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度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申报指南
2011年度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申报指南
依据《公路水路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贯彻落实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围绕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战略任务,针对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科技发展需求,按照“需求引导、重点突破、强化创新、引领发展”的指导方针,我部组织编制本指南,以指导2011年度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申报工作。
2011年度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按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方向、科技成果推广”分类立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对西部和行业发展具有明显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攻关;“重点研发方向”主要支持西部区域共性技术、重点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公益性技术的研究;“科技成果推广”支持技术先进、适用可靠、量大面广、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一、重大科技专项
拟设置6个重大科技专项,鼓励优势技术力量联合申报。1.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技术
围绕长江、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提高通过能力,确保航运安全为目标,重点突破长河段航道系统整治、枢纽和重点航段安全保障与畅通运行、危险品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助导航系统与智能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构建干线航道建设与运行技术体系,提升黄金水道的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黄金水道通行能力提高20%以上,枢纽运行事故率降低10%以上,应急反应速度提高30%以上,促进黄金水道航运的畅通、安全、高效、环保。2.新一代公路基础设施维护关键技术、重大装备与示范
以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公路交通建设为出发点,瞄准国际技术前沿,重点突破公路、桥梁和隧道结构状况无损检测、全寿命养护与管理、构造物安全预警与保障等核心技术,构建我国新一代公路维护技术体系,实现公路维护关键技术、材料和重大装备的自主供给。提高基础设施使用寿命5~10年,延长公路大中修周期30%以上,降低维护能耗20%,减少排放45%,促进公路快速养护与维修材料、材料循环利用与再生装备、节能环保养护和不中断交通的公路基础设施维护等支撑性战略产业的发展。3.基于物联网的公路网络状态监测与运营效率提升技术
以加快推进“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出发点,基于物联网技术,重点突破路网容量分析、状态监测、效率评估、协同运行反馈控制、出行引导和改建扩容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建立完善我国路网运营效率监测评估、协同运行服务及基础设施改建扩容的技术体系,搭建路网实时监管与反馈控制平台,实现路网设施和运营状态实时感知、使用性能数据长期积累、协同运行服务和基础设施改扩建技术及装备的自主供给。节省在途出行时间20%以上,提高路网运营效率20%以上。
4.基于港口的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和运营技术开发与示范 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港口向综合物流枢纽转型,重点突破以港口为核心的大型综合物流枢纽发展模式与布局、资源管理与服务、节能环保工艺与装备、物流供应链监控与可视化等核心技术。实现示范港口物流枢纽综合效率提高20%以上,节能15%,减排25%,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港口增值服务能力。5.特大型桥梁防灾减灾与安全控制技术
针对我国灾害频发、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技术相对薄弱的状况,以攻克特大型桥梁重大灾变监测、安全预警与评价、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技术难点为出发点,重点突破特大型桥梁多灾害耦合作用灾变机理、综合防灾减灾理论与技术系统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大型桥梁防灾减灾技术与装备,建立我国特大型桥梁灾变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技术系统和平台,为我国研发3000m以上超大跨径桥梁原型设计奠定基础。6.公路甩挂运输关键技术与示范
为加快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高道路运输组织化水平,着重研究解决装备快速接驳、有效装载、场站设施配套、车辆匹配、运营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甩挂运输车辆及装备的技术标准、运输组织与管理体系,实现自主研发技术的多区域、大范围示范应用。显著提高我国道路货物运输效率、质量与安全水平,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二、重点研发方向
1.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
“十二五”西部公路交通仍处于大发展时期,公路建设将向自然条件更加恶劣的区域延伸,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公路养护技术问题日益突出,公路建设和养护仍面临巨大技术挑战。本方向重点支持:
——玉树震后公路基础设施重建技术
——复杂条件下公路基础设施勘察、设计与施工新技术 ——高性能钢结构桥梁建设技术 ——山区高等级公路桥梁检评与维护技术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基与高边坡稳定性维护技术 ——公路隧道渗水防治与运营维护技术 ——公路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智能监管技术 2.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技术 加快内河航运发展是“十二五”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水路交通面临的主要任务,需要研究解决复杂条件下航道、枢纽和港口建设与维护新的技术难题。本方向重点支持: ——重点航道治理及减淤技术 ——生态航道建设与维护技术
——山区通航枢纽建设、维护和运营技术 ——港口工程可靠度、结构耐久性及升级改造技术 ——港口设施、设备检测诊断、维护与管理技术 3.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与现代物流技术
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内容,针对西部地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物流发展的特点,需要解决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与高效物流系统建设的技术难题。本方向重点支持: ——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与运营技术 ——城市公共交通与城乡交通一体化技术 ——综合运输标准化与信息化技术 ——多式联运系统关键技术
——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服务关键技术 ——基于北斗卫星的交通应用技术 ——物联网应用技术 4.节能减排技术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与资源供给、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需要注重低碳节能、环境友好和循环利用等技术的研发。本方向重点支持:
——生态敏感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技术 ——材料循环利用新技术 ——新能源利用技术 ——内河船型标准化技术 ——内河船舶防污染技术 5.公路水路安全保障技术
西部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灾害频发,对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西部地区特殊地质条件和恶劣自然条件的特点,需要围绕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开展科技创新。本方向重点支持: ——交通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技术 ——公路水路灾害识别、预警技术 ——交通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 ——山区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技术 ——内河航运、港口安全保障技术
三、科技成果推广
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应用,培育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材料循环利用、交通安全、节能减排、信息管理与服务、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等成熟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二篇: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申报指南
关于组织做好2013交通运输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厅科技便[2012]12号
2012年04月27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天津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交通运输行业学(协)会,部属各单位,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公路水路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关部署和要求,落实《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深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交通运输发展结构,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依据《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交科技发[2010]334号)和《关于“十二五”交通运输科技计划有关问题的通知》(厅科技字[2011]133号),我部在深入调研交通运输行业科技需求的基础上,按照“需求引导、突出重点、分类申报、引领发展”的原则,组织开展2013交通运输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要求
本次申报工作主要面向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交通运输建设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信息化技术研究计划,标准、计量及质量研究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和企业技术创新计划等七类计划项目。
1.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本计划主要针对未来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基础性、前瞻性问题,为获得基本原理及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研究,发挥引领性和基础性作用。
凡由我部认定的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均可结合所认定的研究方向通过依托单位申报。每个重点实验室申报的项目不超过2项,鼓励多个行业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所属单位的,应由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集团推荐申报。部属单位和有关高等院校可直接申报。
2.交通运输建设科技计划
本计划主要以重大公益性技术及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解决行业建设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凡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企事业法人资格的单位均可申报。申报单位为地方科研院所、企业或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所属单位的,应由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中央大 型交通运输企业集团推荐申报。部属单位和有关高等院校等可直接申报。
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计划将优先支持“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申报指南”(见附件)中确定的技术方向和重点任务。
3.软科学研究计划
本计划主要结合交通运输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研究,提高交通运输科学决策水平。
凡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企事业法人资格的单位均可申报。
2013软科学研究计划将重点支持综合运输与物流、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安全发展、投融资等领域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百姓关注的行业突出问题研究。项目建议内容涉及我部业务司局职责的由相关业务司局出具推荐意见。4.信息化技术研究计划
本计划主要结合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紧密跟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智能交通和现代物流新技术应用、电子政务建设支撑技术、新兴信息技术前瞻性应用、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化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研究,提升行业信息化技术水平。
凡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企事业法人资格的单位均可申报。申报单位为地方交通科研院所(企业)或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所属单位的,应由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集团推荐申报。部属单位、有关高等院校、其他国有科研院所和企业、民营企业均可直接申报。
2013信息化技术研究计划将重点围绕内河航道智能感知及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公路和桥梁技术状况监测信息处理交换关键技术开展。
5.标准、计量及质量研究计划
本计划主要对行业重点标准体系、标准制修订及计量、质量相关问题开展研究,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和质量保证。
凡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企事业法人资格的单位均可申报。标准研究项目有行业归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由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荐申报。
2013标准、计量及质量研究计划将重点支持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交通安全、节能环保、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加强行业产品质量管理相关的政策、技术规范和计量检定规程研究。
6.科技成果推广计划
本计划主要为加快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设备推广应用,促进交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交通运输科技进步,并优先支持列入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的成果推广应用。
凡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成果使用单位均可联合成果持有单位由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推荐申报。
2013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将重点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7.企业技术创新计划
本计划主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和装备研发为重点,以效益为核心,重点支持能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好,并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科研项目。
凡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有良好经营业绩和科研能力,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服务于交通运输领域的企业,均可结合本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根据属地或隶属关系通过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或交通运输行业学(协)会推荐申报。原则上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不超过2项,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交通运输行业学(协)会推荐的项目均不超过5项。
二、申报单位及申报人员要求
1.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对于产业目标明确的技术研发及工程化技术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申报。
2.项目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完善的科研条件,且运行管理规范,并确保研究人员的充分投入和合理配备。
