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新编豫剧现代戏《天职》
一曲荡气回肠的亲民廉政颂歌 ——评新编豫剧现代戏《天职》
焦振文
摘要:新编豫剧现代戏《天职》取材于真人真事,该剧饱含热泪深情的直面现实,艺术的再现我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及精彩的唱腔设计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堪称一曲荡气回肠的亲民、爱民颂歌。
关键词:《天职》 亲民廉政 直面现实 矛盾冲突 艺术形象 唱腔设计 作者简介:焦振文(1983—),河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河南省商水县豫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豫剧《天职》取材于真人真事,以中纪委两次树立的先进标兵、河南周口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正超为原型,以其真实事迹为素材。剧本讲述的是:一场车祸夺去了村民李秀莲的丈夫和公爹两的生命。由于县长潘文相包庇肇事者、其妻弟房地产商魏得富,使车祸案久拖而不能得到解决。三川市纪委书记纪超接案后,顶住各方压力,不为金钱和人情所动,明察暗访,由车祸案又引出案中案,查获潘文相与魏得富官商勾结的经济大案。这出戏以其直面现实的精神、亲民廉政的主题、紧张激烈的冲突、起伏跌宕的情节、优美动听唱腔以及真挚感人表演赢得观众如潮的好评。
一 饱含热泪深情地直面现实
饱含热泪深情地关注当下社会即“接地气”是该剧之所以动人、之所以演出成功的根本原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生活永远都是艺术创作的根源,关注当下永远都是艺术永葆生机的不二法门,那些千古传颂的经典文艺作品更是以贴近现实、关注当下作为其自身的艺术生命。当然这里所说的真实并非是生活原本的真实,而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经过创作主体艺术加工、提炼、升华以后的情与理完美统一的真实,即艺术的真实,换句话说是给人带来的艺术审美层次上的一种亲密无间、似曾相识的真实感。而新编豫剧现代戏《天职》就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该剧的执导顾威先生说:“《天职》是从生活中来的戏,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商水县豫剧团保持了豫剧的特点,没有豪华的大制作场景,但以戏剧本体吸引观众。” “《天职》„„不是在宾馆房间里侃出来的,所以这个戏演出现场有二三十次的掌声,还有观众感动得落泪。
编剧塑造的是立体的人物,而不是概念的人物形象,所以感人。最后该剧保持了豫剧最基本原始的特点,所以受到戏迷的欢迎。”
《天职》这出戏关注的是当下广大人民最为常见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该剧以一起车祸肇事案牵引出县长潘文相与其内弟魏得富官商勾结的经济大案,从而扩展纵深了戏剧的反映面,艺术的再现了作为人民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决心。难怪演出结束后,中纪委委员、新闻出版署纪检组长宋明昌说:“这是一部针对性很强的廉政教育警示剧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剧中的纪忠一身正气、亲民爱民,既铮铮铁骨又满腔柔情,这样的好戏应该到全国各地都去演一下。”当前基层党政干部和老百姓的矛盾还依然时有发生,“官二代 ”“富二代” “我爸是李刚”都是当下触动人们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的词汇,“药家鑫事件”等成为这两年来交通肇事典型案例,由此促进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比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自201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规定: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另外,官商勾结,徇私舞弊的经济犯罪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近年来不少不法房地产开发商利用政府的城中村改造、拆除违规违章建筑等政策与老百姓产生了不少纠纷,百姓告状难,上诉难,这些活生生的现实都在《天职》这出戏了有了展现。
