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洲: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周恩来(万万想不到)

时间:2019-05-13 03:3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刘亚洲: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周恩来(万万想不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刘亚洲: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周恩来(万万想不到)》。

第一篇:刘亚洲: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周恩来(万万想不到)

刘亚洲: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周恩来(万万想不到)

刘亚洲: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周恩来(万万想不到)2016-05-03 历史不容忘记不忘历史,才会独立思考文章来源《刘亚洲文集》,版权归属原作者,未注明作者均因传阅太多无从查证,原作者或者有信息者可联系微信个人号(lishiguanli),24小时内必定删除作者:刘亚洲

原题:《恩来》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回忆:还原一个真实的周恩来 11976 年2月,突然接到电话:天津市委又征集到一批周恩来总理年轻时的文物,已送到中南海西北门,要我亲自签收。周总理逝世已一个月了,全国人民仍淹没在悲痛的海洋中。中央向各地征集周总理的文物及资料。我来到西北门。天津送来的是周总理在南开上学时办的进步刊物,还有一些照片。其中一张分外惹眼。我曾在我的朋友章××家中见过。是张剧照。一个女子正在表演。短发齐耳。十分美丽。初见时我的心甚至微微一颤。章××说:“你肯定想不到这是谁。”我问:“谁?”他说:“我们周总理。”章××告诉我:他父亲与周恩来是同学,常同台演出。周总理经常扮女角,惟妙惟肖,令人叫绝。周恩来漂亮。一对明眸就是安到女人脸上也打百分。略施薄粉,活脱脱便是芙蓉出水。章××父亲曾拿着照片对我说:“周总理扮的女人比女人还女人呀。他的演技太高了。当年如果他选择演剧这一行,也一定会闻名世界。” 2我无缘得见周总理正式登台,但我有幸见过他的表演。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小品”,着实精彩。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我陪他赴西安处置。事件圆满解决,抗日统一战线结成。回延安前,周恩来心情极佳。叶剑英在八路军办事处宴请周恩来。酒过三旬,欣赏毕戏班子的曲儿,叶剑英对周恩来说:“您上去唱一段?” 周恩来说:“不唱啦,说一段吧。我在南开上学时曾演过一个单口剧,名叫《第一次》。我扮女角。”叶剑英鼓掌。周恩来稍酝酿一下感情,开始:“我是一个美丽柔弱的女孩。他是一个伟岸的男子。他向我走来,柔声叫我上床。我照他的吩咐做了。当我躺在床上时,战战兢兢。他看着我,轻声问:‘是第一次吗?’我点头,惊恐地睁大了眼睛。” 周恩来一边说一边表演。每一句话出来都辅以动作或表情。为着处理西安事变他刚刮去漂亮的大胡子,于是他清瘦秀气的脸庞显出一种女性美。今夜畅饮,脸颊浮出桃花。周恩来投入地:“那男人微笑着说:‘人,总有第一次的。谁都一样。不要怕。’他的手触到了我。我像被蜂蜇了一样颤抖起来。他说:‘不用紧张,很快就会完事的。’窗外的枫叶缓缓落下。这是一个温馨的冬日下午……” 我几乎屏息。周恩来的表演太出色了。一个女孩子被他演得如此惊心动魄。我热烈地凝视着他的脸。我简直被他迷住了。这是一张男人和女人都能被迷住的脸。韩素音曾说过,她第一次见周恩来就像触了电一样。