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典型经验
材 料 汇 编
农村水利水电司
2018年10月
目 录
第一部分:移交和明晰工程产权
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搞活经营权典型模式................1 辽宁省北票市机电井产权制度改革典型模式..............................5 吉林省通榆县明晰产权确权和移交典型模式.............................11 黑龙江省依安县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典型模式.....................13 浙江省德清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典型模式.......................19 安徽省定远县农田水利设施“两权”抵押贷款融资典型模式...............23 福建省永春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抵押贷款典型模式.......................30 四川省广汉市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及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改革典型.....36 四川省南江县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一主两定三化”典型模式.......40 陕西省蒲城县产权抵押借贷融资典型模式...............................49 第二部分:改革项目实施方式
浙江省遂昌县“建管一体化”典型模式.................................53 福建省武夷山市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典型模式.............................59 江西省新干县探索完善项目补助方式典型模式...........................62 江西省兴国县建管一体化典型模式.....................................67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农田水利设施建管一体化典型模式...................72 湖北省仙桃市实施建管一体化典型模式.................................75 湖南省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自建自管”典型模式...................82 湖南省澧县“群众投
一、政府补二”建管投入改革典型模式...............86 广西扶绥县实行建管一体化典型模式...................................89 云南省昌宁县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村民自建典型模式...............96 云南省元谋县引进社会资本探索完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方式典型模式..101 陕西省三原县推行公开公示制度典型模式..............................106 第三部分:创新运行管护模式
I
河北省兴隆县“水利农民专业合作社+股权量化”管水典型模式...........111 山西省稷山县农田水利设施建管典型模式..............................114 山西省汾阳市农民用水户协会管护典型模式............................119 内蒙古扎鲁特旗建立落实运行管护经费长效机制典型模式................125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立落实工程管护经费长效机制的典型经验............128 辽宁省绥中县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典型模式................132 吉林省敦化市探索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典型模式......................138 江苏省洪泽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暨“五位一体”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典型模式............................................................140 福建省泰宁县农田水利设施双保险管护机制典型模式....................146 江西省高安市探索建立以政府绩效考核为基本依据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考核办法典型模式....................................................149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水费计提+财政奖补+自筹补充”典型模式..........154 河南省内乡县“公司+协会”管护典型模式.............................158 湖北省仙桃市探索用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典型模式....................162 湖南省双峰县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协会+公司”典型模式.................167 广东省蕉岭县提升农民用水户协会服务能力典型模式....................171 重庆市荣昌区合同节水形成建管一体长效机制典型模式..................175 云南省陆良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模式..............................180 陕西省凤翔县建立政府绩效考核为基本依据的奖惩办法提高工程管护水平典型模式..............................................................185 新疆呼图壁县精准确权加快活权解决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护难题典型模式..191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典型模式....197 II
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搞活
经营权典型模式
阿荣旗小型水利工程点多、量大、面广,投资主体复杂、公共物品特性显著、所有权和使用权形式多样、与农民群众利益关联度高、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权界定不清晰、管护责任主体不明确、管护人员专业水平低、管理经费不落实、管理制度不完善、工程管护不到位,小型水利工程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效益低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大量工程的管理体制未理顺,影响工程正常运行,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迫切要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阿荣旗群英水库就是通过此次改革搞活了养鱼及旅游业。
一、水库概况
阿荣旗群英(太平沟)水库是1975年建成的一座小I型水库。水库总库容为138.49立方米,养鱼水面225亩。2000年以前,群英水库归向阳峪镇太平沟村,由于是集体财产,疏于管理、库区秩序混乱,资源屡遭破坏,渔业频于荒芜状态,亩产不足4公斤。2005年国家投资进行了除险加固后,特别是到2014年,阿荣旗成为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
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后,旗改革领导小组对群英水库明晰了产权,向水库所有者太平沟村发放了产权证书,太平沟村向水库承包者发放了使用证书,村委会与承包人签订了群英水库承包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
二、群英水库水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渔业、旅游业实行经济承包
过去水库养鱼,是由太平沟村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缺乏活力,且与库区所在村屯矛盾多。村民偷鱼现象频发,村集体出现分光吃净,竭泽而渔的状况,不利于渔业在发展。同时,库区太平沟村和国家受益也甚微,甚至为其承担债务。2010年在水利部门协助下,经过乡镇、村反复研究酝酿,改行承包经营。主要做法:一是明确水面所有权不变。经营权承包给李某某,有效期为30年,承包费每年2万元,总承包费为60万元。要求乙方从接管水库之日起,对水库及周边范围内进行全面管理,对养殖、美化、植树等充分利用,有管理和经营权;水库下游开发稻田,用水必须按水库养殖标准放水灌溉,春天抗旱时,允许村民无偿用水。水库承包者自主经营,旗、乡、村不插手其具体事物。从2014年开始,承包者每年投放鲤、草、鲢、鲫等鱼苗5万元左右,经过一年养殖,冬捕可打鱼3万余斤,纯收入可达45万元;库区东侧缓坡地段建饭店、蒙古包群发展旅游餐饮,年均收
入15万余元;全年水库对外开放钓鱼年均收入10余万元,全年群英水库综合收入可达70余万元。通过承包,搞活了经营体制,水库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林草覆盖率得到了提高,水库经济效益明显,太平沟也从承包费上获得了收益。二是群英水库的防汛调度、安全管理由旗防汛指导部门和乡村负责指导。群英水库坐落在阿伦河中游的一条重要支流上,水库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下游5公里处阿荣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那吉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因此加强水库管理,做好防洪调度至关重要,承包者必须服从旗、乡、村的管理。三是乡、村协助承包者制定群英水库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承包者将群英水库打造成集防洪、养殖、旅游、餐饮、垂钓等综合经营的场所,起名为海鸥水上乐园,3年来,承包者除了经营以上项目增加经济效益外,还参与水库的维修养护,包括局部翻修大坝迎水坡干砌石,补填背水坡碎石,库岸规划区内植树造林0.8万株,种花种草25亩。如今的群英水库,天蓝、水清、山绿,各种设施齐全,管理制度健全,已成为人民休闲、渡假、餐饮、垂钓的最佳去处。
三、以法治渔兴渔,生产井然有序
承包经营初期,偷鱼成风,库区秩序异常混乱,为刹住这股歪风,乡、村狠抓了依法治渔兴渔的措施;在沿库广泛开展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省、市有关规定,进
行正面教育,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从而自觉维护和管理好水面;另外在库区上下游设3个观察点,固定船只、专人看管。上述措施实施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库村和谐,生产有序,渔业生产正常。
四、不断增加渔业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水库养鱼应是以人工放养为主,因此要提高鱼产量,就必须不断增加投入,渔业才有后劲。群英水库每年春天投放约1万斤鱼苗,夏秋季只进行垂钓,而不捕鱼出卖,大量商品鱼打冬网进行销售,每公斤鱼可比夏秋季商品鱼多卖18元,经济效益显著;承包者每年投资进行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使得群英水库充满生机活力,后劲发展强力,同时也扩大了渔业再生产能力。
阿荣旗群英水库通过承包方式的改革措施,搞活了多种经营,不断壮大自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群英水库只是阿荣旗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的11座小型水库中具有代表性的之一,是改革后成功的典型,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意义。
辽宁省北票市机电井产权制度改革典型模式
一、概况
北票市隶属于辽宁省朝阳市,位于朝阳市的东北部,大凌河中游。北票市下辖7个街道、27个乡镇,总人口58.2万;土地总面积44.19万公顷,耕地面积11.67万公顷。
北票市地处辽西腹地,气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509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灌溉方式以打井取用地下水为主,农村机电井数量众多。2014年,北票市被确定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其改革试点内容之一是明晰工程所有权。北票市结合当地水利工程实际,探索在东官营镇东官营村以农村机电井产权制度改革为试点,寻求化解机电井、方塘坝等小、散水利工程运行管护难题的有效途径。
东官营村共有15个村民组,820户,2900口人,全村总土地面积15000亩,其中耕地面积5700亩,拥有小型农
田水利工程44处,灌溉面积2100亩。2014年,选择该村的34眼灌溉机电井作为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程。
二、机电井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在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二)确保国有、集体资产在改革中不流失的原则;
(三)实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
(四)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原则;
(五)坚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偿使用兼顾公益性的原则;
(六)坚持依法治水的原则,符合有关水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遵循水利规划,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
二、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措施
(一)调查摸底,制定实施方案。本着“简便易行、保证效果、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6
制定本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革和创新运行方案,成立东官营村农田灌溉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小组,在水务局和镇政府的监督指导下,镇水利站和村委会共同对村辖区内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调查统计、确定将34眼灌溉机电井作为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程。