戏剧一开始就表现了上访难,李秀莲为讨公道要找县纪检委书记纪超告状,却遭到了马副乡长的阻挠,李秀莲唱道:“鸣冤上访连夜走,却总有人跟后头” 马副乡长喊道:“李秀莲,你给我回去”并威胁到“秀莲,你在不听劝,你就别怪我不客气了。”李秀莲向纪书记诉说冤屈之后,纪书记又从赵村主任那里了解到案情经过,他上来就说“纪书记,李秀莲一家是真冤枉啊”继而他讲道“明明爷俩在路边走,一辆小车撞过去,一下就是两条人命啊!嗨,却弄个司机没有责任。连开车司机都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当纪书记问道他为何不去给李秀莲作证时,赵主任叹息道:“唉,不是怕吗”这是多么的具有现实感的言语啊!尤其到后面李秀莲遭到恶势力的毒打和恫吓,上坟一场戏最为震撼人心。秀莲的婆母向纪书记哀求道:“纪书记,求求你,这状俺不告了,不告了”“你看看,把她打成什么样了,就这样,还威胁我们说要俺全家人的命啊”,这些党的败类站在人民头上是何等的作威作福,何等的肆无忌惮啊!李秀莲近乎崩溃的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告:“啊!纪书记,纪青天„„你要为俺做主啊!你要为俺做主啊!”同时跪倒在地上,这声痛呼动容了台下的所有观众,也感动了台上的县纪检委书记。这是朴实、厚道、勤勤恳恳的中国老百姓被欺压到极点之后的发泄,这是无钱、无权、又无势的平头老百姓以最传统的告状方式对主张社会公平正义的青官的渴盼!纪超同时也跪在了地上,搀扶着哀求的秀莲唱到:“农民苦,农民难,受苦受累还受屈
冤,受屈冤。”“死者丧命无公断,是非黑白颠倒颠,生者求告受拦阻,又遭毒打血未干,老百姓是我们衣食父母,求一个公平公正咋就如此难,咋就如此难,如此难。„„”纪书记的这段戏颇富人情味。他完全区别于传统公案题材戏曲中的清官形象,比如包拯,海瑞,刘墉等,他们虽然为民做主,主张正义,但却依然是封建社会官老爷,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越衙上告,拦轿喊冤,匍匐于地,诉说冤情。而纪超则是人民的公仆,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把百姓视为衣食父母,他感同身受到老百姓的苦楚与难处,他在维护人间公平正义,同时也在捍卫鲜红党旗的尊严!他道出了普天下老百姓的心声,坚定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
二、艺术的再现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老百姓、与劳动人民血肉相连。正如毛泽东所说:“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也离不开水啊!”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年来,我们党又提出科学发展观,多次强调指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这些观点既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观一脉相承,又是人民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豫剧《天职》一开始就以荡气回肠的“黄土厚,黄河长,老百姓是咱亲爹娘” 开宗明义的把老百姓看作了“亲爹娘”,这便与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以及其他历史上为民做主清官戏有了本质上的不同。“爹娘高兴儿欢畅,爹娘流泪而心伤”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是每一位党员干部所关心的,就像纪书记唱道的: “汗珠子摔八瓣,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粮给我们吃,做衣给我们穿,老百姓是爹娘,老百姓是靠山”党把老百姓当做靠山的,为了“擦去爹娘的泪”,为了让“爹娘心欢畅”,为了捍卫党旗的尊严,纪超书记顶住了老朋友——县长潘文相的软硬兼施,顶住了老领导的“劝告”和压力,顶住了邪恶势力的恐怖恫吓,将案子一查到底,依法惩治了贪官和不法肇事司机,为受害家属沉冤昭雪。
豫剧《天职》同时展现了老百姓的朴实与善良,他们是最苦最累而又最容易满足的,你对他一点点好处他都牢牢记住。包公、海瑞、刘墉、于成龙等清官廉吏的的故事之所以代代传诵,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他们呼唤正义,他们渴盼公平公正,他们渴盼清官廉吏,因为他们是社会上最为弱势的群体,尤其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他们没有任何话语权。“老百姓最可亲,老百姓最可怜,百姓的胸怀天地宽,为他们做点事,他们牢记心间,对他们一点好,几辈子忘不完,忘记了吃的苦,忘记了结的怨,忘记了做的难,受一点恩惠就觉得心里甜”这是党对老百姓的解读,是党对老百姓的理解和肯定,也是我们党赢得老百姓信任和拥护的情感基础,老百姓把党和国家干部是当作亲人的,难怪沉冤昭雪的李秀莲发自肺腑地对纪书记
唱道:“对亲人感激情涌心头表达不及,原以为俺遭残害冤沉海底,屈死的冤魂难安息,多亏您为俺家主持正义,„„您为俺顶住压力心操碎,玉洁嫂为俺受伤血淋漓,血淋漓,您对俺的大恩大德大无比„„你和百姓心贴心,不把农民看得低,农民的苦,农民的难,件件挂在您心里。您为俺修起了连心桥,乡亲们心中立座碑,千恩万谢说不尽,感谢党,感谢党的好书记,从此俺心里认准了一个理:党不会,党不会让百姓再受屈”,在特定的剧情发展关口女主人公唱出了对党的好干部的感激,唱出了对党的信任和拥护,是发自肺腑的、是颇具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的!