她煽情地写道:“如果周恩来要我去死,我会立刻去死。” 周恩来的表演继续:“正如那男人所说的,我们在数分钟内完了事。我站起来,便要离去。他说:‘下次再来吧。’我回头,嫣然一笑,便踏步离开了这里——第一次捐血的捐血站。” 异峰突起。一霎间屋里寂寂如死。人们都被周恩来的表演征服了。他自己显然也陶醉了。眼睛微闭。高高的鼻梁上沁着几粒亮晶晶的汗珠。送周恩来回屋休息后,叶剑英对旁人道:“有位作家说:一个人本身就应该是一件艺术品,否则就得随身带一件艺术品。周恩来二者皆有!” 我一直琢磨,周总理随身带着一件什么艺术品呢? 3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总理到北戴河休息。一著名日本画家送了一幅《马食草图》给周总理。我亲自送到周总理下榻处。画挂中堂,我们欣赏。周总理说:“这准是一匹瞎马。”我说:“它的眼睛是睁开的。” 周总理笑着说:“正因为它睁着眼睛,所以才是瞎马,而不瞎的马吃草时是闭着眼睛的,因为它怕眼睛被草尖刺伤。” 我在心里对周总理唱起赞歌。聪明至此,是否天也嫉呢? 江青闻讯赶来,赏玩,道:“我认为画得最出色的是眼睛。炯炯有神。不仅画龙要点睛,画马亦要点睛。你看呢,总理?” 周总理说:“我也认为画得最好的是眼睛。” 江青约周总理去游泳。我来到海滨浴场,江青的脸阴了。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正袅袅婷婷地走向大海。我知道,只要王光美在场,江青就死也不下水。一则因为王光美身材高挑,皮肤白皙;二则王光美泳姿优雅,而江青只会狗刨式。江青捧起书本在沙滩上读起来。江青文化程度不高,不少字不认识,却硬撑一张面皮,老问周总理:“这个字用北京话怎么发音?” 此女人不成器。近来她愈来愈热衷于政治了。她曾写信给刘少奇,要求分派她工作。刘少奇答复:“你把毛泽东照顾好了,就是最好的工作。”毛主席知道这事后说:“江青伶牙利嘴,说话刻薄,老是捅漏子。只要我死掉一个星期,就会有人出来杀了她。”但毛泽东对她显然是支持的。此时政治气候有些变化,她正从幕后走向前台。但我断定她终不成气象。三十年代她在上海曾经写过几篇批判国民党的文章。她饶有兴致地找出来让我们看。我实看不上。周总理说:“江青同志很年轻的时候就有鲁迅那样的硬骨头。她写出的文章是战斗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 下午,江青主持召开部分军队文艺工作者座谈会,请周总理讲话。那时国际形势大凶。敌人蠢动。黑云压城。周总理讲形势,娓娓道来,但渐渐有些激愤了。他说:“假定苏联军队直逼黄河北岸;美国人打到长江南岸;蒋介石反攻进了福建、江西;日本人入侵并占了青岛,直逼上海。印度也加入,侵犯西藏。我们应当怎么办?你们说怎么办?” 我也被他抑扬顿挫的声调激动了。追随周总理多年,我鲜见他这般激昂。他总是冷静如水。我瞥了江青一眼,发现她也瞪大了眼睛望着周总理。显然是她也觉得奇怪。周总理扫视全场,目光在江青脸上停留片刻,语气蓦地改变: “怎么办?……我们一定要挖地道。”此刻我的感觉就像皮球泄了气。晚上,江青的卫士王勇来找周总理。解放初期王勇曾跟过周总理,后来跟江青。王勇受尽凌辱。江青客厅里有一把椅子,不知为什么江青非要把它歪着摆。王勇总随手摆正,江青又摆歪。江青怒道:“每天我都与这把椅子奋斗。”今天因王勇又把椅子摆正,江青遂“修理”他,命令他在客厅里“稍息,立正,稍息……”直把他折腾了一个小时才罢休。王勇对周总理说:“江青同志神经不正常,我不能在她那儿干了。” 周总理严肃地说:“主席的第一位夫人杨开慧为革命牺牲了。第二位夫人贺子珍有了神经病。现在你又说,江青同志神经也不正常,这使我伤心极了。党给你的责任就是照顾好江青同志。你没有权力这么讲。这对主席太不公平了。他老人家全家有八位都为革命牺牲了。我们对主席感情不能是空的。主席现在只有江青一个人了。” 周总理的眼圈红了。4周总理太容易流泪了。我觉得这与他当过演员有关。眼泪对他而言已成为武器。他运用自如。1946年国共和谈时,民主同盟提一方案,中共认为不能接受又不便拒绝。周恩来在重庆曾家岩接见民盟代表,说:“这叫我如何向党中央交待呢?”说毕泪如雨下。民盟知难而退,放弃方案。