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如何完善刑?事立案监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浅谈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如何完善刑事立案监督
作者:陈舒頔
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陈舒頔(1989-),女,本科,福建福州人,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检察院科员,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检察院,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刑事立案监督作为国家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法律监督职能,能够监督侦查机关有案不立、非法立案、以罚代刑等情形。本文主要从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的角度,提出改进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检察机关;侦监部门;立案监督
一、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应当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件、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案件进行立案监督。《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细化了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情形:有证据证明公安机关可能存在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或者利用立案实施报复陷害、敲诈勒索以及谋取其他非法利益及其他明显违反法律规定予以刑事立案的案件、或是行政机关应当移送而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进行立案监督。
然而,还应当区别对待漏罪、漏犯的情形。在审查逮捕阶段,若遗漏的犯罪事实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犯罪属于同一性质的引导公安机关补充取证;属于不同类型犯罪的,应当按照立案监督程序办理。在审查批准逮捕或者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公安机关未追究同案犯罪嫌疑人的,进行追捕、追诉。对于共同犯罪中部分被告人被判决有罪且判决已经生效的案件,认为公安机关应当对未予立案的其他共同犯罪人立案侦查的,应启动立案监督。
二、刑事立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刑事立案监督线索来源渠道窄刑事立案监督线索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检察机关在审查案件中自行发现;二是行政执法机关移送;三是被害人控告、申诉。然而实践中,由于案件较多,审查逮捕期限较短,案件承办人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审查逮捕案件工作中,不重视在审查案件时挖掘刑事立案监督线索。其次,未与行政执法机关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信息尚未共享。再次,群众不了解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权。群众对于报案后公安机关不立案的情况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到检察机关进行控告、申诉的较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侦查监督人员的监督意识有所欠缺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将重点放在把关案件证据、是否构罪上,缺乏主动监督的意识,容易忽略案件中的立案监督线索;未理清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监督与配合的关系,不敢监督、不善监督。
(三)立案监督手段缺少约束性,效果不佳《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中规定,对于三个月未侦查终结的案件,检察机关可制发《立案监督案件催办函》,同时上报上一级侦监部门。然而针对公安机关仍立而不侦、消极侦查的情形,检察机关未有有效手段应对,未建立起立案监督案件跟踪机制。
三、完善刑事立案监督的建议
(一)拓宽线索来源渠道 1加强与公安机关的联系
一是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可以在公安机关法制部门设点,便于信息查询。公安机关提供接报警及处理情况、刑事案件立案情况、治安案件办理情况、“另案处理”案件处理情况等信息。建立每月报表报送制度,公安机关每月将立案、报案、破案情况、刑拘数等数据报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进行审查,从中发现立案监督线索。
二是与公安机关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沟通研究复杂、疑难的案件,解决在立案监督中的调取案卷、信息共享等问题。公安机关对检察机关发现的立案监督线索有异议,可以通过联席会议进行沟通。2加强“两法衔接”工作
一是延伸立案监督的触角,定期召开“两法衔接”工作联席会议,并扩大参会的行政执法机关范围,进行相关工作经验交流,共同研究执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并对相关工作规范形成指导意见或会议纪要。检察机关对案情重大、复杂或社会影响较大的立案监督案件,可以适时提前介入。
二是与行政执法机关建立执法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网络提升工作效率,提升信息更新速度。行政执法机关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行政执法案件信息录入;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线索移送;复杂、难以定性案件咨询。检察机关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跟进立案监督案件的处理情况,以检察建议等形式督促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防止行政执法中有案不究、降格处理等现象发生。
3加强对立案监督的宣传
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宣传,结合进农村、社区接受群众咨询等多种宣传方式,使群众了解检察机关的该项职能,主动为检察机关提供立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监督的线索。检察干警也可以通过媒体对案件、群众遇到的矛盾纠纷的报道中发现立案监督的线索。
(二)强化立案监督意识
提高检察干警监督意识,认识到立案监督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改变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的旧观念。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学习讲座、岗位练兵等活动,提升检察干警通过审查案件、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律师意见发现立案监督线索的能力。筛选刑事立案监督典型案例,总结办理此类案件的经验,将成功的做法内化为工作机制。
