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东山到处传颂着老书记谷文昌的动人事迹

时间:2019-05-13 03:0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福建东山到处传颂着老书记谷文昌的动人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福建东山到处传颂着老书记谷文昌的动人事迹》。

第一篇:在福建东山到处传颂着老书记谷文昌的动人事迹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

在福建省东山县,到处传颂着老书记谷文昌的动人事迹。他虽然去世22年了,但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人民心中,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泯灭,也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他和全县人民共同创造的业绩,至今在东山大地上闪耀着熠熠光辉。随着东山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日俱增。

昔日东山,风沙肆虐,旱涝为害,一片荒凉。谷文昌和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军民拼搏奋战了14个春秋,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打水井、建水库抗旱排涝,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盐田……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旧貌,为今天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任接着一任干,历任都有新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来,东山县发展工业,调整农业,兴办第三产业,开发旅游,呈现出生机蓬勃、兴旺发达的景象。一座水碧、沙白、林绿、礁奇的海岛,雄踞于万顷波涛之中。农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已建立起芦笋种植、海洋捕捞、网箱养鱼、围垦养殖、水果开发五大高优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商品率达96%。去年农民人均纯收人4171元,成为全省第一批农村小康县。工业已经形成芦笋制罐、水产加工、建材开发、塑料包装、海盐生产等产业支柱。旅游业从无到有,旅游收人达2.7亿元。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近几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省环境最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连续四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对于今天的发展和进步,东山人民很自然地把它同共产党、解放军和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老书记谷文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称赞他是“东山翻身解放的带头人,幸福富裕的奠基人”,“共产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书记”!

不朽丰碑,一个铭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

谷文昌,太行山的儿子,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1950年5月随军渡海解放东山岛,先后在这里担任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1964年调任省林业厅副厅长。“文革” 期间下放宁化县农村劳动,1972年后曾任龙溪行署林业局长、农办主任、副专员。

谷文昌在病重弥留之际深情地说:“我喜欢东山的土地,东山的人民。我在东山干了14年,有些事情还没有办好。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东山,我要和东山的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1981年1月30日,癌细胞夺走了他的生命。噩耗传到东山,东山的树静静地默哀,东山的水呜咽悲鸣,东山的人民泣不成声:“谷书记,没有你哪有我们的今天!”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1986年,县委为了弘扬谷文昌精神,满足广大群众的心愿,决定将谷文昌的骨灰安葬在当年他亲手建起的赤山林场。村民们听到这一消息,纷纷赶来,为他的坟墓添加一杯热土。山口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陈加福说:“谷书记,你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我要天天打扫陵园,为你守墓一辈子!”许多两鬓斑白的老人说:“过去刮一阵风,谷书记就一脸沙、一身汗的赶来看我们,现在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吧!”

1987年7月,在茫茫林海中竖起一座“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 的丰碑。20世纪50、60年代和他一起在县委工作过的同志相约来到碑前,栽下8棵青松。面对丰碑,他们重复着谷文昌经常说过的话: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的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奋斗终生。回乡探亲的海外同胞,亲眼目睹了故乡的沧桑巨变,恭恭敬敬地前来瞻仰:“共产党真了不起,把人间荒岛变成了人间乐园。丰功伟绩,足以雄视百代。”每逢清明、春节等尊老敬宗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先祭谷公,后祭祖宗”,许多人带着朴素的感情到碑前缅怀:“谷书记,你领导我们战胜贫困,送走穷神,我们不会忘记!”

1990年,全县党员、干部、职工、学生三四万人捐资,为谷文昌建造了一座半身雕像,时任省委书记的陈光毅题写了“绿色丰碑” 四个大字。12月10日,参加雕像揭幕仪式的有上万人。昔日的“乞丐村”——山口村全村老幼来到雕像前表达他们的思念:“谷书记,您生前种树,死后还回东山看护着树林。”

多年以来,中共东山县委、漳州市委、福建省委先后发出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通知。特别是在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广大党员干部以谷文昌为榜样,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省、市教育部门把谷文昌的事迹编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教材,用谷文昌精神教育下一代。《福建日报》等媒体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谷文昌事迹。

1999年,全县各界捐资修建了谷文昌事迹展览馆及谷文昌公园。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经常到这里参观、瞻仰,少先队员到这里过队日,党员、团员到这里举行人党(团)仪式,过组织生活。许多人动情地说:“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艰 2 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全面奔小康,必须学习谷文昌!”

