍豪总是开创者,总是先河。1925年的革命军东征,他也是领导者。少山不仅有成功的理论工作,也有优秀的实践工作。他参加了进攻淡水之役,参与指挥了攻打惠州城的战役,率第一师攻占海丰,无不英勇,无不有谋略。1926年,恩来来到上海,他所指挥的工人起义也胜利了。1927年,周恩来秘密到达武汉,参加中央核心领导。7月,中国共产党决定举行南昌起义,而这个建议最早的提出者便是周恩来。8月1日凌晨,周恩来和几个伟大的将军(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国民革命军进行起义,激战几个小时,于拂晓占领南昌。29岁的周恩来代领着起义军行进,每天,起义军在休息时总因为过度疲劳而一倒地呼呼就睡,而他们起来时往往还能看到周恩来在油灯下工作,或者踱步,或者深思。这样的周恩来同志是能够让同志们绝对服从的。我至今犹记初中历史(为什么我不说高中历史书,而反复提及我初中的历史书,是因为我高中读的是理科,但我初中学习完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且成绩十分优秀)中南昌起义油画上,那是几位优秀帅气的领导人,在激战中取得起义成功的恢宏画面。8月1日便是现在的建军节,我们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历史和全体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

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周恩来是中国中央工作实际上的主要主持者。周恩来在1928年最早提出了思想建党的问题,也处理了党内几个组织的问题,解决江苏省委问题,解决了红四军问题,纠正李立三“左”倾错误。恩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解决了这些关键问题,工作有成绩,革命好发展。后来的一段时期,周恩来在“中央破产、党内分裂”的痛心局面下,因辞职未获允许,万分痛苦之下却仍旧选择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一切都是为了党的生存和统一。那我们商英11803班做比方,如果班内出现了矛盾与分裂,那肯定是闹得不可开交或者是互不理睬,又有谁愿意舍得退让呢?我们还都是大学生,如果放在周恩来那个年代,那个文盲率还相当之高的年代,很少人会有如此的品性与气魄。其实生活中过不去的地方可多了,人不能老是盯着这些难以应对或者难以避免的坎坷与挫折,而是要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这样自己的日子才能过得合合满满。

伍豪是非常谦逊也非常顾全大局的。在1935年的11月3日,陕西甘泉县召开了中共中央常委会,毛泽东在这次挽留周恩来仍做军事工作,要请他当军委主席,而自己可以当副的。周恩来却仍然让毛泽东为军事领导的主席,而自己也依然配合毛泽东一起指挥军事。自此以后,伍豪长期任职军委副主席,与军委主席毛泽东在军事上亲密合作,数十年如一日。这也提现了恩来的团队配合能力。他不争不抢,依旧坚守本分。譬如职场,副经理明明有非常厉害的工作本领与经验,却依然努力扶持经理,亲密配合,从不勾心斗角,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那么这个公司的领导团队必将十分优秀。再小一点,小到我的大学里面的各种组织,譬如社联、学生会等等,主席和副主席,部长和副部长,若能如此合作,那这个组织比较走得长远,也带领更小一级的干事越走越好。

伍豪还是个伟大的谈判家。周恩来从1936年到1946年期间,一直在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耗时十年,这就是著名的十年谈判。伍豪这次谈判,差不多耗费了他现有生命的五分之一,他都谈老了!这是最让我泪目的地方。我们的周总理真的为了我们的民主事业耗费了太多的心血。但我们的少山是不甘心谈判的,相比谈判,他更愿意的是上前线杀敌抗日。犹记意气风发少年时,一身戎装马上骑。少山就该亲上前线,英勇杀敌。但是他不能,他有党和革命的事业在后方,他的谈判也绝不比前线杀敌轻松,所去的国民党地区的也是有有前所未有的艰难。张学良是个人物,大家都公认。最初的张学良与周恩来谈过一晚上的话,张学良都被周恩来高屋建瓴、深刻透辟的发言和周到恰切、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所打动。我觉得,要是恩来放到现在,放到我们学校的演辩比赛,那也一定是冠军。