三、关目设置紧凑,矛盾冲突紧张
豫剧《天职》关目设置紧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矛盾冲突紧张激烈。该剧巧妙地运用案中案情节结构。由一个车祸事件引出了一个贪污大案,中间又巧妙插插入纪超为乡民们修桥以及他母亲、哥哥尤其是妻子玉洁的戏。逻辑关系很强,剧情的发展牵着观众的心、观众的眼,一直看到最后,事件的转折非常流畅。可谓做到了李渔所说的“密针线”,即:“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这样设计情节可以收到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使得一件看似普通的交通肇事案发酵成为当下所广泛关注的一些列社会问题,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增强戏曲的现实性。
戏剧的情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作者将故事缘由即车祸案跳过,而是从李秀莲上访告状受阻拦开始,一下子触及到上访难、告状难的问题,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同时在冲突中情节有了发展,阻拦上访使得纪超书记登场,了解案情。纪书记身份暴露后,很自然的引出魏得富和姐丈也就是县长潘文相定计一场戏,由于魏得富房地产经理和潘文相县长的特殊身份自然为后面官商结合的经济大案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同时作者又对情节做了明暗的巧妙处理,明线上是潘文相向纪书记攀交情,讲情说好话,送银行卡,企图能够将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及纪超对案件的调查。暗线上则是秀莲被打伤,以及全家被恫吓威胁,这样明暗汇合,使得观众对问题便看得更为全面和深刻了。此外,剧情发展过程中力避平铺直叙,而是做到了高潮迭起,上访受阻形成高潮后,马上又在“哭坟”一场戏形成高潮,尤其是当王奶奶哀求道:“纪书记,求求你,这状俺不告了,不告了”“你看看,把她打成什么样了,就这样,还威胁我们说要俺全家人的命啊”,以及李秀莲近乎崩溃的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告:“啊!纪书记,纪青天„„你要为俺做主啊你要为俺做主啊!”同时跪倒在舞台上时,台下掌声与泪水同时落下,将整出戏推向了高潮。接下来又在潘文相求情、纪书记劝慰母亲以及纪书记和玉洁在住院部的对唱等情节形成了高潮,赢得了观众们阵阵热烈的掌声。需要指出的是剧作者在情节推进上在注意到了节奏的张弛有度,即清人毛宗岗在《三国志读法》所提到的“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比如在第一场秀莲上访受阻这个小高潮之后,在第二场通过魏德富近乎滑稽的唱腔表演来舒缓观众沉闷的气氛;再比如“哭坟”高潮过后通过改换场景——纪书记的办公室来舒缓节奏;此外在纪超和潘文相弄得十分僵硬后马上又安排了纪超的妻子玉洁在家中等丈夫的一场戏。这样的安排,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起到了调节观众情绪的作用,它们在观众不同的接受心理状态下互相渗透、共融、补充,从而使观众获得持续、深入的审美享受。
四、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优美的唱腔设计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这出戏的人物塑造及唱腔设计。豫剧《天职》特别强调人物塑造,剧本从人物出发,做到对主要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的刻画;对次要人物也塑造的个性鲜明。县委书记纪超是剧中一号主人公,也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剧中有句唱词集中歌颂了纪超 “无情非为真豪杰,爱民方为伟丈夫” 的品格。确实,纪超没有简单的被塑造成概念化、符号化、毫无人情人性的“高、大、全”式的人物,相反他是个至情至性、有血有肉的亲民爱民的好干部。一方面他忠于党,勇于担当,在原则面前、在党纪国法面前他立场坚定,铁面无私。潘文相是纪超的好朋友,一再向他求情,请求纪超放他一马:“在这关键的时刻我求你看在我们二十多年的情份上,不要听信别人的胡言乱语,把我牵扯进去,说实话,几位老领导都很同情我呀”这话里面有请求也有要挟,企图以老领导来压住纪超,可纪超马上说道:“我更同情你”。