(二)数据审核,确定工程所有权。镇水利站与村委会对调查情况进行登记,对每处工程建成时间、投资部门、受益面积、井型、潜水泵型号、主支管路、管护房、变压器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同时留取工程图片。所有工程登记造册完毕后,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界定了34处农田灌溉工程所有权主体为东官村委会。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实地核实同意,由北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北票市政府向工程所有权人发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登记证书。证书中载明了工程功能、管护范围、权利与义务、有效期等基本信息。
(三)采取委托管理,落实工程管护员。村委会作为工
程所有权人,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选举推荐工程管护员,村委会采取委托管理的形式与工程管护员签订管护协议,管护协议明确了甲乙双方责任,村委会对管护员在工程管护、水费收缴、群众满意度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进行评价考核,同时明确了收费标准及维修养护资金筹措制度。一是水费收取方面,主要以水泵功率测算,比如功率是5.5千瓦的水泵,收取水费标准是11元/小时;7.5千瓦水泵,收取水费标准是13元/小时。收费标准由村委会征求村民同意后执行,并且要求管护员保证水费收缴合理,群众满意。二是维修养护资金筹措方面,机电井工程如果出现坏损,通过村和水利站实地测算维修造价,若维修费用低于200元以的由管护人负责;维修费用在200-1000元以内的,村委会根据工程管护和经营的效果,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一定量的资金作为工程维修养护补助,积极为改革工作提供资金保障;维修费用在1000元以上的,由村委会向镇水利站申报维修养护项目,镇水利站负责项目审核并提供相关工程维修技术上的
支持。
(四)实行公示制度,进行广泛宣传。村委会将34处工程管护员基本信息、工程收费标准、管护内容等相关信息全部在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要求管护员确保工程满足受益群众的正常生产需求,否则直接解除管护协议。村委会与镇水利站建立联动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工程经营管护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确保机电井工程产权改革深入人心、持续健康发展。
(五)做好信息统计,及时建档立案。机电井产权改革工作完成后,镇水利站同村委会将改革过程中所有内业资料及时汇总,整理建档,在村委会设置专门档案室贮存,由村级水管员兼任档案员集中管理。
三、改革试点成效
北票市通过进行机电井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明晰了工程产权,明确了管护责任,工程正常发挥效益。工程产权落到了村委会,村委会作为工程所有权人,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将工程管护经营权委托给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手里,有效发挥了机电井工程的经营性属性,彻底改变以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提高了工程的运营效率,提高了工程的完好率和经济效益。
(二)水费收取公开透明,减少了水事纠纷,群众非常满意。水费收取标准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同意,由村委会统一制定,杜绝了乱收费情况的发生,做到了公开透明,提高了受益群众的有偿用水和节约用水的意识,有效避免和减少水事纠纷,提高农民之间关系的融洽度。
(三)落实了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建立了工程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工程如发生坏损,按照坏损维修额度,分别划定了县、乡村及管护员需承担的维修费用,明确了各方对工程后期维修养护责任,另外村委会根据工程管护和经营的效 10
果,结合实际情况,还要提供一定量的资金作为工程维修养护补助,建立了工程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
吉林省通榆县明晰产权确权和移交典型模式
一、概况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水资源匮乏,年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全县实施节水增粮行动面积160多万亩,现有农田管灌机井1.2万眼左右。通榆县作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将“明晰产权确权和移交”作为改革主要任务之一,在县内开展产权确权和移交,对吉林省西部节水灌溉项目的建后管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改革途径和步骤
通榆县在确权工作过程中,一是由县(市)政府牵头确
定确权方案,明确了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制定产权确权移交的县级管理办法,避免在土地确权中,发生侵占水利工程保护用地的现象;二是充分尊重历史,对无争议的工程进行全面围禁保护,让已经占用的停止占用,没有占用的禁止占用,并全面落实了管护主体和责任;三是与省级共同研究产权证书、管护使用证书和管护使用合同的文本内容和规范样式,为吉林省权属证书的推广奠定基础。
三、主要成效
在通榆县开展的产权确权和移交工作基础上,吉林省水利厅对权属证书的文本和格式进行了修改和规范,形成全省统一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管护使用权证规范文本,并研发了省级小型水利工程权属证书管理系统,内容上涵盖小型水利工程全部类型,范围上全省统一证书模板,统一使用系统录入数据、审核、证书打印,统一生成证书编号,不仅规范了证书发放,也为后期小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建设提供良好条件。2017年6月下发的《吉林省水利厅关于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吉水建管函〔2017〕79号),明确了吉林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确权原则和单元划分,要求全省各县市要应用吉林省小型水利工程权属证书系统,针对当年新建农田水利工程先行开展确权发证工作。
四、其他
明晰产权确权和移交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基础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测量工程位置和保护范围、确定工程权属、发放证书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撑。明晰产权确权和移交同样也是当前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基础,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对于产权确权和移交工作应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同时增强基层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保障改革在基层顺利开展。
黑龙江省依安县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典型模式
一、概况
依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缘,幅员面积3685平方公里,共辖15个乡镇、149个行政村,人口50万人,耕地面积407.8万亩,年平均降水量474mm,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县境内共有中小河流、沟渠56条,各种类型农田水利工程6223处。这些水利工程类别多、分布广、数量大,实施改革以前不同程度存在管理体系不顺畅、服务功能不完善、工程产权不明晰、运行管理不规范、效益发挥不明显、经费投入无保障、安全隐患比较多等实际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依安县认真研究上级政策,谋划顶层设计,探索
创新途径,细化推进措施,压实推进责任,举全县之力推进水利改革各项工作。
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依安县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实施方案》以及相关文件、制度、细则等17份。把2017年作为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攻坚年,进一步完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新组建5个片区水利站,健全149个村水管员队伍,明确工程设施产权5796处,发放“两证一书”3532本,搞活经营权1538处,用于水利改革投入支出110多万元。全县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工程产权得以明晰,经营方式得以搞活,管护责任得到落实,工程效益得以发挥,安全运行得到保障,推动了全县水利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二、改革途径和步骤
按照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依安县把“明晰水利工程所有权、搞活经营使用权、落实工程管护责任”作为改革的关键环节,明确了“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长效化”的五化工作方向,把握“分类清晰、数据精准;技术支撑、多措并举;依法依规、大胆创新;稳步推进、动态运行”四个环节,科学拟定了《依安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细化了确权的工程范围和具体方式,推进改革重点任务有效落实。
(一)区分不同情况,明晰工程产权。详细调查摸底。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五个具体工作组,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登记、汇总、造册。划定改革范围。依据改革的相关精神,将“饮水安全工程、中小河流及堤防工程、小型水库塘坝工程和机电井、喷灌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四种类型工程,共计6101处确定为确权发证范围,将3519处列入搞活经营权范围。细化确权方案。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特点,分类确认所有权,明确工程使用权。严密操作程序。印制了《依安县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证》、《依安县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权证》规范文本。根据工程投资主体和使用性质,由所在乡村根据改革方案确认工程归属,并在所属范围内公示公告,然后由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提交确认书和办证申请,由县水务局登记并代表县政府颁发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目前,已经明晰工程产权5796处、确权发放“两证”3532本。
(二)结合实际状况,努力搞活经营权。一是尊重历史,分类指导。根据工程类别和运行情况,在明晰所有权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搞活经营权。强化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责任,调动各方积极性,综合推进改革。重点解决饮水安全工程、小型水库塘坝工程、抗旱井、喷灌设施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和每处工程状况推进改革,不搞“一刀切”,积极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经营模式,注重
发挥工程效益。对于原有经营方式管护比较到位、效益发挥较好的工程,群众非常认可的,原则上不作调整;对于合同尚未到期,并且又没有违约违法行为的,不做强制收回;对于经营方不履行原合同义务的,依法收回重新公开出让。二是结合实际,统筹推进。根据依安县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搞活经营权。三是培育典型,示范引导。为探索搞活经营权方法步骤,坚持试点先行,扎实运作,稳步实施,不急于求成。选择群众积极性较高、工程设施基础较好、干部号召力较强的乡村开展先行试点,累计建设跃进水库、中心镇自来水、上游用水协会、红星喷灌设施、依龙堤防管理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村、试点工程35个。对各种类型工程明晰产权和搞活经营权的程序、手续进行了深入探索和规范。在总结试点乡村、试点工程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方法,化解问题,细化措施,严密手续和操作程序,为其它乡村和工程推广提供借鉴。
(三)落实管护责任,强化工程管理。坚持“管护跟着产权走”,谁所有、谁受益、谁使用,由谁管护。坚持落实工程管护责任与明晰产权、搞活经营权同步推进。未进行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的,县水务部门与工程所有权乡村签订管护责任书。已经改革搞活经营权的,除了县水务部门与所有权人签订责任书,所有权人与使用权人签订合法有效合同以
外,要求甲乙双方签订管护责任书,进一步划清双方责任界限。防止出现“有人用无人管、有人用无人修”等现象,避免出现“权属明确了、责任没划清”,引发新的管理责任问题。目前,依安县已经签订各种工程管护责任书3370份。
三、主要成效
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依安县先后破解了“管理机制不顺畅、工程权属不明晰、管护责任不明确、经营方式不灵活、效益发挥不充分”等五个方面的重点难题,全县水利事业发展面貌呈现良好局面。
