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艾滋病防治政策讲义
落实《行动计划》,完成防控目标
近年来,喀什地区各县市、各有关部门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疫情监测,积极推行行为干预措施,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等政策,逐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为巩固已经取得的艾滋病防控成效,遏制艾滋病在我区的流行和蔓延,减轻艾滋病对各族人民健康及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制定的目标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喀什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行动计划》规定的2010年具体目标及喀什地区的实际情况
(一)2010年的具体目标
《行动计划》规定到2010年底要实现以下目标:
1、国家艾滋病参比实验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健全市级以上确证实验室网络。
2、全国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9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75%以上。人员流量较大的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地铁城铁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场所9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机(车、船)室8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100%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国家和省级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的宣讲覆盖95%以上的县(市)。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登记在册吸毒者500人以上的县(市),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毒品(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地区为50%以上的静脉注射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20%以下。
7、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阻断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每个县(市)建立一个性病规范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示范医疗卫生机构。
8、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二)喀什地区落实《行动计划》的实际情况
目前我区艾滋病防治工作距国家行动计划实现的目标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2008年中期评估数据显示:我区控制艾滋病流行的能力仍然低下,各县市预防与控制投入明显不足,仅有4个县市疾控中心设立了专业的防治科室,专业人才匮乏。多部门和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治的数量少、范围小。公众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社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我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知晓率为84.3%,而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校内青年和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4.4%、59.8%、61.1%和40.9%。医疗卫生人员接受培训比例为56.4%,公安民警(包括公安、司法、劳教、监狱、法院、检察院等)接受培训比例为11.9%。“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不平衡,感染者随访率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率低,母婴预防工作刚刚起步,全区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获得关怀救助的仅占52%,部分县尚未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纳入贫困救助。干预力度不够,易感染艾滋病行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低,吸毒人员和暗娼防治知识知晓率均不到60%。艾滋病加速流行的趋势十分严峻,各项工作亟待加强。
总之,面对艾滋病防治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落实《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推动喀什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落实《行动计划》,完成喀什地区艾滋病防控目标 第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要加强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喀什日报和各地广播电视台等主要媒体积极刊播防治艾滋病、性病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的公益广告和知识。要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宣传教育,各地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和旅游景区,要设立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积极利用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要加强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艾滋病防治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作用,按照部门工作职责开展广泛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在劳务输出和进城务工人员中广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
第二,进一步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四免一关怀”政策是我国政府在2003年出台的救治关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及其家庭的政策措施,2006年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将“四免一关怀”政策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四免一关怀”政策包括:
1、对农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
2、在全国范围内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3、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
4、对艾滋病病人的孤儿免收上学费用;
5、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与必要的生活救济。积极扶持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人开展生活活动,增加收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避免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
要进一步解决“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不平衡问题,使抗病毒治疗、免费咨询和初筛检测、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等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第三,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
各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职责的意识,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 3 作。各财政部门要把艾滋病治疗相关费用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及时将本级经费和上级下拨艾滋病治疗经费拨付到位,做到专款专用。各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要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纳入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范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就医管理、费用支付办法。各民政部门要会同卫生部门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家庭进行登记,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家庭纳入城镇和农村低保救助对象,给与生活救济等等。总之,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要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
第四,加强领导,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合作
各县市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艾滋病防治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目标考核管理。政府的责任是领导、组织、保障。政府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政府组织对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关怀救助。保障主要是提供经费保障。一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二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负责艾滋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所需经费。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合作项目,强化项目管理,加强技术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我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水平。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只有所有人都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齐心协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我们才能最终有效的控制艾滋病在我区的蔓延,给大家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进一步促进喀什地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各位到场人员大家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我们的讲座。相信听完了结核病的知识,学到了很多,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讲讲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学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称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艾滋病的危害: 1.对患者自身的危害: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未及时诊治、病毒耐药或药物的副作用等原因,而死亡或致残。同时由于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也常常给感染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2.对他人的危害:感染者无保护的性行为、多个性伴、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及经过母婴途径等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3.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虽然我国早已实施对HIV感染者“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但晚期并发症的治疗仍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有效预防艾滋病途径。虽然我们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预防它。(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方法。(2)进行安全的性行为,每次发生性行为时都正确使用避孕套。(3)及时、规范的治疗性病可大大降低感染HIV的可能。(4)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进行穿破皮肤的行为时保证用具经过严格的消毒。(5)戒断毒品,不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6)避免母婴传播。
第三篇: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2005年1月19日)
今天,我受教育局和卫生局、防疫站领导的委托,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知识,供大家参考。