潘文相进一步苦苦哀求,使出杀手锏,拿出银行卡,企图贿赂纪超,纪超严词拒绝,并义正词严地说道:“牢记宗旨,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求情无望的潘文相最终威胁纪超说:“得放手时且放手,要知道狗急跳墙,物极必反。”听到此处,纪超愤怒的拍桌子立正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党纪国法、大是大非面前他容不得半点含糊。可贵的是纪超亦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冷血动物。他对党、对国家、对百姓、对老母、对妻子有着炽热的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和党的事业它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他把老百姓当作亲爹娘和靠山,“哭坟”一场,他被李秀莲婆媳感动的流下热泪,乡亲们向他送东西表心意时,他深深地鞠躬,眼含热泪唱道:“老百姓最可亲,老百姓最可怜,百姓的胸怀天地宽,为他们做点事,他们牢记心间,对他们一点好,几辈子忘不完,忘记了吃的苦,忘记了结的怨,忘记了做的难,受一点恩惠就觉得心里甜”,为了工作他冷落了妻子,为了工作他不能在萱堂尽孝,面对他最亲最近的亲人他也曾流下了
愧疚的泪。“眼含热泪叫声妈”那段唱催出了每一位观众滚烫的热泪。即使面对潘文相,纪超也是以情来打动他,苦口婆心劝导他:“文相哥!二十载咱俩个如同兄弟,至此刻冷面对怎不痛惜。别以为我忍心惩处于你,可知道我怎样为你难过为你焦急,为什么当了官贪念升起,掉进了钱眼里意乱神迷,历史要自己写事实为据,切不可心存侥幸害自己,后悔不及。”此外,对于如何处理这个案件,纪超也表现出了内心真是复杂的矛盾斗争,尤其是在老领导那句“这个案子牵扯到各种关系„„你慎重地考虑一下吧”的警告之后,使得他辗转反侧,举棋难定,可是一想到那含冤受屈的李秀莲一家时又坚定他将案件彻查到底决心,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更加丰富了人物性格。
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豫剧《天职》落下了帷幕,可依然余音绕梁,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思考和审美的愉悦。
张绍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第12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摘自2012年3月7日《人民网》。摘自2012年3月5日《北京晨报》。摘自2012年3月7日《人民网》。
(清)李渔《闲情偶寄》(沈勇译注)第336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8月版。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364页。
第二篇:评新编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小岗村的大包干
评新编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小岗村的大包干
作者:植树翁 发布时间:2014-09-23 来源:乌有之乡
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把小岗村十八个农民按血手印闹大包干也搬上了屏幕。并且有两三集都是描写他的。可谓浓墨重彩。其意思是想反映农民要求分田单干的强烈要求。公有制、集体干是多么不符合人民的意志。
其实,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想走资本主义道路。表现得十分老道、它必须要找一个挡箭牌。为他遮枪避弹。必须找一个马前卒、阵前将为他冲锋陷阵。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有幸被选中。农村农民本来就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三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极大的束缚住农民的意识。不找事、不惹事、安分守己、过好自己的日子,安安稳稳也就足了。可架不住别人的啜动啊!本来、走资派提倡的就是“核心利益价值观”,在利益面前谁不动心啊?就连高层高官都在大肆贪占。何况农民呢!只要按照他们的指示办了、那利益就滚滚而来了。何乐而不为呢?
