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美老边沟
“十一”见闻 ——神奇秀美老边沟
今天是国庆节假期的第二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本溪市的老边沟游玩。
早晨六点,我们吃过早饭就出发了,经过大约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老边沟风景区。老边沟景区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这里枫林竞秀,河水叮咚,奇峰林立,碧湖清幽,是一个神奇而多彩的人间仙境。她因绵绵的群山而美,因潺潺的溪水而秀,更因“层林尽染”的枫叶而名扬天下。
今天的老边沟,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正是畅游枫林,尽赏美景的最佳时机。步入景区,放眼望去,万山红遍,绵延起伏,绚丽多彩,分明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我们沿着岸边的石板路和栈桥向上游行走,地势时缓时陡,溪流奔腾而下,在突出水面的石头上泛起白色的浪花。溪旁的枫林红的热情如火,黄的翩翩起舞,绿的羞怯娇嫩。山林下,水涧旁,到处都可以看见枫叶随风而舞。
这绚丽如霞、热情如火的枫叶,染红了天地,染红了溪水,如朝阳般给人温暖,如晚霞般发人深思,我不禁想起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喜欢秋天的老边沟,因为它神奇、秀美。我更喜爱秋天的枫叶,因为它比春天的花朵还美丽,鲜亮活泼,生机勃勃。
第二篇:最美乡村老教师
最美乡村老教师
清晨7点,杨景伟匆匆走出家门,像往常一样,背着手风琴,带着厚厚一沓手写资料,去庄浪县赵墩乡中心小学支教。今年65岁的他虽然已经退休,却每天照常去学校教学。
走进赵墩乡中心小学,几个学生看到了杨景伟,飞快地跑到他身边,开心地围着他问:“杨老师早上好!下午我们音乐课学什么呢……”学生们和他很亲近,他也笑着和学生们打招呼。
走进办公室,放下资料袋,杨景伟拿出自己的排笛、乐谱和笔记本,开始练习下午的教学曲目,不时在手边的本子上写几句教学要点,边写边笑着说:“比起以前的自制乐器教学,现在的条件好多了。过去,乡村学校音乐课几乎开不起来,学校能有一架脚踏风琴都算很好的条件了。于是,我主动申请在任教学校进行音乐教学。一晃40多年过去了,“山里的孩子很渴望艺术教育,而我要在他们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就这样,退休后的杨景伟开始无偿担任学区5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们认识了二胡、排笛、板胡、葫芦丝、电子琴等乐器。
近几年,随着赵墩乡各学校陆续配置了一些音乐教学器材,杨景伟有了更重的任务。除了音乐课程教学,他还要让每个学生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培养艺术素养。他利用网络下载各种乐器演奏的教学视频,“社会进步了,我也得跟上时代,学习新方法、新理念。” 杨景伟说。
如今,学校里陆续分来了年轻老师,杨景伟又多了一项工作——“带徒弟”。由于分来的专业教师在器乐和音乐方面的知识技能存在单一性,因此杨景伟早上带他们一起做教研,下午一起去各学校支教,给学生们上音乐课。杨景伟说:“徒弟们成长得很快,有几个都是专业学音乐的,相信他们能给学生们更多的帮助。我希望自己能多干一阵子,至少把年轻老师带出来。
杨景伟的坚持感动了赵墩乡各学校的教师,很多年轻教师把他当作榜样,学习他敬业、坚守的可贵品质。“杨老师特别亲切,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我们都特别认真,总会抽出时间指导我们,还坚持接送我们上下班,带我们去不同学校走教。每次我们有了一点进步,杨老师总会竖起大拇指鼓励我们。”在赵墩乡中心小学工作2年多的音乐专职教师孙敏说,受杨景伟的感染,她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新的理解,她愿意像杨景伟一样,留在山村学校任教,让更多学生快乐地学习生活。
40多年过去了,学校从土房变成楼房,村里坑洼崎岖的山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杨景伟的头发也已花白。如今,退休的他依旧在赵墩乡5所学校义务支教,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热情。他说,不管时代怎么变,自己对教育的热情和坚持不会变;不管还能工作多久,干一天就要认认真真把每个学生教好。
第三篇:夹边沟记事读后感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
以文革为背景,秒学夹边沟发生的人和事。在大饥荒中,夹边沟农场艰苦生存环境人与人之间真情,友情,爱情,亲情。在《上海女人》中亲情与爱情,以上海女人真正对丈夫的爱反衬出夹边沟劳改中人性的麻木,对右派资产阶级分子迫害,甚至对青年知识分子摧残。在《夹农》中,以夹农的出生为背景,讲述夹边沟农场女右派每个人的变化“一个新生命”得到来使得农场人与人变得和谐,但李淮珠等人被陷害的惨状。也发映了文革中冤假错案的悲惨结局。在《饱一顿》中,“我”因饱是一顿而受尽折磨反映了饥荒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逃亡》见到队友的死亡而鼓起勇气逃跑,逃跑途中发生的事件无不是当时文革的学写照。拉关系,弱有强盛,家散人亡,人性的黑暗。《医生的回忆》杨万仓贪污而杀死夹边沟农场的劳改犯,作为一个文盲却当上医生。最后以医死自己的女儿告终。“我”的叔叔没推出一个右派而自己当上右派事件的对比,强调出杨万仓无知,卑鄙无耻,文革中社会的黑暗没有光明以及人性的压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思维。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社会意识。文革以及饥荒,新中国成立,国际之间的关系等等决定 文革的畸形意识的发生。同时青年知识分子被迫成为右派上山下乡导致社会不断落后西欧,美国,苏联等国家。社会上文盲急剧增加社会上动荡不安,而西方的国家望完成工业文明,先后完成罗斯福新政,西欧不断民主改革深化马克思主义。苏联斯大林模
