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助推学校战略管理

时间:2019-05-13 04:0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助推学校战略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助推学校战略管理》。

第一篇:用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助推学校战略管理

用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助推学校战略管理

【提 要】演 道德领导最早由美国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J.萨乔万尼于20世纪末提出来的。从塑造愿景、打造信奉者、构建替身三方面阐述道德领导理论的内涵,探索用道德领导理论推动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完善和实施,有助于推动学校战略管理。

【关键词】 道德领导;战略规划;愿景;信奉者;替身

【作者简介】范雯芩(1970―),女,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唐群力(1976―),男,南昌教育学院讲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江西南昌 330301)

?眼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重点课题项目“南昌市优秀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动力口述史研究”(12ZDZ010)

道德领导是西方教育管理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思想。最早由美国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J.萨乔万尼于20世纪末提出来的。他认为,以往的领导理论过多地强调领导者的特质、行为、技巧、能力,而忽视如信念、价值观等道德层面的要素。道德领导力是判断校长领导力的关键指标,具有道德领导力才是真正的领导力。

一、道德领导的内涵

1993年,萨乔万尼在《领导的建构》一文中指出,“道德领导是指领导者借助专业的和道德的权威,在帮助教师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将学校从一个组织转变为一个共同体,从而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过程。”由此可见,学校道德领导不仅是学校从组织走向学习共同体,也是校长从道德层面树立权威的一种方式。

(一)塑造愿景

“杰出团体的最显著特征即在于他们都具有共同愿景与目的。”一个有力且富有挑战的愿景能感染组织全体成员的内心和思想,激发他们最大程度地释放工作动力。学校愿景是校长和师生们共同渴望创造并可能实现的目标,是学校发展的定位选择,是对学校未来美好状态的描述,也是师生的精神归宿。萨乔万尼认为,构建学校共同愿景,强调责任和义务,每位教师都愿意为愿景尽责。学校建立教职工内生形成的愿景,促使其自觉地朝着愿景指引的方向积极思维,发现盲点,不断修改行为方式,实施创造性探索,以自身的行动,促进学校超越常限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二)雪打造信奉者

萨乔万尼认为“如果学校领导者希望教师有持续而尽责的表现,那么领导者就必须实施一种有助于教师超越下属的领导实践――一种培育信奉者的领导实践”。

目前学校中,大多数人认定自己为下属。下属的责任和义务就是遵从,做领导者期望做得事情,长期处于“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我尽力而为”的程序之中被动而为,不可能在缺乏奖励、监控的情况下实现自我管理。信奉者与下属截然不同,信奉者无需严格的监督而富有热情地工作,他们不是等待校长的安排,而是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恰当,怎么做才能尽善尽美。所以,萨乔万尼提倡要培育学校成员对学校共同愿景的信奉和追随,打造“先信奉后领导”的学习共同体,唯有当信奉者和领导者共同依附、依从于学校的共同理念、价值观和承诺时,才能为领导提供基础。

(三)构建替身

萨乔万尼提出理想中的领导应拥有共同体规范、专业思想、充溢的工作状态和团队精神四种替身,并赋予一定的地位。

共同体规范就是对共同体成员的工作责任、义务的行为标准。它让学校成员清晰享有什么的权力,应该履行做什么义务,怎样做才是规范?使成员在共同体规范的框架下自由自觉地开展工作,协调学生、家长、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各种关系。学校以共同体规范作为统一的价值观,对不同的人与事进行评价,有利于体现公平公正。

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更能突出学校组织的专业性。教师是塑造人的职业,只做“经师”、“名师”,只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而只有做“人师”,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知行合一”的专业观点。要不断加强品德修身,以德高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对关怀伦理的承诺,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都得到培养提升。

充溢的工作状态需要有效的激励制度作保障。萨乔万尼认为,外在动机的激励强调的是外部的奖赏,与强硬的科层领导方式相关联;内在动机的激励强调人们对于工作的兴趣、期望得到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满足等内在的奖赏,它是与人际关系领导方式相关联。要寻找激发教师充溢的工作状态的动力,聚焦运用内在动机规则,将约束性制度转化为激励性制度,这样他们就会发现工作中的乐趣和挑战性,更加勤奋工作,反之,则会减少对工作的投入和付出。