文化革命初,“独臂将军”余秋里被红卫兵揪斗。周恩来去营救,给红卫兵讲余秋里断臂故事:抗日战争时,余秋里和团长一起指挥战斗,一发炮弹打来,一人炸掉一条胳膊,后领手套两人合领一付。吃饭时两人都把碗放在地上,趴着吃。周恩来泪水夺眶而出。红卫兵也哭成一团。有个秘书曾写过一段话:“周总理一贯高举毛泽东的旗帜,紧跟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周恩来说:“你太不了解党史了。我对主席犯的错误太多了。”说毕又流泪了。遵义会议前,周恩来领导毛泽东。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周恩来。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稍作抵抗就投降了。这是他性格中的弱点。他已意识到他不可能扮演中国革命一号人物的角色。在别人不如他的时候,他特别强。在别人比他强的时候,哪怕强一点,他也退却了。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旦定位,他便以严格的标准进入角色。我发现,周恩来连难得的游山玩水也只到留侯庙、武侯祠凭吊,从不去皇陵。1972年国庆招待会上,刘文辉举杯对周恩来说:“总理,历史上当宰相时间最长的是郭子仪,他在位二十四年。希望总理保重,超过郭子仪!”那时周恩来已做了二十三年总理,此后又做了三年,当真超过了郭子仪。中国自古就有一条规律:头脑越发达,良心越萎缩。政治家想要的东西永远超过人民所能负担的。如果人民能负担,政治家想要的东西则会超过人民所想象的。周恩来创造了一项奇迹:成为中国历史上任职最久的“宰相”。二十六年甘苦有谁知?二十六年黑暗有谁知?有人说周恩来年轻时讲过这样一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滩头上。”我看这是他的心境的真实写照。他还说:“我跟主席这么多年了,还不是靠一个‘忍’字。” 1966年秋,毛泽东第七次接见红卫兵。首都人如蚁,已不能在天安门广场检阅,改到西郊机场。为了说明行车路线,周总理带了一张北京市大地图来到中南海二O二,将地图摊在地板上,跪在地图前,为毛泽东指点路线。毛泽东站在一旁,一边吸烟,一边听周总理解说。这情景恰被我看见。李志绥后来说:堂堂一国总理,怎能像奴仆一样跪在别人面前呢?林彪听说了此事后对汪东兴说:“周恩来像个老当差的,只知道唯唯诺诺。”我却看出周总理是有意这么做的。我相信毛泽东也看出来了,以毛那么睿智的大脑,什么能瞒过他?他只是不撕破罢了。你看,此刻他的表情带一丝嘲讽,既像享受这一切,又像洞烛其奸。他完全没有把周恩来放在眼角。他真正对周总理引起警觉是在林彪死亡之后,不过一切已经晚了。此是后话。周总理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不能自拔。愈老愈精纯。1974年,毛泽东已十分虚弱。某日,一口痰堵在喉咙里,久咳不出,晕厥过去。汪东兴一面组织抢救一边速报周总理。周总理正在人民大会堂开会,一听这消息,脸刷一下白如纸。我紧挨周总理坐着。周总理撑了一下想站起来,似过于虚弱又坐下。我忽感有些异样。旁边有轻微的水声。我仔细一看,惊黄了脸。原来周总理裤管正簌簌滴水。他尿到裤子里了。我连忙扶他去厕所。红地毯上一路尿渍。这情景许多人都目击。王洪文后来说周恩来当场大小便失禁,拉在裤裆里异味刺鼻。我作证无此事。5我试图钻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我失败了。周恩来的心被层层包裹着不露一丝缝隙。谁也不知道他真正想些什么。中南海里的人都说毛泽东活得潇洒,周恩来活得好苦。我说毛泽东潇洒是假,周恩来很苦是真。他俩都苦。只是苦有不同罢了。不怕苦,苦半辈子;怕苦,苦一辈子。毛泽东是前者。周恩来是后者。彭德怀曾批评周恩来:“净做笨事。是个笨人。”笨人做不了笨事,笨事都是聪明人做的。周恩来太聪明了。他因为聪明而痛苦,又因为痛苦而聪明。到后来,我亦分不清周恩来的炉火纯青的表演哪些是逢场作戏,哪些是真情投入。只有一点我能肯定。鞭策灵魂是残忍的。