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讨会专家介绍

时间:2019-05-13 03:3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全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讨会专家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全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讨会专家介绍》。

第一篇:2009年全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讨会专家介绍

2009年全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讨会专家介绍

武 强

博士,教授、博导。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水害防治与水资源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水资源、水环境、矿井防治水工程、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评价、城市地下工程和三维地学建模等工作。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水害防治专家组”组长,首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

员会副主任、煤炭劳

动保护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害防治及设备分会副主任、中国矿联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煤矿水害损失技术鉴定委员会常委、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在美国《 Environmeatal Geology 》、《中国科学》、《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等学术期刊担任编辑委员会委员。

先后负责承担了 50 余项国家、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在已完成的各类科研项目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8 项,三等奖 4 项,部级“十大”科技进步奖 1 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 2 项,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 2 项。2000 年荣获中国首届十佳“优秀博士后奖”、2000 年荣获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 2001 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4 年荣获第二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995 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博士后大奖,1994 年荣获首届 IET 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1998 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并被选拔为煤炭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目前已正式出版中英文专著 9 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80 余篇,其中 130 余篇受到国际 SCI、EI 和 ISTP 三大检索系统的检索收录。

赵庆彪

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显德汪矿副总工程师,东庞矿总工程师,邢矿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现任冀中能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公司董事。

赵庆彪于 1978 年毕业阜新矿业学院采矿系采煤专业后一直从事煤矿技术及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主要技术特长为煤矿开采技术,科技、安全生产管理。

主持完成了多项大型的工程设计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如:邢台矿水平延涤设计,东庞矿井下运输技术改造设计、特大半煤岩洞室快速承载锚索支护技术及煤巷小孔径锚索支护技术研究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8 项。在各种技术期刊发表论文 45 篇,出版专著一部,参加编著培训教材一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项。1995 年被选定原煤炭部拔尖人才,同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 年 5 月被河北省委批准为省管优秀专家。2006 年度获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奖励。

董书宁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现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院长。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水文地质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等。

董书宁研究员自 1984 年 7 月由兰州大学毕业分配到煤科总院西安研究院工作以来,一直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院从事煤矿防治水及灾害地质领域的科研、教学和技术

咨询等工作。

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国家“六五”科技攻关、UNDP 资助、国家工业性试验、国家科技创新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20 余项,其中 4 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要成果为:“华北型煤田奥灰岩溶水综合防治工业性试验”,1998 年获煤炭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参);“煤矿区环境评价地下水预测方法的研究”,1999 年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南定矿奥灰水文地质条件研究”,1993 年获山东省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合著专著 3 部,其中外文专著 1 部,公开发表论文近20 篇。

刘国林

博士,教授,现任华北科技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水文地质专家组成员。曾主持和参与煤炭高校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煤炭自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和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科研工作,曾在《地质论评》、《地球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工程地质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40 多篇,部分论文被 ISTP 检索。编著了《矿井水灾防治与监察》一书,参与了《中国煤矿事故暨专家点评集》矿井水灾部分的编写工作等。目前从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专业方面的科研和教

学工作。

刘国林自 1992 年开始对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及成因机理、导水性、突水模式及判据、预测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主持并完成了煤炭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陷落柱发育分布规律及其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的研究”。参与的“华北型煤田陷落柱突(涌)水预测研究”项目获第三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二等奖及第三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评审优秀推广项目。

傅耀军

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副局长、总工程。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水文地质专家组成员。先后被评为邯郸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煤炭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会、煤炭科学技术委

员会委员。

被聘河北工程大学教授(兼)、硕士导师及《中国岩溶》、《煤田地质与勘探》编委。先后在《煤田地质与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10 余篇,部分被 EI 收录。出版《煤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水资源研究理论与方法》专著两部。

傅耀军先后完成科研项目 20 余项。分别获得了“全国煤田地质优秀报告奖”、“新资源发现奖”、“煤炭工业优质报告一等奖”和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其领导完成的准格尔岩溶地下水研究,获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虎维岳

博士,博士生导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研究员,西安科技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煤矿床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现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安全生产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矿山水害防治专家组成员、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际科技合作同行评议专家组成员、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专家组成

员、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通过主持和主参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工业性试验、UNDP 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1、成功实现了我国第一个煤矿地下水排供结合工程,在我国首次利用随机理论进行了矿区地下水系统的模拟与管理; 2、提出的随机地下水模拟与管理理论与实际应用,完善了地下水模拟与管理的理论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次,煤炭部科技进步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各 1 次,是全国地质青年科技银锤奖和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先后被授予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陕西省„三五'技术创新人才、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52 篇,出版专著、译著 4 部。

岳建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江苏省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中国矿业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优秀创新团队首席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秘书长。现兼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并兼任《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副主任编委,《煤炭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煤炭科技》等编委。

自1988 年起,一直从事煤炭地球物理和矿井地球物理勘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煤矿防治水和矿井电法勘探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先后出版 3 部教材和 2 部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90 余篇,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专项基金、973 和 863 计划、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煤炭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 20 余项,承担并完成横向科研课题 100 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6 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3 项。1999 年入选江苏省新世纪“ 333 ” 人才工程,2000 年被确定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3 年获中国教育基金会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并获徐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刘白宙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地测处处长。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水文地质专家组成员。国家发改委煤炭生产许可证资格审查及年检专家、河南省地质学会理事、河南省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河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2006 年度全国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河南省煤炭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持完成的科技项目有 3 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级科技进步奖 10 余项,有 2 项成果被河南省煤炭工业局评为科技进步特等奖,有 40 余项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承担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 1 项,并已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4 项。在《中国岩溶》和《煤田地质与勘探》等刊物发表论文 20 余篇。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煤矿安全技术工作,在矿井水害预测预报、矿井物探、化探技术、煤层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技术、矿井突水点井上、下动水注浆堵水技术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

韩东亚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地测处,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水文地质专家组成员。安徽省煤矿防治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获科学技术三等奖一次,省科技进步奖一次。主要科研成果《淮北宿南矿区松散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及煤层开采对策研究》、《矿井疏水钻孔爆炸洗孔技术试验研究》等。

许延春

研究员,工学博士。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设计研究分院研究室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行业科技术拔尖人才; 2004 年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人才。全国煤矿水害损失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

先后 10 次(9 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一等奖 1 次、三等奖 2 次;原煤炭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各 1 次;山东省一等奖、二等奖各 1 次;安徽省三等奖 1 次;中国煤炭协会三等奖 1 次。

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版专著 3 部。

自1984 年开始从事水体下安全采煤与煤矿井筒破坏防治研究工作。主持完成“深厚饱和粘土的性质与变形特征”等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或主参完成了 10 多项国家“ 973 ”、“十五攻关”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广泛用于煤矿生产实践,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 项,国际先进水平8 项,国内领先水平3 项。主持了大量的水体下安全采煤技术服务项目,为 30 余个煤矿的生产解决了水患威胁。自 2000 年以来主持 23 项水体下安全采煤项目、14 项井筒破坏治理项目和 12 项建筑物下采煤及开采损坏技术鉴定项目。

赵开全

教授级高工,现任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公司通风地测处付处长。兼任中国煤矿水害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矿水害损失鉴定委员会常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专家组成员,安徽省煤矿水害防治学会付秘书长。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获中国煤炭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 6 篇。

尹尚先

1964 年生,山西朔州人,博士,教授,现任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正处级)。2004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05 年,被列入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 2006 年入选煤炭工业优秀创新人才,作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专家多次参加煤矿重特大水灾事故抢险救灾及事故调查; 2009 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多年来,尹教授一直从事矿井防治水科研及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及科技咨询项目,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 项、省部科技奖 11 项,2006 年获国家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优秀推广项目奖 2 项(分别排名第一、排名第八),有 2 项成果入选 2006 年煤炭工业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排名第二和第四)。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30 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 20 篇,被他人引用近百次;主编专著 2 部、教材 1 部,参编著作 3 部; 2003 年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3033204)资助,获 2004 年度中国矿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05 年、2006 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资助(D0624005、40672156),2006 年作为骨干成员参加 973 项目(2006CB202200),2007 年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 1 项(2007BAK29B04)、专题 1 项(2007BAK24B01),2007 年主持教育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GKZ-07-10)1 项,2007 年获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D2007000765)资助。