小岗村聚集了十八个农民以按手印为决心。向上表示要分田大包干单干。说这是他们的自觉行为。鬼才相信呢!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公有制优越性、三十多年的共产党领导、毛主席的光辉照耀。就是农村农民不听安徽省的。不听凤阳县的、光听中央的也不会封闭到那个程度。三尺冰冻也要融化。思想也要提高。与封建意识决裂也要决裂一部分。私心也不会再那么严重。一点社会主义觉悟也没有。使人不能相信的是、他们在诉说集体干的弊端时、简直就是在诉社会主义的苦。诉人民公社大集体的苦。表示了强烈的要单干的决心。在现实中、这可能吗?向我这样亲身从人民公社时期走过来的人还大有人在。当时是什么个情况?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大集体、人民热烈欢迎、热火朝天、喜气洋洋、人民公社的大喇叭天天播送、人民公社好、共产党好、毛主席好的歌曲、主席是个红太阳、社员都是向阳花、公社是个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先后出了南崔庄、七里营人民公社、刘庄大队、大寨人民公社大队、林县红旗渠精神、南街村。尽管说、农村发展不平衡、小岗村也不至于还落后到那个地步吧?怎么、毛主席在的时候、红红火火、毛主席去后、政权落到走资派手里、小岗村就落后到如此么样了?这是不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齐不盗、入楚则盗”呢?
小岗村的人、分田单干大包干以后等于为自己干、干活就有劲,庄稼就长得好、粮食就打得多,就能富裕、不分田、集体干,干活就没有劲,庄稼就长不好,打不出粮食,就没有饭吃、就逃荒要饭,就贫穷。这究竟是个什么问题?小岗村是个荒山秃岭吗?不是,是盐碱沙化吗?不是,是戈壁沙漠吗?也不是、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是人的思想问题。这是由几千年的私有制、私有制观念的劣根性决定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要上三年饭给个知县都不干。标准的自私自利,懒汉懦夫思想。
这里面至少有三个问题:
1、小岗村农民的愚昧、懒惰、自私、落后、不觉悟。
2、安徽省、凤阳县、**人民公社、小岗村大队党支部各级党政领导机构的不作为。
3、高层走资派的怂恿。
小岗村地处平原,气候不恶劣、土地不贫瘠、且不要说与七沟八梁一面坡、荒山秃岭野狼王窝的大寨,和苦战红旗渠的林县人民相比,就与同条件的南街村相比,南街村的农民为什么没有小岗村的那样的行为呢?南街村的党支部、党员干部以毛泽东思想、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领群众至今顶住压力、集体不散、公有制不变,农民无怨言、群众不讨饭。却干出了一个 富裕小康的南街村。这说明,人民群众是需要先进的党组织来领导、来组织、来带动的,带动的好,人民群众也是先进的。他并不落后。如果党组织、政府、如同虚设、领导人共产党员失去它的先进性,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不作为。甚至反作为,处处听取落后人的意见,去满足他们的落后要求,就像xxx一样处处听取走资派的意见,处处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去满足他们的意志。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倒退的。不复辟资本主义才是奇怪的。
到此、我们不禁要问,安徽省、凤阳县、**人民公社、小岗村党支部,这上下一串党组织究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还是落后队?这一串党组织中的党员干部究竟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还是落后分子?对小岗村落后群众的思想为什么不批评、不教育、反而支持、怂恿他们的愚昧行为——分田单干大包干呢?这必然形成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局面。小岗村的愚蠢行为让走资派拿着当枪使,做马前卒。某些高级干部拍着胸膛说:“干吧!我负责、出了问题我顶着”。这不是怂恿是什么?不是走资派又是什么?这个走资派是别人给你打成的吗?是别人给你带的帽子吗?小岗村在走资派的怂恿、抬举下,成为全国的榜样。标杆、在全国推广。导致了全国人民公社的解散,连带了全国城市工人阶级的下岗,企业的私有化,造成了资本主义复辟。验证了毛主席关于“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的英明论断。
已经升为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全国推行大包干会议上说:“小岗村实行一年的大包干就摆脱了一百年来的讨饭历史-----”。这个逻辑成立吗?这么说,小岗村有一百年的讨饭历史了,那么。人民公社公有制才有几年的历史?只不过三十年。这么说人民公社以前的七十年小岗村都是讨饭的,可那时都是私有制单干的啊!既然私有制单干有那么大的劲头,优越性。小岗村的农民为什么还没有干成地主,暴发户呢?却成了贫下中农,还讨了七十年的饭?
