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尔滨市对农业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奖励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80805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4-10-11 【生效日期】1995-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哈尔滨市对农业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奖励暂行办法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1994〕第18号
1994年10月11日)
第一条 第一条 为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凡为本市农业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按本办法予以一次性奖励。
第三条 第三条 本办法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负责组织实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条 第四条 申报突出贡献奖的科技人员,其研制、开发的农业(含林业、农田水利和农机科研)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等单个项目,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或部(省)、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
(二)实施三年内,为本市新增经济效益年均二千万元的;
(三)成果应用面在适用范围内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的。
第五条 第五条 科技人员突出贡献奖,每年评选一次,申报期自每年一月初开始至同年二月末止。
第六条 第六条 科技人员突出贡献奖,由申报者、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单位或受益单位向市科委申报。民营企业可直接向市科委申报。
第七条 第七条 科技人员突出贡献奖,由市科委会同市农业、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组成经济评审组和由专家组成的技术评审组进行评审,分别提出意见,由市科委综合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第八条 对获得突出贡献奖的科技人员(以下简称获奖人),由市人民政府颁发奖励证书和奖励金。突出贡献奖按贡献大小设两等,奖励金额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奖励金由市财政支出。
第九条 第九条 个人承担的项目,奖励金发给个人。集体承担的项目,主要承担人所得奖励金不低于奖励金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其余部分,按参加人中贡献大小分配。
第十条 第十条 获奖人的事迹,应当记入本人档案,并作为考核、晋升、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应当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并追回奖励证书和奖励金。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市科委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加快松江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奖励暂行办法
《加快松江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松江旅游业发展,加强和规范松江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根据《关于加快松江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沪松府„2011‟53号]等规定,依照《关于加快松江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奖励暂行办法》[沪松府办„2011‟18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结合本区旅游业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采取项目补贴、专项奖励等方式对辖区内外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进行扶持和奖励。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自愿申报、集中受理、小组评审、社会公示、绩效评价”的管理模式。
第三条 由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商旅委、区农委、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文广局、区体育局、区监察局、区工商分局、区税务局等部门共同组成松江区旅游业扶持奖励审核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作为我区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评审机构,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按有关规定各司其职。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我区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区商旅委。
第二章 扶持奖励的对象和范围
第四条 主要扶持奖励对象
1、工商、税务登记注册在本区、有良好财税信用、对松江旅游业发展和地方就业、税收等作出贡献的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及旅游商品、旅游项目开发等各类旅游相关企业。
2、组织招徕区外游客来松开展旅游、会务等活动的非在松旅游及旅游相关企业。
旅游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列入扶持奖励范围:
1、申请单位在申报内因其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依法处罚的,或被执法部门依法处罚未满2年的;
2、申请单位在申报内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或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未满3年的;
3、申请单位在申报内发生由市旅游行政部门通报的重大旅游服务质量投诉责任事件的,或发生由市旅游行政部门通报的重大旅游服务质量投诉责任事件还未妥善解决的;
4、申请单位在享受各级政府财政扶持中有弄虚作假、严重违约行为或违反本实施细则规定的,取消该企业当年及之后2年的申报资格;
5、申报单位在申报内有不良信用记录,或消除不良信用记录未满1年的。
第三章 扶持奖励类别及标准
第五条 项目开发扶持
1、对获得市级以上引导资金扶持的旅游项目,依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沪府发„2009‟24号),应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
2、对发挥引领作用的重点旅游项目(由区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认定),按照银行贷款同期基准利率给予贴息扶持,贴息的范围是企业提出申请之日上内获得的银行贷款,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贴息总额不超过200万元。
3、对承办由国家、上海市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举(主)办的旅游节庆活动的旅游企业,根据其活动的组织规模、投入情况及市场影响力,国家级的给予企业20至50万元的补贴,市级的给予企业10至20万元的补贴(已获相关财政支持的旅游节庆活动除外)。对连续3年以上组织举办景区主题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节庆活动的旅游企业,根据其活动的组织规模、投入情况及市场影响力,给予企业5至15万元的补贴。
第六条 品牌创建奖
1、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标准,旅游景区(点)新评定为国家3A级、4A级、5A级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40万元、100万元。
已评定的国家3A、4A、5A级旅游景区通过复评保留相应等级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5万元、20万元、50万元。
2、依据《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10)标准,旅游饭店新评定为国家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白金五星级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40万元、60万元、100万元。
已评定的国家三星、四星、五星、白金五星旅游饭店通过复评保留相应等级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5万元、20万元、30万元、50万元。