现在艾滋病确实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一提到艾滋病,我相信,不管是卫生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心情都是十分沉重的。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听到艾滋病这个新的疾病时,感到的是陌生和新奇、遥远和神秘的话,那么在20多年后的今天,再提到艾滋病的时候,人们的普遍反应是恐惧和惊慌!这是因为,艾滋病不但来势凶猛,而且也是不治之症。从1981年全球在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后,经过短短的16年时间,也就是说在1997年,全球2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亚洲的偏僻山区和大洋洲岛屿的十几个小国外,已有21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艾滋病疫情。
在我国,艾滋病的感染和发病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从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到1997年年底,艾滋病已蔓延到,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现在全国已不再有空白省份。也就是说,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已经找不到可以躲避艾滋病这个瘟神的净土。河南省也是众所周知的重灾区。安阳市也没有空白县;我县也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怎能不让人震惊!
艾滋病,这种严重摧残人类的“世界瘟疫”、“超级癌症”,涉及的范围早已不限医疗卫生本身,它还涉及社会经济和人们的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很多方面,从而成为当今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世界性重大热点问题。
古往今来,人类经历了无数次惨绝人寰的瘟疫和战争。但是,没有任何一次的瘟疫和战争让人类陷入如此巨大的惊慌和恐惧;没有任何一次的瘟疫和战争对社会产生了如此强大的冲击。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超级癌症”、“世纪杀手”的“艾滋病”!
控制艾滋病、最终战胜艾滋病,首先要认识艾滋病。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让我们共同认识艾滋病,了解怎样防治艾滋病。
大家手头上可能都有安阳市教委印制的《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骨干师资培训班资料汇编》,这个资料编写的比较好,很切合学校的实际。但是,作为承担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有必要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得更全面一些。本着这个目的,今天,我主要介绍以下六个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当前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二是:艾滋病艾滋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三是:艾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四是:艾滋病的诊断
五是:艾滋病的治疗;
六是: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
现在介绍第一个问题: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艾滋病的起源究竟在什么时间,现在还没有定论。20世纪下半叶,一种被称为21世纪超级杀手的疾病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大约是在70年代末期,医生们开始碰到一些奇怪的病例,这些病人尽管曾是十分健康的,但患病后全身的免疫系统几乎完全崩溃,所有的医疗手段也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发布报告:在1980年10月到1981年5月期间,先后发现5例病例,经检查确诊得了“卡氏肺囊虫肺炎”,免疫功能极度衰竭,患者均为男性同性恋者。
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ency Syndome)”为该病命名,即人们俗称的艾滋病。艾滋病的英文简称为AIDS,A是Acquire,获得的意思,因为免疫缺陷通常发生在以往身体健康的青壮年身上,说明是后天获得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I和D是Immune Deficiency,免疫缺陷的意思; S是Syndrome,综合征的意思,指因某种疾病而引起的种种症状的合称。国内1986年以前音译为“爱滋病”,后来考虑到该命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此病只是通过性途径传播而忽视了其他传播途径,故改名为“艾滋病”。
经过多年积极的研究和探索,1983年5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肿瘤病毒室主任乐克·蒙特尼尔(Luc Montagbier)博士等率先在《SCIENCE》杂志上刊登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从一个患淋巴结肿大综合症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逆转录病retrovirus),将其称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此后,世界各地不少学者相继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和唾液中分离出上述病毒。1985年4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国际艾滋病专题会议上,正式将导致艾滋病的这种逆转录病毒命名为LAV/HTLA-III。1985年6月更名为HIV。在第39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今后艾滋病病毒即以HIV命名,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fic-ciency Virus)。
HIV严重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现代免疫学理论告诉我们,一旦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人体不但失去对有害病菌的防御能力,而且一些本来无致病能力的病原微生物也可在人体内大量繁殖,导致机体发病。人体感染上HIV后,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百病丛生,以致患上特殊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他感染或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最后因长期消耗,骨瘦如柴,衰竭而死。
艾滋病被人类认识是在70年代,那么艾滋病病毒是不是也是在70年代才有的呢?有的科学家认为,HIV是一种老病毒,在数百年以前就已存在,只不过没有被发现而已;但也有一些科学家持否定观点,他们认为HIV不是新发现的老病毒,而确实是一种新病毒,它的产生大约在四五十年前。对艾滋病病毒的起源,科学家的观点也不统一。有学者认为,HIV是人类所特有的,只是被发现的时间问题;也有学者认为,HIV不是人类所特有 的,可能起源于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某些动物,比如说HIV是灵长类动物逆转录病毒的变种,或是来源于狒狒。HIV究竟来自何处?是人类特有的呢,还是人兽共有的呢?有待进一步考证。了解HIV的起源,将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提供重要的信息。
不管怎样,艾滋病还是向人类健康发起了新的挑战。
从1981年6月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至1981年12月,在这短短的6个月,全世界就有15个国家发现艾滋病,那时患病人数也只有155人;到了1985年,全世界已有43个国家发现了艾滋病,患病人数也高达13500人,死亡人数6079人。当时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哈夫丹·马勒不禁痛哭失声。他说:“死神来了!”。是啊,死神真的来了!死神带着冷酷、阴森的狞笑,疯狂地扑向放纵自己的人们。在此后的岁月的里,死神以势不可挡的强劲势头,扑向整个人类。
1997年底,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公布,全球2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亚洲的偏僻山区和大洋洲岛屿的十几个小国外,已有21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艾滋病疫情,全世界艾滋病毒感染者已达3006万人,平均每天有1.6万人新感染上这种病毒,也就是说,每5.4秒就有一个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死于艾滋病的总人数已达1170万人。流行程度比以前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1992年,科学家曾预言,2000年人类将有250万人成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而当人类真正迈进2000年时,全世界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竟达到了3400万,因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至少为1880万,因艾滋病所造成的孤儿就有1320万。正是由于艾滋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现在世界上每一个人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艾滋病的威胁。艾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它就像一头难以驯服的恶魔,正在慢慢吞噬着人类,危害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2004年11月23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表的《2004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称,2004年,全球艾滋病感染人数达3940万人,其中:成年人为3720万人,15岁以下儿童为220万人,2004年新增感染者490万人,这一数字也超过了去年的480万。死亡300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0万人,创下年死亡人数之最。
从2004年全球艾滋病疫情形势分析,有这样几个特点:
1、有明显的地区特点:艾滋病感染者95%在非洲等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看来疾病与贫困是联系在一起的。艾滋病感染最严重的是非洲,在南部非洲,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艾滋病感染者,尤其是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最为严重,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感染者。南部非洲这个只有世界10%人口的地区,艾滋病感染者就占了全球的70%。前一段,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条新闻,说: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大儿子马克贾托,因患艾滋病医治无效于6日在约翰内斯堡一家医院里死亡。南非现有人口4500万,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艾滋病,艾滋病是南非最大的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艾滋病发病的重心有从非洲向亚洲转移的趋势。
2、有明显的年龄特点:艾滋病感染者的年龄,大都在15-49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感染者约占25%,有些地区占50%以上。这大概与这个年龄断的群体,处于性活跃期有关。艾滋病使这些地区的人口寿命降低到40岁以下,造成了社会劳动力的严重缺乏。
3、男女性别差异越来越小。前几年资料显示男女性别比为4:1,2004年为1.44:1。在全球3720万成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中,女性几乎占到了一半,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女性所占的比例更是高达60%,妇女化和年轻化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染的新趋势。妇女艾滋病感染率升高的原因与妇女的社会地位、生活习俗有关。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孕妇艾滋病感染率高达到50%。受艾滋病感染的孕妇,将会通过胎盘将艾滋病毒直接传染给婴儿,更加剧了艾滋病的传播,影响人口质量,影响种族繁衍。非洲的有些国家面临着种族灭绝的危险。因此,2004年的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确定为“关注妇女,抗击艾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艾滋病流行情况:
1985年6月,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一例境外输入型艾滋病病例,也是在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艾滋病病人。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随着国际交往的发展,艾滋病的危险也波及到中国。根据中国进行的流行病学监测和研究结果看来,中国正在面临着可以预见的、日益严重的艾滋病的威胁。中国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近年来艾滋病病例报告数一直以平均每年30%至40%的速度快速增长,加上流行的危险因素还广泛存在,艾滋病在中国31个省市正以迅猛的速度和超强的威力将其魔掌伸向各个角落,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安全问题。
到1992年12月,已有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总人数969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例。
1997年9月底,全国共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82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68例。
到了1998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1170例,其中包括艾滋病病人338例,死亡184例。到此为止,全国已不再有空白省份。