尹教授的科研成果还多次在国际国内研讨会上得以交流探讨和推介。2004 年,他应邀参加日本京都大学第 3 届亚洲岩石力学国际会议并在大会宣讲论文;在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与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 2005 年学术年会上应邀作《华北型岩溶陷落柱突水预测》专题发言、在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煤炭学会联合主办的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 2005 年年会上作《矿井水害防治新技术》专题发言; 2007 年 6 月、8 月先后应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邀请,分别在北方十省市煤矿防治水会议上作《中国北方岩溶陷落柱突水研究》一小时的大会报告、在南方十省市煤矿防治水会议上作《矿井水灾抢险救灾技术》一小时大会的报告; 2007 年 8 月 23-24 日,协助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全国煤矿水害事故分析与防治座谈会”。目前正在组织“全国煤矿防治水技术研讨会”。

尹尚先 教授具有深厚的安全工程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尤其在矿井水灾防治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有:① 构建了岩溶陷落柱突水灾害致因理论,形成„陷落柱特征~分类~成因~多种突水模式~分别对应的力学模型~相应的突水机理解释~突水与否判别~突(涌)水量预测~陷落柱预测~探查~治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基本理论体系,在突水模式、突水机理以及突水预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整套理论技术获得 2006 年获国家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优秀推广项目奖、入选 2006 年煤炭工业十大科技进展,在《 Environmental Geology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炭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全部被 SCI、EI 检索收录,出版《华北煤田岩溶陷落柱及其突水研究》专著;② 提出了大水矿区绿色开采概念,建立完善了煤矿安全、职业健康、热能利用、环境保护等四位一体的承压热水体上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体系,在峰峰梧桐庄大水矿区应用,实现了安全采煤和节能减排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整套理论技术出版专著《梧桐庄矿承压热水体上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获 2008 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③ 研发了矿井突水灾害预警系统,把煤矿突水的主控要素转化为灾害发生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应用突水预兆信息原位拾取、适时检测、远程监控和智能判别技术,建立矿井水灾预警的硬件系统和识别系统,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矿井突水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2007BAK29B04)并在太原东山煤矿示范实施;④ 发现了有效模量理论进行波场描述时只反映宏观波场特征的不足,从理论上推导并建立了单一界面不连续波动理论作为有效模量理论的补充,该成果将为精细地震勘探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刘光鼎院士认为„是带有探索性研究的课题,通过物理模拟和理论推导,得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该理论发表于《工程力学》和《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分别被 SCI、EI 检索收录。

申宝宏

1956 年生,安徽凤阳人,研究员,注册安全工程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历任煤科总院科技发展部副部长、部长,现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中国煤炭学会资深会员,中国煤炭学会采动损害专委会委员,中国投资环境学会产业委员会委员,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

主要从事煤矿特殊开采技术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科研项目 14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 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次。参加的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安徽刘桥一矿第四系及基岩含水层下采煤试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朱仙庄矿厚松散含水层下采煤试验研究”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朱仙庄矿侏罗纪砾岩岩溶含水层疏降的工业性试验”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还主持了国家“八五”科研项目“矿井水、地表塌陷与采矿相关性初期研究”、“兖州矿业(集团)公司杨村煤矿厚含水松散层下留防砂煤柱综放开采方法适应性研究”等项目。在水体下采煤技术领域,首次将综放工作面的防水煤柱高度缩小到 40m 以内,使该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在不同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 30 余篇,内容涉及松散含水层下采煤技术、覆岩破坏规律的观测技术、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等。出版专著 4 部,内容涉及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合理能源结构与煤炭清洁利用、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煤矿安全技术等。

在主持煤科总院科技工作期间,始终把打造行业技术创新基地作为责任和使命,积极组织开展煤炭领域、共性、关键性、前瞻性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服务。充分发挥了总院的综合优势,组织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 973 ”、“ 863 ”、科研院所开发研究专项、国家社会公益资金专项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100 余项,对行业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缪协兴

1959 年生,江苏江阴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工程力学国家级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青工委员会委员 , 中国力学学会和化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委会主任。先后被授予煤炭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 333 工程”培养对象和“青蓝工程”跨世

纪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先后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学教育基金博士后奖、江苏省数理学科青年科学家提名奖、全国十佳博士后奖等荣誉。

缪协兴 教授主要从事现代力学理论及其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在力学与采矿工程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开创了采动岩体力学与工程和软岩力学与工程两个新的研究方向。针对采动岩体特殊的力学行为特征,突破了固体力学传统研究的界限(传统研究限于材料或结构破坏前的力学行为),重点研究采动岩体的变形破坏过程及破坏后的结构运动规律,促进了固体力学基本理论的发展,解决了一些采矿工程中岩体破裂后的结构力学行为、渗透性及动力学问题,初步建立起了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为采矿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针对深部采矿工程中软岩流变大变形和遇水膨胀等力学行为,采用有限变形力学理论,系统研究了软岩的基本力学特性,给出了软岩流变大变形本构方程,建立了膨胀岩体的湿度应力场理论,编写了分析软岩流变大变形的有限元计算程序,初步形成了软岩力学的基本框架。他重视理论与采矿工程实践相结合,成功开发出了超长综放工作面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深部开采冲击矿压防治技术和综放面大断面沿空留巷技术,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了解决我国煤矿开采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安全与环境问题,他正在积极组织开展关于“中国煤矿绿色开采基本模式与关键技术”这项新的科学研究工作。

目前,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180 余篇,被 SCI、EI、ISTP 检索 100 余篇;出版专著 3 部,其中 1 部获江苏省优秀图书一等奖。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企业科技开发项目等;正在主持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5 项,其中:“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和“采动覆岩动态力学模型及理论研究” 2 项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超长综放工作面高产高效成套技术研究”项目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综放大断面沿空留巷技术研究”、“煤矿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等 4 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发明专利 3 项,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

洪益清

1963 年生,安徽桐城人,在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开滦集团煤业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地测部主任。中国煤炭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煤矿安全规程修订委员会委员,河北煤矿事故调查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届河北煤炭行业协会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地质灾害防御协会委员,煤矿建设工程施工设计审查竣工专家。

1998 年、1999 年、2001 年、2003 年获唐山市劳动模范称号,2003 年、2004 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唐山市第三届青年科技奖;中国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煤炭工业优秀创新人才、开滦集团公司一级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洪益清同志作为主要项目负责人之一,先后承担或参加了多项国家或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主要获奖成果及获得的荣誉如下:

1.作为主要研究人完成的《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隐形导水构造探查与治理技术的研究》,该项成果的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1997 年获得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 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2.独立地完成了研究生课题《开滦东欢坨矿建井工程涌水量立体预测研究》,在国内第一个完成了五层有限元数学模型研究及实际应用工作,被评审专家评为:在理论方法和实际技术方面均有所突破,在矿井水疏降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成果被收入 1994 年中国技术成果大全,并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该项目 1999 年被评为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作为主研人员完成的《开滦煤层顶底板水害防治对策及水文信息系统研制》,获得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奖、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

4.作为主研人员完成的《基岩裂隙水渗流理论与矿井防治水研究》,获 2004 年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

5.《华北型煤矿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综合研究》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6.《开滦东欢坨矿业公司 201 重车道有限窄岩柱明水注浆堵水技术研究》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积极参与重点课题及技术攻关外,他还能够对完成的重要技术工作加以系统总结、归纳、分析、以专业化语言撰写论文,几年来共发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 7 篇,组织和参加撰写著作一篇。