式等深化了民主,解放人们的思想。但,中国文化大革命却阻挡中国的进步及发展,使中国落后于国际社会。饥荒时人吃人的行为无不反映社会上各种现象。拉关系、贿赂以及“右派”被饿死,医死,甚至“涨死”,女的右派出卖自己的肉体体现社会风气的沦丧和低俗。
虽然文革中有很多不好的现象发生,但是人间的真,善,美还是有很多,像是上海女人的夫妻之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又像是夹农出生及成长帮助过他的“女右派”,还是像贱骨头中为了生存的意志而吃生东西到离婚,或是像医生中坚持自己的节操,表现出医生医德高尚。人性的光辉不在文革而泯灭。况中惠贵夫人上海人夫人的高贵贞操。芮琴美丽动人却毁在文化大革命中。
从中国的近代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一、社会的发展进步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
第四篇:浅碟形边沟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理念粗活细做
打造路堑浅碟形边沟施工典范
永武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办公室
(2010年4月1日)
我省路堑边沟由明沟改成盖板式浅碟形边沟的新理念设计始于景婺黄(常)高速公路项目,它的主要功能:一是收集和排走地表和路面水;二是在沟底设臵了盲沟,目的是降低挖方地段路基地下水位,拦截和排出路面层间水和地下水;三是将沟身隐蔽,使路肩之内精细自然地过渡到路肩之外,提高了行车安全和舒适性。这种沟型设计自景鹰项目建设起,在全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已得到了普遍推广。
但从实施效果来看,浅碟形边沟的设计理念和功能在已完的实际工程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沟身顶面设计过高,造成浅而不碟、有边无沟,路面与上边坡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二是出水口没有进行细部设计,盲沟的排水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三是机械地按设计施工,没有根据实地情况确定沟身长度和引出挖方路基的方式,造成可视范围出现明沟现象。四是施工管理控制不严和管理不精细,标高控制不严,有的集水井甚至变成天井,没有达到集水排水的功能;回填的土质差,有的甚至填的是风化石土,难于进行绿化;五是碟形整型不到位,出现沟身不平顺、宽窄不
一、沟身外侧上边坡吊脚等现象。察其原由,主要是设计和施工管理在认识上不重视,认为施工起来太简单,填土扒平能排水就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其次是技术交底和管理上不到位,参建各方对碟形沟的功能和作用未能形成共同的认识,浅碟形边沟是什么样子,模糊不清,在图上看像沟,而在实地看不像沟;再次是思想上不在乎,认为这只是附属工程、配套工程,抓得好与不好都不影响大局。
永武项目是我省首个在景区建设实施的高速公路项目,生态、环保、形象等要求相对较高。项目办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将建设目标定位为打造全省景区生态旅游典型示范工程。项目办主要是通过分类建设样板和范例工程管理方式,特别注重抓好各工程部位细节的雕琢来实现建设目标。路堑浅碟形边沟的实施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表现。
为克服浅碟形边沟施工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实质性施工展开前,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了项目管理大会和设计交底会,就细节问题进行了再三宣贯和强调。全面动工后,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创新理念,优化设计
美丽缘于创新,创新源于理念。我们要求各参建单位首先要牢固树立自然、生态的理念,以此来指导施工,推进精
细操作。
一是实地核查、调整边沟设计类型。我们重视推广,但不盲目推广。在正式实施之前,我们组织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四方技术人员对全线边沟进行了重新调查,将边沟设计的类型按实际地形调整,确定适合建设浅碟型边沟的路段。
二是试验性施工,优化沟身细部设计。首先按原设计进行了试验段施工,检验设计效果。通过培土、整形、铺上草皮后,原设计效果不理想,仅仅是“有浅无沟”,几乎与路面等高。