3、依据《绿色旅游饭店》(LB/T007-2006)标准,旅游饭店新评定为国家银叶级绿色饭店、金叶级绿色饭店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人民币30万元、50万元。
已评定的国家银叶级、金叶级旅游饭店通过复评保留相应等级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5万元、25万元。
4、依据上海市《工业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要求》(DB31/T392-2007)和《上海市工业旅游景点服务质量实施细则(试行)》标准,新评定为上海市工业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达标单位、优秀单位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万元。
5、依据上海市《旅馆服务质量要求》(DB31/T378-2007),社会旅馆新评定为上海市社会旅馆规范服务达标单位、优质服务达标单位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
6、依据上海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DB31/T299-2003)和《<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评分细则(试行)》标准,新评定为上海市二星级、三星级农家乐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5万元。
7、依据上海市《旅行社服务质量要求及等级评定》(DB31/T477-2010)标准,旅行社新评定为上海市3A、4A、5A级旅行社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人民币3万元、10万元、20万元。
8、对积极开发本区特色旅游线路(产品),参与“上海旅游名牌产品”创建的旅游相关企业,给予每条线路(产品)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获得“上海旅游名牌产品”称号的旅游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
第七条 贡献奖
1、按旅游企业不同类型,围绕企业营业收入、税收、接待人次、吸纳本地劳动力情况、行业荣誉等指标进行年终评选。对获得优秀单位称号的旅游企业给予奖励,其中,优秀星级饭店、大型社会旅馆、旅游景点区(点)给予5万元奖励,优秀旅行社给予2万元奖励。
2、对旅行社招徕区外成人旅游团队游览本区售票景区,年游客量达到10000(含)人次以上的,对超出部分的游客按2元/人次进行奖励。
对旅行社招徕区外旅游团队在本区酒店宾馆住宿,年游客量达1000(含)至1999人次的,给予5元/人次奖励;达2000(含)至4999人次的,给予10元/人次奖励,达5000(含)人次以上的,给予20元/人次奖励。
以上对旅行社的奖励累计总额每家单位不超过20万元。各旅行社在申请本项奖励时,要认真填写“旅行社招徕区外旅游团队来松旅游明细表”,并附上景区团体门票购买发票、酒店宾馆住宿发票、旅行社组接团任务书及由旅游景区(点)、酒店宾馆出具的旅游团队接待统计凭证等材料,上述材料须保持一致。
3、对旅行社、会展公司、旅游饭店、协会等引进大型会议在本区酒店宾馆举办的,单次会议消费额达30万元(含)以上的,按会议消费额(以会议发票为准)的3%进行奖励。
以上对旅行社、会展公司、旅游饭店、协会等的奖励累计总额每家单位不超过100万元。
各单位在申请本项奖励时(由多家单位合作引进会议的可联合申请本项奖励,但必须予以注明,避免重复申报),要认真填写“旅行社、会展公司、旅游饭店、协会等招徕会务明细表”,并附上会务接待协议书、会务发票、会务安排计划书及由酒店宾馆出具的会务接待统计凭证等材料,上述材料须保持一致。
第八条 旅游商品开发奖
1、对积极开发松江名特优土特产品的旅游相关企业,其开发的产品经区级以上旅游部门或旅游协会评选为松江名特优土特产品的,给予该企业2万元奖励;经市级以上旅游部门或旅游协会评选为上海市名特优土特产品的,给予该企业5万元奖励,同一产品在获得区级奖励后又获评市级称号的,给予该企业3万元的差额奖励。
2、对积极开发特色菜肴,培育地方特色菜系的旅游餐饮企业,其开发的产品经区级以上旅游部门或旅游协会评选为松江特色菜肴(菜系)的,给予该企业2万元奖励;经市级以上旅游部门或旅游协会评选为上海市特色菜肴(菜系)的,给予该企业5万元奖励,同一产品在获得区级奖励后又获评市级称号的,给予该企业3万元的差额奖励。
3、对积极开发具有松江特色新型旅游商品(纪念品)的旅游相关企业,其开发的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且投入生产销售的,给予该企业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5万元,单家企业累计奖励总额不超过40万元;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且投入生产销售的,给予该企业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3万元,单家企业累计奖励总额不超过20万元。
4、在全国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旅游协会主办的旅游商品(纪念品)设计评比中获得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和特等奖的旅游相关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15万元和20万元。
在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旅游协会主办的旅游商品(纪念品)设计评比中获得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和特等奖的旅游相关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3万元、5万元和10万元。
第九条 旅游人才奖
对培养和引进松江区“优秀人才”的旅游企业,给予该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优秀人才”标准见《松江区关于完善优秀人才开发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暂行办法》)。
对鼓励员工参加旅游行业岗位资格证书培训的旅游企业,给予实际获得相关岗位资格证书人数培训费的30%进行奖励。其中,对鼓励导游员参加中级、高级、特级导游或外文类导游资格证书培训及考试的旅行社,给予实际获得相关资格证书人数培训费的100%进行奖励。
第四章 扶持奖励申请与受理
第十条 凡符合《暂行办法》规定的各旅游相关企业均可申请相关扶持奖励项目。
第十一条 工作小组办公室(区商旅委)每年1月1日至2月28日受理旅游企业扶持奖励申请(统计区间为上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一整年),并根据申报要求进行材料初审,初审合格的,出具受理回执、登记存档,提交工作小组审核。
第十二条 申请扶持奖励需提供的材料
1、松江区旅游业扶持奖励资金申请审批表;
2、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经营许可证;
3、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或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和委托书;
4、上财务审计报告、纳税证明、各类年检资料;
5、与申请项目有关的证实性材料;
6、按规定要求上交的其他附件。
第十三条 所有材料均应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并用A4纸按顺序装订成册。
第五章 扶持奖励资金的审核与批准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的审核批准程序按照《暂行办法》执行,包括评审、公示、审核、落实资金等。
第十五条 扶持奖励项目经评审通过后将在松江区政务网、松江商旅门户网站、《松江报》等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将按规定流程审核后落实资金。公示期内有异议的项目,由工作小组重审,重审证明异议内容属实的,取消扶持奖励资格;经调查核实异议内容不实的,按公示无异议办理。
第十六条 同一项目按“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的原则,确定扶持奖励额度。
第六章 扶持奖励资金的使用
第十七条 扶持奖励项目审核批准后,区财政局按照《暂行办法》和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拨付资金。
第十八条 获得扶持奖励资金的企业须在拨付资金当年年末向工作小组办公室(区商旅委)递交关于资金使用情况的书面报告;获得配套资金、项目贷款贴息扶持资金的企业,要在资金扶持项目终了后,向工作小组办公室(区商旅委)提供由具备相关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第十九条 获得扶持奖励资金的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本细则的要求,加强资金管理,确保扶持奖励资金专款专用,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七章 扶持奖励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条 工作小组应切实加强扶持奖励资金的使用管理。第二十一条 区财政局负责对资助对象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区审计局结合审计工作对已完结的获配套资金、贷款贴息扶持资金的项目进行审计。区监察局对扶持奖励项目评审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第二十二条 对于违反财经纪律,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行为,由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监察局等部门按相关权限进行处理、处分或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且把违规行为单位列入不诚信名单。