2001年4月省林业厅在东山召开现场会,将谷文昌誉为“林人楷模”,号召全省林业职工学习。在福建省,凡是知道谷文昌的人,无不对他肃然起敬,大加赞扬。1963年,时任省委书记的叶飞考察东山后,对那里的变化感到吃惊,当即提出让谷文昌在即将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并向省委建议重用谷文昌。1981年,时任省委书记的项南看了东山后,非常激动地说:“搞四化建设就需要这样的好干部。”当听说谷文昌病危时,连夜冒雨赶往漳州看望。谷文昌去世后,他建议《福建日报》在头版发表消息,并亲自将标题改为“为东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去世”。

谷文昌南下后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工具介绍到东山,又把南方的经验传播到林县。两县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党的好干部,共同在他家乡建立了“谷文昌纪念碑”和“文昌阁”。

丰碑是由事业和民心铸成的。一个热爱人民的人,必然得到人民的热爱。谷文昌的精神和业绩,鲜明生动地回答了一个共产党员“入党为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的历史课题。也向我们说明,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

百折不挠,一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千百年来,东山人民被风、沙、旱、涝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微风三寸土,风大石头飞。”据解放时的记载,东山一年中刮六级以上大风的时间长达150多天,在全岛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仅为 0.12%。解放前的近百年间,风沙吞没了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1949年全岛6万多人,有2000人死于天花,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占十分之一。地处风口的山口村共900多人,讨饭的就有600多人。山口、湖塘两村的1600人中因风沙为害患红眼病、烂眼病的400多人,失明或半失明的90多人。海岛东南部横亘着30多公里长的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生,还有40多个流动沙丘,沙随风势不断向人们进逼。有田无法种,种了不收成。粮囤空空,锅里煮着青菜,一年到头缺吃缺烧,许多人扶老携幼,拿着空篮破碗外出讨饭,乘船过海到大陆上割草砍柴。

面对多灾多难的群众,谷文昌流下了泪水,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做梦也在想着战胜风沙,根治旱涝,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群众希望共产党给他们带来幸福,如果我们不为民造福,要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群众分到了土地,但种不出粮食,分地又有什么用?”“不解除 群众疾苦,我们心里有愧啊!”

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苦的地方,谁不想改变面貌呢?但是,怎么改?怎么变?很多人感到无能为力。谷文昌动情地脱:“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

“要向风沙宣战,条件再差也要建设社会主义!”

经过多次讨论,县委、县政府的思想统一了:“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他们带领群众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

在一个飞沙走石的冬天,谷文昌率领林业技术员吴志成等同志,探风口,查沙丘,在风沙扑打中前进,用血肉之躯,感受狂风的力度,飞沙的流向。从苏峰山到澳角山,从亲营山到南门湾,谷文昌走遍了东山的大小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详细记录下来。他走村串户,和村干部、老农民促膝长谈,制定了“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

从计划到实践、从实践到成功,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啊!县委、县政府统一指挥,千万人上阵,花了几十万个劳动日,在风口地带筑起了两米高十米宽的拦沙堤39条、22000多米。但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年,无情的风沙就摧垮了长堤。种草固沙,谈何容易!草籽播下,不是随风沙搬家就是被掩埋沙底,勉强出土的幼苗,一经风吹沙打随即奄奄一息。县委、县政府领导群众植树造林,先后种过十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一次也没有成功,灾荒和贫困依然笼罩着东山。许多人摇头叹息:“东山这个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风沙!”

失败和挫折,没有压垮谷文昌。他指天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他和县委的同志一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制定方案。1956年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还就全面实现绿化,根治风沙通过决议。谷文昌号召全县人民“苦干几年,将荒岛勾销,把灾难埋葬海底!”他还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要把东山建设成美丽幸福富裕的海岛。”

1957年,终于出现了转机,喜讯不断。林业技术员吴志成报告,查到了国外种植木麻黄有效防治风沙的资料。谷文昌高兴地说:“不管外国货中国货,只要能治风沙就行!”第二个喜讯,省林业部门通报:广东省电白县种植木麻黄成功。又一个喜讯,调查组发现白埕村的沙丘旁生长着6株挺拔的木麻黄。谷文昌面对一个个信息又惊又喜,第二天,就带领参加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的同志到6株树下,边看边议。木麻黄能在这里成活,全岛不能种活吗? 时任县委农业部长(后为副书记)的靳国富带领林业技术员、农村干部20多人到广东省电白县参观。他们亲自种树,实地学习,还向电白县的同志要回一捆树苗,分种在西山岩林场和几个村庄,一段时间后,长势甚好。县委决定:大种木麻 4 黄。县长樊生林亲自指挥调种。全县派出230多人到厦门、永春、平和、南靖等地采种。省林业厅、地委、专署大力支持,林业部从国外进口树种给予支援。