内心挣扎是惨烈的。这种挣扎在他生命即将结束时达到了顶峰。1973年,林彪已死去两年,周恩来总理虽排名在王洪文之后,实际是坐稳第二把交椅。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参观毛泽东故乡韶山回南京后,提出将周恩来总理淮安故居加以整修,也弄成一个供人民瞻仰的去处。江苏省委正式向周总理写报告。我知道周恩来对母亲感情极深。周恩来祖上显赫。他出生时正值祖父升官,故名“恩来”,以示“恩自天来”。恩来母亲乐善好施。周恩来离家时她对他叮嘱的最后一句话是:“儿呀,以后你要是遇到讨饭的,尽量别给他们冷饭吃。”母亲去世前大病一场,双目失明。回家时恰收到周恩来寄的一张照片,母亲凄叫道:“给我开灯!”她什么也看不见。不久与世长辞。周恩来每念此,泪水长流。抗日战争时其父尚在。新四军过淮安,其父专门在门口放了一张桌子,上供一面镜子,一碗清水,以象征“共产党、新四军清如水,明如镜”。周家祖坟在淮安城西十里。富贵隆重。翠柏森森。高冢内葬六口棺木,其父母都在。江苏省委的电报是我送到周总理办公室的。周总理看毕,脸色一寒,使劲拍了下桌子:“江渭清脑子不清!”他又一次拿起电报来看,手有点哆嗦。随即吩咐:“立即回报,不准胡来!故居一事,只能突出毛主席一人,不准再有同类事件!” 那夜恩来无眠。次日,他派邓颖超回淮安,令南京军区派工兵和挖土机,将六座祖坟掘开。在附近再挖一穴,挖得特深,然后将棺木两口一层重叠放下,上面用土复盖,不隆起,种庄稼。原来的祖坟用推土机铲平。几十株数人抱不过来的松柏一律斩光。周家祖坟顿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得干干净净。周总理还不放心,叫江渭清呈照片查验。江青听说此事时,正在天津小靳庄视察,与一个姓周的妇女谈话,江青说:“你改名叫周克周吧,用你这个‘周’克他那个‘周’!” 周恩来看照片时平静极了。这种平静使我感到恐怖。那天北京暴雨如注。61975年底,周总理病得快要死了。一天,邓颖超去医院探望。二人共用晚饭。我不敢离去,就坐在屏风外面。里面很静。偶有碗碟之声,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周恩来邓颖超夫妻吃饭,从来听不到老俩口说话,气氛异常沉闷。他俩就这么枯坐了几十年。掌灯时分,我听见周恩来说:“我肚子里装着很多话没有说。”邓颖超说:“我肚子里也装着很多话没有说。”沉默。周恩来说:“我在延安摔断胳膊的事,现在可以告诉你了。” 1939年,周恩来去抗大作报告,江青非要与周一道骑马去。路上江青扬鞭,惊了周恩来的马,周摔下来,断了胳膊。我未料到,这一真相周恩来竟对妻子保密三十余年,直到最后诀别才吐出来。我的心大大战栗起来。周恩来真是一口深井,不可测。邓颖超沉默着。周恩来死前十天,病情急剧恶化。他形销骨立。昔日风采不再。巨大的病痛折磨着他。他的面容始终平静。他比烈士坚强。有天夜里,他辗转反侧。医生来到床边,他说:“大夫,我实在忍不住痛了,想哼哼两声,行不行?”医生哭了,说:“总理,你痛你就喊。大声喊吧。你想怎样就怎样。总理,你别……别再拘束自己了。”周恩来紧咬双唇,脸庞如刀刻般有力。他始终未发一声。周恩来弥留之际,叶剑英来探望,把我召唤过去,严肃地吩咐:“准备好纸和笔,还有录音机,二十四小时呆在总理身边,一刻也不能离开。总理原则性很强,很多事很多委屈闷在心里不讲,特别是对中央某些人。在最后时刻有什么要发泄,你一定要记下来。” 周恩来数度昏迷。偶尔醒来,便抚摸放在床头的毛泽东像章和毛泽东诗词。坚不开口。他至死守着他的防线。最后一夜我守在门口。朦胧欲睡。忽然屋里有动静,一个激灵醒来,抓起录音机就进去。清清的月光透过窗棂泼进来。周恩来清癯的脸浴在月色中。眼睛显得特别大。有神。有微弱的声音: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的罪人。…………《国际歌》!周恩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唱起无产者的礼赞。神圣之后,不再快乐。快乐之后,不再神圣。天亮后,周恩来停止了呼吸。他至死眼睛没有闭紧。阅读原文