从现在的角度看,上述这些数据,在统计方法上是有问题的。这些数据是当时官方掌握的确切数字,并不是经过普查的数据,大量的漏报的感染者和病人,并没有包括在内。后来经过普查和科学测算,我国证实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超出人们的想象。
2004年12月1日,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联合发布了《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这个报告公布了我国最新的艾滋病疫情。报告中说,2003年底,我国有48%的县报告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估计现存感染者人数为84万,全人群感染率约0.07%。从2004年1月-9月,我国又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9067例,其中艾滋病新增病例9620例。根据这个报告,可以这样理解,2003年底以前的现存者是84万,加上已经死去的20万-24万,再加上2004年1-9月份新增加的89067例,我国累计发生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共有117万左右。我国的艾滋病疫情是亚洲第2位(印度是亚洲第1,510万)、世界第14位。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我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将达到1000万。这是相当惊人的!
我国的艾滋病流行,大致经历了这么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流行前期(1985年6月-1988年9月):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是输入型,感染者和病人多数是外国人和海外华人。
第二阶段为流行初期(1988年10月-1994年10月):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是,感染者主要集中在西南边境的吸毒人群及一些高危人群。
第三阶段为快速扩展期(1994年11月-今):这个阶段的特点,除了吸毒人群外,我国的中部和东部的流动有偿献血等人群中,发现了大量的感染者。近几年,艾滋病感染者有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艾滋病感染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区等构成比较复杂。
我国艾滋病流行的特点:我国艾滋病流行虽然开始较晚,但发展迅猛。从1994年进入快速增长期后,有以下4个特点:
1、流行范围扩大:我国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人,到1998年底已传遍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全国48%的县。
2、感染人数增多:截止2004年9月,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全国累计艾滋病感染者已达117万之多,其中:死亡20多万人。这些数字可能接近实际一些。(前几年公布的数字是:2000年9月30日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为20711例、死亡741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主要是党和政府在艾滋病疫情上,坚持实事求是,认真普查的结果。)
3、感染人群增加:感染人群已不局限于吸毒,而扩散到整个高危人群,如吸毒、卖淫、性乱、职业有偿献血、流动人口,甚至一般人群。
4、男女性别比例缩小:女性艾滋病感染者人数逐年增加。报告艾滋病感染者中女性的比例是:1998年是15.3%、2000年是19.4%、2002年是25.4%、2004年9月是39%。
我国艾滋病流行的因素:
1、性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2、流动人口剧增。我国流动人口已达8000万-1.2亿,且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在20-25岁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正处于性活跃时期,自我控制能力又较差,这个群体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
3、性观念和性行为的改变;
4、吸毒、贩毒现象的蔓延;
5、卖淫嫖娼屡禁不止;
6、医源性感染;这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7、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
我们再来看一下河南的艾滋病疫情:
可以这样说,河南的艾滋病疫情是全国关注的一个重点。
河南省从1995年3月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至2002年6月底,累计发现并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928例,其中发病335例,死亡238例。这是当时官方掌握和公布的数字。实际上,我省的艾滋病感染者远不是这些。导致河南艾滋病感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90年代初期的有偿献血。在河南的驻马店、周口、信阳、开封等地,滥采血浆成风,有偿献血失控。不少有偿献血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经过几年的潜伏期后,出现了艾滋病的症状。驻马店上蔡县文楼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4年6月文楼村艾滋病疫情:全村3211口人,有卖血史1310人,全村共有HIV感染者784人,现症病人455人,因艾滋病死亡78人,全村70%的人家有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毒携带者。文楼村30岁以上的村民大都卖过血,而相当部分村民得以幸免于难是因为他们卖血用的是“全采”。全采是将血液从人体内一次性输出,只要针头没有病毒也就没有危险了。
村民感染艾滋病均是因为危险的“单采”。所谓单采血浆,就是把采到的血用离心机分层,只要血浆,把红细胞回输卖血者。据一位卖过单采的病人介绍,每次单采都需要先从卖血者抽出800毫升满满两大袋的“全血”,经过离心机和净化室分离后,再将下层的400毫升红细胞回输给卖血者。然而,灾难开始降临到浑然不觉的卖血人群身上。专家认为,卖血的几个环节存在着致命的漏洞。首先是抽完血后剪断输血管的消毒剪和掐血袋口的消毒钳,这两个器械都与抽出来的全血接触。然后是离心机,离心机转速非常快,经常出现血袋被甩破的情况,导致离心机里鲜血淋漓。但血站一般只是把破损严重的血袋扔掉,如果血细胞流失不太严重则照常操作。整个输出和回输的过程中,采血针头都没有摘下。献血者根本看不到采血员换血袋。这种情况下,同样会有沾有别人血液的红细胞被回输。在回输阶段,无论是消毒剪、消毒钳,还是离心机,使病毒的传播成为可能。
为了彻底搞清楚河南艾滋病疫情,从2004年7月26日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共组织50多万人,对全省既往有偿献血人员进行拉网式普查检测,普查面覆盖了全省所有的51187行政村和居委会。截止到8月31日,共登记既往有偿供血人员280476人,并对260025人进行了艾滋病抗体检测,检测率达到95.96%。在9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卫生厅厅长马建中公布了这次普查的结果:通过普查确认,结合以往掌握的疫情,目前河南省共有艾滋病毒感染者25036人,艾滋病现症病人11815人。普查中新发现的2003例现症病人已经全部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范围。这次普查查清了河南省既往有偿供血者人数以及其中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发病人数。在25036例艾滋病感染者中,农村患者共有24339例,占97.22%;感染途径以既往有偿供血感染为主,占到86.69%。这表明,河南省艾滋病疫情主要是既往非法采血所引起。在11815例艾滋病人中,农村病人也占98.37%。且疫情主要分布在豫东南的38个贫困村。
现在我们说,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丝毫并不过分。我们汤阴也并不是一片净土。我县也有2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据调查他们是前些年通过输血感染的。
现在介绍第二个问题:艾滋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在介绍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艾滋病的定义。
简单地说,艾滋病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准确的说,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而引起,以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发生机会感染、肿瘤等为特点的一种新的传染病。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上述定义表达了两个基本点:一是病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就是艾滋病病毒;二是疾病的主要表现是机体的免疫缺陷。免疫缺陷又主要表现在机会感染和各种肿瘤。
任何一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都需要三个环节,那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艾滋病的发生和流行,同样具备这么三个环节。
一、艾滋病的传染源:
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通过各种途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但还没有发展成为艾滋病人;
艾滋病人,是艾滋病感染者,经历了一定的潜伏期之后,出现了临床症状的病人。我们通常所说的艾滋病疫情,一般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体内都携带着大量病毒,他们是艾滋病传播的传染源。
导致艾滋病的万恶之源是艾滋病病毒。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按病毒的分类,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中的RNA病毒。是一种体积很小的球形病毒,大约有一个大头针的1.6万分之一。它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这样一个结构简单,体积很小的病毒,给人类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灾难。
艾滋病之所以这么凶险、这么难治、而目前又没有特异的预防疫苗,是艾滋病毒的以下两个特点决定的:
一是,艾滋病毒攻击的是人体的免疫细胞。T4淋巴细胞,是人体具有很强免疫功能的细胞。而艾滋病毒攻击的就是这种细胞。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寄生在免疫系统的T4淋巴细胞内,经过逆转录后,病毒的RNA就转为病毒DNA,并直接嵌在T4淋巴细胞内固有的细胞DNA上(DNA是遗传基因的主要物质),两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病毒的DNA与T4淋巴细胞的DNA有特别强的亲和力,人体没有能力将它分开。如果真能把病毒DNA杀灭,势必也同时杀灭了T4淋巴细胞。病毒侵入人体后,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细胞内的病毒DNA会受到激发,而复制出数以千计的艾滋病病毒,而新复制的艾滋病病毒,从淋巴细胞中释放出来,再去侵袭其他的健康的T4淋巴细胞,就这样,艾滋病毒不断增殖,T4淋巴细胞不断受到破坏,最后使人体整个免疫功能丧失,导致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二是,艾滋病病毒具有极强的变异能力,这一特性不仅使人类免疫系统难以起作用,而且也给特效药物和疫苗的研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目前,全球已发现了10种艾滋病毒的亚型,在中国流行的就有8种。除了从国外传入的病毒型外,我国还发现了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品”,那就是一种新型的艾滋病病毒:重组病毒。这种艾滋病病毒是其它类型的艾滋病病毒,由云南向新疆传播的过程中杂交所形成的,是一种更加令人恐怖的病毒,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发病期之短,均超过了世界上其他类型的所有艾滋病病毒。因此,单从重组病毒在我国流行蔓延的趋势看,中国在控制艾滋病方面所面临的任务更加紧迫、形势更加严峻。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体液和组织液内,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和伤口渗出液中均有大量的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艾滋病病毒虽然凶险,但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它只能寄生于人的血液中,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离开人体后在空气中只能生存3~5分钟。高温、干燥和一般的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如56℃30分钟时间就能杀灭,温度越高,生存时间越短;许多化学物质如20%的酒精、2.5%的漂白粉液只要5分钟浸泡就可以完全杀灭它;油盐酱醋和人的胃液都能杀死艾滋病病毒。完整无破损的皮肤就可以防御艾滋病病毒入侵;除了黑猩猩和人外,其他任何动物和昆虫都不会感染艾滋病毒,所以与日常生活中的家禽家畜接触或被蚊虫叮咬都没有危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唾液和泪液中可含有病毒,但含量很低,而这种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很短,必须直接接触到对方的伤口或直接进入到血液中才能感染,所以通过咳嗽、打喷嚏的呼吸道传播是不可能的。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过去,人们一提到艾滋病或艾滋病感染者,就错误地认为他们都有不良行为,是这个人不正经才得上这种肮脏病的。其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并不仅仅是性接触这一个途径。目前证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条:
1、经血液传播。这是艾滋病传播的三大途径之一,也是我们最防不胜防的一个途径。在这个途径中,可能受到的感染来自四个方面:
①静脉吸毒。使用了吸毒者使用过的针头或注射器。
②输入了被HIV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献血者未经艾滋病病毒检验。1995年,广东省在一次抽查中,一下便发现15名职业献血者HIV抗体阳性,即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迄今,已多次在广东境内发现因输血而受感染的病例。