改变东山面貌的时机到了!1958年县委向全县军民发出号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谷文昌亲任指挥,驻岛部队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副指挥。县直机关干部、驻军、工人、农民、店员、学生,几天突击,种下1000多万株木麻黄、黑松、相思树等幼苗。人们看着这绿色的生命,忘记了苦干的疲劳,绽开喜悦的笑脸,翘首企盼新生命的复苏。岂料,天不作美,树刚种完,气温突降,持续一个多月的低温,成活的树苗寥寥无几,东山的绿色之梦再一次被击碎。

面对大片枯死的树苗,悲痛叹息、埋怨、懊丧、讽刺挖苦,接踵而至。有的说:“荒沙能长树,鸡蛋能长毛!”“夏天烫得可炒花生,冬天狂风吹倒房,站不住人、睁不开眼的地方怎么能种树呢?”谷文昌亲临白埕村现场,看到大片苗木死掉了、但又发现九株幸存者,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亲切地对技术员和随行的同志、赶来的群众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失败了再干,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气概和风格!大家看,不是活了九株吗?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万,绿化全东山。”“只要我们有决心,光秃秃的海岛,一定会变成绿油油的海岛。”他还风趣地说,待树木长高了我们要昂起头来看,还得当心帽子掉下来呢!

吃一堑长一智。东山县委组成了由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的试验小组。谷文昌亲任组长。他们在飞沙滩上,“旬旬种树”,定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对新种植木麻黄回音、成活的影响。谷文昌又在白埕村和村林业队一道种下20亩丰产试验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摸清了木麻黄的生长习性,总结出了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并通过多种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为了在全县造林,县委制定了新的政策:国造国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个人所有。集体种树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包质量,同工同酬,一亩以上的育苗地抵销征购任务。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试验坚定了群众的信心。

1959年,在全县军民植树造林誓师大会上,谷文昌代表县委提出了绿化东山的目标:“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每逢雨天,有线广播即刻播送造林紧急通知,各级干部率先冲进雨幕,在百里海滩上布满造林大军,歌声同雨声齐飞,汗水与雨水交流。连续3年,天一下雨,东山人民就冒雨出动,先后植树8.2万亩,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全部披上了绿装。

种树还要管树。县政府下发文件:老天下雨就冒雨种树;天旱了幼树不返青,磨破肩膀、冒着 5 烈日、踏着火烫的细沙也要挑水浇树;遇到大风天气,要及时把被风沙掩埋的幼树挖开,被吹歪了的扶正;肥料不足,到大海捞小鱼小虾积肥喂幼树。全县广泛开展护林教育,加强病虫防治,很快建立起62个林业队,有护林员1100多人。谷文昌每次下乡总要带上一把剪刀,一把铁铲,看见歪倒的小树亲手扶起来,看到该剪的枝叉,随手剪掉。他爱树如命,见人就说,谁要伤一棵树,就是伤了我的胳膊,谁折断一根树枝,就是折了我的手指。他经常告诫基层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在他带动下,全县管树护林蔚然成风。细种精管,几年下来,全县形成每条宽50至100米、总长达194公里的177条林带,覆盖了东山大地。一排排木麻黄四季常青,昂首挺立,构成第一道防线。用材 林、经济林次第展开,纵横交错,宛如一条条绿色长龙,顶狂风、镇飞沙、抗怒涛,环护着田园村舍。“林成片,地成方,大路两旁树成行”,不仅美景如画,而且扩大耕地1万多亩,改良农田7万多亩,提高了复种指数,出现了林茂粮丰,百业兴旺的景象。群众高兴地说:“人种了树,树保了地,地增了粮,粮养了人”,“林带就是粮带、钱带、生命带”。谷文昌所描绘的蓝图变成了现实:荒岛变绿洲。

四十多年过去了,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已达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绿化率达96%。据省林业部门测定,岛上风力减弱了41%-61%,冬温提高了1.5℃,蒸发量减少22%,相对湿度提高10%-25%。过去颗粒无收的沙地,现在不仅可以种植粮食作物,而且大量种植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荔枝、龙眼、芒果也已在这里安家落户。一个个荒沙村,彻底摆脱了风沙之苦,人们生活在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花红草绿的优美环境中。一些富裕起来的小康村年人均收人6000多元,粉墙红瓦的别墅楼林立成片。人们面对蓝天碧波,无忧无愁,抚今追昔,怎能忘怀当年与他们同甘共苦的谷书记呢!