刘其声

高级工程师,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现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煤炭工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水害防治及设备委员会主任。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煤矿水害防治工作,负责和参加国家“六五”攻关课题、国家工业性试验项目、UNDP 资助项目、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勘探项目,主持和参加国内大水矿区百余项水害防治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项目,以及多个水害事故分析与治理工程。

王信文

1971 年生,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安研究院电法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电磁法勘探技术研究,先后参加完成纵向科研课题 6 项,横向合作及咨询项目 50 余项,发表论文 3 篇,获奖 5 项。主要编制的 YDZ 型直流电法仪处理软件已推广 200 多套,在国内近200 个矿井中使用,2003-2008 年主持电法所瞬变电磁勘探工程工作,累计合同额 8000 万元,个人创收累计 500 万元。

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矿井超前探测仪研制及探测方法研究,2004-2007,国际先进水平,第 2 完成人。

2.煤矿导水含水地质体超前 80 米 实时预测技术,2004-2007,社会公益项目,国际先进水平,第 1 完成人。

3.矿井老空区探测与水害防治关键技术及装备,“十一五”科技支撑,2007BAK24B02,子项目主要负责人。

4.深部矿井工作面灾害源探测理论,973 计划,子项目主要负责人。主要成果获奖如下:

1.矿井超前探测仪研制及探测方法研究,获 2007 年科技成果二等奖,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 2 ;

2.煤矿导水含水地质体超前 80 米 实时预测技术,获 2008 年科技成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 1 ;

3.巷道大距离超前水文探测预报技术研究,获 2008 年河北省煤炭工业技术进步一等奖,总院内排名第 1 ;

靳德武

1966 年生,陕西省蓝田人,博士,研究员,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水文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第四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生产专家,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陕西省第三届(2004~2005)煤炭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煤矿防治水专家。

1988 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专业后,一直从事煤田水文地质勘探、地下水资源勘察及煤矿水防治等工作。1999 年在长安大学攻读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于 2000 年 12 月至 2002 年 1 月,赴孟加拉国 Barapukuria 煤矿从事矿井建设期防治水技术咨询工作,担任现场水文地质工程师; 2003 年 11 月至 2004 年 2 月,赴突尼斯从事 Kebir 大坝基础防渗墙工程技术考察工作; 2004 年 6 月完成了题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斜坡稳定性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 年 12 月入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做科研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 40 多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5 项。

在煤矿水害防治方面主要有以下贡献:①系统地提出了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泛决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并发展了煤层底板突水预测的信息分析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非线性动力学方法等;②提出了防治水决策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化勘探模式等实用概念,初步形成了煤矿防治水中信息资源及其加工的理论模式和实用用概念。

在地质工程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主要贡献有:①推导并建立了冻土斜坡模型试验的相似指标和相似判据,完成了国内第一个冻土斜坡相似模型试验;②推导了不同渗流条件下无限斜坡稳定性分析安全系数计算公式,建立了不同渗流条件下无限斜坡稳定性分析图解法。

承担的科研课题主要有:(1)煤层底板突水形成机制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煤炭科学基金项目,1994~1996 ;(2)煤层底板突水预测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煤炭部重点科研课题,1996~1997 ;(3)煤层底板突水的非线性动力学预测理论和预测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7~1998 ;(4)东庞矿试采下组煤(9 号煤)带压开采防治水技术研究,河北省难题招标项目,2000~2003 ;(5)煤矿突水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科技公益专项资金项目,2004~2006 ;(6)采动煤层底板变形的岩体水力学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4 ;(7)多年冻土地区斜坡湿地与路基工程相互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2007 ;(8)973 计划项目“深层煤矿床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2006~2008 ;(9)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矿井水害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研究”,2007~2009。

施龙青

1964 年生,江苏扬州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科大地质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西西佰利亚分院中国科学中心专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山东省矿井水害防治专家,中国煤矿水害防治专家,《煤炭学报》

审稿专家。

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 72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主持省部级项目 6 项,其中教育部重点项目 1 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厅局级科研成果奖 6 项。出版著作 4 部:《底板突水规律与突水优势面》、《底板突水机理及预测预报》、《星体撞击构造形迹研究》、《基于信息融合的底板突水预测》。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76 篇,其中 EI 收录 18 篇。

博士论文《薄隔水层底板突水机理及预测预报研究》于 2000 年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4 年获 全国优秀 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结合矿山压力控制理论和现代力学理论提出了采场底板“四带”划分理论,即“下四带”理论,将采场底板划分为:Ⅰ矿压破坏带、Ⅱ新增损伤带、Ⅲ原始损伤带和Ⅳ原始导高带,丰富和发展了矿井水害防治理论。近年在矿井水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李振拴

1956 年生,山西静乐人,1982 年毕业于山西矿院地质系,现任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煤炭学会科技专家,山西省委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科技专家协会专家,山西省煤矿安全评审专家,山西省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山西省煤炭技术委员会专家,山西省工程咨询协会理事;太原市生产力促进专家委员会专家。

自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及参加水、煤、环境等项目 50 余项,其中 4 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出版《中国北方喀斯特水源地勘探方法研究》、《山西省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破坏影响及评价》、《工程渗流力学及其应用》、《水文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及其应用》等专(合)著四部。发表论文 30 余篇。目前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矿井突水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课题负责人。

第二篇: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中煤二处麦垛山项目部

水 害 防 治 技 术 管 理 制 度

中煤二处麦垛山项目部

二零一三年

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为了查明并完善本矿水文地质资料,了解矿井井田内及周边矿井水文情况,掌握本矿井下涌水情况,进一步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加强矿井建设防治水工作,避免井巷工程施工过程中水灾事故的发生,有效遏制重特大水害事故,实现安全生产,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管理规定》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落实矿井水害防治责任制。

项目部主要负责人是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解决防治水工作所需人、财、物。

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是防治水工作技术责任人,负责灾害预防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审批和落实;

项目部生产经理负责组织实施。

二、组建注浆专业队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项目部必须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地质技术人员,组建1支专业注浆队伍。

1、应了解并掌握矿井井田范围内地面河流、水库、水池、水井、机井、泉点等水体分布情况,及时测绘填写水文地质图,为井下采掘布置提供第一手可靠资料。

2、应掌握本矿井田周边煤矿开采情况,了解其采空区情况,对周边关闭废弃煤窑进行调查,对其开采范围、开采深度、积水积气情况进行详细掌握。

3、应加强本矿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对本矿水文地质图及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编制、能够指导安全生产。

4、地质人员定期对本矿采空区地面裂缝进行观察,对裂缝位置、走向、范围、周边水体、是否容易充水等等情况要详细记录。

5、应定期对井下进行水文观察,特别是雨季来临前后,要加强对井下出水地点:如井筒、本矿及相临煤矿采空区、可疑地点等的出水口进行详细观察,对涌水量进行定期测定并详细记录在案。

6、应定期对受水害危胁工作面进行探测,做好水情水害预报,制定加强防治水的安全措施。

7、对水文地质观察情况进行专门记录,附必要的草图,写明观测地点、日期、观测者姓名、使用仪器等,对可能影响观测资料精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主要原因要备注说明清楚,供分析资料时参考。

8、原始资料记录要妥善保存,要经技术负责人审核。

三、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基础工作。工程作业规程中必须有详细的地质资料及相应措施。项目部编制灾害预防计划并报工程处审批。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每月必须进行不少于3次的水文地质观测,对井下新揭露的出水点应加强观测,发现有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或出水点水量增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立即报告调度室并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害威胁地点的人员。探放水时,要认真检查瓦斯或其他有害气体。排除井筒和下山的积水以及恢复被淹井巷前,必须由矿山救护队检查水面上的空气成分,发现有害气体,必须及时处理,确保探放水安全进行。