3.已主持一类计划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再次申报同类计划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加的同类计划项目不得超过2项(在研项目将于2012年12月31日前验收的不计)。
4.研究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每类计划项目限1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通过退出主持的在研项目申报新项目。
5.软科学研究计划和标准、计量及质量研究计划项目同一每位负责人承担的项目原则上不超过2个。
三、项目建议书编写要求
1.项目建议书应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提炼出需要解决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并突出研究重点。
2.项目建议书应如实反映申报单位的工作基础和科研条件、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并说明所申报项目与有关在研项目的关联性。
四、申报程序
1.网上申报
本次项目申报工作采用网上申报方式。项目申报单位须登陆交通运输部网站科技司 子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并进入“交通运输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经注册备案(参见“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用户注册指南”)后登陆项目申报系统,根据要求选择相应计划类型填写项目建议书并提交。
项目申报咨询电话:(010)58278706 58278722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电话:(010)582782***
2.项目建议书报送
网上申报成功后,应将系统生成的项目建议书用A4 纸打印、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连同公函、项目汇总表于2012年5月30日前上报,逾期将不予受理(以邮戳为准)。
其中,软科学研究和标准、计量及质量研究两类计划项目建议书(一式2份)报送至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科技发展处;
交通运输部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1号,100736;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计划项目依据指南申报的请在项目建议书(一式20份)封面注明“重点项目”,其他计划项目建议书(一式2份)报送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
西部交通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240号,100029。
3.形式审查。项目建议书进行形式审查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不符合项目申报要求和申报程序;
(2)不符合申报单位和申报人员要求;
(3)不符合项目建议书编写要求;
(4)同一项目通过多个推荐单位申报或申报多个计划的。
项目建议书(包括不予受理的)均统一处理,不予退回。
请你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泛征集、择优推荐,认真做好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计划等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
附件: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申报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办公厅(章)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组织 交通 科技 项目 申报 通知 抄 送:部内有关司局
附件
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申报指南
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重点支持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具有明显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攻关。优先支持的技术方向和重点任务如下:
一、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状况监测、检测、评估与处置技术 重点研究公路工程边坡稳定与相关地质灾害状况监测、预警与处置技术,在役桥梁、隧道结构安全状况监测、预警、可靠度评估与快速处置技术,特殊气象条件或特殊路段行车安全新技术等关键技术,有效降低公路基础设施运营安全风险,为完善可靠度设计理论及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方法、构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二、沿海港口防灾减灾成套技术
重点研究沿海港口水工建筑物监测、检测与评估技术、完善可靠度设计理论、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方法,提升沿海港口防灾减灾能力,为我国沿海港口安全运营提供技术保障。
三、超长海底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海底隧道软弱围岩等复杂条件下隧道安全快速建造技术、超长海底隧道运营环境保障及防灾救援等关键技术,探讨新型隧道设计理念,为建立我国超长海底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运营技术体系,提升超长海底隧道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四、救助打捞能力提升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恶劣海况下海面遇险目标搜寻、定位和救助技术,深水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等关键技术,为大幅提高污染处置和救助打捞效率,增强快速高效处置海上重特大突发事故的综合能力,降低救助打捞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五、高海拔高烈度特殊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
重点研究高海拔、高烈度特殊地区高速公路路线走廊选择、路基工程与灾害防治,特大(长)桥梁隧道抗灾减灾与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为高海拔高烈度特殊地区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篇:02--素材--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建筑材料系主要承担的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研究大纲,黑龙江省交通厅于二00四年四月九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会议室召开了“水泥混凝土抗冻融耐久性能研究”项目研究大纲评审会。
解决路桥结构水泥混凝土抗冻耐久性问题是提高桥梁结构安全性、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的基础。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西部开发建设具有借鉴作用,对全国路桥建设具有普遍意义。本项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建筑材料系张宝生教授负责。
青藏铁路成功的关键在于路基工程,冻土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因素,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来保证青藏铁路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正常高速运营。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地下冰,这是与其他岩土工程最为本质的区别。多年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时,面临的两大工程问题:冻胀和融沉。路基、桥涵、隧道等都会受到这两大工程问题的困扰。
长期的工程实践表明,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在路基工程,而路基工程的核心是冻土问题。无论是青藏公路还是青藏铁路,必须首先面临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融区分布、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分区、高含冰量冻土的分布等重大冻土工程地质问题,因为它涉及了勘测重点和设计原则的制定,直接关系到青藏铁路路基稳定和投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核心问题是青藏铁路地下冰空间分布问题。地下冰是影响冻土路基稳定的最为重要的影响之一,是产生冻融灾害或者不良冻土现象的根本问题。地下冰最为集中分布在多年冻土上限附近,修筑路堤后引起多年冻土上限变化,其结果就会造成地下冰融化,导致路基产生融化下沉破坏。由于地下冰受多因素控制,在空间上的形成不均匀的和不同的含冰状态。这种不同的含冰状态直接影响着冻土路基的工程性质,而富冰、饱冰冻土和含土冰层,高温多年冻土区就会对工程产生巨大的破坏。对于其他类型工程建筑物来说,比如桥涵、路堑、高边坡等,高含冰量冻土的影响是极为关键的问题。在路基稳定性方面,还必须同时面临冻融灾害问题,即不良冻土现象。这些与冻融过程有关的不良地质现象,当它们威胁到铁路安全运营和工程稳定性时,就演变为一种工程灾害。这种工程灾害主要与地下冰、冻融过程和冻土温度有关。特别是在高含冰量、高温多年冻土的斜坡地带,微弱的工程热扰动可能就会引起冻土区斜坡稳定性变化,对于这样一些地表敏感性极强的多年冻土地带,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都应引起极大的重视。对于斜坡地段出现的冰椎、冰丘,延流冰,对工程的危害非常之大,常会导致铁路运营出现问题。对于路基附近出现的冰椎、冰丘,常会引起路基产生冻胀问题,也应对其予以极大的重视,并针对具体情况给出其防治措施。
近年来,青藏公路沿线冻土退化已被诸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青藏公路沿线冻土地温监测结果表明,70年代到90年代青藏公路沿线的季节冻土、融区及岛状多年冻土区的地温升高了0.3~0.5℃, 连续多年冻土区年平均地温升高了0.1~0.3℃。天然状态下北界向南退化0.5—1.0公里,南界向北退化1—2公里。在工程作用下,多年冻土北界向南退化约5—8公里,南界向北退化约9—12公里。数值模拟和区域模拟结果也证实了在气候转暖背景下多年冻土会发生强烈的变化。气温的升高直接影响冻土工程环境,对于正在运营的建筑物,将增大冻害的破坏强度和数量,而对于拟建的建筑物,这种不稳定的寒区工程环境将增大建筑物设计原则的选取及冻土稳定性的确定的难度,使寒区建筑物的工程设计面临着较大的研究工作量。对于青藏铁路来说,冻土退化、年平均地温升高、地下冰融化、多年冻土厚度减薄等都会直接影响和威胁青藏铁路路基、桥涵、大中型桥梁地基、旱桥地基等稳定性。对于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为0~-0.5℃,-0.5~-1.0℃极不稳定和不稳定地温带来说,特别是这些地温带中高含冰量地段,多年冻土退化乃至消失,将会极大地引起路基下沉破坏、桥基失稳。在青藏铁路勘察和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多年冻土退化问题,这就给青藏铁路修建、运营、维修带来了更大难度。虽然近几年来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多年冻土的影响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对气候变化下多年冻土公路路基稳定性有了良好的研究。但对于全球气候背景下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变化趋势预测、铁路工程作用下多年冻土变化预报,以及两种状态的叠加后,青藏铁路路基下多年冻土的变化趋势预测,多年冻土变化后铁路工程如何来适应这种巨大的变化等都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也成为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铁路的修建将导致路基下冻土上限、年平均地温、地下冰等发生变化,并诱发冻融灾害的形成和发展,引起冻土路基发生冻融破坏。特别是在敏感性地表,修筑铁路会诱发冻土环境产生极大变化,威胁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影响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又给铁路修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为了保证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必须进行青藏铁路沿线路基冻融病害防治对策与技术研究。该项研究将能够为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拟建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科学依据,对寒区工程建设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在50年代中就大体确认了多年冻土分布的南北区间。70年代初,随着西藏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青藏高原特殊地理环境条件给道路工程所带来的不良因素,开始了青藏公路的砂石路面改为黑色沥青路面的改建工程建设,对青藏公路沿线的多年冻土开展了新一轮的实验研究,针对在多年冻土地区修筑高级路面的青藏公路所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开展了路基、路面、路堑、桥涵、房建等的基础与冻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特别是水热过程和力学过程、各类工程建筑物基础的稳定性和各种适应高原寒冷环境条件的路面、路基结构等的研究更加深入持久。通过近千个钻孔及大量实体工程的现场试验观测研究与验证,取得了一大批可供工程设计应用的成果。在90年代主要研究重点为以下方面:路基下多年冻土的融化深度、多年冻土顶板埋深、路基下高含冰量冻土、厚层地下冰在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路基下第四纪厚度(基岩埋藏深度)、冻土岛与融区的准确分布界限、沥青路面多年作用下的温度场分布以及其变化趋势、不同冻土类型与路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适应性等等。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不论是研究广度、深度、精度的要求都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由于青藏铁路和公路的路基系统不同,而我们大量的工作都是集中于青藏公路而进行的,将公路的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青藏铁路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如果能以青藏铁路试验工程为基础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不仅会对青藏铁路建设有益,而且对广大寒区工程建设也非常有益。
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所采取的以冷却地基为主、积极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是正确的;设计中针对不同的地质与水文环境,因地制宜地采用桥梁通过工程地质最为复杂的多年冻土地段是正确的;采取块石路基、碎石护坡、热棒等多项工程措施是正确的;青藏铁路冻土工程体现了当代冻土区铁路工程建设的先进水平。
俄罗斯著名工程冻土学家、地质科学院院士V·康德拉季耶夫教授,长期从事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建设,多次到青藏高原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他和许多俄罗斯专家认为,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建设的设计思想是正确的,采取“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是科学的,在这种设计思想指导下采取的工程结构、工程措施都是很有效的。他说:“作为冻土学家,我知道青藏高原冻土区工程技术问题的复杂和冻土区工程建设的艰巨,我认为你们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
美国国家地质局的一位顾问认为,青藏铁路在技术路线上“一次到位”是明智的。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著名工程冻土学家道格拉斯·格林教授认为,青藏铁路的设计总体来看是很好的,科学的态度是实现设计思想的保证。
多年冻土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融沉、冻胀和不良地质现象。
(1)融沉
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高冰冻土、饱冰冻土和含土冰层)地区,上限附近往往存在着地下冰和高含冰土层,由于埋藏浅,极易受天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而融化,产生融陷或融沉,极大地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这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
(2)冻胀
在低温冻土区,地表因暖季与寒季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活动层厚度一般较薄,并存在双向冻结,冻结速度较快,帮冻胀相对较轻。在高温冻土区,活动层厚度一般较大,冻结速度也较慢,因存在粉质土和足够的水分,冻胀严重。用粉质土和粘性填筑的路基,由于冻结时水分的迁移,可能在上部聚冰,融化时引起翻浆冒泥。
(3)冻土不良地质现象
多年冻土区常见的现象有:冰椎、冻胀丘、融冻泥流、热融滑蹦和热融湖(塘)等。冰椎、冻胀丘其成因可分为冻土层上水补给和下水层补给,冻胀丘多发育于高平原区及河谷区细颗粒土地层中,冰椎多发育于山坡坡脚泉水露出处。对冰椎及冻胀丘,线路多已绕避,个别难以绕避的采用以桥梁形式通过。
青藏铁路冻土研究涉及的内容之深、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经历的时间之长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早在60年代,铁一院便与中科院原冰川冻土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一道,在青藏高原以风火山地区为代表,开展了高原冻土的研究。这一研究已坚持开展了近4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可以肯定讲,青藏铁路沿线冻土的基本分布特征已基本搞清,在冻土地区修建铁路在技术上已没有大的问题,是科学的、完全可行的。
另外,1974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和当时加快勘测设计工作的要求,曾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铁道部、一机部、铁道兵、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等有关领导同志组成的青藏铁路科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盐湖冻土、高原机电设备、通信信号、施工等四个协作组;组织了全国9个部门与19个省、市、自治区的68家工厂、部队、研究所、设计院和大、专院校,共1700多名科技人员,开展了青藏铁路科研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部分成果于1980年底通过了审查鉴定。