实事求是,一切向人民负责

东山解放后,面临一个非常特殊的“壮丁”家属问题。蒋军溃退时从岛上抓走的“壮丁”4700多人被迫当了国民党兵。他们的家属、姻亲关系遍及全岛。能不能为他们摘掉“敌伪家属”这顶帽子呢?谷文昌想到了入岛的那一天,既有欢腾的锣鼓,又有哭诉的群众,“亲人哪!你们怎么不早来一天?”谷文昌向县委提出建议:“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国民党造灾,共产党要救灾。”县委决定: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对他们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平等相待,困难户予以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这两个字的改变,是一项多么重大的政策!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啊!一项德政,十万民心。这些家属对国民党恨之人骨,对共产党亲上加亲。她们说:“国民党 抓走亲人,共产党却把我们当作亲人。哪怕死了做鬼,也愿为共产党守岛。”

1958年,“千斤稻,万斤薯”,“拔白旗,放卫星”之风吹进海岛。在地区评比的图表上,东山养的猪还不如外县的猪尾巴大。谷文昌心里有数,掷下铿锵有力的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年终东山县超额完成生猪调拨任务,在地区评比表上“猪尾巴”变成了“猪头”。

大炼钢铁之风吹遍全国,许多地方小高炉林立,炉火熊熊,扶“钢铁元帅升帐”。东山怎么办?谷文昌冷静地说:“东山缺柴烧,又没有矿石,怎么炼?”上边催得紧,下边更着急。谷文昌说:“那就先砌个炉子试一试”。试的结果,不言而喻。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铺天盖地,把亩产吨半谷万斤薯的典型吹上了天。谷文昌带上县乡干部到“吨半谷”的地方参观。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谷文昌彻底明白了,这样的密植不能搞。但是,上边批评他“右倾保守”。他却不急不躁地说:“我们先试一试吧!”他在埋英大队搞了一分试验稻,按照上边的要求密植,一周后叶黄了、根烂了。还在山后大队搞了一亩密植地瓜试验,结果是枝叶茂盛,但不是万斤薯,而是万根须。

当大办食堂敞开肚皮吃饱饭的时候,食堂的大锅里却没有饭吃,有些人还得了水肿病。谷文昌面对现实,直言不讳:“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群众生活,如果我们不关心群众疾苦,就是没有群众观点,就无所谓革命。”他鲜明地提出,“抓生活就是抓政策,就是抓生产力。”他建议渔业部门向灾区群众每人出售几十斤杂鱼,盐业部门供应低价盐,向地委、专署报告实际情况……县委做出决定:“不准在东山饿死一个人!”要特别关心妇女、儿童、老人。要求机关干部下基层,组织农民抢种蔬菜和早熟作物,安排生活;组织医生、护士下乡巡回医疗,为群众治病。地委、专署也向东山调拨了100万公斤粮食。谷文昌和县委办公室、组织部的同志到困难较大的樟塘村蹲点,住在农民的柴草间里,一日三餐与群众吃在一起,白天和群众劳动在一起,晚上与群众一起座谈,共商抗灾和恢复发展生产大计。当时谷文昌身患胃病、肺病,常常头昏、咳嗽、出冷汗。随行的同志找医生开了证明买来一斤饼干,他当即严肃批评并让退掉。他说:“我们要和群众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干一样的活,群众才会信任我们。”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带领全县人民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日子。

谷文昌经常教育干部,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有群众观点,为群众着想,从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他语重心长地说:事实是无情的,好的动机并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必须深入群众,吃透情况。他说:“我们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什么不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呢?”

他要求干部坚持群众路线,发扬优良作风,到农村工作时,不当东转西看的“风水先生”;说话 7 办事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弄虚作假;吃饭住宿不搞特殊;关系群众的事同群众商量,不能强迫命令。谷文昌还要求干部“把政治。技术、业务结合起来,孜孜不倦地学习。结合的最好方法是做什么学什么,管农业的,要懂农业、会干农活,管盐业的要会制盐坎、晒盐。…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实践中学”。他以身作则,不仅刻苦学习理论,而且带头学习技术。

谷文昌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在基层。东山的山山水水闪动着他的身影,村村寨寨留下他的足迹,在田头他与农民席地而坐谈生产,在村舍他与农民一道卷着土烟拉家常。全县四五百位生产队长,他大都能叫出名字来。干部找他汇报工作,群众找他反映问题,他什么时候都不烦,三更半夜也不嫌。他自己常年穿一双黑布鞋,一套灰中山装,深入到田间,挽起袖筒植树,卷起裤脚犁田,拿起钢钎打石头,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他就带领群众干什么。这样的县委书记,怎能不赢得群众的信任呢?

殚精竭虑,一刻不停地为人民造福

东山岛地处福建东南海域,与大陆的最近距离只不过五六百米,但水深浪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千百年来,舟覆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世世代代的海岛人,总想有一天奇迹出现,天上的玉皇或哪一路神仙修一条海堤,架一座彩桥,把东山与大陆相接,使孤岛变成半岛。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奇迹没有出现,人们面对滚滚怒涛,无不望而生畏,“精卫填海”只不过是千古神话。当时的东山,人力、财力都非常有限,修一条海堤谈何容易!