教师的团队精神是增进教师互学互助的重要因素。许多校长在提升策略上只注重了行政统筹,以强制力规划并推进团队活动。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时会因学校领导的执行力不强,反而会事与愿违。为此,构建团队精神,必须适度改善学校的规范结构,有效转变领导方式、致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与专业思想的承诺相结合。

二、用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助推学校战略管理

(一)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塑造共同愿景

国际战略专家理查德说:“制定战略就是把你自己的智慧、远见和意志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制定战略规划的基础是学校的哲学,学校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的理念,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使命与目标中。”

1.从诊断问题入手,强化战略规划的科学性。战略规划的科学性,需要建立在清晰学校的历史、优势和不足,明晰学校竞争的核心力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审视发展定位。多渠道诊断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战略规划的重点内容、保证规划的用力点不偏不倚的关键所在。诊断问题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学习文件诊断共性问题。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对照文件要求进行自查,能发现学校是否存在工作盲点。第二,蹲守学生,查找教育薄弱点。不知道学生所需、所求,是教育肤浅所在。到最真实的现场,观察学生,研究学生,从多数学生不恰当、不合理的行为中发现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熏才能使校长的管理思维与方法之间缩小距离。第三,与教师交流,探究发展性问题。建立教师话语平台,深入了解教师的内心需求,听取教师对学校的建议。第四,内外比较,正视差距性问题。广泛获取国内外先进学校的管理经验,并与自身学校进行对比梳理,查找差距,从而确定出学校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2.继承特色,延续师生荣誉情结。任何一所学校不论其创建时间长短,在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的洗礼后,会积淀、生成出特有的办学项目。这是历任管理者和教师们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追求更大发展的重要基石。教育管理的能力就是继承。新的管理者要将其精挑细选,把一些被同行认可,并且与时代进程相吻合的特色工作传承下去,这才是有能力的体现。对于能适应当下的和未来的发展情势的项目,应“嫁接发展”,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完成特色项目的再完善、再做强。对于受局势所限确实难寻发展空间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应借力发展,实施“微调节”策略,转型培植同类别的相关项目。特色是学校发展壮大的根,失去特色的学校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其他方面不可能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建树。

三、上下联动,培养战略规划的信奉者

提升战略规划的凝聚力是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前提。战略规划体现民意,深入人心,才能使师生们自觉向往,努力追随,自愿为实现规划无私奉献,不懈奋斗。

1.核心小组拟定规划。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抓,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设计团队,实施广泛调研、定期讨论机制,反复研雕琢细节,为每个战略规划充实战略背景、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推进步骤、战略保障措施等具体内容。战略规划的制定关键在于以发展为核心,必须立足学校的校情、师情、生情,体现可行性;必须结合当地及国家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需求,体现前瞻性;必须尊重和遵循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的规律,体现科学性。注重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内涵发展指向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特色的形成;外延发展则侧重于办学设施、教师待遇等。两者相比,内涵发展更为重要。北京市立新学校制定了文化兴校战略、一体化战略、人才强校战略、课程科研战略、魅力课堂战略、高考战略、国际化战略、数字化战略、科技、艺体战略、对外辐射、影响战略《十大发展战略规划》,在规划的引领下,学校面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动态阐述宣传规划。最大的贫困不是物质上的贫困,而是思想上的贫困。要使战略规划真正成为全体教师的行动目标,必须让教师深入了解规划内容、理解规划内涵,在内心产生认同感,成为规划的忠实信奉者,接受规划的部署和调度。校长、骨干教师要准确把握规划的指导思想,利用各种会议,向教师解读设计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描绘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对教师在规划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诠释,使教师深刻意识到,只要结合学校的战略规划,制定个人的职业目标,就能在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同时,成就学校的战略规划。学校的战略规划和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积极的宣传导向能将教师的个人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的共同愿景之中,激发出教师积极行动的正能量。

3.全面研讨完善规划。核心小组顶层设计可以明确提出战略规划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对于增强战略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战略规划决不能只唯校长权力、唯精英权威,更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规划草案提交全体教师修改完善模式必经之举。全面研讨不能走过场、走形式,不能简单地以读代审,以个别意见代替全部意见,而是要采取分学科组、分部门组织多次座谈,发放书面征求意见单,虚心听取修改建议。对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整理,采纳正确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实施的意见加以说明,得以谅解。修改完善规划的过程,就是有目的地让教师学习、理解、支持规划的过程。

(三)有效管理,构建战略规划管理替身

任何成功的学校都十分重视略管理。构建战略管理规划替身,能促使教师将注意力转移到共同体规范、专业思想、充溢的工作状态和团队精神四个方面,以非凡的投入去取得完满的绩效。