项目部应定期对职工进行防治水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保证职工具备必要的防治水知识,熟悉所施工项目的水文地质情况和避灾路线,提高防治水工作的技能和自救能力。

四、坚持水害防治原则,落实综合治理措施。

必须严格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掘)”的水害防治原则,认真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井巷揭穿含水层、地质构造带前,必须按规程要求编制探放水和注浆堵水设计,并严格按设计施工,注浆堵水工作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

五、钻探应保证安全的超前距离,超前距离应经过详细分析计算,并在作业规程或专项探水措施中予以明确;钻探探孔的数量、布置要求及技术标准应符合《煤矿防治水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

六、井下作业人员应掌握工作面出水征兆的观察与判断。掘进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有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或出水点水量增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突水预兆时,日常没有出水征兆的工作面突然发现出水时,必须停止作业,撤出所有受水害威胁地点的人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七、各单位要逐级建立水害预测预报制度。项目部定期对各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水害类型等进行预测预报,并报工程处备案。项目部要做好预报的验证、修正和信息反馈,制定预防处理水害的具体措施;工程处建立在建项目防治水台账,每月向矿建公司报备一次。

八、对于有水患的项目,工程处要制定防治水专项技术方案并报矿建公司审批。公司、工程处有关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技术服务与指导,保证方案的有效实施。

九、加强对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存在重大水患或防治水技术难题等重点工程项目的生产调度,矿建公司、工程处必须每天调度一次;矿建公司调度室每周向建设集团总调度室汇报一次。

十、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要定期开展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项目、周边有老窑和采空区的项目、受奥灰水威胁带压施工项目的水害隐患排查,对重点水害问题,应随时组织会诊,每次会诊结果均要有正规记录。

十一、对断层水、顶底板承压水、溶洞水、老空水要超前治理。施工遇到巷道过导水断层、裂隙(带)、陷落柱等构造地带、井筒工程穿过强含水层须进行预注浆封堵加固、受顶底板承压水威胁需要进行疏水降压等特殊条件时,项目部必须编制专项措施,报工程处审批;受老空水、溶洞水、奥灰水威胁的项目,工程处必须制定专项探水措施,报公司审批。

十二、做好老空(窑)(或陷落柱)水的探放工作。在探放水前,要分析查明老窑(或陷落柱)水的空间位置、积水量和水压;探放水超前距离必须经过计算且不小于20米;探放水时,要撤出受水害威胁区域的所有人员;要监视放水全过程,直到老空(或陷落柱)水放完为止;探放水过程中,要检查瓦斯或其它有害气体,确保安全。

十三、有突水危险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及以上的项目,进入二期前,其他项目进入三期前,必须按设计形成双回路供电,并有两个及以上的安全出口,否则不得继续施工。

十四、加强对防治水工作的监督管理。各单位要对项目重大水害隐患登记建档,重点跟踪落实隐患整治情况。各级单位在安全检查时,要把防治水工作列为主要检查内容,加强防治水基础工作的督导,提高防治水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十五、项目部应编制水害应急预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辅助救援队伍,与项目当地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配齐应急物资、装备和设施。项目部要依据本单位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编制灾害预防与处理实施细则,并进行演练,做好水灾预防与处理的各项准备工作。

十六、建立完善的井下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应按照《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配备与预计涌水量相匹配的水仓、水泵、管路、输电线路等设施,确保正常排水,并满足特殊情况下排水需要。利用井底水窝作为临时水仓,必须满足罐笼安全过放距离。

利用甲方或其他施工单位业已形成的临时或永久排水系统时,应校核其排水能力,统筹考虑区域施工与系统管理在矿井防治水方面的协调与统一。

十七、加强矿井的雨季“三防”工作。认真编制雨季“三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成立雨季“三防”领导小组,组织抢险队伍,储备足够数量的抢险物资、运输车辆;雨季前,要对排水设备和供电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修,清挖水仓、水沟和沉淀池,并进行排水试验。矿井位于地表河流、山洪部位、水库等附近时,井口、工业广场要修筑堤坝、开挖沟渠等截流措施,防止地表水倒灌矿井。

十八、项目部加强抢险物资管理。项目部应按照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配备突水抢险所必须的材料、设备及设施,由专人负责保管,严禁挪作他用。

十九、各项目部应当加强防治水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推广使用防治水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提高防治水工作的科技水平。

第三篇: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

第一条 为搞好矿井防治水工作,按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矿井防治水技术管理,遏止和杜绝煤矿重大水害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不受损失,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等要求,结合矿井防治水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技术管理制度。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二条 组织机构

1、成立矿井防治水工作技术办公室

2、领导组下设矿井防治水,办公室设在地质测量科。主

任:地质测量科科长

成员:生产技术科、机电科、安全科、通防科等相关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组成。

第三条 矿井防治水工作技术办公室

1、贯彻落实国家及上级部门有关矿井防治水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等精神。

2、负责矿井防治水工作中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和处理。

3、负责技术指导矿井重大水灾事故的抢险、指挥、协调。第四条地质测量科职责

1、履行矿井防治水办公室职责,负责全矿的防治水技术业务管理、监督、考核工作。每年初编制下发《矿井防治水工作计划》,修编完善《矿井防治水管理办法》等有关防治水规章制度。

2、负责日常水文地质标准化工作,负责水文地质预报工作,提供矿井防治水相关技术资料。

3、编制《重大水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参与《灾害预防和事故处理计划》中水害事故部分的修订工作,矿井发生水灾事故时协助制定抢险方案并进行相关技术指导。

4、负责编制探放水设计。设计必须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并上报集团公司审批后实施。严格按照探放水设计督促施工队组施工,并根据队组提供的钻探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5、负责编制掘进工作面超前钻探设计,督促并落实掘进队组编制措施实施超前钻探。

6、负责编制综采工作面防治水方案,参与防治水工程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批工作。

7、掌握防治水工程进展情况,检查、落实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

8、建立并完善水文地质观测系统,并按规定进行观测。

9、对探明的导水断层、陷落柱等地质构造,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第265条的规定,设计防水煤柱或岩柱。

10、负责因受采动影响引起的地表裂隙、塌陷调查和治理工作。

11、负责开展防治水科技研究工作,内容包括:(1)研究井田地质构造导水规律,探讨、摸索、制定和落实矿井防治水的可行措施;(2)探讨各类防治水措施实施效果,包括探、放、疏、排、截措施实施效果;(3)研究总结矿井排水经验,对排水系统及时了解情况,发现、解决问题,达到设计最合理、选型最配套,从而优化矿井防排水系统;(4)针对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查明导水地质构造及煤层顶底赋水性,研究采取合理的防治水措施;(5)探讨带压开采区防治水科技攻关工作。

第五条 技术科职责

1、负责采掘开工作面、安装或回收工作面、井底车场、大巷、盘区巷道等排水责任区的划分、移交、管理、考核工作。

2、负责井下各盘区、采掘工作面的防治水工程设计,并组织审批、实施和验收工作。

3、负责督促各施工队组制定本队组防排水措施,监督检查防排水情况及措施的执行情况,并纳入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考核中。

4、负责安排施工队组在雨季前完成对中央水仓、盘区水仓的清挖煤泥工作,负责安排施工队组根据实际情况对井底车场水沟、盘区大巷水沟、综采工作面临时水仓定期进行煤泥清挖。

5、负责临时、突发性的防治水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工作。第三章 技术管理规定 第六条 防治水相关技术规定

1、生产技术部负责防治水工程设计,主要包括盘区永久水仓、综采工作面水仓、掘进巷道临时水仓、泄水巷、大巷水沟等。在盘区及综采工作面设计时必须把防治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考虑。

2、地质测量部按要求在设计前为生产技术部提供相关水文地质等地测资料。

3、工作面圈出后,要对工作面内构造及富水区域进行探查,并根据探查情况安排队组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4、根据矿井衔接计划查清开采区域内的构造及富水性,保证矿井安全开采。

