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晋如谈诗教:想要养成君子人格,必自诗教始
徐晋如谈诗教:想要养成君子人格,必自诗教始
A篇 关于诗教
1、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一直推崇“诗教”,请问您从事诗教”有多长时间?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推崇诗教呢?
答:我自2006年春作为张海鸥教授的助教,在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诗词写作课,正式开始了诗教生涯,至今已有七年。我那时候的讲义整理出来,就是后来的《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一书。此书首版至今有六年,其时虽对诗教的涵义不若今天这么明晰,但这本书已经与其他讲诗词写作的书截然不同。如果说我的书是讲“诗教”,别的人的书则是在“教诗”。我想这是因为我受先师王林书先生的影响。林书师是一位诗人,但更是一位优秀的诗论家,亲炙于林书师,我得以窥见学问的高境是思想,我尝试着用思想说诗,以教诗传播思想,不自觉与传统诗若符合节。2007年以后,我的学术重心由京剧学、诗学转移到儒学上,我对儒家理解得愈深,也就愈发现诗教的重要。它实在是国学入门之始,凡不由诗教训蒙的所谓国学教育,皆非正学。
2、何谓传统的诗教?
答: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又明确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是中国文学的极则,处在文体价值序列的最高端,这是因为诗最作不得伪,诗里反映出的人心最真实。但是诗人非学而能,孔子及后世儒家之推崇诗教,并不是要让人皆成诗人,而是要让人通过学诗,明德进业,博文崇雅。
儒家是注重人文的思想体系,儒家的教育理想是“长善救失”(《礼记·学记》),终致人格完成,“与天地参”(《中庸》)。与天地参,意思是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如何与天地参呢?《中庸》的意见是能“尽性”,先尽己之性,再尽人之性、物之性、天地之性。尽性的意思是各依其天赋,自由地发展。人性即人受之于天的禀赋,它包括情、志、意、欲四方面,而情又是最基本的。情需要诗来感发,诗可以导人情至于温柔敦厚,这是诗教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教育,都强调学与习、道学与自修的合一,故诗教必重实践,如果只是背一背唐诗宋诗,或者了不起背一背诗经,那不是诗教。老师要教创作,学生要亲自操觚,学着去写,这样的才是诗教。
3、您是如何定义当下的诗教的呢?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的诗教,高校与中小学的诗教定义与层面是否相同?目前的诗教是传承国学还是自娱自乐抑或是教化育人?
答:目前推行诗教的是两派,一派是中华诗词学会,一派是中华诗教学会。前者以离退休的老干部为主,后者成员都是高校的教师。这两派诗歌主张不同,他们所理解的诗教当然存在差别,但有一点是高度统一的,就是双方都认为只有教学生作诗,才是诗教。中小学诗教,也得遵循这个原则。无论是中华诗词学会,还是中华诗教学会,推行诗教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自家的教育理想。不过,前者更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后者更侧重调性情的培育,以全人教育为理想。当然,学界也有少数学者反对陈义过高,认为鼓励学生创作,开设相关课程,都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看法恐怕是狭隘了。
4、诗教最早进入高校是在什么时候?进入中小学呢? 答:民国承儒家诗教传统,高校国文系均认为诗词写作应当是学生的必备技能,所以从中国有现代大学的一天,就有诗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诗教的传统在大陆断裂了,但台湾香港还保留得很好。我们这边中文系核心课程是中国文学史,那是在学苏联,而台、港的核心课程是诗、词、文、曲选与创作。1994年,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这是当代诗教理论的奠基之作,也大概是在1994年前后,大陆的诗教传统慢慢复苏了。当时,清华成立了静安诗词社,本人是创办人,华中理工大学有瑜珈诗社,还开设了专门的中华诗词创作课程,武汉大学有春英诗社,这都是新时期的诗教实践。
中小学诗教情况,我不太熟悉。我所知道的,深圳市碧波小学做得比较早。廖国森女士担任校长时,力推诗教。可惜她退休后,这个传统就断了。2010年,廖校长应我们的邀请,参加了第二届中华诗词青年峰会,并做了《诗化校园,诗情灼灼》的演讲,介绍了诗教的喜人成效。另外,罗湖外国语学校也曾推行诗教,但自从曹杜荣先生离开该校后,这个传统也断了。曹先生退休后去了中山市小榄中学,在该校继续推行诗教,并编辑出版广东省中华诗词学会诗教中心的刊物《广东诗教》,成果还是非常卓著的。
诗教在当代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功利化的问题。诗教是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对现在功利化的教育的补偏救弊,所以它只能靠有理想的教师推动。如果当政者没有人格教育的理想,是不可能选择诗教的。诗教只能靠当代教师队伍中的理想主义者去推动,不能靠行政力量。
5、您认为诗教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最为合适?