1.完善激励性管理机制。心理学家威廉姆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配合战略管理项目,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教职工得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达成组织目标。根据公平、公开、系统的原则制定学校管理制度,目的不是约束教师,而是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灵活采取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个体激励、团队激励、即时激励、目标激励等不同的激励策略,培养教师自我管理能力。在倡导正面激励为主的同时,不忽视负面激励。如果对工作中的不佳行为不及时进行批评、处置,将会纵容不良行为持续恶化,不正之风进一步蔓延,就会伤害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动摇进取的信念,导致劣化趋势的加剧。

2.构建专业化队伍。校本培训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校本培训应做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探究三管齐下。专家引领就是根据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人才资源库,围绕学校的战略规划主题、进展情况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在专家讲座、深度对话的活动中提高教师思想专业水平。同伴互助定位于学校主动设计的教学交流活动中。例如,学科组教案比赛、精品课程竞赛、同课例竞技、专业技能比拼等竞技性比赛等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活动。在评价机制上变单纯“个人秀”为“个体得分团队积分制”,既比个人表现更看团队配合,打破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壁垒,共同提高。自主探究就是学校每学期公布教学基本功达标标准、科研项目,由教师自主安排时间练习和钻研,形成独立钻研教材、教法的能力和习惯。

3.营造竞争和谐的氛围。“鲶鱼效应”能增加组织内部人才的竞争程度,从而促进组织内部血液循环的良性发展,这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根据这一原理,学校应全面掌握教师的教学能力状况,在调整学科组时,将不同层次的教师合理搭配,使之在能力差异、性格差异上形成互补。学校有意识地塑造先进示范教师形象,大力宣传先进教师事迹,感染带动其他教师自查自改。加大学科组团队活动考核力度,组织开展任务共担,成绩共享的团队式教学交流活动,培养教师之间的信任感、合作力,增强团队荣誉感,营造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工作氛围,达到在竞争中进步,在合作中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童宏宝.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12,(1).[2]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近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3]陈丽.校长领导力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邵猷芬

第二篇:用科学的理论加强学校管理

用科学的理论加强学校管理

-----网上培训之研修成果

非常感谢县进修学校给我提供学习的机会,能够参加此次“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学习,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学习完,但是我感受到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使我对校长的任职资格与岗位规范,以及学校管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教科研问题、人文教育等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我的政治理念水平和业务素质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为我今后更好地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下面就本次学习培训,结合学校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校长是一校之魂”

一位校长的品德、学识、才能,对办好一所学校的关系极大。党和政府赋予校长以权力的同时更多的是赋予了责任;比如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领导责任等。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校长根本不可能办好一所好学校的。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师生,而且还必须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去指导教师实践。校长是一个专业技术岗位,事业上的成功是校长最高的追求,而我们的事业成功表现在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学生素质的提高。要想取得辉煌的成绩,我们必须勤学博采、积极进取,在实践中断探索创新,逐步形成符合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策略,进而办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有特色的教育。

眼下,我认为学校应该通过校长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抢抓机遇,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多下功夫,为实现学校的再发展奠定基础。怎样使我们的校园环境变得更加优美,能够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这就是我们校长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体现工作能力的最好进机。除了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只有教师的师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才能谈得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体现出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行服务的功能。

二、办好学校要学会整体规划

学校若要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或后劲,我们就会学会整体规划学校的发展,这个规划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这个规划要深思熟虑,更从学生、老师和家长三个方面考虑(比如老师在一年内必须读完多少本书,学生必须读完多少本书,家长必须读完多少本书,家庭藏书多少本……)也要考虑好前勤和后勤方面的服务水平,力争在这些规划内,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这种规划不是死的,这是一个大框架,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这个框架,让这个框架日渐丰满丰盈,并且让这个框架在日渐丰满充盈中不断向纵向和横向发展,使之成为一个系列,学校的一个特色,学校发展的一个品牌,最终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让每一个师生在学校文化的熏染下得到发展和提升。

其实我们学校也在努力这样做,比如校园文化建设,便成为我校的一个特色,成为我校近几年发展中一个品牌。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在家长、学生和老师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学校开展读书节等活动,积极影响督促我校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诵读活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挖掘,制定预期目标,而且将这个目标的操作步骤步步制定、步步落实,形成一个系列既什么时候学校成员就知道该完成哪些诵读任务了,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制度一个习惯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能自觉遵守或完成,我校将构建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校园。这样无论是在横向还是在纵向两个方面,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能形成一个系列,形成一个长远的规划。这无疑对我们学校的长远发展是大