5、机电管理部要根据提供的最大涌水量进行设备选型、管路的配套。合理科学地布置各接力排水点的排水系统,必须在考虑排水距离、扬程、排水效率等情况下配泵及管路。第七条 探放水技术规定

(一)探放水范围

1、在掘进过程中,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

2、采煤工作面或掘进巷道接近勘探钻孔时必须超前钻探,根据钻探情况进一步采取措施。

3、掘进工作面在顶板富水区掘进时应钻探疏放水后再掘进。

4、被贯通巷道有积水、淤泥或水文地质情况不清时应超前探放水。

5、综采工作面回采前,根据顶、底板赋水情况有针对性探放水。

6、掘进巷道接近采空区时必须超前探放水。

7、其它如老空区、积水巷道、强含水层、相邻生产矿井开采区、导水构造、封闭不良钻孔等需探水地点,接近上述地点必须进行探放水。

(二)探放水要求

1、地质测量科负责确定钻探设计,设计中明确孔数、孔深、角度(方 位角、倾角)、终孔孔径、超前探距及其它相关技术要求。

2、采掘队组根据钻探设计编制钻探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措施中必须明确规定瓦斯突然涌出和涌水突然增大时的应急措施,并组织钻探施工资料收集工作,每月月底将全部原始记录报地质测量科。

3、探放水前,工作面必须安装满足最大排水能力要求的排水系统。

4、必须按照要求严格控制距离,保证足够的钻探超前距离,现场悬挂钻探施工牌板,严格管理,地质测量部要加强督促检查。

5、采掘工作面淋水、涌水增大影响生产需要探放水时,超前探放水量不得超过巷道内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

6、对采空区、积水巷道、导水构造、强含水层、封闭不良钻孔等需探放水的地点,地测科都必须准确地绘制在矿井充水性图上,要求标明积水范围、积水量积水外缘标高等,并外推60米用红色圈出积水区的警戒线。

第八条 防隔水煤柱留设技术规定

(一)受水害威胁的下列区域之一,必须留设防水保安煤柱

1、受保护的通水钻孔。

2、在地表水体、含水冲积层下和水淹临近地带。

3、与强含水层有水力联系的断层或强导水断层接触的煤层。

4、有大量积水的老窑和老空区。

5、导水、充水的陷落柱、断层等地质构造。

(二)留设防水保安煤柱的技术要求

1、地质测量科按照有关规程要求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防隔水煤(岩)柱的设计,并报集团公司审批。

2、各类防隔水煤柱内严禁布设巷道及工作面。第四章 井下排水管理技术规定 第九条 井下排水管理

1、中央水泵房水泵必须保证有工作、备用和检修的水泵,工作水泵的能力可以在20 h排出矿井24h的正常涌水量。目前井底水泵房有三台85DF45×7型水泵,额定流量为85m3/h,额定扬程为315m。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必须经常保证工作水泵和备用水泵完好。

2、井底水仓的有效容量应能容纳8小时的矿井正常涌水量。盘区水仓的有效容量应能容纳4h的盘区正常涌水量。水仓的空仓容量必须经常保持总容量的50%。井底水仓有效长度120m,净断面9m2,有效容量1080 m3。

3、井下所有各排水点必须安排专人开泵、排水、清煤泥,保持管辖巷道内无积水或水仓水位处于最低位。

4、各排水点必须悬挂排水设备管理牌,管理牌内容包括水泵型号、排水量。

5、井底水泵、盘区水泵及工作面主要排水系统必须建立水泵运行日志,并要求存档1年。

6、地质测量科必须加强对井下各采掘开生产头面的排水管理,加大监督、考核力度。

第十条 掘进工作面防治水技术管理

1、各掘进队按本工作面防治水技术措施要求,在工作面安装排水系统,配足水泵及管路,加强排水设备、管路、供电的日常检修、维护,确保排水系统正常运行,保持巷道内无积水或水仓水位处于最低位,定期安排人员对水仓或水沟进行清淤。排水系统随工作面掘进必须向前延伸,距工作面不大于30米。

2、地质测量科对可能与采空区或密闭巷道贯通的掘进头面必须提前50米下发贯通通知书,生产技术科根据预报通知书提前安排施工队制定专门的防治水措施,如巷道密闭拆开排水前,通防科要预先安排瓦斯排放工作。

3、在巷道工程移交时,由机电科牵头,将排水系统做为一项主要工作进行移交,无排水系统或排水系统不完善无法正常排水的巷道严禁移交,必须限期整改完后方可移交。

4、各掘进队在巷道掘进期间,根据地质测量科提供的预测最大涌水量,必须安装排水系统,包括配备水泵及排水管路,及时在低洼处掘打标准水仓。标准水仓的规格设计和施工由生产科具体负责。

5、各掘进队根据水文地质预报,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原则,杜绝冒险蛮干的行为。对过地质构造可能造成的涌水异常应超前备足水泵及管路,做到早准备、早预防。

6、掘进巷道顶板淋水、涌水影响人员通行和正常施工作业时,要采用雨布遮挡、接水器导流、挖沟引流等方式,加强水害治理,并严禁将淋、涌水引入皮带或刮板输送机,造成煤质水分超标或煤仓跑水煤等事故的发生。第十一条 回采工作面防治水技术管理

1、生产技术科做好防治水工程设计、组织实施及验收工作,机电科做好水泵、管路选型及组织安装和业务管理工作。要根据回采过程中工作面及顺槽巷道实际底板起伏情况,再掘打临时水仓并安泵接管进行动态排水,随时将工作面及顺槽低洼处积水排出。

2、在回采过程中必须注意观测老塘出水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调度室。

3、回采工作面也必须将工作面的排水系统作为一项主要项目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必须限期整改后方可验收移交。

4、回采工作面回采开始后两侧顺槽内排水工作归采煤队管理。包括巷道文明生产及排水点清挖煤泥工作。

5、地质测量科必须加强由于受采动影响发生工作面顺槽煤柱底鼓裂隙渗漏水治理工作。第五章 地表水防治

第十二条 地质测量科在每年5月底前调查矿区及附近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情况,疏水能力等,掌握当地历年降雨量和最高洪水位的资料,为完善矿井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提供详实的水文地质资料。第十三条 矿井井口及工业场地内主要建筑物的标高,必须高出当地历年的最高洪水位。对于低于当地历年的最高洪水位的井口及建筑物,必须修筑堤坝、沟渠、疏通水路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第十四条 井口附近和塌陷区内外的积水或雨水可能流入井下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并符合下列要求:

1、容易积水的地点应修筑沟渠,排泄积水。修筑沟渠时应避开露头、裂缝和透水岩层。特别低洼地点不能修筑沟渠时,应填平压实;如果范围太大无法填平时,可用水泵排水,防止水渗、灌入井下。

2、矿井受河流、山洪威胁时,修筑堤坝和排泄洪渠防止洪水侵入。

3、排到地面的矿井水,必须妥善处理,避免倒渗井下。

4、漏水的沟渠或河床应及时堵漏或改道,地面裂缝和塌陷地点必须填塞。填塞要有安全措施,有记录(包括充填量、充填时间)及图纸资料。

5、在雨季,每次降雨时和降雨后,必须派专人检查矿区及其附近的地面有无裂缝和老窑陷落等现象,发现涌水情况,必须及时处理。第十五条 矸石、炉灰、垃圾等杂物不得堆放在山洪、河流可能冲刷到的地方。

第十六条 对使用中的钻孔,必须加盖封好。报废的钻孔必须及时封孔,防止地表水或含水层的水通过钻孔流、灌入井下。第六章 煤层顶板水防治

第十七条 地质测量科要查明M2煤层上部各裂隙含水层、第四系松散层含水层的赋存情况,富水性、边界条件以及可能的补给水源、补给水量等,查清各个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查清矿井范围内地质构造及其含水特征,掘进开采前对顶板及上部含水层的最大水量提出预测或估算,对采(掘)工作面进行水情水害预测,以便指导生产。第十八条 地质测量科要研究煤层顶板充水含水层与开采煤层之间的空间关系,岩性组合特征,采后冒落带发育高度与充水含水层在空间 上的变化等。