青藏铁路的成败决定于路基,而路基最大的问题就是多年冻土。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不同设计原则:
在年平均地温较低的稳定型多年冻土区应采取保持地基冻结状态的设计原则;在年平均地温较高,含冰量较少,路基沉降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地段,采用施工及运营期允许融化的原则;在极不稳定的冻土地段,可采用铺设保温层、通风路基、清除富冰冻土、热桩、以桥代路等综合技术措施。在不融沉或弱融沉的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地区可采取不考虑建筑物热力影响的常规设计方法。在各类冻地区都必须加强对冻土的环境保护,对取弃土场、路基填筑方式等制定严格的技术要求。
多年冻土地区的具体工程措施:(1)合理控制路基高度引起路基下沉。(2)铺设保温层来保持路基稳定。(3)通风路基。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用碎块石填筑路基,利用填石路基的通风透气性、寒季冷、暖空气在路基中产生对流,冷空气下降,起到保护冻土的作用。(4)以桥代路的技术措施。(5)冻土区的桥涵工程。(6)建立完善的排水设施
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冻土的深度(冻土上限),进而影响到路基的稳定性吗?基本上不会。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据气象资料显示,地球的平均气温基本上是按照“冷、热、冷”这样一个客观规律演化的,现在刚刚步入又一个“热”的周期,这一周期大概持续到2500年左右。在这500年中,气温的升高是一个逐渐而缓慢的过程,每年升高的温度仅仅在0.02~0.03℃之间,这种细微的温度变化对冻土、尤其是永久性冻土的影响是很小的;并且,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主要体现在冬季气温的变化上,而这种影响对于冬季气温常年在-30℃左右的青藏高原来说,更是微乎其微的;再一方面,设计中早已预先考虑了温度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而且这种设计中的“留有余地”,要远远大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结果。可以说,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铁路的冻土基本上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2000年底,在铁道部“加快青藏铁路前期工作”指示的号召下,铁一院成立了由经验丰富的地质工程师和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原冻土研究所)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冻土科研队,将中科院多年的科研成果与铁一院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优势互补,共同攻关,向彻底解决“在高原多年冻土地区修建世界最高的铁路”这一世界性难题发起了冲击。
5、高原铁路施工的技术措施
针对人的工作效率降低,增加控制工期工程的作业班次,缩短每班工人的工作时间,施工期按一定比例增加备用人工,进行轮流换班作业。在施工单位中,有组织地聘用当地工人,可明显提高高原适应性,提高劳动效率。
应选用大马力施工机械,采用机械化施工。
2005-11-14,“青藏公路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地基稳定性研究”课题通过西藏自治区交通厅组织的验收委员会专家组验收。课题有关研究成果已在青藏公路第三次整治改建工程、青藏铁路建设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青藏公路修建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腹地,由于大气含氧量少、气温低、紫外线强,多年冻土及季节性冻土区呈夏融冬冻的周期性变化,给公路的勘察设计、施工、营运及养护等带来了极大困难,一直是业界公认的公路建设技术难题。
面对这些困难,1973年,交通部成立青藏公路科研组,对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至1999年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系统的科技攻关,取得了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修筑技术、黑色路面修筑技术、路基路面技术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大规模应用于青藏公路的历次改建、整治工程。为系统总结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的技术成果,2002年,交通部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列入西部交通科技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丰硕的成果,为青藏高原公路建设,为青藏公路的整治和改建,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填补了世界技术领域的空白。同时,也确立了我国在高原多年冻土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水平和地位。现在,对多年冻土研究的大量基础资料和成功技术,已成为青藏铁路建设的科学实践依据和理论技术借鉴。
此次验收通过的地基稳定性研究项目,是针对青藏公路第三次整治改建工程而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在交通部组织下,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系统分析了青藏公路沿线地温观测资料,认真研究了青藏公路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的发生机理,总结了冻土路基温度场的分布特征与温度场特征要素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路基高度、边坡坡度、护道对路基下多年冻土地基热稳定性的影响,首次提出了路基临界高度随边界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观点和以冻土强度为评价青藏公路冻土路基热稳定性的主要定量评价指标,并建立了路基合理高度表达式。课题还通过分析隔热层(EPS板、XPS板)路基、热棒路基、碎片石路基等试验工程降温保护冻土的原理,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及参数,推荐了在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适宜的工程处理措施。
验收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成果对青藏高原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其他多年冻土区的工程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据介绍,科研人员将对青藏公路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路基试验工程长期跟踪观测,并针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以彻底解决冻土路基问题。另据了解,西部交通科技项目“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目前进展顺利,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修筑了几公里的试验路,将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观测数据表明,目前冻土区工程绝大部分路基变形不超过2cm,桥梁基础变形全部满足设计要求,冻土区工程建筑物基本稳定。冻土区工程稳定性主要是通过工程变形和温度场来判断的。从2002年开始,科研单位对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变形数据进行监测。
我国专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主动降温、减少传入地基土的热量、保证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从而保证修筑在上面的工程质量的稳定性”的青藏铁路工程设计原则,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采取“以桥代路”的办法;在施工中采用了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等多项设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
经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抛石路基是青藏铁路理想的冻土路基,可以解决路基的冻胀和融沉问题,为冻土路基的病害开出了一济良方。
世界第二大冻土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根据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研究,提出了“主动冷却路基”的思想,在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青藏铁路北麓河实验站进行了路基新结构试验研究,主要进行了抛、碎石护坡、通风管道路基、保温材料路基、路基沉降及合理高度的试验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具有多孔介质流体热对流原理的抛石路基可以有效解决冻土路基中的冻土冻胀和融沉问题。
研究人员介绍,当夏季来临时,青藏高原气温升高,抛石路基表面的温度上升,空气密度降低,而路基冻土中的温度较低,空气密度较大,这样热空气与冷空气就不易对流,无形中形成了外界与冻土的隔热层;当冬天来临时,冻土路基的外界温度较低,空气密度较大,而路基冻土层温度较高,空气温度较低,将自然上移,与外界进行温度交换,无形中形成了热冷对流,使路基冻土层温度降低,保护了冻土的完好性。
生活在北方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在冬天,当气温降到零度以下,如果你到户外挖土,就会发现原来松软的土地现在变得十分坚硬,一锹下去往往只留下一个白点。细心的人会发现在这些坚硬的土里面含有一些小冰晶,而且如果你不泄气继续挖下去,就会发现这层坚硬的土并不十分厚,在它下面还是比较松软的土。这层含有冰晶的土就是冻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因为土壤里面或多或少的都含有水分,但温度降到零度或零度以下,土壤里的水分就会凝结成冰将土壤冻结,这样就产生了冻土。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冻土仅仅是一层,而不是全部冻结呢?原来我们脚下的大地有一个很特别的性质,那就是在它表面温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是到了一定深度它的温度就不再降低,而是常年保持一个基本恒定的温度,科学家将这个层称为恒温层,在往下因为越来越接近地心,温度反而逐渐升高。
这样我们就知道冻土就是一种低于零摄氏度并且含有冰的特殊土体。所以说,冻土不同于黄土、黑土、红土,它是一种被冻结的土,可以是被冻结的黑土,也可以是被冻结的黄土,当然被冻结的红土少一些,因为红土大多发育在南方,而南方温度低于零度的时候不多。
我们刚才所说的冻土只是冻土的一种,当天气变暖的时候这种冻土就会融化,我们称这种冻土为季节冻土。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有一种能够持续多年不化的冻土,那就是多年冻土,比如在北极或者青藏高原,因为那里常年温度都在零度以下,所以冻土就会保持常年不化,既使在比较温暖的年份,融化的也仅仅是表面一小层。
冻土的存在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越往纬度高的地方温度就越低,因为南半球陆地面积少,所以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同时我们还知道,越往高处温度就越低,在一些高山上那里的温度常年也低于零度,所以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原上也存在多年冻土,如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非洲的乞立马扎罗山以及我国的青藏高原。
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温暖地区或低海拔平原地带,所以对于冻土的认识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以及对资源需求的增多,人类逐渐将目光投向了太空、海洋和寒冷的极区。如近四、五十年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为解决能源危机,加紧开发北极和北极近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但是包括多年冻土在内的寒区有着自己独特的环境特性,它是一个很脆弱的环境体系,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挽回。
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在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对自然的开发必须以了解、服从自然发展规律为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生活在寒区的人们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没有伤疤的地球!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全线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另有部分岛状冻土、深季节冻土、沼泽湿地和斜坡湿地。地震、崩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每年有效施工期仅6—7个月。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技术难度很大,工程十分艰巨。
国家批准的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工期为6年。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为:由北向南、逐步推进,分段建设、分段铺轨。2001年展开格尔木至望昆段施工,同时建设冻土工程试验段;2002—2003年重点展开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施工,2002年铺轨至望昆,2003年铺轨通过风火山;2004年重点展开唐古拉山以南工程施工,铺轨跨过通天河;2005年年底全线铺通;2006年全线配套;2007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
自2001年6月29日开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国家有关部委和青藏两省区积极配合,大力支持,铁道部科学部署,精心组织,全体参建职工按照“拼搏奉献,依靠科技,保障健康,爱护环境,争创一流”的要求,团结奋战,攻坚克难,工程快速有序、优质安全推进,2001年首战告捷,2002年再创佳绩,2003年取得全面攻坚胜利。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年已完成投资65亿元,为计划56亿元的116%,相当于前两年的总和。唐古拉山以北路基桥隧(简称“线路下部”)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唐古拉山以南线下主体工程完成50%以上。全年完成路基土石方3082万方、桥梁63574延米、涵洞11397横延米、隧道2810成洞米、正线铺轨195公里,实物工作量和形象进度全面实现计划要求。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29.5亿元,线路下部工程(路基、桥涵、隧道)完成设计总量的84%,站后电力、干线光缆、房建试验段工程已开工建设。目前,唐古拉山以北线路下部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唐古拉山越岭地段线下主体完成70%以上,唐古拉山以南线下主体完成50%以上。“三大难题”攻关成果可喜。冻土攻关取得成果。运用冻土试验段科技成果,强化冻土工程措施,力求工程稳固。经过两个冻融循环检验可以看出,片石通风路基、通风管路基、片石护道、铺设保温板和热棒等工程措施均有明显效果,采取措施后路基基底的冻土上限普遍上升,观测期内没有发生大的冻胀融沉病害,冻土路基变形逐步趋于稳定。深桩基桥梁和铺设防水保温层的隧道,建成后都处于稳定状态。环境保护严格规范。完善环保设施,使野生动物、冻土植被、江河水质、沼泽湿地得到保护。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局)对青藏铁路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后一致认为,青藏铁路建设环保工作管理模式和经验居国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领先水平,具有示范意义。卫生保障不断完善。坚持“以人为本,卫生先行”,高度重视卫生保障工作,建立健全了防疫、防病机制和三级医疗机构,配置了先进适用的常规医疗设备3900多台(件),设置大型制氧站15个,购置高压氧舱25台。坚持预防为主、严防死守、封闭管理、责任到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治高原病、预防鼠疫、预防“非典”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建立了处置突发疫情预案和抢救危重病人应急机制,实现了开工建设以来无高原病死亡事故、无鼠疫发生、无“非典”疫情目标,有效保护了建设者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岳祖润
1.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技术处理路基试验,铁道部秦沈线科技攻关项目,(2000G047-D)2002-2004 2.高温冻土细粒土段路桥涵关键技术的研究—路基沉降变形预测及计算试验研究,铁道部青藏线科技攻关项目,(2001G001-B-02-01)2001-2004 3.岛状冻土和深季节冻土段路桥涵关键技术的研究(安多)—冻土沼泽化斜坡湿地路基稳定性试验研究,铁道部青藏线科技攻关项目,(2001G001-D-03)2002-2005
河套灌区骨干渠道衬砌工程的试验与探讨
内蒙古河套灌区共衬砌永刚分干渠、杨家河干渠、永济干渠、义和干渠等支渠以上骨干渠道83km,为了解决渠道防渗、防冻胀等问题,灌区分别在杨家河干渠、永刚分干渠建立了多种不同衬砌结构模式的防冻胀、抗变形试验场,经过几个冻融期观察以及对观察资料的分析,现对灌区骨干渠道衬砌工程的防冲、防冻胀、抗变形等问题提出笔者的看法和解决办法。
一、冻胀问题的解决
河套灌区地处季节冻土区,标准冻深在1.2m,地表最大自由冻胀量可达15~25cm,属强冻胀区域,仅靠衬砌渠道自身结构难以抵抗这样强烈的冻胀变形。1979年,灌区在杨家河干渠上进行了第一次防渗衬砌工程试验,因未采取防冻胀的措施,现已完全滑塌。1999年在永刚分干渠上所做的未采取防冻胀措施的试验段落,经过3年冻融周期的运行,现部分段落也已开始滑塌,且冻胀破坏现象在不断加剧。按照SL23-91《渠系工程抗冻胀设计规范》:在季节冻土标准冻深大于 30cm的地区衬砌渠道,必须进行抗冻胀的设计。因此,在河套灌区实施渠道衬砌工程建设,必须要有防冻胀的措施。
1.防冻胀结构形式