(三)注重检察机关各部门间配合
发挥检察机关各部门优势,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切实提升立案监督效果。由于控申部门不参与办案,不熟悉案情,为保证释法说理效果,做到息访息诉,侦查监督部门要与控申部门相互配合,优化检群关系。侦查监督部门要向公诉部门了解立案监督案件的起诉情况和审判情况;有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相关证据的,及时将有关文书抄送公诉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在立案监督过程中,发现侦查人员涉嫌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应当移交有关部门处理;涉嫌职务犯罪的或构成受贿犯罪的,移交渎职侦查或反贪部门,依法立案侦查。
(四)建立立案监督案件跟踪机制
为防止公安机关立而不侦、消极侦查的情况,应当建立健全案件跟踪机制,了解立案监督案件立案后何时报捕、是否移送审查起诉,适时对立案监督案件引导取证。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督促公安机关及时移送起诉;对于撤案的,督促公安机关及时撤案。
参考文献:
[1]元明发挥检察职能加强侦查和立案监督[J]人民检察,2008(21)[2]薛正俭再论我国刑事立案监督之完善[J]中国检察官,2013(10)[3]兰岚浅谈检察机关如何加强立案监督职能[J]法制与社会,20142
第二篇:检察机关侦监部门专业化办案模式研究
检察机关侦监部门专业化办案模式研究
时间:2011-12-26作者:梁方军
来源:正义网
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官的根本职责就是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近年来,我国各级检察机关的规模越来越大,检察人员越来越多,检察机关的内部分工也不断细化。一方面,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法律监督体系的逐步规范,使得检察工作的标准不断提高,只有专业化的检察人员才能合格地承担起法律监督职责;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社会也相应的进入矛盾高发期,司法环境日益复杂,只有专业化的检察人员才能满足不同的法律监督需求,实现维护司法公正的价值追求。
基于此,专业化办案模式在全国各级、各地检察机关中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公诉部门作为检察机关刑事案件的“出口”,更是首当其冲,已经普遍成立了以主诉检察官和专业办案组为代表的专业化办案模式,实践证明成效显著,对于缓解人案矛盾、提高公诉人员素质、推进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都有着较大的帮助。而侦监部门作为检察机关刑事案件的“入口”,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承担审查批捕、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三项职责,其中以审查批捕为主要工作。出于近年来“捕诉衔接”理念的强化和实际工作需求,许多检察机关在侦监部门的专业化办案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目前,上海市检察机关侦监部门的办案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不区分案件类型及地域,全科办案人员按顺序流转;第二种:按照地域设置若干办案组,以案件的管辖派出所为标准进行划分;第三种:按照案件类型设置若干办案组,以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体系为基础进行划分。第一种办案模式全科办案人员按顺序流转,基本上保证了办案人员工作量的相对均衡,同时也保证了每个办案人员都能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案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专业素质的成长,第二种模式以案件管辖地域为标准进行区分,在办案组内仍是按顺序流转,和第一种模式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这两种模式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其一是全体人员吃“大锅饭”,不容易激发办案人员的积极性;其二也不容易培养出专业化的检察人才。如前文所述,专业化办案模式是当前检察机关为了应对犯罪高发、新类型犯罪、疑难复杂案件层出不穷的变革之举,是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需求的必然选择。但是,专业化办案模式在公诉部门较为成功的实践,给侦监部门带来什么启示?专业化办案模式会不会在侦监部门产生“水土不服”?侦监部门实施专业化办案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何在?上述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部门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鲜有相关著述问世。我院侦监科2009年初进行了专业化办案改革,全科12名办案人员划分为三个专业办案组,即盗抢类案件专办组,承办“两抢一盗”案件及相关案件(如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案);治安类案件专办组,承办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所含案件;其他案件办案组,承办除前两组案件之外的所有案件。至今专业化办案模式施行已一年有余,对其有一定的实践性认识,也碰到了很多问题,深感对侦监部门建设专业化办案模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十分必要,故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一、专才与通才的关系
专业化办案模式,要突出“专业”二字,打造办理某类案件的专才,而如何认识专才与通才的关系,是建设专业化办案模式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从理论上讲,作为一名检察官,应当是精通刑事法律的通才,对于刑法所规定的各类犯罪都有较为深厚的研究,不存在只会办理盗抢案件的检察官,也不存在只会办理金融犯罪的检察官。同时,现代犯罪手段的复杂性,侵犯客体的多样化,经常是一个嫌疑人人触犯好几个罪名,客观上也要求检察官掌握各种犯罪
1的处理方式,以便更好的打击犯罪。但是司法实践中,各种新类型犯罪层出不穷,疑难复杂案件日益棘手,金融证券类等专业性极强的案件屡有发生。虽然此类案件绝对数量小,但办理难度较大,如果是按照以往的办案模式,按部就班的在办案人员之间轮转,可能每人都办过一两个,但各自的水平都不会很高,同时还易导致执法尺度不一,法律监督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有时是难以逾越的,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必然导致专才和通才之间存在冲突。虽然专业化办案模式作为检察工作改革的趋势毋庸置疑,但是在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处理这一问题。首先在思想上要坚持专业化办案模式只是促进检察业务发展的工具,并不是检察改革的终极目的。专业化办案模式不是限制办案人员的成长,而是为了全体办案人员更好的成长。其次,在建设专业化办案模式时要注意:一方面,所设置的专业化办案组要保持相对稳定,否则达不到打造专业人才的目的,但也不能绝对不变,陷入僵化。应该设置一个较为合理的轮换时间,各专业办案组所办案件可以适当调整,在具体实施中也要灵活的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个别调整;另一方面,科室内部应该保持开放活跃的办案氛围,可以利用专业化办案模式下打造出的专业人才对其他办案人员进行授课、培训等,也可以采取跨组案例研讨、全科案例交流等形式,提高全体办案人员的法律素质和处理各类案件的能力。