第十九条 地质测量科积极利用物探手段有针对性对富水区进行探放水。对煤层上部含水量较大的含水层,采用向M8煤层顶板打探眼疏放水方法,采取疏导、排放、配备合理排水设备等措施。第七章 煤层底板水害防治

第二十条 生产技术科依据矿井防治水规划要求逐步实施各项防治水工程。

第二十一条 地质测量科负责指导采掘队组编制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措施,经矿总工程师审批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地质测量科查明地质构造,并查明地质构造的含水性及导水性。同时依据威胁程度,对查明的导水构造进行井下探放。第二十三条 地质测量科应查明施工地点四周构造及其富水情况。按规程要求留足探放水超前距离。对于有突水危险的地段要制定详细的探、放、防措施,确保人身安全,进行探放水作业时必须采用专用探放水设备。

第二十四条 地质测量科积极开展矿井水文观测,逐步建立、完善矿井水文长观孔动态监测系统及井下水位、水压自动观测系统。第二十五条 地质测量科在构造发育地段回采过程中要派人观测,有出水征兆时及时汇报矿调度室,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构造滞后突水。第八章 采空区积水防治

第二十六条 采掘工作面接近采空积水区时,必须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第二十七条 地质测量科要加强采掘过程中的老塘、废巷、盲硐等容易积水空间的测量、调查、登记、填绘等工作,并要在矿井充水性图上准确圈出积水线,同时绘出探水(警戒)线。采掘工程进入探水线时必须超前探水。

第二十八条 地质测量科必须定期收集、调查和核对相邻煤矿和废弃的老窑情况,并在井上、下工程对照图上标出其井田位置、开采范围、开采年限、积水情况。第九章

其它

第二十九条 地质测量科定期开展矿井防治水知识培训,尤其是班组长以上干部,以及新上岗的工人,教训后经过考试合格,方可上岗。第三十条

每月开展一次防治水会议及水患隐患排查活动,对所查问题进行“三定”处理,并限期落实整改情况。

第三十一条 地质测量科牵头每月进行1—2次防治水检查。第三十二条 矿井发生重大水害事故时,执行《矿井井下水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第三十三条 考核与奖惩

1、防治水办公室每季对各相关单位防治水技术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考评,对在矿井防治水技术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2、地测防治水费用专款专用,各类罚款建立专门台帐。第三十四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

第四篇:借鉴全国煤矿水害事故

学习1-5月份全国煤矿水害事故通报 彻查我矿各类水害隐患,落实水害防治措施

一、全国煤矿水害事故通报

2009年以来,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广大煤矿企业积极推动煤矿防治水工作,全国煤矿水害事故基本稳定。但是,较大、重大透水和淹井事故仍时有发生。据调度统计,1—5月份,全国煤矿共发生水害事故16起、死亡60人,同比起数持平、少死亡7人。其中较大事故6起、死亡27人,同比增加1起、少死亡2人;重大事故2起、死亡25人,同比起数持平、少死亡2人。

两起重大透水事故分别为:

1、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一非法煤矿“3·21”老空透水事故,死亡13人;

2、黑龙江省鸡西市天源煤炭公司金利煤矿(乡镇煤矿)“4·4”老空透水事故,死亡12人。

国有重点煤矿发生了3起淹井事故,分别为: 1、1月8日,河北省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九龙矿发生陷落柱突水,矿井被淹; 2、3月25日,中煤能源集团平朔煤炭工业公司三号井工矿发生老空透水事故,矿井局部被淹; 3、4月18日,国投新集能源股份公司板集煤矿(基建)井筒发生突水涌砂事故,矿井被淹,当班入井622人,其中621人安全升井,1人死亡。

通过对今年水害事故的分析,煤矿防治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

2、水文地质资料不清。

3、探放水措施不落实。

4、水害应急预案不分健全。一些矿井根本没有水害应急预案,发生透水后,束手无策;有的虽有水害应急预案、但从未进行过应急演练,或水害应急预案内容不全、不具可操作性。

5、防范暴雨洪水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6、监管监察和行业管理存在漏洞。

二、现阶段我矿存在的各类水害隐患和整改方案 1、22116、22118采空区积水(约9.7万m3)严重威胁B2107回风顺槽的安全掘进,22112采空区积水(约4.7万m3)严重威胁B2107轨道顺槽的安全掘进。

整改措施:进行探放水,探放点的水位降到2m以下方可继续掘进。排水能力不得小于150m3/h。

(负责人:地测科科长吕建红、机电科科长仝志宏、一采区区长曹俊文、安监处副处长袁爱国)2、12503回采工作面,全区带压,上部砂岩裂隙水含水丰富,回采呈下山,预计最大涌水量80-100 m3/h,水害隐患严重。

整改措施:回采前,12503轨道顺槽内切眼向外550米附近打设两个至少容量50m3的水仓,配备两台能够同时开启的37kw排水泵,备用一台,共三台泵,配套二趟4寸排水管路(其中一趟备用),实行双回路供电。南五轨道大巷内排水能力要符合最大涌水量2倍以上的要求。(负责人:地测科科长吕建红、机电科科长仝志宏、三采区区长高贵林、安监处副处长袁爱国)3、18207回风顺槽,该巷道位于古交断层防水煤柱上盘,下盘直接与奥灰对接,落差140米,位于划定的危险区内,带压1.5-2.5Mpa,突水系数0.05 Mpa/m—0.07Mpa/m。该区域为奥灰水防治的重点区。

整改措施:采用多种物探手段,对古交断层的赋水性、导水性进行圈定,结合钻探对古交断层防水煤柱的留设进行评定,对8#煤底板下三带进行研究,通过多种途径确定该区域带压开采的可行性。掘进过程中,严格执行先探后掘,超前钻探60米,允许掘进40米,始终保持20米的超前距。两趟排水管路和3台37KW的水泵紧随工作面掘进进度。(负责人:地测科科长吕建红、安监处副处长袁爱国、机电科科长仝志宏、一采区区长曹俊文)

4、防水闸门现已施工完成4道,还有三道防水闸门未施工,需尽快完成东翼回风、东翼胶带、东翼轨道防水闸门的施工,保证最后一道防线的安全可靠。

整改措施:尽快完成剩余防水闸门的施工,施工完成的防水闸门及时组织专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定期进行维护,建立完善防水闸门管理制度,由专人进行维护管理。

(负责人:地测科科长吕建红、计划科科长杨森柱、安监处副处长袁爱国、机电科科长仝志宏、矿调度主任孙高留、生产科科长贺哲)

5、所有施工队组在采掘作业规程中必须附详细的防治水措施和避水灾路线图,并在井下各交叉路口标设醒目的避水灾指示牌。处于相对安全区的工作面,必须铺设4寸管排水管一趟,安设2台37KW的水泵。处于过渡区和危险区的工作面,严格执行先探后掘,超前钻探60米,允许掘进40米,并铺设两趟排水管路和安设3台37KW的水泵。

(负责人:安监处副处长袁爱国、机电科科长仝志宏、地测科科长吕建红、一采区技术主管刘智宏、二采区技术主管刘福平、三采区技术主管王玉杰)

三、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矿井防治水安全管理特别规定(第五、六条):

1、带压开采及受小窑积水威胁的矿井,采掘工作面排水系统必须紧随工作面采掘进度,排水系统完善可靠,排水能力达到预报最大涌水量的2倍以上,并实行双回路供电。

2、带压开采工作面结束后,必须按设计及时施工防水密闭墙,并预留放水观测孔,定期进行观测。

四、当前,进入雨季,煤矿防治水工作任务紧迫而繁重。为切实加强雨季防治水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透水事故和防范暴雨洪水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现提出如下要求:

1、全面组织开展一次防治水专项督查 认真贯彻6月1日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增强做好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水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水害防治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工作各级岗位责任制、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和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要召开一次防治水专题会议,研究本地区、本单位防治水工作重点,并全面认真开展一次防治水专项督查,切实抓好各项防治水措施落实,治大隐患、防大事故。

2、切实加强防治水基础工作

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防治水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采用物探、钻探、等先进适用技术,查明矿井或采区水文地质情况;特别要定期收集、调查核对本矿及相邻煤矿的废弃老窑情况,编制《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等基础图纸和资料,准确掌握矿井水患危险的情况,对矿井生产区域的地质构造情况、水害类型等进行预测预报,提出预防和处理水害的针对性措施。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建立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矿井水文地质文宇资料、数据、图件、计算评价和矿井防治水预测预报一体化。

3、认真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

凡采掘工作面受水害影响的矿井,要开展充水条件分析,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煤矿井田内及周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不清的,严禁进行采掘活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的矿井,在地面无法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因素时,必须坚持有掘必探。采掘工作面探水前,必须编制探放水设计,确定探水警戒线,并采取防治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危害等安全措施,严格按设计进行探放水。矿井有透水征兆时,受水害威胁的区域要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井下探放水必须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严禁使用煤电钻探放水。

4、加强“雨季”三防工作

就防范暴雨洪水进行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彻底消除隐患。井口标高低于历史最高洪水水位的矿井要有应急措施;对洪水可能淹没的废弃老窑井口必须按规定填实封死,或在井口浇注1个大于井筒断面的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盖板,严防地表水倒灌井下导致淹井。雨季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本井田范围及可能波及的周边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采动裂隙,以及可能影响矿井安全的水库、湖泊、河流、涵闸、堤防工程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接到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视。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的制度,发现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可能引发淹井时,必须立即停产撤人,只有在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

5、加强水害应急救援和职工防治水安全知识培训

制订完善水害应急预案,建立区域抢险排水基地,增置各类排水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保证设备完好,以提高抢险救灾能力和效果。煤矿企业也要储备足够的抢险物资和设备,确保抢险救灾时能及时到位并发挥作用。队组加强对职工水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制定并不断完善矿井水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使职工掌握逃生的路线。要求各队每月不少于两次对透水征兆、避水灾路线和避灾原则进行贯彻学习。

6、加强防治水监管监察工作力度

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对煤矿水害的日常监管职责,加强对辖区内煤矿的监督检查力度。凡防治水措施不落实、没有开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必须责令其立即停产整改。

全矿干部职工要认清形势,彻底转变观念,把防治水工作放在与瓦斯治理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加大防治水工作力度,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认真落实防治水各项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地测科 2009年7月21日

第五篇:煤矿水害事故分析以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基于煤矿水害事故分析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

摘要:指出煤矿水害是煤矿生产建设中主要安全问题之一,煤矿水害事故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危害极大,由煤矿水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煤矿各种灾害中最高的。阐述了煤矿水害的特征、形成条件和类型,解析了产生各类水害的不同机理,进而论述了煤矿水害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煤矿水害形成分析水害类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TD74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前言

在众多采矿工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煤矿安全历来为世界各产煤国所关注。煤矿生产过程中常会发生的灾害有: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其中瓦斯事故和水害事故对社会影响最大。矿井水害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是与瓦斯、顶板等灾害并列为矿山建设与矿山生产的主要安全问题,是仅次于瓦斯爆炸的重大灾害。在煤矿重特大事故中,水害事故在死亡人数上,仅次于瓦斯事故居第2位,在发生事故次数上,仅次于瓦斯和顶板事故之后居第3位。若从经济损失方面而言,矿井水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最高的。而矿井突水引发的灾害在所发生矿井水害事故中,无论是死亡人数还是经济损失,所造成的危害都是最大的。因此,煤矿水害首当其冲应列为煤矿安全防范的重点。

2煤矿水害事故危害性

煤矿水害事故的危害性在于:所造成的一次死亡人数多,抢险救援难度大,救援所需时间长,且社会影响大,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给国家财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2010年3月28日,山西华晋焦煤王家岭煤矿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初步判断为小窑老空水,事故造成153人被困。经全力抢险,115人获救,另有38名矿工遇难。又如:2005年8月7日,广东兴宁市大兴煤矿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在抢险救援工作进入第23天后,如按拟定方案继续强排水,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为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于八月二十九日终止抢险救援工作,井下123名被困矿工最终罹难。近年来全国发生了多起特别重大煤矿水害事故(见表1)。

表1近年煤矿水害事故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水害事故(起)死亡人数(人)一次死亡3人以上(起)109 98 67 43 605 417 255 172 48 45 31 2116(1-5月份)60 7(1-6月份)95 产生水害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煤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水文地质及地下水的复杂性。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近年来全国煤矿水害事故不断,但由于加强了预防和治理,从2005年后发生水害事故的次数和死亡人数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只要充分认识和重视煤矿水害的危害性,并采取措施加以防治,是可以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

3煤矿矿井水害

3.1 矿井透水事故

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由于防治水的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地表水或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无控制地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矿井财产设备损失

[1]的水害事故,通常称之为透水事故。

3.2 矿井水害形成矿井水害的形成和发生与自然地质条件有着紧密联系,特别是与水文地质赋存状况关系密切,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发生的,即要有充水水源、充水途径以及足够的充水强度。①矿井充水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和老空积水。水害事故透水水源主要是采空区水,此类水害事故多发生在乡镇小煤矿、基建煤矿、改制煤矿,大多数水害事故发生在掘

[2]进工作面。②矿井充水途径是连通充水水源与矿井的流水通道,它是矿井充水因素中最关键,也是最难准确认定的因素。③矿井充水水量是设计确定矿井防排水系统的重要依据,包括矿井正常涌水量、矿井最大涌水量和矿井灾害涌水量。

3.3矿井水害类型

3.3.1 地下水水害

由地下水造成矿井水害。地下水主要有地下含水层水、溶洞水、断层水、老采空区水等。①当采掘工程中直接揭露含水层时,含水层就直接进入矿井形成水害。②当采掘工程揭露导通含水层的导水构造时,含水层的水通过导水构造进入矿井造成水害。③当含水层水的压力足够大时,会破坏含水层与矿井之间的隔水层致使含水层水进入矿井造成水害。④已采掘过的老采空区常积存有大量积水,当防水煤岩柱留设不足或防水煤岩柱被破坏后会形成老采空区水透水水害。

3.3.2 地表水水害

由地表水引发的水害。如果矿井附近有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沟渠等积水体,遇到相对集中的强降雨时,往往会造成水位暴涨,当水位超过矿井井口标高或流经导通矿井的导水裂隙、断层、塌陷区时,地表水会通过井筒或导水构造渗入井下造成矿井水害,而由雨季引发的地表水水害也较多。

3.3.3 灾难性透水

灾难性透水主要源于,点状隐伏导水陷落柱或线状断裂裂隙带诱发的底板高压水、透入废弃关闭的小煤矿而导通老空水及地表水溃入。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全国煤矿重特大水害事故的透水水源约85%~90%是小窑老空水。小窑老空水的主要特点是:积水量多、水体压力大,一旦掘透水势凶猛且破坏性强,常带来灾难性的透水事故。

3.3.4 老采空区水突水

中国煤矿开采历史悠久,许多矿区浅部都有废弃的采空区及小煤窑,这些废弃的采空区及小煤窑积水后便形成了老采空区水,老采空区水对煤矿安全生产威胁很大。老采空区水大多数没有详细的图纸资料, 难以摸清老窑分布及积水情况。由于老采空区水赋存状况及分布规律极难掌握,且水体大小无法计算,还具有分散、孤立和隐蔽的特点,一旦发生突水现象,水体中常带有煤块、岩块和砂粒、并伴有有害气体逸出,这些都给老采空区水的防治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防治水害中要把防治老采空区水列为重中之重。