前一段,我国的各大新闻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中国首次追究非法采供血传染艾滋病中渎职官员。这条报道说:内蒙古清水河县原卫生局局长李占平、副局长杨飞日前被检察机关以玩忽职守罪向法院提起公诉。这是中国因非法采供血传染艾滋病而追究行政官员司法责任的首例案件。清水河县检察院渎职侵权科科长杨有良说,李占平、杨飞任清水河县卫生局主要负责人期间,清水河县医院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在不具备艾滋病毒检测的条件下,为患者提供自采血,导致11人感染艾滋病,2人二次性传播感染艾滋病,其中2人已经死亡。“这是1998年10月1日《献血法》实施至今,中国首例非法输血感染艾滋病毒的医疗事故。”中国艾滋病防治专家、北京佑安医院医生张可说。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125公里,地处山区,经济落后。清水河县医院条件落后,血液储备不足,遇到临床紧急用血,不得不向卖血者买血。以至于2000年以前有5人专门为清水河县医院提供血液。其中一人现已证实为艾滋病患者。《献血法》的出台,为中国防止艾滋病毒通过输血传播提供了法律保证。《献血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在献血、用血工作中负有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责。而医疗机构在应急用血时,应对供血者做丙肝、梅毒、艾滋病检测化验,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目前,清水河县公安局还对清水河县医院原院长王晓玲、原副院长张俊等7名相关责任人,以犯有“传染病防治失职罪”、“非法采集、供应血液罪”的嫌疑,分别采取了“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献血前,即使经过了艾滋病病毒的检验,但如果处于“窗口期”,也是检测不出来的。
③重复使用医疗器械。
使用未经消毒的牙科器械和其它手术器械;
医疗机构的注射器和注射针头未经消毒;
计划免疫注射未按照要求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④移植或接受了HIV感染者或高危人群的器官、组织或精液。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还有其它可能引起血液传播的途径,如:
--理发、美容、穿耳孔、纹身和修脚等所使用的刀具、针具不消毒;
--相互借用或几个人共用刮脸刀、电动剃须刀和牙刷等;
--引起流血的打架、斗欧等;
--救护流血的伤员;
--长时间唇舌接触的深吻;
--皮肤有创伤或患皮肤病时相互身体直接接触的拥抱和握手。
2、性接触传播。这是指与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有体液交换的异性和同性之间的性接触。这是HIV感染者和AIDS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全世界HIV感染者中,2/3以上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
①异性传播
与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异性进行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均可引起艾滋病病毒的传染。异性传播是艾滋病流行最重要的原因。
②同性传播
与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同性进行肛交和口交均可引起艾滋病病毒的传染。
男性在急性感染期和有症状期,精液中的病毒量最高;女性在同时患有性病时,阴道液中也发现有艾滋病病毒,但比精液中要少。因此,在性传播中,男性传染给女性的风险,比女性传染给男性的风险要大的多。
3、母婴传播。患有艾滋病和艾滋病感染者的母亲,可以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她所生的婴儿,概率在15%-80%之间。主要通过胎盘、胎儿经过产道时和产后母乳喂养时感染。
中国已往的艾滋病感染者,西部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吸毒人群为主;中部地区以既往有有偿献血史的人群为主;东南部沿海地区或大城市主要以性病病人和暗娼为主。
美国有一个家庭病例就很典型地说明了艾滋病的三种传播方式: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是血友病患者,因为他在1985年注射了第八因子,感染了艾滋病毒。此后,他的妻子经检查也感染了艾滋病毒。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五岁的女孩,一个两岁的男孩,后来,这个四人的家庭死掉了三人,就剩下了五岁的女孩。这个病例说明:血液传丈夫,性生活传妻子,母亲传两岁的男孩,幸存的五岁女孩是在丈夫被感染以前生育的,因此未被感染。
三、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人类对艾滋病具有普遍易感性,即不论男女老幼,每个人都是艾滋病的易感者。
尽管人类对艾滋病普遍易感,但通过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研究分析,已清楚地发现了最容易患艾滋病的人群,并把易患艾滋病的这个人群统称为艾滋病易感的高危人群。艾滋病的易感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指:男性同性恋患者、卖淫嫖娼者、静脉吸毒成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及其它血制品者、以及与以上这些人群有性关系者等。
除了上述这些人群外,还有一些人群,我们也应该把他们作为高危人群去对待,那就是青少年。因为,①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好奇心强,经不起诱惑,容易受毒品的诱惑而成瘾.吸毒是从吸烟开始的,吸毒的年轻人绝大多数是从吸烟开始的。一些毒贩子,故意把毒品混在香烟中,免费送给青少年,引诱青少年吸毒,以便从青少年身上捞取钱财。极少数青少年,只吸一支含有毒品的香烟,就会上瘾,一旦上瘾就难以自拔。②现在,青少年早恋现象严重,有的谈着恋爱就发生了性关系。恋爱关系既不受法律保护,也不受法律约束,往往是不专一和不稳定的,先后和几个人谈恋爱,进而发生性关系,这就是事实上的性乱,更不必说没有恋爱关系的性行为了。青少年中的这些情况,极易造成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现在介绍第三个问题: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人体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可以分为4个期,一是急性感染期;二是潜伏期;三是相关综合征期;四是典型的艾滋病期。但不是每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都一定出现这4个期。大约60~7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出现初期的急性感染症状,即进入潜伏期。
一、急性感染期: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咽痛、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单核细胞增多等。此时,患者血液中已经有艾滋病病毒,但抗艾滋病病毒抗体的出现一般在输血感染2~8周后,或性交感染2~3个月后。
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上艾滋病病毒时,通常是检测其血液中是否有艾滋病病毒抗体存在,而不是检测血液中有没有艾滋病病毒。当血液中发现这种抗体时,化验呈阳性反应,表明这个人已经受艾滋病病毒感染。否则呈阴性反应。
窗口期:健康人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一般于2~8周后血液中可以检测到抗艾滋病病毒抗体。从艾滋病病毒感染到血液中可以检测出抗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叫做窗口期。处于窗口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血液中虽然检测不到抗体,但其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已经含有艾滋病病毒,具有传染性。
二、艾滋病的潜伏期[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在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后,大多数病人于第2~8周在其血液中都会出现HIV抗体,无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相当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这种情况的持续时间一般为2~5年,平均4年。潜伏期短的有几个月,长的可达10~20年之久。
三、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也可称为艾滋病临床早期,本期已出现艾滋病的基本特征,但症状较轻。本期一般在1年左右。主要表现为:
1、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头颈部淋巴结、胸腺乳突肌后缘淋巴结,一般至少有2处,可有胀痛或压迫神经痛。
2、大多数病人出现明显的、时间不规则的发热,从持续38℃低热~间歇性40℃高热不等。3、50%的病人出现明显的消瘦、大量水样便的腹泻。消瘦不能以发热或营养不良解释,1/3的病人的体重在3-6个月减轻在10%以上。
4、有的病人出现神经紊乱、头痛、抑郁或焦虑。
5、3/4的病人脾肿大。
6、出现不名原因的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T4细胞数<400mm3,T4/T8<1, HIV抗体阳性。
7、部分患者经常或反复出现条件性感染,如脚癣、念珠菌感染、湿疹、疱疹等,虽然不很严重,但常使病人感到痛苦。
四、典型的艾滋病期:也可称为艾滋病的临床晚期。主要表现为获得性免役缺陷所引起的各种机会性感染(条件性感染)、恶性病变和多系统损害。本期一般在半年-2年。
1.机会性感染
(1)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艾滋病最常见的继发性感染,也是艾滋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卡氏肺囊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正常人因有抵抗力,感染后不会构成威胁,但对有免疫缺陷的艾滋病病人来说,由于免疫功能的低下,卡氏肺囊虫就在肺内大量繁殖,引起肺炎,导致病人缺氧、呼吸困难而死亡。诊断主要依据肺部X线检查、痰和免役学检测。
在寄生虫感染中,除了卡氏肺囊虫肺炎外,还有弓浆虫病。患艾滋病的孕妇感染此病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产或胎儿的畸形等;成年人感染后则出现脑膜炎、癫痫等。
隐孢子虫病也是艾滋病发生肠道感染的常见病之一,引起严重的霍乱样水泻便,每日5~10次不等。
(2)真菌性感染
其中以口、咽、肠道的白色念球菌最为常见,但比一般念球菌感染为重,出现口咽白膜,剥脱后灼痛,流涎,吞咽困难,腹泻,呈绿色或黏液便。
(3)细菌性感染
最常见的是肺结核,其次是淋巴结核、肠结核。因治疗效果欠佳,易早期死亡。
(4)病毒性感染
常见的有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多发生在口外、生殖器、肛门,水疱较多,炎症反应较重,常致坏死、溃疡、剧痛,持续时间长。艾滋病并发带状疱疹者不少,HIV感染者出现带状疱疹则常是艾滋病发病的预兆。疱疹多发生在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部位,疼痛剧烈,常溃烂或出血坏死,或呈水疱样。由痘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软疣亦不少见,多发生在外阴,腋下部位。还有乳头瘤空泡病毒所致的寻常疣、尖锐湿疣。并发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率可高达76~95%,巨细胞病毒感染亦常见,表现为肝炎、肺炎或视网膜炎。
2.恶性病变
⑴卡波西肉瘤:是艾滋病发病率最高的继发性肿瘤,又叫特发性、多发性、出血性肉瘤,它是一种恶性肿瘤,进展很快,常侵犯皮肤、粘膜、胃肠道,甚至心、脑、肺等重要器官,是艾滋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多见于同性恋或异性恋的男性艾滋病病人,常发生在上半身,面(鼻梁、耳后)、口腔、咽和阴茎等处,表现为小的斑丘疹到大的结节、浸润性斑块,褐红、紫红到蓝紫色。开始出现时因皮疹不典型易被误认为皮下出血、痣或血管瘤,继续扩展后常色泽加深或深紫色周围有少许水肿。单个结节常成椭圆形,在躯干的皮疹常沿皮纹分布,像玫瑰糠疹或类似二期梅毒。一般不痛,很少出血,后期结节可融合成溃破。多数病人(70%)内脏也被累及,最常见为胃肠道、淋巴结、其次为肺。胃肠道多无症状,亦很少出血。淋巴结肿大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所致的水肿(阴囊),肺部病变用X线检查难与肺部感染区别。
⑵非何杰金淋巴瘤
95%发生于淋巴组织外。骨髓受累则发热、贫血,血象及骨髓异常。脑被累及时症状无特异性,脑脊髓正常。消化道淋巴瘤表现为腹胀、肿块、排便异常或出血。
3.多器官系统损害
⑴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急性HIV脑膜炎、亚急性脑炎、进行性多灶性脑实质病、脊髓炎及周围神经病变。亚急性脑炎的病变后果就是脑萎缩,引起进行性痴呆,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或类似精神病症状,约30%有肌阵挛。
⑵心血管损害。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病变、心内膜炎,可能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各种条件性感染、营养障碍、药物毒性等有关。
⑶HIV相关肾病。HIV可能引起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致全身免疫复合物肾炎,可致膜性肾炎,发现肾损害后常在16周内死亡。
⑷皮肤粘膜病变。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损害为口腔的毛状白斑病,又称口腔扁平湿疣。表现为舌的侧缘或舌背或颊粘膜出现白斑,有较厚的毛状粗糙突出,难剥落,表现特别,多见于同性恋或异性恋的男性。脂溢性皮炎可发生在艾滋病前驱期,皮损好发于双颊、颧部、头皮、耳后及胸部,在红斑基础上被有大片油污状鳞痂,比正常人的脂溢性皮炎严重。有的颧部红斑似红斑狼疮,有的表现为大片角化性脱屑,似银屑病,可发展为红皮病。有的艾滋病病人可伴发皮肤干燥、鱼鳞病、嗜酸细胞性脓疱性毛囊炎、瘙痒性皮疹等。
⑸视网膜炎。发生率可高达75%,是本病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
一个艾滋病人,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死亡,一般需要多长时间,这是许多人关心的话题。据一些资料报道,艾滋病人从感染到死亡,一般在2-20年不等。这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传入人体内的病毒多少、艾滋病人的个体健康差异、营养医疗条件等等因素有关。
一般说来,经血液传播的,病人多在4-5年内发病,6-18个月死亡;经母婴传播的,多数在5岁前发病,存活到10岁的极为少见;经性接触传播的,生存期为10年左右。
我国报道,艾滋病病人,第一年死亡率为50%;第二年为70%;第三年为85%;第五年为100%。
现在介绍第四个问题:艾滋病感染和艾滋病的诊断
一、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检测
(一)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艾滋病检测?