项目申报单位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取消申报资格,已经批准拨付扶持奖励资金的,责令其停止使用,并全额收回扶持奖励资金,同时取消该企业今后两年的申报资格。
项目申报单位拒不接受旅游等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应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暂停审核或拨付扶持奖励资金;已经拨付的,责令其停止使用,并全额收回扶持奖励资金,同时取消该企业今后两年的申报资格。
获得项目资金配套或贷款贴息资助的企业,因故项目被取消、注册地迁离本区范围、因不可抗力无法继续实施或继续实施已无必要等因素出现时,资金使用单位应及时向工作小组办公室(区商旅委)报告,经工作小组核准后收回剩余资助资金。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由上海市松江区商务和旅游委员会负责解释,未尽事项按《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自2011年6月18日起实施,今后将视实施情况予以定期修订。
松江区旅游业扶持奖励审核工作小组
二O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三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作用:
第一,科技创新从根本上决定着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表现为市场价值的优劣。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有力杠杆,在引导人们新的消费观念、促使开发新的涉农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根本作用。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现代农业,没有科技创新的农业在国际市场中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科技创新的农业就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第二,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生产与消费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生产满足消费,消费促进生产。然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常常因产品自身的问题导致市场与生产的脱节,从而使生产与消费不能协调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变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科技创新在农业中的地位分析,其未来发展目标可表述为: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安全、生态等效益;不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且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享受需要。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就是开辟人类高品质生活的健康时代。
第三,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调整的动力。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表明,某一事物状态的改变,必然带动与其相互关联事物的变化或组合或产生出新的事物。农业科技创新在改变生产工艺的过程中,必然打破原有产业结构的构成环节或方式,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组合,导致大批新型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从而适应市场新的消费需求。
第四,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的基本出路。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是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农民收益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科技创新,即通过科技创新,改变生产环节的科技生产手段和程度,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出名优品牌,满足市场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使产品获取理想的市场价格,实现良好的产出效益,达到农民增收。农业推广作用:
第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大国,当时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依靠农业技术作支撑,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是一项战略性任务。现代农业是一种集约化、市场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农业,就是要扭转以人力劳动和蓄力耕作为主、以自然恩赐为基础的落后状态。通过引进应用科学技术成果和广泛使用工业产品的过程。农业的基础地位得以强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必须通过农业推广体系将农业技术传播注入到农业发展之中,改变人力劳动和蓄力耕作之下的低生产率,改变以自然恩赐为基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从而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第二,加快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提出。这些限制条件阻碍了农业技术进入农民的手中,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农业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一个科学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承担着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使命,也是加快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重要的渠道。
第三,提高农民收入。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成效,三农问题要得到妥善解决,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农民是否得到了实惠。农业技术推广旨在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和技术的传播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一次免费教育机会。可以说,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第四,提升农村生活品质。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特点,只有农村人民的素质得以提高,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够以文明的心态自处,才能造就文明的乡风与整洁的村容。以人文知识为主的软科学技术的传播使农民们的观念大为改变,从而适应技术变革和现代社会带来的变迁。
第五,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不仅包括为生产服务的硬科学,也包括为人文服务的软科学,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农业技 术推广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生态问题,有很多新技术是以生态良好发展为目标的,也有很多为生态发展而出现的农业管理理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协调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工具。
第四篇:对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给予奖励的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对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给予奖励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残发〔2007〕61号
各区县财政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残联:
为促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开展,鼓励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残联制定了《对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给予奖励的暂行办法》,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人事局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对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给予奖励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促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开展,鼓励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北京市政府1994年第10号令)、《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文件的通知》(京政发〔2006〕4号)、《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办法》(京政发〔2006〕18号)、《关于印发〈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的通知》(京财社〔2007〕252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不含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等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本单位职工总数1.7%比例后,每多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每年给予该单位3000元的奖励。
第三条 用人单位按规定申报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经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审核,凡安排残疾人就业超过规定比例后多安排1名以上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可同时申请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
第四条 用人单位申领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的,应填写《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奖励资金申请审批表》(表格略),并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二)《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审核认定书》;
(三)《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奖励资金申请审批表》;
(四)应当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五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根据审核情况,对用人单位申请奖励情况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分别报市、区(县)残联核准。
第六条 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奖励资金,从区(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列支;西站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单位的奖励资金从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列支。
第七条 市、区(县)残联批准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奖励后,由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告知相关用人单位,并于当年征缴期结束后的1个月内将奖励资金拨付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
第八条 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的奖励资金,是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的奖励,用人单位可根据本单位情况将奖励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购买所需设备、物资和办公用品,劳保用品方面的开支。
第九条 企业收到的奖励资金,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机关、事业单位在收到奖励资金时,计入“其他收入”。
第十条 市、区(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按规定审核用人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填写《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资金汇总表》(表格略);市、区(县)残联要加强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资金的管理,按规定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 市、区(县)财政局、审计局和残联要加强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奖励资金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虚报冒领的,由市、区(县)残联负责追回全部资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违反规定或擅自拨付奖励资金的,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执行。
第五篇: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经验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发展的启示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经验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发展的启示
2011-12-04 08:42:49|分类: 社会探讨|字号 订阅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经验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发展的启示
发布:2011年11月15日 浏览:
摘要: 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例,分析和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功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关于中国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的若干建议 强调在资源日益短缺的刚性约束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村,迫切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解决其面临的生活问题以及农村社区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
关键词:农业科技政策;新农村建设;启示
当今世界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为整个农业科技的进步注入了新的、强大的活力,农业科技对中国农业的高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对市场经济和金融危机后复苏的国际贸易争端的新挑战,在资源日益短缺的刚性约束下,农业科技既要保障食物安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又要适应未来工农互补和城乡统筹需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村,迫切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目前所面临的生活问题以及农村社区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农业科技将在开发农村生产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生态环境等关键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建立和谐富裕的新型农村提供技术支持。
一、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国外发达地区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经验表明:农业科技的发展应注重于实施农业保护和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保障,以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有机结合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并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重视对农业的投入。