“把海岛变半岛”是人民群众的愿望。谷文昌说:“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要敢闯新路,勇往直前!”他反复听取群众和技术人员的意见,与县委、县政府的同志酝酿讨论,毅然拍板:修一条海堤!把海岛与大陆连接起来,将会促进海岛发展,扩大对外联系;方便群众,免除舟楫之苦;有利于加强战备,巩固国防;促进发展养殖,利用苦卤制造化工原料;围垦盐田,扩收渔盐之利;沿堤修筑渡槽,引大陆淡水入岛,解决人畜饮水、浇地用水……

谷文昌担任了建堤领导小组组长,县长樊生林亲任指挥。经过勘察设计,海堤从东山县八尺门至云霄县。这一段海水最深处10.9米,全长569米,外延公路1000米。大堤高出水面5米,底宽110米,顶宽13米,防浪墙高6.25米。初步测算需投入普通工、船工、技工100万个工日,土、石、沙料近50万立方米,总投资200万元。真可谓工程浩大!龙溪地委、专署,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了这一方案,投资由国家拨款,福州军区、龙溪军分区全力支持。1960年初工程动工,县长樊生林吃住在工地,全力以赴,具体指挥。东山县民工是主力,龙海、云霄、诏安等县的民工、船工、技工,驻岛部队指战员、机关干部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筑堤大军。谷文昌经常到工地检查指导,参加劳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到1961年6月海堤竣工,天堑变通途,海岛变半岛的美梦终于成了现实。如今东山通往四面八方的大小车辆,日夜在海堤上穿梭;高21米长4公里的雄伟渡槽,跨过海堤,把云霄县的淡水引入东山,造福人民。

谷文昌经常告诫自己,“世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必须不断前进。党要求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东山原来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谷文昌就带领群众修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现了村村可以开进汽车、拖拉机。如今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就是在当年基础上建成的。

东山缺水,十年九旱。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大办水利,一眼眼水井、一处处塘坝、一座座水库、一条条管道逐步建立起来。全县最大的红旗水库干支渠长达 13公里,直至目前不仅仍灌溉着6000 多亩土地,而且以水库为水源建起了自来水厂,为城镇居民、码头、企业提供用水。1963年大旱,连续241天没有下雨,谷文昌和县委副书记陈维义等同志到群众中总结抗旱经验。“地面无水向地下进军!”打大井、深井、塘中套井……建永久性抗旱工程285处,临时工程892处,省政府调来抽水机支援,这一年仍然取得较好收成。

东山还是一个易涝的地方,特别是遇到海潮,“二次水淹,三年绝收”。谷文昌请水利部门统一规划,建水库、修水渠,挖沟排洪,筑堤建闸防海潮。1961年8月,东沈、南埔、樟塘等村,又一次暴雨成灾。谷文昌和县委副书记靳国富、办公室主任林周发冒雨赶来,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查看水势。情况探明后,当即研究决定,清理旧沟、开挖新沟,筑海堤、建闸门、修扬水站,使之抗旱、排涝、防潮三全其美。工程完工后,一条长1500米、宽50米的鸿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两座13孔节制闸,有效地发挥调控作用。这些村庄不仅扩大了500多亩耕地,而且粮食、甘蔗、花生大幅度增产,至今免除了内涝、扩大了灌溉的土地仍然是一片丰产田。

建海堤、防海潮,发展多种经营,也是谷文昌的日夜所思。当时的岐下、西崎等7个自然村深受海潮之害、无路之苦。县委即确定修一条1300米长的海堤,阻挡海潮,兴建盐场、农场。海堤建成后,大路相通,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还建起了 180万平方米盐场,最高年产达3万吨,为当时的东山创造了可观的财政收入,至今仍发挥着较好效益。

东山土地不多,他提出“以海为田,向海域进军”。大力发展制盐、捕捞、养殖。解放初期全岛渔船都是破旧的木船,网具落后。谷文昌与渔民乘船出海,体验渔民生活,到渔民中调查研究。面对渔民的疾苦,他千方百计带领群众改造旧船,改进网具,重建后澳避风港,渔民们无不喜笑颜开。

解放前的东山,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全县儿童入学率很低,没有一处文化娱乐场所。谷文昌提出抓教育、抓扫盲。经多方筹资,建起了剧场、影院,至今仍在使用。为了让群众听到广播,他亲自出面请盐场赞助,建起了有线广播站。当时也是全省第一个村村通广播的县。当地群众喜欢看潮剧,他就提议建潮剧团,没有武功师傅,他从家乡请人来传授武功。为了繁荣当地文化生活,他还鼓励文化馆的同志创作好作品,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江泽民同志说:“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谷文昌就是一位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共产党人。