如果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就需要做艾滋病检测:
(1)有过嫖娼史,有过卖淫史;多性伴;或者配偶有过卖淫嫖娼史。
(2)有过静脉吸毒史,特别是与他人共用过注射器;
(3)在八十年代以前使用过第八因子等血液制品;
(4)使用过未经检测的血液制品:
(5)从事过职业卖血活动;
(二)在临床上,如果遇有高度危险行为的就诊者,持续出现下述可疑症状时,应考虑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1)发热1个月以上;
(2)在3-6个月以内,体重下降10%以上;
(3)间断或持续腹泻1个月以上;
(4)全身淋巴结肿大;
(5)持续干咳及气喘1个月以上;
(6)反复出现的鹅口疮;
(7)暗紫色皮肤结节;
(8)大脑功能损害;
(9)视力障碍、失明。
有人认为,既然艾滋病无法治愈,查出来也没有用,因而不愿意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实际上,早期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可以得到许多好处:
(1)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2)及时改变危险行为,避免危险因素;
(3)加强自我保护,定期到医院检查,预防感染、(4)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接受观察治疗;
(5)及早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延缓向艾滋病的发展;
(6)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家人,如坚持使用避孕套、做好家庭内部的清洁卫生、注意消毒,防止将病毒进一步传播给别人。
通过检测,如果艾滋病病毒抗体是阳性,说明就诊者体内有艾滋病病毒,有将病毒传染给他人的可能;并且有进一步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的可能。
二、艾滋病的诊断
诊断艾滋病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流行病学史;二是
临床表现;三是实验室检查。
我国艾滋病诊断标准: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一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一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R)
(4)卡波济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2)全身淋巴结肿大;
(3)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辩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现在介绍第五个问题:艾滋病的治疗
目前,尚无可根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药物,也没有证据表明人体会对艾滋病病毒产生保护性抗体。这是因为:
①艾滋病病毒是逆转录病毒,进入人体后,病毒连接在T4淋巴细胞的基因上,长期隐蔽,不易被人体的免疫监视系统识别。
②病毒存在细胞内,又与基因结合,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只杀病毒,而不损害人体细胞的药物。
③病毒侵袭多种细胞,而中枢神经细胞内的病毒,因血脑屏障而药物无法到达。
④病毒极易变易,而产生耐药性,不但药物难以发挥作用,也给疫苗研制带来困难。
⑤各种机会感染伴有免疫缺陷,病人的病情复杂多变,极难治疗,而治疗药物本身又能加重免疫功能的损坏,因此,治疗中矛盾很多。大多数病人会死于反复的继发感染和肿瘤。但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可延缓病人病程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艾滋病无法治愈。
目前,临床上治疗艾滋病的常用方法主要是:
1、抗病毒治疗。主要是抗逆转录病毒。
2、抗感染治疗。
3、抗肿瘤治疗。
4、支持疗法。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为主要目的,如使用胸腺素、丙种球蛋白等。
5、同时还要重视心里治疗和营养疗法。
目前,我国研制的中药治疗艾滋病取得了一定进展。
对待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我国政府采取了“四免一关怀”的政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关怀,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决心。“四免一关怀”中的“四免”分别是:
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
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等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
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一关怀”指的是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政府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扶助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增加其收入。
现在介绍第六个问题:艾滋病的预防
艾滋病发生到现在的20多年里,医学界的专家们,在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诊断学、预防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对今后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尽管艾滋病是一种不治之症,但是,对它的预防还是有办法的。我们应当知道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们的行为和习惯,所以说,预防艾滋病要采取以改变行为和习惯、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我国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原则和目标
原则:预防为主,强化宣教,加强监测,综合治理。
目标:减少发病,控制流行,力争保持低发水平。
二、针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措施
(一)针对血液传播的措施
1、绝对不可尝试吸毒,已有毒瘾的人必须立即戒毒,因为静脉注射毒品最容易引起艾滋病病毒传染,而吸毒者很容易接受经静脉注射毒品的吸毒方式。
2、在必须接受输血时,事前一定要了解血液来源是否安全。当患者本人不能这样做时,家属一定要重视了解情况。
3、不自行从国外带回血液制品,不注射可用可不用的血液制品。
4、参加无偿献血,不卖血,更不可到非法的地下采血点去卖血。
5、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接受计划免疫注射时,是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不论是托儿所、幼儿园、小学都应重视。要告知已懂事的儿童,拒绝接受数人合用注射器或针头的预防注射。
6、在去医院或诊所接受拔牙或其他口腔治疗、注射、针刺治疗等时,必须了解这一医疗机构是否认真执行消毒措施。对于消毒不严的治疗或检查(如内窥镜)应拒绝接受。
7、能服药治疗的就不打针,不论是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都应尽可能避免。
8、不到消毒不严格的理发馆、美容院去理发或美容。理发、美容的刀具、针具如不消毒或不严密消毒,也有可能在刮脸、穿耳、纹眉时传播艾滋病病毒。
9、浴池的修脚刀必须彻底消毒,否则也可能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浴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均适宜于染有血液的修脚刀上的艾滋病病毒的生存。
10、电动剃须刀、刮脸刀不要互相借用,因为刮脸、剃须时经常会使面颊皮肤发生轻微擦伤。人们往往不能觉察这种细小的损伤,但是你在刮完脸后尝试用肥皂水涂抹脸部,便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皮肤刺痛,这表示已有表皮损伤。
11、牙刷必须每人自备自用。刷牙时出血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有牙龈炎时出血更多,所以不能共用。
12、不要纹身。纹身针刺破皮肤有可能造成艾滋病病毒感染。
13、救护流血伤员时,要设法不让血液直接沾染自己的皮肤,尤其是在自己身上发生皮肤破伤时更应重视。可以用衣服、塑料单来隔开伤员。
14、医生、护士、化验员在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人服务时,要严防手术刀、注射用针头损伤自己的皮肤。
15、在可能因剧烈冲撞而引起皮肤损伤流血的体育运动中,应该了解对方是否已感染艾滋病病毒。
16、不要打架斗殴。打架斗殴双方难免流血,完全有可能造成艾滋病病毒感染。
(二)针对性传播的措施
控制经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的措施主要是:实施安全性行为。具体地说,那就是禁欲、建立忠诚的性关系和正确使用安全套。
禁欲:要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自尊、自爱,洁身自好。特别是要对广大青年进行性健康教育,从多学科、多角度,用科学道理阐明性道德的重要性和性自由的危害,用中华民族优良的性伦理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洁身自爱,扭转存在于青年人群中的性自由倾向。
建立忠诚的性关系: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之间要相互忠诚;不嫖娼、不卖淫;不与多个性伙伴发生性关系。
正确使用安全套: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经性接触传播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知道,安全套并不是100%的安全,只是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三)针对母婴传播的措施。
女性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避免生育。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几率为45~80%。其中通过胎盘传播的几率为15~50%;通过产道传播的几率为15%;母乳喂养传播的几率为15%。如果病毒感染者是剖腹产,产后不喂奶,感染的几率可降低30个百分点。
所有孕产妇,在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免费艾滋病毒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检出阳性者,将劝告其终止妊娠或服用预防药物、剖腹产和人工喂养等干预措施,从而最大限度控制艾滋病毒的母婴传播。
三、下列情况不会传播艾滋病
艾滋病蔓延的速度如此之迅猛,以至于随时都可能会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者艾滋病病人与我们擦肩而过。对于艾滋病,我们采取轻视的态度固然不足取,但是恐慌也没有必要,下列情况不会传染艾滋病。
1、空气、饮水和食物不会传播艾滋病;
2、公共场所的一般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如:
⑴幼儿园、学校集体学习和生活;
⑵在同一间办公室办公、公用办公用具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⑶集会、游行、看电影、逛商店或在其它拥挤的场所;
⑷公用浴缸、公共浴池、游泳池、公用马桶、公共厕所等;
⑸纸币、硬币和票证等。
3、蚊子等吸血昆虫的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大量研究支持艾滋病病毒不会经蚊子传播。因为蚊子等昆虫吸血时并不将从一个人身上吸来的血注入它们的下一个目标,而是将自己吸到的血液消化掉,它们在叮咬时只是注入唾液作为润滑剂以便更好地吸血。目前没有发现经蚊子或其它昆虫叮咬感染艾滋病的病例,即使是在有大量艾滋病病人和大量蚊虫的地方。
4、甚至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社交性接触也不会传染艾滋病,如共同进餐、谈话、乘车或礼节性的握手、拥抱和接吻等;
四、对艾滋病人应采取的态度
艾滋病人面对着肉体和精神的巨大挫折,他们最需要来自家庭、社会的关心和帮助。艾滋病病人和健康人一样享有公民权利,不应被歧视。
1996年由联合国有关会议提出的《艾滋病与人权国际纲领》规定了艾滋病病人有:活动自由的权利;工作权;婚姻权及建立家庭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障、救济与福利权;参与公共活动和文化生活的权利;反虐待,反非人性待遇与惩罚的权利等。
我国民法规定,艾滋病病人、病毒携带者都有生命健康权、自主权、知情同意权、保密权、隐私权。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明确规定:不能剥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工作、学习、享受医疗保健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权利。因此强制隔离HIV感染者属违法。
《意见》还提出艾滋病病人应暂缓结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申请结婚,双方应相互坦白,并接受医学咨询,婚后采取安全的性行为,而且尽量避免生孩子,如果要生小孩,应采取剖腹产,以免受母体的感染,产后婴儿也应避免母乳喂养。
在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肆意报复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曾有一名女子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扬言“要让所有的男人都感染艾滋病!”并已和多人发生性关系。