河套灌区的骨干渠道断面较大,衬砌线路长,边界条件较复杂,在衬砌渠道的设计中应首选防冻胀的结构形式,尤其是在对衬砌面板的支撑方式上,应选取能够避免产生冻拔的齿墙形式。在永刚分干渠上的立式齿墙受渠底素土冻拔的影响,即使采取了保温措施,仍有7~8cm的冻胀变形,而且齿墙的冻拔又影响到边坡面板的变形。在杨家河干渠上试验的下卧式或平铺预制齿墙或上拉式倒挂齿墙,则可以避免或减轻基土对齿墙的冻拔,又可适应渠道较大的冲淤变化,也可调整施工工序,缩短施工工期,可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防冻胀结构形式的设计方案。
2.防冻胀措施
骨干渠道衬砌工程采用的防冻胀措施都是采用聚苯乙烯保温板,其作用就是通过保温板的热阻,减小或消除基土的冻深,从而减小或消除冻胀变形量,而且具有导热系数低、施工方便等特点。如果保温板厚度设计偏大,就会增加工程的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保温板厚度设计偏小,就会影响防冻胀的效果,达不到防冻胀设计的目的。根据杨家河干渠、永刚分干渠试验场观测数据分析,保温板厚度应根据衬砌渠道的防冻胀设计标准及允许冻胀变形量,通过热工计算来科学地确定。对不同走向的渠道,按不同部位及坡向参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标准冻深的修正。从已完成的杨家河干渠及永济干渠的衬砌工程来看,保温板的厚度取值也是不同的,在相同的保温材料,相同的保温性能,渠道走向也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杨家河干渠保温板最大厚度为8cm,永济干渠保温板最大厚度为12cm。对同一边坡上、下部位保温板厚度的设计应根据衬砌渠道与地面、地下水埋深的关系,根据设计冻深结合冻胀量值,合理选择保温板变厚的位置及变厚差值,优化保温层的设计。在封顶板下水平铺设的保温板保护段的长度应大于1倍的冻深,达到水平保护段的规范要求。保温板的铺设应分层错缝搭接,要避免因施工工艺不妥造成的冷缝,降低保温的能力。
3.消除施工期冻融造成的影响
受自然条件和春灌的影响,北方灌区的施工期受到很大的制约,往往在封冻前后一个月内完成土方,翌年春解冻前完成面板的铺设。在边坡铺设混凝土面板时,尚未完全解冻,当基土解冻后,则会造成坡面的不均匀沉陷。因此,在边坡混凝土面板铺砌时,要合理地调整施工进度,铺设时间不宜太早。而且,铺设面板时尽量先铺阳坡,后铺阴坡。
从永刚分干渠与杨家河干渠衬砌面板经过冻融循环后的情况看,局部段落的部分衬砌面板有表面冻胀剥蚀现象,所以在进行混凝土板的预制过程中,要从水灰比、骨料的配合比及振捣方面注重质量,减小混凝土面板中的气孔。必要时,可在地下渠段衬砌面板中掺人适量的混凝土外加剂,以增加混凝土面板的防渗抗冻性能。
二、冲刷问题的解决
为了降低工程造价,衬砌只选择渠道两边坡,渠底铺设防渗的PE膜,然后素土夯实,这就容易产生渠底的冲刷问题。从已衬砌的杨家河等渠道的运行情况来看,通过重新调整水力要素,总体上能够保持冲淤平衡。但个别段落也存在冲刷问题,可从设计和运行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1.合理确定衬砌断面
河套灌区为平原灌区,灌区内地势平坦,骨干渠道大部分为半填半挖渠道,渠底坡降为1/8000至 1/10000,在骨干渠道上的直口渠取水口较高,渠道断面多为宽浅式,经过长期的运行,渠道断面较稳定。因此,在满足不淤的前提下,在骨干渠道衬砌时应充分尊重原有宽浅式的断面,尽量在原有堤坡上进行衬砌,这样既可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又可降低工程造价,也就是在设计过水断面时,不以两个边坡收缩来减少过水面积,应以提高渠底、减小水深来调整过水断面。
2.科学选择水力要素
目前河套灌区骨干渠道的衬砌形式为全断面的PE膜防渗,两侧边坡用混凝土面板防护,渠底覆盖60em素土保护,这样渠道过水湿周为渠底是素土,两侧为混凝土,两种不同衬砌材料具有不同的粗糙系数,也就是边坡与渠底具有不同粗糙系数,这种非均质渠道的综合粗糙系数与不同材料的湿周直接相关,因此在设计取值时应针对衬砌渠道的个性来选取综合糙率n值。在不冲、不淤流速的选值方面:应根据渠道多年的含沙量、渠底素土的类型来确定渠底素土的不冲、不淤流速。也可在坡脚处铺卵石,来控制冲刷。
3.制定切合实际的运行管理制度
衬砌渠道的运行管理不妥,也会给衬砌工程带来冲刷的问题,由于渠底是素土保护,抗冲能力差,因此在运行中应严格控制超过不冲流速及低于不淤流速的运行时间,有目的、有计划使冲淤变化在一个灌水周期内达到年际的平衡,相应地要求设计单位给管理单位提供衬砌渠道的运行管理办法,完善工程完成后的服务。管理单位在输配水的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到衬砌工程的安全,在此管理办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水量调度。
三、侧渗压力对渠道边坡产生的变形 对于挖方渠道,秋浇后地下水位迅速抬高,秋浇结束后渠道内无水,造成渠底与渠堤两侧地下水位落差较大,且衬砌渠道中有PE防渗膜,致使在地下水侧渗压力作用下发生衬砌面板的塌滑现象。所以,在地下渠段的衬砌时,要考虑排水措施,同时,在秋浇结束时,要控制渠道内储存一定深度的水,减小与堤外地下水位的落差,待地下水下降后再放空渠水。河套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只是刚刚起步,所做节水工程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因此,对冻融变形、混凝土渠道封冻期水面部位的冻融剥蚀、地下渠高地下水位的衬砌坡面冻胀变形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探讨,逐步解决。
第四篇:2011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2011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湖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结合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四化两型”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民生科技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制定本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本指南是组织编制与实施2011省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项目申报单位、项目申报者组织申报本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依据。
2011省科技计划按照现有计划体系,以及科技重大专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三个层次进行布局。科技重大专项由厅重大项目办组织进行主题凝练和顶层设计。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遵照本指南进行申报。
一、基本原则
1、突出规划的落实,体现发展导向。围绕“十二五”科技规划的启动落实,突出“四化两型”建设的技术需求,强化计划的宏观统筹,着力推进科技前沿抢占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工程、科技惠民支撑工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等七大工程的实施,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
2、加强宏观统筹,突出有限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民生科技发展两大重点,准确把握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的重点技术领域、关键技术和重点 产品,确定支持重点。加强科技重大专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的相互配套衔接,加强项目、基地和人才的有机结合,加强省级计划与国家计划的配套、与市州计划的衔接,突出对县市基层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构架基础研究、支撑计划、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相互结合相互衔接的计划体系。
3、突出产学研结合,强化计划实施绩效。加强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创新、模式的探索,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创新,加快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支持重点
科技支撑。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的研发,突出农业、资源环境、节能减排、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民生科技重点领域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催生新的市场和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强化科技惠民,提升科技服务于民生的能力。
成果转化。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和规模化,加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加大量大面广公益性、共性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惠及民众。
创新能力建设。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合作创新和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强化基层科技工作,增强科技自身创新与服务能力。
基础研究。以突破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人才,储备技术为主要目标,立足现有优势和特色,瞄准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工程,2 有针对性的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有针对性的加强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探索性研究,重点解决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化两型”发展中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次申报项目包括8个专题。专题1 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及产品 重点支持:
1、新材料领域:先进能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硬质合金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材料。
2、先进制造领域: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零部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高档数控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大型冶金、矿山装备。
3、能源交通领域: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装备,大型风力发电装备,核技术应用及核电辅助装备,地热能利用及其他绿色能源新技术及装备,智能电网技术及关键装备,节能关键技术及装备;数字化交通管理技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区域交通一体化运输技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
4、电子信息与现代服务业领域:新一代网络及“三网融合”技术及产品,物联网及传感网技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集成电路及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及产品,移动电子商务,工业设计、软件外包等创意产业支撑软件,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
申报条件和要求:重点项目必须具有明确的产业化前景,申请单位应具有较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条件,有良好的资信基础和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优先支持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
主管处室: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专题2 农业关键技术及示范 重点支持: 1、生物育种
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加强选育一批优质、专用动植物新品种,研究综合配套生产技术。
(1)地方生猪名优品种保种、提纯复壮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
(2)专用型旱粮作物新品种选育;(3)水稻、棉花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4)蔬菜新品种选育。
申报条件和要求: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有一定的资源配套能力;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研究条件;有示范基地。
2、农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
开展主要农产品、特色资源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研究,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同时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1)竹木资源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棉花籽、油茶等油料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示范。申报条件和要求:牵头企业要求有一定的资金配套能力,具备产业化生产设备、技术手段,并已产生一定经济效益;产学研紧 4 密结合,有较好的科研团队、技术基础和研究条件。
3、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
针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开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研发、集成与示范推广,提供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科技支撑。
(1)水稻等主要作物重金属降解关键技术研究;(2)水稻优质、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3)蔬菜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申报条件和要求:有相关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结构合理、研发能力强、相对稳定的攻关队伍;有实验条件、试验场所、研究基地。
4、生物质能源技术
开展生物质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的技术与工艺研究,形成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体系与中试线。
(1)木质纤维转化生物质燃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液体生物质燃料生产新工艺研究与集成示范。申报条件和要求:有大中企业参与,企业有一定的资金配套能力,具有中试场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强;产学研紧密结合,有较好的科研团队、技术基础和研究条件;有示范基地。
5、支农工业与装备技术
以为我省农业生产提供低成本、多功能、适用于多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农业机械为目标,研究各种应用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中的各种产前、产中和产后作业机械与设备、设施。
(1)南方智能化农机具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2)林业产品采伐机械研发。
申报条件和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有一定的资源配套能力;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开发条件。
6、农业生物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技术、酶与发酵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开展我省特色动植物资源功能基因研究,为生物农资、医药卫生、农业安全等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我省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生物农药与生物兽药创制与示范;(2)绿色(或无抗)饲料添加剂和饲料研发。
申报条件和要求:具备较好的科研团队、硬件设备和技术基础条件;产学研结合紧密。
主管处室:农村科技处。
专题3 社会发展关键技术及产品
1、关键技术及产品 重点支持:
(1)资源与环境领域:金属矿产接替资源开发,清洁选矿技术,城市矿产高效清洁利用技术,有色、钢铁冶炼低碳技术集成,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重污染场地及土壤修复技术,化工、造纸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环保产业技术及装备。
(2)生物与医药领域:中药大品种改造技术及产业化升级,名医名方和名优中成药新制剂产业化技术,大宗道地药材规范种植与深度开发技术,濒危珍稀药材培育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新型医疗器械研制技术及装备,重大疾病、常见病、传染病防治新技术,生物制品应用技术研发及临床应用,新药研发。
6(3)公共安全及其他领域:重大自然灾害精细预报技术,食品安全事故防范与治理技术,矿山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与技术,突发事件应急关键共性技术及产品。
申报条件和要求:重点项目必须具有明确的推广应用或产业化前景,申请单位应具有较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条件,有良好的资信基础和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优先支持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
2、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能力建设
重点支持:两型城市建设与示范;区域循环经济示范;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工业城市环境修复。
申报条件和要求:主要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实验区,2010年起批准建立的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主管处室:社会发展科技处。
专题4 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 重点支持:
1、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2、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合作项目;