廉洁奉公,一生保持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

谷文昌心里装着人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58年一度把他调为二把手,他毫无怨言,一如既往的工作。“文革”期间,他遭受残酷批斗,全家被下放到三明地区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今石壁镇红旗村)当社员。谷文昌把自己的厄运置之度外,千方百计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手不闲、腿不闲、口不闲,使红旗大队亩产跃上千斤。群众看着黄澄澄金灿灿的稻谷满囤满仓,把谷文昌亲切地称为“谷满仓。”

1970年7月,谷文昌被任命为隆陂水库总指挥,他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经过一年奋战,水库建成了,禾口人民结束了缺水缺电的时代。30多年来,水库在防洪、抗旱、发电、改变生态环境、群众饮水等方面,发挥了重大效益,至今人们对他念念不忘。谷文昌总是满腔热忱地对待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人们数不清谷文昌究竟亲自接待了多少群众,帮助了多少有困难的人。但对许多鲜活的事例仍记忆犹新:资助贫困学生,为烈军属、五保户送温暖,为来访群众买车票,为民工买红糖熬姜汤,关心水利技术员的婚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1972年,谷文昌在龙溪地区任林业局长,他回到东山,走进造林模范蔡海福的家。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蔡海福亲手种下的树不计其数。为护林,他不管刮风下雨或天寒地冻,整夜打着手电筒在树林里巡逻。因为护林还得罪了一些人,“文革”中受到批斗,贫病交加,家人想为他准备一口棺材,却没有木板。谷文昌看到多病的蔡海福,心情沉重,带他到龙溪医院治病。1978年蔡海福去世,他特地关照民政部门为他批了木板,让这位种了一辈子树的老模范在寿板中安眠。

谷文昌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1962年东山县的高考落榜生,绝大多数安排 了工作。谷文昌的大女儿哲惠也未考上大学,却仅安排为临时工。谷文昌开导女儿说:“总不能自己安排自己吧!年轻人应该多锻炼锻炼。”1964年当谷文昌调离东山时,有关部门提出给哲惠转成正式职工,一起调到福州。谷文昌说:“省里调的是我,没有调女儿,给她转什么正?”就这样把一个孩子留在东山,直到1979年才转为正式工。小女儿哲英,1974年高中刚毕业,谷文昌就让她到农村插队锻炼。谷文昌的二女儿结婚,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他严词拒绝:“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谷文昌大半辈子与林业打交道,却从不沾公家一寸木材。从福州回到漳州,妻子提出是不是去买点家具?谷文昌买了竹凳、藤椅、石饭桌。“为什么不买点木制的?”妻子问他。谷文昌说:“林业局长家一下子添了木制家具,外人会产生误会,我们也不能写个声明贴出去:这是买的。”他经常教育家属子女:“要看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不能一饱忘百饥啊!”1980年他的儿媳杨小云从师范毕业了,想让公公出面安排个工作单位。谷文昌说:“还是听从组织分配吧!”后来小云被分配在市区一所小学校,又想让他帮助调一调。他说:“不论单位大小,只要努力,在哪里都可以做出成绩。”这样,小云在那里一干就是13年。

谷文昌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子女,不搞特殊,不以权谋私。许多人称赞他是一位“时刻想着群众,忘记自己的人”。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非常高尚的人。

前人栽树,福荫后人。谷文昌把自己的生命注入生生不息的绿树,融入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而在人民群众中获得了永生。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一首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第二篇:贾世昌老书记事迹在

《贾世昌老书记事迹在《共产党人》杂志刊登后在宁夏及全国引起的反响》

月落诗无痕 7月31日 22:44

贾世昌老书记事迹在《共产党人》杂志刊登后在宁夏及全国引起的反响(祁彦斌等整理)【公仆颂-周燕君】

(一)以《从县官到羊倌》为题的长篇人物通讯被《共产党人》杂志刊登后,贾世昌老书记的动人事迹在宁夏及全国反响强烈!短短几天内,笔者已收到数千人点赞和几十份读后感与评论及诗歌。现选择一些各行各业人士较有代表性的评议文稿,陆续发出,与广大读者和微友们分享。宁夏区直机关党工委宣传部部长范瑜:尊敬的祁老师:一口气读完“从县官到羊倌”,故事中贾老的事迹一直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很受教育和启发,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教育,太需要这样的好典型来教育人,感谢您写出这样的有深度教育意义的好文章,辛苦了,相信发出来会受到大家喜爱!谢谢祁老师!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博士)杨积堂:祁彦斌,祝福老兄,感谢老兄,书写历史,挖掘精彩,传播正气,激励我辈!贾老书记,黄土之子,淳朴本色,坦荡人生,心怀百姓,为民造福。高洁清廉,耕耘不息,县官羊倌,良心好官!