二、基层检察院和省市级检察院的需求差异
专业化办案模式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基层检察院与省市级检察院的级别差异带来的巨大差别,决定了基层检察院和省市级检察院对专业化办案模式必然有不同的需求。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度安排,省市级检察院办理的审查批捕的案件数量相对较小、但难度相对较大,譬如金融、证券犯罪案件、涉外案件、职务犯罪案件(2009年施行的职务犯罪案件审查批捕权上提一级,使该类犯罪的批捕权均上移至省市级检察院)、以及其他刑事案件。此类案件虽然绝对数量少,但办理这些案件都要求承办人员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以及较高的相关领域(譬如金融、证券等)专业素质,由此体现的专业化要求尤为突出。以上海市检察院第二分院侦监处为例,2009年该处共受理批捕案件103案191人,设置四个办案科室(办案组),一科专门负责办理区县院复核案件和请示案件;二科专门负责办理普通刑事案件;三科专门负责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和除金融犯罪外的经济犯罪案件;四科专门负责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和金融犯罪案件。
而基层检察院的受案特点是办案人员少,案件数量多,人案矛盾较大,且大多数案情相对简单,审结时间较短。据普陀区院数据,2009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捕案件823件1072人,而办案人员基本维持在12人左右,其中“两抢一盗”类的案件在40%左右。在此情形下,如果过于强调专业化程度,必然会形成办案人员工作量的难以均衡,甚至出现人力资源的闲置,从而制约侦监工作的开展。但从侦监工作的长远发展来看,基层检察院实施专业化办案模式、培养专业办案人才又是大势所趋。故基层检察院侦监部门即使实施了专业化办案模式,其专业化程度较之于省市级检察院也必然要低一些,实际上更倾向于“一专多能”式的培养方向,使检察人员可以胜任现实的办案需要,既能够办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案件,又能够处理其他类型案件。如此虽然限制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办案模式的专业化程度,但更为符合基层检察院侦监部门的实际需求。
三、侦监与公诉的部门差异
公诉和侦监作为检察机关内设的两个部门,其承担的职能和工作方式有较大的区别,公诉部门承担审查起诉职能,其工作特点是周期长(可达数月之久)、审查细致、对证据要求较高;而侦监部门作为审查批捕部门,则是一种“短、平、快”的工作方式,办案周期仅有七天,案件流转速度很快,在对证据的要求上相对较低,对主要事实和证据进行把握就可以。另外,侦监部门无需出庭,无需面对法官和嫌疑人的律师,而公诉部门需要出庭,需要面对法官和被告人及其律师的质疑,其专业化程度无疑应该更高一些。长期的专业化办案实践也证明:在公诉部门实行专业化办案模式是符合其实际工作需要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诉业务的发展和公诉人
员的成长,收效甚大。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刑诉法的设置和长期的司法实践,导致审查批捕工作与公诉工作有高度的同质性,即均是对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判断(而且大多数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在两个阶段基本无变化),认定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其是否应当逮捕或者是否应当起诉。这一同质性是侦监部门建设专业化办案模式的基础。但是由于侦监与公诉两个部门所承担职能和工作方式的不同,以及囿于人员编制上的差异(实践中前者的人员编制大大少于后者),在建设专业化办案模式上,侦监部门必然与公诉部门有所区分,在力求与公诉部门所设置的专业化办案组进行对接的同时,也要防止出现完全与其保持一致的趋势,不能因公诉部门有某一专业化办案组,侦监部门就一定要进行配套设置,而是要结合本部门受案情况及人员编制进行综合考虑。
四、专业化办案模式的内外利弊
侦监部门建立专业化办案模式,是对既有办案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必然牵扯侦监部门内部人员的利益,对其他相关部门也有诸多影响。笔者拟从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对内影响,主要是对侦监部门办案人员和整个部门的影响。对于侦监部门办案人员来说,实施专业化办案,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专业办案组,有利于提升办案人员处理某类案件的能力,培养该类案件的批捕能手,对于整个部门来说,也容易保证审查某类案件标准的相对稳定,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但是,实施专业化办案模式,也容易将办案人员限制在某一类案件上,使其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这反而限制了其专业素质的养成。同时,人—案的对应关系过于固定,会导致办案人员的“审美疲劳”甚至对该类案件的厌恶感。对于整个部门来说,专业化办案必然会导致或长或短的忙闲不均,办案人员容易产生“别人家的饭总是比自己饭好吃”思维,总是会认为自己所在办案组最忙,长此以往会导致人心不稳,大家都心有怨言,部门工作自然难以开展。同时,实施专业化办案模式对已有的考核体系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已有的考核体系建立在审查批捕案件的件数和人数上。在未实施专业化办案模式之前,科室人员按顺序流转,每人承办的案件类型、复杂程度基本上相差不多,基本适应考核体系。但是实施专业化办案模式后,大家承办的案件截然不同,有的专门承办经侦案件、有些只承办盗抢类案件,难易程度区别较大,在此情形下,如果仍然以件数或人数进行考核自然难以服众。
第二、对外影响,主要是对公安机关和公诉部门的影响。侦监部门实施专业化办案模式,对于公安机关和公诉来说,应该是有利无弊的。根据法律规定,侦监部门在审查批捕工作中,还要承担引导侦查职能,建立专业化办案组,可以和公安机关的专业刑侦队建立对口联系,便于互相通气。同理,侦监部门成立的专业化办案组,也可以和公诉部门已有的主诉组进行对接,业务上方便联动,有助于“捕诉衔接”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专业化办案模式作为检察业务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对于侦监部门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对其所带来的一些弊端我们要正确认识,积极应对。一方面,在划分办案组、配置人力时尽量保证大家的工作量均衡。短暂的忙闲不均虽然无法避免,但可以及时调配人力,应对某一办案组的办案高峰;另一方面也要对既有的考核体系进行调整,建立能够适应专业化办案模式的考核体系,将考核的基础从简单的案件数、人数上转移到办案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法律素养、成长速度上来,激发众人的工作积极性。
五、专业化办案模式的分类标准