3、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中医药、现代农业技术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4、推动我省技术及产品“走出去”的项目;
5、“泛珠”三角科技合作项目,优先支持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及澳门科技委的科技合作项目;
6、对台科技合作项目。申报条件和要求:
1、具有一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基础。能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7 实现再创新,利用国际技术优势,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能够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我省优势实用技术、产品“走出去”,提高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2、重点计划项目须提供近2年来与国外境外合作单位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外文)。
3、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须按照《湖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办法》提供相关材料。
其中,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必须具有明确的国外合作单位及国际合作基础,重点项目须提供近2年来与国外合作单位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外文),优先支持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国际合作基地项目。
主管处室:国际科技合作处。
专题5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与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广
1、成果转化推广 重点支持:
(1)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和节能减排、资源再利用、清洁生产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项目;
(2)通过技术转移落户湖南的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和国家计划资助的重大科技项目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好,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
(3)技术先进成熟、适用性强、经济效益显著、惠及民生的量大面广项目,特色农业资源精深加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8(4)对行业技术进步推动作用明显,技术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能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跨行业、跨地区推广应用的项目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项目。
申报条件和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科技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并办理了科技成果登记;
(2)申报科技成果推广重点项目,一般以企业为主体。项目申报单位应承担过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并有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3)申报科技成果推广一般项目,重点是量大面广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4)填报《湖南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
2、科技兴贸 重点支持:
(1)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的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示范项目;
(2)具有自主品牌,技术含量高,有较好的出口前景,在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方面示范作用明显的项目。
申报条件和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拥有自营出口权的内资企业;
(2)申报的项目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已出口且有一定的出口规模,申报一般项目的出口规模不超过100万美元,申报重点项目的出口规模不超过300万美元,在项目完成时可形成显著的出口创汇能力。
9(3)填报《湖南省科技兴贸计划项目申请书》。
3、技术交易与市场专项 重点支持:
(1)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2)促进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各类计划形成的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项目,促进与院校联合开展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项目;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技术转移能力研究项目;(4)技术市场管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技术交易人员培训项目。
(5)填报《湖南省技术交易与市场专项计划项目申请书》。申报条件和要求:
项目申报单位属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技术交流交易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市场管理机构。
主管处室: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
专题6 软科学研究
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工作重点,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开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四化两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服务民生、科技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研究,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的决策参考作用。
重点支持:
1、湖南省科技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
2、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3、科技支撑“四化两型”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4、科技支撑湖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5、加快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相关问题研究;
6、科技惠民相关问题研究;
7、科技创新能力与绩效评价研究;
8、科技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申报要求:
填报《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 主管处室: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
专题7 博士后人才培养 重点支持:
立足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的学科与技术领域优势,抢占科技制高点,自由选题,开展具有前瞻性、关键性的科技创新研究。
申报条件和要求:
1、申请人必须是我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企业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内的、2009年6月30日至2011年1月30日正式进站的博士后科研人员;外省博士后流动站和本省工作站联合招收的博士后人员,须在省博管办进行备案,并提供相关证明。
2、进站日至申报起始日满三个月以上的申请者,应提供在该站的科研开题情况(非本次申报课题)及相关证明;进站日至申报项目起始日满一年以上的申请者,除提供该申请者开题情况(非本次申报课题)及相关证明外,还需提供中期考评情况。在站时间按 11 两年计算,申请者需延期出站的须提供省博管办批准延期出站等相关文件资料。
3、每个博士后流动站或企业工作站申报项目不超过2个。
4、填报《湖南省博士后科研资助专项计划项目申请书》。主管处室:人事教育处。
专题8 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
1、新型材料制造与应用、基础材料改性的科学基础研究;
2、基础医学、药学与遗传学的基础研究;
3、优势农作物育种与栽培的基础研究;
4、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5、重点制造行业与重大建设工程的关键技术基础研究;
6、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研究;
7、新能源探索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基础研究。申报条件和要求:
1、项目负责人必须是实际主持和从事申请项目研究的负责人,一般应具备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或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
2、申报单位原则上应按1:1比例配套经费。
3、重点项目的项目组研究人员3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不得低于30%,优先支持能形成知识创新团队的项目。
4、优先支持省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的应用基础研究,若项目负责人系省级重点实验室人员,须在项目申请书封面计划类别栏中注明所在省重点实验室名称。
主管处室:发展计划处。
第五篇:2012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
2012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二○一一年六月七日
目 录
申报须知 …………………………………………………………………1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指南 ……………………………………………8
一、工业领域……………………………………………………………8
(一)新能源技术 ……………………………………………… 8
(二)电子信息技术……………………………………………12
(三)新材料技术 ………………………………………………13
(四)装备制造技术 ……………………………………………16
(五)其他 ………………………………………………………19
二、农业领域…………………………………………………………20
(一)农作物育种种质资源创新 ………………………………20
(二)农作物新品种育种技术 …………………………………20
(三)动、植物新品种选育 ……………………………………21
(四)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5
(五)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 ……………………27
(六)农业信息及装备 …………………………………………28
(七)农产品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 ……………………………29
(八)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 …………………………………29
(九)山区经济技术开发 ………………………………………31
三、社会发展领域……………………………………………………35
(一)重大新药创制与生物医药开发 …………………………35
(二)医疗卫生技术 ……………………………………………38
(三)资源与环境 ………………………………………………40
(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41
(五)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42
(六)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建设……………………44 河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项目指南 …………………………45
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45
二、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46 河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48
一、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48
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8 河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指南 ……………………………………57 河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指南 ……………………………………………61 河北省科普展教资源开发原创与共享科普专项项目指南 ……………6
4申 报 须 知
根据“十二五”全省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重点,结合当前全省经济、社会与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制定本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2012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围绕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打造冀中南经济区、培育一批千亿元级产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科技惠民为重点,以实施重大专项、创新工程、科技行动为抓手,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指导原则是:
1、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改造升级,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
2、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结合。面向我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引导,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推动科技政策落实,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支持跨区域和国际科技合作,面向京津加强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引进与交流。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加强科技资源集成,努力实现重点跨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财力办大事,促进科技要素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集聚。继续集中财力实施一批省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力求在重点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提升我省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
本指南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项目申报单位、项目申报者组织申报2012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依据。
2012年重点实施科技支撑计划、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政策引导性计划等六种计划。
科技支撑计划,是我省主体科技计划,按资助方式分为财政资助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财政资助项目按重要程度和资金支持强度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三类。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包括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培育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包括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和科技条件建设项目。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高校、科研单位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政策引导性计划,包括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普项目等。
本次集中受理的项目包括: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软科学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普项目。
自筹经费项目(科技支撑计划、软科学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科技条件建设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要求另行发布。
二、申报条件
(一)申报单位基本条件
1、在河北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2、具有项目实施必须的工作基础和研究平台;
3、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健全。
(二)申报人基本条件
申报人应为具有一定研究专长和科研资信的在职科技人员。项目组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从事与申报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学习经历、研究经历和前期工作积累,有组织相关科研活动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申报项目有关要求
1、符合本指南规定的申报要求。
2、工业类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应以企业为承担主体;大学、科研院所牵头申报此类项目,需有企业作为协作单位联合申报。