人民的公仆,党员的楷模 ——读《从县官到羊倌》一文后的启发 中宁县长山头九队农民祁明章 记得,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有这样一句唱词:“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拣重担挑在肩”。从本文中我得到了解释,从贾世昌老书记身上,我得到了证实。

拜读了祁彦斌老先生等采写的专题报道《从县官到羊倌》一文;深受感染,触及灵魂。作者置身于时代前沿,以真实感人的人物事件为背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老县委书记艰苦朴素,勤政为民的动人事迹。从县官到羊倌的人生轨迹;谱写了一曲共产主义战士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歌!

贾世昌老人从政四十余年,为官清正,心系百姓,造福于民,曾在三县(同心、固原、彭阳)历任父母官。而这三县都是山高水远的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严重地制约着人们生产、生活和生存的方式。十年九旱的同心,贾书记给百姓带来了清澈甘甜的饮水。山大沟深的固原,贾老一班人给百姓解决了温饱。初始建县的彭阳,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贾书记带领县委政府一班人,足迹踏遍山沟,汗水洒遍川塬;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用心血和汗水给彭阳人民绘制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贾老执政在位,手中有权,但却从来没有以权谋私,利用职权之便为己开绿灯。他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他身上闪耀着一个党员的高风亮节,诠释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真正含义。他把权力都用在了服务人民,造福百姓之中。贾老没有负过伤,没有流过血;可他为百姓洒尽了汗水,沥尽了心血。为造福一方百姓,他舍小家,顾大家。在国计艰难的岁月,他心系人民,情萦百姓;和百姓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同商大计,共谋发展。从不寻一己私利,不把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而始终来去于百姓之中。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优良的作风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贾老对待自己的子女爱抚有加,更是严格要求,从不搞半点特殊。其子女都是自己刻苦学习,自谋生路。没有依靠父亲手中的权力而飞黄腾达。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及其平凡的工作。这更加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大公无私的生活作风。贾老执政几十年,朴朴实实做工作,勤勤肯肯为人民。退休后,没有到大城市去享清福,颐养天年,而是回到故乡,毅然决然地拿起了羊鞭,当起了羊倌,他没有贪下国家一分钱,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和乡亲们一起治穷致富,自食其力,用劳动创造着晚年的幸福。他不忘党的优良传统,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本色。把自己福利房退还给国家,让给没有住房的老干部。多么崇高的风范,多么优良的品质,多么感人的精神。从老共产党员贾世昌的身上我找到了复活的焦裕禄。贾老是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不平凡的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折射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光彩。贾世昌老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从贾老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光辉的未来。贾老一生没有索取,只有奉献,这和时下的某些为了一己私利,贪脏枉法,背叛党性原则的当权者相对照,贾老的高风亮节给了这些贪腐的败类以有力的鞭哒,当使他们羞赧,汗颜!贾老是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中及其普通的一员,但他是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的楷模和镜子。是人民的公仆,贾老的精神和事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本文是一曲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令人激越的赞歌,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用自己的言行践行自己的人生!

致祁彦斌先生

甘肃省张掖市5号信箱张建中 其一

卌年弹指间,社稷永魂牵。苦奋六盘地,雄心上九天。山川做纸笺,茹水涌宏篇。常在报刊见,推先功伟贤。其二

无私为众生,弃利不求名。正气千秋在,良知万古春。荩仁遵党训,永像柏常青。总做益民事,担当铭刻心。其三

文美歌贤俏,人民拥颂嚣。标杆拔地起,戮力竞相超。老骥何伏枥,弄潮事业招。平生勤省励,成败自逍遥。其四

慈心书大地,巨擘绘山河。十载铸一剑,勤耕不辍磨。龙吟弥盛世,百姓颂毫戈。文采飞扬炫,同声赞老哥!祁秘书长老哥家还亮着延安窑洞的灯光?太辛苦了!难怪您把老书记写得那么实在、可亲!原来您是真正的夙夜在公!您也早点休息吧!

陕西省安塞县公安局何小宁:看了《从县官到羊倌》的通讯,贾世昌老书记是固原人民的骄傲!他做官不为官——伟人!