对于故意传播艾滋病定罪的问题,虽然各国在具体罪名上各有不同,如有“伤害罪”的、也有“伤害人体罪”的,还有“艾滋病伤害罪”的,但是对于将这种故意传播艾滋病的“恐怖行动”认定为刑事犯罪并追究刑事责任则是共同的。
对于那些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来说,应遵守社会公德,尽量减少甚至停止性生活,如果进行性生活则要用安全套;不捐献血液、精液和组织器官;单独使用牙刷、剃刀等卫生用品;如遇流血,应及时对血液污染物进行消毒;不能从事生物制品生产、献血及其他与艾滋病传播途径关系密切的职业。并有义务了解有关防止艾滋病传染和潜伏期可能发生的临床症状的信息,避免采取或改变高危行为,防止重复感染,注意调节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增强自身免疫力或抵抗力,出现临床症状者应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如实告诉医生治疗后的情况,避免传染他人。
五、宣传预防艾滋病的要点
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宣传艾滋病知识,十分重要。青少年掌握防治艾滋病知识,不但可以保护自身健康,同时,还可以通过青少年对家庭、社会进行宣传。
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要围绕以下要点:
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一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完全可以预防。
2、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行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3、在与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过程中,不会感染艾滋病。
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根本措施。
5、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
6、及早治疗和治愈性病,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的机会。
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8、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
9、不歧视并关心、帮助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有关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介绍到这里,有讲错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第四篇: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分析报告
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分析引言:2001年12月的第一个周末,普通的一天,太阳懒懒地晒着,但是走在街上的人们会发现许多“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的横幅迎风飘扬。而就在不久前,由著名影星浦存昕担纲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在黄金时间播放,片中讲述的故事是一名商人在与一名妓女发生一夜情后感染上艾滋病。几乎与此同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警告说,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正在逐渐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敏感的《纽约时报》对一向“保守”、“低调”的中国能够这样公开地讨论艾滋病问题表示“惊讶”。但这从一个侧面明白无误地昭示我们,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和传播已经迫在眉睫,无可回避。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国艾滋病感染者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7.4%。官方的统计数字是到2000年底,全国艾滋病感染者已达到60万,现在应该早已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沈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控制不力,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病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人”,如果控制有力呢?最乐观的估计是150万人。但艾滋病专家警告说,这类数据远不能描述艾滋病蔓延的险恶,“这在流行病学上毫无意义,只能误导决策者,错失抵抗艾滋病之害的良机。”中科院院士、艾滋病研究专家曾毅测算,以我国官方认可的60万感染者的治疗、不能工作以及劳动力和生产力等因素丧失的价值,将给我国带来每年4000亿至50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而在另一次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曾毅表示,当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达到60至100万的时候,随之而来的经济损失每年可达人民币4600亿元到7700亿元。这个数字曾让中国有关领导人担心:艾滋病一旦流行会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的辛勤建设的成果。如果控制不力,艾滋病将成为我们的国家灾难,以至于已经有专家惊呼这将是中华民族的“第三次鸦片战争”。毫无疑问,艾滋病问题已经构成我们社会的一个重大的公共问题,但这一问题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严重性与它所应该引起的关注是不相称的。就在这次艾滋病日的宣传之前,我们还几乎看不到健康的公共讨论,大部分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还是暧昧的、讳莫如深的。此情此景,如何不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忧虑?而我们在后面的讨论中还会看到,事实上在当前阶段,防止艾滋病的大规模流行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更多的阻碍来自非技术的层面,例如官员的态度,民众的道德观念等等,这就是政策应当而且能够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如果说对现实重大问题的回应是公共行政的秉性和内在要求,那么我们还有任何理由保持沉默吗?文森特·奥斯特洛姆说过:“政策分析就是力图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社会成员并要求对集体行动有同样影响的集体选择。……集体选择和集体行动的恰当形式将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一些共同问题,并能增进集体成员享受的全部福利。”此情此景,笔者将不惴浅陋,尝试从制度分析的视角对艾滋病的防治政策作出分析。第一章分析框架概述本文对政策问题采用的是制度分析的方法。制度分析(ItitutionalAnalysis)的旨趣在于人类选择的制度基础,包括市场选择和非市场选择两个层面。制度分析有两个传统,即以康芒斯和凡伯伦为代表的老的制度分析传统和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制度主义。制度分析之所以有了所谓“新”的称谓,是因为后者更多地采用了公共选择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概念,二者在逻辑起点、方法论和价值理念上多有重合。而公共选择(PublicChoice)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把适用于市场选择的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非市场选择,因此研究公共选择的学者往往也很关心制度问题,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把这两个传统放在一起,并且给他们贴一个标签,这就是“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PCIA)的传统由于一大批学者的努力,已经变成一个重要的传统了,渗入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角落。国内有一批学者在研究公共政策时,也采用了这一传统,二者的结合,催生出Ia的分析方法。Ia以PCIA为逻辑,着眼于治道变革,探索具体的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问题。简而言之,是根据制度设计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有关物品类型的理论与实证结论,以分析复合的人性冲动理论为基础,从操作层面、集体选择和立宪选择领域三层面考虑公民、官员、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各种复杂且可能的现实政策选择。本文对这一框架多有引用。具体说来,本文的框架如下:首先,探索有关物品和服务的性质,在这一框架中,将利用公共经济学的分析指出为什么政府在应对这场“斗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对物品和服务的属性的分析将把任何物品或者服务都看作是复合的,并且可以进行细分,而不是笼统地分为私益物品或公益物品。比如,气象服务具有公益物品和私益物品服务双重性,基础设施服务具有私益物品、公益物品、集体物品的三重性质等。将会看到有关物品属性的划分对政府应扮演角色的影响。其次,认为不同的物品或服务的不同的融资、生产、供给、提供、消费政策选择可能导致不同的问题。比如公共住房供给
第五篇: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分析报告
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分析引言:2001年12月的第一个周末,普通的一天,太阳懒懒地晒着,但是走在街上的人们会发现许多“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的横幅迎风飘扬。而就在不久前,由著名影星浦存昕担纲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在黄金时间播放,片中讲述的故事是一名商人在与一名妓女发生一夜情后感染上艾滋病。几乎与此同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警告说,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正在逐渐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敏感的《纽约时报》对一向“保守”、“低调”的中国能够这样公开地讨论艾滋病问题表示“惊讶”。但这从一个侧面明白无误地昭示我们,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和传播已经迫在眉睫,无可回避。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国艾滋病感染者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7.4%。官方的统计数字是到2000年底,全国艾滋病感染者已达到60万,现在应该早已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沈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控制不力,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病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人”,如果控制有力呢?最乐观的估计是150万人。但艾滋病专家警告说,这类数据远不能描述艾滋病蔓延的险恶,“这在流行病学上毫无意义,只能误导决策者,错失抵抗艾滋病之害的良机。”中科院院士、艾滋病研究专家曾毅测算,以我国官方认可的60万感染者的治疗、不能工作以及劳动力和生产力等因素丧失的价值,将给我国带来每年4000亿至50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而在另一次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曾毅表示,当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达到60至100万的时候,随之而来的经济损失每年可达人民币4600亿元到7700亿元。这个数字曾让中国有关领导人担心:艾滋病一旦流行会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的辛勤建设的成果。如果控制不力,艾滋病将成为我们的国家灾难,以至于已经有专家惊呼这将是中华民族的“第三次~战争”。毫无疑问,艾滋病问题已经构成我们社会的一个重大的公共问题,但这一问题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严重性与它所应该引起的关注是不相称的。就在这次艾滋病日的宣传之前,我们还几乎看不到健康的公共讨论,大部分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还是暧昧的、讳莫如深的。此情此景,如何不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忧虑?