3、重大项目(省自主创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不再单独组织申报,此次与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同时申报,须在申请书中予以注明属重大、重点或一般项目。
4、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要客观、合理,承担单位要按相应比例配套自筹经费。由企业牵头申报的科技支撑项目的自筹比例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60%;大学和科研院所牵头申报、企业参与的科技项目,参与企业自筹经费比例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大学或科研院所独立承担的科技项目自筹经费比例不得低于项目总投资的20%。
(四)限项要求
1、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前三名)原则上只能承担1项在研项目,确因工作需要,项目组主要成员(前三名)可承担2项不同类别的科技计划项目。
2、作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组主要成员(前三名)有1项在研项目的,在项目执行到第3年时可申报新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同一申请人不得在同一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前三名)申报2项以上(含)省科技计划项目。
4、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前三名),三年内有拖期未结题、未按要求提交项目执行情况调查报告等不良记录者,不得参与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
5、研究内容相同或相似的项目,不得多头申报或重复申报。上述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应用开发类: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普专项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基础研究类:重点基础研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上述在研项目指:在本指南发布时尚未提交验收证书的项目 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国家配套资金项目等不列入查重范围。
三、申报程序
项目申报采取网上申报与书面申报并行的方式,实行归口管理、逐级申报,科技厅不受理单位或个人的直接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除外,其申报受理程序参见本指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分)。省直单位通过归口的省直部门申报,其他单位通过所在市(扩权县)科技局申报。申报步骤如下:
1、填写项目申请书
项目申请人登录河北省科技厅网站(www.xiexiebang.com/tex、马克隆值3.4-5.1;人工接种鉴定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转基因品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安全性评价相关手续;新品系参加河北省区试或通过河北省(国家)审定。
重点内容二:高产常规棉新品种
考核指标 品种生育期在130天内;同同地块试验面积不低于5亩,亩产皮棉120公斤以上;纤维长度不低于29mm、比强不低于
28cn/tex、马克隆值3.4-5.1;人工接种鉴定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转基因品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安全性评价相关手续;新品系参加河北省区试或通过河北省(国家)审定。
优先主题四:大豆、花生新品种选育
针对目前我省对大豆、花生生产、食品加工、出口等方面的需求,重点开展:高产大豆,高产、高油花生新品种选育。
优先主题五:优质、高产杂粮新品种选育
我省是我国杂粮主产区之一,针对我省杂粮产业中缺乏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杂粮新品种的问题,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多抗专用谷子,优质、高产食用豆,优质、专用燕麦,高产优质水稻等新品种选育。
优先主题六:高产、优质、抗病果树新品种选育
针对我省果树生产优良品种缺乏及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重点开展:丰产、优质、抗性(抗逆、抗病、抗虫)强的干果(核桃、板栗、枣等)新品种选育,丰产、优质、耐贮藏、优良加工性状、不同熟性水果(苹果、梨、桃、草莓、葡萄等)新品种选育。
优先主题七:优质、抗病、专用型蔬菜新品种选育
针对我省在配套新品种滞后于蔬菜业发展的要求,适宜设施栽培的良种不足,风味、口感等方面适宜高层次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少等问题,培育一批多类型、多熟性、专用型适销对路可以与国外高端蔬菜品种相抗衡的优良蔬菜新品种。重点开展:优质抗病白菜,早熟春甘蓝,抗病毒、适宜不同季节生产的设施专用番茄,设施用甜椒(辣椒),宽叶优质韭菜、抗抽薹春季用白萝卜,紫皮和黄皮洋葱新品种选育。
优先主题八:主要畜禽新品种的引进、改良与选育
目前我省乃至我国动物育种领域明显滞后,鸡、兔、猪、羊品种仍然依靠大量引进,主要畜种整体生产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日益
增长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根据我省在我国畜牧领域的研究优势,重点开展:河北柴鸡自别雌雄配套系选育与肉用杂交研究,农区优质肉用绵羊品种选育,家兔新品种选育,河北省猪性能测定体系与新品系选育。
2、申报要求:
(1)要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在产量潜力和基本抗性方面已选育出能达到考核指标的基础品系,并具备进一步扩大试验规模和试验鉴定相应考核指标的基本条件。
(2)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试验研究方案。按照2-3年的期限要求,合理安排研究进度和经费预算,需要自筹资金的也要在预算中体现。项目完成时的预期目标必须完全达到考核指标要求。
(3)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在河北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每单位只能申报同一作物项目1项,已承担与本次征集同样重点研究内容项目的单位不得参加申报同样重点研究内容的项目。
3、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4、受理与咨询电话:农村科技处 0311-85829224
(四)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围绕我省粮食、蔬菜、畜牧、果品等产业发展需求,以优质安全为核心,加强提质减耗增效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和示范,为农业持续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1、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粮食作物高效丰产稳产关键技术
针对水资源短缺、粮食种植模式单
一、单产增加难度加大等问题,加强不同生态类型区粮食作物水肥高效丰产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与示范,加强作物全程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加强适宜不同生态类型区粮食种植模式的研究,开展适宜盐碱荒地等中低产田水肥高效生产技
术体系及模式的研究,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单产水平和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优先主题二:蔬菜优质安全减耗增效生产技术
围绕蔬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安全提质、增效降耗、上档升级,开展蔬菜高产高效栽培综合技术体系研究,加强绿色、有机产品的安全高效种植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集约化育苗、环境调控、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绿色控害等综合技术的创新集成与示范应用。
优先主题三:优势特色果品提质增效及产业升级关键技术 围绕我省优势水果和特色干果产业的发展,以提质增效和带动产业升级为核心,加强果品产前、产中标准化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集成和应用,重点加强果园优化管理模式、简化栽培技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研究以及果园配套机械化小型设备的研究开发,开展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优先主题四:畜禽水产集约健康高效养殖技术
以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为重点,强化主要畜产品和水产品产前、产中共性关键新技术的研发。重点加强适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安全健康高效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强畜禽、水产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预警、诊断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加强环保型饲料、安全兽药配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构建畜禽、水产常见多发病防控和治疗技术体系。
优先主题五:精品农业科技示范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粮油、蔬菜、畜牧、果品、水产等产业发展,以特色品种应用为基础,以标准化种养殖技术、现代生物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先进精深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创新集成和应用为支撑,以科技示范园为载体,以品牌农产品为表现形
式,在全省不同区域类型区实施一批精品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2、申报要求:优先主题1-4的项目须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标准或技术规程,重大技术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示范。优先主题5的项目,应以产业为链条,能形成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高品质的品牌产品,并有依托实施的示范基地。
3、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4、受理与咨询电话:农村科技处 0311-85892268
(五)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
以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支持研究开发水资源、土地资源、养分资源、农林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保护技术,促进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1、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
重点研究农艺农技结合的综合节水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农田节水计量灌溉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测墒节灌技术,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水多级利用技术,微咸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加强耕地质量保育技术研究,土壤培肥新技术、养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优先主题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
重点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高效降解微生物筛选与菌剂制备,沼气工程增温技术及配套设备研发,沼渣和沼液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及产品开发。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可降解农用生物质新材料、高效低能耗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与产业化配
套装备的开发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
优先主题三: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及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加强干旱、冻害等重大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开发,开展生物抗灾、技术减灾、应变避灾等方面关键技术和配套设备的研发,加强地基人工节水增雨作业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3、受理与咨询电话:农村科技处 0311-85892268
(六)农业信息及装备
适应农业生产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加速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加强机械化农业装备的研究开发。
1、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农业信息技术
加强农业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大田种植、果蔬、畜禽、水产、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专业化的管理辅助决策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与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决策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优先主题二:现代农业装备
加强农业机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开发,重点加强设施智能化环境自动控制设施与装备,新型作物工厂化、智能化育苗成套设备,高效精准施药(肥)装备,智能化高效喷灌滴灌渗灌设备,作物机械化生产、收获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设施和装备水平。
2、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3、受理与咨询电话:农村科技处 0311-85892268
(七)农产品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
围绕我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为目标,加强产学研联合,培育壮大科技型龙头企业,支持开展粮食、果品、蔬菜、畜牧和水产等主要农产品的贮运、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及产业化等重大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加强农产品检测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
加强农产品加工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展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物流等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系列新产品。加强现代物理加工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农副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与示范,开发新型安全高效农用生物制剂、高附加值加工产品。加强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功能性产品开发。
优先主题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开展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研究,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规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非法添加物多残留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快速检测方法和产品开发。研究制定农产品加工过程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2、申报要求: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优先支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申报的项目。企业承担项目应有一定比例自筹经费。
3、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4、受理与咨询电话:农村科技处 0311-85892268
(八)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
围绕县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提高县域科技服务能力,重点支
持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强化科技培训、建设示范基地等带动产业发展,支持县级科技管理部门通过完善农村科技体系、开展科技合作、搭建服务平台等促进科技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实现富民强县目标。
1、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针对我省区域特点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立足现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基础,围绕粮食、蔬菜、果品、畜牧等区域优势产业,按照“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思路,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链条完整、基础设施过硬、运行机制灵活、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重点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集成示范、展示培训和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探索科技、人才、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聚集新模式。
