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媒体曝光“WV梦幻之旅”看如何加强“微传销”治理
从媒体曝光“WV梦幻之旅”看如何加强“微传销”治理
2016年12月08日
来源:广东省江门市工商局
继《南方都市报》连续两日起底涉嫌网络传销组织“WV梦幻之旅”“赛比安”后,近日,央视新闻再次曝光“WV梦幻之旅”,报道称“WV梦幻之旅”早被认定涉嫌传销,旅游只是包装。“微传销”蔓延影响社会稳定亟需关注。
一、“WV梦幻之旅”具备“微传销”的本质特征
据了解,“WV梦幻之旅”于2014年兴起,目前在国内多个城市发展迅猛,会员团队难以计数。这个号称“玩商”的“WV梦幻之旅”在微信朋友圈、微博频频刷屏,以“免费旅游”、“电子商务O2O”、“微营销”的噱头招募会员和销售代表,宣称“一部手机,一个微信,轻松月入1万元至15万元”。
(一)以“WV梦幻之旅”为例,“微传销”具备传统传销的主要特征。
1.入门费。传销组织的入门费都比较高,需要认购商品或交纳费用作为入门的门槛,方可获取加入、再发展下线的资格。“WV梦幻之旅”采取会员制管理,一般要求交纳500美元作为会费,其中 400美元折算成旅游积分抵用旅游消费,100美元将存在账户中作为旅游基金积分,一年后才可以抵用。虽然“WV梦幻之旅”方面宣称这是所谓的 “相当于银行的零存整取,一年以后公司返还你1200积分,1积分等于1美金,公司不要你一分钱,以后再玩你就可以用积分”,但究其实质,就是要缴纳入门费,而直销是没有这一步骤要求的。
2.拉人头。传销组织需要发展他人成为自己的下线,以获取利益。加入“WV梦幻之旅”,除了最初缴纳的高额会费外,每个月还需要定期缴纳上百美元月费。如果不想交钱,就不能动用积分去旅游,连续6个月不缴月费,账户会被注销,原先交的钱不能退。但即使钱交了,什么时候能安排旅游也不一定,要想不交钱就得拉人入会。只要推荐4人成为“WV梦幻之旅”的注册会员就可以免交月费用,推荐6人就可以赠送积分免费旅游。为了激活这个紧箍咒,“WV梦幻之旅”的会员们只能拼命地去拉下线,但直销无需拉人头入会,自行经营即可。
3.团队计酬。传销组织以直接或间接发展人员的数量或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报酬(奖金)。传销是一种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结构,最讲究的是谁先加入,谁后加入,谁归谁管,谁在谁名下,而且先来的人获得的利益肯定大于后来的人。“WV梦幻之旅” 奖金制度采复合双轨制,团队合作,业绩不归零,强调推荐加入的会员越多,获得的积分就越高,只要积分足够高,就可以用积分兑换相应的套餐免费出国旅游。同时,“WV梦幻之旅”设立直推奖,快速推荐奖以及对碰奖。根据“经营者”推荐入会人数的不同,会给予推荐人不同程度的现金奖励,所拉到的人越多,收入就越高。与之不同,直销只强调多劳多得。
(二)以“WV梦幻之旅”为例,“微传销”具备新型网络传销的其他特征。
1.不具备合法资质。“微传销”平台和公司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不具备合法资质,属非法机构。“WV梦幻之旅”既未取得旅游业务许可证,也未申请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没到工商部门注册,实属显而易见的非法运营。又根据《直销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规定,目前我国核准直销产品范围包括:化妆品、保健食品、保洁用品、保健器材、小型厨具等五大类,旅游业尚未进入直销的经营范围。“WV梦幻之旅”不可能获得直销资格。另外,“WV梦幻之旅”推广网站未经工信部核准备案或境外直接接入,属于非法网站。这样的“微传销”平台经常会出现经营者突然消失、兑换交易程序无法进行,网站资料造假等现象,投资者往往损失惨重。
2.具有非法集资、伪互联网金融特征。“微传销”未经批准,通过网站、微博、微信、QQ等多种渠道公开宣传,承诺高利息,引诱群众投入资金。同时,设置“推荐奖”、“管理奖”等奖金制度,鼓励投资人发展人员加入,并按加入先后形成基层关系,计算返利金额,具有非法集资、传销交织的特征。有的“微传销”假借金融创新“搭便车”成为伪互联网金融开展互联网支付、网络消费金融等。“WV梦幻之旅”奖金制度属于延迟发放奖金的模式,只有推荐了6个新会员,左三右三为一个大对碰,老会员才开始拿奖金。这样既可以大量的圈钱,又避免实际去旅游的人多了,无法支付费用;还可维持运转延迟崩盘时间。