侦监部门建设专业化办案模式,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按照何种标准划分办案组。实践中,有按照案件所侵犯的不同客体进行划分,比如“盗抢类”案件专办组,“治安类”案件专办组、经侦案件专办组、金融案件专办组、知识产权案件专办组、航运案件专办组等;也有按照案件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如轻微刑事案件快速专办组、疑难复杂案件专办组等。以上种种专办组的设置不一而论,各有优劣。笔者认为,要科学确立专业化办案组的设置标准,必须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本区域的案发情况。建设专业化办案模式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应对日益紧张的人案矛盾,所设置的专业化办案组必须适应本区域的案发情况。如我院依据普陀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人员较多、经济层级较低的区域特点,再结合往年的发案情况,分析出本区盗抢类案件和治安类案件高发的态势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故设置盗抢类案件专办组和治安类案件专办组对该两类案件进行专门办理。根据一年来的实践,盗抢组编制三人,全年受案330件415人,占科室全年受案量的36.8%和34.2%;治安组编制三人,全年受案280件383人,占科室全年受案量的31.2%和31.5%,基本符合预期设想。
第二、案件类型的同一性。设置专业化办案组,打造处理某类犯罪的“高手”、“能手”,在划分专业组时必须确保所划分的案件类型具有某种一致性,比如有共同的犯罪客体、有相似的犯罪手段,有基本相同的审查要点、规律等。如我院设置的盗抢类案件专办组,该类犯罪属于侵财类犯罪,且基本上属于轻微刑事案件,便于快速审查;治安类案件专办组主要罪名有寻衅滋事、聚众斗殴以及涉毒、涉黄等罪名,均属于侵犯社会治安秩序类犯罪,审查要点、规律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侦监部门建设专业化办案模式是检察改革的趋势所在,虽然我院的实践已经产生了诸多成效,但实践中所产生的很多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认清专才与通才的关系、上级与基层的级别差异、侦监与公诉的部门差异等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置专办组,尽量发扬专业化办案模式的优势,努力将其缺陷降到最低,只有这样,专业化办案模式在侦监部门才能够扎根下去,并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
第三篇:侦监科 检察机关如何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司法保障
检察机关如何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当前两院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开展工作,政治方向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执法措施有力,为保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全国人大代表高德康认为今年的两院报告全面、详实、客观,既突出了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希望两院继续立足工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检察机关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对国有企业给予极大关注,并且融入到检察实践工作中,防止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保护了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相比之下,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关注较少。那么检察机关如何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服务呢?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部门,应当发挥职能优势,结合实际在观念、工作、机制等方面探寻服务非公有制企业,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一、检察机关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法律保障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为国民经济做出重要贡献,从而为法治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人员和下岗职工,有助于减轻就业压力,化解社会矛盾,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首先,检察机关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法律保障是检察机关服务经济大局的需要: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服务经济、服务大局是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检察机关要依法履行检察职能,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非公有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检察机关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服务,也是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重要任务。其次,检察机关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法律保障是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的需要: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质是法治经济,因此,法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影响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保障国家法律、法规正确统一实施的重大任务,因此,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现阶段,由于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的有关立法尚未完善,非公有制企业生存环境还不尽理想,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检察机关有义务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并引导其合法经营。
二、检察机关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几点构想
当前,检察机关如何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严打犯罪,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治安环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
支持、法律的认可,还需要一个充满公正气氛、和谐稳定的外部治安环境。检察工作的任务和宗旨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维护法律统一正确的实施。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相辅相成的,打击犯罪是为了保障人权,而保障人权就必须打击犯罪。具体而言:
第一、严厉打击侵害非公有制企业合法财产和扰乱非公有制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犯罪活动,做到快捕快诉,致力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要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民主权利,依法打击杀人、绑架等侵犯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依法打击盗窃、挪用企业资金、合同诈骗以及敲诈勒索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财产、破坏生产经营的犯罪。第二、积极参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加大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骗税骗汇、金融诈骗和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的力度,保障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诚信以及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三、对于由公安机关管辖的涉及民营企业的职务侵占、商业贿赂、挪用资金等案件要实行立案监督。全面监督公安机关有案不立、以罚代刑,或者受利益驱动,违法插手经济纠纷,不该立案而立案的问题。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界限,准确掌握逮捕条件,不该逮捕的坚决不捕,应当逮捕而未提请的,坚决依法追捕,以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四、规范执法、文明办案。在办理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案件时,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严格执行办案纪律,做到文明办案、公正执法,并在办案中特别注意非公有制企业的声誉和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其次、要重在教育,不断提高企业和群众的法律意识。检察机关开展各项犯罪预防和宣传工作对减少犯罪行为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检察机关在这方面有许多创新举措。如成立法律指导小组,由各检察官分乡镇片包干开展法律服务和预防指导工作,经常下乡镇和企业进行座谈,开展“走百村,倾听呼声;访千企,服务发展”活动,对提高群众和企业法律意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很有帮助。公司也科多次邀请检察院检察官来公司上法律教育课,以案说法,让全体员工受教育。
再次、要关心关注地方经济生活之中,如产业结构调整、城镇机关企事业改革出现的新问题产生的影响,如何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以及建立健全失业保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的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法律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索、研究,发现问题,找准症结,并就如何从宏观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处理性、意见和建议,为地方党委、政府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提供详实、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做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三、发挥优势,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协助非公有制经济走上法制化的建设轨道
检察机关掌握着丰富的法律资源,并且深喑打击犯罪之道。在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上,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完善规章,走上法制化建设的轨道,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一方面,结合检察工作实际,主动送法上门。大力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提供法律咨询,增强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用法律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依法管理、依法经营,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实践中,可以将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各种案例等定期辑录成册,不定期向企业发放,组织专人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等。
另一方面,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完善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管理制度,增强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通过以案释法、法律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民营企业管理者、职工增强法律意识和预防犯罪意识。积极为企业的依法经营、有效管理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意见,为企业经营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帮助企业建章立制,堵塞在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引导企业完善监督制度,建立防范机制,预防犯罪的发生。
综上所述,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要紧紧围绕地方工作大局开展工作,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通过全面正确地履行法定职责,扎实做好每一项检察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清明的政务环境。充分地运用检察职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更好地服务当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嫩江县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
第四篇:试论我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监督机制的完善
试论我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监督机制的完善
作者:靳东兵 责任编辑:晴正 时间:2005-3-24 10:08:33 来源:中国法治网 点击:150 nbsp;