优先主题二: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县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结合科技信息服务、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培训等工作的开展,以建设星火12396信息服务站点、培育创新创业平台、扶持科技服务组织、培训农村科技带头人、加强基层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为重点,建立完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县级科技管理部门职能。
2、申报要求:另行下发通知组织申报项目。
3、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4、受理与咨询电话:农村科技处 0311-85808657
(九)山区经济技术开发
围绕实施“两山科技工程”,重点抓好绿色名果、生态养殖、旱作杂粮、名贵药材、生物质能源、食用菌、设施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山区科技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攻克一批制约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力争在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
1、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山区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与示范
重点支持山区科学试验站、山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山区研究所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山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山区特色优势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优先主题二:山区植物资源生态地学要素适应性与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山区植物资源生态地学要素组合空间分布特征、山区植物资源生态地学适应性、优化布局及种植技术集成、山区植物资源生态地学适应性信息化管理技术、山区生态地学要素实时监测技术体系、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地学要素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以及数字山区建设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优先主题三:山区优势果品省力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重点研究开发山区有机苹果新型省力化栽培及品牌国际化技术、山区有机核桃良繁新型省力化栽培技术、山区枣产业新型省力化有机栽培与病害防治技术、山区仁用杏抗逆栽培技术、山区有机板栗栽培技术、山区有机山楂省力化栽培技术、山区有机葡萄生产技术开发、山区有机草莓栽培技术、山区柿果省力化技术集成、特色杂果有机生产技术及山区果品种植区防雹减灾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在不同区域建立规模化优势
果品省力化栽培技术示范区。
优先主题四:山区高效、低碳型现代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重点开展低碳型生态奶牛、肉牛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低碳型生态养鸡技术研究与示范;低碳型生态养羊技术研究与示范;低碳型生态养兔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低碳型生态养殖特种动物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山区养殖业的低碳、循环经济模式。
优先主题五:山区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重点开展山坡地设施结构优化与建造设计;集雨节灌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研究;设施精品果、菜、花卉高效模式的标准化研究与技术示范;山区非耕地资源及野生蔬菜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设施无土栽培与基质配制技术研究;建成集综合设施、集雨工程、节水灌溉、种植标准、养殖生产、沼气利用 “六位一体”的综合配套技术模式,形成山区设施绿色果、菜、花卉等生产示范样板。
优先主题六:山区优势农产品储藏及深加工技术开发
重点对山区甘薯、核桃、大枣、酿酒葡萄、板栗、山楂、柿子、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进行贮藏、保鲜及加工共性关键技术、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及运用传统与现代保健理论,重点开发以我省特有的中药材为主题的保健食品,如降血脂、提高免疫力、降血糖等特定功能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建立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及深加工科技创新与中试平台、山区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分析测试平台和可追溯体系。
优先主题七:山区功能杂粮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开展山区特定功能杂粮品种的筛选与培育、功能杂粮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与加工技术示范、山区杂粮旱作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山区杂粮配套生产机械研发与示范、山区杂粮生产技术综合集成与示范
等方面的研究,将功能杂粮新品种、功能杂粮标准化生产技术、杂粮丰产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等进行综合集成,建立以杂粮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山区杂粮综合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山区杂粮开发技术水平。
优先主题八:山区道地中药材仿野生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开展珍稀、濒危药材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种源繁育研究;山区药材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山地药材仿野生栽培技术;产地加工储藏技术体系等研究。
优先主题九:山区食用菌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针对目前食用菌产业存在的菌种退化、老化严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匮乏;栽培技术不规范,产品档次低,病虫危害严重,栽培模式单调,出菇季节集中;生产废料再利用程度不够;食用菌产品质量控制环节薄弱;食用菌产品深加工技术落后,缺乏高技术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重点开展食用菌优质菌种选育及评价、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错季菇栽培技术、一棚多菌、周年生产技术、草腐菌集约化增效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菌糠循环利用技术林下套种食用菌技术、工厂化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优先主题十:山区生态休闲渡假区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目前本行业存在的“科研滞后于开发实践、专业人才匮乏、品牌特色不鲜明、经营管理欠规范、产品知名度低”等问题,重点研究生态休闲度假与红色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森林生态休闲度假、地质公园生态休闲度假、新农村风貌游等产品的开发技术,以及滑雪场本土彩色植物文化景观营造技术,山区地域性生态旅游商品开发,通过塑造品牌提升品味,推动山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优先主题十一:山区现代中心村镇科技示范工程
以提升科技水平、培养新型农民为核心,以改善民生、富裕农民、33 优化环境为目标,加强山区中心村镇建设科学规划,生态家园和新能源建设,生产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民技术培训,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技术的开发与示范,提升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水平。
主要进行山区中心村镇的规划与布局、沼气能源开发与循环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与村镇秸秆气化技术、山区小城镇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技术、入户终端设备的研制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技术、山区低碳型村镇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新农民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方面的研究。
优先主题十二:采矿迹地综合治理及尾矿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开展采矿迹地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技术、采矿迹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技术、全尾砂充填地下采空区技术、钒钛磁铁矿尾矿综合利用技术、钒钛磁铁矿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示范。主要解决尾矿、废矿迹地利用和植被的恢复,采取各种矿山废弃地复垦复绿措施,恢复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优先主题十三:林地复合经营及新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开展林地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林地复合经营技术与示范;林副新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以提高林地的产出效益,使之成为绿色食品、药品、工业品和能源供应基地。
优先主题十四:优化生态景观人工再造技术研究
针对山区不同的林、果、草植被本底情况,通过开展景观植物引进筛选与适地化栽培技术、山地景观节点优化设计与建造技术、经济林景观改造与观光农业设计技术、生态林景观改造与山地美化技术、生态林景观改造与山地美化技术、山地景观林生态美化功能与评价、建立山地景观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采用“新造、改造、关键节点绿化、重点板块高效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建立多类型、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多功能的森林景观,以再现山川秀丽、花果飘香
的秀美富裕山川景观。
优先主题十五:山区生物质能源资源培育技术与开发
通过对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固体燃料等生物质能源树种的良种选育、引进及集约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生物质固化技术,改善直燃热性能;引进先进的生物质热裂解设备,优化热裂解工艺,研究生物质炭化、气化加工的关键技术,以造林大户、林业生产单位和加工企业为依托,建立生物质能源林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山区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2、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3、受理与咨询电话:山区办公室 0311-85818350
三、社会发展领域
(一)重大新药创制与生物医药开发
医药产业肩负着防病、治病、康复保健、保护社会生产力、保障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使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为医药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支持重点
国家I类新药研发、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仿制、中药材基地建设、药物大品种二次开发、新药候选药物的研究及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优先主题一:国家I类新药研发
重点支持1-2项能在2015年底以前获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的国家I类新药。
重点内容: 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自主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好、副作用小、市场前景大的国家I类新药。
优先主题二: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研究开发
以专利药物保护即将到期为契机,选择受惠人群大、市场成熟、市场份额大的专利药组织研究开发,加速壮大我省医药产业整体经济实力,促进我省医药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点支持“十二五”期间能产业化的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
重点内容:选择国内临床应用急需,市场容量大的专利到期药物组织技术、装备的前期研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优质制剂、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研究,确保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完全达到原药的标准,降低药品费用,满足人民用药需求。
优先主题三:中药材大基地建设(定向委托)
针对目前我省药材生产小而散、散而乱,缺乏规划,难以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问题,继续支持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逐步提升我省道地、优势中药材质量。
重点内容: 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围绕我省道地和优质药材规范化生产,组织开展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种源繁育研究、药用成分积累规律研究、药材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专用肥及施肥技术研究、规范化和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到“十二五”末,通过中药材大基地开发建设,攻克一批药材污染的关键技术,建立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体系。该类项目由企业、科研单位、院校共同申报。
优先主题四:创新药研究与开发
“十二五”期间,加大对新药候选药物的研究,以逐步提升我省医药产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实力,推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重点内容一:中药
中药复方候选新药研发。重点支持有效组分、有效成分、药效及成 36 药性特征均已明确的中药候选新药研究。
重点内容二:化学药
新化学药物研发。重点支持已经过药效学初筛、具有新作用靶点、新化学结构、或超分子组装特征的候选新药的研发。
重点内容三:新剂型
利用新敷料或新技术开展的新剂型及相关新制剂研发。重点支持针对各种肿瘤的靶向制剂和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缓、控释制剂的研发。
优先主题五:药物大品种二次开发
为满足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用药需求,更好地为全民医疗保障服务,围绕重大疾病组织大品种药物技术升级创新研究,为重大疾病防治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大品种药物。
重点内容:重点支持年销售额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且用量大、受惠人群广的单品种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
优先主题六: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重点支持制药领域的生物技术及其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内容:围绕生物技术药的创制,重点支持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新物质结构、新载体、新靶点、新机制、以及运用新技术开展的创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尤其开展人源或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新型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质及多肽药物、核酸类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研究。
着眼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生物技术的重大需求,视情安排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并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2、申报要求:国家I类新药开发、专利到期药仿制、中药材基地建设和药物大品种二次开发项目,企业可单独申报或企业、大学、科研院
所联合申报。企业要配套完成项目的足额资金。
新药候选药物的研究,重点支持能支撑新药开发的项目。
3、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4、受理与咨询电话:社会发展科技处0311-85879143
(二)医疗卫生技术
重点围绕再生医学技术、中医治疗常见病、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眼病、口腔疾病等开展技术攻关。通过再生医学技术、中医传统诊断治疗技术及其他临床适宜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相关学科的技术水平,带动建立我省在本领域的高水平科研专家团队。