我觉得恩来也是个伟大的外交官,在上述十年的这段时间里,他同许多国家驻华使馆的官员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他连海明威都见过(海明威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真的是外交达人。如果放在我们学校,肯定在外联部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他的这些活动,大大扩大了中国共长党在国际上的影响,使我们的党走向了世界。恩来给他们的印象都是深刻而又美好的。有人说他熟练而敏感,感觉力强,十分明智;也有人说他坚强,正直,诚实,也有原则。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周恩来,代表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正直以及无限光明的前途。我也深深地意识到,一个人是代表一个集体的,尤其是在集体里面显著而又有分量的人。我是外国语学院商英11803班的班长,是外国语学院第二课堂管理部的副部长,所以我在公众会议上的形象不仅仅是个人,更代表我的组织,我会尽可能用优异的表现代表我所属的优秀的团体,让我的团体更加优秀壮大。这也正如子女代表父母一样。我会在这大学四年的尽力去学习,努力成为一个自律且优秀的人,不仅为了我的父母更是为了我自己。

周恩来,我喜欢的恩来,人民敬爱的周总理。犹记年少一身戎装,英俊潇洒骑上马。为人民为党献一生,中国人民都爱您。我依旧记得当初选择书籍时,第一映入脑海的周恩来传。我仍旧喜欢,周总理爽朗的笑。我还是敬仰,总理诚实而正直,有勇又有谋的人格。希望我能向着你您的优秀,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是那句话,我将忠于自己,披星戴月奔向理想和你。

第三篇:周恩来传读书笔记

周恩来传读书笔记

总理小时候看到洋车把中国人的腿压断,可中国官员却帮洋人不帮同胞,还说那位中国人妨碍交通。周恩来感到忿忿不平,便上前说理,却被巡警斥责。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 周恩来传读书笔记,一起来看一下吧。

周恩来传读书笔记一

遵循伟人的足迹,回首那一个个辉煌或不堪回首的历历往事,周总理的点点滴滴令我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周总理的年少时光,在洋人的猖獗和清政府的腐败中度过,但少年时的周总理依然拥有雄心大志和一颗爱国心,一次,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当官发财。” 还有的同学说:“为了帮父母记帐。” 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满怀自信地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周总理说到做到,为了中华之崛起,攻读各类书籍,留洋海外,正是靠着这份执着和理想,周恩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治国安邦,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回想我们,一个个好高骛远,给自己制定了远大的理想,却从未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小时候的我,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当一名伟大的军事将领,妈妈为了锻炼我吃苦耐劳的能力,答应让我去参加一个军事训练营,我满口答应,就在妈妈准备去给我报名时,一个哥哥告诉我,训练营十分艰苦,叫我做好心理准备。我打起了退堂鼓,心想:训练营真的很艰苦吗?算了,今年不去训练营了,我还这么小,以后也有机会嘛!想到这,我深感惭愧。

周总理还是一个机智的人,一次,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周总理这种爱国情怀、机智、执着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

周恩来传读书笔记二

每每看到伟人的像,读到伟人的传记,甚至从心里敬仰伟人时,总能生发出一种强悍的生命力,一股催人前进的推动力,一种永葆青春的战斗力,鼓舞着人,去拼搏,去创造。

读了《周恩来传》后,自我感觉自己的心志又增大了不少!周恩来时代的周恩来,及吕财云生活的时代的《周恩来传》引起我诸多的思考。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伟人。

周恩来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里,他亲眼目睹了处在灭亡边缘的中国。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具有很高觉悟的周恩来,认识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联系与关系,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深刻意识到中华之崛起是所有中国人的使命,拯救中国需要自己的一份努力。当周恩来仅十二岁时,他的内心深处爆发出震撼人心的呐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那个需要文武双全的领导者的时代,周恩来应着时代和国家的要求与呼唤,踏上了拯救祖国的道路。

现代,在我们生活的二十一世纪,国家发展的大好局势,给我们带来了富裕的生活,然而,人们却掺进了许多杂质,使精神生活的质量大打折扣。物欲横流,精神失意,造成精神生活与物资生活严重失调。这样的社会风气侵蚀着新一代,甚者能成大器的精神已被扼杀在摇篮里,这是时代的悲哀。这个时代给了我们丰厚的物资享受,却略走了我们本有的饱满而高远的精神追求。

相比之下,当今时代给我们创造的成就伟人的客观条件很少,时代的激情已渐渐地削弱了,对于我们这个要培养领袖、成就伟人的“爱与智慧”队伍而言,迎来的时代的挑战更大,我们需要用我们的爱之心去感知,用我们的智慧之眼去发掘时代的要求与需求。