“我们不是搞私有制化,而是大包干,地还是国家的嘛”!对这种说法,我们就要问,大包干的期限是多少年?当时制定的政策是三十年不变,或五十年不变。我们又要问,人的实际寿命是多少年呢?实际有效劳动能力年龄是多少年呢?能够达到五十年吗?即使是三十年不变,一代人的有效劳动能力时间也就过去了。这与私有制有什么区别呢 ?只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欺人耳目而已。掩盖不了搞私有制走资本主义的目的、阶级斗争的表现。
小岗村为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当了马前卒,在走资派的支持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大包干了、单干了、典型了、推广了、全国人民公社解散了,但一二十年后却并没有富起来。自私自利、懦夫懒汉的陋习没长进,自家没有富、村貌没有改。在社会舆论的抨击下、走资派为了保住自己的脸面,责令各级财政对小岗村包干保养,就连村党支部书记都是由省财政厅下派来的副处级干部来包村。这个下派来的村书记为了把小岗村包出成色来、拼命干、拼命喝、最后年纪轻轻仅45岁就死在了小岗村。
网上百度中有一篇赞扬沈浩同志在小岗村敬业奉献的文章“《群众的认可是最大的褒奖》——记凤阳县原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的文章。文章讲述了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职以后的奉献精神、敬业事迹。看了此文之后、我们一点都不怀疑沈浩同志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的高尚品质。并为他的奉献精神深为感动。却丝毫没有看到小岗村在实行分田单干以后所出现的新面貌。从小岗村十八户农民按血手印闹单干到2004年2月沈浩进村、中间二十年的时间、既然单干了、来劲了、优越性更大了、家家户户都应该发福了、改变贫穷的面貌了。怎么还是没有什么长进呢?反而面貌依旧、道路泥泞、房屋漏雨。五保老人没人管了、孤寡老人没人问了。还是沈浩去了以后、挨门走访发现问题、组织给五保老人修房子、给孤寡老人买拐杖、送老人到医院并垫付医疗费用。不是分田单干很有优越性吗?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以前的小岗村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捧着„第一村‟的金招牌还富不起来,一耽误就是二十年,是沈浩让我们转变了思想”。小岗村的人以按血手印闹大包干视为“功劳”,自居有„功劳‟。什么功劳?我给你当马前卒有功劳,你就得给我请功封赏。所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一耽误就是二十年。小岗村二十年的分田单干、并没有使自己富起来。在社会舆论的抨击下、走资派为了保住自己的脸面、派省财政厅的副处级干部前去包村。小岗村的人那么有主见、那么大的决心,怎么连一个村支部书记都选不出来?还要由省里下派干部?沈浩是副处级、就是副县级。一个108 户的小村、用得着一个副县级来当村支书吗?何况还是省财政厅的。
小岗村在走资派的撺掇下、实行了分田单干后、我们没有看到小岗村农民如何发挥自己个人的力量、自力更生、战天斗地、使自己富起来的景象,经过了二十年的徘徊却更加贫穷。
自2004年2月沈浩进村担当村支书、主任以后、在省、市、县的帮助下:
投资了15亿元的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1.5亿元的现代蔬菜产业园、6亿元的小岗村生态农业产业园,修建了一条绕过县城到市里 的马路
六年后2009年11月6日 沈浩累死在了小岗村、年仅45岁。
小岗村流行的一句话是:“有困难、找沈浩”。是不是懒汉作为,依赖思想?
小岗村又下派来了第二任书记、给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小岗村实现了小康村。
小岗村在层层财政的保养下、确实成了小康村,如果 将历年来小岗村的财政拨款公布与衆,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敢不敢公布呢?如果全国的农村都要向小岗村学习、攀比,赖着让国家包起来,那国家财政包的起吗?全国都能实现这样的小康村吗?这样的小康村对全国的农村有指导意义吗?