(一)管理机制逐步完善。通过县、乡、村三级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造了一支素质更高、专业更强、结构更优的基层水利干部队伍,真正解决了水利服务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片区水利站既可完成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踏查、测量、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又可以使项目储备更加充分,工程项目的建设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村级水管员可以协调乡村群众完成项目建设的征地工作和旁站监督,使工程质量更有保障。水利精准扶贫工作得到加强。片区水利站、村水管员在水利精准扶贫工作中,为县里提供了第一手可靠的饮水安全情况资料,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二)工程产权得到明晰。全县登记列入改革工作的6101处小型水利工程,5796处已完成所有权、使用权确权,占总数的95%。其中,小水库7处、塘坝6座、饮水安全工程440处、机电井等其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5343处,资产总额达4.18亿元。三兴镇、红星乡等乡镇抗旱设施明确产权以后,农民对资产的关切度明显提升,把国家投资建设的水利工程当作自家设施精心管理、及时养护、监督利用,消除了之前的无关心理、依赖心理,“船上有货、关心潮涨潮落”的局面已经形成。
(三)管护责任得到落实。通过改革的深入推进,进一步落实了工程的管护责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有效管护机制。通过签订合同和管护责任书,明确要求工程所有者和使用者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水利发展规划和防汛抗旱指挥统一调度要求,运行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乡村作为工程所有权人,建立健全了管护主体责任制、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安全管护责任追究制。
浙江省德清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
典型模式
2015年,德清县被列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国家试点县。两年来,紧紧围绕“产权明晰、权责落实、经费保障、管用得当、持续发展”改革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构建“产权归属明晰化、责任主体合法化、工程项目资产化、经营资产股权化、产权交易市场化、金融支撑配套化、管护经费保障化、运行管理标准化”责权利于一体的新型产权制度,取得突破性成效。
一、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是遵循依法依规的重要前提 围绕构建新型产权制度制定出台了:《德清县农田水利设施确权颁证和产权移交实施办法(试行)》、《德清县农
田水利设施经营权流转交易实施办法(试行)》、《德清县农田水利设施经营权流转证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德清县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办法(试行)》、《德清县放活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德清县农田水利设施他项权证登记管理办法》、《德清县水利工程标准化长效管理机制》、《水利工程标准化长效管护绩效考核与资金补助办法》等配套政策。确保各项改革工作,依法依规、扎实推进。
二、扎实管用的工作举措是推进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以发“两证”、建“一市”、活“两权”、优“三化”为抓手,创新“确权、赋权、活权”举措。
(一)以精准确权推动“虚权”变“实权”。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和产权移交常规化机制,确权颁证实行“设施调查要求、确权基本原则、设施图纸标准、权属审核程序、权属公示方式、所有权证格式”六统一。
(二)以有效赋权加快“实权”变“资产”。将各级财政投资形成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所有权证、资产价值同时移交,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成为完整的设施资产。
(三)以充分活权实现“资产”变“活钱”。放活经营权,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权入市流转交易,规范流转交易行为,配套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两权”抵押融资机制,真正实现“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
(四)以优化管理推进“重建”转“并重”。建立长效管理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
三、创新突破的实践成果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通过探索实践,实现了“五个突破”。
(一)产权归属突破,让农田水利设施“虚权”为“实权”。将各级财政投资和各部门投资建设形成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产权移交。通过产权主体申请、权属公示、镇级政府审核、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登记、县级人民政府颁证,全县发放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证2274本,实现了“一设施一权证”全覆盖。
(二)资产形态突破,让农田水利设施“项目”为“资产”。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形成5.8亿元水利重置资产价值。实行工程权证(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证)与工程重置价值一并移交,形成工程资产完整形态;将工程资产纳入村级集体资产统一管理,落实工程资产会计核算制度。
(三)运行效益突破,让农田水利设施“死产”变“活权”。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实行产权流转交易和确权登记颁证“一站式”服务,规范流转交易行为。全县已完成山塘、水库经营权流转交易29宗,交易额7600万元,核发农田水利设施经营权流转证29本。
(四)设施价值突破,让农田水利设施“活权”生“活
钱”。将4.96亿元农田水利设施经营性资产与其他经营性集体资产同步量化股权,赋予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份权和收益分配权,人均新增股权1786元;建立“两权”抵押融资机制,组织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全县已完成水利资产抵押融资8亿元。
(五)管理机制突破,让农田水利发展“重建”转“并重”。设立了水利工程标准化长效管理县级专项资金1800万元/年,建立管护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一是全面实施水利工程专业化管理。组织开展了多种管护模式的试点,洛舍镇洛舍圩自治管理、阜溪街道物业化管理、新市镇梅林圩社会化管理等已取得试点经验,逐步实行水利工程专业化管理。二是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2016年启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2017年将实现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全覆盖,投入创建经费6000万元。三是全面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与福建四创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德清县水利工程标准化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现已建成并投入运行,有效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安徽省定远县农田水利设施“两权”抵押
贷款融资典型模式
一、概况
近年来,定远县利用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县承担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机会,紧紧围绕“把水留住、把水连通、把水用活、把水管好”的治水思路,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目标,大胆探索实践,采取各种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管,由单纯依靠政府向政府、市场“两只手”并用转变,在引入社会资本中创新融资机制,逐步摸索出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两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并在全县范围内不断总结和推
广,有力地推动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改革途径和步骤
(一)主要路径
2011年水利改革以来,定远县大力推行财政奖补政策,不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加大政府推动和扶持力度,2013年将财政奖补比例由2011年时的1/3提高到2/3,即对实施自主建设的小型水利工程按工程造价的2/3予以财政补助,利用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有力撬动了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确定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发放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给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极大地调动了社会投资办水利的热情。但政府奖补标准的提高还不能满足投资者的建设需求,在推行水利改革的过程中,当地发现总投资在30万元以上的小型水利工程,社会投资者容易出现资金困难,工程难以实施,成为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新难题,特别是近年来成功探索出的“泵站串塘”工程建设模式,由于电力设施、管道铺设投资大(一般投资在70万元左右),一般实力不强的社会投资者难以在短时间内筹措大量建设资金,同时又很难在短期内收回投资成本,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定远来说,资金成了一大难题,吸引社会资本成为一个现实选择。
2015年县水务局和中国农业银行定远支行、县民丰村镇银行经过大量实地调研,先后深入到农业合作社、用水协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投资主体调查研究,走访社会投资者,积极尝试探索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证抵押贷款融资模式。县水务局先后多次和县农行、县民丰村镇银行磋商“两权”抵押贷款相关事宜,大胆尝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5年9月份试贷第一笔贷款业务,在桑涧镇龙塘一、二级“泵站串塘”工程投资主体王胜球成功办理第一笔业务后,广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泵站串塘工程投资者积极响应,主动到银行部门申请办理,小型水利工程“两权”抵押贷款开始在全县全面推开。
(二)工作开展方法
县水务局成立了小型水利工程抵押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定远县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抵押登记暂行办法(试行)》,会同县民丰村镇银行联合行文向全县各乡镇印发了《关于做好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的通知》,对小型水利工程抵押贷款范围、条件、用途等有关事项作了明确规定,规定办理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使用权证押贷款对象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从事小型水利设施工程投资建设、农业生产或管理养护等活动,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等。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使用权抵押实行登记制度,登记部门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并出具他项权利证书或相关
证明材料。办理抵押贷款对象首先要到银行部门办理申请、现场评估、效益分析等相关手续后到县水务局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办理他项权证。贷款人申请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除提供客户基础资料外,还须提供小型水利设施权属资料“两证一书”(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管护责任书或协议书)及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证、使用权证载明的使用权人同意抵押、处置的书面证明;有共有权人的,需提供共有权人同意借款人抵押、处置的书面证明等。
(三)出台的制度成果
金融部门分别出台了《定远民丰村镇银行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使用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农业银行定远县支行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使用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规定小型水利工程抵押贷款用途必须是用于借款人在与政府部门签订的协议或合同范围内从事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经营或管理维护的融资需求;贷款额度根据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及使用权评估价值,并根据借款人实际资金需求、承贷能力综合确定。
县水务局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定远支行、安徽定远民丰村镇银行等金融部门签订了《定远县水务局和中国农业银行定远县支行水利项目金融服务合作协议》、《定远县水务局和安徽定远民丰村镇银行关于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使用权抵押贷款合作协议》等协议。双方议定,为支持水利建设,将
进一步加强创新,推动合作,推进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使用权项目抵押贷款工作进展。为全县小型水利设施抵押贷款提供简化流程、简化相关手续、简化门槛条件、全方位提供金融服务。
政府给予支持肯定、业务部门积极探索、金融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接地气的抵押贷款办法。