第二篇: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3071 次点击 12 个回复

毕巧林 于 2008/12/25 20:09:0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

Post By:2008-12-25 9:16:22

一、由大师说起

上个世纪中期,一个颇有点知名度的批评家推出了一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的排行榜。这个排行榜不但以排除茅盾而耸人听闻,更以把张爱玲提到前列位置而惊世。期间虽有质疑者不时发问,但由于它表达了某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社会情绪,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的审理。尤其对张爱玲的大师指认,和境外以偏见名世的夏志清遥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强势话语,改写着现代文学史的版图。十多年来张爱玲的名字发射着强力而耀眼的光芒,几乎没有第二个作家可以和她比肩。

可是张爱玲果真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吗?

要说清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弄清什么叫大师。连大师的内涵还没搞清就喊大师,容易拜错庙,烧错香。

要弄清大师的含义,我想不必去引经据典,只要稍稍体味一下世界公认的文学或小说大师的创作就能找到。这些大师的名字有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曹雪芹、歌德、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太,以致莫泊桑、契可夫、卡夫卡、加缪、马尔克斯等等。从这些大师的的作品里我们至少可以离析出大师的如下一些品格:

首先他们都有煌煌巨著,不但饮誉民族,而且饮誉世界。

其次他们都能写出一个时代,有的甚至能创造一个新的时代精神。

再次他们都树立了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

还有,他们不但引领了自己时代的艺术大潮,还影响着后世的创作。

以此观察中国二十世纪的小说,能够称得起大师的,仅鲁迅而已。他的小说虽然还不够丰厚,但像《阿Q正传》足以反映出一个一个民族的病状。还有他对黑暗势力决不妥协的抗争精神,到现在依然可作民族的楷模和灵魂。

也许我对大师的指称显得有些严酷。但大师的命名本身就是献给那些精英中的精英的,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张扬民族的创造力,随便地把大师的名号赐给一般作家,哪怕是著名作家。不相称的指派,不但降低了了大师的品格。还会露出乱点鸳鸯谱的草率。

二 遗民世界:并非大师的抒写

由于种种原因,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今天文化发展存在着一种不透明性。为了张扬一种开放的观念,人们不得不常常采用“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策略。关于张爱玲的重新挖掘也可以持如是说。那些将张爱玲的小说推崇备至的文学史家和批评家虽然并没有直接坦露他们的价值指向,但是细心的人一看就会明白,他们是在贬抑红色文学创作的背景下进行的。

笔者不是左倾文学的爱好者,但愿意以思辨理性来面对各种不同倾向的创作。由此出发,我以为热心于传达革命理想的创作未必都是非艺术,精心于构织平凡人生的创作并非都是文学的极品。应当肯定的是张爱玲很有自己的追求。在红色话语霸权的年代,她敢于独树一帜,显示着一种可贵的勇气和创造精神。如果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著名作家来谈论,也许不会引起较大的争议。问题在于,一些张显者像夏志清一样以非红的偏见有意对她的创作进行拔高,使文学批评丧失了自身应有的艺术价值尺度。

张爱玲的独创性在于她把笔墨伸进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遗老遗少的世界,写出了他们在末世的挣扎。与同样曾以没落的封建家族为表现对象的巴金不同,张爱玲主要从日常生活入手,从飘零的个体命运的演绎中表达这个部族的坎坷与悲哀。张爱玲的创作明显地带有天然的真实性的特点,是对现代文学疆域的可贵拓展。

由于对遗老遗少社会的谙熟,张爱玲在几部名篇里把他们的本相描画得具有入木三分的准确性和透彻性。作为封建社会的末世子孙,他们懒惰、无能并菌集在祖先的遗产上、分食着祖先的血肉。他们像蛆虫,仅仅为活着而活着:吃、喝、还有尽可能地享受女人或男人。为了满足全部形而下欲望,他们之间你争我夺,露出野兽般狰狞可怖的嘴脸。期间以曹七巧(见《金锁记》)为最。这个曾引出过不少人同情之泪的女性,长期间被人误读。她纯系一个可憎的女恶魔。小市民出身的根性已使她够势利和刁蛮的了,成了名门的正室、贪婪地允吸封建等级观念的毒汁之后,她更加凶悍。病态的自尊心和疑心让她把所有的家族成员都当成敌人。为了实施报复,她借着掌控家族财产的权力随意地凌辱一切人,包括她的子女。自己的不幸使她的心理走向高度的变态:不愿看到任何人的幸福。因此她千方百计地破坏女儿的婚事、还有儿子与他妻子的和谐。

但是张爱玲描摹的遗老遗少的小说多显平面化。人们很难从社会的根底里认识这个部族的腐朽性、寄生性、无能性和惰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张爱玲的艺术表现过于追求个体化,而忽视或淡化了人物生存的一个重要维度,即社会。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常识性的问题。但就在这个常识性的问题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却用了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也没有解决好。客观地地阐释这个问题,我们也许不能只发出一种声音。但是对于一个大师来说,他应当是一个时代面貌的状写者、乃至一个社会走向的预言家。从荷马我们认识到古希腊,从巴尔扎克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法国。从托尔斯泰我们认识到黑暗野蛮的农奴制俄国。从马尔克斯我们认识到尚不开化、还受着殖民主义奴役的哥伦比亚。