小岗村不是干社会主义的样板,是复辟资本主义的典型,分田包干搞单干就是阶级斗争的表演,是复辟资本主义的典型实例。是走资派为推行资本主义复辟而怂恿起来树立的假样板。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在干社会主义人民公社时、没有让上面下派干部,却干出了一个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带出了一个郭凤莲、一个战斗堡垒的党支部。七里营、刘庄、南街村、华西村、林县红旗渠何尝不是这样呢?究竟是 社会主义的集体好,还是资本主义的单干好?人人都是可以对比的。2014、9、21、
第三篇:评京剧新编历史剧《辛弃疾》创作的文化意义及其创新探索
评京剧新编历史剧《辛弃疾》创作的
文化意义及其创新探索
赵新华
济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其有文献记载的2600余年的建城史上,名人大家辈出,群星璀璨的名士文化形成了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色。仅就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与唐诗并称的宋词而言,济南先是诞生了世称婉约派词宗的杰出女词人李清照,继而又有与大文学家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豪放派爱国词人辛弃疾出生于斯。像这样的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名人,一个城市有一位就足以为荣耀,而并称“二安”(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的宋词两大流派的两位词宗均生于济南,这是历史给予济南这块钟灵毓秀之地的一个丰厚赏赐,使济南人尤引以为骄傲。特别是对于辛弃疾,由于他既富金戈铁马的传奇色彩和毕生矢志江山一统的强烈爱国精神,而又具“扫空万古,横绝六合”的卓然文采和豪放气概,作为一位伟大爱国词人,尤为世人崇敬。推动本地区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应充分珍视像“济南二安”这样的文明古城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给以认真的发掘和创造性的传承,使其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标志。
而利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形式,创造性地塑造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艺术形象,让人们从赏心悦目的艺术表演中,了解历史名士之风采,体味历史文化之蕴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个地区的独有特色,无疑是对本地优秀历史文化的一种实际的、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传承与弘扬。我市文化艺术工作者对于“济南二安”的艺术创作,根据其突出的古典文学艺术价值蕴含,采用京剧这个最有传统艺术特色、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戏曲国粹艺术形式,整合利用各种优势艺术创作资源,以全方位的艺术创新,精心塑造一代词杰的崭新艺术形象,努力打造为大众所喜爱的艺术精品,这是他们在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创作生产方面,把握继承与创新之契合点、营造历史文化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之最佳组合方式的一种艺术创意定位和人文价值追求。他们有志于斯,为之历时数年,执着探索,真抓实干,孜孜不懈,形成了泉城艺术生产的一个鲜明特色和一批丰硕成果。
2004年,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京剧院联合打造的新编京剧《李清照》捷足先登,首度搬上舞台并获得成功,此后,抓紧创作《辛弃疾》,实现“济南二安”舞台艺术创作的珠联璧合,就成为寄托着济南文艺工作者和泉城人民深厚的家乡人文情结的一个艺术生产重点目标。2006年,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京剧院同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合力攻关,由本市戏剧创编人员自主完成了原创性的新编历史京剧《辛弃疾》的剧本创作,并于2007年辛弃疾逝世800周年之际,将其呈现于舞台。这出戏满载着全体编导和舞台表演人员继承和弘扬本地优秀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对家乡伟大爱国词人的由衷崇敬,以基于历史真实并与当代现实相观照的全新艺术创意,精心构思,以丰满鲜活的艺术形象和感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为辛弃疾树立起一座崭新的、丰厚的、光彩的艺术之碑。
一年一度秋风劲,歌罢易安唱幼安。继京剧《李清照》2004年参演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并获银奖之后,新编历史剧《辛弃疾》又在济南举办的第五届京剧艺术节上,向泉城父老
乡亲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朋友倾情献演。如同历史上的具有“国家级”意义的“二安”先后诞生于济南,今天艺术上的“二安”又在家乡相继诞生,并先后登上京剧艺术的国家级盛典,这堪称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完美呼应。这标志着我市文化工作者终于初步完成了对于本地宋代两大杰出词人的戏剧艺术创作生产工程,以创新的传统戏曲艺术成果,为“济南二安”这块我市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文化品牌作了新鲜生动的艺术诠释,增添了新的光彩,为继承弘扬泉城特色文化作出了新的贡献。
