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镇卫生院长的赤子情怀-记霍城县格干卫生院于德平院长

时间:2019-05-13 03:2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乡镇卫生院长的赤子情怀-记霍城县格干卫生院于德平院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乡镇卫生院长的赤子情怀-记霍城县格干卫生院于德平院长》。

第一篇:一个乡镇卫生院长的赤子情怀-记霍城县格干卫生院于德平院长

一个乡镇卫生院长的情怀

——记霍城县格干卫生院于德平院长

于德平,男,汉族,198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泰山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在格干沟牧区长大的他,大学毕业时放弃了留在山东泰安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返回家乡,要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出一份力。2000年至今,他10年如一日地工作在格干沟卫生院,用自己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格干沟的农牧民治病去患,用自己的切身行动兑现着曾经的承诺。

2007年他被霍城县卫生局党委聘任为格干沟卫生院院长,这是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卫生院长,却多次被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优秀乡镇卫生院长和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信息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伊犁州直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2006年被评为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这一项项荣誉的背后,印证着他——一个乡镇卫生院长的赤子情怀。

身残志坚,少年立志学医为家乡父老

于德平院长先天左手残疾,然而在上学期间,他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少年时代的他,亲眼见到一位熟悉的校友,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失去了鲜活的生命。那时的于德平变得沉默起来,他对着家乡的蓝天深思,“如果,村里有卫生室,校友的病情就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如果,格干沟卫生院有足够的条件和医生,就能得到及时的抢救;如果……有太多的如果,如果自己是一名医生,是一名乡村医生,那么抢救他就是自己的责任,就不会让这个生命逝去。”从那以后,于德平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为家乡的亲人解除病痛。

1996年,于德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泰安卫校临床医学班,进入卫校后,各种医学知识令于德平大开眼界,在学校里,于德平把:“勤学本领,奉献家乡”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别人休息,他读书、翻病历、进病房、问病情,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他还兼报了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专班。三年中,于德平不仅学到了许多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学会了一种精神——“救死扶伤”,他数次见证了生命垂危的病人,在专家老师的救治下起死回生,甚至是呼吸停止跳动数分钟,依然被抢救回来。也让他感受到“救死扶伤”四个字的深刻内涵,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尊重!于德平暗暗激励自己要尽全力挽回每一条生命来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执着追求,青年放弃高薪回乡奋斗献真情

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足以说明一个最朴素不过的道理:人的一生要有一个支点支撑才能演绎出应有的意义与价值!于德平深深的爱着这句哲语,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实现自己价值的支点。大学毕业时,泰安市市中医医院聘请他在该院工作,面对优厚的待遇和大好的前程。于德平想到了家乡,想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小病拖着自己治,大病没钱不能治,得了急病医院太远来不及治”的医疗现状,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去,为那里的的各族农牧民服务,他认为这才是支点。

刚到格干沟卫生院时,每月只有200元的生活费,生活都难以维持,更谈不成家立业。连邻居乡亲都在说:这孩子白出去上了几年学,这工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面对这样的条件,他依然执着的坚守着自己儿时的那份信念,一心想干出一番事业,用自己的服务换来百姓健康生活。农牧区卫生院没有严格的科室划分,做一名群众信赖的医生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为了尽可能的满足农牧区人民的需要,于德平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业余时间全部用来读书。对待每个病人,于德平都会细心问诊、体检、谨慎用药,对所有病人都以敬语尊称,以真诚的微笑减轻病人的思想顾虑,以亲切的问候拉近与病人的距离,竭尽全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什么是好医生?一个对病人负责的医生就是好医生。”于德平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临床工作中,他不仅对病人负责,而且是负责到底。很多农牧区的少数民族患者,大多数生活都极为困难,看病没有钱,为了帮助他们,于德平经常会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钱,告诉他们等有钱了再还。同时还把手机号也留给病人,以便病人随时咨询。为了与病人保持联系,自打配了手机以后,于德平的号码就从没有换过,成为一条随打随通的诊疗热线。精湛的艺术,负责的态度,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好评。