1、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再生医学技术对内科常见慢性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本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再生医学技术在内科常见慢性病的临床应用,评估再生医学技术的可实施性及制定规范的应用方案。本优先主题设指令计划重点项目1项,自筹经费计划不再支持。
重点内容一:再生医学技术在治疗常见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和临床评估
立足再生医学技术在治疗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再生医学技术对常见内分泌疾病及其并发症(如糖尿病和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等)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探讨并制定再生医学技术治疗中的患者入选及排除标准;研究制定详尽的疗效评估和监测指标;拟定再生医学技术对常见内分泌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最佳治疗规程。
重点内容二:神经再生技术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和临床评估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与损伤的神经再生治疗技术的关键问题,探讨神经再生技术对神经系统疾病与损伤治疗的时机、途径以及疗效,研究神经
再生技术治疗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损伤、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的有效性及可控性的规范化技术流程,制定一套相关的技术实施方案;探索神经再生技术的临床转化及应用的个体化规范,提升我省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持续发展的能力。
重点内容三:再生医学技术在慢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和评估 针对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致残、致死率较高的常见慢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应用生物技术干预治疗。通过对血管、心肌、心脏电生理等方面监测评价,探讨再生医学技术在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脏事件的作用,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规程。
优先主题二:常见疾病临床诊治技术研究
开展河北省城乡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适宜诊治新技术研究。重点支持安全、有效、低成本、切实可行的临床技术研究。重点关注:急救医学、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眼病、口腔疾病及临床诊断新技术等。本主题原则上不支持基础研究内容和优先主题一已包括的研究内容。
重点内容一:临床新技术安全性、有效性比较研究
重点内容二:研究常见病、多发病疗效确定、简便易行、低成本的诊断和治疗新方法研究;
重点内容三: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现有诊断方法、干预措施的改进、修订。
2、申报要求
优先主题一:牵头申报单位为省属综合医疗单位并具备规范化的专门用于再生医学技术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优先支持多优势学科联合申报;项目负责人要求具备正高以上职称,具有组织协调多学科联合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优先主题二:财政资助项目要求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自筹经费项目要求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
3、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4、受理与咨询电话:社会发展科技处 0311-85891809
(三)资源与环境
围绕我省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新技术应用研究与中试示范,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使科技进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1、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污染控制及新工艺新方法研究 从行业特性分析着手,对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产污和排污强度,开展过程控制及综合治理的新工艺新方法研究;以重金属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河北大宗药用植物产区土壤、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镉、铅、汞、铜、砷等重金属监测分析,样品采集、监测方法及重金属吸收规律研究。
优先主题二: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水厂污泥处臵技术与设施研究 按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要求,开展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适应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生活垃圾多元化处理技术及其优化组合研究,降低处理系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处理系统的处理效率。
优先主题三:微生物制药菌渣处臵和利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微生物菌渣的污染特性,研究菌渣污染特征及其环境行为,开发适合生物制造业发展现状和环境保护需要的微生物菌渣污染控制及安全处臵技术。
优先主题四:其他与环境保护技术相关的科技支撑研究
重点开展重大节能降耗新工艺、设备和产品研发,产业化、工程示范项目。
优先主题五:地热资源技术集成应用与工程示范
地热是环保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改变当前能源结构,减少燃煤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地热资源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优先主题六:地质资源重要成矿带成矿找矿研究
以现代成矿找矿新理论为指导,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信息勘查技术,对重要成矿岩石学、地球化学、就位机制等重大地质问题与成矿作用进行研究,实现重要成矿带成矿理论与找矿关键技术的突破。
2、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3、受理与咨询电话:社会发展科技处 0311-85876525(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加强海洋产业关键性技术研究,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培养壮大海洋科技人才队伍,为把沿海地区打造成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生态和经济区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海水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针对我省淡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突出问题,以培育壮大海水利用新兴产业为目标,围绕海水淡化、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海水直接利用,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利用关键设备,突破一批海水利用成套技术,开发大规模海水利用成套装备,建设海水利用示范工程。
优先主题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围绕开发和利用海洋特有的丰富生物资源,以培育沿海地区海洋生物新兴产业为目标,研究开发海洋创新药物、新型海洋生物制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挖掘滩涂植物的特殊功能价值,突破一批大宗水产品精深加工、分离提取等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高端产品。
优先主题三: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我省近岸陆域生态破坏、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海洋功能退化、突发灾害事故频度增加等严重问题,重点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海洋重大灾害预警与减灾技术与装备,典型海岸带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重要河口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为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2、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3、受理与咨询电话:社会发展科技处 0311-85873216
(五)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以解决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和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臵资源领域中的共性科技问题为目标,支持公共性、非营利性,并具有明确应用方向与前景的技术研发与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1、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以提升我省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事故的应对能力为目标,重点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优先主题二:安全生产与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把预防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为重点,优先支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重大事故快速抢险与应急处臵技术及装备
的研发。针对打击在食品中使用非法添加物和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重点支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和仪器研制。
优先主题三:科技强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根据维护稳定、打击犯罪、反恐防恐等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需求,研究实用高效的情报信息、监控预警、决策指挥、快速反应、控制处臵等保障技术,并依托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开展综合示范,提高维护社会安全的技术支撑能力。
优先主题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为目标,重点支持适合大众的科学健身模式、健身手段、健身器材等方面的研究与示范;以备战第30届伦敦奥运会以及第十二届全运会为目标,重点支持体能训练、专项力量训练新理论、模式、方法研究,提升我省竞技体育的竞技能力。
优先主题五: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研究脆弱易损珍贵文物本体、文物保存环境、考古发掘现场、古代木结构建筑等保护技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艺技术。
优先主题六:旅游科技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开发旅游区生态与景观环境保护技术、民俗文化传统继承与保护技术,开展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技术应用示范。
优先主题七: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支持现代大型建筑设计与绿色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建筑施工装备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城市基础设施预防性养护与快速应急抢险技术研究与应用,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
2、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3、受理与咨询电话:社会发展科技处 0311-85873216
(六)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建设
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将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技术示范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1、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在已经批准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引进、集成与科技示范活动。
优先主题二:区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示范 在已经批准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组织推广循环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探索建立符合区域特色、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2、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3、受理与咨询电话:社会发展科技处 0311-85873216
河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项目指南
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一)重点支持方向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优势、重点发展”的原则,重点在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现代服务业、冶金、化工、节能环保、医药卫生、轻工与建材、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主要依托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共建,推进产学研合作。
(二)申报要求
(1)研究开发方向明确,特色突出,拥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基础,具备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在本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在省内同行业中是公认的技术权威,在国内有较高的影响。近三年在本研究开发方向上承担重点研究开发或产业化项目不少于6项。
(2)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发明专利或专有技术,有丰富的成果转化背景及经验。近三年在本研究开发方向上获取的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或专有技术不少于9项。
(3)工程中心主任应在本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地位,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年龄不超过60岁;每个研究开发方向应有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固定人员不少于2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不少于40%。
(4)工程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完备,能满足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
试验任务的需要。研究开发、试验和办公用房不少于1500平方米,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500万元。
(5)具备培养高级人才和技术培训的条件。高校申报的工程中心应有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和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科研院所、企业及其它单位申报的工程中心应具有培养(或代培)研究生的能力和条件。
(6)建设单位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信誉,有筹措建设资金的能力,能为工程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技术支撑及后勤保障,能够承担建设和管理工程中心的责任。建设单位是企业的,近三年年均产值不少于2亿元,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列河北省同行业前列,年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
(7)主管部门能为工程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及条件保障。
(8)高校或科研院所已在现有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人员不能作为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固定人员。
(三)申报材料
(1)河北省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项目申请书;
(2)企业申请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提供双方联合共建的正式协议,明确双方人员及任务分工、成果共享方式等。
(四)受理与咨询电话:平台与基础处0311-85829545
二、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一)重点支持方向
按照完善优化重点实验室布局的要求,对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重大需求,确需建设的,省科技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采取考
察、咨询论证的方式组建。
(二)申报要求
2012年新建省重点实验室不采取集中申报的方式,不受理网上申报。
(三)受理与咨询电话:平台与基础处0311-858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