3.传播速度快,迷惑性、利诱性和隐蔽性强。“微传销”通过QQ、微信、手机移动平台等手段,拉个群、群再拉群,一套简单的传销体系即可完成,参与方式便捷,随时随地,上下线不必见面,开会无需真实场景,支付无需现金和凭条,一切均可在移动端完成。其次,“微传销”宣称投资门槛低、周期短、收益高,从表面上看参与者机会均等,没有欺骗等行为。“WV梦幻之旅”正是以“免费旅游”、“边旅游边赚钱”等噱头,利用在朋友圈所谓的分享会员平时的生活,来吸引非会员的关注,并通过加手机微信好友的形式发展下线,拉群众入会交费,对热衷旅游的白领阶层吸引力大,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参与其中。
二、打击和防控“微传销”的瓶颈
“微传销”是以智能手机为工具,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传销,与传统传销和依靠PC端的第一代网络传销不尽相同。市场监管(工商)部门在打击和防控诸如“WV梦幻之旅”的“微传销”过程中遭遇到了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
(一)法律法规层面的瓶颈。
目前,打击传销主要根据《禁止传销条例》(200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直销管理条例》(2005年12月1日正式施行)等法规来查处,在这些法规中既没有对“微传销”给予明确的界定,也没有赋予市场监管(工商)部门有效的查处手段。尽管国家工商总局于2016年6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查处网络传销工作的通知》,对打着所谓“微商”“电商”“多层分销”“消费投资”“爱心互助”等名义的活动叫停。但这仅是部门业务指导类的规范性文件通知,并未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面对 “微传销”的新形势,新变化,立法上明显滞后于现状,再加上“微传销”独有的隐蔽虚拟性强、地域跨度性大、欺骗方式多样化等特点,为地方打击防控传销带来了较大难度。
(二)监管执法层面的瓶颈。
1.发现案源难。一方面“微传销”组织者以假身份隐藏于网络,在微信、QQ、微博等虚拟空间中实施拉人入会,发展下线,比传统意义上的传销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普通群众较难发现其违法性,甚至参与者往往并未自觉自己的行为涉嫌传销,即便发现问题,一般也会消化在熟人关系中,并不会主动举报。另一方面,市场监管(工商)部门在网络监管方面起步较慢,技术设备和技术人员不足,要在大数据中发现“微传销”的蛛丝马迹并不容易。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含有传销信息的,由工商(市场监管)部门会同电信等有关部门查处,市场监管(工商)部门只能在现实世界中发现传销痕迹或举报的情况下才能出击,而依职权单独无法主动对涉嫌“微传销”的可疑网站进行监管。
2.调查取证难。首先,“微传销”提供的商品服务一般是虚拟的,无需实物,仅凭聊天记录难以形成证据,与传统传销“商品”相比更难取证。其次,“微传销”发展会员都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保持单线联系,以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卡等支付工具完成资金流转。这就避免了传统传销中下线与上线必须见面的情况,操纵者由明转向暗,万一下线被执法部门查获,上线也能迅速闻风而逃,而执法部门如果没有相应的后台权限,很难及时收集固定有关证据。第三就是“微传销”网站经常常更换IP,有的甚至将服务器设置在境外,一旦下线被查获,组织者就会删除、关闭相应网络管理系统,有关信息就会无从查处。
3.管辖难。根据属地管辖的限制,各地市场监管(工商)部门只能就本辖区的传销活动进行监督,“微传销”搭上“互联网+”,随时随地都能在各地开花。就如“WV梦幻之旅”已先后被江西省、山西省等多省发布涉嫌传销警示和打击查处的信息,但“微传销”很多时候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跨地域性强,换个“马甲”最近又能在广东泛滥。而对于跨国境的“微传销”,由于网站注册地及服务器在境外,面临着法律适用和国际管辖权的问题,由于目前各国法律对传销行为的认定差异性很大,要达到法律标准的一致更是困难重重。
(三)机制层面的瓶颈。
“微传销”作为新时期的产物,其手法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就目前的打传机制而言,一是尚未形成有效合力。主要还是依靠市场监管(工商)、公安等少数几家执法部门,有时在对突发的打击行动及行动组织安排上就显得步调不一致,出现执法合力不够的现象;二是缺乏长效机制。打击“微传销”是一项综合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传执法人员往往都是几个部门临时抽调组成,年龄、素质参差不齐,沿用过去老套的“驱散”办法,对“微传销”并不适用;而后期查处取证需要更多的物力和财力支撑,这些使执法部门另行开销并不现实,直接影响打击工作的开展。