有裨益的。未雨绸缪,相当的忧患意识和资源意识会成就一个校长的发展,一个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在目前独生子女时代,且留守的学生比较多,在目前家长和老师对这方面知识存在诸多误区的情况下,我们希望有机会请有关专家给我们的老师以及家长具体讲讲,让大家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常识。避免一些不必要麻烦的产生。

一边听报告,一边回顾过去,发现我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师德方面,个别教师在爱学生方面做的不够,个别教师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学方面,个别教师教学基本功还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的校长下大力气去逐步解决,因此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学校的工作靠校长、靠教师、靠家长、靠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因此,只有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学校才能越办越好,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作为校长、老师必须加紧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政治、学做人、学业务,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技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立新功。

第三篇:道德领导在学校文化管理中的适应性

道德领导在学校文化管理中的适应性

侯姗1张磊

2[摘要]:萨乔万尼教授的道德领导理论被引入中国以来,中国对这一理论的讨论就未停止过。本文从文化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道德领导的内涵之于当前学校文化管理实践的适应性。

[关键词]:道德领导,学校文化管理,学校管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管理理论都在追求企业管理理论的步伐,表现在把企业管理理论拿到教育管理界,再根据教育组织的特点作一些修改。美国三一大学萨乔万尼教授《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提出“再造领导”,探寻一种原创的教育管理理论。自这一理论2002年由冯大鸣教授引入中国教育管理界后,引起国内一些学者的广泛关注。很多人表达了对这一植根于学校的道德领导理论的欢欣支持,也有一些学者在冷静思考后得出道德领导尚不适宜在中国推广实施。我们看到,教育管理界逐步将道德领导应用于学校文化管理中,成为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对道德领导内涵的分析,探寻道德领导理论在学校文化管理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概念

萨乔万尼在与传统领导理论的比较分析中提出了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再造领导:将过程和本质相联接,不仅解释领导之手,而且解释领导之脑和领导之心。萨乔万尼竭力主张的是将感性经验、直觉、神圣的权威以及情感等,必须像现时主宰着管理思想的世俗权威,科学,演绎逻辑三项价值一样被视为合法。进而总结出三种动机规则:所能获得的奖赏使人们去做;正在得到的奖赏使人们去做;美好的东西使人们去做。在《道德领导》这本书的一个目的就是把第三种动机规则推进到至少与其他两种激励规则同等的位置。萨乔万尼研究了忽视人类潜质完整范畴的后果,并提出了基于道德权威的激励观。他提出了五种领导权威理念,即科层的权威、心理的权威、技术———理性的权威、专业的权威和道德的权威。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每一种领导权威来源虽然都是必要的、合理的,但是究竟采用哪种领导权威,则要视其组织的具体情况而定,同时这也反映了该组织的不同的领导理念。萨乔万尼对“组织”与“共侯姗(198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张磊(198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同体”的区别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这两者在组织成员的关系、组织的控制来源以及组织中的授权等方面存在着不同。

综合以上观点,萨乔万尼认为,因为学校是专业的学习共同体,所以学校道德领导就必须以道德权威为基础,甄别并确定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核心的价值观,建构学校共同愿景与理念,而教师基于责任和义务则对共享的共同价值观、理念和愿景作出回应,在团队精神下相互协作,进而发挥领导的效能。

二、道德领导在学校文化管理中的适应性

王铁军教授在《学校文化管理的理性诠释与实践思考》中具体阐释了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其中价值、理念的管理,道德管理,团队管理,专业管理、学术管理、知识信息管理这几大内涵与道德领导的主要观点是基本吻合的。国内一些学者对道德领导引入中国教育实践之所以持质疑态度,无外乎从道德领导理论的文化内核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核无契合性,中国的道德困境使道德领导理论无法扎根立足,中西方的社会发展现状不同等等这些大的环境方面来阐述,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