1.美国美国政府颁布了大量的农业发展和支持政策,包括补贴政策、农业保险、农业教育科研投入政策、农业科技推广政策、法律法规建设等。美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主要表现在:①政府对农产品实行各种补贴。美国政府每年给予农产品大量的补贴,其主要用途是提高农产品生产和促进农产品市场销售。②通过政府力量为农产品打开国际贸易渠道。多年来,美国政府凭借其在国际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和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影响力,以提倡自由贸易为由,要求他国提供市场准入方便,以便其农产品进入该国市场。
美国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有着可靠的法律保障。农业发展的3个基础法律分别是:1862年的 曾地大学法》、1872年的《史密斯一利佛法》。赠地大学农学院有责任向农民免费推广农业技术,相关经费则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各承担一半。1914年的《哈奇法》责成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为各赠地大学农学院拨款建立农业试验站,就所在地农业发展进行农业研究,源源不断地为农业推广提供新技术和成果。美国由此形成了联邦和州政府支持、以州立法学农学院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体制,并且长期保持稳定。
美国政府把农业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等职能集中于农学院,建立起了以各州农学院为纽带,由各州农学院、农业试验站和推广站3个系统组成的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体制。这种农业科技体制对农业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乃至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2.日本 日本长期以来始终以国家财政扶持农业发展,对主要农产品,尤其是大米实行了极为严格的保护。这样的农业保护政策造成严重的贸易扭曲,遭到很多国家的反对。为了适应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WTO农业规则的要求,日本从1995年起开始修改本国的农业政策,逐步扩大了市场的开发度,减少对粮食的直接价格补贴,但却在农业资源环境养护、培养农业人才、基础设施投入、种植结构调整、乡村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日本农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还通过立法确保农业研究和推广的公益性事业地位。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改良资金促成法》,目标是政府拨款以大力推进围绕农业技术改革的农业研究和推广;到60年代,又有 捉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以政府拨款推动包括农业机械化在内的各项现代农业研究。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发达国家,日本的农业产业服务组织建设规范,管理手段先进,服务质量一流。不仅社会化服务比较健全,且农户还有自己的服务组织。在服务组织中,无论是决策层还是管理层,都要在体制、机制和利益等方面受广大农户的制约。各层次的农协都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科技成果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到农民手中翻。
为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日本从20世纪5O年代初开始就以种种方式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主要是以提高劳动效率为先导—— 向农业机械要效益;以发展工业为核心— — 吸收劳动力和支援农业的双重效果;以规范“兼业” 为手段— —创造工业与农业的“互动区间”;以政府力量为后盾— —指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以发展农村教育为根本——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以推进城镇化为目标— —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向现代农业生产。在这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日本农业生产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工艺以及农产品的标准化等3个方面 对于特定的农产品来说,其生产环境是有一定标准的,如农田水利、道路及坡度的绿化和建设标准等。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的生产地都必须按照标准进行认证,符合有关标准并得到认证地区生产的农产品,才能使用某种标志,取得进入市场的资格。日本的生产过程和工艺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农作物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方法与方案,到品种育成后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工艺规程,以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储藏方法等,都有非常具体的规定。所有在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都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市场销售优级优价。
3.韩国韩国从战后开始一直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制定了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法规。1962年3月废除了殖民统治时期的《农业研究教导法》,同时制定了《农业振兴法》,以促进国家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振兴,以及人员福利、训练等走上法制轨道。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农协在韩国现代农业发展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农业和农村社区福利,开展包括资金存贷、生产要素购买、农产品仓储、运输、加工、营销、保险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研究、出版和教育等支持性活动,深受农民欢迎。韩国第一个民选政府执政以后,针对国民经济和农村的新情况,又提出一项发展农业的新举措—— 产、学、管、研一体化,即通过农民、学校、政府、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逐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韩国农业的竞争力,使农业成为自主、自立、持续发展的经济部门。
由于地少人多,韩国25%~30%的农产品靠进口,为了提高农产品自给率、缩小城乡差距,韩国自1970年开展新农村运动以来,一直实行以工补农、向农业倾斜的政策,政府对业和商
业流通所获得的收入加5%的工业特别税,将此资金投入到农业中去,支持农业现代化。这些资金一部分补贴农民,用于修路、修建温室大棚等;另一部分用于农业科研和教育,除有利可图的种苗、农用物资等私人经营外,非营利的农业科研、推广和农民培训均由国家负责,由国家级的农村振兴厅、省级农村振兴院及地方的农民指导所分级实施,有关科研成果均无偿转让给农民和有关企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韩国已由大米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城乡差别已不明显。
二、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开发等科技力量不足(1)农业生产发展方面。需要创新的和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稳定和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解决高投入、低效益的矛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新技术。加强重点研究领域的科技攻关和突破: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节本高效的动植物新品种配套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技术、快速繁育技术和检测技术;开发大米、薯类粮油制品及畜禽类肉制品、茶叶、奶制品、棉花、果蔬等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畜禽屠宰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果蔬无废弃加工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及相应冷链运输系统技术。