三、对“微传销”打击防控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WV梦幻之旅”涉嫌传销为例,媒体报道中指出“微传销”涉及人员多、金额高,并有向未成年人渗透趋势,但大众对其是否为传销行为认识不清,监管部门也存在疑惑和难处,通过法律来定性“微传销”刻不容缓。建议加快修订完善《禁止传销条例》,或加强《禁止传销条例》的司法解释,将“微传销”纳入《禁止传销条例》,明确同时,梳理有关法律规定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
(二)加强网络监管,强化源头监控。一是贯彻《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落实网络实名制,规范网上经营行为,加强对红盾网络标识的发放工作,使网络经营企业实现网上“亮照经营”,向消费者展示合法经营网站的身份,提高网站诚信度。二是贯彻《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依托网络广告监管平台,强化对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中发布信息的监管;加强对微信、QQ、微博等网络服务商的行政指导,督促其加大投入和技术研发,运用大数据优势加强平台自律和内部监管,对发现违法线索的应立即报备。
(三)提高技术手段,强化取证能力。综合运用网络调查、实地核实等手段,加强在线与远程电子数据证据采集、固定和分析工作,积极会同有关执法部门迅速采取措施,深挖扩线,追根溯源。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或技术服务机构协助取证,确保电子证据的合法、有效。同时,加强对微信、QQ、微博等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监督规范。对利用平台提供的服务渠道实施的“微传销”行为,明确其要为市场监管(工商)部门开展调查取证、处理违法信息提供必要的协助配合,对不履行相关义务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打破管辖限制,强化沟通合作。大力推广重庆市工商局、福建省泉州市工商局作为总局网络传销监测查处试点单位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微传销”案件跨区域、跨部门查处工作的衔接配合程序、信息同享、风险排查、事件处置、协调办案、责任追究、激励约束等工作制度,修订完善“微传销”案件的操作流程。探索推进跨国境“微传销”国际间的协同互助共识。
(五)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管控合力。将打击和防控“微传销”纳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和综治重点整治工作,建议建立政府牵头、多部门配合的联动机制,突出公安、市场监管(工商)部门在打击“微传销”骨干作用,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既出人员又出编制,成立专职队伍,划拨专项经费,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市场监管(工商)部门要强化与通信、网信管理部门的协作,建立密切的长效性的网络监控、信息搜索、线索移送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并将涉案宣传网站、网页和会员系统网站提请通信、网信管理部门采取技术措施予以处理。尽快建立打击传销信息库,探索与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联网,与身份证或社会征信代码绑定技术,加大实名制的推广力度,多层次打击“微传销”。
(六)加强宣传教育,共同抵制传销。一是积极利用新闻和网络媒体,定期公布警示提示,宣传报道查处的“微传销”典型案例,揭露其违法犯罪本质、惯用手段和严重危害,提高群众防控和抵制传销的能力。二是推进创建“无传销社区(居委会)”创建工作,大力宣传普及打击“微传销”的同时,将防范“微传销”有关知识纳入宣传重点,提高宣传工作的有效性。针对南都报道涉“WV梦幻之旅”“微传销”向未成年人渗透趋势,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打传宣传进中学校园活动,以防止在校中学生被骗加入传销组织。三是大力宣传打击传销工作成果。及时宣传各地打击传销,总结推广好做法,充分展示工作成果,推动打击传销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