答:我觉得小学时要打基础,背《声律启蒙》,学对对子。五六年级为好。有一位丁慈矿老师,出了一本书叫《小学对课》,就做得很好。
6、如果在中小学中开展诗教,每周约需要多少课时是合理的?
答:最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一周需要多少课时,要看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我没有给中小学生讲课的经验,不敢乱说。
B篇 诗教差异
1、传统诗教意义?在当代的的意义?
答:孔子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之化,是教化、化成的意思。中国古代社会,就像是一所大学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故国学的核心,就是人的教育,让人生命成长、性情完善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工匠商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而是要培养顶天立地的大人君子,在人格上足为世之楷模,在行为上堪作世之表率。
孔子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归纳出人格教育的三大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通过诗的感兴作用,激发人的性情,培育人的仁孝之心;通过礼的节制,使人的性情归于中正平和,气质变得温文尔雅;最后,则通过音乐薰染,使人的一举一动,皆合于天地的自然规律,至此教育获得彻底的完成。孔子认为诗教是教育的开始,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学诗既可以提升语文能力,提升词汇量,还可以抒发情感、了解民风、结交朋友、宣泄不平。人生在世,有欢愉,有忧伤,有生老病死之苦,有时代遭际之厄,不免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如郁结胸中,对人的心灵健康十分不利,性情作育,无从谈起。但诗可以帮人宣泄情感,稳定情绪,诗教可以养成仁孝忠爱之心,让人温柔敦厚,谦谦君子。而最重要的则是,诗是心声,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抒发,天下没有比诗更私人、更为己的学问,诗人的人格是最纯净的,最不讲功利的,诗人写诗首先是为了宣泄情感,决不会在写诗之前,想着这首诗晋献给谁、能卖多少钱的问题。凡经诗教入门的人,总是更容易坚持为己之学,总是更容易产生坚定的文化信仰。所以,想要养成君子人格,必须从诗教开始,必须从学诗开始。从孔子的时代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莫不由诗入手,循序渐进,学习、掌握、实践国学。
中国要想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必须要做好教育。我们当代教育最缺的是人格教育,而诗教是人格教育的最好途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诗教重新被重视的原因?
答:中华诗词学会重视诗教,是一九九四年以后的事,就是因为杨叔子院士的那篇文章。但高校古典文学学者也在觉醒。我觉得最悲哀的是,当代很多以儒家自命的人,却一点也没意识到诗教是孔门立身第一教,毕竟这些人的底子太薄了,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师承。
3、您在高校中推行诗教,目前一些幼儿、中小学也引进了诗教,这两者推行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教学方法是否一致呢?有何异同呢?
答:现在的幼教有些走入魔道了。有学者认为,给孩子读经典越早越好,最好在娘胎里就听妈妈读《论语》,这与古人的胎教不是一回事。古人所讲的胎教,不过是目不视邪色,耳不听邪声,让自己的身心处在健康和悦的姿态中。该学者又认为小孩子要多背诵经典,这当然没错,但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倡导的是快乐学习,明儒王阳明也认为,小孩子应该从学诗开始,而非从记诵开始。诗是韵文,更便于小孩子记忆,学诗也比背书要快乐得多。
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八岁以前,略识之无即可。我认为从五六年级开始比较好。中小学讲诗教,可能更偏于审美一些、形象一些,而大学就要更重视思想。同大学相比,中小学的先天缺陷是师资力量不足。合格的,能教好诗的老师很少,如果教育部能够支持一个专门培养诗教的老师的暑期学校就好了。
4、您编写了《大学诗词写作教程》,那您觉得中小学是否也需要编订专门的教材呢?您认为幼儿与中小编订诗教教材编订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目前您认为编订最合理的是那一本呢?为什么?与大学教材编订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呢?