固原三中副教授王鼎荣: 刚读完祁彦斌先生的大作,深受感动,文章写出了一个真实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情节完整,内容充实,使人感慨万千,是一篇具有深度教育意义的好文章。

宁夏银星煤矿工会 李金华 在网上看到祁彦斌老师写的《从县官到羊倌》一文。因为文章的主人公是我小时候比较熟悉的老人——贾世昌老先生,他是我同学的父亲。于是,很有兴趣的阅读完了这篇长文。要说真正的了解贾老,还是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因为从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历史面、时间、内容和深度可以看到,祁老师是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和心血的。(在此,向祁老师的这种精神致敬)。

祁老师从贾老的出生、上学、到投身革命,及先后担任同心、固原、彭阳三个县任要职,为民造福等一系列生活、工作细节的详细记录,让读者对贾老的过去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我和贾老的女儿贾丽萍是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当时,我们的小学就设在她家旁边的几个土窑洞里。我五年的小学就是在这几个土窑洞里读完的。在我的印象里,那个时候的贾老还是比较年轻的,每次见到他,总是穿一身整洁的蓝色中山装,一副很干练的样子。听同学说,贾丽萍的爸爸在城里当大官。但当时在我们的意识里却不懂什么叫大官?只是觉得他很有素养。但他的儿子和女儿和我们一样,很朴素,学习也很认真。贾丽萍的母亲也是一位很干练、勤快的农村妇女,她待我们很好,我们下课后,经常去她家喝水或者吃馍馍,她总是热心的给我拿这拿那,招呼我们。

我离开家乡已经有二十余载,小时候的事情已逐渐淡忘。今天,突然读到祁老师采写的这篇文章,倍感亲切。从祁老师的文章中,我感受到他对主人公的历史了解的有深度和广度,才写出了主人公不同寻常的经历,写出了他的灵魂和精髓,也写出了那个特殊年代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一代老共产党员高尚的品德、情怀,无私奉献的真实感人事迹!贾老从同心到固原,再到彭阳任职,一路走来,为民分忧解难,直到退休后,还在发挥自己的余热,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彭阳县教师袁士刚:祁彦斌 先生您好!读完“从县官到羊倌”一文深受感动,你以长达近一年的时间,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多次采访,以崇高的思想境界,惊人的毅力,饱满的热情,生动的事实,朴实、有力的文笔把贾老书记从政四十多年不贪、不占、不谋私利,廉洁奉公,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焦裕禄式的好书记,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领导的光辉形象,再现于公众面前;把一位俭朴、勤劳、和善、大爱大德,为人正直,办事公平,做人的崇高品质的好老人展示给后人,为我们树立了学习典范。敬佩!!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应届毕业生徐馨雅:妈妈专心致志的读着《从县官到羊倌》,读得那么专注,那么仔细!我很好奇,从她的赞叹言语里我觉察到她对此人的崇敬!正好放假没事儿,我也读了一遍此文,却被贾世昌爷爷的故事彻底感动了!他不是英雄,却像英雄一样被人们铭记。他不是神灵,却像神灵一样被人们敬仰。他是平凡的人,但却像圣人一样受人尊敬。他将自己所有的动能,都化为造福人民的动力。他心中唯独只有人民,而却没有自己!他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坚持一个信仰,坚定一个方向!他退休后毅然回乡当了羊倌,与糟糠之妻相伴,仍倾情帮助乡亲们发展。啊!贾世昌爷爷,您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模范!我们衷心祝您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银川市精捷彩色印刷厂工人樊继军:在当今这个物欲纵横和攀比权势愈演愈烈的社会中,像贾世昌这样勤政廉洁、一心为民的好官受人崇敬!贾老的传奇应验了老一辈们的话,一个懂得百姓疾苦,且体验过百姓艰苦生活的官,一个能抵住财色诱惑的官,一个不以权谋私、不中饱私囊,时时刻刻为百姓办实事、替百姓着想、为百姓解难的官,才配官,才配当共产党的领导干部。

彭阳县医院祁秀丽: 我读了《从县官到羊倌》一文后,深深被贾世昌老书记的生动事迹所震撼!他理想信念始终如一那么坚定;他身居高位,却不徇私情;他朴实无华、一生无所求、一心只为民。他是焦裕禄式的好书记,人民的好公仆。他是党员干部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将鼓舞一代又一代西海固人民永往直前!

银川市出租汽车司机祁国相: 读了《从县官到羊倌》,我深深的被震撼了。贾世昌老人竟然如此伟大!他先后为同心、固原、彭阳三个地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帮助人民致富,人民对他感恩戴德。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宁愿付出青春,付出生命!他因为成绩突出,当了县官,却不为自家人谋一点私利。他老伴让他给儿女安排好些的工作,被他严词拒绝。政府给他安排了两套福利房,他只用交几万元,在市场上一转手就可得到几十万元,他却放弃了,退回单位,分给了他人。

他回乡养羊20年,带领乡亲致富做出了新贡献,受人尊重和称赞,人见人爱。

贾世昌老人两袖清风,不徇私情,爱党爱国,一心为民,其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要学习他先生的精神,开好出租车,热情周到,为民服好务,做出应有贡献。

下载在福建东山到处传颂着老书记谷文昌的动人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福建东山到处传颂着老书记谷文昌的动人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