三十岁的于德平,自2000年从学校毕业以来,在格干沟卫生院一干就是整整十年,三千多个日夜,他坚持在农牧区医疗服务第一线,十年中,有八个除夕夜是在卫生院度过的。虽然生活清贫,也时常孤独,但他依然矢志不渝、痴心不改。他深信一个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病人的体会口耳相传的。于医生医术好,服务好的声名开始传播开来。如今,他已由一个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当地农牧区有名的“大医生”。他的医德医技及诸多感人事迹在当地和全县卫生系统人人知晓。

励精图治,精心管理带好队伍服务家乡农牧民

2007年经过霍城县卫生局研究决定任命于德平为格干沟卫生院院长。当时,格干沟卫生院仅有几间平房作为门诊,几间病房还是土木结构的,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医院检查器械设备紧缺,每年的住院病人不到5例,医院仅有零散门诊病人,职工人心焕散,困难重重,院落杂草丛生,土墙厕所粪便四溢,环境条件极差。当时的现状,让于德平深切感受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刚上任后的于德平面对困难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急流勇进。针对现状,他先后多次组织职工会讨论改革措施,对卫生院的规章制度进行改进,并根据卫生院现状制定出了近斯、中期和远期发展计划。首先,对卫生院进行了定位:卫生院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枢纽,是农牧区疾病控制的中心,是农牧区初级卫生保健的核心,是农牧区卫生服务的指导中心,是为农牧区群众公共卫生做服务的。他要求卫生院干部职工,真正做到转变观念,以农牧区群众为本,做农牧民的贴心人,只有态度摆正,工作才能理顺。第二,理清工作条理,从基本公共卫生、妇幼保健、预防接种结合三级农村卫生网络职责方面着手,健章立制,培养人才,开展各项工作。第三,结合政策,努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第四,卫生院是农牧卫生服务中心,每一位医生都要发挥全科医师的作用,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能够治疗“未病”,把传染病、常见病、突发卫生事件处理好,对常见急症作出正确的转院前处理。第五,创新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乡村卫生防疫保健、公共卫生一体运作,建立二级卫生服务平台,提升农牧民健康自保意识,加强卫生防疫保健工作,做到辖区卫生防疫保健及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全盘了然于胸。

于德平院长多年来在卫生院以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医德服务态度、以及和同事们亲密无意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威望,带领卫生院进行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大力整顿改革。卫生院的面貌在一点点的改变,医生职工觉得闲坐少了,学习多了;竞争多了,水平高了;入户多了,名气好了。农牧民来卫生院也发现微笑多了,态度好了;技术高了,病看好了;看病近了,花费少了。

经于院长的科学管理后,卫生院的业绩突飞猛进,成为霍城县十四个乡镇卫生院中的佼佼者。2007年,卫生院门诊1100余人次,住院8人次,收入仅为6万余元;2008年卫生院门诊1900余人次,住院32人次,收入增至13万余元,同比增长64%;2009年卫生院门诊3100余人次,住院112人次,其中抢救危重病人51人次,抢救成功率达100%,收入首次突破30万元。2010年6月19日15时55分,一位来自莫乎尔牧业村的哈萨克族孕妇在卫生院顺利分娩,母女平安,婴儿体重2660g,成为该院新建产科后第一位在该院分娩的产妇。2009年卫生院获得霍城县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妇幼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同时于德平院长也被评为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信息工作先进个人。

危情十二小时,百里接力抢救生命传佳话

2009年8月22日,于德平带领卫生院5名防疫保健人员在牧业队玉希布拉克沟中山上的哈萨克牧民接种疫苗,给孕产妇及儿童做保健检查。下午,防保队队员刚用过自带的午餐,赶往另一座山上的接种地点。这时听附近的牧民说,有一名孕妇在转场途中出现腹痛,正在往山下送。病情就是命令,得到这个消息,防保队员们担心孕妇安危,立即前往孕妇所在的山上。

18时10分,连续赶了20多公里山路的防保队员们筋疲力尽时,遇到了前来报讯的牧民,原来孕妇半小时前已经生下小孩,但是胎盘没有下来。产妇还在40公里外的布库地亚山,于院长带领防保队伍向产妇所在的方向赶去。