(2)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农业已经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自身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科技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这既有开发能力和水平问题,也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普及问题,大量的新农艺、新农技、新农药难以普及,使生态环境问题迟迟不能得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污染和浪费现象急需节约和环保型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倡导清洁生产,彻底节约和消除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从食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实现食品安全。
(3)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农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优势农业产业带趋向明显,农业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加快,这就需要研究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如何为农业结构调整注入科技因素和科技含量已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后加工水平提升、高效经济作物的科技投入等领域,急需进一步拓展并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化发展。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解决好“三农” 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至今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主要问题在于:农技人员精力不到位,到岗率低;农技人员年龄老化,后备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业务素质较低,农技服务方法和手段滞后,缺少试验基地、必要的服务设施和信息网络;科研试验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经费投入得不到保证,农业科技的公益性体现不出来,部分精简下来的推广机构被完全推向市场,甚至被拍卖或私有化,造成人员流失和离岗,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反复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3.农民科技素质急需提升农民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受体作用。
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向农业和农村的转化,决定着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接受程度。现代农业发展要依靠科技,必然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大部分农民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较低的科技素质使其根本不能有效地掌握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更不用说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而农业新技术、新方法得不到应用又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影响农业科技的创新速度。同时,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不断萎缩,既加重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缺乏的状况,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农村科技陷人了“两难”境地,即农业发展需要科技而农业科技却得不到实际应用。
4.科技区域发展不均衡 中国农业地域资源差异很大,加之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东、中、西农业产业布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越来越大,极不利于农业的全面推进,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规则。面对复杂国际贸易争端的挑战,这种经济发展差距难以在短期内缩小,区域农业与农村科技能力的悬殊使得区域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 启示与建议
1.加强对农业发展重点领域的科技支持力度
(1)提升育种技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出发,需要不断提高粮食科技水平,而提高单产水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要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增加,必须主要依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ljol。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增加近3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人口继续向城镇的转移,中国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6.5亿~7.0亿t,单产将增加40%以上。因此,必须依靠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的新途径,发掘优异农作物基因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加强与之配套的栽培耕作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研究,稳定提升粮食增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2)提升食品安全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的品质不仅是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制约农产品进人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中国由于农用化学物残留、环境污染等技术原因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加入WTO后,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又给中国农产品带来巨大的贸易损失。为此,只有加强农产品品质提升技术、环境友好型新肥料与新农药的研制,加强植物保护技术、动物养殖技术和防疫技术的研究,推动农业清洁生产,才能有效提高农产品整体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提升农田基本建设关键技术.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求出发,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日趋严重的自然灾害,迫切需要加强重大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显着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保障水平。目前,中国有灌溉设施的水田和水浇地为0.52亿hm,仅占全国耕地面积1.30亿hm 的40.50% ;没有灌溉设施的土地为0.77亿hm,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9.5%。高产稳产土地的缺乏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直接危及未来中国l6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食物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安定。
(4)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废弃物产出量最大的国家,每年大约有40多亿t。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l5亿,按全面实现小康水平需求,依据中国经济发展和农业废弃物产生量的关系得知中国的农业废弃物产生量:秸秆将为9.50亿~1 1.00亿t,畜禽粪便为41.00亿t,农业废弃物是一块最大的可再生资源。要达到农村村容整洁,遏制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清洁生产和零污染,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迫切需要开发紧缺资源、替代技术和环境改良技术。加大规模化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力度;通过沼气复兴计划,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纳入农村能源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轨道;建立中国农业废弃物污染与资源利用状况的监测、监管体系。