作为一出新编历史剧,《辛弃疾》的打造统筹兼顾继承与创新,以严肃的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紧紧把握辛弃疾作为爱国词人的本质特征,以富有创新特色的创作立意、戏剧构思和舞台呈现,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符合历史性、彰显民族性、突出地域性、体现时代性,从思想内涵到艺术形式都富有新意的舞台艺术形象。在表现辛弃疾强烈的爱国精神方面,该剧不但以独创性的故事情节、戏剧矛盾和人物刻画,展示了辛弃疾为世所公认的毕生情系山河一统、坚持抗战矢志不渝的执着的理想追求、杰出的军事才华和壮烈的爱国情怀,更以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执创新思维之锐,直面史实,对以往多讳莫如深的辛弃疾“平茶军”之述不囿成见,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以史为据,以戏明史,披露了辛弃疾鲜为人知的“民乃国本”的政治理念和体恤民生、关心民瘼、整饬吏治、除暴安民的执政功业,从而揭示了辛弃疾这位孕育于齐鲁之邦的杰出历史人物,具有齐鲁文化的民本思想和执政能吏的历史作为,这就对辛弃疾爱国思想的人文价值做了深层次的挖掘和揭示,使其更加彰显出民生的色彩和人性的光辉,从而更新和丰富了辛弃疾爱国精神的思想内涵和认识价值,使观众不仅从戏中得到耳目一新的审美愉悦,也从思想文化层面,从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中,得到更深的精神感悟与共鸣。这种富有思想认识价值的艺术创新,无疑对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坚持严肃的历史态度与刻意的创新追求相统一,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使传统文化中积淀的优秀文化遗产为现代生活服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继承发展,推陈出新的努力,也为发展新编历史题材的戏剧艺术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经验。
作为一出以杰出词人为主人公、又以极富诗词韵致和中国式诗剧品格的京剧艺术形式演绎的戏剧,《辛弃疾》在艺术风格创新上,以诗剧化风格为追求,这种艺术创意定位,因而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为此,该剧从编、导、演、音乐、舞美以及灯、服、道、效、化等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运用多种手段,营造和强化其诗剧特色,特别是各舞台艺术领域一些名家高手的加盟,使该剧的舞台呈现给人以多方面的美的享受。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任何艺术形式发展的不竭动力。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关系到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水平。在继承中鼓励创新,就要在创新中提倡宽容和包容,允许失败,为创新提供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业内有句“行话”:“十年磨一戏”。辛弃疾成为一代词杰,其600余首稼轩词,浸透着其毕生的艺术实践与追求;树立辛弃疾的完美舞台艺术形象,把京剧《辛弃疾》打造成高水平的艺术精品,也非短日之功。我们在肯定《辛弃疾》的艺术创新探索实践的同时,也对艺术家们在创作和演出实践中,虚心听取专家和广大观众的意见,继续坚持创新,不断加以改进,精益求精,使这出戏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寄予厚望。
在《辛弃疾》参演本届京剧艺术节之际,济南市文化局积极努力,使这出戏通过中央电
视台向全国同步直播;同时,还创造性地把《辛弃疾》的演出录像搬上全国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网络平台,从而使全国广大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观看到这出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最迅捷、最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了我市这一艺术生产成果的全民共享,也使辛弃疾这一个我市宝贵的文化品牌得以广泛传播,这是一项既惠及大众又弘扬我市优秀历史文化和艺术创新的双赢举措。我以为,对舞台戏曲艺术传播方式的这种创新实践,其意义当不亚于《辛弃疾》获奖,也很值得称道。
星移斗转,大浪淘沙。一位本地著名艺术家说得好:“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只承认一流。”辛弃疾和他的稼轩词,已被历史证明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珍贵财富而永载史册,愿京剧《辛弃疾》在演出实践中反复打磨,精雕细琢,不断提高,争取成为一部演得开、叫得响、留得住、传得久、具有较强艺术生命力的经典剧目。相信这也是辛弃疾家乡人民和广大观众的殷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