对于我自身而言,作为“爱与智慧”的战士,在认识着我们的宗旨,在思考着当今时代“爱与智慧”为何遭遇险境,“爱与智慧”是否是当今时代的最需,无疑,发起人类追求“爱与智慧”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位“爱与智慧”的战士要如何呼应着这个时代的要求,应着队伍的宗旨,怀抱“为人类建造一座美好而坚固的精神长城”的信念,为这项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目前,于自身,首要的是确认“爱与智慧”的崇高理想,展望未来的奋斗道路上自己所要、所应扮演的角色,转化为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再者,迎接未来的挑战需要武装自己,增强战斗力,而取之之途径,在当下无疑只有爱盟最好,主要的还在自身如何认识这个团队所带来的优越的条件,如何在这条道路上锻造自己。

周恩来传读书笔记三

《周恩来传记》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总理的一生。总理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从儿时便立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而后在青年时期又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加入共产党,随着毛主席四处南征北战长达三十多年,晚年又为了处理国家繁杂的琐事和在文化大革命中保护共产党的元老而精疲力尽,最后又因为劳累过度身患癌症而逝世,周总理的一生可以说从未休息过,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国家,也是因为他,中国才有今天到达如今这步田地。

小时候,第一次听说周总理的事迹,我还很不明白他牺牲自己这么多去投身革命事业,是为了什么,但是在看了《周恩来传记》这本书后,我彻底明白了周总理的所作所为。

原来,周总理在儿时就目睹了外国列强欺凌中国人的惨状。从那时起,周总理就有了一个质疑:为什么中国人要受别人的欺负,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强大起来。于是周总理坚定地树立了自己的理想:一定要让中国人强大起来,绝不能让别人再称我们为东亚病夫!

所以,当看到李大钊在新青年报上发表的文章后,周总理毅然放弃了较为优越的家庭,全身心投身到了革命事业当中,开始了为了人民的利益与权力而奋斗的过程。

每当想起我们的周总理,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感动和崇敬。虽然总理逝世距今已经有将近四十年了,可是还有那么多人在缅怀他,家家户户几乎都挂满了他的画像,画中的他穿着一身朴素的中山装,脸上至始至终都荡漾着一丝和蔼的微笑。总理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却依然活在我们中国13亿人民的心中,他的骨灰依然附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从未离开过。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我们心中的周总理,不是那个语言诙谐幽默的外交家,或是一名掌握国家大局的优秀领导者。而是一名朴素、和蔼,且平易近人的好朋友。作为一名国家的二号领导人物,周总理的穿着和住处和别国的总理都相差甚远。周总理总是穿着一件颜色泛灰的中山装,那件中山装已经穿了几十年了,从来没换过,上面还打满了补丁,只有在会见外宾的时候才会换上那件深黑色的西装。

比起周总理,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富二代,全部是一群好吃懒做的“啃老族”,开着父母的名牌轿车,穿着父母买来的名牌服装,拿着父母转来的血汗钱去高级酒店吃饭,天天在那里炫耀自己家里有多富有,却从来不肯自己去努力挣钱养家,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像周总理一样,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和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东汉末年,三国争霸的时期,诸葛亮曾经向刘备起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总理便是这样的人,他是那么爱自己的祖国,为了人民的幸福,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刘备还曾夸赞诸葛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意识是说,我有了孔明这名军事,就犹如鱼得水。我们的周总理又何尝不是?因为周总理,我们的国家才更加强大,因为周总理,我们才有如今美好的生活。

在如今这个喧嚣的社会,人们的心也开始变质,一些官员当官不是为了服务人民,而是为了贪污受贿,像前一年的李启铭事件就是这样,父亲才是一个公安局局长就狂妄成那样,虽然国家一直在政治贪污腐败的问题,但是如今还能找到几个有如周总理那样真心为人民服务的政客。所以,我们21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应该更加努力,向周总理学习。如今中国已经崛起,现在的目的就是要腾飞,要让中国立足于这个世界的巅峰!

自从我第一次了解到周总理的事迹以后,我就立下志向,发誓成为一名像周总理一样伟大的人物。周总理的身上有许多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大公无私、执政清廉、爱国亲民。要做到周总理这几点,首先从现在开始就要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往日的生活当中,我要学习周总理自立更生的精神,多参加家务劳动,学会自己打理生活,尽可能不要求父母帮忙。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也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向上,多回答问题,课外的时候多看点书,了解各方面的知识。而在人际交往当中,我要尽可能做到像周总理一样礼让他人,就算公然遭到别人的羞辱也不要轻易动怒,尽量用巧妙的语言化解,做到既可以让别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丢面子的程度,还要多赞美别人,要批评别人的时候尽可能咬住舌头。(.)