(一)西方文化管理在中国学校的成功实践

中国的教育管理自从引进了西方教育管理界的“关注文化”理念,在学校管理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办校特色的名校长,关于文化管理方面的著作论文也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我们江苏省内耳熟能详的教育服务理念,精神家园理念,学校经营思想等,都是利用价值观、理念办学的产物。带动了一大批后来的校长积极进取,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校本化的办学思想,并具体推出了一系列基于本土的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在这样一种文化管理思想广泛传播的沃土上,2002年冯大鸣教授经过长年的研究,编译了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校长学:一种反思性的实践观》等著作,并发表了《再造学校领导》《道德领导及其文化意蕴》等文章,对萨乔万尼及其道德领导理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他对萨乔万尼所提出的道德领导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其道德领导理论及其文化意蕴反映在五个方面:第一,学校不是一般的组织,而是学习共同体;第二,鉴别出更为丰富的领导来源;第三,将道德领导置于首位;第四,把树立目的作为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能;第五,领导角色的重新定位。这样一种基于学校自身的组织特点而研究的领导理论无疑是对文化管理理论的完善和补充。自然受到广大致力于文化管理的校长的认同和欢迎。同时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的关注。足以说明,道德领导理论引入中国并不是毫无

根基的“空降兵”,当前的学校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亟待一种更本质的学校管理理论来引导。

(二)中国已不是教育弱国,亟待更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

2007年底,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8%,到2008年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率基本达100%。2008年秋季我国实现了城乡全面免费义务教育。当今中国的教育已不是“弱国办大教育”,如果教育界仍坚持这种观点办教育,以经济落后为借口,固步自封,沿用落后的管理体制,不能够积极接受适合发展的先进管理思想,中国的教育不可能呈现当前的繁荣。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在建校的初始阶段,各项体制没有健全时,需要用法规制度来约束,但随着学校各项制度的完善,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就不能仅仅依靠制度来管理学校。这样沿用制度以及所谓的崇尚“法治”的管理只能给学校造成平庸松散的结局。而创造一种“有德行的学校”使学校变成为学习共同体,造就自我学习者和自我管理者,才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在。

(三)学校法治是手段,不是目标

马焕灵与孙晓莹在《萨乔万尼学校道德领导理论之中国适应性批判》中曾明确指出,较于德治,中国的教育管理现实更需要法治。他们的依据是“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的第一性,要求参与其中的任何主体树立坚决的利益观。反映到学校层面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意识和功利意识已经占有了除了圣人和傻子的每个人的大脑。” 但现在得到公认的是,学校不是一般的组织,学校面向的对象也不同于社会其他组织,学校较其他的社会组织也有更为高尚的目的。笔者从大量的教师博客和对一所小学实地调研中的教师访谈得知,萨乔万尼所提倡的“尽管教师们在学校中遭遇种种困难,但召唤、使命感、对职业和社会或宗教理想的承诺已足以支撑教师”这一结论绝不是浪漫主义。从教师们真诚的诉说中感受到,他们可能不知道何谓道德领导,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以及自身在职业中获得的满足等等这些来自非自利方面的驱动使教师获得重新回到课堂的动力,我们有更多理由接受萨乔万尼的“人类不仅受自利驱动,而且受我们的情感、价值观以及我们在各种团体中的成员身份所带来的社会契约的驱动。在某些方面,我们愿意以一点自利来换取更为高尚的目的。”据此,根据社会大多数组织的动机规则来衡量教师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平的。教师这一职业是赋予太多情感和责任的职业,这里绝不是说教师是“圣人”,抑或“傻子”。一味地坚持“所能获得的奖赏使人们去做”和“正在得到的奖赏使人们去做”两种动机规则,只能表明是低估了人类潜质,不相信责任、义务、正义感、承诺感以及其他带有道德

意味的缘由而作出回应的规则,而这一规则是由人性所致,不能就此成为中西方的差异,成为中国不适合道德领导的缘由。

因此,道德领导理论在中国当前的广泛关注并非是对专家权威的盲目推崇,而是源于在中国很多发达地区已经开展文化管理的基础上,道德领导之于文化管理的契合性与超越完善,使得道德领导的引入顺理成章。我们看到,在道德领导引入过程中,更多的专家学者给予的是来自本土的阐释和变迁,而在实践中,来自一线的学校管理者更是结合了自身学校的管理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切努力促进了道德领导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冯大鸣、托马斯·萨乔万尼.再造学校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2(5).

3、冯大鸣.道德领导及其文化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4(3).

4、马焕灵、孙晓莹.萨乔万尼学校道德领导理论之中国适应性批判[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6).

5、王铁军.学校文化管理的理想诠释与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

(3).

下载用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助推学校战略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助推学校战略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