要说张爱玲的小说不接触一点社会有欠公允。不过社会在张爱玲的笔下不是没有清晰的面貌,就是刚一露头便又蒸发了。最关键的是她的人物游离于社会之外,与社会形成不了任何撞击。他们的心理既无对旧社会爱恋的痕迹,也无对新社会排斥的波纹。他们是无根的一族、漂泊的一族,而且只是在婚姻与性爱中漂流、在生物般的欲望中漂流。男人挣扎在寻花问柳中,女人挣扎在寻找夫婿或姘头当中。《连环套》里的场景似乎开阔一些。霓喜从印度商人的家庭走进中国商人的家庭,再从中国商人的家庭走进英国小官吏的家庭。然而不管场景发生怎样变化,都没有社会对她的紧缩或拉长。三个家庭均与大世界脱节,犹如一座座孤岛、一个个蛛网密结的闭塞角落。霓喜的追求也超常地稳定,没有任何新因素的刺激和渗入:从始至终都在寻找着可以寄身的富人家庭。读者分明地感到小说所讲的是一个古老而陈旧的故事。《十八春》里的顾曼帧是个可爱的小资女性。正当她的爱情梦即将实现时,突然被推进火坑里——被姐夫奸污。而把她推进火坑的力量与社会没有任何关联。那是她极端自私的姐姐、利欲熏心的母亲和禽兽不如的姐夫合谋造成的。结果顾曼帧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极其卑琐的市井传闻,令人特别感到窝囊和无聊

也许在有无社会历史的深度上,比照一下她和鲁迅同类题材的创作更能照彻出她和大师相距的身位。所谓的同类题材,主要是指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同是旧家庭出身的)的描写。在鲁迅有《在酒楼上》、《伤逝》,在张爱玲有《五四遗事》。鲁迅的两篇作品深刻地描摩了五四退潮后知识分子的复旧与倒退现象。张爱玲的作品好像是对鲁迅迟来的回应,也揭示了他们自我相逆的两重人格。然而读过他们作品后所获得的感受却完全不同。鲁迅的让人感到忧愤深广,张爱玲的让人感到是一场不咸不淡的闹剧。仔细琢磨期间的差别,原因可能有多种,而最主要的是:一个具有社会思想家的透视力,一个只有新闻记者的好奇心。社会思想家的透视力促使鲁迅把人物投放到一个旧势力庞大的社会背景上。在此背景上鲁迅写足了新人物生存无路的窘困和无奈。读者从这里看到的不只是知识分子的欠缺,更是社会存在的问题。悲愤最后也都聚结到一点上,就是热切期待社会环境的彻底改变。这是鲁迅特有的高度,也是张爱玲所不具备的高度。《五四遗事》根本就没有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其人物亦无任何思想上的锋芒和精神上的光采。鲁迅笔下的先觉者多少都怀有点一真诚的信仰和崇高目标,无论吕纬甫到城隍庙去拔神像的胡子,还是涓生、子君把拜伦、雪莱、易卜生当作人生的楷模,统统是对社会旧秩序、旧道德的挑战和颠覆。《五四遗事》中的罗却根本就没有思想追求,只是借助五四这个契机来满足个人的私欲,所以他的行为也不可能沾上社会性的色彩。从本质上说他还是一个封建遗少,只不过被作者穿上了新青年的外衣。正因如此,他后来才能安然地享有三妻四妾,并把一个新女性纳为二姨太。这种人在生活中可能是有的,然而他的故事只能作为街衕里弄的传闻逗人发笑,绝无任何意义迫人思索。由此我们能见识到视界开阔与视界狭窄所造成的悬殊差别。

第三篇:读《齐白石自述》有感:还原一个真实的齐白石

还原一个真实的齐白石

——读《齐白石自述》有感

禅石墨韵书画

当下社会上不少研究齐白石的人,包括所谓齐白石的弟子们,经常用调侃和戏说的方式评价齐白石,缺乏对大师的敬畏之心和严肃的学术精神,喜欢在花边趣事中寻觅,有意无意中,诋毁和弱化了齐白石的精神追求和艺术修养。读了《齐白石自述》这本书,方知很多曾经听到的说法存在谬误,有些是以讹传讹,对齐白石名誉造成了严重的损毁。