而我们在后面的讨论中还会看到,事实上在当前阶段,防止艾滋病的大规模流行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更多的阻碍来自非技术的层面,例如官员的态度,民众的道德观念等等,这就是政策应当而且能够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如果说对现实重大问题的回应是公共行政的秉性和内在要求,那么我们还有任何理由保持沉默吗?文森特·奥斯特洛姆说过:“政策分析就是力图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社会成员并要求对集体行动有同样影响的集体选择。……集体选择和集体行动的恰当形式将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一些共同问题,并能增进集体成员享受的全部福利。”此情此景,笔者将不惴浅陋,尝试从制度分析的视角对艾滋病的防治政策作出分析。第一章 分析框架概述本文对政策问题采用的是制度分析的方法。制度分析(Institutional Analysis)的旨趣在于人类选择的制度基础,包括市场选择和非市场选择两个层面。制度分析有两个传统,即以康芒斯和凡伯伦为代表的老的制度分析传统和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制度主义。制度分析之所以有了所谓“新”的称谓,是因为后者更多地采用了公共选择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概念,二者在逻辑起点、方法论和价值理念上多有重合。而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把适用于市场选择的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非市场选择,因此研究公共选择的学者往往也很关心制度问题,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把这两个传统放在一起,并且给他们贴一个标签,这就是“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pCIA)的传统由于一大批学者的努力,已经变成一个重要的传统了,渗入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角落。国内有一批学者在研究公共政策时,也采用了这一传统,二者的结合,催生出Iapp的分析方法。Iapp以pCIA为逻辑,着眼于治道变革,探索具体的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问题。简而言之,是根据制度设计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有关物品类型的理论与实证结论,以分析复合的人性冲动理论为基础,从操作层面、集体选择和立宪选择领域三层面考虑公民、官员、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各种复杂且可能的现实政策选择。本文对这一框架多有引用。具体说来,本文的框架如下: 首先,探索有关物品和服务的性质,在这一框架中,将利用公共经济学的分析指出为什么政府在应对这场“斗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对物品和服务的属性的分析将把任何物品或者服务都看作是复合的,并且可以进行细分,而不是笼统地分为私益物品或公益物品。比如,气象服务具有公益物品和私益物品服务双重性,基础设施服务具有私益物品、公益物品、集体物品的三重性质等。将会看到有关物品属性的划分对政府应扮演角色的影响。其次,认为不同的物品或服务的不同的融资、生产、供给、提供、消费政策选择可能导致不同的问题。比如公共住房供给政策导致住房供给紧张,并导致各方面的负激励,不能实现安居;安全服务集权化安排反而无法实现有效的安全服务;自然垄断行业国有化导致过分管制无效,需要进行改革等。第三是,这一分析框架主要着眼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在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层次上分析各方面的政策选择:(1)操作层次:公民个人、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会采取不同的政策,并导致不同的结果。(2)集体选择层次:为了使有关方面采取有利于公共服务的政策选择,制定特定的集体选择的规则,在特定的基础上,有关方面才有积极性采取适当的政策。(3)立宪层次:正如个体的理性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一样,聪明的人未必就能选择合适的制度,这时有关选择制度的立宪规则就非常重要。在这一分析框架中,公共政策的建议都是开放性的,而不仅仅是由政府制定和执行的狭义的政策。来自社会层面的、组织的乃至个人的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努力都被视为是政策的一部分。所以说,在以后的章节中,笔者将从有关物的属性探讨开始,结合人性的假设分析物品的属性与相关的政策选择的关系,描述当前存在之有关政策并在上述之理论框架下分析其利弊,最后文章将从理论走向现实,从抽象走向具体,给出一个可能的有关艾滋病控制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本文无
意将分析的目标定在得出一种具体的结论上来,只是想通过运用一种好的分析框架对某种公共服务进行政策上的分析,分析各种制度安排的优与劣,探讨现实中在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向上进行探索的可能性。本文坚信,由于现实的多变和丰富性,理论可能总是“灰色”的,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唯一的、最优的有关问题解决的制度安排,各种制度安排都有其有效限度和空间。但是当我们抛弃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力图合理地运用先哲们的思考成果冷静地去分析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问题时,我们就可能已经为一种好的、有效的针对这一问题的供给埋下伏笔了。第二章 艾滋病流行及传播机制概述艾滋病,是英文“AIDS”的音译,直译应是后天免疫力缺乏症。艾滋病是指受艾滋病病毒感染人士免疫力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产生了并发症的阶段。这些并发症包括伺机性感染及恶性肿瘤。感染艾滋病的罪魁祸首是艾滋病病毒,即“HIV”。HIV直译为“人类免疫力缺乏病毒”,由于艾滋病这个病症及其命名,比起艾滋病源(即人类免疫力缺乏病毒)的发现,要早了好几年,所以公众也倾向称HIV为艾滋病病毒。当我们使用HIV/AIDS时,一般泛指所有与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有关的人、事项、工作或活动。从公众健康计划及控制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目标在于预防艾滋病毒的传播,然而所有相关的个人及社会冲击,则是由许多各种人类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反应所引起的。1981年,美国发现了世界上首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临床病例报告。20年后的今天,艾滋病已经变成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最具毁灭性的疾病。自从艾滋病流行以来,已有6千多万人感染了这一病毒。目前艾滋病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第一死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它是第四位的杀手。截至2001年底,估计全球有4千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艾滋病病毒新感染多发生在年轻成年人,其中年轻女性尤其易感。目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约有1/3的人年龄在15-24岁之间。大多数的人不知道他们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数百万的人对此一无所知或对于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感染知道得甚少。以下是一个数据汇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合计 成人 妇女 小于15岁的儿童4000万 3720万 1760万 270万 2001年艾滋病病毒新感染者合计 成人 妇女 小于15岁的儿童500万 430万 180万 800,000 2001年艾滋病死亡数合计 成人 妇女 小于15岁的儿童300万 240万 110万 580,000在我们所处的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目前估计有7百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2001年艾滋病在这一地区夺去了43.5万人的生命。这一地区的许多国家,包括一些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印尼等,目前的全国感染率还较低,但其中隐藏着危险的信号,因为它有可能隐藏了不同地区的局部流行。艾滋病对经济增长、收入和贫困有深远的影响。估计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半数以上的国家艾滋病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人均GNp年增长率下降0.5-1.2%。到2010年,在艾滋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能下降8%,人均消费水平可能下降更多。计算显示,到2020年,流行严重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可能损失20%。各类公司在培训、保险、福利、缺勤和疾病方面会面对更大花费。在埃塞俄比亚对15家公司的调查发现,员工5年内的所有疾病中,53%与艾滋病有关。目前,从总的情况来说,中国还没有出现全国性的艾滋病大规模流行,艾滋病疫情在地区分布上仍较聚集,2001报告感染人数最多的四个省份分别为云南(1348例)、新疆(1109例)、广西(832例)和广东(700例),四省报告人数合计占到总数的76.7%。但存在潜在的流行趋势,局势严峻,一触即发,并可能出现灾难性后果。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专家警告说“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在世界其它地区见到了太多太多艾滋病造成的危害,有足够的证据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毁灭性的一切。”当前,中国艾滋病的感染主要与两类高危行为有关,即静脉注射吸毒和不安全性行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把艾滋病感染的危险定义为“一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方式而可能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因此,所谓高危行为,也就是感染艾滋病的概率极高的行为方式。从目前报告的HIV感染者的情况来看,前者约占2/3,后者占8%。2001报告的数据是,经静脉注射毒品感染的人数3460例,占全年报告感染者总数的66.5%;经性途径感染的人数占感染者总数的8.1%,其余的占21.0%。
(一)吸毒者的高危行为 1999年,全国共查获毒品犯罪案件6.5万起,缴获~5.364吨、~1.193吨、~(俗称“~”)16.059吨,以及部分~、摇头丸(MDMA)、~等,破案数和缴获毒品总量分别比1998年增加2.4%和33.6%。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14.8万,1995年为52万,1999年为68.1万。估计实际人数将是8-10倍。现有吸毒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0.54‰,吸毒人数中,吸食~的占71.5%,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79.2%。截至1999年底,全国累计报告的1731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因静脉注射毒品感染的占72.4%。艾滋病病毒在吸毒者中传播十分迅速,主要危险来自共用注射器。1992-1994年云南德宏地区的吸毒者中30%以上通过静脉注射吸毒,70-100%的注射毒品者共用注射器。在新疆伊宁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吸毒者都是通过注射方式吸食毒品。1993年以前,HIV感染的报告主要集中在云南省,但1995年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份报告显示35%的注射毒品者为HIV阳性。1996年新疆的国家级艾滋病哨点监测开始报告HIV感染者,伊宁和乌鲁木齐市注射毒品者HIV感染率分别为76%和38%。1997年广西的凭祥、东兴和百色亦出现HIV阳性报告。来自百色的一份报告显示在79份吸毒者的样品中61份样品呈HIV阳性。糟糕的是,一旦感染,吸毒者往往没有意识(也许是由于无知)去防止病毒传给他的同伴,或者又通过性行为向更大的范围传播。政府对贩毒分子的政策是严惩不怠,对吸毒者采取戒毒拯救的策略。中国目前有许多戒毒中心和临床诊所,有些是由公安机关开办,有些则是由医疗部门或地方社区负责。但是,戒毒后复吸率极高,可达70-90%。现阶段,只开展对吸毒者的戒毒工作,还没有开展对吸毒者的维持疗法。因此,除了减少毒品的供应和需求之外,当务之急是采取强有力的措
施减低毒品危害,特别是教育注射毒品者了解共用注射器和针头以及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头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不安全性行为 不安全性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不了解对方HIV感染状况的情况下进行无保护性交的行为。这包括嫖娼行为和非商业性的多性伴(主要为同性恋者)行为。