18时30分,防保队员们骑摩托行走了10公里后,山路崎岖难行,只能步行或者骑马。紧急时刻,周边热心的牧民给防保队伍送来两匹马。于院长当机立断,安排两名有经验的队员先骑马赶往布库地亚山,自己和两名队员步行赶往,留一名队员返回卫生院取急救药品,并负责联系霍城县中医医院准备救护车到格干沟卫生院接应产妇。

22时20分,两名骑马的队员经过近四个小时的翻山越岭,到达了产妇所在的毡房。这名叫玛丽亚的哈萨克族产妇,因为在转场途中,突然腹痛,生下了小孩。家人把小孩放在石头上,用马掌钉割断了脐带,又将她捆绑在马背上行走了三公里后,借住在一户牧民家中。此时,产妇的衣裤已被鲜血渗透,婴儿全身沾满泥草。队员们紧急的对婴儿和产妇进行清洗,用应急药品对脐带进行了处理包扎,防止感染,然后打算赤手剥离胎盘。但是,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过去了,胎盘却一直无法牵出子宫。

23时01分,于院长2人与先到的队员会合了。在手电筒的微光下,在牧民的帐篷里,四名医护人员再次实施联合抢救,但仍然没有成功,产妇出血越来越多,如果继续下去,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办法就是下山。

23时15分,玛丽亚的家人用棉被将她裹住,几名医护人员把她放在棉被上,四人牵着四角,送产妇下山。一名队员专门照顾刚出生的婴儿。山路颠簸不平,队员们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在夜里摸索前行。夜色中的天山,苍茫而寂寥,空气中的湿意寒意丝丝的渗进队员们的皮肤血液中。偶尔传来几声夜鸟鸣叫和队员们粗重的喘气声混在一起,产妇痛苦的呻吟在队员们心中是那样沉重,让他们的脚步丝毫不能放慢。路途中,哈萨克族职工布里布汗不断和产妇说着话,鼓励她坚持下去。

凌晨0时40分,行进的队伍停了下来,原来雨后的泥石流,掩盖了原本狭庂的羊肠小路,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山崖深渊,只能听到山脚下流水的声音,一面是陡峭不可攀的山峰,眼前是不知虚实的泥石挡道。队员一筹莫展,关键时候,有经验的老牧民说,一个人骑马,放开马缰,老马可以找到过去的路。队员们抬着产妇,跟在了老马的后面经过了那段险路。艰难的行程中,产妇饱受痛苦折磨,几次要求停下,防保队员们都细致的做着她思想工作。终于有一次,产妇无法忍受痛苦,说“再也不走了,死了也不去了”。众人劝说都不见效果,怎么也不听。这时候,于院长严厉的说:“你可以让自己死了,可是你想过没有,你死了,孩子怎么办,她刚出生就没有了妈妈,怎么才能长大!”,孩子的哭声在夜色中是那样无力,当村卫生员把这些话翻译给产妇后,她闭上眼睛,点头表示可以再走。为了减轻产妇的痛苦,防保队员又在路途中借来了木板,做成了一幅担架,抬着产妇前行。

凌晨4时34分,救援人员终于到达了山下的接应点。产妇被抬上车后,一路上帮忙的几位牧民才各自回家。这时,产妇玛丽亚仍然有少量出血,但精神状况还好,队员们都松了一口气。本以为踏上坦途,可没走几公里又出现了意外,山下的道路在雨后,坑坑洼洼,泥泞不堪,车陷入泥中怎么也出不来。几名防保队员推、拉、抬、移,甚至女队员们都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去扛车,十几分钟后,疲惫不堪的队员们硬是把车抬出了泥坑。

凌晨6时21分,格干沟卫生院的防保队员们用了12小时,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进了110余公里,走完最后一段山路后,看见霍城县中医医院的救护车远远的迎了上来。队员们将玛丽亚抬上车,接诊医生为她测量了血压――90/60mmHg,这比队员们想象的要好得多。接诊医生让玛丽亚吸上氧气后,给她建立了静脉通路进行补液。队员们与中医医院互留了电话后,才返回格干沟卫生院。