县民丰村镇银行对办理贷款的对象、条件、额度、期限、利率、用信、流程等进行审查负责,并到小型水利工程现场进行核查,按照使用权评估价值的40%-70%+所有权抵押物价值不超过20%,确定贷款额度,贷款总额控制在5-80万元范围之内,贷款年利率6.525%,通过小型水利工程现场核查和总额控制,有效降低贷款风险。社会投资者对办理贷款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投入的真实性及偿还贷款负责。
能否顺利推行“两权”抵押贷款,关键在于能否把小型水利工程公益性设施变身为经营性资产,具备较好的偿还能力。投资小型水利工程一般有稳定的农业灌溉水费收入、水面养殖收入(土地流转大户还有较高的农业经济收入),银行愿意贷,既拓展了自身的贷款产品,又获得可靠的利息回报;贷款人既能缓解水利工程资金短缺问题,还能够继续扩大农业生产,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得到“扶上马,送一程”的效果;同时政府也解决了水利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水利建设的进程
三、主要成效
定远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启动了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证抵押贷款模式,成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助推器,将定远县小型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向前又推进一步,也充分体现了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证在水利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和价值。目前中国农业银行定远分行、定远民丰村镇银行分别向安徽凯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86个投资主体发放小型水利工程抵押贷款2985万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投资者的积极性,为金融资本支持水利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不仅缓解了水利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还把投资者送上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政府、银行部门、投资者和社会四者共赢的目标,目前小型水利工程抵押贷款工作正在全县范围逐步推广。
定远县通过制度创新,把原本的公益性设施变身为经营性资产,把金融资本吸纳入水利建设中来,在小型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和抵押贷款办理中,积极探索实践,引入社会资本,由单纯依靠政府向政府、市场“两只手”并用转变,通过政府、市场相互补充联手发力,有力地推动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投资人的经营发展,创造了定远县前所未有的水利建设发展速度,形成了社会投资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融资助推自主建设主体经营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机制改革更深层次的需求。探索经验被人
民日报、中国水利报、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得到了国家水利部和省、市的充分肯定。
四、问题和建议
(一)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大
部分群众和投资者对小型水利工程抵押贷款相关政策和办理程序认识不够、知晓度低,认为贷款手续复杂;部分乡镇在小型水利工程抵押贷款上缺乏主动性,认为是银行和水利部门的事,甚至在履行有关手续上配合度不高,怕国有资产流失。
(二)评估手续还有待健全
在小型水利工程抵押贷款办理前,应由贷款人会同银行部门聘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拟抵押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资产及效益进行评估,并出具相关合法的评估手续,但银行部门缺乏合法的评估手续,且目前市场上也没有合法的评估机构。
(三)抵押贷款利率有待降低
目前贷款年利率为6.525%,和劝耕贷相比利率仍偏高,投资人负担较重,为了鼓励投资者的积极性,建议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比照劝耕贷模式,补贴部分贷款利率。
(四)银行部门风险有待降低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工程经营不善不能如期归还贷款甚至中途离走的个案现象,所以银行部门承担风险较
大,需要政府给以大力支持,出台相关政策,尽量降低风险。如在贷款户无法偿还贷款时,可通过银行部门收回,利用他项权证对水利工程进行拍卖、租赁给其他人经营,让银行宏观控制贷款额等。
福建省永春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抵押贷款典型模式
一、概况
永春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全县总面积1456.87平方公里,辖18个镇、4个乡,236个村(社区),总人口60.15万人,是著名侨乡。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7.93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84万亩。
作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全国试点,永春县以“融水贷”开辟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抵押专项贷款,让更多的金融资金流向山区、注入农村,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及建设。
“融水贷”实行优惠利率,产权所有者可凭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到农村信用联社、漳州农商银行永春村镇银行
等金融机构营业厅进行办理,将相关手续资料送交县水利设施登记管理机构后,由县水利设施登记管理机构核发登记证,贷款就可以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改革途径和步骤
(一)摸清家底,建立工程数据库
为保障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数据支撑,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数字资料库,永春县聘请相关资质单位对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分两批进行一次全面、彻底、深入的摸底调查和测绘,全县22个乡镇列入数据库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共4126处,(二)确权颁证,打好产权抵押基础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各方面问题的首要因素,作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的重点,根据《永春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办证指南》,在完成全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摸底测绘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类型,由镇、村、组干部入户调查,明晰产权,建立台账,在完成产权证的申请、调查摸底、公示及登记工作后,由水利局复核报县人民政府审核盖章,颁发产权证书,明确登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权利人和依法享有相应水利建筑物设施(不含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同时规定了权利人应当承担本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义务,以及保证工程安全和水质达标等责任。
县水利局设立专门档案室,配备专人,负责农田水利设施产权证权源资料及相关抵押贷款登记资料的管理工作,确保产权资料管理规范有序。
(三)抵押贷款,实现资产变资金
为实现资产变资金,保障农业前期发展,印发由人行永春支行、泉州银监分局永春办事处、水利局联合制订的《永春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登记及抵押贷款暂行规定》,并跟农村信用联社、漳州农商银行永春村镇银行进行沟通,制订《“融水贷”贷款管理办法》,明确贷款对象、条件、期限、利率、额度、方式、程序及贷后管理,在全省首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抵押贷款。
三、主要成效
确权颁证后,大大激发了农民管护水利设施的积极性,有效解决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权责模糊、主体缺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而且增加了农村社会资本。
而“融水贷”这一新型的金融工具,借力市场化手段,引入“活水”,拓宽“小水利”融资渠道,为永春县规模化农业的发展、现代化节水设施的推广缓解了压力,夯实了后劲,也为涉农金融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经验。同时,农田水利设施价值的体现,也可以激发权利人的自主管护意识。坑仔口镇莉芳茶场、湖洋镇金斗洋茶场已向信用社抵押场内水利设施,贷出3笔资金共260万元。
四、其他
芦柑是永春县传统名优特产品之一,也是永春县农业生产的当家品种,从2000年开始,受黄龙病影响,永春芦柑产业受到重创,经过近5年来的砥砺奋进,如今黄龙病疫区(山地)柑橘种植新技术“永春模式”业已形成。永春县将近一步宣传,为新建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确权颁证,并深入农户,推广“融水贷”,助推芦柑产业再次呈现生机与活力。
湖南省长沙县农田水利设施不动产登记典型模式
一、概况
长沙县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以来,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负担”原则,探索农田水利设施不动产确权登记,成功颁发证书。目前该县试点镇高桥镇水利设施外勘及内业资料工作已全面完成,1100宗水利设施正等待审核发证,金井、路口镇的外勘工作同步进行,预计到2020年,该县将有50%的水利设施完成不动产登记。与全省其他改革试点县颁发“三证一书”(产权证、经营权证、管护协议书)模式相比,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实施机构不同,由县国土资源部门登记发证,水务部门负责权籍调查等具体工作;二是政策依据不同,依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相关
条文制定具体方案、颁证流程;三是证书形式不同,颁发了全省农田水利类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以法定凭证落实了工程设施产权。
二、改革途径和步骤
(一)路径
制定不动产登记方案——开展权籍调查——落宗——公示——登记。
(二)步骤
1.制定方案。县水务局、国土资源局依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编制完成《长沙县小型水利设施不动产登记操作指南(试行)》,确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动产登记流程。
2.权籍调查。由县水务局、乡镇水管站、村民委员会联合进行权籍调查,在权利人无异议且水利设施不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下,由具备专业测绘资质的单位测量形成红线范围,并由权利人据实填写不动产权籍调查表与成果表,形成宗地图。
3.落宗。县国土资源局测绘队根据外勘测量与权籍调查成果,逐一核定设施坐标、权利人与土地性质,审核无误后在宗地图上生成宗地号,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凭宗地图、测绘成果、宗地号等资料办理落宗和数据补录工作。
4公示。经工作人员到现场查勘,并将不动产首次登记公告在村委会、国土所和国土资源局网站公示15个工作日。
5.核定登簿。经公告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由核定人员全面审查权利状况、自然状况和限制性提示状况,登记形成登记簿并发放不动产证书。
三、主要成效
一是以法定凭证形式保障了农民权利。不动产权证是农田水利设施真正意义上的“户口本”,放之四海而皆准,法律效力是其他类别产权证书无法比拟的,为农田水利设施随土地流转取得收益提供了产权支撑。
二是为开展产权交易流转提供了依据。农田水利设施不动产登记既能界定集体和个人资产,又能实现由设施到资产的重要转变,是开展产权流转交易的前提。
三是为实现工程良性运行建立了奠定了基础。以不动产方式登记方式明晰水利设施产权后,能够充分调动村集体、受益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管护积极性,对于筹措管护经费具有积极作用。
四、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建议
一是要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不动产登记,各级水利部门要抓住宝贵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推动农田水利设施不动产登记,以法定形式落实农民权利。二是要安排工作经费,因外勘划界、内业审核,工作量巨大,特别是形成宗地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需要经费保障;三是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权利人较为复杂的水利设施,需征求多方意见,35
妥善完成确权工作。
四川省广汉市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及创新运行
管护机制试点改革典型
一、确权之后怎么办
按照省委关于农村产权“多权同确”的要求,四川省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行了以“确权、赋权、强管、释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夯实产权、落实责任,将“权”与“责”均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盘活水利资产,尽可能的达到水利工程效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最大化。截止目前,确两权、颁两证工作已全面结束。广汉市根据成都平原地区农村土地加快流转的现状,以“强化管理”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开展了“大户管水”及农田水 36