(5)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产品基本满足了社会粮需要和商品率增长的条件下,农业由初级农产品生产向相关领域的拓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优先
发展食品和农产品加科技,重视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和加,同时发展生物质能源科技、生物质材料。在有条件的地方,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产品加工相结合,发展商品能源和材料,开拓经营门路,增加农民收人,提供就业岗位,推动小城镇建设。
2.力口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加快农业科技体系创新服务 .当前,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程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新科技革命已在全球展开,这给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尽管拥有千余所国家、省级和地方的农业科研机构,但是农业科研资源分散,定位重叠,持续创新能力薄弱,至今还没有一所国际着名的农业科研机构。冈此,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势在必行。同时,应积极探索并建立国家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生产力技术促进中心、技术推广转移中心等。
(2)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圈科技人员的绝对数量已近百万,但万名农业人口中的农业科技人员仅6名,尚不足美国、日本等发达农业国家同一指标的1/6。目前的农业人才状况与中国的农业大国地位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需求极不相称。要迅速提高中国的农业综合竞争力,迫切需要加速对农业人才的培养。①优化学科结构,重点建设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和材料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学科。②重点建设区域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农业大学的科研、人才和平台优势,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功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探索适合中国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特色的科技产业化开发体系。③重点建设以农业大学为依托的区域性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依托农业大学建设农业教育、科技信息网络中心,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农业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为农业生产者与管理者提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同时也为农业经营者提供适时的市场信息和远程技术服务。④重点建设农学学科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科技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鼓励科研创新,实验室、试验田和农村基点相结合,研究、示范和推广相结合,生产、科研和教育相结合,培养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实践、农民科技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科技人才和掌握一定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科技人员㈣。
(3)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服务。① 积极推进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体制改革。根据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体制弊端,改革的重点是取消其行政职能,优化推广队伍,从国家财政上保证推广服务体系必要的事业经费,长期稳定和加强以县为单元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完善与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机制。② 积极支持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为代表的非政府技术推广组织。坚持“民办、民有、民管、民享”的原则。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兴办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成为走向市场的经营实体。鼓励城乡社会中的企业、社团、个人(包括国外)兴办非政府组织的农业科技推广与信息服务机构,发挥供销社、信用社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积极作用。③建立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播系统、农情信息发布系统、农资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等,使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农业市场经营和农村社区信息服务的数字化。④ 完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政策的引导服务。当前,围绕农业科研、教学、科技推广与服务等技术创新和服务领域的政策法规体系很不健全,农业科研机构的运作不规范,在许多领域,如非营利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定位、税收、劳动人事、法人责权利文章来自中国学术论文网,本论文网专业从事科技论文发表业务,如有需要请联系本站客服咨询洽谈!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等方面存在管理混乱、法律界限不清等问题,急需改革和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环境。尽快制(修)订《农业科技进步,明确从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服务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定位,规范行为,提供法制保障。⑤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服务。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要采取引导和扶持的政策,通过专项立法,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3.协调区域科技均衡发展推动区域研究与开发活动,将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部和东北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建立不同类型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化试验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以及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的研究开发与试验区,带动这些地区农业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1)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加强优质化、特色化农产品新品种研究,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关键技术,开发生态型规模化生产技术,推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把农业培植成为强劲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中部粮食主产区。要加强粮、棉、油等大宗产品优质、专用品种系列化开发与应用,加强农作物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多熟种植、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研究,显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加快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技术的创新,带动主要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
(3)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区。要大力研究集水、节水与高效利用和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开发高效畜牧业与保护草地生态技术系统,培育保温栽培、养殖技术与耐寒动植物品种,走节水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