齐白石

误传之一:齐白石六十岁开始学画

在美术界有一种说法,说齐白石六十岁以前是木匠,六十岁以后开始画画。实际情况是齐白石五岁开始对着邻居家的门房临摹门神雷公像,之后到了私塾,就常把一本一本的描红本当成画本,画来画去,主要是把眼里看到的猪马牛羊,当模特画出来,他的做法屡次遭到私塾老师的呵斥,说他“只顾玩,不干正事”.到了十六岁齐白石开始学习细木工,主要是在建筑、家具上雕刻描金,也做一些小件家具,如化妆盒、床柜等,也就是现在称工艺美术的学科,这个是需要画画功底的。也就是这个时候,齐白石真正走上了学画画的道路。二十岁的齐白石开始自学《芥子园画谱》,把《芥子园画谱》的画样,创新地用在雕花的木器上,受到主顾欢迎。二十六岁的齐白石仍以做雕花活为主。在雕花的主顾家,雕花活做完以后,总有主顾让他留下来画一些画,装点门面,从这时起,齐白石开始有了画画的收入,也就是说齐白石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卖画了。二十七岁正式拜当地名师胡沁园开始画画生涯,扔掉木匠工具,改行专做画匠,从此以画画为生。

误传之二:齐白石因徐悲鸿的提携得以成名

其实齐白石的成名主要归功于陈师曾和林风眠,徐悲鸿只是续聘了齐白石在美术专门学校的教授职务。1917年,齐白石为了躲避战乱和土匪掠夺而到北京谋生,在北京琉璃厂南纸铺结识陈师曾,陈师曾当时是京城著名画家,画坛领袖级人物,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齐白石刚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又出身贫寒,更没有什么留洋文凭,曾经以做劳力木匠为生的经历,更成为业界讥讽的笑料。当时的人们比较看重科举,讲究题榜名士的画画身份。齐白石起初学的是八大山人的画法,画风比较粗犷,不受京城人喜欢,画价很低,还不容易卖出去。有一天陈师曾到齐白石住处北京法源寺,对齐白石的篆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指出了其美术作品一些不足之处,并鼓励齐白石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并为其题诗一首,赞美齐白石画画风格高雅,只是俗人不懂,不要低头求合群。最重要的是陈师曾为了提携困顿中的齐白石,在1922年赴日参加东京府应工艺馆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特意捎带齐白石的花卉、山水画去参加展览,并全部卖出。画价从100到250银元不等,是当时齐白石国内卖价的100倍左右。并且日本人又为陈师曾、齐白石两人拍摄了画画过程和生活状况的纪录片,在东京艺术院放映,反应良好,起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北京琉璃厂的画商们也开始看好齐白石画作的前景,纷纷开始预订画作,准备做一把投机生意。从此齐白石在京城一炮打响,卖画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起来。因陈师曾逢人便夸其画作,又策划展览,齐白石得以跻身于名家的行列。齐白石对陈师曾也更加感激。齐白石曾说,“我是永远忘不了他(陈师曾)的;除了陈师曾,懂我画的简直是绝无仅有”.陈师曾和齐白石都是湖南人,两人以此成为同乡兼志同道合的朋友。

1927年,六十五岁的齐白石应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校长林风眠邀请去当教授,因为齐白石认为自己是乡巴佬,到洋学堂当教授,怕学生笑话、看不起,起初一直没有答应,经林风眠和朋友三番五次的邀请,才应允了。所以,并不是人们一直传说的,齐白石是靠徐悲鸿邀请当中央美院教授后成名成家的。当然,新中国成立以后,徐悲鸿在齐白石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成为全国首届人代会代表等事上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误传之三:齐白石的气节和人品

美术界人士谈起齐白石时最多的不是作品好坏、功力多深,而是齐白石如何吝啬,如何抠门,如何计较润格费的笑话。笑料的来源,大多都是从自称是齐白石弟子的口中说出。其实从《齐白石自述》这本书来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首先说齐白石的人品。齐白石一生靠卖画为生,没有巴结任何权力阶层,也不靠近当官的,虽有几次当官的机会也断然拒绝了。这在当时卖官买官横行的时期,甘愿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是多么的可贵。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京城期间,齐白石闭门谢客,拒绝把画卖给日本军人和日本投机画商,与当时众多汉奸文人投靠洋人、献媚逢迎侵略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其崇高的爱国情操,怎能说见利忘义呢。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当选美协主席、人大代表,那也是群团组织,没有工资的,他还是以画画为生,养活全家。