利设施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一是建立“大户管水”机制。适应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建立“水随地转”的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权流转机制,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权交由大户持有,由使用者筹措工程管护经费、承担管理责任。二是畅通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权抵押融资渠道。制定使用权价值评估办法,设立贷款风险基金,出台贴息管理办法,探索出了利用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权进行融资借贷的有效路径。
二、灌溉合作如何办
为探索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广汉市开展了“社会资本与政府补助共建水利工程及灌溉合作社组建试点”,包含四方面具体改革内容。一是“共建”,政府补助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建农田水利设施,两个资金来源按照两种方式组织建设,严格收方验收计价。二是“共管”,规范组建股份制的灌溉合作社,将园区内水利资产交由灌溉合作社使用、管理,园区用水,按成本水价计量收费。同时,扩大灌溉合作社的经营范围,由灌溉合作社承接竹木村其他未流转土地的末级渠系运行管理,参与广汉市国管工程的物业化管理竞争,做强灌溉合作社。三是“共享”,政府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由村集体代表农户持有,收益分红给农民,并建立保底分红机制,确保农民利益。四是“扩展”,利用园区水系封闭、计量设施完善、灌溉合作
管理有基础等条件,在园区开展农业水权、农业水价、节水奖励等改革试点,深化了改革内容,扩大了改革效应。
三、社会资本如何筹
广汉市在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权抵押融资贷款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将具有水土资源开发潜力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通过建立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和合理的投资收益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营。广汉市梅家堰水库是一座小(2)型水库,于2015年启动大坝除险加固,2016年5月基本完工。由于财政投资资金有限,水库清淤、水库管理与保护设施、抗旱补充水源设施等公益性工程未能同步实施,水库的综合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广汉市水务局指导水库业主沙田村村民委员会,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上述公益性工程,对水库进行改造提升,并由社会资本投资人负责水库30年期的运行管理,运行管理期间,社会资本投资人要保障农民用水权益、保证水库正常安全运行。梅家堰水库综合治理投融资试点项目采用“建设-管理-移交”的模式,在保护农民用水权益、水库生态环境安全、工程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既弥补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建立健全了水利投入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又有效落实了工程管护责任,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库区周边土地的进一步开发,带动了当地农游经济发展,实
现了多方共赢。
四、国管工程如何管
广汉市水利工程数量众多,其中广汉市水务局直接管理的国管骨干渠道就达275公里。虽然每年都组织进行清淤维护,但由于资金和人力因素,日常管理不够系统全面,水利工程处于低水平维护。广汉市根据国管杨柳分干渠的管理实际需求,摒弃传统的“设立机构、落实编制、专人管理”的方式,采取财政资金向社会购买国管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服务(含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试点工作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引入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国管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护,取得了“管理支出下降、管理绩效提升”双赢的效果。试点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准入机制,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标准,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考核机制。推动了水利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进程,加快了水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公共服务的活力。
五、服务体系如何建
广汉市以建立健全责任落实、经费到位、形式多样的多元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提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培育新型社会化水利服务组织为突破,着力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市共设立片区(流域)水务管理站4个、成立公益性防汛抗旱服务队10支、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17个、落实村级水
管员182人、组建灌溉合作社5个。广汉市基本建立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社会化水利服务组织”“四位一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四川省南江县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一主两定三化”典型模式
一、概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和《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的通知》(水农〔2014〕287号)精神,南江县针对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管护主体、责任、经费不落实等现实问题,探索实践“一主两定三化”模式,创新水利管护机制,深化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明晰、权责落实、经费保障、管用得当、永续发展。
二、改革途径和步骤
(一)坚持“政府主导”,搭建水利改革平台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把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农村改革重要内容,进行系统谋划、统筹部署、有序推进,科学搭建工作平台,切实加强指导服务,确保水利产权改革不偏离“航向”。
一是对标“三有五落实”,主导目标定位。围绕“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效益充分发挥”改革总体目标,对标“三有五落实”,即有产权证书、有运行制度、有工程档案,落实产权所有者、落实管理者、落实管护制度、落实管护经费、落实监管责任,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出台了《南江县深化水务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水利改革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改革范围、改革内容、实施步骤等相关要求,把握改革方向,突出改革重点,注重改革实效,确保改革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二是推行“六统一”,主导产权交易。组建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并与省市联网运行,全面建成48个乡镇产权交易服务站和12个中心村产权交易代办点,规范建成了县、乡、村三级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按照统一平台建设、统一信息发布、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鉴证、统一监督管理“六统一”,制定《南江县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暂行办法》,规范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交易流程。
三是组建“两公司一协会”,主导抵押融资。为有效盘
活水利设施资源,变资源为资本,县上组建了县水务投融资公司和信合农村产权评估公司,建立评估专家库,建立市场化评估体系,为符合条件的产权抵押提供担保。以村为单位组建了管水用水协会,进一步夯实调查摸底、勘界划分、纠纷解决、要件准备、登记核实等基础性工作。县财政统筹安排资金1亿元,设立农业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保障产权抵押融资健康运行。
(二)突出“两定”举措,明晰水利设施产权 坚持确实权、颁铁证,切实解决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责任不落实等现实问题,有效激发群众参与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确权颁证定主体。按照“建、管、用相协调,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推行“所有权、使用权”分置的新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体系。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确定水利设施所有权;按照“谁受益、谁使用、谁持证”的原则,颁发水利设施使用权证书。农田水利工程权属明确、登记要件齐备后,采取干部代办、集中会审、并联审批等“一站式”服务手段,由村社调查核实、乡镇公示监督、水务部门审核登记、县政府依法审批发放证书。全县共颁发产权证书9449本,占改革总任务的100%。其中产权证发放给村组集体的5142本,发放给用水户协会1820本,发放给受益户及个人的2487本。
二是分类管理定责任。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42
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要求,推行“专业管理+群众管理”模式,落实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主体和管护责任。县上组建小型水库管理局,落实事业编制20人,负责小(1)型水库及低水坝管护;成立乡镇供水总站对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统一管理。乡镇成立水库管理所负责小(2)型水库管护,并落实专人管护辖区内中小河流及其堤防。村组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确定专人管护山坪塘工程、灌溉渠道及配套工程和分散的村镇供水工程。各管护主体签订管护责任书,完善工程运行管护制度,出台管护指导规范,落实筹集管护经费,保障工程正常运行。全县已落实管护责任工程9449处,占改革总任务的100%。
(三)紧扣“三化”目标,实现水利永续发展 牢固树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理念,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切实解决投入不足、经营不活、效益不显著等问题,促进水利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管护投入“多元化”。按照“财政补一点、水费收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多元化筹集管护经费。小(1)型水库实行财政全额预算;小(2)型水库按每座每年5000元的标准由县财政实行定额补助;中小河流及其堤防管护经费按每人每月9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维修养护经费根据实际需要由县财政支付;分散的村镇供水工程、灌区灌溉渠道所需费用在水费中统筹解决,不足部分由受益户通过“一事一议”办法筹集;山坪塘和提灌站,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
在村级“一事一议”资金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中安排,由村民代表会或村民议事会确定,乡镇批准并进行监督考核。同时在156个贫困村中确定了195名巡管员负责国管工程以外的其它公益性水利工程的日常巡视和管护工作;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按企业形式进行经营管理;蓄水池工程由所有者管理。同时,建立管理考核机制,对考核优秀的管护单位进行奖励,对管护考核不合格的管护单位适度削减其管护费用。
二是放活物权“资本化”。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转让等方式流转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促进资产资本化,让沉睡资源变为活的资本。加快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功能保障、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水权制度,促进农田水利工程权证物权化,使其具有法定性、商品性和可靠性,让农村水权真正成为资本的载体,推进农村水利资产资本化。全县先后对1860处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进行流转交易,实现融资贷款1800万元。双流乡元包村由业主租赁水池3口发展生态养殖,年实现租赁收入30万元;槐树村利用槐树水库抵押融资100万元发展乡村旅游业。
三是以水兴业“产业化”。坚持把培育水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厚植水利资源优势,因村制宜发展生态渔业和休闲观光旅游,先后培育了青杠、玉白、花桥、南鹰、普陀等一大批生态渔业新村。全县依靠水产业脱贫农户3230户,占全县贫困农户的13.2%。正直镇长滩村将23口
山坪塘以每口每年3000元的价格,承包给四川七彩林业有限公司,用于林业苗圃基地灌溉用水,实现了“以水助业、以水兴业”,全村规模发展七彩苗木1200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黑潭乡南鹰村依托“小农水”项目,引进业主发展生态养殖和稻鱼轮作产业306亩,配套建设乡村渔家乐,实现年产值近600万元。青杠村、玉白村依托玉堂水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资源优势,配套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大力发展集观光农业、绿色消费、生态游乐、假日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成功打造醉美玉湖—玉白渔村乡村旅游环线,年接待游客5.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2000余万元,加快了脱贫奔康步伐。