其次进行现场点评和召开研讨会议,初步确定沟身优化设计方案。通过现场调查和研讨,确定在保证沟身断面满足区段排水要求的前提下,将原设计标高降低了25公分。并再次进行试验段施工,通过试验达到了浅碟形边沟效果,设计单位出具优化设计图纸,以指导全线施工。
第三,在盲沟出水口的处理上,设计单位没有进行细部设计,上级领导检查时发现该处设计不完善。项目办对此进行了充分研讨,提出了多种方案,最后定型降低路堤连接排水沟沟底、用梳形砼端块挡住盲沟碎石,利于盲沟的水排出、实现盲沟的功能。
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完善集水井井圈和出水口一字墙弧形设计。为保证窨井集水效果,我们将四四方方的井口改为流水向两端呈弧形的井口,使流水顺畅地进入沟体及引入路堤排水沟。
(二)精细操作,确保成效
按照标准化思路,我们着力在规范、精细施工上狠下功夫,并采取多种措施,务求取得成效。
一是制定施工工法,以管理规范施工。确定最终施工图纸后,我们立即组织制定了具体的施工工法。从放样定位、基坑开挖、盲沟铺底、墙体砌筑、盖板预制、出水口设臵等细节上作了细致的规定,并要求施工时,必须有技术人员指导,必须有监理人员旁站,确保施工严格按照工法进行。
二是推进精细操作,以细节规范施工。为保证精细操作到位,项目办统一下发了制做浅碟形边沟施工模型的图纸,要求各单位用废旧钢筋或竹、木材制成碟形模型,按模型施工,没有模型的不准施工。目前全线浅碟形边沟均能用模型进行施工。成形的边沟基本与设计图吻合。严格规定了用种植土回填土的质量要求。
三是坚持典型引路,以样板规范施工。边沟全面施工展开后,2010年12月份,我们在P1、P2标组织召开了浅碟形边沟施工现场观摩会,详细解析了路堑边沟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控制要点,并现场演示了排水效果。我们要求各路面单位要以P1、P2标边沟施工为样板,实行首件示范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三)克服困难,稳步推进
尽管起步良好,但在全面实施后,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是项目经理部主要负责人重视程度不够,如一些标段用钢筋制做的模型放在现场常常被偷,就没有严格地检查或要求重新制做模型;对具体做事人员也没有讲解设计意图和操作工法;项目管理人员、监理也存在无所谓的态度,不严格要求,以至于现场整形不到位,或反复整形,浪费工时。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大技术指导力度,项目办从领导到现场管理工程师,均深入施工现场,给施工人员详细讲解,手把手指导。同时要求各单位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在施工中培养队伍;只有这样上下齐抓管、各方共努力,才能实现路面与上边坡自然地衔接,达到了路、沟、坡完整、自然、协调、美观。
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要始终如一地把浅碟形边沟充分展示出设计理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一大四小”绿化要求,按照“长青化、景观化”的目标,在边沟绿化上做好文章,最终做到形与美的完美结合。
以上我们在实践中的一点经验,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夹边沟记事》读后感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
一直对中国那段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挺感兴趣的,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像《血色浪漫》还有一些土改斗地主方面的,《夹边沟记事》读后感。虽然是有点苦,可觉得也有浪漫,甚至还有一些趣事。于是那天在当当上看到“杨显惠三部曲”--《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甘南纪事》这几本书后,看了书评说是写的就是那段岁月,是杨显惠走访曾经的知青而写下的书时,我就下定单买了下来。
拿到书后,第一本便是看《夹边沟记事》,虽说书评中也写到过这是一本真实记录那段苦难岁月的书,里面尽是苦难。但是当我看完后,还是震惊了!对于八五后的我来说,真的是难以想像!翻开这本书,就像进入了中国近代的血泪岁月,有时真的不愿意相信这些是真实存在过的事,可是这本书写的全是纪实的。是作者一位位走访当初幸存的人写下的一段段故事,没有多华丽的词藻,只有当事人的真情实感,是他们慢慢回忆起来的往事。每一段故事,都离不开“饥饿”和“死亡”这几个字眼。
夹边沟是当年给打成“右派”和“坏分子”的人接受劳动教育的农场。这些“右派”和“坏分子”在没有下放到农场之前,都是一些科研工作者、医生、老师、学生和干部。平日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们,到这里后面对的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大田、挖沟渠,每天定量工作,做不完的要减扣当天的口粮,所以有的人甚至要工作上十六个小时,而且口粮供应一天比一天少。到后来每天每人不到半斤,每天就是吃两餐树叶和菜叶还有一些面粉煮的米糊糊。饿过头的人们浑身浮肿,腰身肿得像水桶,脸像南瓜,看上去亮亮的,像皮里裹了一层水,眼睛细得像一条线,连走路也要稍抬头才能看到路走。看到这些描写,我在脑海想像这种模样,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的我们,如何能想到那是什么样子呢?