答:我已经编完了一部新著《兴于诗——国诗入门十二讲》,这书是给中小学老师做诗教教材的。另外还编了《新编千家诗》,是给中小学生学近体诗当范本的。民国时候有一部书叫作《学诗初步》,张廷华和吴玉合编,用浅近文言写成,是做得不错的。我们在编写《兴于诗》一书时,就重点参考了这部书。
中小学教材,相对大学的教材,理论性、体系性要求不高,但路子一定要正,不能带坏孩子的品位。比如现在小学课本学的鹅鹅鹅、远看山有色,作为诗歌都是很差的,孩子从小读这类的东西,以为就是诗了,这很可怕。
5、中小学诗教与传统诗歌课堂有何不同?(从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教学成果来说)
答:前已说明,大家的共识是只有教作诗的才算诗教。老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懂格律,懂平水韵。6、2009,中山大学开展了“广东省诗词传承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这是一个纯诗词的学习环境吗?在暑假如此短的时间能否取得成效,中小学能否引进这类短期的纯诗词学习教学?
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有兴趣的同学来说,20天的时间足够了。20天的课程安排得非常紧,但作为总策划的彭玉平教授还抽出几个半天搞“同乐会”,老少咸集,师生同乐。我觉得如果能针对有志从事诗教的中小学教师开设这样的短训班,效果会比较好。C篇诗教与当代教育和社会
1、雪野鼓励“好诗不需要形容词,摒弃成语”以及“儿童诗教应走出课堂,放飞孩子的思维”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呢?好的诗歌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是“经世致用”还是“我手写我心”? 答:新诗不是诗,新诗人当然也不是诗人,推行新诗当然更不是诗教。诗教必须是教国诗。国诗之教,无外乎兴、观、群、怨四字。
2、“在当代,只有少数的知识分子那个写古体诗歌,学生们的朗诵多是为了应试”您是否赞同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否有改变的必要,该如何改变?
答:古体诗歌的提法本身就是不通的。古体诗是指唐代近体产生以前的诗体,古歌又是另一个概念。所谓的新诗、旧诗,其实不是新旧之争,而是殖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之争,所以我把被新文化派蔑称为“旧诗”的文体称之为“国诗”。
当代从事国诗创作的人不下千万,大多数也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西化程度较高,国诗创作者的比例反而更低。学生学诗为了应试,那是因为我们缺乏合格的教师。只有教师懂创作,才能讲好诗。
3、有部分人认为诗教能够开发智力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小学引进诗教,我们可以摈弃毫无意义的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更有甚至认为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文天祥等人均由诗教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我们可以摒弃其他的课程,开展纯诗词学习环境的学校,您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答:诗、礼、乐都需要,但诗教的作用最大。用诗教取代思想品德课,不但可行,而且必要。子夏的《诗大序》早就说过,诗是入人最深的。人的理性都是后天才有的,惟有情感是与生俱来的,诗是诉诸情感的,包蕴着古代圣贤哲士的仁心,这比各种道德说教都更能让人接受。
4、“诗歌是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答:诗歌本身不是教育,诗教才是教育。这句话说诗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只是说了一个群,诗还有兴、观、怨的作用。
5、有人把诗教定义为启蒙教育,您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呢?为什么?
答:诗教是立身第一教。儒家的教育是从诗教开始。因此它一直就是儒家的启蒙教育。
6、如今高考作文越是文辞华靡的作文,较易获考官的青睐,这与我们的诗教教育观念是否冲突,如有冲突,在教学时如何处理,对于中小学热爱诗教的同学,高考成绩是否受影响?在高考制度和以科学为基础的学术传统占主流地位的今天,是否有必要在中小学引进诗教,能否被普及?您主张废除高考作文,那么您认为诗教是否需要进行考察呢?该如何考察?
答:高考作文考不出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早就该彻底取消。诗写得好的同学,语文水平却一定不坏。不但语文水平不坏,人文基础也不会差。这是有实践证明的。我所接触的所有诗写得好的人,语文水平都不赖,广东中山小榄中学的曹杜荣老师,推行诗教有年,学生的语文成绩都很可喜。诗教应该是快乐教育,不应该强迫,也不应该有考试。
7、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诗教的状况是如何的呢?在今后的趋势又是如何的呢?
答:当代人对诗教的认识与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一样肤浅,所以有人提倡以毛泽东诗词为基本的“新诗教”,有人把教诗词格律当作诗教,这些都是不对的。诗教是人格教育,也是文化教育,不但要教作吟诵、作诗填词,更要教儒家文化。这就需要更多的以教书育人为职志的青年人,从博学于文开始,先让自己懂得儒家文化,懂得作诗填词,这样才能教好学生。诗教的未来怎样,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