周总理,您就是我终生的道德楷模和我的学习目标,你那崇高的人格和品质,至今都让我们缅怀。虽然您已离我们而去,但是您的精神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军民的心中。

[周恩来传读书笔记]

第四篇:《周恩来传》读书笔记

《周恩来传》——读后感

《周恩来传》这本书,是(英)作家迪克·威尔逊著,萨夏、海林、李维国、竺际春等译的。全书共分序言、正文、讲述、尾声、总结后记等四部份,其中《周恩来传》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年代分两个时期讲述了周恩来崇高伟大平凡的一生。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周恩来。并不像政治宣传的那样,是个从小就志向远大,意志坚定,通晓四国语言的完美圣人。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过年轻气盛,有过彷徨迷茫,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员,但是最后却走向政治,突然明白很少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即使他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功。他有坚持更有妥协,即使也有种种的不满,但更懂得如何隐忍,如何韬光养晦。当现实背离理想的时候,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沮丧,而是尽全力向好的一面努力。

通过读《周恩来传》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周恩来伟大而又高尚的人格,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的时代风云造就了周恩来的精神品格。周恩来伟大的人格精神又影响、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前进。

一、立大志,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为中华崛起”的崇高志向当作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这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坚实基础。

周恩来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黑暗混乱的时期,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少年周恩来深切地感到,广大同胞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和远大志向的周恩来,曾在作文《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明确提出学习应以肩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目的,开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了。当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时,周恩来庄重的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一生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斗争的伟大事业中,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这启示我们,一个有为的青年,只有树立革命大志,确定好人生的坐标,才能坚韧不拔,奋发前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的生活才真正有意义,他的青春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我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就是要立志,只有有了坚定的目标,才会有坚定的行为。确定好人生的坐标,分发前进,我想这样才会活的才有意义。二、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把个人有限的生命完全溶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核心。

周恩来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也是他人格精神的核心。表现在他时刻关心群众生活,体察人民疾苦,终生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上。周恩来作为共和国的“大管家”,人民的忠实公仆,与人民息息相通,血肉相联。他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喜人民之所喜。把人民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上,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他尽管为了国家大事日理万机、昼夜操劳,仍经常深入农村、工厂、学校、部队,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促膝交谈。仔细了解他们的疾苦,询问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及时把群众的意愿化为党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为人民谋利益。

三、淡泊名利

从少年和青年时代起,周恩来就十分看不起那些虽不乏才干和作为,但却内怀邀名请功之心的爱出风头之徒。周恩来认为,“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他心中的“名”,是清正、神圣的名誉。在他看来,若汲汲于名,犹孜孜牟利,靠虚声盗世、眩世眩目来获取名位,即便有了某种功业,也实在是道德的罪人、名誉的罪人。处理两者的关键,是要有大志,但不能有大己。古往今来,大凡有大作为的人,最难协调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伟大的事业与个人功名利益的关系。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失了足,跌过跟头。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那些曾和周恩来一道并肩战斗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张国焘、高岗、林彪。周恩来则不然。他的大志,就是“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从而确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对此,他没有任何的游移和反复,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完全抛弃了个人名位和私利。从投身共产主义运动那一天起,他就说:“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250年后的1973年,周恩来说:“我年纪大了,但我还是要为党鞠躬尽瘁的;我们是立党为公,不是立党为私”。13年来他就是这样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用党性铸成自己的血肉,把党的宗旨化为自己的灵魂。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生动地再现了党魂,展现了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魅力。

淡泊名利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可以想象如果连学生都追逐名利,那么就失去了进入大学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看清楚这些东西,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周总理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四、团结同志,广交朋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

周总理不像有的人那样,一当了领导,就高高在上,官气凌人,甚至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搞家长制、一言堂,而是宽厚真诚,平等待人,广泛团结各方面的同志、朋友,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努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他在重庆工作期间,就团结了大批的民主人士,扩大了革命的阵营,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招揽了大批的人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被作为“走资派”打倒,数不清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被作为“牛鬼蛇神”受到批斗,很多人被打死或被迫自杀。对于这种极端恶劣的形势,周恩来虽然无力挽回,但他还是冒着极大的压力和风险,极力地保护各级干部、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例如在他1968年8月30日提出的《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中,就明确指出保护的对象包括宋庆龄等13位著名的民主人士,以及副委员长、人大常委、副主席、部长、副部长、政副、国副、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两高等。仅这个名单,就保护了大批的高级领导人和民主人士。不在这个名单中的人,他也设法保护了很多,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留下了一批极为宝贵的人才。因此,很多人直到周恩来逝世多年以后,仍然对他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人中,他的朋友是最多的。