“产妇胎血已剥离,母女平安。”,一小时后,中医医院打来电话通报说。

旭日即将升起,东方泛起耀眼的光芒,队员们脸上也浮现出胜利的喜悦。

8月25日,玛丽亚出院回家,家人特意到卫生院报了平安。当天,卫生院的妇幼专干布里布汗赶到玛丽亚家的新家,对其进行了产后访视,母女一切正常。

治病救人无小事。对于每一位患者,于院长和卫生院的队员们总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对重危病人更是日夜守护。自他上任以来,已成功抢救急诊病人140余例,抢救急性心肌梗塞及重症心衰患者30余例;抢救脑出血患者10余例,抢救脑梗塞患者20余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急诊技术也日趋娴熟。在与病人打交道过程中,他凭着博大的赤子情怀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病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于德平当院长了,格干沟卫生院发展壮大了,但这一切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于德平的心血和汗水“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从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的那一刻起,我就深知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重大使命。每一位来到这里的都是我们的父老乡亲,他们身上带着病痛,而心中却对我们充满着信任和希望。我们又怎能让我们的亲人失望呢?”于德平这样说。

2008年3月的一个深夜,于德平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格干一队牧民艾山79岁的老父亲突然感到不适。他询问了基本病情后,马上嘱咐其家属该如何处理。然后,背起急救箱,骑着摩托车赶了近十公里路来到艾山家。当时老人面色发绀,口唇青紫,呼吸困难,心率紊乱初步断定是急性心脏病。立即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急救,输液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当老人病情稳定下来时,天已快亮了。艾山的妻子也捧来了香浓的奶茶。第二天,把老人送到医院做了细致的检查,并为老人制定了一份治疗方案。此后,老人在1年内出现过多次心衰,每次都是在夜间,每次也都是来叫于德平,他则是竭尽全力为老人服务。

2006年7月,牧民叶尔哈力在收割牧草时,被一条毒蛇咬伤小腿,情况十分严重,于院长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用身上的小刀划开伤口,挤出毒汁,结扎近心端,用自己的摩托车立即把他送进了医院。由于症状严重病人失去知觉,急需蛇毒血清治疗,当时基层医院没有,又把他送进了伊犁军区医院。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和悉心照料,叶尔哈力痊愈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在于院长身上发生的次数已经数也数不清了,每当提及这些事情,于院长总是淡然一笑,还是他说的那句话:“谁让我从事医疗事业呢!”

赤子情怀,扎根农牧民心中

于院长在农牧区工作,但他不是马背上的医生,因为他连一匹马都没有,他带领着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每年都用自己的双脚把方圆百余公里的牧场山路丈量十余遍。作为一名医生,他们同样具备了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却没有像老师那样桃李满天下的骄傲,也没有明星那样耀眼的光环,更没有其他特殊行业丰厚报酬的喜悦,有的是年复一年重复着的单调和枯燥的工作,既没有白天与黑夜之分,也没有双休的概念,常常远离节假日的欢声笑语和亲人的守望,更多的是坚守在病人的身旁。但于院长对自己的这一职业选择,从来无怨无悔,从医以来一直坚持在农牧区临床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数年如一日,急为病人所急,想为病人所想,随叫随到,从不推诿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尽管如此,但他觉得虽苦犹甜,生活的既充实又快乐。于院长说:“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数年的从医生活,无惊人的成功壮举,也无耀眼的光环荣誉,唯有一份执着,踏踏实实做人,只有一份追求,那就是:不想再让家乡的父老受病痛折磨!”于院长所做的一切,在他自己眼中是那样平淡而简单,但是,我知道于德平院长心中的赤子情怀,他必将扎根在牧区群众的心中。

下载一个乡镇卫生院长的赤子情怀-记霍城县格干卫生院于德平院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乡镇卫生院长的赤子情怀-记霍城县格干卫生院于德平院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