一、当前我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监督的现状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39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部门或者审查起诉部门对本院侦查部门侦查或者决定、执行、变更、撤销强制措施等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应当根据情节分别处理。情节较轻的,可以直接向侦查部门提出纠正意见;情节较重或者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报告检察长决定。'为进一步规范人民检察院侦查业务工作,保证公正执法、文明办案,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应颁布了《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侦查工作内部制约机制的若干规定》。但实践中,各地检察机关对自侦案件侦查活动的监督并没有有效开展起来,存在诸多的问题,起不到应有的法律监督效果。
1、尽管检察机关属于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但由于它本身又是国家公诉机关,而在自侦案件中则属于侦查机构,因此它在侦查中并不具有中立、超然的地位,在本质上也属于国家的追诉犯罪的机构。因此,尽管法律要求检察机关要尊重事实真相,并同时注意收集对犯罪嫌疑人有利与不利的证据,但事实上检察机关无论作为侦查机构还是公诉机关,往往更重视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证据和事实,即使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也常常是从如何有效进行追诉的角度进行法律监督,而极少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辩护角度开展法律监督。
2、往往有检察人员认为,检察机关侦查监督职能是针对公安机关和其它有侦查权机关的侦查活动而言的,但对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不存在监督问题,因为对于自侦案件的逮捕和起诉决定,是经过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批准或讨论作出,如果发现问题,也可通过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相关工作得到纠正,同样保证案件的质量。如再进行监督,实际上是对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所作决定的监督,这不符合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有关原则。并且检察人员在准备和出庭支持公诉工作中,可以回顾、检查案件侦查过程,如有缺漏,也可进行补救。如再进行监督,势必使侦查部门的工作人员产生依赖思想。
基于以上认识上的偏差,加之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的制约,实践中有些检察院的检察长也出于怕自己任内政绩'微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家丑不可外扬、怕影响检察院形象等心态,对侦查部门出现的问题尽可能遮掩,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纪检、侦监或公诉等部门因得不到检察长的支持,且又不想得罪侦查部门的同事,而对侦查人员在侦查活动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导致自侦案件的侦查监督空有其名。
二、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进行监督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对其它国家机关进行监督同时,加强对其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监督也是十分必要的。
1、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有利于检察机关整个法律监督权的全面实现。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侦查监督是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职能之一,如果仅对公安机关或其它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而忽略对自侦案件的监督,势必会造成法律监督系统出现漏洞,不利于检察机关整个法律监督目的实现。而且,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也可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的作用,从而也可树立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2、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可以督促自侦部门在侦查活动中依法正确行使侦查权。因为侦查权是否正确行使,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的问题。而对侦查人员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可以促使侦查人员依法行使侦查权,提高业务素质,及时发现和纠正侦查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纪现象,从而也保证了案件的质量。
3、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也是保障诉讼当事人行使合法的诉讼权益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对于国家公权而言,犯罪嫌疑人处于弱者的地位,如何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一直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在我国,法律虽然赋予了犯罪嫌疑人种种的诉讼权利,但在刑事诉讼诉讼中,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合法的诉讼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往往与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分不开的。因此,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进行监督制约,可以有效规范侦查人员正确行使侦查权,从而也保障了犯罪嫌疑人合法的诉讼权利。
三、西方国家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的监督机制
综观西方国家,侦查活动主要由司法警察或检察机关负责行使。在英国,绝大多数刑事案件的侦查权置于司法警察手中,检察机关不承担侦查职能。在法国,检察机关不能独立行使侦查权,只参与预审法官的侦查活动,并对其侦查活动实施制约。而在美国,美国联邦各州检察机关对于一些由政府官员实施的犯罪,一般都有权直接进行侦查,独立行使侦查权,但美国的检察机关职责范围较小,是'诉讼机关,非法律监督机关'。[1]相比起来,德国检察机关的职能与我国检察机关较为相似,不仅拥有独立的侦查权,而且也是法律监督机关,如德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官'在法庭审理阶段,充任国家公诉人,同时监督审判程序是否合法'。[2]虽然德国检察机关行使侦查的权力比较大,但其有一套有效的制约机制对检察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下面以此作一介绍。
1、严格建立针对侦查行为的司法授权和审前司法控制机制。在德国,检察机关属于法定侦查机关,所有涉及侦查的决定只能由检察机关作出,警察在侦查中必须服从检察机关的领导和指挥,在侦查中扮演的是检察官助手的角色,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效果承担主要责任。可见德国的检察机关侦查权的范围是相当大。但德国基本法第19条第4款规定,所有涉及限制公民自由、财产、隐私权的强制措施一般必须接受法院的司法审查。即检察机关对任何人实施拘捕必须事先向法官提出申请,并且有实施拘捕的必要性。并且在逮捕后,检察官应