4煤矿水害防治技术

4.1 留设防水煤岩柱技术

在开拓方式设计时应考虑在积水区和采煤区之间,预留一定宽度和一定厚度的防水煤岩柱。防水煤岩柱在防止突水事故方面能起到两个积极的作用:一是防止作用,通过煤岩柱的隔水性能防止积水涌入工作面和采空区。二是隔离作用,将积水区与正在开掘的巷道或在开采的采煤面隔离开来。留设防水煤岩柱的大小,既要考虑安全又要经济合理。根据现场经验对于厚度在3.5m以下、倾角在30°以下的煤层,防水煤岩柱留设应大于20m以上,对于在地下水体下或强含水层下采矿时,防水煤岩柱要大于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即至少要等于导水层裂隙带的高度加5-30m的保护层。对于煤层侧方直接与含水层接触时,可根据斯列夫公

式确定防水煤岩柱的宽度。

即:a=1/2{L(3P/ Kp)1/2}

P=4/3(Kp·a²/L²)

式中:a—煤岩柱宽度,m;

L—煤层采高,m;

Kp—煤岩层抗张强度,kg/cm²;

P—作用于矿柱的静水压, kg/cm².4.2 超前探放水技术

超前探放水就是在采掘过程中对可能隐藏水患的地段,超前进行钻孔探水和放水,探明采掘工作面的前方和侧帮以及顶、底板四周的水情并及时处理。当采掘工作面发现有出汗、淋水、巷道变形、异味、声响等现象,都应该实施超前探放水。探放水钻孔的位置,可布置在采掘工作面接近强含水层、断层带或老空积水区,在靠近可能存在着流沙层、充满泥沙的大溶洞以及有突水、突泥征兆的地方也应进行探放水。超前做好探放水工程设计、编制探放水作业计划,并制定防止瓦斯和其它有害气体危害的安全措施。

4.3 构筑防水闸门和防水闸墙技术

防水闸门和防水闸墙是用来防止井下突发水害事故时,涌水进入矿井淹没井下重要硐室和设施、如井底车场、水泵房、中央变电所等。密封性能良好的防水闸门和防水闸墙,能有效地将涌水区和保护区隔离开来。因此,应在可能发生突水的采区巷道进出口处或井下重要设施的硐室通道处修建防水闸门,在局部有突水威胁的采掘工作面修建防水闸墙,将涌水堵截在现场范围内,避免波及全矿。

4.4 注浆堵水防治技术

注浆堵水防治水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用一定压力和浓度的浆液(如水浆、化学浆等)通过钻孔注入含水层的空隙或通道中,使其扩散、凝固、起到疏导地下水作用。注浆堵水可以地面(井上)注浆堵水和井下注浆堵水相结合,以达到注浆堵水的高效、快速、低

[3]成本、高质量、不影响正常生产等效果。

4.5 正确进行矿井设计,合理选择开采方式

在充分分析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开采方式,能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地下水进入矿井,这是一种积极地防治水措施。在设计采掘方案时,煤层开采顺序和井巷布置应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开始。在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下采煤时,应先开采深部,后采浅部;而在高压含水层之上采煤时,应先采浅部,后开采深部;对于处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煤层群,应该多矿井联合开采,整体疏干;为减少顶部的破坏,在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下采煤时,应尽量采用房柱法或充填法,避免采用大跨度的崩落法。

4.6 老采空区水的防治技术

4.6.1老采空区水的特征

①空间位置:一般都很隐蔽,形状也无规则,深度和层位不一大小各异,既有连成一片,较易探明的较大积水区,也有深入腹地孤立存在,很难用钻探查找的较小积水区。②水体形式:常积存于生产水平及开拓水平以上,虽然水量不很大但水体集中。一旦揭露即以管压形式突然喷出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危害极大。③水体的补给:有的可以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并以泉的形式排泄;有的相邻采空区中的水可能相互连通,水量较多;有的没有补给水源就那一坑水。④进入方式:老采空区水除了突然溃入矿井外,在采掘工作面接近老采空区时,老采空区水也会以淋水、渗水、滴水等方式进入采掘工作面⑤含有酸性:由于老采空区中煤层及顶底板岩层中黄铁矿的氧化作用,老采空区水是含有酸性的强腐蚀性水,对矿山设备破坏很大。这些水质特征可以作为突水后判断水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4.6.2老采空区水的防治

针对老采空区水的特征:①做好老采空区水的调查,编制老采空区水空间分布和积水规

[4]模图,划分危险区,计算积水量和硐口出水量,查清老采空区的水源联系。②以钻探的手

段探明老采空区水的分布及积水状况,再利用钻探孔进行放水以释放老采空区水体的强大压力。③要做到三坚持: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坚持实施“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水的技术措施。④在生产和掘进中切实做好各项防治水的工作,一旦接近老采空区,即先进行

[5]探放水工作,防止因探放水工作不到位而使老空水溃入工作面造成事故。⑤探放水工作必

须结合井下实际情况,做到积极探放、先隔离后探放、先降压后探放、先堵截后探放。5结语

⑴由于各地各矿水文地质条件不一,实际情况往往复杂的多,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所采取的方法都必须以预防为主,还必须配有足够排水能力的设施,以及辅以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坚持防、排、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⑵由于老空水多缺乏各种资料,导致老空水分布及积水状况不明,给防治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做好老空水分布的排查工作成了防治水害的关键。

⑶无论采取哪一种防治技术,都必须以防为前提做好基础工作:一是要做好矿井水文地质补充调查,二是要及时进行探放水工作。

Based on coal mine flood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bstract: Pointed out the coal mine flood is in the coal min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one of main security problems, The coal mine flood accident is enormous to the people's life and the state property harm, The economic loss creates which by the coal mine flood accident is in coal mine each kind of disaster highest.Elaborated the coal mine flood characteristic, forms the condition and the type, Analyzed has produced each kind of flood different mechanism, Then elaborated the coal mine flood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echnology.Key words:Coal mine floodForms the analysisFlood type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echnology

下载2009年全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讨会专家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全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讨会专家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矿水害防治行方案

    煤矿水害防治专项整治方案 ****公司: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能源局关于开展煤矿防治水专项检查的通知(**能职发[2013])4号及*****矿业有限公司 《关于开......

    18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为全面贯彻落实《煤矿防治水规定》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编第六章防治水部分条款的决定》以及上级防治水规章制度、会议精神,扎实有......

    煤矿水害事故隐患及防治措施00[推荐]

    一、 煤矿水害的基本知识(一)煤矿水害 凡影响生产、威胁采掘工作面或矿井安全的,增加吨煤成本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水灾,都称为煤矿水害据统计,建国以来,在我国煤矿一次死亡......

    关于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局直各单位、全市各煤矿:近几年,全国煤矿恶性水害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市煤矿企业、国有煤矿管理科、和......

    煤矿水害事故隐患及防治措施(5篇)

    煤矿水害事故隐患及防治措施 一、煤矿水害的基本知识 一、 煤矿水害的基本知识 (一)煤矿水害 凡影响生产、威胁采掘工作面或矿井安全的,增加吨煤成本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

    安徽省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暂行规定

    安徽省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 (皖经煤炭〔2008〕252号)淮南、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国投新集公司,各产煤市煤炭管理部门:现将《安......

    赫章县煤矿瓦斯和水害防治技术会诊工作方案的通知

    赫安监字„2011‟72号 赫章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赫章县煤矿瓦斯和水害防治技术会诊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安监站、监管组,各煤矿企业: 《赫章县煤矿瓦斯和水害......

    煤矿防治水规定四项制度: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搞好矿井防治水工作,按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矿井防治水技术管理,遏止和杜绝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