为了能活下去,他们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用“饥不择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不说绿树叶,生蔬菜,就连干树叶,干菜叶也有人煮来吃。有时,明知道有的东西有毒,吃下去可能会死,但是为了填补胃里的空虚,有的人还是吃了,读后感《《夹边沟记事》读后感》。所以,因为胃胀胃穿孔,中毒死去的人不在少数。春耕时节,连拌了六六粉(一种农药)的麦种他们也直接放嘴里吃,用唾沫洗去六六粉,就那样嚼着吃下去,开始会胃痛,吃过几次居然也不痛了。总之,吃可能会被毒死,不吃也会被饿死。
他们没有房子住,住的是窑洞和地窝子。大的住上三四十人,小的住在四五人。因为饥饿和寒冷。每天都有人在睡梦中悄无声息地死去。最开始死亡人数不多时,还能做副棺材给埋下。后来就用芨芨草编个草席埋掉,再后来,更多的人死亡时,直接就用被单裹上随便掩埋。每天都有人死掉,健康的人越来越少,到后来都是随便挖个坑就埋下。然后大风一刮,有的尸体就露了出来,被狼吃掉的也不少,后人就算想要祭拜,也不知道谁是谁了。
可怜的是有的孩子和妇女,千里迢迢赶来见爸爸和丈夫,还有的找儿子。幸运的还能见上一面,不幸的就只能是打听到已经死亡的消息,而想去看看,却连坟堆也找不到。在“上海女人”这篇中,妻子收到丈夫说时日不多的信赶到夹边沟,可是丈夫却在几天前去世了,虽然留下了遗言,让同住的人告诉妻子自己的情况。可是后来因为他的尸体太惨,同住的人怕他的妻子见到后受不了。坚决不告诉她,可她也是个倔脾气的人,说是就算一个坟堆一个坟堆地扒,也要把丈夫找到,带回上海去。后面告诉她了,其时她丈夫的尸体已风干得像个木乃伊,并且身上有点肉的地方还叫人割了去。女人哭得很伤心,却还是执意要带丈夫回上海,后来是买了柴火火化了,骨头没能烧尽,女人于是用布背着丈夫的骨头回了上海。看后心里真的是特别心酸!
虽然因为见过太多死亡,人们的心都变得坚硬和麻木不仁。但是仍然也有真情,他们要好的人,找到吃的,会互相分享。在最后大多数人生病,只能卧床的时候,非亲非故同是右派的人,因为身体较好当个护理员,倒屎倒尿什么也都帮着做。还有一个小伙子在逃亡时,带着自己学木工时的老师一起跑,可是老师因为身体状况不好,跑不动了。但是他叫小伙子自己跑,不要顾他了。小伙子把自己的棉衣盖在老师身上,后来老师被狼吃掉了。却被误认为是小伙子,结果小伙子顺利地跑出了那个地方。
总之,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冷漠得无法想像的事,有些惨绝人寰的事我都不忍下笔写下来:也能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人和人之间特殊的温情。这是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也是近代的一部血泪史。没看过这些,我们无法想像在五六十年前,中国竟处于那样的一种境况之下。了解苦难,我想我们才能更珍惜现在的幸福!不用挨饿,不用受冻,就像现在的夏天,空调吹着,外面多热也无关,其实,这些是多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