三、改革成效
(一)足额筹集了管护经费
出台了关于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工作的文件,明确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责任人、管护标准、管护经费的来源和管护监管责任。
一是受益主体自主投入。有稳定收益的供水工程,日常维修管护的投入由供水水费收入解决,投入的主体由供水管理单位承担。经营使用权已经流转的小型水库、山坪塘、提水泵站、蓄水池等,管护投入的主体由已经取得工程经营使用权的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供水企业及个人承担。非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的山坪塘、蓄水池等,管护投入的主体为投资建设方。
二是村级公用事业费定额补助投入。无稳定收益且经营权未流转,产权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山坪塘、提水泵站等,村委会在村级公共设施维护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中按照山坪塘的大小给予每口每年不低于600元,提水泵站每座每年不代于8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三是县级财政奖励补助投入。设立水利维修养基金500万元,积累使用,滚动发展。对验收达到养护标准的乡镇或村,按照小
(二)型水库每年每座不低于5000元、山坪塘不低于600元,提水泵站不低于6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二)盘活了农村水利资产
一是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农村山坪塘等水源工程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方式,实现集体收益1000余万元,让沉睡资源变为活的资本。按“三个1/3”(集体股、贫困户股、普通户股各占1/3)的方式量化分红到人,贫困户每股分红约150元。
二是做大做强水务投融资公司。以县城供排水设施、乡镇污水处理站、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水保工程、小型和中型水库水面、水能、河道砂石等国有优质水务资源作为资本注入,将中央下拨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对项目收益不能覆盖成本的由财政给予补助,做大做强水务投融资公司。通过金融部门受信的方式解决水利建设项目融资具有了比较可靠的抵押质押资产,为水利建设项目贷款创造条件。
第二篇:为有源头活水来——鹤城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纪实
为有源头活水来
——鹤城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纪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鹤城区于2014年11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区)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明确黄岩管理处作为试点乡镇,芦坪乡坪星村作为先行试点村,提出6项改革任务:即实行建管一体化、建立项目建设管理公开公示制度、完善项目补助方式、完善项目管理方式、产权确权和移交、鼓励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并从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加大投入等多方面入手,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激起农业发展一池春水。
强化领导 形成齐抓共管的可喜局面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相关责任。鹤城区政府成立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水利局、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农业局、区审计局及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重大问题的研判、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水利局),具体负责各项日常工作。区财政局负责资金筹措和使用监管,水利局负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管理,发改局负责项目的审批,农业部门负责农业技术指导。区发改局、农业局、林业局、移民扶贫办、国土资源分局等部门,建立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工作机制,加强对该项工作统一领导和协调。根据试点工作要求,拟定工作方案,完善检查督导、考核验收等管理制度,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成效。
强化政策支持,化政策为指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为保障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确权和维护的有序进行,鹤城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方针:暨《怀化市鹤城区水利工程拍卖试行办法》、《鹤城区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细则》、《鹤城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试行)》、《鹤城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实施方案》、《鹤城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这些文件给全区的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思路,指引了方向,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试点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全区农业的发展。
转变方式 让群众成为建设者管理者
改革实施方式,提高群众积极性。鹤城区在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中,首先建立了项目建设管理公开公示制度,对项目规划设计及实施环节进行公开公示,让群众在项目招标、施工进度、经费支出、监督管理等方面拥有更多知情权,提升其支持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积极性。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坚持政府主导,成立由涉农部门组成的区级协调议事机构,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力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高效一片。
确定工程产权,明晰管护责任。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结合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要求、落实水利设施产权。对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详细分类、分项,明确“三权”(即产权、水权、管理权),落实“两证一书一台帐”管理制度(“两证”即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证书、使用权证书,“一书”指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协议书,“一台账”指农田水利设施及管护工作台账),通过产权确权和移交,落实管护责任主体。通过一系列举措,让群众既成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者又是管理者,形成人人都关注、都支持、都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多元投入 保障农水设施建设“不差钱”
为圆满完成改革任务,鹤城区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本次改革试点工作,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和农民参与经营性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以政府为主。在设施管护方面,以农民为主,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承包、土地托管、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等多种形式,灵活转换工程运行管护模式,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竞争参与公益性水利工程的管护。在管护资金筹集使用方面,逐步建立“工程产权所有者筹集为主,政府绩效考核进行奖补为辅”的长效机制,并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将管护主体纳入考核体系,依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据悉,鹤城大力推动此项工作旨在用三年左右时间达到以下成果:形成一批覆盖不同工程类型、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产权清晰、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示范工程;形成多元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有利于农田水利发展的建设、管理机制。
目前,鹤城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工作正稳步推进:一是编制了实施方案,全面完成黄岩全乡、芦坪乡坪星村试点村的水利基础设施摸底调查、审核和造册工作;二是实施、完成了试点村坪星村四十湾南北干渠渠道清淤先建后补项目28.4km和鹤翔蔬菜基地排洪沟以奖代补项目0.82km、田间灌排渠道0.35km、灌排渠道修复6处;三是完成了黄岩团山坡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四十湾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工作;四是签订了水利设施权属性质扭转协议。全区农田水利产权设施制度改革已完成各项投资计划330万元,完成比例达投资计划的83%。
推进改革 激起农业发展一池春水
在推进试点改革工作过程中,鹤城区参与改革的工作人员欣喜的发现,过来一些制约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工作发展的问题正在迎刃而解,同时,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将在提高水利设施使用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意义,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正激起农业发展一池春水。
解决群众对项目建设缺乏热情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和农村自治组织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能动性减弱,因此,拟通过建立项目建设管理公开公示制度,让群众在项目招标、施工进度、经费支出、监督管理等方面拥有更多的知情权,提升其支持参与水利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解决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拥有者建设投入的主动性、能动性不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水利建设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出现了“政府包办”等建设主体缺位的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可持续性受到一定挑战。拟通过探索完善项目补助方式,对农田水利设施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办法,调动农村自治组织产权拥有者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形成更加良性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解决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的问题。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结合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要求,落实水利设施产权。拟通过开展明晰和移交产权方面的改革,按照产权、使用权“两权分离”的原则,全面落实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明确使用权、放活经营权,同时对财政投资形成的水利资产进行移交,落实权属和管护责任,逐步构建“归属清楚、权责明晰”的农田水利设施权属制度,为进一步做好水利建管工作奠定基础。
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由于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以政府为主导,管护以农村自治组织为主体,出现了投资建设与建后管护分离的状况,使得农村自治组织在缺乏有效组织和管护资金的情况下,没有很好履行管护职能,存在重建轻管、建管脱节的问题。拟通过开展建管一体化改革试验,探索培育以产权证拥有者为建设管理主体的新型水利项目法人,建立工程建设方案与管护方案同步审批的项目规划管理机制,解决建管脱节、重建轻管的问题。
探索工程管理模式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及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在确保工程安全、公益属性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争取国家维修养护经费和按照规定的比例和范围,安排部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建立财政补助经费奖补机制,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根据管护实效进行补助。