1、嫖娼行为 1949年建国以后,中国成功地取缔了娼妓。但自80年代开始,娼妓现象在某些沿海城市和大城市重新出现并不断延伸到内陆的小城镇。全国1996年共抓获卖淫嫖娼人员42万人。公安部门估计,实际上从事卖淫嫖娼的人员数量可能达到300至400万,约为报告数量的10倍。而潘绥铭先生通过实地的调查,在1993年就估计达到了约400万。娼妓现象损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并助长性病的流行。为了保护妇女的权利,中国政府曾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严禁强迫、欺骗妇女从事娼妓活动。每个省都建立了妇教中心,每年约收教4-5万卖淫妇女。有些妇教中心已经开展性病艾滋病知识教育。但有相当的妇女从妇教所释放以后继续从事卖淫活动。暗娼可以分为许多类,从包娼(我们熟悉的“包二奶”)到在建筑工棚和路边小店卖淫的妇女。她们性行为增加的次数与收入和安全性行为知识的减少呈负相关。此人群中同伴关系融洽,交流良好,交流的内容包括如何避孕,如何和嫖客讨价还价,如何吸引嫖客等。这显示出有关性病艾滋病预防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同样的途径在同伴之间传播。调查显示,通常由嫖客来决定在性交时是否使用避孕套。海南的一项研究显示30%的暗娼回答她们在最后一次性交时使用避孕套。另一项在云南的研究发现暗娼们在进行非商业性性行为时不使用避孕套。暗娼流产率可以作为衡量她们在性行为时是否采取保护措施的有效指标。海南的研究发现有18%的暗娼回答有过人流史。在云南的研究发现一些暗娼报告在过去两年内作过人流,但是暗娼老板们认为90%的暗娼都作过人流。妇教所中暗娼的性病感染率为10%-60%,平均达到了30%左右。大多数患STD(性传播疾病)的暗娼自己购药治疗,有的到私人诊所或找一些非法从医人员治疗。来自性病门诊的报告显示大多数男性性病患者的感染都是由于无保护的性行为造成的。有估计认为暗娼中HIV感染率在0.01%到1%之间。
2、性传播疾病(STD)自70年代后期起,中国性病报告数字逐渐增长。1995年报告的性病病例数为36.2万,专家估计实际患病人数可能是报告病例的10倍。同时亦有估计认为到2000年报告的性病数字可能占35种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0%以上。来自性病监测哨点的监测资料表明某些性活跃人群如暗娼中性病感染率很高。在高危人群中已开始进行一些调查工作,在山东省进行的一项对长途卡车司机的调查发现,7%的司机患有性病;江苏的一项研究表明,流动建筑工人中4%的人患有性病;在哈尔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拘留所和妇教所,暗娼和嫖客的性病感染率可达10%-80%。上述事实对于我们了解艾滋病目前流行形势及将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性病患者处在HIV感染的更高危险之中。这样说有两个理由:其一是性病患者经常有高危行为如卖淫嫖娼,其二是从生理角度考虑,性病患者对HIV的易感性增高,这是因为由性病引起的生殖器溃疡更有利于艾滋病病毒和性病病原体侵入机体。
3、同性恋人群的健康 中国的同性恋者到底有多少,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在全国的150个观测哨点中,已经针对性工作者、性病病人和静脉吸毒人员,却始终没有将同性恋者包括进去。但我们从侧面还是能大致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据新华社报道,在卫生部召开的2001年艾滋病防治情况通报会上,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表示,要高度重视我国同性恋人群在传播性病艾滋病中的作用,对同性恋高危人群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已刻不容缓。中国的同性恋人群估计有三千万至四千万之多。有多少人感染了艾滋病尚不得而知。1997的数字是,据报道,北京一个综合性的大医院的38个HIV阳性病人中,有12个是经同性恋行为传染的。北京的另一个医院部报道,33个HIV感染者中有10个是来自于同性恋高危人群。有估计指出,在中国的某些城市中有10%的HIV感染者是由不安全的同性恋活动引起。而据张北川的不完全的调查,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别有21个、27个和29个省市自治区有男同性恋者感染传播艾滋病毒,感染率分别为17.7%、4.9%和5.5%。一个人爱同性还是爱异性,与艾滋病完全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女性间的性活动与男性间的情况正相反,是不易感染艾滋病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同性恋者通常选择与异性结婚的形式,来掩盖他们真实的性取向;同性活动大多也因此采取地下的方式,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这就为艾滋病在男同性恋人群中大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张北川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实例来印证他的担忧,某大城市一位自愿参与对男同性恋者艾滋病干预的同性恋者描述到,在一家浴池内,“整个性活动过程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完全公开进行的……”。这位志愿者问一位不停更换性伙伴的男孩,是否知道艾滋病已在同性恋人群中流行?男孩的回答是:“别听吓唬,那是外国病,再说,该怎么死就怎么死,那么讲究干啥?” 张北川忧心忡忡地指出,由于不少男同性恋者存在着极易感染艾滋病的行为和心态,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例如加强健康干预,在男同性恋者中推广安全套等,中国将可能有成百万的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第三章 艾滋病问题的属性分析
(一)对市场选择的经典经济学分析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对物品属性的分析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并形成了所谓“私益物品”与“公共物品”的二元划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利用数学表达式,给两种物品下了定义。他认为,某种私益物品的总消费量等于全部消费者对私益物品消费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X j = S x ji(j = 0,…,J)i?[1,n]在此公式中,X为最终消费品,上标i为消费者人数,下标j为私益物品投入量。Xj 是指最终消费品的j 次私益物品投入量,显然它应该等于全体消费者i的总投入量。而公益物品的消费总量则等于任何一位消费者的消费量,用公式表示即:X k = X ki(k = J + 1,…,J + K)当代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与安东尼·B·阿特金森也认为,在物品的分类方面,私益物品与公益物品处于一个序列的两个极端。在一个极端(私益物品)中,一个人的消费增加一个单位使得他人的消费减少一个单位;而公益物品在另一极端,一个人消费的增加并没有导致他人消费的减少。应该说,这一分类方法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理论上这一简单的划分有利于进行理论分析,减轻了分析的难度;现实中,公与私的划分关系到物品的供给制度安排,如私益物品的供给利用市场的制度安排,公益物品的供给则可能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了。
1、私益物品私益物品是我们在竞争性的市场中通过交易就能有效地转让产权的一系列物品的总称。私益物品的分配、转让在经典的经济学看来,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整达到合意的结果。这一机制奠基于对个人理性的假设,即对消费者来说是以有限的支出来获得最大的效用,对生产者来说就是以有限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各方面努力的结果就是各个消费者剩余和各个生产者利润的充分实现。这是经济生活中的“私”。私是市场机制的动力。一般认为私益物品具有如下特征:(1)使用上的排他性(excludability)。排他性意味着我使用了一种物品和服务,就排除了别的人使用的可能性。这意味着私益物品是能够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的。也就是说物品和服务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物品和服务量的总和。私益物品的排他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买的苹果,未经我的允许,他人无权享用,这时我就对我买的苹果拥有了排他性消费权。对整个社会来说,对这些苹果的消费总量就是整个社会的每个人所享用的苹果的总和。(2)消费上的竞争性。竞争性意味着如果总量保持不变,那么A的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非A的消费要减少一个单位,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私益物品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不为零。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私益物品的供给,就需要增加生产一个单位私益物品所需要的成本。私益物品的这两个特征,使得市场有可能界定私益物品的产权,从而为市场竞争提供产权的基础。这时,由于严格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不存在任何垄断,那么理性的人通过价格的信号,来对自己的成本-收益进行衡量,进而决定自己买和卖的行动,由此形成供给、需求曲线。两曲线的交点被认为是一种“均衡”状态,此时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我们看到,在这样的机制中,其实是没有政府的位置的,政府被认为是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存在,不对这一机制的具体运作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很显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况,实际上市场的运作并没有达到这么完美的状况。经济学家们发现了市场运作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市场的机制失灵,这时就需要有一些其他的势力来进行调整,比如政府的干预。
2、有关公益物品和政府干预的分析第一个失灵属于被称为“外部性”的一般范畴之中。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有利的,就成为“正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利的,就被成为“负外部性”。在存在外部性时,社会对市场结果的关注扩大到超出市场中买者和卖者的福利之外;它还要包括受到影响的旁观者的福利。由于买者和卖者在决定需求或供给时只考虑到了对自己利益的影响,而并没有考虑他们行为对其他人的影响,所以,在存在外部性时,前述之所谓市场均衡就并不是有效率的。这就是说,均衡并没有使整个社会的总收益最大化。此时,政府能够做的,就是使外部性内在化,即改变激励结构,以使买者和卖者考虑到他们行为的外部影响。例如对负外部性,可以征收庀古税,而对那些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则可以提供补贴,以增加其供给量。第二个失灵就是“搭便车”。所谓搭便车就是得到一种物品的收益但回避了为此而支付。例如张三想在镇上放烟火,它想到应该到镇子里的体育场去放,通过销售门票来控制人员的进出。如果镇子里的每个人对享受烟火的主观评价(例如10元钱)与张三所售门票的价格(假如是9元)相比是前者高出后者的,则张三将赢利,反之则亏本,相等则是盈亏平衡。但是,镇子里的人会想,就算他们不买门票,也照样可以看到烟火,因此这个市场无法形成,镇子上的人会拒绝为此支付。第三个失灵是最近一二十年来经济学家才开始讨论并对现实的经济阐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理论——“非对称信息”。一个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买者和卖者之间有足够的共同信息。但在很多情况下,卖者知道的信息买者不一定知道,或者买者知道的没有卖者那么多;有时则相反,买者知道的卖者不一定知道。当信息不对称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导致市场功能的无法发挥,极端情况下,甚至会使整个市场都不存在。1970年,阿克罗夫发表了一篇有关信息经济学的开创性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正式提出了关于市场的信息问题并做出了深入的分析。他在文中说,在旧车市场上,卖车的人比买车的人更清楚自己的车的质量,买车的人不知道,则只能按照预期的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这样卖好车的人就会觉得划不来,不愿卖他的车,最后只有卖坏车的人留下来卖车。当然买车的人也知道愿意卖的一定是坏车,因此他不会按前面的价格出价,他将按留下来的车的预期平均质量支付价格。如此继续,就导致市场的完全崩溃或是收缩为劣质品充斥的市场。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卖药的比病人更清楚药的质量,看病的医生比病人更清楚自己的水平,董事和经理们比公众更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这时,市场之外制度安排就是重要的,例如,政府会向制药企业颁发许可证,表明它们有资格生产合格的药品;政府还可以向合格的医生颁发执业资格证书,表明他们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要求股份公司定期对外披露信息等。这样方能使市场继续存在并有效运作。在这里,不对称双方的信息差实质上也是一种公共物品,而交易的双方都无力(或不愿)去提供这种产品,此时可能就需要一个外在于市场之外的机构(现实中往往是政府)来提供或迫使优势一方提供。[1] [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