人际关系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的重要,怎么和领导、同事、学生处好关系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一个值得我深深思考的问题。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句老话,但却很实用,团结同志,广交朋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

纵观周恩来光辉战斗的一生,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举世瞩目,有口皆碑的。然而周恩来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对革命的贡献而居功自傲,相反,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刻解剖自己。周恩来是人,不是神。他一生中有过失误,也犯过错误。但他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不隐瞒,大一点的错误,他真心诚意地作检讨,对小的失误,他也不敷衍了事。周恩来作自我批评,决不强调客观原因,而是首先着重从自己的思想、作风,从立场、观点、方法上去找根源。周恩来身上这种特有的人格精神魅力,并非一朝一夕偶成,而是他终生坚持不懈地、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的结果。

想起周恩来说的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果然做到了。但是我……虽然我不能像他一样伟大,但我会守信用,我要说到做到,给自己定的目标,就要实现,为祖国的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五篇:《周恩来传》观后感

《周恩来传》读后感

最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金冲及同志主编的《周恩来传》,虽然这部洋洋六十万余言的政治传记,只写到建国前夕,但从那丰富、准确、平实的记叙中,多少可捕捉到这样一个消息:周恩来固然是靠他的才干和贡献,赢得人民的特殊尊重,由此为自己构筑起一座巍巍丰碑;还应该看到,在这丰碑的另一面,也记录着他那独具魅力的人格内容。

从小时候的成长背景来看,如果说,毛泽东富于幻想并乐于用斗争来解决问题的性格,与韶山冲那片封闭的农田和逐步发迹而又有些专制的父亲有关,那么,《周恩来传》则告诉我们,周恩来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那些发挥了巨大潜能的性格,多少孕育于走向败落的封建仕宦家庭、从小四处漂泊的生涯以及温馨的母爱。辗转漂泊清江、淮安、东北、天津、日本,是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对其人格个性的影响,不只是通常所说的丰富阅历,开拓胸怀。从《周恩来传》的记叙中,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传主这样一种心理历程:从对家族的伦理情感的渴求,走向对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的探索。

自幼漂泊的周恩来,始终承受着浓烈痛苦的怀乡思亲之情的折磨。与怀乡思亲相伴而生的,是对和睦的群体关系的寻求。这或许是一种情感转换吧。但是,传统有志之士的激励,对山河离乱的国家命运的忧患,以及自幼养成的责任心,毕竟使这位十五、六岁的少年,达到了这样的人生观:一个人不能脱离公众“象草木禽兽那样靠自己生活”,因而为集体“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从不吝惜时间和精力,为朋友,为集体办事,赢得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评价。《同学录》中有关他的评语是:“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周恩来传》告诉我们,他在南开上中学时,尽管品学兼优,在各种公益活动中都是活跃分子,但他从不骄傲,从来不锋芒毕露,盛气凌人,绝少有令人敬而远之的领袖欲权力欲。他认为,“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看定一件事应该去做的,就拚命去做,不计利害;……这样子人总是心里头有一定主见,轻容易不肯改变的。”能涵养虚心的英雄观,不计个人利害的功名观,确实有他高雅脱俗的地方。

古往今来,有大作为的人,最难协调的问题之一,恐怕就是伟大的事业与个人的功名利益的关系。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失了足,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中那些曾和周恩来一道并肩奋斗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张国焘、高岗、林彪。如果要从人格境界上找原因的话,或许与在实践中(在理论上很少有人公开地一味强调个人私利)未能摆脱“私于个人”的困扰有关。这就在“道德”上先自降了几等,最终连自己尽力创造的某些“文章”也受到损害。周恩来能获得举世赞誉,与他青少年起就注重不私于个人的人格设计,并一生遵奉,不能没有联系。撰写伟人的政治传记,特别是我国撰写当代领袖的传记,通常当传主处于政治上走向成熟以后,作者的笔墨主要倾注在他所从事的同时代背景密切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贡献方面。《周恩来传》也是如此。理性与情感,是革命家较难处理的一对矛盾。只讲理性不讲情感,或者把某些本来正确的道理和原则推向极端,难免把它们变成生硬的教条,似乎革命家就应该有一副刻板的冷冰冰的面孔,这容易使革命队伍缺少一种很难用理性语言说清楚的亲和力。反过来,如果以丧失理性原则为代价,一味讲求情感的融洽,或者用情绪化的态度从事政治活动,同样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家应有的品格。