即将被捕者带到法官面前,由法官决定是否对嫌疑人继续进行羁押或保释。
2、严格建立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制度。德国法官对检察机关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还体现在针对检察机关非法所得的证据进行事后的司法审查(即证据的'排除规则')。如:在未告知诉讼权利的情况下获得的被告人的供述;非法搜查获得的音像资料;非法窃听所得的电话录音等。法院排除非法证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惩戒侦查机构,而是为保护有关的利益和权利。
3、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侦查阶段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来制约侦查机关的侦查权的滥用。德国基本法明确规定有关尊重个人尊严的原则和法治原则,被告人享有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即被告人享有沉默权,任何人都不得从被告人保持沉默这一事实中推导出对其不利的结论。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明确禁止采取一些不人道的方法进行讯问,如虐待、疲劳战术、催眠、利诱、服用药物等措施,违反这些禁令所得的证据不允许在审判中被采用。并且,除了法定的例外情况,嫌疑人或被告人有权在刑事诉讼任一阶段委托律师。法院也可为那些无力委托律师的被告人指定律师。在侦查中,检察官进行讯问嫌疑人时,律师有权在场,并为后者提供法律帮助。但如律师在场会影响侦查目标实现时,这一权利就可能受到限制。另外考虑侦查活动的秘密性质,律师无权在检察官询问证人、鉴定人时在场参与。
四、完善我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监督机制的构想
对于我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进行法律监督的方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自侦案件,应建立一种外部监督机制。其理由是: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既行使侦查权,又行使监督权,势必造成人民检察院在诉讼角色上的矛盾与冲突。[3]虽然检察机关通过内部制约的机制,可以将检察机关内部的侦查部门和监督部门分开,但各业务部门都隶属于同一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的领导,还是容易因主观主义和本位主义造成对法律的片面理解,也容易干扰侦查权的有效行使,不利于提高办案质量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4]第二种观点认为,对于自侦案件监督,应采取内部制约的方式,而不能另设监督机关。[5]其理由是,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它通过采取内部制约的方式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是正确、统一地适用法律的需要。尽管在实践中,这种内部制约体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检察机关只要通过改革理顺其内部体制,重新设置内部业务部门,进行内部监督即可达到监督目的。
以上两种观点的做法,均有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对我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法律监督,应在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的监督体制基础上,也应注重检察机关外部力量的监督,同时从制度上规范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的限制。
(一)检察机关内部监督体制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主要是检察机关同一系统内部的监督。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监督和同一检察院内部各部门的监督。
1、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我国宪法第132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0条均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检察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这种领导关系本身也意味着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要接受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下级人民检察院要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因此对自侦案件的侦查活动,要建立分级备案制度,即按犯罪嫌疑人的职级,报不同的上级检察机关备案,如基层检察院侦查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属普通干部的,报地市级检察院备案;县、处级干部的,应报省级人民检察院备案;厅、局级以上干部一律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根据报送的材料对案件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发现在侦查中有违法违纪现象的,应进行批评纠正和处理。
2、同一检察院内部各部门的监督
它是指同一检察院党组、检察长、检察委员会以及其它部门对自侦部门的侦查活动的监督制约。各级检察院党组、检察长、检察委员会要加强统一监督作用外,还应充分发挥其它部门的监督作用。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第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律规定设置内部机构,在刑事诉讼中实行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业务分工,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保证办案质量。'检察机关其它部门按照职责和分工的不同,依法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
(1)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制约。其基本职能就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对检察机关及所属部门、单位和检察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上级检察机关的决定、规定、批示以及违反纪律的情况和行为进行监督监察。纪检监察部门可主动或通过检举、控告等途径,对侦查人员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监察,发现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员可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违法违纪和错案责任。
(2)控申举报部门的监督制约。控申举报部门受理自侦案件线索后及时转给自侦部门,一旦自侦部门立案的,由控申举报部门对其侦查活动进行跟踪审查和监督。此外,控申举报部门可对自侦案件中当事人和发案单位不服自侦部门有关决定的申诉进行复查,监督自侦部门是否依法办案,纠正办案中的违法行为或不当决定,防止和堵塞检察侦查权的滥用和误用。