解决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管护经费的问题。水利设施的运行管护需要经费支持,一直以来农田水利设施出现重建轻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护经费缺乏。拟通过改革试验,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护、谁收益”的原则,建立“以工程产权所有者筹集为主,政府绩效考核进行奖补为辅”落实工程管护经费的长效机制,落实工程产权所有者的管护主体责任,明确政府支持参与管护的长效措施,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经费,建立稳定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管护经费原则上由工程产权所有者负责筹集,财政适当给予补助。完善“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机制,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水利设施管护。
第三篇:农村塘堰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之雏议
农村塘堰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产权制度改革之雏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我国的粮食产量虽然连创新高,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但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有收无收在于水,粮食生产受水的影响最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必须始终把农田水利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着力夯实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水利基础。为此,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管理,推进农村塘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重大意义。这里,就如何推进农村塘堰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结合白霓现状,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白霓镇农村塘堰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基本状况 小型塘堰等农田水利设施,在这里是指库容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塘堰及以乡(镇)、村、组为单位内群众集体使用的河堤、水渠、台圳、泵站、泉眼、水井、蓄水池等。根据水利普查数据,白霓镇境内现有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7座、库容量480万立方米;河堤17处,长186公里;水渠72处,长174公里;台圳23处,长119公里;泵站73台套,功率980千瓦;水井泉眼38
3处,年涌水量180万立方米;水塔蓄水池69个,总容量5500立方米;塘379口,总蓄水量750万立方米,堰18处。这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个头”尽管“小”,但其作用和功劳却“大”,它们承担了我镇22个村1个社区,181个村民小组,12428户64017人和43628亩耕地的用水需求。然而,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些水利设施因没有随之“联产承包”,产权不明晰,管理不到位,陈旧老化,年久失修,超负荷运行,加上洪涝灾害的影响,造成其功能大减,有的甚至丧失。如青山水库东干渠白霓段因年久失修,渠道破损、漏水淤积,不能承担输水功能,造成我镇谭家、白露、油市、洪泉、大市、白霓等村大片良田变旱地,有的甚至荒芜;高堤河谭家段因没有护砌加固,每年造成堤岸崩塌,成片良田变成沙洲;全镇379多口当家塘中的117口因没有清淤维修,蓄水功能萎缩,而丧失保水抗旱作用;30处提水泵站因设备陈旧老化,没有维修保养而废弃;70多处水渠因泥沙淤积而丧失排灌功能;300多处泉眼、水井中100多处因没有合理利用和地下水的污染而变成死泉、臭泉;7座小二型水库都是7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不能正常运行,现在都在“病”中,其中施家冲水库已成“干塘”,特别是这些水库到田间的沟、渠等末级渠系大多为简易土质结构,输水损耗严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不高……这一切,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
农民生活。
二、形成农村塘堰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上述现状的原因 当前,农村塘堰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病得不轻”,可以说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政府管理部门、农村经营主体的主观意识有关,又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产权制度等方面密不可分,其原因主要是:
1、投入不足,保障乏力。主要表现在:乡镇无力投入,县级财政投入有限,中央、省级财政投入杯水车薪,农民投工投劳难组织,其他社会资金无动力投入。以农民“一事一议”投工投劳为例,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失去了农村水利建设投工投劳的支点。现在“一事一议”项目中的“投工投劳”,几乎全是虚设,事实上农民根本没有投工投劳。
2、资金投入分散,结构不合理。目前,国家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渠道很多,除了水利口外,还有国土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但由于各自为政,工程规划及布局上缺乏整体考虑,建设投资标准也很不一致,造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规划内容难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难度大,效果不佳。
3、产权制度缺乏激励作用,体制机制运转不畅。一方
面管理主体缺位。除大中型水利工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外,大部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基本上是“有人用、无人管”的局面,特别是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农民分散经营,已建成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这些工程建、管、用三位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另一方面运行机制不活。大多数水管单位性质不明,公益性工程缺乏财政支持,经营性部分又难以实现良性发展,造成工程维修资金难落实,工程管理基础薄弱,效益难以正常发挥,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形成了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国家管不到的尴尬境况。
三、推进农村塘堰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利益主体和环节比较多,既需要爱农、护农、支农的高尚境界,更要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社会力量,着力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创新,逐步化解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难题。
1、整合支农投入,形成规模效应
国家支农投入重点在于引导和激励,应对目前各项小型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清理、论证。一是结构调整。对引导和激励效果不明显的项目不再保留,将这部分资金交由各地自行安排。二是整合归并。将内容相近、作用相同、分配使用分散的项目进行归并整合,对确需保留的项目(如惠农补贴)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使用,对其他一般建设性的项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进行归并整合打包下达给地方,集中财力办大事,由地方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三是双轨运行。支农投入应该区分不同对象,研究制定无偿化投入和资本化投入的双轨运行机制。对惠农补贴、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实行无偿化,以资本注入形式对民营企业和个体老板进行帮扶。积极着手改变目前支农项目多,额度小,使用分散,管理杂乱,效果不优的局面。切实解决分散实施后效益不佳的问题和地方财力困难、解决配套资金难的问题,使有限财政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提高支农绩效。
2、对重点地区实施财政倾斜,提高均等化程度
虽然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地方财力差距逐渐缩小,均等化程度日益提高,但是欠发达地区财力仍然主要用于保运转,缺乏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护投入。而且,由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区域差异、自然条件约束、市场结构悬殊,加上作物类
型差异极大,政府和农村经营主体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偏好和激励不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出现非均衡增长具有必然性。因此,需要继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对农业重点地区倾斜。
3.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提高投资主体积极性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与管理滞后的制约因素较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投入主体的激励不够,而产权不清晰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如果要严格分割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的话,可以细分为除所有权外的很多其他产权属性,但最重要的仍然是对建设和管护两个环节明晰产权。因此,今后应该继续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放开、放活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护权限,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较强的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建设投入积极性,缓解资金短缺压力,切实增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能力。
第四篇:南漳县着手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南漳县着手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1月23日,南漳县水利局组织石门集灌区、云台山灌区、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召开了南漳县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动员会。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市委、市政府《襄阳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部署全县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相关工作。
会议指出,南漳县小型水库、堰塘、小型泵站、末级渠道、小水池、农村分散供水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众多,现阶段小型水利工程主体缺位、权责模糊、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情况较为突出。必须抓住此次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的契机,搞好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汲取经验,为下一步全面推开,建立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服务社会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工程管护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会议通过讨论,决定先期在石门集水库灌区、云台山水库灌区各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作为试点。要求两大灌区迅速组建有试点村所在镇政府、村委会、灌区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专班,进驻到试点村按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公开实施,签订合同;
发证建档,统计信息等步骤全面开展试点工作。
第五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荐)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011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尤其对于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浪费现象严重、对水利灌溉依赖性强的我国来说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华图教研中心的老师认为,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很可能成为今年公务员考试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我国目前快速的经济发展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水利设施建设仍成为瓶颈性制约因素,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第二,节水灌溉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第三,山区水利发展滞后。尤其像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水资源贫乏、又不具备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条件,等等。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原因主要有: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不佳,水费计收难,管护缺乏,等等。