在《齐白石自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涉及朋友劝他到日本卖画、挣钱时说“我定居北京快过九个年头啦!近年在国内卖画所得,够我过活的,不比初到京时的门可罗雀了。我现在饿了,有米可吃,冷了有煤可烧。人生贵知足,糊上嘴,就得了,何必要那么多钱。反而自受其累呢”.从此可以看出齐白石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还有一件事,齐白石父亲去世,他请好朋友樊樊山为父母写墓碑,按照樊樊山当时的润格费,悉数给了樊樊山一百二十多元的笔资,足以看出齐白石不是爱占小便宜的人。虽然和樊樊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还是尊重朋友的劳动成果。

1937年“七七事变”后,齐白石不愿参加日伪举办的什么盛典和饭局,懒得跟日伪汉奸废话,干脆在大门上贴上一张纸条,写了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其“心病”二字齐白石觉得用得非常恰当,后来又在门上贴上“画不卖与官,窃恐不祥”,意思是画不卖给当官的,当官进家对卖画的人不吉利。后来又声明“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可见齐白石在大是大非上立场鲜明,经济上舍小利取大义。绝非有些人说的,齐白石是多么在乎蝇头小利的人。

1943年,八十三岁的齐白石看到国破家亡的状况,面对假借买画名义,常来捣乱的人,他毅然在大门口贴上了四个大字“停止卖画”.这对一个以卖画为生的人来说是多么艰难的事。停止卖画后,对关心齐白石日常生活的朋友询问,齐白石用诗回答,“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做饿饕”,意思是说我年龄大了,宁可挨冻受饿,也绝不甘心去取媚日伪汉奸。表现出齐白石大义凛然的傲骨情操。虽然停止卖画。()但每天还是画画不断,所画作品分给儿女们保存。其中不少画作是讽刺挖苦日伪汉奸的佳作。用老鼠、螃蟹等为题材,表现日本帝国主义像老鼠和螃蟹一样偷东西、横行霸道。有人劝齐白石明哲保身,齐白石回答说:“残年战乱,死何足惜,拼着一条老命,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日伪汉奸为了拉拢齐白石,想让其重新回到已经是日本人控制的艺术专科学校任教,齐白石断然拒绝,体现出齐白石在国难当头之时的爱国精神。

误传之四:齐白石有五六次婚姻

自媒体上传说最多的是齐白石的婚姻,传说齐白石结过五次婚,也有说六次的,与事实严重不符。齐白石一生只有两次婚姻,第一次是结发夫妻,也是童养媳陈春君,一个是先为小妾后成继室夫人的胡宝珠。1874年齐白石十二岁,当时的风俗是家里做事的人少,男孩子很小就要娶亲。女孩子的娘家,因为人口多、家境不好,为减轻吃喝负担,又想到女儿总要嫁人,早嫁过去早省心。所以不少家庭女孩很小便过门到夫家,等到男女双方成人,再同居圆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童养媳。齐白石也是在这一年娶原配夫人陈春君的,后齐白石到京城,陈春君因舍不得湖南老家的房产、田产和需要赡养的公公婆婆而未到北京和齐白石一起生活。但是,陈春君为齐白石挑选了十八岁的四川姑娘胡宝珠为小妾,照顾齐白石的生活,这在当时也不算什么新鲜事。陈春君1940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1941年,齐白石在陈春君逝世一年后,在二十余人的作证下立胡宝珠为继室,这是齐白石的第二任夫人。胡宝珠1943年病故,时年四十二岁,齐白石八十三岁。再后来是1944年经人介绍一位夏文珠女士,来顾照齐白石的日常生活,并非夫妻关系。这是《齐白石自述》中关于婚姻的解说,应该是比较真实的情况。

误传之五:齐白石的年龄

关于齐白石年龄的误差。齐白石自称百岁老人,其实是1957年去世,享年九十五岁。胡适在研究齐白石简历过程中发现齐白石七十五岁后大了两岁,胡适治学严谨,发现问题后,托人当面问齐白石,得到的答复十分含糊。于是,胡适又托齐白石好朋友询问,终于弄清了齐白石老人是因为听信了一个算卦人的话,说齐白石七十五岁,可能是一个不好的关口。就这样齐白石将自己的年龄,在七十五岁的时候说大了两岁,避开了七十五岁。这个大出的两岁就是迷信作怪,也透出齐白石老人的一种单纯和可爱。

据说,毕加索曾当张大千的面盛赞过齐白石。这位白髯飘飘的白石老人,以赤子之心讴歌了大自然的动物、植物和人物的美丽形象,拓展了中国画的题材空间。其人其艺,都令人敬仰。

下载刘亚洲: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周恩来(万万想不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刘亚洲: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周恩来(万万想不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