(3)监所检察部门的监督制约。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侦查部门应当将决定、变更、撤销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情况书面通知本院监所检察部门。监所检察部门发现自侦部门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有超过法定期限或有其它违法现象的,应当向自侦部门提出纠正意见,并报告检察长。
(4)侦查监督部门监督制约。侦查监督部门对本院自侦部门移送的审查逮捕的案件,应认真审查有关材料,对符合逮捕条件或不应逮捕的,应作出有关处理意见,并报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同时,侦查监督部门对自侦部门执行逮捕或不逮捕决定的情况应进行跟踪监督,发现侦查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可直接向侦查部门提出纠正意见;如意见未被采纳或违法情节较重的,应报检察长决定。
(5)公诉部门的监督制约。公诉部门对本院自侦部门移送审查起诉或不起诉的案件,应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37条规定作出认真的审查,发现侦查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可直接向侦查部门提出纠正意见,情节较重的,应报检察长决定。同时公诉部门对侦查人员采取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的,应提出纠正意见,同时应要求侦查机关另行指派其它侦查人员重新调查取证。
(6)财政部门的监督制约。检察机关财政部门对自侦部门移送的扣押款物,应严格进行管理,对扣押的款物应实行账目与款物分人管理,健全出入库和收付手续。对侦查人员作出的处理款物决定,应进行跟踪监督,以防有关人员借办案之机侵占、挪用、私分、调换或擅自处理扣押款物。
(二)检察机关外部监督机制
1、国家监督。国家监督是指来自国家机关的监督。我国宪法第128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在我国,对检察机关的国家监督主要是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同时也包括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监督。还有,国家监察机关对检察机关的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也属于国家监督的一个方面。
2、法院、公安机关的制约。我国宪法第135条和刑事诉讼法第7条均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如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公安机关执行检察机关作出的拘留、逮捕决定时,发现对犯罪嫌疑人的关押时间超出法定侦查羁押期限的,可向有关部门反映;法院在审判时,发现检察机关在侦查中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言词证据的,有权对此证据不予采纳等等。
3、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主要有人民群众(包括律师、法学家等法律职业群体)、案件当事人、新闻舆论、政协、民主党派等的监督。一旦检察机关侦查人员在侦查中有滥用、误用权力、办'人情案'、'关系案'等违法违纪的行为,社会各界监督主体可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诉、控告和举报。
(三)建立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监督制约
1、建立检察官惩戒机制。在西方,不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均对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作了严格限制,检察官一旦违法,可以由任命机关按照公务员惩戒制度予以罢免。如在美国,检察官常常介入有组织和白领犯罪的侦查,在侦查中,检察官必须假定没有充分合理证据支持的刑事被指控无罪,且必须及时地向被告方披露所有可获得的对被指控者有罪、减轻罪行级别或减轻惩罚的证据,而不能只是因为证据会破坏已方案件或对被指控者有利而故意不收集证据,否则触犯这些规定将造成协会对违法者科处纪律惩戒,协会的惩戒包括取消律师执业资格(注:在美国取得律师资格是从事检察工作的前提条件)。[6]在德国设有内部监督和法律监督控制检察官的行为。[7]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行使对检察官选举、任免和罢免权的法定机关,笔者认为应在各级人大内设立惩戒机制,以对检察人员行使侦查权等职权时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有学者认为,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内设机构之一的内务司法委员会中,应组建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对本级两院的法官、检察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的徇私枉法行为以及严重影响职务形象的不规行为进行调查,并向常委会提出处理意见。[8]
2、建立沉默权制度和扩大律师在侦查中参与的范围。作为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任何侦查机关都不得强迫嫌疑人自证其罪,因此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享有沉默权利,沉默权在西方各国大体上都得到了确立。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立了'米兰达规则',赋予嫌疑人或被告人沉默权。而作为与沉默权同样重要的律师帮助权,在西方各国侦查程序中也普遍得到保证。在英美规定了律师强制辩护制度;在德意两国,警察、检察官和法官在进行第一次讯问之前,都要告知被告人有权获得律师的帮助,对于符合条件的被告人还要提供免费的律师帮助。并且西方的律师在侦查中的参与范围有扩大的趋向,英美德意等国均允许律师在侦查人员讯问嫌疑人时在场。而在我国不论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还是公安机关侦查案件,均在侦查程序构造上存在一个缺陷,即是犯罪嫌疑人承担着被迫自证其罪的义务,犯罪嫌疑人没有沉默权;而且侦查人员的讯问所采取又是秘密和封闭的方式,犯罪嫌疑人所聘请的律师从不允许到场,并且律师在侦查阶段对案件不能进行调查取证,其所能提供的帮助极为有限,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削弱,甚至成为诉讼的客体,从而也导致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时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建立沉默权制度,而且应逐渐扩大律师在侦查中的参与范围,如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律师在侦查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在场,赋予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等,这不仅为被追诉者提供了一个权利保障机制,而且也使自侦部门的侦查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监督制约,促使其侦查活动更为有效地进行,以期提高办案质量,保障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