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措施
第一,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第二,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第三,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第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第五,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第六,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推进依法治水;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十七届五中全会四大关键词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2011年国考招考公告和大纲公布时间与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同步,这绝非巧合,此次国考申论主题肯定会反映此次会议所涉及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
关键词一:转型
对于中国而言,2010年非同寻常,在“十一五”收官之际,“十二五”即将开启。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五大坚持,这意味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成为我国政府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
全会公报中叶没有出现GDP的指标,而是说长期平稳较快的发展。这意味着,在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要兼顾增长和稳定两个方面,这正是十二五与十一五规划的最大区别。此次政策的制定,考虑的是效果,而不是速度,这是此次全会公报中最大的亮点。这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16日在北京举办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致开幕词时提到“包容性增长”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和胡锦涛近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一脉相承,意指不能单纯发展经济,而需要全面均衡发展,才
能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2008年的国考申论主题是“怒江水电开发”、2009年国考申论的主题是“产业结构转型和粮食安全”、2010年国考申论的主题是“海洋的开发与保护”,三次国考的题材都涉及到了经济方面,可以说经济建设是国考题材选择的最大热门,不排除2011年国考申论仍以经济建设为主题的可能性。
关键词二:民生
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收入分配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管理问题
都一一作了解答。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次被提出,现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大格局正在确立,但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农民工市民化、城乡二元体制都归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此次全会公报中指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
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意味着政府未来将会花大力气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从近10年的国考申论主题来看,仅2001、2003和2006年考察过三次民生类题材,但均不单单是涉及社会领域的问题,往往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2010年关于居民收入差距、高房价问题、城市交通大拥堵等常见诸报端,并引发了全社会大讨论。2011年国考申论主题极有可能以民生问题为
题材,考察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
关键词三:文化产业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明确了政
府未来要加大力度发展文化,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2001年开始,国考申论中只出现过一次以文化为题材,即2002年的“网络监管”。虽然考察次数少,但这正说明了未来国考申论考察文化建设题材的可能性很大。考生要多关注文化建设方面的问
题,做好准备。
关键词四:环境
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发生自然灾害,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
能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都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命题人的青睐,这与科学发展观成为党和政府执政根本理念是密切相关的。2010年国考申论以“海洋的开发与保护”为题材、浙江申论以“低碳经济”为题材,这体现了环境保护往往是与发展经济联系在一起。2011年的国考申论可能是复合题材,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命题是一大热门。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2011国考前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考生务必深刻理解会议精神,以期在考生中
灵活运用相关政策。
突发性公共事件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政治、民生都是申论考试的重点选题方向。恰值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集体上访、突发性群体事件、西南大旱、玉树地震等关乎公共安全的自然事故频繁发生,警示着高风险时期的来临。党和政府如何处理此类事件关乎着党和政府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对近年来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总结了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对
策。
一、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自然灾难无法避免,但社会矛盾可以规避。事实上,回顾近年来社会突发事件,可以将它们的根
本原因归纳为社会利益和利益分配的不对称。具体可分为两大方面:
首当其冲的是伴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老百姓有着更多的利益诉求,但这种诉求存在梗塞。如,百姓遇到问题时无处倾诉、倾诉了也无人解决的现象时有发生,问题越积越深就演变成了接
二连三的上访现象。
其次,少许管理层面的决策不力、作风不实、漠视群众利益现象也确有存在。例如近期频发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大都是人民群众对管理层人员工作、生活作风的检举,韩峰日记事件、天价烟局长等
事件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解决措施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从多方面入手、多策并举化解矛盾、降低风险。首先,化解矛盾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通道。要创建公平的博弈平台、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以此为民众提供便利的诉求渠道。比如针对上访现象,其解决方法不是让基层干部天南地北的追着上访者、盯着上访者,而是要让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出面调解和落实,并建立高效透明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
其次,在矛盾发生之前就必须具备高度的预见力,制定各类风险应急和长期预案,并建立长效机制。如各级党政部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样就能将遗留问题抹去,将未来风险预计。即使风险“变现”,也能以未雨绸缪的前期工作为基础迅速行动、化险为夷。需要强调的是,对待那些涉及百姓重大经济利益的问题时,应遵循民主协商的原则,决策透明、信息公开,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关系。近期持续热涨的房地产市场在我国密集出台的爱民政策面前也正
在逐渐“退烧”,这正是我国党和政府维护百姓利益的表现。
最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行政、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也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对内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法制宣
传工作,以此引导群众在面对矛盾冲突时选择合法合理的正确方式。
应该看到的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频发的社会公共事件不仅仅是一种威胁,其实它也是一种激励,因为近年来的这些矛盾甚至冲突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百姓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和我国公民民主权力的深入。矛盾并不可怕,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相信我国必将全面走向和谐、迎来辉煌!湿地生态保护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的基因库”。然而,从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普查结果看,已完成调查的6个省份中,北京、吉林和广东的湿地面积在进一步减少,黑龙江、江苏和天津湿地效益和功能还在下降。湿地资源数量的减少,效益的下降,不只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珍贵动物的栖息、生存和繁殖,严重
影响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湿地危机表现】
第一,湿地面积依然在大幅度地减少;第二,天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的速度很快;第三,湿地
过度利用带来的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
【湿地破坏的原因】
湿地破坏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富营养化、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主要间接原因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而这并非问题的全部,更为根本性的原因当是,湿地保护缺乏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在有限的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中,湿地在土地利
用方式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地位。
【前进中的一缕曙光】
江西是我国湿地资源大省,湿地资源丰富。在湿地生态建设方面,江西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绿
色崛起的新路子。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探索和走出
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表示。
总结反思江西湿地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如下:
一、加强政府职能,提高领导认识。要把湿地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把湿地生态的保护、开发和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建设来抓,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完善健全机构,明确各自责任。湿地工作牵涉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国土等多个政府部门,应由各级林业局牵头成立监测体系和具体实施体系,各个部门做好相应工作,联合共同严格执法。
三、开展湿地普查、调研,做好统一规划工作。详尽的普查是高起点规划的基础,应按广义和狭义湿地分别进行普查,有利于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湿地保护、湿地地产、污水处理和开发建设
有机结合起来。
四、全民动员,普及学习湿地知识。领导应带头学习,消灭“湿地知识盲”。集中一段时间,采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办展览、实地参观等方式全面普及湿地保护、开发和建设知识,做到人人都
有保护湿地的自觉意识。
【重要论述】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
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