从《周恩来传》的大量描写中,我体会到他有少见的理于所当理,情于所当情的分寸感。

对于政治领袖来说,想象力是拓展新局面作出划时代的独创成就的不可忽视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宁务其大,不务其小”的周恩来,主要以策略的灵活性和战略的原则性为特征。让自己的情感想象在决策中驰骋,能非常敏感地预测事物发展总趋势的毛泽东,则以战略的灵活性为特征。虽然这两个伟人都从传统中获益甚深,但毛泽东偏于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周恩来则偏于主体人格的构成秩序和人格的理想境界。由此使毛泽东在接受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地背叛传统,在建立革命秩序之后又往往无顾忌地打破这种秩序。这种政治品格使他具有开创时代的超凡魅力,但过于丰富的想象力又使他借用这种魅力在建国后把国家当作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室”,终于走向一个伟人的悲剧。周恩来的政治品格则主要体现在善于完善革命的秩序,实施革命的战略,他带来的更多的是周密、可靠、信赖、稳定和协调。他不属于那种极度张扬个性意志具有超凡魅力的人。因此,尽管他的才干、贡献、地位和机会,都有可能使他成为“舵手”,但他始终没有,也不愿意成为“舵手”——他知道自己的局限,他确实存在着那个需要超凡魅力的革命年代难以使他成为“舵手”的局限。

结果,周恩来在人格实践上获得了与毛泽东不同的结局。在毛泽东晚年,他和人们的联系,大多是靠成功的经验和神圣的信仰支撑起来的。他太高、太远,他考虑的问题和做出的决策也是十分的浪漫和远大,因此人们很难用是与非、左与右的评判准则与他在同一基点上对话。一九五六年以前他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功的选择,从而使他在包括道德人格在内的各个方面,都成为完美无加的典型和象征(至少在一般干部和群众的心里是这样的)。“文革”后期和结束以后,当人们发现他晚年的政治选择是把中国引向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时,情况就是另一样了。人格崇拜的重心合乎逻辑地转向了周恩来,尽管他也不能完全回避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某些失误中应承担的责任,但人们不愿意去计较。因为他长期主持实际工作,与人们的联系是实在的理性的,他还常常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对某些极端的做法进行局部修善和抵制。更重要的是,人们理解,即使他有错误,也都不是来自某种个人的动机。人们没有理由指责一个以极大的心理负担来支撑危局的人。反过来,具有视“立功”与“立德”为一体的传统的中国人,还会自然地把周恩来塑造在人格境界的颠峰上。

下载周恩来传[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恩来传[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周恩来传》读后感

    《周恩来传》读后感 1976年1月8日九时五十七分,一代伟人在病榻上离我们而去了,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

    《周恩来传》读后感

    读《周恩来传》有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这句话从我懂事起就一直伴随着我成长,而我对于周总理的认识仅仅在于他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位总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虽然......

    《周恩来传》读后感

    马克思作业 《周恩来传》读后感 从来没有哪个人如他这般令我不能自拔,一个近乎完美的伟人,让我恨不得早生一百年,只为一睹他的风华绝代,我们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中国史上的一个......

    《周恩来传》读后感

    一直以来对周总理的了解只是课本上的一些只言片语,现在看了《周恩来传》才得以真正的了解一个比较全面的周总理。 从书里可以知道,总理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从儿时便立下了“......

    《周恩来传》读后感

    一直没有对主席兴 趣盎然过,但我却一直十分崇拜我国历任总理!从第一任的周恩来总理,以及朱镕基总理,直到现任的温家宝总理。觉得他们是那么的慈祥,但在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面前又......

    《周恩来传》读书笔记[★]

    《周恩来传》——读后感 《周恩来传》这本书,是(英)作家迪克·威尔逊著,萨夏、海林、李维国、竺际春等译的。全书共分序言、正文、讲述、尾声、总结后记等四部份,其中《周恩来传......

    周恩来传读后感

    《周恩来传》读后感 《周恩来传》这本书,是(英)作家迪克·威尔逊著,萨夏、海林、李维国、竺际春等译的。全书共分序言、正文、讲述、尾声、总结后记等四部份,其中《周恩来传》主......

    周恩来传读后感——免费下载

    小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新中国开国领袖人物的画像,而周恩来总理的画像给我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他那平静淡雅的神情,睿智有神的双眼,不卑不亢的脸庞深深地扎在我心中,尽管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